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一·太陽篇上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太陽篇上 (14)

1. 表實裡虛四逆湯先救里一條

病發熱頭痛。脈反沉。若不瘥。身體疼痛。當救其里。宜四逆湯。

發熱身疼痛。邪在表也。而脈反沉。則脈與病左矣。不瘥者。謂以汗藥發之而不瘥也。以其裡氣虛寒。無以為發汗散邪之地。故與四逆湯。舍其表而救其里。如下利身疼痛之例也。

四逆湯方

生附子(一枚),乾薑(一兩半),炙甘草(二兩)

上三味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二合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強人可大附子一枚。乾薑三兩。

白話文:

主題:表實裡虛四逆湯先救里一條

內容:
患者出現發熱、頭痛的症狀,但脈象卻呈現沈脈(即脈搏沈細無力)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即使身體仍有疼痛感,此時應優先治療內在的虛寒證,適合使用四逆湯。

發熱與身體疼痛通常是外邪在體表的表現,但脈象反而沈細,這表示脈象與症狀不符。所謂「不瘥」,是指使用了發汗解表的藥物卻未能痊癒。這是因為體內陽氣虛弱、寒氣內盛,無法支撐發汗以驅散表邪,因此選用四逆湯,暫時放下表證,先救治內在的虛寒,就像治療同時有腹瀉和身體疼痛的案例一樣。

四逆湯配方:
生附子(一枚)、乾薑(一兩半)、炙甘草(二兩)。

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,加入三升水,煎煮至剩一升二合藥液,去除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體力較強壯的人可使用較大的生附子(一枚)與乾薑(三兩)。

2. 陽微先汗陰微先下隨脈施治一條

太陽病未解。脈陰陽俱停。必先振慄汗出而解。但陽脈微者。先汗出而解。但陰脈微者。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。宜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
脈陰陽俱停者。陰陽諸脈。兩相停勻。而無偏勝也。既無偏勝。則必有相持不下之勢。故必至於戰而汗出。而後邪氣乃解。振慄者。陰陽相爭之候也。但陽脈微者。陽邪先衰。故當汗出而解。但陰脈微者。陰邪先衰。故可下之而解。所謂攻其堅而不入者。攻其瑕而立破也。然本論云、尺中脈微者。

不可下。此又云、但陰脈微者。下之而解。蓋彼為正虛而微。此為邪退而微也。脈微則同。而辨之於邪與正之間。亦未易言之矣。調胃承氣乃下藥之最輕者。以因勢利導。故不取大下而取緩行耳。夫傷寒先汗後下者。法之常也。或先汗或先下。隨脈轉移者。法之變也。設不知此而汗下妄施。

寧不為逆耶。

調胃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去皮),炙甘草(二兩),芒硝(半斤)

上三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納芒硝。更上火微煮令沸。少少溫服之。

白話文:

主題

陽微先汗陰微先下隨脈施治一條

內容

太陽病尚未解除時,如果脈象在陰陽兩部都均勻平衡,必定會先出現顫抖、畏寒,接著出汗而病癒。如果只是陽脈微弱,應先發汗使病解除;如果只是陰脈微弱,則應使用瀉下法治療而病癒。如果要瀉下,適合使用調胃承氣湯主治。

所謂「脈陰陽俱停」,是指陰陽各脈均勻平衡,沒有偏盛。既然沒有偏盛,就必然有雙方僵持的局面,所以會先發顫抖而出汗,之後邪氣才能解除。顫抖畏寒是陰陽相爭的表現。如果陽脈微弱,表示陽邪先衰退,因此應發汗解除;如果陰脈微弱,表示陰邪先衰退,因此可瀉下解除。這就像攻打堅固的地方難以攻入,但攻擊薄弱之處就能迅速突破一樣。不過,本論中說「尺中脈微者不可下」,此處卻說「陰脈微者可下」,這是因為前者是正氣虛弱而脈微,後者是邪氣衰退而脈微。兩者脈象雖同,但需分辨是邪氣還是正氣所致,這其中的辨別並不容易。

調胃承氣湯是瀉下藥中最輕緩的,因順應病情而引導,所以不採取強力瀉下,而是緩和治療。傷寒治療的一般規律是先發汗後瀉下,但有時需根據脈象靈活調整,這是治療中的變化。若不懂得這一點而隨意發汗或瀉下,豈不是違背治療原則?

調胃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,去皮)、炙甘草(二兩)、芒硝(半斤)。
以上三味藥,加水三升,煮沸後取一升,去藥渣,加入芒硝,再以小火煮沸。稍微溫熱後,少量多次服用。

3. 傷寒裡虛法先補里二條

傷寒二三日。心中悸而煩者。小建中湯主之。

傷寒裡虛則悸。邪擾則煩。二三日悸而煩者。正虛不足。而邪欲入內也。是不可攻其邪。但與小建中湯溫養中氣。中氣立則邪自解。即不解。而攻取之法。亦可因而施矣。仲景御變之法如此。誰謂傷寒非全書哉。

小建中湯方

桂枝(去皮),炙甘草,生薑(各三兩),芍藥(六兩),膠飴(一升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五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納膠飴。更上微火消解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傷寒脈結代。心動悸。炙甘草湯主之。

脈結代者。邪氣阻滯而營衛澀少也。心動悸者。神氣不振而都城震驚也。是雖有邪氣。而攻取之法。無所施矣。故宜人參、薑、桂。以益衛氣。膠、麥、麻、地、甘棗。以益營氣。營衛既充。脈復神完。而後從而取之。則無有不服者矣。此又擴建中之制。為陰陽並調之法如此。今人治病。不問虛實。概與攻發。豈知真氣不立。病雖去。亦必不生。況病未必去耶。

炙甘草湯方,一名復脈湯。

甘草(四兩炙),生薑(三兩),桂枝(三兩去皮),人參(二兩),阿膠(二兩),麥冬(半升去心),生地(一斤),麻仁(半升),大棗(三十枚)

上九味。以清酒七升。水八升。先煮八味。取三升。去滓。內膠。烊消盡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傷寒里虛法先補里二條

  1. 傷寒病兩三天後,若出現心悸且煩躁的症狀,可用小建中湯治療。

傷寒病中,里虛會導致心悸,邪氣侵擾則引發煩躁。患病兩三天後出現心悸且煩躁,是因正氣虛弱不足,邪氣欲向內侵襲。此時不可強行攻邪,僅需以小建中湯溫養中焦之氣。中氣穩固後,邪氣自然消散;即使未完全消散,再施展攻邪之法也能順利施行。此為張仲景面對病情變化的治法,可見《傷寒論》實為全面之學。

小建中湯方
桂枝(去皮)、炙甘草、生薑(各三兩),芍藥(六兩),膠飴(一升),大棗(十二枚,剖開)。

將前五味藥材以七升水煎煮至三升,濾去藥渣,加入膠飴,再用小火使其完全溶化。每次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  1. 傷寒病若出現脈象結代、心跳劇烈悸動的症狀,可用炙甘草湯治療。

脈象結代是因邪氣阻滯,營衛之氣運行不暢;心跳劇烈悸動則因心神不振、心君受擾。此時雖有邪氣,卻不宜直接攻邪,應以人參、生薑、桂枝補益衛氣,阿膠、麥冬、火麻仁、生地黃、甘草、大棗補益營氣。待營衛充盈,脈象恢復、心神安定後,再攻邪方可奏效。此法擴大小建中湯的方義,兼顧陰陽調和。如今醫者治病,不問虛實一味攻邪,卻不知若正氣不固,即便病去,患者恐難存活,更何況病未必能除!

炙甘草湯方(又名復脈湯)
甘草(四兩,炙)、生薑(三兩)、桂枝(三兩,去皮)、人參(二兩)、阿膠(二兩)、麥冬(半升,去心)、生地黃(一斤)、火麻仁(半升)、大棗(三十枚)。

將前八味藥以清酒七升、水八升煎煮至三升,濾去藥渣,加入阿膠烊化。每次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