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一·太陽篇上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太陽篇上 (19)

1. 發汗後脈證治法十五條

芍藥甘草附子湯方

芍藥(三兩),甘草(三兩炙),附子(一枚炮破八片)

上三味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一升五合。去滓。分溫服。

發汗後。惡寒者。虛故也。不惡寒但熱者。實也。當和胃氣。與調胃承氣湯。

汗出而惡寒者。陽不足而為虛也。芍藥甘草附子湯治之是已。汗出而不惡寒但熱者。邪入里而成實也。然不可以峻攻。但與調胃承氣湯。和其胃氣而已。發汗後。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。無大熱者。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發汗後。汗出而喘。無大熱者。其邪不在肌腠。而入肺中。緣邪氣外閉之時。肺中已自蘊熱。發汗之後。其邪不從汗而出之表者。必從內而並於肺耳。故以麻黃、杏仁之辛而入肺者。利肺氣。散邪氣。甘草之甘平。石膏之甘辛而寒者。益肺氣。除熱氣。而桂枝不可更行矣。蓋肺中之邪。

非麻黃、杏仁不能發。而寒鬱之熱。非石膏不能除。甘草不特救肺氣之困。抑以緩石膏之悍也。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

麻黃(四兩去節),杏仁(五十枚去皮尖),炙甘草(二兩),石膏(半斤碎綿裹)
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先煮麻黃減二升。去上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發汗後。飲水多。必喘。以水灌之。亦喘。

發汗之後。肺氣必虛。設飲水過多。水氣從胃上射肺中。必喘。或以水灌洗致汗。水寒之氣從皮毛而內侵其所合。亦喘。成氏謂喘為肺疾是也。

發汗後。水藥不得入口為逆。若更發汗。必吐下不止。

發汗後吐逆。至水藥不得入口者。必其人素有積飲。乘汗藥升浮之性而上行也。是當消飲下氣。雖有表邪。不可更發其汗。設更發之。重傷陽氣。其飲之在中者。不特上逆而仍吐嘔。亦且下注而成泄利矣。

太陽病。小便利者。以飲水多。必心下悸。小便少者。必苦裡急也。

病在太陽之時。裡熱未甚。水液尚通。其外雖病。而其內猶晏如也。故不可多飲水。設飲水多。必停於心下為悸。所以然者。里無熱。不能消水。心屬火而畏水。水多凌心。故惕惕然跳動不寧也。然使小便自利。則停水自行。雖悸猶當自愈。若小便不利而少。則水不下行。積於膀胱。

必苦裡急。裡急者。小便欲行而不能。則小腹奔迫急痛也。此以飲水所致。比於汗下之過。而非太陽本病。故附於斡旋法下。

以上十五條。併發汗後證。而或傷衛陽。或損營血。或亡心陽。或動腎水。或傷胃陽。及傷脾氣。或邪仍不解。或解而轉屬陽明。及傳膀胱。或動飲氣。或傷肺氣。或入肺中。其變種種不同。其治因之各異。學者諳練在心。亦可以應變無窮矣。

白話文:

芍藥甘草附子湯的組成

芍藥(三兩)、甘草(三兩,炙烤過)、附子(一枚,炮製過,分成八片)
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五升水煮,煮到剩下一升五合,去除藥渣,分溫服。

發汗後的症狀與治療

發汗後,如果出現怕冷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。如果沒有怕冷的感覺,只是發熱,這是因為身體裡有實邪,應該調和胃氣,服用調胃承氣湯。

發汗後,如果出汗又怕冷,這是因為陽氣不足,身體虛弱。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如果出汗卻不怕冷,只是發熱,這是因為邪氣進入體內成為實證,但不能用猛烈的藥來攻治,只需用調胃承氣湯來調和胃氣就行了。發汗後,不宜再使用桂枝湯。如果出汗後出現喘氣,但沒有明顯的發熱,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發汗後,如果出汗後出現喘氣,但沒有明顯的發熱,表示邪氣沒有停留在表皮,而是進入了肺部。因為當邪氣閉塞體表時,肺中已經積蓄了熱氣。發汗後,如果邪氣沒有從汗排出體外,必定會從內部侵襲肺部。因此,用麻黃、杏仁這些辛味的藥物來疏通肺氣、驅散邪氣,甘草的甘味平和,石膏的甘辛寒涼,能補益肺氣、清除熱氣。這時就不宜再使用桂枝湯了。因為肺中的邪氣,不用麻黃、杏仁就無法發散,而寒邪鬱結的熱,不用石膏就無法清除。甘草不僅能緩解肺氣的困頓,還能緩和石膏的藥性。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組成

麻黃(四兩,去除節),杏仁(五十枚,去除皮和尖),炙甘草(二兩),石膏(半斤,搗碎後用棉布包住)

將以上四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,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兩升時,撈出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兩升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。

發汗後,如果喝很多水,一定會喘,如果用水灌身體,也會喘。

發汗後,肺氣一定會虛弱。如果喝過多水,水氣會從胃向上衝到肺部,一定會導致喘。或者用水沖洗身體導致出汗,寒冷的水氣會從皮膚侵入體內,也會導致喘。成氏說喘是肺的疾病,是對的。

發汗後,如果連藥湯都喝不下,就表示身體的氣機逆亂了。如果再用發汗的藥,一定會吐、瀉不止。

發汗後出現嘔吐,甚至連藥湯都喝不下,表示這個人原本體內就有積飲。藥物發汗會使氣機上行,導致積飲也跟著上逆。這時應當消除積飲、使氣機下行,即使還有表邪,也不可以再用發汗的藥了。如果再用發汗的藥,會更傷陽氣,體內的積飲不僅會向上逆行導致嘔吐,還會向下流注導致腹瀉。

太陽病,小便順暢的,是因為喝水過多,一定會出現心下悸動的症狀。小便少的,一定會感到腹部裡急(裡急:想小便卻尿不出來)。

生病在太陽經時,體內熱氣還不嚴重,水液運行還算通暢,即使體表生病,體內也還算安穩。所以不宜多喝水。如果喝太多水,水就會停留在心下,導致心悸。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熱,不能消化水。心屬火,怕水,如果水太多就會凌犯心臟,所以就會出現心悸不安的感覺。如果小便順暢,那麼停留在體內的水就會自行排出,即使心悸也能自行痊癒。如果小便不順暢且少,那麼水就無法向下排出,積聚在膀胱,一定會感到腹部裡急。裡急就是想小便卻尿不出來,導致腹部奔迫、急痛。這也是因為喝水所導致,跟汗、下過度的情況不一樣,並不是太陽病的本質,所以歸在「斡旋法」之下。

以上十五條,都是發汗後可能出現的症狀,有的損傷衛陽,有的損傷營血,有的亡失心陽,有的擾動腎水,有的損傷胃陽,以及損傷脾氣。有的邪氣仍然沒有解除,有的邪氣解除了卻轉入陽明經,或者傳入膀胱,有的擾動了積飲,有的損傷了肺氣,有的進入了肺部。這些情況變化種種不同,治療方法也因此各異。學習的人要將這些牢記在心,才能應對各種不同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