陳念祖

《長沙方歌括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附子瀉心湯

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。此湯主之。

大黃(二兩),黃芩(一兩),黃連(一兩),附子(一枚,炮去皮。破。別煮取汁。)上四味。切三味。以麻沸湯二升漬之。須臾絞去滓。內附子汁。分溫再服。(愚按。麻沸湯漬者。微取氣不取其味也。)

白話文:

大黃(二百克),黃芩(一百克),黃連(一百克),附子(一枚,去皮、打碎,另煮取汁)。切碎上面三味藥。用麻沸湯二升浸泡上述三味藥。一會兒後把藥渣擰乾。加入附子汁。分兩次服用。(我的見解是,麻沸湯浸泡是為了取藥材的氣味,不是取其味道。)

歌曰,一枚附子瀉心湯。一兩連芩二大黃。汗出惡寒心下痞。專煎輕漬要參詳。

白話文:

歌中寫道:以一枚附子配伍瀉心湯,再加一兩連翹、二兩大黃,專門治療汗出惡寒、心下痞悶等症狀。煎煮藥物時要特別注意,輕輕地煎煮,然後浸泡一段時間,才能服用。

蔚按。心下痞。是感少陰君火之本熱也。復惡寒者。覆呈太陽寒水之本寒也。汗出者。太陽本寒甚而標陽大虛而欲外撒也。治傷寒以陽氣為主。此際豈敢輕用苦寒。然其痞不解。不得不取大黃、黃連、黃芩之大苦大寒。以解少陰之本熱。又恐亡陽在即。急取附子之大溫。以溫太陽之標陽。

白話文:

蔚說。心下痞悶。是受到少陰君火之本熱的影響。又怕冷的。是外邪外露太陽寒水之本寒。出汗的。太陽本寒過重而表陽大虛,想要向外發散。治療傷寒以陽氣為主。此時怎麼敢輕易用苦寒藥。但是痞悶沒有解除。不得不取用大黃、黃連、黃芩的大苦大寒。用來解除少陰之本熱。又擔心陽氣即將消失。趕快取用附子的強烈溫熱。用來溫暖太陽的表陽。

並行不悖。分建奇功如此。最妙在附子專煮扶陽。欲其熟而性重。三黃蕩積開痞。欲其生而性輕也。

2. 生薑瀉心湯

治傷寒汗出解之後。胃中不和。心下痞硬。乾噫食臭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下利者。此湯主之。

生薑(四兩),甘草(三兩),人參(三兩),乾薑(一兩),黃芩(三兩),半夏(半升),大棗(十二枚),黃連(一兩)

白話文:

  • 生薑(240 克)

  • 甘草(180 克)

  • 人參(180 克)

  • 乾薑(60 克)

  • 黃芩(180 克)

  • 半夏(半升)

  • 大棗(12 枚)

  • 黃連(60 克)
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再煎。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歌曰,汗余痞證四生薑。(太陽寒水之邪傷於肌膚之表者從汗而解。入於軀殼之裡者不從汗而解。)芩草人參三兩行。一兩乾薑棗十二。一連半夏半升量。

白話文:

歌中說,汗後痞證用四生薑。(太陽寒水之邪傷害肌膚表層可透過發汗來解除。寒水之邪侵入身體內部不能透過發汗來解除。)芩草、人參各三兩。乾薑一兩、大棗十二個。半夏半升。

次男元犀按。太陽為寒水之經。寒水之氣傷於外者。可從汗而解之。寒水之氣入於裡者。不能從汗解之。汗出解後。而所現之證俱屬水氣用事。為本條之的證。惟心下痞硬。為諸瀉心法統共之證。陳平伯云。君生薑之辛溫善散者宣泄水氣。復以乾薑、參、草之甘溫守中者培養中州。

白話文:

次子元犀按照以上所說。太陽是寒水之經。寒水之氣傷於外的人。可以通過發汗來解除。寒水之氣進入體內的人。不能通過發汗來解除。出汗解除後。所表現的證據都屬於水氣起作用。為本條的關鍵證據。只有心下痞硬是所有泄心法的共同證據。陳平伯說。君臣藥中,生薑的辛溫性質善於散發排泄水氣。再用乾薑、參、草的甘溫性質守住中間來培養中州的部位。

然後以芩、連之苦寒者滌熱泄痞。名曰生薑瀉心。賴以瀉心下之痞。而兼擅補中散水之長也。倘無水氣。必不用半夏、生薑之辛散。不涉中虛。亦無取乾薑、參、草之補中。要知仲景瀉心湯有五。然除大黃黃連瀉心湯正治之外。皆隨證加減之方也。

白話文:

用芩連藥性寒涼的藥物來消除熱邪,排除痞滿。稱為生薑瀉心湯,藉助於它來消除心下的痞滿。兼具補中湯、散水一方的優勢。倘無水濕,必不用半夏、生薑辛散之藥。不涉中虛,也無需乾薑、參、草之補中。要明白仲景的瀉心湯共有五首。但除了大黃黃連瀉心湯正治之外,其餘都是針對證狀加減的方子。

3. 甘草瀉心湯

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。其人下利日數十行。穀不化。腹中雷鳴。心下痞硬而滿。乾嘔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。謂病不盡。復下之。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。但以胃中虛。客氣上逆。故使硬也。此方主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中風的病人,醫生卻反覆的瀉下。於是患者腹瀉一天數十次。食物未消化。腹中雷鳴。心下有僵硬結塊的感覺並且非常滿。乾嘔,心煩,不得安寧。醫生看到心下有僵塊,認為病沒有除盡,又繼續瀉下。病人的僵塊更加嚴重。這不是由於積熱所致,而是由於胃中虛弱,客氣上升逆行,因此使得僵硬。這個方子可以治療。

甘草(四兩),黃芩(三兩),乾薑(三兩),半夏(半升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),

白話文:

  • 甘草(160 公克)

  • 黃芩(120 公克)

  • 乾薑(120 公克)

  • 半夏(200 公克)

  • 黃連(40 公克)

  • 大棗(12 顆)
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再煎。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歌曰,下余痞作腹雷鳴。甘四姜芩三兩平。一兩黃連半升夏。棗枚十二擘同烹。

陳平伯曰。心下痞。本非可下之實熱。但以妄下胃虛。客熱內陷。上逆心下耳。是以胃氣愈虛。痞結愈甚。夫虛者宜補。故用甘溫以補虛。客者宜除。必藉苦寒以泄熱。方中倍用甘草者。下利不止。完穀不化。此非稟九士之精者不能和胃而緩中。方名甘草瀉心。見泄熱之品得補中之力而其用始神也。此伊尹湯液所制。治狐惑蝕於上部則聲嗄者。方中有人參三兩。

白話文:

陳平伯說:心下痞悶,本來不是可以通過瀉來治療的實熱。但由於亂用瀉藥,使胃氣虛弱,客熱內陷,上逆心下所致。所以胃氣越虛弱,痞結就越嚴重。虛弱的人應該補益,所以用甘溫的藥物來補虛。客熱應該去除,必須藉助苦寒的藥物來泄熱。方子中加倍使用甘草的原因是,下利不止,穀物不消化。這個方子不是懂得養生的人不能調和胃氣來緩解中焦的。方名為甘草瀉心湯,說明泄熱的藥物得到補益中焦的力量,其作用才神奇。這個方劑是伊尹用湯液製作而成的,用於治療狐惑侵蝕上部,導致聲音嘶啞。方子中有人參三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