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一·太陽篇上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太陽篇上 (15)

1. 結陰代陰脈法一條

脈按之,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結。又脈來動而中止,更來小數,中有還者反動,名曰結,陰也。脈來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名曰代,陰也。得此脈者,必難治。

脈來數,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促。脈來緩,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結。結者,邪氣結滯,而脈之行不利也。又結與代,相似而實不同。結脈止而即還,不失至數,但少瘥遲耳。代脈止而不還,斷已復動,有此絕而彼來,代之意,故名曰代。而俱謂之陰者,結代脈皆為陰,故謂之結陰代陰也。

凡病得此脈者,攻之則邪未必去而正轉傷,補之則正未得益而邪反滯,故曰難治。仲景因上條脈結代,而詳言其狀如此。

以上並太陽權變之法。權變者,謂有汗證而不得逕用汗藥也。而其間或取小汗,或待其自解,或兼清熱,或兼消飲,或先救里,或建中氣,或養營衛,種種不同。世道日降,人心不古,凡所患病,類多兼證,學者於此等變法,尤當著意,故特類列於此,凡二十三條。

白話文:

【結陰代陰脈法一條】

脈象按壓時,來得緩慢且偶爾停頓一次又恢復跳動的,稱為「結脈」。另一種脈象,跳動時中途停止,之後又快速跳動幾下,並回到原本節奏的,也稱為「結脈」,屬於陰脈。若脈搏跳動時中途停止,無法自行恢復,隔一段時間後才繼續跳動的,稱為「代脈」,也屬於陰脈。出現這類脈象的病症,通常較難治療。

脈跳得快而偶爾停頓一次又恢復的,稱為「促脈」;脈跳得緩慢而偶爾停頓一次又恢復的,則稱為「結脈」。結脈是因邪氣阻滯,使脈搏運行不暢所致。結脈與代脈看似相似,實則不同:結脈停頓後會立刻恢復,整體跳動次數不變,只是稍微遲緩;代脈則是停頓後不立即恢復,停跳一段時間才再次跳動,像是斷絕後由新的脈搏接替,故稱「代」。兩者皆屬陰脈,因此合稱「結陰代陰」。

凡病症出現這類脈象時,若用攻法治療,邪氣未必能除,反而可能損傷正氣;若用補法,正氣未必能獲益,邪氣反而更易滯留,因此稱為難治。張仲景因前文提及「脈結代」,故在此詳細描述其脈象特徵。

以上內容屬太陽病權變的治法。「權變」指雖有汗症,卻不能直接使用發汗藥物。治療方式可能包括微微發汗、等待自行緩解、兼用清熱法、化解痰飲、先救裏症、建補中氣或調養營衛等,手法各異。

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,現今疾病多伴隨複雜兼症,學醫者對這類變通治法尤須留心,因此特別將相關條文歸類於此,共二十三條。

2. 太陽斡旋法第三

3. 服桂枝湯後證治六條

太陽病。初服桂枝湯。反煩不解者。先刺風池、風府。卻與桂枝湯則愈。

太陽病與桂枝湯。於法為當矣。乃初服之。反加煩熱而不解者。陽邪痹於陽而不去也。風池、風府、陽維之會。陽維者。諸陽之所維。刺之所以通陽痹。痹通。然後與桂枝取汗則愈。此仲景法中之法也。

服桂枝湯。大汗出。脈洪大者。與桂枝湯如前法。若形如瘧。日再發者。汗出必解。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
服桂枝湯。汗雖大出而邪不去。所謂如水淋漓。病必不除也。若脈洪大。則邪猶甚。故宜更與桂枝取汗。如前法者。如啜熱稀粥。溫覆取汗之法也。若其人病形如瘧。而一日再發。則正氣內勝。邪氣欲退之徵。設得汗出。其邪必從表解。然非重劑所可發者。桂枝二麻黃一湯以助正而兼散邪。而又約小其制。乃太陽發汗之輕劑也。

桂枝二麻黃一湯方(論見後)

桂枝(去皮一兩十七銖),大棗(五枚擘),炙甘草,芍藥,生薑(各一兩六銖),麻黃(十六銖去節),杏仁(十六個去皮尖)

上七味。以水五升。先煮麻黃一二沸。去上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再服。

服桂枝湯。大汗出後。大煩渴不解。脈洪大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服桂枝湯後。大汗出。脈洪大。與上條同。而大煩渴不解。則其邪去表而之裡。不在太陽之經。而入陽明之腑矣。陽明者。兩陽之交。而津液之腑也。邪氣入之。足以增熱氣而耗津液。是以大煩渴不解。方用石膏。辛甘大寒。直清胃熱為君。而以知母之鹹寒佐之。人參、甘草、粳米之甘。

則以之救津液之虛。抑以制石膏之悍也。曰白虎者。蓋取金氣徹熱之義云耳。

白虎加人參湯方

人參(三兩),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),粳米(六合),石膏(一斤碎)

上五味。以水一斗。煮米熟湯成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服桂枝湯。或下之。仍頭項強痛。翕翕發熱。無汗。心下滿微痛。小便不利者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頭項強痛。翕翕發熱。無汗。邪在表也。心下滿微痛。飲在裡也。此表間之邪。與心下之飲。相得不解。

是以發之而不從表出。奪之而不從下出也。夫表邪挾飲者。不可攻表。必治其飲而後表可解。桂枝湯去桂加茯苓、白朮。則不欲散邪於表。而但逐飲於裡。飲去則不特滿痛除。而表邪無附。亦自解矣。
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

於桂枝湯內去桂枝。加茯苓、白朮各三兩。余依前法煮服。小便利即愈。傷寒脈浮。自汗出。小便數。心煩。微惡寒。腳攣急。反與桂枝湯。欲攻其表。此誤也。得之便厥。咽中干。煩躁吐逆者。作甘草乾薑湯與之。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。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。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。譫語者。少與調胃承氣湯。若重發汗。復加燒針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服用桂枝湯後的症狀與治療六條

  1. 太陽病初次服用桂枝湯後,反而煩躁不解
    應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再給予桂枝湯即可痊癒。
    這是因為陽邪阻滯在陽經未散,風池、風府為陽維脈的交會處,針刺可疏通陽氣阻滯,再配合桂枝湯發汗即愈。此為張仲景的治療法則。

  2. 服桂枝湯後大汗出、脈象洪大
    可再次按原法服用桂枝湯。若症狀如瘧疾般每日發作兩次,發汗後必能緩解,宜用「桂枝二麻黃一湯」。
    大汗後邪氣未退,若脈洪大表示邪氣仍盛,需再次用桂枝湯發汗(如喝熱粥、蓋被取汗)。若如瘧疾頻發,是正氣漸勝、邪氣將退之兆,此時需輕劑發汗,「桂枝二麻黃一湯」既能助正氣又可散邪。

桂枝二麻黃一湯方
桂枝(去皮,一兩十七銖)、大棗(五枚擘開)、炙甘草、芍藥、生薑(各一兩六銖)、麻黃(十六銖去節)、杏仁(十六枚去皮尖)。
以水五升先煮麻黃,去沫後加入餘藥,煮取二升,分兩次溫服。

  1. 服桂枝湯大汗後煩渴不解、脈洪大
    用「白虎加人參湯」主治。
    大汗後脈洪大與上條相同,但若伴隨嚴重煩渴,表示邪氣已從太陽經轉入陽明腑,熱盛耗津。石膏為君藥清胃熱,知母輔助,人參、甘草、粳米救津液並緩和石膏的峻烈。

白虎加人參湯方
人參(三兩)、知母(六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粳米(六合)、石膏(一斤碎)。
煮至米熟後去渣,分三次溫服。

  1. 服桂枝湯或誤下後仍頭痛項僵、發熱無汗、心下悶痛、小便不利
    用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」主治。
    表證未解(頭痛發熱)且體內有水飲停滯(心下滿痛、小便不利),需先除飲邪,表證自解。此方去桂枝,專攻裡飲,飲去則表邪無依附而散。
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
原桂枝湯去掉桂枝,加茯苓、白朮各三兩,煎服法相同,小便通利即愈。

  1. 傷寒脈浮、自汗、小便頻數、心煩微惡寒、腳抽筋誤用桂枝湯
    此為誤治,可能導致四肢冷、咽乾、嘔吐煩躁,先用「甘草乾薑湯」回陽;若四肢轉暖,改用「芍藥甘草湯」緩解腳抽筋;若胃熱譫語,少量「調胃承氣湯」;若過度發汗或誤用燒針,用「四逆湯」急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