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三·陽明篇上 (3)
卷三·陽明篇上 (3)
1. 白虎加人參湯證三條
傷寒病。若吐若下後。六七日不解。熱結在裡。表裡俱熱。時時惡風。大渴。舌上乾燥而煩。欲飲水數升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以下三條。王叔和本在太陽篇中。今移置此。
傷寒若下若吐後。至七八日不解。而燥渴轉增者。邪氣去太陽之經。而入陽明之腑也。陽明經為表。而腑為里。故曰熱結在裡。腑中之熱。自內際外。為表裡俱熱。熱盛於內。陰反居外。為時時惡風。而胃者。津液之原也。熱盛而涸。則舌上乾燥。故既以白虎除熱。必加人參以生津。
尚從善所謂邪熱結而為實者。則無大渴。邪氣散漫。熏蒸焦膈。故舌上乾燥而煩。大渴欲飲水數升是也。是以白虎承氣。併為陽明腑病之方。而承氣苦寒。逐熱蕩實。為熱而且實者設。白虎甘寒。逐熱生津。為熱而不實者設。乃陽明邪熱入腑之兩大法門也。故從太陽分出三條。
並列於此云。
白虎加人參湯,方見太陽斡旋法。
傷寒無大熱。口燥渴。心煩。背微惡寒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無大熱。表無大熱也。口燥渴心煩。裡熱極盛也。背微惡寒。與時時惡風同意。蓋亦太陽經邪傳入陽明胃腑。熏蒸焦膈之證。故宜白虎加人參。以徹熱而生津也。
傷寒脈浮。發熱無汗。其表不解者。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。無表證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前二條既著白虎之用。此條復示白虎之戒。謂邪氣雖入陽明之腑。而脈證猶帶太陽之經者。則不可便與白虎湯。與之則適以留表邪。而傷胃氣也。而又申之曰、渴欲飲水。無表證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其丁寧反復之意。可謂至矣。
白話文:
白虎加人參湯證三條
傷寒病,如果嘔吐或腹瀉後,六七天症狀未解,裡邊熱邪鬱結,裡外都感到發熱,經常怕風,非常口渴,舌頭乾燥煩躁,想喝很多水,那就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以下三條,原本在王叔和《傷寒論》太陽篇中,現在移到這裡。
傷寒病嘔吐或腹瀉後,到七八天還沒好,而且口乾舌燥更加嚴重,這是邪氣離開太陽經,進入陽明腑的緣故。陽明經屬表,腑屬裡,所以說熱邪鬱結在裡邊。腑中的熱邪,從裡向外影響,所以裡外都發熱。裡邊熱盛,陰氣反而在外,所以經常怕風。胃是津液的來源,熱邪太盛,津液耗竭,所以舌頭乾燥。因此,用白虎湯去除裡熱,必須加入人參以滋生津液。
尚從善說,邪熱鬱結而形成實證的,不會非常口渴;邪氣散漫,熏蒸灼傷胸膈,才會舌乾煩躁,非常口渴想喝很多水。所以白虎湯和承氣湯,都是治療陽明腑病的方劑。承氣湯苦寒,瀉熱通便,是針對熱盛且實證的;白虎湯甘寒,瀉熱生津,是針對熱盛但不實證的。它們是治療陽明邪熱入腑的兩個主要方法。因此,從太陽篇中分出這三條,放在這裡。
白虎加人參湯,方劑在《太陽篇》斡旋法中可見。
傷寒病沒有明顯發熱,口乾舌燥,心煩,背部輕微惡寒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沒有明顯發熱,意思是表證不重;口乾舌燥心煩,是裡熱很盛;背部輕微惡寒,和經常怕風的意思相近。這也是太陽經邪氣傳入陽明胃腑,熏蒸灼傷胸膈的表現,所以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,徹底去除裡熱並滋生津液。
傷寒病脈象浮,發熱無汗,表證未解,不能用白虎湯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沒有表證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前面兩條已經說明了白虎湯的用途,這條則說明了白虎湯的禁忌。意思是雖然邪氣進入陽明腑,但脈象和症狀還帶有太陽經的表現,就不能馬上用白虎湯,用了反而會留住表邪,損傷胃氣。然後又再次強調:口渴想喝水,沒有表證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它反覆強調的用意,可以說是極其細緻周到的。
2. 陽明經病脈因證治十一條
傷寒三日。陽明脈大。
邪氣並於太陽則浮。並於陽明則大。云三日者。舉傳經次第之大凡也。又陽明之脈。人迎趺陽皆是。傷寒三日。邪入陽明。則是二脈當大。不得獨診於右手之附上也。
本太陽病。初得時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也。
徹、達也。汗雖欲出。而不達於皮膚。則邪不外出。而反內入。此太陽之邪傳陽明之經。與汗下後入腑者不同也。
陽明病。脈浮而緊者。必潮熱。發作有時。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
太陽脈緊。為寒在表。陽明脈緊。為實在裡。裡實則潮熱。發作有時也。若脈但浮而不緊者。為里未實而經有熱。經熱則盜汗出。蓋雜病盜汗。為熱在臟。外感盜汗。為邪在經。易簡方用防風治盜汗不止。此之謂也。
陽明病。反無汗而小便利。二三日。嘔而咳。手足厥者。必苦頭痛。苦不咳不嘔。手足不厥者。頭不痛。
無汗而小便利。邪不外散。而氣但下趨也。二三日。嘔而咳者。邪復從上行也。手足厥者。氣仍不外達也。
故必苦頭痛。所以然者。下趨而極。勢必上行。外達無由。上攻必猛也。若不咳不嘔。則氣且下行。手足不厥。則氣得四達。何至上逆而頭痛哉。讀此可以知陽明邪氣上下進退之機。
陽明病。口燥。但欲漱水不欲咽者。此必衄。
陽明口燥。欲飲水者。熱在氣而屬腑。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。熱在血而屬經。經中熱甚。血被熱迫。必妄行為衄也。
脈浮發熱。口乾鼻燥。能食者則衄。
脈浮發熱。口乾鼻燥。亦熱邪壅盛於經之證。能食者。風多熱迫。安得不勝陰血被衄耶。
陽明病。脈遲。汗出多。微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可發汗。宜桂枝湯。
陽明病。脈浮無汗而喘者。發汗則愈。宜麻黃湯。
此二條乃風寒初中陽明之證。其見證與太陽中風傷寒相類。而陽明比太陽稍深。故中風之脈。不浮而遲。傷寒之脈。不緊而浮。以風寒之氣。入肌肉之分。則閉固之力少。而壅遏之力多也。而其治法。則必與太陽少異。見有汗而惡寒者。必桂枝可解。無汗而喘者。非麻黃不發矣。
二陽並病。太陽初得病時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。續自微汗出。不惡寒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。不可下。下之為逆。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。陽氣怫鬱在表。當解之熏之。若發汗不徹。不足言。陽氣怫鬱不得越。當汗不汗。其人躁煩。不知痛處。乍在腹中。
乍在四肢。按之不可得。其人短氣。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。更發汗則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徹。以脈澀。故知也。此篇從太陽篇移入。
二陽並病者。太陽病未罷。而並於陽明也。太陽得病時。發汗不徹。則邪氣不得外。出而反內走陽明。此並之由也。續自微汗出。不惡寒。此陽明證續見。乃並之證也。若太陽證不罷者。不可下。下之為逆。所謂本當發汗而反下之。此為逆是也。如是者。可小發汗。以病兼陽明。
故不可大汗而可小發。此並病之治也。若發其小汗已。面色緣緣正赤者。陽氣怫鬱在表而不得越散。當解之熏之。以助其散。又並病之治也。發汗不徹下。疑脫一徹字。謂發汗不徹。雖徹而不足云徹。猶腹滿不減。減不足言之文。汗出不徹。則陽氣怫鬱不得越。陽不得越。則當汗而不得汗。
於是邪無從出。攻走無常。其人躁煩。不知痛處。乍在腹中。乍在四肢。按之而不可得也。短氣者。表不得泄。肺氣不宣也。坐、猶緣也。言躁煩短氣等證。但緣汗出不徹所致。故當更發其汗。則邪氣外達而愈。非特熏解所能已其疾矣。以面色緣緣正赤者。邪氣怫鬱軀殼之表。
躁煩短氣者。邪氣怫鬱軀殼之裡也。按內經云、脈滑者多汗。又曰、脈澀者。陰氣少陽氣多也。夫汗出於陽而生於陰。因診其脈澀。而知其汗出不徹也。此又並病之治也。
陽明病。發潮熱。大便溏。小便自可。胸脅滿不去者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潮熱者。胃實也。胃實則大便硬。乃大便溏。小便自可。胸脅滿不去。知其邪不在於陽明之腑。而入於少陽之經。由胃實而腸虛。是以邪不得聚而復傳也。是宜小柴胡以解少陽邪氣。
陽明病。脅下硬滿。不大便而嘔。舌上白苔者。可與小柴胡湯。上焦得通。津液得下。胃氣因和。身濈然而汗出解也。
此亦陽明傳入少陽之證。脅下硬滿而嘔。舌上苔白。皆少陽經病見證。雖不大便。不可攻之。亦宜小柴胡和解少陽邪氣而已。夫脅下滿痛而嘔。則邪方上壅。而津液不得下行。與小柴胡和散其邪。則上焦得通。而脅不滿硬矣。津液得下。而嘔不作矣。氣通津下。胃氣因和。便從里出。
汗從表出。而邪自渙然冰釋矣。是以胃中硬滿。不大便。而無少陽證者可攻。其有少陽證者。雖不大便。亦不可攻而可和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