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太陽類病法第五

2. 溫病一條

太陽病。發熱而渴。不惡寒者。為溫病。

此溫病之的證也。溫病者。冬春之月。溫暖太甚。所謂非節之暖。人感之而即病者也。此正是傷寒對照處。傷寒變乃成熱。故必傳經而後渴。溫邪不待傳變。故在太陽而即渴也。傷寒陽為寒鬱。故身發熱而惡寒。溫病陽為邪引。故發熱而不惡寒也。然其脈浮。身熱頭痛。則與傷寒相似。所以謂之傷寒類病云。

白話文:

溫病一條

太陽病,發燒且口渴,但不惡寒,這是溫病。

這是溫病的典型症狀。溫病發生在冬春季節,天氣過於溫暖,也就是說,這是季節異常的溫暖,人受到這種溫暖的影響而立即生病。這正是與傷寒相對照的地方。傷寒是寒邪轉變為熱邪,所以必須經過經絡傳變之後才會口渴。溫邪則不需經過傳變,所以停留在太陽經時就已經口渴了。傷寒是陽氣被寒邪鬱阻,所以身體發熱卻惡寒;溫病是陽氣被邪氣牽引,所以發熱而不惡寒。但是,脈象浮,身體發熱頭痛,這些症狀和傷寒相似,所以稱為傷寒類病。

3. 風溫一條

若發汗已。身灼熱者。名曰風溫。風溫為病。脈陰陽俱浮。自汗出。身重多眠睡。鼻息必鼾。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。小便不利。直視失溲。若被火者。微發黃色。劇則如驚癇。時瘛瘲。若火熏之。一逆尚引日。再逆促命期。

此風溫之的脈的證也。亦是傷寒反照處。傷寒寒邪傷在表。汗之則邪去而熱已。風溫溫與風得汗之則風去而溫勝。故身灼熱也。且夫風溫之病。風傷陽氣而溫損陰氣。故脈陰陽俱浮。不似傷寒之陰陽俱緊也。風泄津液。而溫傷肺氣。故自汗出身重。不同傷寒之無汗而體痛也。

多眠睡者。熱勝而神昏也。鼻息鼾。語言難出者。風溫上壅。湊於肺也。是當以辛散風而涼勝溫。乃不知而遽下之。則適以傷臟陰而陷邪氣。臟陰傷。則小便難目直視。邪氣陷。則時復失溲也。被火如溫針灼艾之屬。風溫為陽邪。火為陽氣。以陽遇陽。所謂兩陽相熏灼。其身必發黃也。

然火微則薰於皮膚。而身發黃色。火劇則逼入心臟。而如發驚癇。且風從火出。而時時瘛瘲。乃所以為逆也。若已被火而復以火熏之。是謂逆而再逆。一逆尚延時日。再逆則促命期。此醫家之大罪也。仲景示人風溫溫病之大戒加此。

按傷寒序例云、從霜降以後。至春分以前。凡有觸冒霜露。體中寒即病者。謂之傷寒。至冬有非節之暖者。名曰冬溫。冬溫之毒。與傷寒大異。從立春節後。其中無暴大寒。又不冰雪。而有人壯熱為病者。此屬春時陽氣發外。冬時伏寒。變為溫病。從春分以後。至秋分節前。

天有暴寒者。皆為時行寒疫也。又曰。若更感異氣。變為他病者。當依壞證病而治之。若脈陰陽俱盛。重感於寒者。變為溫瘧。陽脈浮滑。陰脈濡。弱者。更遇於風。變為風溫。陽脈洪數。陰脈實大者。更遇溫熱。變為溫毒。溫毒為病最重也。陽脈濡弱。陰脈弦緊者。更遇溫氣。

變為溫疫。夫所謂冬溫寒疫者。皆非其時而有其氣。即所謂天行時氣也。所謂變為溫病者。乃是冬時伏寒。發於春時。陽氣即春溫也。所謂變為溫瘧者。本是溫熱之病。重感新寒。熱為寒鬱。故為瘧也。所謂變為風溫者。前風未絕。而後風繼之。以陽遇陽。相得益熾也。所謂變為溫毒者。

前熱未已。而又感溫熱。表裡皆熱。蘊隆為患。故謂毒也。所謂變為溫疫者。本有溫病。而又感厲氣。故為溫疫也。夫治病者。必先識病。欲識病者。必先正名。名正而後證可辨。法可施矣。惜乎方法並未專詳。然以意求之。無不可得。在人之致力何如耳。

白話文:

風溫一條

若發汗後仍感到身體灼熱,稱為風溫。風溫的症狀是脈象浮大(陰陽兩脈皆浮),自汗(不自覺出汗),身體沉重,嗜睡,鼻息粗重,說話困難。若服用瀉下藥物,則小便不利,甚至尿失禁;若病情嚴重,皮膚略微發黃,嚴重者則像驚癇一樣,時而抽搐。若用熱療法,病情一次惡化尚可延緩幾天,若再次使用熱療法,則會加速死亡。

以上是風溫的脈象和證候,也是傷寒的逆轉情況。傷寒是寒邪侵犯肌表,發汗後邪氣排出,熱症即退。風溫是風邪和溫邪兼夾,發汗後風邪去除,溫邪獨盛,所以身體灼熱。此外,風溫病是風邪傷及陽氣,溫邪損傷陰氣,所以脈象陰陽俱浮,與傷寒的陰陽俱緊不同。風邪耗傷津液,溫邪損傷肺氣,所以自汗、身重,與傷寒的無汗而身痛不同。

嗜睡是熱邪盛而神志昏迷;鼻息粗重、說話困難是風溫邪氣上壅,阻塞肺部。應該用辛溫解表兼清熱的藥物治療,但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藥物,反而會損傷臟腑陰液,加重病情。臟腑陰液受損則小便不利,甚至尿失禁;邪氣內陷則反覆尿失禁。熱療法如同用溫針或艾灸,風溫屬陽邪,火屬陽氣,陽邪遇上陽氣,兩陽相搏灼傷,則身體發黃。

輕微的熱邪熏灼皮膚,則皮膚發黃;嚴重的熱邪則侵犯心臟,導致驚癇發作,風邪隨熱邪外出,時而抽搐,這就是病情惡化的表現。如果已經使用熱療法,又再次使用,就是病情一再惡化,一次惡化尚可延緩幾天,再次惡化則會加速死亡,這是醫生的重大錯誤。仲景以此告誡後世醫者,應重視風溫病的治療。

根據傷寒的規律,從霜降到春分之間,凡是觸冒霜露,體內受寒而生病的,稱為傷寒。冬天出現異常溫暖的天氣,稱為冬溫,冬溫的毒性與傷寒大不相同。立春之後,沒有嚴寒,也沒有冰雪,卻有人發高熱生病,這是春季陽氣外發,冬天潛伏的寒邪轉化為溫病。從春分到秋分之間,若出現嚴寒,皆為時行寒疫。若再感受其他邪氣,變為其他疾病,則應根據實際情況治療。若脈象陰陽俱盛,再次感受寒邪,則變為溫瘧;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,再次感受風邪,則變為風溫;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,再次感受溫熱,則變為溫毒,溫毒是最嚴重的疾病;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,再次感受溫邪,則變為溫疫。所謂冬溫和寒疫,都是非時而出現的邪氣,是時行之氣。所謂轉變為溫病,是指冬天潛伏的寒邪,發病於春天,陽氣即春溫。所謂轉變為溫瘧,是溫熱病再次感受寒邪,熱邪被寒邪鬱阻,所以成為瘧疾。所謂轉變為風溫,是之前的風邪未除,又感受新的風邪,陽邪相合,邪氣加重。所謂轉變為溫毒,是之前的熱邪未除,又感受溫熱,表裡都熱,邪氣蓄積而為患,所以稱為毒。所謂轉變為溫疫,是本有溫病,又感受了厲氣,所以成為溫疫。治療疾病,必須先認識疾病,要認識疾病,必須先正名,名正則證候可辨,治療方法才能應用。可惜的是治療方法並未詳細闡述,但只要用心去揣摩,就能理解,關鍵在於醫師的努力程度。

4. 痙病七條

太陽病。發熱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痙。太陽病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痙。

此分痙病剛柔之異。以無汗惡寒者。為陰為剛。有汗不惡寒者。為陽為柔。陰性勁切。而陽性舒散也。然必兼有頭動面赤。口噤。背反張。頸項強等證。仲景不言者。以痙字該之也。不然。何異太陽中風傷寒證。而謂之痙證耶。活人亦云痙證發熱惡寒。與傷寒相似。但其脈沉遲弦細。而項背反張為異耳。

太陽病。發熱。脈沉而細者。名曰痙。為難治。

太陽脈本浮。今反沉者。風得濕而伏也。痙脈本緊弦。今反細者。真氣適不足也。攻則正不能任。補則邪不得去。此痙病之難治者也。

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痙。

痙病有太陽風寒不解。重感寒濕而成者。亦有亡血竭氣。損傷陰陽。筋脈不榮而變成痙者。病在太陽。發汗太多。因致成痙。知其為液脫筋急之痙。而非風淫濕鬱之痙矣。經云、氣主煦之。血主濡之。又云、陽氣者。精則養神。柔則養筋。陰陽既衰。筋脈失其濡養。而強直不柔也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辨也。

病者。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。面赤。目赤。獨頭動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

痙病不離乎表。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。而筋脈受之。故口噤。頭項強。背反張。脈強直。經云。諸暴強直。皆屬於風也。頭熱足寒。面目赤。頭動搖者。風為陽邪。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

按以上五條。王叔和本編入痙濕暍篇中。在三百九十七法之外。茲特錄之。所以廣類病之法也。以下二條。系太陽原文。而實為痙病。故移置此篇。以資辨證。非好為變亂前文也。學者辨諸。

太陽病。項背強𠘧𠘧。反汗出惡風者。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太陽病。項背強𠘧𠘧。無汗惡風。葛根湯主之。

二條本是痙證。而有表虛表實之分。表實者無汗。表虛者汗反自出。即所謂剛痙柔痙也。然痙、筋病也。亦風病也。故雖有剛柔之異。而其項背強𠘧𠘧惡風。則一也。𠘧𠘧項強連背。不能展顧之貌。桂枝加葛根湯。如太陽桂枝湯例。葛根湯。如太陽麻黃湯例。而並加葛根者。

以項背𠘧𠘧。筋骨肌肉並痹而不用。故加葛根以疏肌肉之邪。且並須桂、芍、薑、棗。以通營衛之氣。

桂枝加葛根湯方

葛根(四兩),桂枝(二兩去皮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)
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葛根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覆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湯法。原方有麻黃三兩。成氏云、麻黃主表實。後葛根湯證云、太陽病。項背強几几。無汗惡風。葛根湯主之。藥性正與此方同。其無汗者。當用麻黃。今自汗出。恐不加麻黃。但加葛根也。葛根湯方見正治法下。

白話文:

痙病七條

太陽病發熱,沒有汗,反而惡寒,叫做剛痙。太陽病發熱,出汗,不惡寒,叫做柔痙。

這是區分痙病剛柔不同的方法。沒有汗、惡寒的,屬陰屬剛;有汗、不惡寒的,屬陽屬柔。陰性勁急,而陽性舒散。但都一定會伴隨頭動、面赤、口噤、背反張、頸項強直等症狀。《傷寒雜病論》沒有明說,是用「痙」字概括了這些症狀。不然,和太陽中風、傷寒症狀有什麼不同,而稱之為痙證呢?民間也說痙證發熱惡寒,與傷寒相似,只是脈象沉遲弦細,而項背反張有所不同。

太陽病發熱,脈沉而細的,叫做痙,難治。

太陽病脈象本應浮,現在反而沉的,是風邪遇到濕邪而伏藏了。痙的脈象本應緊弦,現在反而細的,是真氣不足了。攻邪,正氣就無法承受;補氣,邪氣又不能去除,這就是痙病難治的原因。

太陽病,出汗太多,因而導致痙證。

痙病有的因為太陽經風寒未解,再次感受寒濕而引起;有的因為失血耗氣,損傷陰陽,筋脈失養而變成痙證。病在太陽經,出汗太多,因而導致痙證,就知道這是因為津液耗損、筋脈急縮的痙證,而不是風邪淫邪、濕邪鬱滯的痙證了。經書上說:「氣主溫煦,血主濡養。」又說:「陽氣充足則能滋養神氣,平和則能滋養筋脈。」陰陽衰弱,筋脈失去濡養,就會強直不柔,這就是痙病的標本虛實的辨別。

病人身熱足寒,頸項強直,惡寒,有時頭熱,面赤,目赤,單獨頭部搖動,突然口噤,背反張,就是痙病。

痙病不會離開太陽經的表證,所以身熱惡寒。痙證是風邪偏盛的病,筋脈受到影響,所以口噤,頭項強直,背反張,脈象強直。經書上說:「所有突然強直的病,都屬於風邪。」頭熱足寒,面部赤紅,頭部搖動,是風邪為陽邪,其邪氣向上走,又主動造成的。

以上五條,王叔和的《脈經》編入痙濕暍篇中,在三百九十七法之外。這裡特地錄下,是為了廣泛分類疾病的方法。以下兩條,是太陽經原文,實際上是痙病,所以移到這裡,用以辨證,並不是故意打亂前面的內容。學習者要辨別這些。

太陽病,項背強直,反而出汗惡風,桂枝加葛根湯主治。太陽病,項背強直,無汗惡風,葛根湯主治。

這兩條本是痙證,但是有表虛表實的區別。表實者無汗,表虛者汗反而自己出,也就是所謂的剛痙柔痙。然而,痙是筋病,也是風病,所以雖然有剛柔之別,但是項背強直惡風,則是一樣的。「強直」是指項強直連及背部,不能舒展回顧的樣子。桂枝加葛根湯,如同太陽經桂枝湯的用法;葛根湯,如同太陽經麻黃湯的用法,而都加葛根。

因為項背強直,筋骨肌肉都痹阻而不能活動,所以加葛根來疏通肌肉的邪氣,而且還需要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大棗,來通調營衛之氣。

桂枝加葛根湯方:

葛根(四兩),桂枝(二兩,去皮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)

以上六味藥,用水一斗,先煮葛根,減少二升,去掉上面的浮沫,然後加入其他藥物,煮到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蓋好被子,微微出汗即可,不用喝粥,其他如同桂枝湯的用法。原方有麻黃三兩,成無己說,麻黃主治表實證。後葛根湯證說,太陽病,項背強直,無汗惡風,葛根湯主治,藥性正與這個方子相同。無汗的,應該用麻黃,現在自己出汗了,恐怕不用加麻黃,只加葛根就可以了。葛根湯方見正治法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