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一·太陽篇上 (16)
卷一·太陽篇上 (16)
1. 服桂枝湯後證治六條
脈浮。自汗出。微惡寒者。雖傷於寒而表不實。乃桂枝湯證也。然小便數。心煩。腳攣急。則陰虛而裡熱矣。
是當以甘辛攻表。而以甘寒顧里。乃反與桂枝湯。治表而遺里。宜其得之而便厥也。咽中干。煩躁吐逆。皆陰虛陽逆之象。設非以溫藥徒攻其表。何至此哉。夫既陰虛於下。而又陽逆於上。則必先復陽氣而後復陰氣。故作甘草乾薑湯甘辛復陽之劑。陽復則厥愈而足溫矣。更作芍藥甘草湯甘酸復陰之劑。
陰生則兩腳自伸矣。陰陽既復。而或胃氣有未和。因而譫語者。則少與調胃承氣湯以和其胃。胃和則譫語止矣。蓋甘草、乾薑。固足以救虛陽之逆。而亦能傷胃氣之和。此鹹寒調胃之法。不得不斡旋於陰陽既復之後也。若重發汗。復加燒針。是逆而再逆。其厥逆之象。必有加於前。
而補救之法。必非甘草、乾薑所能勝任者矣。四逆湯甘辛大熱。乃克復陽氣之大藥也。此條前後用藥。溫涼補瀉。絕不相謀。而適以相濟。非深造自得。卓有成見者。烏能及此。
甘草乾薑湯方
甘草(四兩炙),乾薑(二兩)
上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一升五合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芍藥甘草湯方
芍藥(四兩),甘草(四兩炙)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一升五合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問曰、證象陽旦。按法治之而增劇。厥逆咽中干。兩脛拘急而譫語。師言夜半手足當溫。兩腳當伸。後如師言。何以知之。答曰、寸口脈浮而大。浮則為風。大則為虛。風則生微熱。虛則兩脛攣。病證象桂枝。因加附子參其間。增桂令汗出。附子溫經。亡陽故也。厥逆咽中干。
煩躁。陽明內結。譫語煩亂。更飲甘草乾薑湯。夜半陽氣還。兩足當熱。脛尚微拘急。重與芍藥甘草湯。爾乃脛伸。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。故知病可愈。
此即前條之意。而設為問答。以明所以增劇及所以病愈之故。然中間語意殊無倫次。此豈後人之文耶。昔人讀考工記謂不類於周官。余於此條亦云。成氏云、陽旦、桂枝湯別名。
白話文:
脈象浮在表面,身體自己會出汗,稍微有點怕冷,這雖然是受到寒氣侵襲,但並非真正的表虛,這是桂枝湯證的表現。然而,如果小便頻繁、心中煩躁、腳部抽筋,則是陰虛而有內熱的現象了。
這時候應該用甘溫的藥來解除表證,同時用甘寒的藥來照顧體內陰虛。但是如果反而使用桂枝湯,只治表面的問題而忽略了內部的虛熱,很可能會導致病況加重而出現手腳冰冷的厥逆症狀。如果出現喉嚨乾燥、煩躁不安、噁心嘔吐等症狀,都是陰虛陽氣上逆的表現。如果不是誤用了溫熱藥物來攻治表面,又怎麼會變成這樣呢?既然體內陰液已經虛弱,而陽氣又逆行於上,就必須先恢復陽氣,然後再恢復陰氣。所以先用甘草乾薑湯,這是一個甘溫補陽的方子,陽氣恢復後,手腳冰冷就會改善,腳也會暖和起來。接著再用芍藥甘草湯,這是一個甘酸滋陰的方子。
陰液恢復後,兩腿就會自然伸直。陰陽都恢復後,如果腸胃功能仍然沒有協調,因而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,就稍微給予調胃承氣湯來調和腸胃。腸胃調和後,胡言亂語的症狀就會停止。甘草、乾薑,固然可以救治虛陽上逆,但也可能損傷腸胃的和諧,所以才需要用鹹寒的調胃方法,在陰陽都恢復後加以調理。如果又發汗,或是用燒針來治療,這是錯上加錯,會讓厥逆的症狀更加嚴重。
而用一般的補救方法,甘草、乾薑恐怕也無法解決。四逆湯是甘辛大熱的藥方,是恢復陽氣的強效藥。這條文前後用藥,溫熱、寒涼、補益、瀉下,看似毫不相干,卻恰恰能夠互相補救,如果不是深入鑽研並且有獨到見解的人,怎麼可能做到這樣呢?
甘草乾薑湯的方子: 甘草(炙烤過的四兩),乾薑(二兩) 將上述藥材搗碎,加入三升水煎煮至一升五合,去除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
芍藥甘草湯的方子: 芍藥(四兩),甘草(炙烤過的四兩) 將上述藥材加入三升水煎煮至一升五合,去除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
有人問,病情表現像陽旦證(桂枝湯證),按理說應該這樣治療,結果反而更加嚴重,出現手腳冰冷、喉嚨乾燥、兩腿抽筋、胡言亂語的症狀。醫生說,半夜手腳應該會溫暖起來,兩腳也會伸直。後來果然如醫生所說。請問這是怎麼知道的呢?回答說,寸口的脈象浮在表面而且脈體很大,浮脈代表有風邪,大脈代表體虛。風邪會引起輕微發熱,體虛則會導致兩腿抽筋。這病症表現像桂枝湯證,卻又加了附子來參雜其中,加重桂枝湯的發汗作用,而附子又溫熱經絡,導致陽氣耗散。出現手腳冰冷、喉嚨乾燥、煩躁不安等症狀,是陽明經內有結熱的表現,加上胡言亂語、煩躁混亂,於是再給予甘草乾薑湯。半夜陽氣恢復後,兩腳就會發熱,但小腿仍然有些抽筋。於是再給予芍藥甘草湯,小腿才能伸直。最後再用少量的承氣湯來稍微通利大便,胡言亂語的症狀就會停止。所以知道這病是可以治好的。
這就是前面條文的意思,以問答的方式來說明病情加重以及最後痊癒的原因。但中間的語氣和意義好像沒有什麼關聯,這難道是後人增補的嗎?過去的人讀考工記,認為不像周朝的官書,我讀這條也覺得如此。成氏說,陽旦是桂枝湯的別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