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一·太陽篇上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·太陽篇上 (21)

1. 太陽傳本證治七條

愚按此即調胃承氣湯加桃仁、桂枝。為破瘀逐血之劑。緣此證熱與血結。故以大黃之苦寒。蕩實除熱為君。芒硝之鹹寒。入血耎堅為臣。桂枝之辛溫。桃仁之辛潤。擅逐血散邪之長為使。甘草之甘。緩諸藥之勢。俾去邪而不傷正為佐也。

太陽病。六七日。表證仍在。脈微而沉。反不結胸。其人發狂者。以熱在下焦。少腹當硬滿。小便自利者。下血乃愈。所以然者。以太陽隨經。瘀熱在裡故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
此亦太陽熱結膀胱之證。六七日。表證仍在。而脈微沉者。病未離太陽之經。而已入太陽之腑也。反不結胸。其人發狂者。熱不在上而在下也。少腹硬滿。小便自利者。不結於氣而結於血也。下血則熱隨血去。故愈。所以然者。太陽、經也。膀胱、腑也。太陽之邪。隨經入里。

與血俱結於膀胱。所謂經邪入腑。亦謂之傳本是也。抵當湯中水蛭虻蟲食血去瘀之力。倍於芒硝。而又無桂枝之甘辛。甘草之甘緩。視桃仁承氣湯為較峻矣。蓋血自下者。其血易動。故宜緩劑。以去未盡之邪。瘀熱在裡者。其血難動。故須峻藥以破固結之勢也。

抵當湯方

水蛭(三十個熬),虻蟲(三十個熬去翅足),大黃(四兩酒浸),桃仁(三十個去皮尖)

上四味為末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不下。更服。

太陽病。身黃。脈沉結。少腹硬。小便不利者。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。其人如狂者。血證諦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
身黃。脈沉結。少腹硬。水病、血病皆得有之。但審其小便不利者。知水與熱蓄。為無血而有水。五苓散證也。若小便自利。其人如狂者。乃熱與血結。為無水而有血。抵當湯證也。設更與行水。則非其治矣。仲景以太陽熱入膀胱。有水結、血結之分。故反復明辨如此。

傷寒有熱。少腹滿。應小便不利。今反利者。為有血也。當下之。不可余藥。宜抵當丸。

有熱。身有熱也。身有熱而少腹滿。亦太陽熱邪傳本之證。膀胱者。水溺所由出。其變為小便不利。今反利者。乃血瘀而非水結。如上條抵當湯下之之例也。云不可余藥者。謂非抵當丸不能以治之耳。

抵當丸方

水蛭(二十個),虻蟲(二十個),大黃(三兩),桃仁(二十個去皮尖)

上四味。杵分為四丸。以水一升。煮一丸。取七合。服之。晬時當下血。若不下者。更服。

愚按此條證治。與前條大同。而變湯為丸。未詳何謂。嘗考其制。抵當丸中水蛭、虻蟲。減湯方三分之一。而所服之數。又居湯方十分之六。是緩急之分。不特在湯丸之故矣。此其人必有不可不攻。而又有不可峻攻之勢。如身不發黃。或脈不沉結之類。仲景特未明言耳。有志之士。當不徒求之語言文字中也。

白話文:

我認為,這裡說的其實是調胃承氣湯加上桃仁和桂枝,是個用來破除瘀血的藥方。因為這種情況是熱和血結在一起,所以用大黃的苦寒性來清除熱邪,作為主要藥物;芒硝的鹹寒性可以進入血液,軟化堅硬的瘀塊,作為輔助藥物;桂枝的辛溫性,桃仁的辛潤性,擅長於驅逐瘀血和散邪,作為引導藥物;甘草的甘味,可以緩和所有藥物的藥性,使之能去除邪氣而不傷害正氣,作為佐助藥物。

太陽病過了六七天,表證還在,脈象微弱而沉,反而沒有胸部結硬的症狀,病人出現發狂的現象,是因為熱在下焦,小腹應該是硬而脹滿的,如果小便能順利排出,那只要排出瘀血就會好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隨著經脈進入體內,導致瘀熱在裡面。這種情況要用抵當湯來治療。

這也是太陽病熱邪結在膀胱的情況。過了六七天,表證還在,脈象微弱而沉,表示病邪還在太陽經,但已經進入了太陽腑(膀胱)。沒有胸部結硬的現象,病人出現發狂的現象,表示熱不在上焦而在下焦。小腹硬而脹滿,小便又能順利排出,表示病邪不是結在氣分而是結在血分。只要排出瘀血,熱就會隨著血一起排出,病就會好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太陽是經脈,膀胱是腑。太陽的邪氣隨著經脈進入體內,與血液一起結在膀胱,這就是所謂的「經邪入腑」,也可以說是「傳本」。抵當湯裡的水蛭和虻蟲,它們吸血去瘀的力量比芒硝更強,而且沒有桂枝的辛溫和甘草的甘緩,所以比桃仁承氣湯藥性更猛烈。因為血是從下面排出的,那裡的血比較容易活動,所以適合用藥性較緩的藥來去除未盡的邪氣;而瘀熱在裡面的,那裡的血比較難活動,所以必須用藥性強的藥來打破它堅固的結塊。

抵當湯的藥方

水蛭(三十個,要先熬過),虻蟲(三十個,要先熬過並去掉翅膀和腳),大黃(四兩,用酒浸泡),桃仁(三十個,去掉皮和尖)。

將以上四味藥磨成粉末,用水五升煮,煮到剩下三升時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如果沒有效果,就再服一次。

太陽病,出現身體發黃,脈象沉而結,小腹硬,小便不暢通的情況,是沒有瘀血的現象。如果小便能順利排出,病人卻像發狂一樣,那就是有瘀血的明確證據,要用抵當湯治療。

身體發黃,脈象沉而結,小腹硬,這在水病和血病都可能出現。但如果小便不通暢,就表示是水和熱積聚,是沒有瘀血而是有積水的情況,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。如果小便能順利排出,病人卻像發狂一樣,那就是熱和血結在一起,是沒有積水而是有瘀血的情況,應該用抵當湯來治療。如果再用藥來幫助排水,那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了。張仲景把太陽熱邪進入膀胱的情況,分成有積水和有瘀血兩種,所以才會這樣反覆地詳細辨別。

傷寒有熱,小腹脹滿,應該是小便不通暢。如果現在反而小便順利排出,那就是有瘀血,應該用藥來攻下瘀血,不能用其他藥物,應該用抵當丸。

這裡說的有熱,是指身體有熱。身體有熱,小腹又脹滿,也是太陽熱邪傳到下焦的情況。膀胱是水液排出的通道,小便不通暢是膀胱的常見變化,如果現在反而小便順利排出,那就是有瘀血而不是積水。就像前面說的用抵當湯來攻下瘀血一樣。這裡說的「不可用其他藥物」,是指只有抵當丸才能治療這種情況。

抵當丸的藥方

水蛭(二十個),虻蟲(二十個),大黃(三兩),桃仁(二十個,去掉皮和尖)。

將以上四味藥搗碎成粉,分成四丸。用水一升煮一丸,煮到剩下七合時服用。大約一個時辰後應該排出瘀血,如果沒有效果,就再服一次。

我認為,這條證治和前一條基本相同,只是把湯劑改為丸劑,不知道是什麼原因。我研究它的製作方法,發現抵當丸裡的水蛭和虻蟲,比湯劑的藥量減少了三分之一,但服用的量卻是湯劑的十分之六,這說明藥效的緩急,並不僅僅在於湯劑和丸劑的區別。這種情況可能是病人必須要攻下瘀血,但又不能用藥性太猛烈的藥,例如身體沒有發黃,或者脈象不沉結之類。張仲景只是沒有明確說明而已,有志於研究醫學的人,不應該只是拘泥於文字表面上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