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9)
卷二·太陽篇下 (9)
1. 暍病三條
太陽中暍者。發熱惡寒。身重而疼痛。其脈弦細而遲。小便已。洒洒然毛聳。手足逆冷。小有勞。身即熱。口開。前板齒燥。若發其汗。則惡寒甚。加溫針。則發熱甚。數下之。則淋甚。
白話文:
當陽氣受損所致的發熱惡寒:
症狀:發熱,怕冷,身體沉重疼痛。脈搏細而慢,小便清長。汗出後,毛髮豎起。手腳冰冷,稍微勞動後,身體會立即發熱。口張開,前排牙齒感到乾燥。如果發汗,惡寒會加劇。如果溫針灸,發熱會加劇。多次瀉下,會導致嚴重的小便淋漓。
中暍、即中暑。暑亦六淫。太陽受之。則為寒熱也。然暑、陽邪也。乃其證反身重疼痛。脈反弦細而遲者。雖名中暍。而實兼濕邪也。小便已。洒洒毛聳者。太陽主表。內合膀胱。便已而氣餒也。手足逆冷者。陽內聚而不外達。故小有勞。即氣出而身熱也。口開前板齒燥者。
白話文:
中暑
中暑,又稱中暍。暑氣也是六邪之一,歸屬於太陽經。太陽經受了暑氣的侵襲,就會出現寒熱的症狀。
暑氣是一種陽邪,但是這種中暑的證狀卻表現為身體沉重、疼痛。脈象弦細而遲,這說明雖然名為中暑,實際上還伴有濕邪。
小便已經排出,但是汗毛豎立、精神萎靡,這說明太陽經主宰身體外表的氣血,與膀胱相通。小便排出後,膀胱的氣血虛弱。
手足冰冷,這是因為陽氣向內聚集,不能向外散發。所以稍微活動一下,就會氣喘吁吁,身體發熱。
嘴巴張開,上脣乾燥,這是因為陽氣不能濡養津液,導致津液虧損。
熱盛於內。而氣淫於外也。蓋暑雖陽邪。而氣恆與濕相合。陽求陰之義也。暑因濕入。而暑反居濕之中。陰包陽之象也。治之者。一如分解風濕之法。辛以散濕。寒以清暑可矣。若發汗則徒傷其表。溫針則更益其熱。下之則熱且內陷。變證隨出。皆非正治暑濕之法也。太陽中熱者。
暍是也。汗出惡寒。身熱而渴也。
白話文:
體內熱氣過盛,而外在氣機失控。這是因為暑氣雖然是陽邪,但它總是和濕氣結合在一起,陽氣尋求陰氣的道理。暑氣藉著濕氣入侵,反而處於濕氣之中,陰氣包圍陽氣的現象。治療方法就像分解風濕一樣,用辛辣的藥物散濕,用寒涼的藥物清暑就可以了。如果發汗,只會傷及表面;溫針則會更增加體內的熱氣;瀉下則會使熱氣內陷,導致各種變證出現,都不是治療暑濕的正確方法。
太陽經受熱邪的人,叫做暍證。表現為出汗畏寒,身體發熱口渴。
中熱、亦即中暑。暍、即暑之氣也。惡寒者。熱氣入則皮膚緩。腠理開。開則洒洒然。寒與傷寒惡寒者不同。汗出發熱而渴。知其表裡熱熾。胃陰待涸。求救於水。乃中暑而無濕者之證也。太陽中暍。身熱疼重。而脈微弱。此以夏月傷冷水。水行皮中所致也。
白話文:
中熱,就是中暑。暍,就是暑熱之氣。惡寒的人,是因為熱氣進入體內,皮膚鬆弛,毛孔張開,所以感覺冷颼颼的。這種惡寒與傷寒的惡寒不同。出汗發熱口渴,說明體表和體內都有熱邪,胃中的陰津快耗盡了,需要喝水來救急。這是中暑但沒有濕邪的證狀。
太陽經中熱。身體發熱疼痛,脈搏卻很微弱。這是因為夏季過度接觸冷水,導致水邪在皮膚內停留所致。
暑之中人也。陰虛而多火者。暑即寓於火之中。為汗出而煩渴。陽虛而多濕者。暑即伏於濕之內。為身熱而疼重。故暑病恆以濕為病。而治濕即所以治暑。故金匱以一物瓜蒂。去身面四肢之水。水去而暑無所依。將不治而自解。此中暑兼濕之證也。
白話文:
暑邪侵入人體,陰虛的人火氣旺盛,暑熱就會寄宿在火氣中,表現為出汗和口渴。陽氣虛弱的人濕氣重,暑熱就會潛伏在濕氣裡,表現為身體發熱疼痛沉重。因此,暑熱病常常同時伴隨濕氣,所以治療濕氣就是治療暑熱。所以,在金匱要略中使用瓜蒂一種藥物,來去除身體四肢的面部的水分。水分排出,暑氣無處依附,就會不治自愈。這便是暑熱兼濕的證據。
2. 霍亂十一條
問曰、病有霍亂者何。答曰、嘔吐而利。名曰霍亂。
此設為問答。以明霍亂之病。謂邪在上者。多吐。邪在下者。多利。邪邪中焦。上逆為嘔吐。復下注而利者。
則為霍亂。霍亂、揮霍撩亂。成於頃刻。變動不安。而其發熱惡寒。亦與陽明相類也。
問曰、病發熱頭痛。身疼惡寒。吐利者。此屬何病。答曰、此名霍亂。自吐下。又利止。復更發熱也。
白話文:
請問:有霍亂的病症是什麼?
回答:嘔吐並且腹瀉,就叫做霍亂。
這段話是以問答的方式,來解釋霍亂的病症。意思是說,邪氣在上半身,就會多吐;邪氣在下半身,就會多拉肚子。邪氣在中焦,向上逆流就會嘔吐,向下流動就會腹瀉。
因此出現嘔吐和腹瀉,就是霍亂。霍亂這個病症,就像揮霍無度,混亂不堪,在一瞬間就發作,變化多端,難以安穩。而且發熱、怕冷的症狀,也跟陽明經的病症類似。
請問:病人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疼痛、怕冷,並且嘔吐腹瀉,這是什麼病?
回答:這就是霍亂。從嘔吐腹瀉,到腹瀉停止,又開始發熱。
此即上條之意而詳言之。蓋霍亂之病。本自外來。以其人中氣不足。邪得乘虛入里。傷於脾胃而作吐利。所以有發熱頭痛。身疼惡寒之證。或邪氣直侵脾胃。先自吐下。迨利止里和。則邪氣復還之表。而為發熱。今人吐利之後。往往發熱煩渴者是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是對前面一段話的詳細說明。霍亂這種疾病,通常是從外部感染而來的。因為人的中氣(脾胃之氣)不足,邪氣便會趁虛而入,傷害脾胃,導致嘔吐腹瀉。因此會出現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畏寒等症狀。或者邪氣直接侵犯脾胃,會先導致嘔吐腹瀉。但當腹瀉停止,胃腸恢復正常後,邪氣又會回到體表,導致發熱。這也就是現在人們在嘔吐腹瀉後,經常會出現發熱、口渴的原因。
傷寒。脈微而澀者。本是霍亂。今是傷寒。卻四五日。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。本嘔下利者。不可治也。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。屬陽明也。便必硬。十三日愈。所以然者。經盡故也。脈微為少氣。澀為無血。傷寒脈不應微澀。而反微澀者。以其為霍亂吐下之後也。本是霍亂。
白話文:
傷寒病中,脈搏微弱而澀滯的。本來是霍亂轉變成的,現在是傷寒,拖了四五天了。到陰經轉到陽明經,必定會有效果。原來嘔吐腹瀉的,不能治癒。想大便卻放屁,仍然不能大便的,屬於陽明經。大便必定很乾燥。十三天後會好。這是因為經氣循環完了的緣故。脈搏微弱是氣血不足,澀滯是血不足。傷寒的脈搏不應該微弱和澀滯,而現在出現微弱和澀滯,是因為霍亂嘔吐腹瀉後的緣故。本來是霍亂。
今是傷寒者。吐下止而復更發熱。如上條所云也。熱則邪還於表。當從陽而解矣。乃四五日。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者。邪氣不從陽而解。而復入陰為利也。夫霍亂之時。既嘔且利。裡氣已傷。今邪轉入里而復作利。則裡氣再傷。故不可治。若欲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。胃、氣復而成實。
邪氣衰而欲退也。故可期之十三日愈。所以然者。十二日經氣再周。大邪自解。更過一日。病必愈耳。
白話文:
現在是傷寒患者,已經吐瀉止住,卻又再次發熱,就像之前提到的情況一樣。發熱代表邪氣又回到體表,應該要從陽經來治療。但是過了四五天,邪氣卻從陽經轉入陰經,導致腹瀉,因為邪氣沒有從陽經排出,又轉入陰經造成腹瀉。
霍亂發作時,會嘔吐又腹瀉,已經傷了脾胃之氣。現在邪氣又轉入脾胃,再次引起腹瀉,就更加傷了脾胃之氣,所以就無法治療了。如果想要排便,卻反而虛脫,沒有排泄出來,表示脾胃之氣已經恢復,形成實證。
邪氣減弱想要退去,所以可以預期在十三天痊癒。原因是十二天後,經氣會再次運行一周,邪氣就會自然消失,再過一天,病就會痊癒。
下利後。當便硬。硬則能食者。愈。今反不能食。到後經中頗能食。復過一經能食。過之一日當愈。不愈者。不屬陽明也。
白話文:
拉肚子後,大便應該要變硬。大便變硬後還能吃東西,就是痊癒了。現在反倒不能吃東西,等到了下次經期(月經或妊娠),就能稍微吃一點東西。再經過一次經期,就能吃東西。再過一天就應該會痊癒。沒有痊癒的,就不是陽明經的問題。
下利後。便硬者。病後太陰而轉屬陽明也。陽明病。能食者為胃和。不能食者為胃未和。是以下利後。便硬而能食者。愈。或始先不能食。繼復轉而能食者。過於前一日亦愈。其不愈者。則病不屬陽明。雖能食。不得為胃和。故病不愈也。
惡寒脈微而利。利止。亡血也。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
白話文:
腹瀉後,大便變硬:這是因為病情從太陰轉屬陽明。陽明病中,能吃東西的表示胃氣調和,不能吃東西的表示胃氣未調和。因此,腹瀉後大便變硬但能吃東西的,表示病情好轉。或者一開始不能吃東西,後來又恢復能吃的,如果比前一天好,也表示病情好轉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那麼病症不屬於陽明病。即使能吃東西,也不能認為胃氣調和,所以病情不會好轉。
病人感到非常怕冷,脈搏微弱且有腹瀉的情況。當腹瀉停止時,這可能是身體嚴重失血的跡象。這種情況下,建議使用【四逆湯加人參】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惡寒脈緊者。寒邪在外也。惡寒脈微者。陽虛而陰勝也。則其利為陰寒而非陽熱。其止亦非邪盡而為亡血矣。故當與四逆以溫里。加人參以補虛益血也。按此條本非霍亂證。仲景以為霍亂之後。多有裡虛不足而當溫養者。故特隸於此歟。
白話文:
如果怕冷、脈搏緊,說明寒邪在體外。如果怕冷、脈搏微弱,說明身體陽氣虛弱、陰氣過盛。這種情況,治療的重點在於陰寒,而不是陽熱。治療的目的是讓身體暖和起來,而不是把邪氣趕盡殺絕,因為可能已經失血了。所以應該使用四逆湯溫暖身體,再加人參來補氣血。註:這段話原本並非針對霍亂的症狀。張仲景認為,霍亂之後,很多人會出現身體虛弱、氣血不足的情況,需要溫養。所以他特別把這段話放在這裡。
四逆加人參湯方
於四逆湯方內加人參一兩。余依四逆湯法服。
白話文:
在「四逆湯」的基礎方劑中加入人參一兩。其他藥物及服用方法則遵循「四逆湯」的原配方和指示進行。
霍亂。頭痛發熱。身疼痛。熱多欲飲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寒多不用水者。理中丸主之。
白話文:
霍亂
- 頭痛發燒
- 全身痠痛
- 燥熱想喝很多水:服用五苓散治療
- 怕冷不想喝水:服用理中丸治療
霍亂該吐下而言。頭痛發熱。身疼痛。則霍亂之表證也。而有熱多寒多之分。以中焦為陰陽之交。故或從陽而多熱。或從陰而多寒也。熱多則渴欲飲水。故與五苓散去水而泄熱。寒多則不能勝水而不欲飲。故與理中丸燠土以勝水。
理中丸方
白話文:
霍亂時應先考慮嘔吐或瀉下治療。如果出現頭痛、發熱、全身疼痛的症狀,則為霍亂的外證。外證又分為熱證和寒證兩種。中焦是陰陽的交界處,因此有的霍亂患者從陽而產生多熱,有的則從陰而產生多寒。熱證多渴欲飲水,因此使用五苓散來利水退熱。寒證則不能承受水分,因此給予理中丸來溫煦脾土,以勝過水分。
理中丸的配方如下:
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),白朮(三兩),乾薑(三兩)
白話文:
人參(180 克),甘草(180 克),白朮(180 克),乾薑(180 克)
上四味。搗篩為末。蜜和丸。如雞黃大。以沸湯數合。和一丸。碎研溫服之。日三。夜二服。腹中未熱。益至三四丸。然不及湯。湯法。以四物依兩數切。用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加減法
若臍上築者。腎氣動也。去朮。加桂四兩。
白話文:
將上面提到的四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成丸,每個丸子的大小像雞蛋黃。用沸水數杯,化開一粒丸子,研碎後服用。每天服用三次,晚上二次。如果腹中沒有溫熱的感覺,可以逐漸增加到三四粒丸子。
但是,丸劑不及湯劑效果好。湯劑的做法是:取這四味藥,按照兩數切碎,加水八升煎煮,取液三升,去除藥渣。溫熱後服用一杯,每天服用三次。
如果在肚臍上方感到有跳動的情況,這是腎氣有所波動的表現。在調配藥方時,應去掉白朮,並且增加肉桂四兩。
臍上築者。臍上築築然跳動。腎氣上而之脾也。脾方受氣。術之甘能壅脾氣。故去之。桂之辛能下腎氣。故加之。
白話文:
肚臍上方有向上彈動的感覺。這是腎氣上升到脾臟的緣故。脾臟正接受腎氣,而糖能阻滯脾氣。因此要除去糖分。桂皮的辛味能引導腎氣下降,所以加入桂皮。
吐多者。去朮。加生薑三兩。
吐多者。氣方上壅。甘能壅氣。故去朮,辛能散氣。故加生薑。
下多者。還用術。悸者。加伏苓二兩。
下多者。脾氣不守。故須術以固之。悸者。腎水上逆。故加茯苓以導之。
渴欲得水者。加朮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渴欲得水者。津液不足。白朮之甘。足以生之。
腹中痛者。加人參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腹中痛者。裡虛不足。人參之甘。足以補之。
寒者。加乾薑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寒者。腹中氣寒也。乾薑之辛。足以溫之。
白話文:
嘔吐頻繁的人,要減去白朮。加入生薑三兩。
嘔吐頻繁的人,氣往上逆,甜味會阻礙氣機。所以減去白朮,辛味可以散氣,所以加入生薑。
排泄過多的人,要繼續使用白朮。心悸的人,加入茯苓二兩。
排泄過多的人,脾氣不能守住,所以需要白朮來固護。心悸的人,腎水逆上,所以加入茯苓來引導它。
口渴想要喝水的人,加入白朮,份量要達到四兩半。
口渴想要喝水的人,津液不足,白朮的甜味可以滋生津液。
肚子疼痛的人,加入人參,份量要達到四兩半。
肚子疼痛的人,內虛不足,人參的甜味可以補充它。
體寒的人,加入乾薑,份量要達到四兩半。
體寒的人,肚子裡的氣寒,乾薑的辛味可以溫暖它。
腹滿者。去朮。加附子一枚。服湯後。如食頃。飲熱粥一升許。微自溫。勿發揭衣被。
白話文:
腹脹的人:去掉朮,加入一個附子。服用湯藥後,過一會兒的時間,喝一大碗熱粥。身體會微微發熱,不要揭開衣被。
腹滿者。氣滯不行也。氣得甘則壅。得辛則行。故去朮加附子。吐利止。而身痛不休者。當消息。和解其外。宜桂枝小和之。
白話文:
腹脹的原因是氣停滯不通。氣遇到甜味會壅塞,遇到辛味能運行。因此,去除山藥並添加附子,就能止住嘔吐腹瀉。如果身體痠痛持續,則應調整用藥,和緩外症。適宜使用桂枝調和藥性。
吐利止。里已和也。身痛不休者。表未解也。故須桂枝和解其外。所謂表病里和。汗之則愈也。曰消息。曰小和之者。以吐利之餘。裡氣已傷。故必消息其可汗而後汗之。亦不可大汗。而可小和之也。
吐利汗出。發熱惡寒。四肢拘急。手足厥逆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嘔吐和腹瀉已經停止,表示內臟已經平和。如果身體疼痛沒有緩解,說明外感還沒有解除。因此,需要用桂枝來調和外感。這就是「表病裏和」,通過發汗可以治癒。所謂「消息」和「小和」,是因為嘔吐和腹瀉後,內氣已經受損,所以必須先「消息」調整後再發汗。也不能大汗,而是小汗。
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、出汗,同時伴有發燒和畏寒,四肢感到緊繃不適,手腳冰冷的話,可以使用四逆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此陽虛霍亂之候。發熱惡寒者。身雖然而惡寒。身熱為陽格之假象。惡寒為虛冷之真諦也。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者。陽氣衰少。不柔於筋。不溫於四末也。故宜四逆湯助陽氣而驅陰氣。
既吐且利。小便複利。而大汗出。下利清穀。內寒外熱。脈微欲絕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這是一種陽氣虛弱引發的霍亂症狀。
發熱但怕冷:雖然身體發熱,但仍然怕冷。發熱是陽氣亢盛的假象,怕冷纔是虛寒的真正原因。
四肢僵直、手腳冰冷:陽氣不足,無法濡養筋脈,無法溫暖四肢。
因此,應服用四逆湯,幫助陽氣驅除陰氣。
如果病人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,小便也頻繁而且量多,並且有大量出汗,排泄物呈現為清澈無渣的稀便,身體內部感到寒冷而外表卻有發熱的跡象,脈搏微弱近乎無法觸摸時,可以使用四逆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此亦虛冷霍亂之候。四肢拘急。手足厥逆。虛冷之著於外者也。下利清穀。脈微欲絕。虛冷之著於裡者也。而其為霍亂則一。故吐利汗出。內寒外熱。與上條同。而其用四逆驅內勝之陰。復外散之陽。亦無不同也。
吐已下斷。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。脈微欲絕者。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
白話文:
這也是虛寒霍亂的症狀。四肢僵硬拘急。手腳冰冷。這是虛寒表現在外表的症狀。拉肚子排出清冷的穀物。脈搏微弱幾乎沒有。這是虛寒表現在內部的症狀。而它們都是霍亂的一種。因此吐瀉出汗。體內發冷體外發熱。與前面一節說的一樣。而它用四逆湯驅除體內的勝寒陰邪。再發散體外的陽熱。也沒有什麼不同。
病人已經不再嘔吐或腹瀉了,但出汗之後手腳冰冷,四肢緊繃不適,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,這種情況下,主要會使用「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」來治療。
吐下已止。陽氣當復。陰邪當解。乃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。而又脈微欲絕。則陰無退散之期。陽有散亡之象。於法為較危矣。故於四逆加乾薑一倍。以救欲絕之陽。而又慮溫熱之過。反為陰氣所拒而不入。故加豬膽汁之苦寒。以為嚮導之用。內經盛者從之之意也。
白話文:
嘔吐和腹瀉已經停止。陽氣應該已經恢復,陰邪應該已經解除。但是依然出汗且手腳冰冷,四肢拘謹,而且脈搏微弱欲絕。這表示陰氣沒有消散的跡象,而陽氣卻有散失的徵兆。按規則來判斷,病情比較危急。因此,在四逆湯的基礎上,再加倍服用乾薑,以挽救將要耗盡的陽氣。但又擔心溫熱藥性過於強烈,反而會被陰氣所阻擋而無法作用。所以又加入豬膽汁,利用其苦寒之性作為嚮導。這符合《內經》中「盛者從之」的原理。
四逆加豬膽汁湯方
於四逆湯方內加入豬膽汁半合。余依前法服。如無豬膽。以羊膽代之。
吐利發汗。脈平。小煩者。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。
白話文:
在四逆湯的基礎方劑中,加入半合的豬膽汁。其餘部分依照之前的服用方法。如果沒有豬膽汁,可以使用羊膽汁來替代。
當出現嘔吐、腹瀉以及出汗的症狀,並且脈象平和,伴隨著輕微煩躁感時,這是因為病後身體虛弱,無法承受食物的氣息所致。
吐利之後。發汗已。而脈平者。為邪已解也。邪解則不當煩而小煩者。此非邪氣所致。以吐下後胃氣新虛。不能消穀。谷盛氣衰。故令小煩。是當和養胃氣。而不可更攻邪氣者也。
白話文:
在嘔吐與腹瀉之後,出汗已經停止,脈象平穩。說明邪氣已經解除。邪氣解除後,卻出現輕微發熱,這並不是邪氣引起的,而是因為嘔吐瀉下之後,胃氣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。食物積聚過多,氣血虛弱,所以導致輕微發熱。這個時候應該調養胃氣,不宜再攻伐邪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