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一·太陽篇上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太陽篇上 (18)

1. 發汗後脈證治法十五條

故水入之。則振振瞤動也。擗猶據也。眩動之極。心體不安。思欲據地以自固也。此與陽虛外亡有別。陽虛者。但須四逆以復陽。此兼水飲。故必真武以鎮水。方用白朮、茯苓之甘淡。以培土而行水。附子、生薑之辛。以復陽而散邪。芍藥之酸。則入陰斂液。使氾濫之水。盡歸大壑而已耳。

真武湯方

茯苓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白朮(二兩),生薑(三兩),附子(一枚炮去皮破八片)

上五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
發汗後。其人臍下悸者。欲作奔豚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。

發汗後。臍下悸者。心氣不足而腎氣乘之也。奔豚、腎之積。發則從少腹上衝心胸。如豕之突。故名奔豚。又腎為水臟。豚為水畜。腎氣上衝。故名奔豚。茯苓能泄水氣。故以為君。桂枝能伐腎邪。故以為臣。然欲治其水。必防其土。故取甘草、大棗。補益土氣為使。甘瀾水者。揚之令輕。使水氣去不益腎邪也。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

茯苓(半斤),桂枝(四兩),甘草(三兩),大棗(十五枚)

上四味。以甘瀾水一斗。先煮茯苓減二升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作甘瀾水法。取水二斗。置大盆內。以勺揚之。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。取用之。

病人脈數。數為熱。當消穀引食。而反吐者。此以發汗。令陽氣微。膈氣虛。脈乃數也,數為客熱。不能消穀。以胃中虛冷。故吐也。

脈數為熱。乃不能消穀而反吐者。浮熱在上。而虛冷在下也。浮熱不能消穀。為虛冷之氣逼而上浮。如客之寄。不久即散。故曰客熱。是雖脈數如熱。而實為胃中虛冷。不可更以寒藥益其疾也。

發汗後。腹脹滿者。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。

發汗後。表邪雖解而腹脹滿者。汗多傷陽。氣窒不行也。是不可以徒補。補之則氣愈窒。亦不可以逕攻。攻之則陽益傷。故以人參、甘草、生薑助陽氣。厚朴、半夏行滯氣。乃補泄兼行之法也。
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

生薑(半斤切),半夏(半升洗),甘草(二兩炙),人參(一兩),厚朴(半斤去皮炙)

上五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傷寒發汗。解半日許。復煩。脈浮數者。可更發汗。宜桂枝湯主之。

傷寒發汗。解半日許。復煩者。非舊邪去而新邪復乘也。餘邪未盡。復集為病。如余寇未盡。復合為亂耳。脈浮數者。邪氣在表之徵。故可更發其汗。以盡其邪。但以已汗復汗。故不宜麻黃之峻劑。而宜桂枝之緩法。此仲景隨時變易之妙也。

發汗。病不解。反惡寒者。虛故也。芍藥附子甘草湯主之。

發汗不解。反加惡寒者。邪氣不從汗而出。正氣反因汗而虛也。是不可更逐邪氣。當先復其正氣。是方芍藥之酸。可以益血。附子之辛。可以復氣。甘草甘平。不特安中補虛。且與酸合而化陰。與辛合而生陽也。

白話文:

發汗後脈證治法十五條

病人因發汗後陽氣虛弱,水氣趁虛而入,導致身體顫抖、眼皮跳動。所謂「擗」,即想依靠東西穩住身體;這是因眩暈至極,心神不穩,欲倒地以求穩固。此證與單純陽虛外脫不同,單純陽虛只需用四逆湯恢復陽氣,但此證夾雜水飲,故需用真武湯鎮水。方中以白朮、茯苓的甘淡健脾利水;附子、生薑的辛溫助陽散邪;芍藥的酸味斂陰收液,使泛濫的水濕歸於正常代謝。

真武湯方
茯苓三兩、芍藥三兩、白朮二兩、生薑三兩、炮附子一枚(去皮切八片)。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
發汗後,病人感覺臍下跳動,是奔豚將發作的徵兆,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治。
汗後臍下悸動是因心氣不足,腎氣趁虛上逆。奔豚為腎之積病,發作時氣從小腹上衝心胸,如豬狂奔,故稱奔豚。茯苓能洩水氣為君藥,桂枝伐腎邪為臣藥,甘草、大棗補土製水為佐使。甘瀾水經攪動後質地輕浮,可減少水氣助腎邪之弊。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
茯苓半斤、桂枝四兩、甘草三兩、大棗十五枚。
上四味,以甘瀾水一斗,先煮茯苓至剩八升,加入餘藥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甘瀾水製法:取水二斗置大盆中,以勺反覆揚起,待水面出現數千顆水珠相逐即可使用。

病人脈象數,數主熱,理應能食卻嘔吐,是因發汗後陽氣虛弱、膈氣不足,脈數僅為假熱(客熱),實為胃中虛冷所致。此假熱浮於上,真寒存於下,故不可誤用寒藥。

發汗後腹脹滿,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治。
汗後陽氣受損,氣機壅滯而腹脹,不可純補或猛攻。方中人參、甘草、生薑助陽氣,厚朴、半夏行滯氣,屬攻補兼施之法。

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
生薑半斤(切)、半夏半升(洗)、炙甘草二兩、人參一兩、厚朴半斤(去皮炙)。
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傷寒發汗後症狀緩解半日,又出現煩躁、脈浮數,是餘邪未盡再度聚集,宜以桂枝湯再發汗祛邪。因已汗後體力較弱,故選桂枝湯緩和發汗,避用麻黃湯峻劑。

發汗後病症未解,反增惡寒,是因正氣因汗而虛,非邪氣未去。此時應先扶正,用芍藥附子甘草湯。芍藥酸斂益陰血,附子辛溫復陽氣,甘草甘平和中,協調陰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