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一·太陽篇上 (15)
卷一·太陽篇上 (15)
1. 結陰代陰脈法一條
脈按之,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結。又脈來動而中止,更來小數,中有還者反動,名曰結,陰也。脈來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名曰代,陰也。得此脈者,必難治。
脈來數,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促。脈來緩,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結。結者,邪氣結滯,而脈之行不利也。又結與代,相似而實不同。結脈止而即還,不失至數,但少瘥遲耳。代脈止而不還,斷已復動,有此絕而彼來,代之意,故名曰代。而俱謂之陰者,結代脈皆為陰,故謂之結陰代陰也。
凡病得此脈者,攻之則邪未必去而正轉傷,補之則正未得益而邪反滯,故曰難治。仲景因上條脈結代,而詳言其狀如此。
以上並太陽權變之法。權變者,謂有汗證而不得逕用汗藥也。而其間或取小汗,或待其自解,或兼清熱,或兼消飲,或先救里,或建中氣,或養營衛,種種不同。世道日降,人心不古,凡所患病,類多兼證,學者於此等變法,尤當著意,故特類列於此,凡二十三條。
白話文:
脈搏摸起來,來得緩慢,時而停頓一下再繼續跳動,稱為「結」。或者脈搏跳動後停止,然後再次跳動,但跳動次數較少,中間有停頓反覆的現象,也稱為「結」,屬於陰脈。脈搏跳動後停止,無法自行恢復跳動,然後再次跳動,稱為「代」,也屬於陰脈。如果病人出現這種脈象,一定很難治療。
脈搏跳動頻繁,時而停頓一下再繼續跳動,稱為「促」。脈搏跳動緩慢,時而停頓一下再繼續跳動,稱為「結」。「結」是指邪氣阻塞,導致脈搏運行不暢。 「結」和「代」雖然相似,但實際上不同。「結脈」停止後立即恢復跳動,脈搏次數沒有減少太多,只是恢復得比較慢。「代脈」停止後不恢復,完全停止後才再次跳動,有此脈停止彼脈才跳動的意思,所以稱為「代」。而都稱為陰脈的原因是,「結脈」和「代脈」都是陰脈,所以稱為「結陰代陰」。
凡是患病出現這種脈象的病人,如果用攻邪的方法治療,邪氣未必能去除,反而可能傷及正氣;如果用補益的方法治療,正氣未必能得到益處,反而可能導致邪氣更加阻塞,所以說很難治療。張仲景根據上述「結脈」和「代脈」,詳細說明了其症狀。
以上都是太陽經變證的治療方法。「變證」指的是雖然有出汗的症狀,卻不能直接使用發汗的藥物。具體治療方法可能需要少量發汗,或者等待病情自行緩解,或者配合清熱,或者配合消減水腫,或者先救治裡證,或者扶助中氣,或者調養營衛,方法各有不同。現代社會風氣日下,人心不古,患病大多是多種病症兼雜在一起,學習者對這些變通的治療方法,應該尤其重視,所以特地將這二十三條列舉在此。
2. 太陽斡旋法第三
3. 服桂枝湯後證治六條
太陽病。初服桂枝湯。反煩不解者。先刺風池、風府。卻與桂枝湯則愈。
太陽病與桂枝湯。於法為當矣。乃初服之。反加煩熱而不解者。陽邪痹於陽而不去也。風池、風府、陽維之會。陽維者。諸陽之所維。刺之所以通陽痹。痹通。然後與桂枝取汗則愈。此仲景法中之法也。
服桂枝湯。大汗出。脈洪大者。與桂枝湯如前法。若形如瘧。日再發者。汗出必解。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服桂枝湯。汗雖大出而邪不去。所謂如水淋漓。病必不除也。若脈洪大。則邪猶甚。故宜更與桂枝取汗。如前法者。如啜熱稀粥。溫覆取汗之法也。若其人病形如瘧。而一日再發。則正氣內勝。邪氣欲退之徵。設得汗出。其邪必從表解。然非重劑所可發者。桂枝二麻黃一湯以助正而兼散邪。而又約小其制。乃太陽發汗之輕劑也。
桂枝二麻黃一湯方(論見後)
桂枝(去皮一兩十七銖),大棗(五枚擘),炙甘草,芍藥,生薑(各一兩六銖),麻黃(十六銖去節),杏仁(十六個去皮尖)
上七味。以水五升。先煮麻黃一二沸。去上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再服。
服桂枝湯。大汗出後。大煩渴不解。脈洪大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服桂枝湯後。大汗出。脈洪大。與上條同。而大煩渴不解。則其邪去表而之裡。不在太陽之經。而入陽明之腑矣。陽明者。兩陽之交。而津液之腑也。邪氣入之。足以增熱氣而耗津液。是以大煩渴不解。方用石膏。辛甘大寒。直清胃熱為君。而以知母之鹹寒佐之。人參、甘草、粳米之甘。
則以之救津液之虛。抑以制石膏之悍也。曰白虎者。蓋取金氣徹熱之義云耳。
白虎加人參湯方
人參(三兩),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),粳米(六合),石膏(一斤碎)
上五味。以水一斗。煮米熟湯成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服桂枝湯。或下之。仍頭項強痛。翕翕發熱。無汗。心下滿微痛。小便不利者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頭項強痛。翕翕發熱。無汗。邪在表也。心下滿微痛。飲在裡也。此表間之邪。與心下之飲。相得不解。
是以發之而不從表出。奪之而不從下出也。夫表邪挾飲者。不可攻表。必治其飲而後表可解。桂枝湯去桂加茯苓、白朮。則不欲散邪於表。而但逐飲於裡。飲去則不特滿痛除。而表邪無附。亦自解矣。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
於桂枝湯內去桂枝。加茯苓、白朮各三兩。余依前法煮服。小便利即愈。傷寒脈浮。自汗出。小便數。心煩。微惡寒。腳攣急。反與桂枝湯。欲攻其表。此誤也。得之便厥。咽中干。煩躁吐逆者。作甘草乾薑湯與之。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。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。其腳即伸。若胃氣不和。譫語者。少與調胃承氣湯。若重發汗。復加燒針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服桂枝湯後證治六條
服用桂枝湯後,如果仍感到煩躁不安,無法緩解,應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位,然後再服用桂枝湯,便可痊癒。
太陽病服用桂枝湯是正確的治療方法,但服用後煩熱加重,無法緩解,是因為陽邪停滯於陽經而未去除。風池、風府是陽維脈的交會穴位,陽維脈是統攝諸陽經的脈絡,針刺可以疏通陽氣的阻滯。疏通之後,再服用桂枝湯發汗,就能痊癒。這是張仲景經典療法中的精髓。
服用桂枝湯後,大量出汗,脈搏洪大有力,則可繼續按先前的方法服用桂枝湯。如果症狀像瘧疾一樣,一天發作兩次,只要出汗就能緩解,宜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服用桂枝湯後,雖然大量出汗,但邪氣仍未去除,汗出如水一樣淋漓不止,病情必然無法痊癒。如果脈搏洪大,表示邪氣仍然很盛,應再次服用桂枝湯發汗,方法如前。可以喝點溫熱稀粥,溫暖覆蓋以促進出汗。如果病人症狀像瘧疾,一天發作兩次,表示正氣已開始佔優勢,邪氣將要退卻。只要能促進出汗,邪氣就會從體表消散。但這需要較重的藥劑才能奏效。桂枝二麻黃一湯可以扶助正氣,同時兼顧散邪,而且劑量較小,是治療太陽病發汗的輕劑。
桂枝二麻黃一湯藥方:(詳見後文)
桂枝(去皮一兩十七銖)、大棗(五枚擘開)、炙甘草、芍藥、生薑(各一兩六銖)、麻黃(十六銖去節)、杏仁(十六個去皮尖)
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五升,先煎煮麻黃一二沸,去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二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服用兩次。
服用桂枝湯後,大量出汗,但煩渴不解,脈搏洪大,則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服用桂枝湯後,大量出汗,脈搏洪大,與上條症狀相同,但煩渴不解,說明邪氣已從表層進入裡層,不再停留在太陽經,而是進入陽明腑了。陽明腑是兩陽經交會之處,也是津液所在的腑臟。邪氣入侵,會加重體熱,耗損津液,所以會出現煩渴不止的情況。因此,處方使用石膏,辛甘大寒,直接清瀉胃熱為君藥,用知母的鹹寒性輔助。人參、甘草、粳米味甘,可以補充津液的不足,並抑制石膏的峻烈之性。所謂白虎,是取其金氣能透達熱邪之意。
白虎加人參湯藥方:
人參(三兩)、知母(六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粳米(六合)、石膏(一斤,研碎)
以上五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煮至米熟,湯成,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服用三次。
服用桂枝湯後,可能出現腹瀉,同時伴有頭項強痛、微微發熱、無汗、心下痞滿微痛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則可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。頭項強痛、微微發熱、無汗,說明邪氣在表;心下痞滿微痛,說明飲邪在裡。表裡邪氣互相影響,不能相互消解,所以發汗治療不能從體表排出邪氣,瀉下治療也不能從下排出邪氣。表邪夾雜飲邪,不能攻表,必須先治療裡面的飲邪,然後表邪才能消除。桂枝湯去桂枝,加茯苓、白朮,目的不在於散表邪,而在於祛除裡面的飲邪。飲邪去除,不僅痞滿疼痛消除,而且表邪失去依附,也會自然消散。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藥方:
在桂枝湯的藥方中去除桂枝,加入茯苓、白朮各三兩,其他藥材按原法煎煮服用。小便通暢,則病癒。
傷寒病,脈搏浮弱,自汗出,小便次數增多,心煩,輕微惡寒,腳抽筋,卻服用桂枝湯,想攻其表邪,這是錯誤的。如果出現厥逆、咽喉乾燥、煩躁嘔吐等症狀,應服用甘草乾薑湯溫補陽氣。如果厥逆症狀好轉,腳也溫暖了,再服用芍藥甘草湯。腳就會伸直。如果胃氣不和,出現譫語,應少服調胃承氣湯。如果再次發汗,並用灸針,則用四逆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