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一·太陽篇上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太陽篇上 (14)

1. 表實裡虛四逆湯先救里一條

病發熱頭痛。脈反沉。若不瘥。身體疼痛。當救其里。宜四逆湯。

發熱身疼痛。邪在表也。而脈反沉。則脈與病左矣。不瘥者。謂以汗藥發之而不瘥也。以其裡氣虛寒。無以為發汗散邪之地。故與四逆湯。舍其表而救其里。如下利身疼痛之例也。

四逆湯方

生附子(一枚),乾薑(一兩半),炙甘草(二兩)

上三味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二合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強人可大附子一枚。乾薑三兩。

白話文:

病人發熱頭痛,脈象卻沉弱。如果病症沒有好轉,身體疼痛加劇,就應該先救治裡面的虛寒。此時適合服用四逆湯。

發熱且全身疼痛,邪氣在表證,但脈象卻是沉弱的,這表示脈象與病情不符。所謂「不瘥」,是指用發汗的藥物治療卻沒有效果。這是因為體內裡氣虛寒,缺乏發汗散邪的基礎,所以要服用四逆湯,先治裡面的虛寒,再顧表證。這就像下痢伴隨身體疼痛的例子一樣。

四逆湯藥方:

生附子(一枚),乾薑(一兩半),炙甘草(二兩)

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,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二合,過濾藥渣,分次溫服。體質強健者,可將附子加至一枚,乾薑加至三兩。

2. 陽微先汗陰微先下隨脈施治一條

太陽病未解。脈陰陽俱停。必先振慄汗出而解。但陽脈微者。先汗出而解。但陰脈微者。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。宜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
脈陰陽俱停者。陰陽諸脈。兩相停勻。而無偏勝也。既無偏勝。則必有相持不下之勢。故必至於戰而汗出。而後邪氣乃解。振慄者。陰陽相爭之候也。但陽脈微者。陽邪先衰。故當汗出而解。但陰脈微者。陰邪先衰。故可下之而解。所謂攻其堅而不入者。攻其瑕而立破也。然本論云、尺中脈微者。

不可下。此又云、但陰脈微者。下之而解。蓋彼為正虛而微。此為邪退而微也。脈微則同。而辨之於邪與正之間。亦未易言之矣。調胃承氣乃下藥之最輕者。以因勢利導。故不取大下而取緩行耳。夫傷寒先汗後下者。法之常也。或先汗或先下。隨脈轉移者。法之變也。設不知此而汗下妄施。

寧不為逆耶。

調胃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去皮),炙甘草(二兩),芒硝(半斤)

上三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納芒硝。更上火微煮令沸。少少溫服之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還沒好,脈象陰陽都停滯,一定會先出現發抖出汗才痊癒。但是如果陽脈微弱,就應該先讓病人出汗;如果陰脈微弱,就應該瀉下才能痊癒。如果要瀉下,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。

脈象陰陽都停滯,指的是陰陽各個脈象都停滯,沒有哪一方特別強盛。既然沒有哪一方特別強盛,就必然會有互相牽制、難以解決的局面,所以一定要等到發抖出汗後,邪氣才會消除。發抖是陰陽互相爭鬥的徵兆。如果陽脈微弱,說明陽邪先衰弱了,所以應該讓病人出汗;如果陰脈微弱,說明陰邪先衰弱了,所以可以瀉下。這就像攻打堅固的地方不容易成功,而攻打薄弱的地方則可以迅速取勝。但是《傷寒論》中說,尺脈微弱不能瀉下,而這裡又說陰脈微弱可以瀉下,這是因為前者是正氣虛弱導致的脈微,後者是邪氣退卻導致的脈微。脈象微弱的情況相同,但要區分是正氣虛弱還是邪氣退卻,並不容易判斷。調胃承氣湯是瀉下藥中最溫和的,目的是順應病情發展,所以不用猛烈瀉下,而是緩慢地進行。傷寒病先出汗後瀉下是常規療法,或者先出汗或者先瀉下,隨著脈象變化而調整治療方法,是變通之法。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,就胡亂使用汗法或瀉下法,豈不是違背了治療原則?

調胃承氣湯藥方:

大黃(四兩,去皮),炙甘草(二兩),芒硝(半斤)

以上三味藥,加水三升,煮成一升,去渣,加入芒硝,再用小火煮沸,溫溫的服用。

3. 傷寒裡虛法先補里二條

傷寒二三日。心中悸而煩者。小建中湯主之。

傷寒裡虛則悸。邪擾則煩。二三日悸而煩者。正虛不足。而邪欲入內也。是不可攻其邪。但與小建中湯溫養中氣。中氣立則邪自解。即不解。而攻取之法。亦可因而施矣。仲景御變之法如此。誰謂傷寒非全書哉。

小建中湯方

桂枝(去皮),炙甘草,生薑(各三兩),芍藥(六兩),膠飴(一升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五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納膠飴。更上微火消解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傷寒脈結代。心動悸。炙甘草湯主之。

脈結代者。邪氣阻滯而營衛澀少也。心動悸者。神氣不振而都城震驚也。是雖有邪氣。而攻取之法。無所施矣。故宜人參、薑、桂。以益衛氣。膠、麥、麻、地、甘棗。以益營氣。營衛既充。脈復神完。而後從而取之。則無有不服者矣。此又擴建中之制。為陰陽並調之法如此。今人治病。不問虛實。概與攻發。豈知真氣不立。病雖去。亦必不生。況病未必去耶。

炙甘草湯方,一名復脈湯。

甘草(四兩炙),生薑(三兩),桂枝(三兩去皮),人參(二兩),阿膠(二兩),麥冬(半升去心),生地(一斤),麻仁(半升),大棗(三十枚)

上九味。以清酒七升。水八升。先煮八味。取三升。去滓。內膠。烊消盡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傷寒裡虛法先補里二條

傷寒發病二三日,心裡悸動煩躁的,用小建中湯治療。

傷寒導致裡虛就會心悸,邪氣擾動就會煩躁。發病二三日就出現心悸煩躁,是正氣虛弱不足,而邪氣正要入侵內裡。這種情況不能攻邪,只能用小建中湯溫養中氣。中氣充足了,邪氣自然會消除。如果邪氣沒有消除,再用攻邪的方法,也可以接著使用。張仲景的臨證變通方法就是這樣,誰說《傷寒論》不是包羅萬象的呢?

小建中湯方:

桂枝(去皮)、炙甘草、生薑(各三兩)、芍藥(六兩)、麥芽糖(一升)、大棗(十二枚掰開)

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七升,煮到三升,去渣,加入麥芽糖,再用小火慢慢溶化,溫熱服用一升,一日三次。

傷寒脈搏結代,心臟跳動悸動的,用炙甘草湯治療。

脈搏結代,是邪氣阻塞,營氣和衛氣運行不暢;心臟跳動悸動,是精神氣不足,導致心神不安。這種情況雖然有邪氣,但攻邪的方法無效,所以應該用人參、生薑、桂枝來益氣,用阿膠、麥冬、生地黃、麻仁、大棗來補益營氣。營衛氣充足,脈象恢復正常,精神也好了,然後再採取攻邪的方法,這樣就一定能治癒疾病了。這也是小建中湯治療方法的延伸,是陰陽雙調的治療方法。現在有些人治病,不分虛實,都用攻邪的方法,豈不知真氣不足,即使病好了,身體也不會健康,更何況病不一定能好呢?

炙甘草湯方(又名復脈湯):

炙甘草(四兩)、生薑(三兩)、桂枝(三兩,去皮)、人參(二兩)、阿膠(二兩)、麥冬(半升,去心)、生地黃(一斤)、麻仁(半升)、大棗(三十枚)

以上九味藥材,用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藥材,取三升,去渣,加入阿膠,溶化後,溫熱服用一升,一日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