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一·太陽篇上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太陽篇上 (17)

1. 發汗後脈證治法十五條

太陽病發汗。遂漏不止。其人惡風。小便難。四肢微急。難以屈伸者。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

發汗傷陽。外風復襲。汗遂不止。活人所謂漏風是也。夫陽者。所以實腠理、行津液、運肢體者也。今陽已虛。不能護其外。復不能行於里。則汗出小便難。而邪風之氣。方外淫而旁溢。則惡風、四肢微急、難以屈伸。是宜桂枝湯解散風邪。兼和營衛。加附子補助陽氣。並御虛風也。

桂枝加附子湯方

於桂枝湯內加附子一枚。破八片。炮。去皮。余依前法。

發汗後。身疼痛。脈沉遲者。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。人參三兩。新加湯主之。

發汗後。邪痹於外。而營虛於內。故身痛不除。而脈轉沉遲。經曰、其脈沉者。營氣微也。又曰、遲者。營氣不足。血少故也。故以桂枝加芍藥、生薑、人參。以益不足之血。而散未盡之邪。東垣云、仲景於病人汗後身熱。亡血。脈沉遲者。下利身涼。脈微。血虛者。並加人參。

古人血脫者。必益氣也。然人參味甘氣溫。溫固養氣。甘亦實能生血。汗下之後。血氣虛衰者。非此不為功矣。

發汗過多。其人叉手自冒心。心下悸。欲得按者。桂枝甘草湯主之。

心為陽臟。而汗為心之液。發汗過多。心陽則傷。其人叉手自冒心者。裡虛欲為外護也。悸、心動也。欲得按者。心中築築不寧。欲得按而止之也。是宜補助心陽為主。桂枝、甘草。辛甘相合。乃生陽化氣之良劑也。

桂枝甘草湯方

桂枝(四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
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頓服。

按發汗過多。有動腎中之陽者。以陽為汗之根。而腎為陽之宅。枝傷者其本必戕也。有動心中之陽者。以汗為心之液。而心為陽之臟。液亡者。氣必從之也。救腎陽者。必以鹹溫。救心陽者。必以甘辛。咸性善下。而溫能返陽。故四逆為救腎之劑。甘辛相合。而陽氣乃生。故桂甘為益心之法也。

未持脈時。病人叉手自冒心。師因教試令咳。而不咳者。此必兩耳聾無聞也。所以然者。以重發汗虛故如此。

病人叉手自冒心者。心陽內虛。欲得外護。如上條所云也。耳聾者。陽氣上虛。陰反得而實之也。師因叉手冒心。而更試耳之聰否。以求陽之虛實。若耳聾無聞。其為過汗致虛。當與溫養無疑。臨病之工。宜如是詳審耳。許叔微曰。傷寒耳聾。發汗過多者。正氣虛也。邪不出者。邪氣閉也。虛之與閉。治法懸殊。學者更宜詳審。

太陽病發汗。汗出不解。其人仍發熱。心下悸。頭眩。身瞤動振振。欲擗地者。真武湯主之。發汗過多。不能解太陽之邪。而反動少陰之氣。於是身仍發熱。而悸眩瞤動等證作矣。少陰之氣。水氣也。心屬火而水乘之。故悸。頭為陽而陰加之。故眩。經脈綱維一身。以行血氣。

白話文:

發汗後脈證治法十五條

第一條
太陽病發汗後,汗流不止,病人怕風,小便困難,四肢輕微僵硬,屈伸不便者,適用「桂枝加附子湯」治療。

發汗過度損傷陽氣,外風再次侵襲,導致汗出不止(古人稱「漏風」)。陽氣能充實腠理、運行津液、活動肢體,如今陽虛,既不能固護體表,又不能暢行體內,因而汗出、小便困難。外邪風氣侵襲擴散,故怕風、四肢微僵、屈伸不便。此證宜用「桂枝湯」驅散風邪、調和營衛,再加附子補助陽氣、抵禦虛風。

桂枝加附子湯方
於桂枝湯中加入炮附子一枚(去皮,切八片),其餘製法同桂枝湯原方。


第二條
發汗後,身體疼痛,脈象沈遲者,適用「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」治療。

發汗後,外邪未盡而營血內虛,故身痛不消、脈轉沈遲。經典雲:「脈沈為營氣微弱,脈遲為營血不足。」故以桂枝湯加芍藥、生薑各一兩,人參三兩,補充虧虛之血,兼散殘餘之邪。李東垣言:「仲景對汗後身熱、失血脈沈遲,或下利身涼、脈微血虛者,皆用人參。」古人認為,失血者須補氣,人參味甘性溫,既養氣又生血,是汗下後氣血虛衰的關鍵藥材。


第三條
發汗過多,病人雙手交叉按捂胸口,心下悸動,喜按壓者,適用「桂枝甘草湯」治療。

心屬陽臟,汗為心液,過度發汗損傷心陽。雙手按心是內虛需外護之象;「悸」為心跳不穩,喜按壓以緩不寧。此證宜補心陽,桂枝與甘草辛甘相配,為生陽化氣良方。

桂枝甘草湯方
桂枝(四兩,去皮)、炙甘草(二兩),以水三升煮至一升,去渣後一次服完。


第四條
未診脈時,見病人雙手按心,醫者令其咳嗽卻無反應者,必因發汗過度致兩耳失聰。

雙手按心為心陽虛需外護(同前條);耳聾因陽氣虛衰,陰氣上乘。醫者藉此測試耳力,若失聰無聞,可確認為過汗致虛,需溫養治療。許叔微指出:「傷寒耳聾若因發汗過多屬正氣虛,若因邪氣閉塞屬實證,虛實治法迥異,須仔細辨別。」


第五條
太陽病發汗後,汗出病未解,仍發熱,心下悸,頭暈,全身筋肉跳動搖晃欲倒地者,適用「真武湯」。

過度發汗未解太陽表邪,反引動少陰水氣,導致發熱、心悸、眩暈、筋肉顫動。少陰屬水,水氣凌心則悸,陰邪上蒙清陽則眩,經脈失於溫煦則身顫欲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