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一·太陽篇上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太陽篇上 (20)

1. 發汗吐下解後病脈證治三條

傷寒發汗。若吐若下。解後。心下痞硬。噫氣不除者。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

傷寒發汗。或吐或下。邪氣則解。而心下痞硬。噫氣不除者。胃氣弱而未和。痰氣動而上逆也。旋覆花鹹溫。行水下氣。代赭石味苦質重。能墜痰降氣。半夏、生薑、辛溫。人參、大棗、甘草甘溫。合而用之。所以和胃氣而止虛逆也。

旋覆代赭石湯方

旋覆花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炙甘草(三兩),生薑(五兩切),半夏(半升洗)代赭石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傷寒若吐若下後。心下逆滿。氣上衝胸。起則頭眩。脈沉緊。發汗則動經。身為振振搖者。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
此傷寒邪解而飲發之證。飲停於中則滿。逆於上則氣衝而頭眩。入於經則身振振而動搖。金匱云、膈間支飲。其人喘滿。心下痞堅。其脈沉緊。又云、心下有痰飲。胸脅支滿。目眩。又云、其人振振身瞤劇。必有伏飲是也。發汗則動經者。無邪可發。而反動其經氣。故與茯苓、白朮。以蠲飲氣。桂枝、甘草。以生陽氣。所謂病痰飲者。當以溫藥和之也。
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

茯苓(四兩),桂枝(三兩),白朮,炙甘草(各二兩)
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

凡病若發汗。若吐。若下。若亡津液。陰陽自和者。必自愈。

陰陽自和者。不偏於陰。不偏於陽。汗液自出。便溺自調之謂。汗吐下亡津液後。邪氣既微。正氣得守。故必自愈。

白話文:

發汗、吐、下之後的病證與脈象治療三條

  1. 傷寒經過發汗、催吐或瀉下後,病邪雖已解除,但心窩處仍覺脹硬,且頻頻噔氣不除者,可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。

這是因為外邪雖退,但胃氣虛弱未恢復,痰濕阻滯導致氣逆上衝。旋覆花性溫味鹹,能利水降氣;代赭石味苦質重,可沈降痰濁與逆氣。加上半夏、生薑的辛溫散結,人參、大棗、甘草的甘溫補益,共同調和胃氣、止住虛性上逆。

旋覆代赭石湯方
旋覆花三兩、人參二兩、炙甘草三兩、生薑五兩(切片)、半夏半升(洗淨)、代赭石一兩、大棗十二枚(剖開)。
將七味藥材以十升水煎煮至六升,濾去藥渣,再濃煎至三升,每次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
  1. 傷寒若經催吐或瀉下後,心窩部脹悶不適,感覺氣往上衝至胸口,起身時頭暈,脈象沈緊,此時若再發汗會擾動經脈,導致身體顫抖搖晃,應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治。

此為外邪已退但水飲內停之證。水飲停滯中焦則脹滿,上逆則氣衝頭暈,侵及經脈則肢體顫動。《金匱要略》提到:「膈間有支飲,患者喘滿、心窩硬結、脈沈緊」;又雲「心下有痰飲,胸脅撐脹、頭暈目眩」或「身體劇烈顫動,必因潛伏水飲所致」。所謂「發汗則動經」,是指無邪可發卻誤汗傷及經氣,故用茯苓、白朮祛除水飲,桂枝、甘草溫通陽氣,即「治療痰飲病應以溫藥調和」之理。
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
茯苓四兩、桂枝三兩、白朮二兩、炙甘草二兩。
四味藥以六升水煎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


  1. 凡是疾病經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治療後,即使體液耗傷,只要陰陽能自行調和,必能自然痊癒。

「陰陽自和」指不偏陰也不偏陽,汗液排泄與二便均正常。在汗吐下導致津液虧損後,若邪氣已微而正氣漸復,便會自行康復。

2. 太陽傳本證治七條

太陽病。發汗後。大汗出。胃中干。煩躁不得眠。欲得飲水者。少少與飲之。令胃氣和則愈。若脈浮。小便不利。微熱消渴者。與五苓散主之。

傷寒之邪。有離太陽之經而入陽明之腑者。有離太陽之標而入太陽之本者。發汗後。汗出胃干。煩躁飲水者。病去表而之裡。為陽明腑熱證也。脈浮。小便不利。微熱消渴者。病去標而之本。為膀胱腑熱證也。在陽明者。熱能消水。與水即所以和胃。在膀胱者。水與熱結。利水即所以去熱。

多服暖水汗出者。以其脈浮而身有微熱。故以此兼徹其表。昔人謂五苓散為表裡兩解之劑。非以此耶。

五苓散方,方見權變法。

按古法從經腑言。則太陽為經。而膀胱為腑。從標本言。則太陽為標。膀胱為本。病去太陽而之膀胱。所以謂之太陽傳本也。然膀胱本病。有水結、血結之不同。水結宜五苓散導水泄熱。血結宜桃核承氣及抵當湯丸導血除熱。具如下文。

發汗已。脈浮數煩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

傷寒汗出而渴者。五苓散主之。不渴者。茯苓甘草湯主之。

發汗已。脈浮數煩渴者。太陽經病傳腑。寒邪變熱之候。故與五苓散導水泄熱。王宇泰云、太陽、經也。膀胱、腑也。膀胱者。溺之室也。故東垣以渴為膀胱經本病。然則治渴者。當瀉膀胱之熱。瀉膀胱之熱者。利小便而已矣。然腑病又有渴與不渴之異。由腑陽有盛與不足之故也。

渴者。熱盛思水。水與熱得。故宜五苓散導水泄熱。不渴者。熱雖入里。不與水結。則與茯苓甘草湯行陽化氣。此膀胱熱盛熱微之辨也。

茯苓甘草湯方

茯苓(二兩),桂枝(二兩去皮),生薑(二兩切),甘草(一兩炙)

上四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

太陽病不解。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。血自下。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。尚未可攻。當先解外。外解已。但少腹急結者。乃可攻之。宜桃核承氣湯。

太陽之邪。不從表出。而內傳於腑。與血相搏。名曰蓄血。其人當如狂。所謂蓄血在下。其人如狂是也。其證當下血。血下則熱隨血出而愈。所謂血病見血自愈也。如其不愈而少腹急結者。必以法攻而去之。然其外證不解者。則尚未可攻。攻之恐血去而邪復入里也。是必先解其外之邪。

而後攻其里之血。所謂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。先治其外。而後調其內也。以下三條。並太陽傳本、熱邪入血、血蓄下焦之證。與太陽傳本、熱與水結、煩渴小便不利之證。正相對照。所謂熱邪傳本者。有水結、血結之不同也。

桃核承氣湯方

桃核(五十枚去皮尖),桂枝(二兩去皮),芒硝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大黃(四兩)

上五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五合。去滓。納芒硝。更上火。微沸下火。先食。溫服五合。日三服。當微利。

白話文:

太陽傳本證治七條

太陽病在使用發汗法後,出汗過多,導致胃中津液乾涸,出現煩躁不安、難以入睡的症狀,並想喝水。此時應少量多次飲水,待胃氣調和即可痊癒。若出現脈浮、小便不利、輕微發熱及口渴難忍的情況,宜用五苓散治療。

傷寒邪氣可能有兩種傳變路徑:一是離開太陽經而傳入陽明腑,二是離開太陽之標(表)而深入太陽之本(膀胱)。若發汗後胃津虧耗,煩躁欲飲水,說明病邪由表入裡,屬於陽明腑熱證;若脈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熱且口渴嚴重,則說明病邪由表深入膀胱,屬於膀胱腑熱證。在陽明熱證中,熱能消耗津液,適量飲水可調和胃氣;而在膀胱熱證中,水與熱互結,通利小便即可清除熱邪。

五苓散服用後喝溫水發汗,是因患者脈浮伴微熱,故兼用此法以解表。前人稱五苓散為表裡雙解之劑,正基於此。

(五苓散方見權變法)

按古法分類,太陽為經,膀胱為腑;按標本論,太陽為標,膀胱為本。若病邪離開太陽表而傳入膀胱里,即為“太陽傳本”。膀胱病又分水結與血結:水結宜用五苓散利水瀉熱,血結則宜桃核承氣湯或抵當湯丸活血祛熱(後文詳述)。

若發汗後脈浮數且煩渴,仍用五苓散。若汗出口渴屬膀胱水熱互結,用五苓散;汗出而不渴者,屬熱入裡未與水結,改用茯苓甘草湯溫陽化氣。此即膀胱熱盛與熱微的鑒別要點。

茯苓甘草湯方
茯苓(二兩)、桂枝(二兩去皮)、生薑(二兩切片)、甘草(一兩炙)。上藥加水四升煮至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

若太陽病未解,熱邪結於膀胱,患者可能出現狂躁、便血等症狀。便血後熱隨血洩可自愈;若未見愈而小腹硬滿,可攻下瘀血。但若表證未解,須先解表再攻里,以防邪氣內陷。以下三條論述太陽傳本後熱邪入血、蓄於下焦之證(與熱與水結之證對比),說明熱邪傳本有水結、血結之分。

桃核承氣湯方
桃仁(五十枚去皮尖)、桂枝(二兩去皮)、芒硝(二兩)、甘草(二兩炙)、大黃(四兩)。上藥煮取二升五合,加芒硝微沸,飯前溫服五合,每日三次,以輕微腹瀉為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