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三·陽明篇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·陽明篇上 (2)

1. 調胃承氣湯證四條

太陽病三日。發汗不解。蒸蒸發熱者。屬胃也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患者患有太陽病已經三天了,即使已經使用了發汗的治療方法,病情仍未見好轉。如果病人持續地像被蒸汽烘烤般地發熱,這通常表示問題跟胃有關。這種情況下,建議使用「調胃承氣湯」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
發汗不解。邪不外散。而欲內傳。為太陽而之陽明之候也。蒸蒸發熱者。熱聚於內。而氣蒸於外。與太陽邪鬱於外。而熱盛於表者不同。故彼宜外解。此宜清裡也。然無燥實等證。則所以治之者。宜緩而不宜急矣。調胃者。調其胃氣。返於中和。不使熱盛氣實。而劫奪津氣也。

調胃承氣湯,方見太陽權變法。

白話文:

出汗後症狀沒有緩解,是因為邪氣沒有從體外排出,反而想要往體內傳遞。這是太陽病轉化為陽明病的徵兆。身體發熱難耐,是熱氣積聚在體內,蒸發到體外造成的。與太陽病中邪氣鬱積在體外,導致熱盛在表面的情況不同。因此,太陽病需要發散邪氣,而陽明病需要清熱降火。

但是,如果沒有燥熱實證,治療時應該緩和,避免過於急躁。調胃是指調節胃氣,使其恢復平衡,防止熱盛氣實,進而損耗津液。

調整胃氣的「承氣湯」,該方劑的使用方法可參見於太陽病的權宜變通治療法則中。

傷寒十三日不解。過經譫語者。以有熱也。當以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。大便當硬。而反下利。脈調和者。知醫以丸藥下之。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。脈當微厥。今反和者。此為內實也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傷寒十三天了還沒有解除。如果已經出現說胡話的症狀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造成的。應該用湯藥灌腸來治療。如果小便量少,那麼大便應該會很硬,但是反而出現了腹瀉。脈象平和的人,說明醫生使用了丸藥進行治療,這種治療方法不對。如果患者自行腹瀉,脈象應該微弱而厥冷。現在反而平和,說明體內有積滯。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

此亦邪氣去太陽而之陽明之證。過經者。邪氣去此而之彼之謂。非必十三日不解。而後謂之過經也。觀少陽篇第二十條云、太陽病。過經十餘日。又本篇第六十一條云、此為風也。須下之。過經乃可下之。則是太陽病罷而入陽明。或傳少陽者。即謂之過經。其未罷者。即謂之並病耳。

白話文:

這也是邪氣從太陽經轉移到陽明經的證狀。過經是指邪氣從這個經絡轉移到另一個經絡。並非一定要超過十三天才稱為過經。參照少陽篇第二十條說:「太陽病,過了十幾天。」又參照本篇第六十一條說:「這是風邪,必須瀉下。」過經後纔可以瀉下。由此可見,太陽病結束後進入陽明經,或傳入少陽經的,就稱為過經。而尚未結束的,則稱為並病。

譫語。胃有熱也。則熱當以湯下之。若小便利者。津液偏滲。其大便必硬。而反下利。脈調和者。醫知宜下。而不達宜湯之旨。故以丸藥下之。非其治也。脈微厥。脈乍不至也。言自下利者。裡氣不守。脈當微厥。今反和者。以其內實。雖下利而胃有燥屎。本屬可下之候也。

故當以調胃承氣湯下其內熱。此條太陽篇移入。

陽明病。不吐不下。心煩者。可與調胃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病人胡言亂語,是因為胃裡有熱,應該用湯藥來瀉火。如果小便量少,代表津液外泄,大便一定會很硬,但病人卻反而腹瀉。脈象平和,醫生知道應該瀉下,但沒有理解到應該用湯藥的道理,所以用丸藥來瀉下,這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脈象微弱,時而摸不到,病人說自己腹瀉,這是因為內氣不足,脈象應該微弱,但現在卻是平和的,這是因為體內積實,雖然腹瀉,但胃裡還是有燥屎,本應瀉下。

所以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瀉去內熱。這段內容原本屬於太陽篇,現在移到這裡。

陽明病,不吐不瀉,心裡煩躁的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

病在陽明。既不上湧。又不下泄。而心煩者。邪氣在中土。鬱而成熱也。經曰、土鬱則奪之。調胃承氣蓋以通土氣。非以下燥屎也。傷寒吐後。腹脹滿者。與調胃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疾病在陽明經。既不上吐,也不下瀉,卻感到心煩。說明邪氣在胃部,鬱結化熱。醫經說:「胃氣鬱結,則要疏通它。」調胃承氣湯就是用來疏通胃氣的,而不是用來排出燥屎的。傷寒病吐了之後,肚子脹滿的,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。

吐後腹脹滿者。邪氣不從吐而外散。反因吐而內陷也。然脹形已具。自必攻之使去。而吐後氣傷。又不可以大下。故亦宜大黃、甘草、芒硝調之。俾反於利而已。設遇庸工。見其脹滿。必以枳、樸為急矣。

白話文:

嘔吐後肚子脹的人。邪氣沒有隨著嘔吐排出體外,反而因為嘔吐而陷入體內。但脹滿的情況已經形成,一定要設法攻出去。但是嘔吐後元氣受傷,不能用強力瀉下。所以也適合用大黃、甘草、芒硝來調和,讓病情回復正常。假使遇到庸醫,看到脹滿就急著用枳實和厚朴這類藥,那可就糟糕了。

2. 小承氣湯證二條

太陽病。若吐若下若發汗。微煩。小便數。大便因硬者。與小承氣湯和之愈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了「太陽病」,出現了嘔吐、腹瀉或者是經過發汗治療之後,病人感到輕微的煩躁不安,並且頻繁小便,大便變得乾燥硬結的情況下,可以給予「小承氣湯」來調理,這樣病情就會好轉。

若與或同。病在太陽。或吐或下或汗。邪仍不解。而兼微煩。邪氣不之表而之裡也。小便數。大便因硬者。熱氣不之太陽之本而之陽明之腑。可與小承氣。和胃除熱為主。不取大下者。以津液先亡。不欲更傷其陰耳。

小承氣湯方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表現為發熱、噁心或腹瀉,且疾病在太陽經,這時可能需要通過吐、下或者出汗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這些方法無法解除病痛,同時伴有輕微的煩躁,表示邪氣由表轉入裡。如果小便頻繁,大便卻變得乾硬,則表明熱氣由太陽經轉移到了陽明經的臟腑。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小承氣湯來調和胃腸,清熱解毒,主要目的是調理胃腸,而不是強烈的通便。

小承氣湯方:用法是將大黃、芒硝和厚朴三味藥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,煎煮後服用。大黃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,芒硝能軟化大便,厚朴則能調和胃氣。此方適用於熱邪內盛,導致胃腸功能失調,出現便祕或腹瀉等症狀的情況。

大黃(四兩),厚朴(二兩去皮炙),枳實(三枚炙)

白話文:

大黃:120 克 厚朴:60 克,去皮後烤焦 枳實:3 個,烤焦

上三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一升二合。去滓。分溫二服。初服湯。當更衣。不爾者。盡飲之。若更衣者。勿服之。陽明病。其人多汗。以津液外出。胃中燥。大便必硬。硬則譫語。小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譫語止。更莫復服。汗生於津液。津液資於穀氣。故陽明多汗。則津液外出也。

白話文:

以上三味藥。用四升水。煎煮到剩下一升二合。去掉渣滓。分成兩份,溫熱後服用。第一次服用時。應該馬上換衣服。如果不換衣服。要把藥全部喝完。如果換了衣服。就不要喝藥了。陽明經病症。患者常常出汗。因為津液流失到體外。胃裡乾燥。大便一定會變硬。大便變硬,就會神志不清。用小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服用一劑後,神志不清的症狀停止了。就不要再服用了。汗水是由津液產生。津液是由穀氣滋養。所以陽明經多汗。就是津液流失到體外。

津液出於陽明。而陽明亦藉養於津液。故陽明多汗。則胃中無液而燥也。胃燥則大便硬。大便硬則譫語。是宜小承氣湯。以和胃而去實。若一服譫語止。更莫復服者。以津液先亡。不欲多下。以竭其陰。亦如上條之意也。

白話文:

津液是由陽明經產生的。而陽明經也依靠津液的滋養。所以陽明經出汗多,就會導致胃裡津液不足而乾燥。胃乾燥就會導致大便乾燥。大便乾燥就會導致神志不清。這時候應該服用小承氣湯,以調和胃氣並去除實熱。如果服一劑藥後,神志不清的症狀就止住了,就不要再服了。因為津液已經先消耗掉了,不適合再大量瀉下,以免耗損陰津。這與上一條的道理是一樣的。

3. 大承氣湯證九條

陽明病。譫語有潮熱。反不能食者。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若能食者。但硬耳。宜大承氣湯下之。傷寒胃熱而虛者。能食。胃寒而實者。則不能食。而陽明病有燥屎者。可攻。無燥屎者。則不可攻。譫語潮熱。胃之熱也。是當能食。而反不能食者。中有燥屎。氣窒而不行。

白話文:

陽明病(熱病)。說胡話,伴有熱潮,卻吃不下飯。胃中一定有五、六枚燥結的大便。如果能吃飯,也只是硬噎而已。適宜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傷寒時胃熱而虛弱者,能吃飯。胃寒而實滯者,不能吃飯。陽明病中有燥結大便者,可以攻下。沒有燥結大便者,就不能攻下。說胡話、發熱潮,是胃熱引起的。既然是胃熱,自然能吃飯,但卻吃不下,是因為胃中有燥屎,堵塞氣機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

法當大承氣下之者也。若能食者。屎未成燥而但硬耳。設欲攻之。則必以小承氣和之。如上二條所云而已。本文宜大承氣湯下之七字。當在胃中有燥屎句下。

大承氣湯方

白話文:

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瀉下。如果患者還能吃東西,大便不成形但很硬,想要攻下,就應該用小承氣湯調和。其他方面和上面兩條所說的相同。文中「宜大承氣湯下之七字」應該放在「當在胃中有燥屎」句的下面。

大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二合)

白話文:

  • 大黃(120 克,用酒清洗)
  • 厚朴(300 克,烤後去皮)
  • 枳實(5 顆,烤製)
  • 芒硝(30 克)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二物。取五升。去滓。納大黃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納芒硝。更上微火一兩沸。分溫再服。得下。余勿服。

白話文:

將這四種藥材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枳實)放入一斗水(10升)中。 先煮大黃和芒硝兩味藥,煮至剩五升。 去除藥渣,加入大黃。繼續煮至剩兩升。 再次去除藥渣,加入芒硝。用小火煮一兩分鐘。 將藥液分兩次溫熱服用。 服後見效即可,剩下的藥液不要再服用。

病人小便不利。大便乍難乍易。時有微熱。喘冒不能臥者。有燥屎也。宜大承氣湯。小便不利者。其大便必溏。而有燥屎者。水液雖還入胃。猶不足以潤之。故大便乍有難時。而亦乍有易時也。若時有微熱。喘冒不得臥。則熱氣外攻內擾。而復上逆。知其聚於中者。盛也。故曰有燥屎也。大便雖有易時。亦必以大承氣為主矣。

大下後。六七日。不大便。煩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此有燥屎也。所以然者。本有宿食故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患者小便不利,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。偶爾有低燒,喘息難平,無法躺臥。這些症狀是由於體內有燥便所致。應服用大承氣湯。

小便不利的人,大便通常較稀軟。但有燥便的人,雖然體內水分已重新回到胃中,卻仍然不足以潤澤大便。因此,大便偶爾會困難,偶爾也會容易。

如果偶爾有低燒,喘息難平,無法躺臥,則表示熱氣向外發散,在體內擾動,並向上逆行。可推知聚積在體內的熱氣很盛。因此,說有燥便。

即使大便偶爾通暢,也必須以大承氣湯為主要治療方。

在進行了瀉下治療之後的六、七天裡,如果出現了便祕的情況,並且感到持續不減的煩躁不安,同時伴有腹部脹滿及疼痛的症狀,這表明體內有乾燥硬結的糞便積存。之所以會這樣,主要是因為原本就存在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淤積體內所導致的。針對這種情況,適宜使用「大承氣湯」來進行治療。

大下之後。胃氣復實。煩滿復增者。以其人本有宿食未去。邪氣復得而據之也。不然。下後胃虛。豈得更與大下哉。蓋陽明病實則邪易聚而不傳。虛則邪不得聚而傳。是以雖發潮熱而大便溏者。邪氣轉屬少陽。為胸脅滿不去。雖經大下而有宿食者。邪氣復集胃中。為不大便煩滿。

白話文:

在服瀉藥後,胃氣本來應該恢復正常。但如果煩滿症狀又加重,這是因為患者原本就有一些未消化的食物沒有排出,邪氣又重新佔據了這些食物。

如果患者在服瀉藥後,胃氣已經虛弱,怎麼可能再進行大幅度的瀉法呢?這是因為陽明病在實證時,邪氣容易聚集而不轉移。在虛證時,邪氣不能聚集而會轉移。因此,雖然發燒和腹瀉,但大便稀溏,說明邪氣已經轉移到少陽經了,導致胸脅部的脹滿感無法消除。而雖然已經服用了瀉藥,但如果還有未消化的食物,邪氣就會再次聚集在胃中,導致腹脹、煩滿等症狀。

腹痛有燥屎。而彼與小柴胡。此宜大承氣。一和一下。天然不易之法也。小柴胡證見本篇四十一條。宜互參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腹痛伴有乾燥的大便,與小柴胡湯證類似。此時應使用承氣湯。承氣湯瀉下,小柴胡湯解表,一瀉一升,是治療此類病症的自然且不易改變的法則。小柴胡湯證見本篇第四十一條,可相互參照。

傷寒若吐若下後。不解不大便五六日。上至十餘日。日晡所發潮熱。不惡寒。獨語如見鬼狀。若劇者。發則不識人。循衣摸床。惕而不安。微喘直視。脈弦者生。澀者死。微者但發熱譫語者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利。止後服。

白話文:

傷寒患者若嘔吐、腹瀉後,隔了五六天大便不通,最長可達十幾天。每天傍晚發作潮熱,但不畏寒。獨自說話就像看見鬼一樣,嚴重者發作時不認識人,摸著衣服摸著牀,心中不安。有輕微喘氣,眼神直視。脈象弦緊的可以活,澀滯的會死。症狀較輕,僅有發熱說胡話的,可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一服藥後大便通暢,症狀停止後就停止服用。

吐下之後。邪氣不從外解而仍內結。熱入胃腑。聚而成實。致不大便五六日。或十餘日也。陽明內實。則日晡所發潮熱。蓋申酉為陽明王時。而日晡為申酉時也。表和里病。則不惡寒。傷寒以惡熱為里。而惡寒為表也。熱氣熏心。則獨語如見鬼狀。蓋神藏於心。而陽明之絡通於心也。

白話文:

吐下後,邪氣沒有從體外排出,反而內部結成。熱氣進入胃腸,聚集形成實熱,導致五六天或十幾天的大便不通。陽明經內部實熱,就會在傍晚發作潮熱。因為申時和酉時是陽明經當令的時候,而傍晚正是申酉時。表證和裡證同時存在,就不會怕冷。傷寒以怕熱為裡證,而怕冷為表證。熱氣燻蒸到心臟,就會自言自語,好像看到鬼一樣。因為神藏在心臟,而陽明經的絡脈與心臟相通。

若熱甚而劇者。發則不識人。循衣摸床。惕而不安。微喘直視。是不特邪盛而正亦衰矣。若脈弦。則陰未絕而猶可治。脈澀。則陰已絕而不可治。所謂傷寒陽勝而陰絕者。死也。其熱微而未至於劇者。則但發熱。譫語。不大便而已。是可以大承氣下之而愈也。一服利。止後服者。

白話文:

如果發熱非常嚴重,出現了以下症狀:

  • 神智不清,不認得人。
  • 沿著衣服摸索牀邊。
  • 坐立不安,身體發抖。
  • 呼吸急促,眼睛直視前方。

這不僅表示邪氣旺盛,正氣也虛弱了。如果脈象弦緊有力,說明體內的陰氣還沒有完全耗盡,還有治療的可能性。如果脈象澀滯不流暢,說明陰氣已經耗盡,無藥可治。所謂傷寒陽盛陰絕,就是這種情況,預後是死亡。

如果發熱症狀較輕微,沒有達到上述嚴重程度,則表現為:

  • 只有發熱。
  • 胡言亂語。
  • 大便不通。

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,一服藥就能起到通便止瀉的功效。服藥後大便得到通暢,就可以停止後續服藥。

以熱未至劇。故不可過下。以傷其正耳。

二陽並病。太陽證罷。但發潮熱。手足漐漐汗出。大便難而譫語者。下之則愈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當熱度還沒有達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時,不應該過度使用下法(如瀉下藥物)來治療,以免損傷人體的正常機能。

當陽明經和太陽經同時出現病狀,且太陽經的病症已經減輕,僅表現為定期發燒(如潮熱)、手腳緩慢冒出細汗,並且伴有便祕及說胡話的情況,這種時候使用瀉下的方法可以治癒。建議使用大承氣湯作為治療方劑。

此太陽並於陽明之證。然並病有並而未罷之證。雖入陽明。未離太陽。則可汗而不可下。如本篇第三十九條之證是也。此條為並而已罷之證。雖曰並病。實為陽明。故可下而不可汗。潮熱。手足漐漐汗出。大便難。譫語。皆胃實之徵。故曰下之則愈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这种情况是太阳病与阳明病并发的症状。然而,并发的疾病可能还有未完全缓解的症状。虽然已经发展到阳明病阶段,但还没有完全脱离太阳病的范畴,因此可以发汗,但不可服用泻药。就像本篇第三十九条所描述的病症一样。这一条描述的是并发的疾病已经完全缓解的症状。虽然称为并发病,实际上已经是阳明病的范畴了,因此可以服用泻药,但不可发汗。出现潮热、手脚出汗、大便困难、胡言乱语,都是胃实证的表现。所以说服用泻药就能治愈。宜服用大承气汤。

陽明少陽合病。必下利。其脈不負者。順也。負者。失也。互相剋賊。名為負也。脈滑而數者。有宿食也。當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有病,必定會拉肚子。如果脈搏沒有力,表示病情順利;如果脈搏有力,表示病情嚴重。兩種經絡互相剋制,這就叫做「負」。脈搏滑數,表示有宿食,應該用瀉下法治療。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
陽明少陽合病。視太陽陽明合病為尤深矣。故必下利。而陽明為土。少陽為木。於法又有互相剋賊之機。故須審其脈。不負者為順。其有負者為失也。負者。少陽王而陽明衰。謂木勝乘土也。若脈滑而數。則陽明王而少陽負。以有宿食在胃。故邪氣得歸陽明。而成可下之證。不然。胃虛風動。其下利寧有止期耶。

傷寒六七日。目中不了了。睛不和。無表裡證。大便難。身微熱者。此為實也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生疾病。如果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,情況就更嚴重了。因此,必須出現腹瀉。而陽明經屬土,少陽經屬木。根據五行相剋原理,木克土。因此,需要仔細診脈。脈象不緊為順證。脈象緊為失證。緊證是指少陽經旺盛而陽明經虛弱,也就是木氣過剩剋制了土氣。如果脈象滑數,則表示陽明經旺盛而少陽經虛弱,因為胃中有宿食,邪氣因此歸於陽明經,形成可以下瀉的病證。如果不是這樣,而是胃虛生風,那麼腹瀉怎麼可能會停止呢?

在患了傷寒六七天之後,如果出現視力模糊、眼睛不舒服,且沒有明顯的表症或裡症,同時排便困難、身體有輕微發熱的情況,這表示體內有實邪積聚。應該要迅速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適合使用的方劑是大承氣湯。

目中不了了者。目光不精而視物不明也。睛不和者。目直視而不圓轉也。六七日。熱盛而陰傷。故其證如此。無表裡證。無頭痛惡寒。而又無腹滿譫語等證也。然而大便難。身微熱。則實證已具。合之目中不了了。睛不和。其為熱極陰傷無疑。故雖無大滿大實。亦必以大承氣湯急下。見稍遲。則陰竭不復而死耳。

陽明病。發熱汗多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眼睛看不清東西:目光不敏銳,視物不清。

眼睛轉動不靈活:眼睛直視不動,不能靈活轉動。

持續六七天:熱盛傷陰,所以出現這樣的症狀。

沒有外感或內傷的證據:沒有頭痛、惡寒,也沒有腹脹、譫語等症狀。

但是有大便困難:身體微微發熱,說明實證已經具備。

結閤眼睛看不清、轉動不靈活,肯定是由於熱極傷陰。

所以即使沒有大腹滿、大實,也必須用大承氣湯急下。

如果發現太晚,陰津耗竭無法恢復,就會死亡。

陽明病的情況是,如果病人有發燒並且出汗很多的症狀,應該要迅速採用瀉下的治療方法,最適合使用的方劑是大承氣湯。

發熱汗多者。熱盛於內。而津迫於外也。不下則熱不除。不除則汗不止。而陰乃亡矣。故宜急下。然必有實滿之證。而後可下。不然。則是陽明白虎湯證。宜清而不宜下矣。學者辨諸。

發汗不解。腹滿痛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發燒多汗的人,是體內熱氣過盛,津液外迫所致。如果不將熱氣排出體外,發燒就不會消除;發燒不消除,汗水就不會停止,這樣身體的陰液就會流失殆盡。所以,這時候應該急著讓熱氣排出體外。不過,只有在具備實證(有熱象和濕象)的情況下,纔可以採取瀉下的方法。否則,就屬於《傷寒論》中的白虎湯證,適宜清熱而不宜瀉下。希望學習者能夠仔細分辨。

如果出汗後症狀仍未解除,並且出現腹部脹滿疼痛的情況,應該立即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,適用的方劑是大承氣湯。

發汗不解。腹滿痛者。病去表之裡而盛於裡矣。夫正氣與邪氣相擊則痛。治之者。如救斗然。遲則正被傷矣。故亦宜急下。

白話文:

汗出不退,出現腹脹疼痛。這是因為疾病已從體表轉入體內,並且在體內盛行。正氣與邪氣相互對抗,就會產生疼痛。治療這種情況,就好像阻止一場械鬥。如果動作緩慢,正氣就會受到傷害。因此,也應該及時通便。

以上下法共十五條。然其間或曰和。或曰下。或曰急下。或一服利止後服。各隨病之大小緩急而異其治。學者所當明辨也。

合論三承氣湯方

白話文:

上述攻下法的總共有十五條。但是其中有稱調和的,有稱攻下的,有稱急攻下的,或者一劑藥服用後症狀緩解,再服用下一劑。它們所對應的治療方法,會依據疾病的輕重緩急而有所不同。學習者必須要明辨清楚。

合論三承氣湯方

我們現在來一起討論三種承氣湯的方劑。

"三承氣湯"是指中醫裡用於治療由於腸胃積熱或氣機阻滯所引起的疾病,特別是對於調節腸胃功能、清除體內實熱有很好的效果的三種經典方劑。這三種方劑分別為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和調胃承氣湯。它們的主要差別在於藥物組成和用量的不同,針對不同程度和表現的病症加以應用。

  1. 大承氣湯:這是用於治療最嚴重的情況,當腸胃積熱重症,出現大便祕結、腹部脹痛、甚至神志昏迷等症狀時使用。它的藥物成分包含大黃、芒硝、枳實和厚朴,能夠強力地清熱瀉下,打通閉塞的腸道。

  2. 小承氣湯:相對於大承氣湯,小承氣湯的藥力較輕,適用於腸胃積熱但症狀較輕的情況,如輕微的大便不通、腹部脹滿等。其組成為大黃、枳實和厚朴,去掉了芒硝,作用以疏通腸胃、緩解積熱為主。

  3. 調胃承氣湯:此方主要針對的是胃熱上炎導致的不適,如口乾舌燥、心煩失眠、以及輕度的便祕等症狀。其成分有大黃、芒硝和甘草,著重於清熱降火、調和胃氣,作用溫和而有效。

總的來說,三承氣湯根據病情的輕重和具體表現,通過不同的配伍和劑量調整,達到清除腸胃積熱、調理氣機、恢復身體正常機能的目的。在實際應用中,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由專業的中醫師辨證施治,精確選用合適的方劑。

承者。順也。順而承者。地之道也。故天居地上。而常卑而下行。地處天下。而常順承乎天。人之脾胃。猶地之上也。乃邪熱入之。與糟粕結。於是燥而不潤。剛而不柔。滯而不行。而失其地之道矣。豈復能承天之氣哉。大黃、芒硝、枳、樸之屬。滌盪脾胃。使糟粕一行。則熱邪畢出。

白話文:

「承」的意思是順應。順應並承載,這是大地的法則。因此,天空位於大地之上,而大地總是卑下而朝下運行。大地處於天之下,而總是順應承載著天。人體的脾胃,猶如大地的表面。一旦邪熱進入其中,與糟粕相結合,就會導致脾胃乾燥而不滋潤,僵硬而不柔軟,氣血運行不暢,從而失去了大地的法則。這樣,怎麼能承載天的氣息呢?大黃、芒硝、枳實、厚朴等藥物,可以清滌脾胃,讓糟粕順利排出,那麼邪熱就會全部排出。

地道既平。天氣乃降。清寧復舊矣。曰大。曰小。曰調胃。則各因其制而異其名耳。蓋以硝黃之潤下。而益以枳、樸之推逐。則其力頗猛。故曰大。其無芒硝。而但有枳、樸者。則下趨之勢緩。故曰小。其去枳、樸之苦辛。而加甘草之甘緩。則其力尤緩。但取和調胃氣。使歸於平而已。

故曰調胃。

白話文:

當人體生理機能正常運作時,外界的氣候狀況也會恢復平和安定的狀態。如果使用中藥進行調整,根據藥方的不同,可以分為「大下」、「小下」、「調胃」三種。

所謂「大下」,是指使用硝石、大黃等具有潤下作用的藥物,再配上枳實、厚朴等促進排泄的藥物,這樣藥效比較猛烈。

「小下」是指不使用硝石,只使用枳實、厚朴,這樣藥效就比較緩和。

「調胃」是指去除枳實、厚朴的苦辛味,加入甘草的甘緩味道,這樣藥效就更緩和,主要作用是調和胃氣,使之恢復正常。

所以說,這是為了調整胃部的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