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太陽篇下 (1)

1. 卷二·太陽篇下

2. 太陽救逆法第四

3. 論結胸臟結之異三條

問曰、病有結胸。有臟結。其狀如何。答曰、按之痛。寸脈浮。關脈沉。名曰結胸也。何謂臟結。答曰、如結胸狀。飲食如故。時時下利。寸脈浮。關脈小細沉緊。名曰臟結。舌上白苔滑者。難治。

此設為問答。以辨結胸、臟結之異。結胸者。邪結胸中。按之則痛。臟結者。邪結臟間。按之亦痛。如結胸者。謂如結胸之按而痛也。然胸高而臟下。胸陽而臟陰。病狀雖同。而所處之位則不同。是以結胸不能食。臟結則飲食如故。結胸不必下利。臟結則時時下利。結胸關脈沉。

臟結則更小細緊。而其病之從表入里。與表猶未盡之故。則又無不同。故結胸、臟結。其寸脈俱浮也。舌上白苔滑者。在裡之陽不振。入結之邪已深。結邪非攻不去。而臟虛又不可攻。故曰難治。

臟結無陽證。不往來寒熱。其人反靜。舌上苔滑者。不可攻也。

邪結在臟。必陽氣內動。或邪氣外達。而後可施攻取之法。若無陽證。不往來寒熱。則內動外達之機俱泯。是以其人反靜。其舌苔反滑。邪氣伏而不發。正氣弱而不振。雖欲攻之。無可攻已。蓋即上文難治之端。而引其說如此。

病脅下素有痞。連在臍旁。痛引少腹入陰筋者。此名臟結。死。

臟結之證。不特傷寒。即雜病亦有之。曰脅下素有痞。則其病久而非暴矣。曰連在臍旁。痛引少腹入陰筋。則其邪深而非淺矣。既深且久。攻之不去。補之無益。雖不卒死。亦無愈期矣。故曰死。

白話文:

論結胸臟結之異

問:患有結胸和臟結,它們的症狀如何?

答:結胸按壓會痛,寸脈浮,關脈沉。這就是結胸。什麼是臟結呢?

答:臟結的症狀和結胸相似,但飲食正常,經常腹瀉,寸脈浮,關脈細小沉緊。這就是臟結。舌苔白滑者,難以治療。

這是用問答的方式來區分結胸和臟結的差異。結胸是邪氣聚集在胸部,按壓會痛;臟結是邪氣聚集在臟腑之間,按壓也痛,類似結胸的按壓疼痛。但胸部位置高,臟腑位置低;胸部屬陽,臟腑屬陰。雖然症狀相似,但病灶位置不同。因此,結胸患者不能進食,而臟結患者飲食如常;結胸不一定腹瀉,臟結則經常腹瀉;結胸的關脈沉,臟結的關脈更細小沉緊。其病邪從表入裡,與表邪尚未完全消失的情況相同,這兩者並沒有不同。所以結胸和臟結的寸脈都浮。舌苔白滑者,說明裡面的陽氣不足,入侵的邪氣已深入,邪氣結聚非用攻伐之法不可去除,但臟腑虛弱又不能使用攻伐之法,所以說難以治療。

臟結沒有陽性症狀,不寒不熱,患者反而很安靜,舌苔滑潤者,不可使用攻伐之法。

邪氣結聚在臟腑,必須有陽氣內動,或者邪氣外達,才能使用攻伐之法。如果沒有陽性症狀,不寒不熱,則內動外達的機制都消失了,所以患者反而安靜,舌苔反而滑潤,邪氣潛伏不發,正氣虛弱不振,即使想用攻伐之法,也沒有辦法攻治。這就是上面所說難以治療的原因,這裡進一步解釋說明。

如果脅肋下原本就有痞塊,連接到臍旁,疼痛牽引到少腹和陰部筋脈,這就是臟結,會致死。

臟結的症狀,不只是傷寒,其他雜病也可能出現。脅肋下原本就有痞塊,說明病情久已存在,而非突然發作;連接到臍旁,疼痛牽引到少腹和陰部筋脈,說明邪氣深入而非淺表。既深入又久,攻伐之法不能去除,補益之法也沒有效果,即使不死,也不會痊癒。所以說會致死。

4. 論結胸及痞之源一條

病發於陽。而反下之。熱入因作結胸。病發於陰。而反下之。因作痞。所以成結胸者。以下之太早故也。

此原所以結胸與痞之故。病發於陽者。邪在陽之經。病發於陰者。邪在陰之經也。陽經受邪。郁即成熱。其氣內陷。則為結胸。陰經受邪。未即成熱。其氣內陷。則作痞。所以然者。病邪在經。本當發散而反下之。裡氣則虛。邪氣因入。與飲相摶而為病也。要之陽經受邪。原有可下之例。

特以里未成實。而早行下法。故有結胸之變證。審其當下而後下之。何至是哉。仲景復申明所以成結胸之故。而不及痞。豈非以陰經受邪。則無論遲早。俱未可言下耶。

白話文:

疾病若從陽氣方面發病,卻過早使用下瀉的方法,熱邪內入則形成結胸。疾病若從陰氣方面發病,卻過早使用下瀉的方法,則形成痞證。所以會形成結胸,是因為下瀉過早的緣故。

這就是結胸和痞證的根本原因。疾病從陽氣方面發病,邪氣在陽經;疾病從陰氣方面發病,邪氣在陰經。陽經受邪,就會鬱積化熱,熱氣內陷則形成結胸;陰經受邪,不一定馬上化熱,邪氣內陷則形成痞證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病邪在經絡中,本應該發散,卻過早使用下瀉的方法,導致裡氣虛弱,邪氣乘虛而入,與水液相搏而發病。總而言之,陽經受邪,原本是可以下瀉的,

只是因為裡氣尚未實證,就過早使用下瀉的方法,所以才會出現結胸這種變化。如果仔細判斷,應該等到該下瀉時再下瀉,怎麼會變成這樣呢?張仲景再次說明結胸的成因,卻沒有提及痞證,難道是因為陰經受邪,無論早晚,都不適合下瀉嗎?

5. 論結胸證治十條

太陽病。脈浮而動數。浮則為風。數則為熱。動則為痛。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。微盜汗出。而反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。動數變遲。膈內拒痛。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短氣躁煩。心中懊憹。陽氣內陷。心下因硬。則為結胸。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。但頭汗出。余無汗。劑頸而還。小便不利。身必發黃也。

脈浮動數。皆陽也。故為風為熱為痛。而數則有正為邪迫。失其常度之象。故亦為虛。頭痛發熱。微盜汗出。而復惡寒。為邪氣在表。法當發散。而反下之。正氣則虛。邪氣乃陷。動數變遲者。邪自表而入里。則脈亦去陽而之陰也。膈內拒痛者。邪欲入而正拒之。正邪相擊則為痛也。

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者。胃氣因下而裡虛。客氣乘虛而動膈也。短氣躁煩。心中懊憹者。膈中之飲。為邪所動。氣乃不舒。而神明不寧也。

由是陽邪內陷。與飲相結。痞硬不消。而結胸之病成矣。大陷胸湯則正治陽邪內結胸中之藥也。若其不結胸者。熱氣散漫。既不能從汗而外泄。亦不得從溺而下出。蒸郁不解。浸淫肌體。勢必發黃也。

大陷胸湯方

大黃(六兩),芒硝(一升),甘遂(一錢匕)

上三味。水六升。先煮大黃取二升。去滓。納芒硝。煮一二沸。納甘遂末。溫服一升。得快利。止後服。

按大陷胸與大承氣。其用有心下與胃中之分。以愚觀之。仲景所云心下者。正胃之謂。所云胃中者。正大小腸之謂也。胃為都會。水穀並居。清濁未分。邪氣入之。夾痰雜食。相結不解。則成結胸。大小腸者。精華已去。糟粕獨居。邪氣入之。但與穢物結成燥糞而已。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。

大陷胸並主心下水食。燥糞在腸。必藉推逐之力。故須枳、樸。水食在胃。必兼破飲之長。故用甘遂。且大承氣先煮枳、樸。而後納大黃。大陷胸先煮大黃。而後納諸藥。夫治上者制宜緩。治下者制宜急。而大黃生則行速。熟則行遲。蓋即一物。而其用又有不同如此。

傷寒六七日。結胸熱實。脈沉而緊。心下痛。按之石硬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
邪氣內結。既熱且實脈復沉緊有似大承氣證。然結在心下而不在腹中。雖接之石硬而痛。亦是水食互結。與陽明之燥糞不同。故宜甘遂之破飲。而不宜枳、樸之散氣。如上條之說也。

傷寒十餘日。熱結在裡。復往來寒熱者。與大柴胡湯。但結胸無大熱者。此為水結在胸脅也。但頭微汗出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
熱結在裡。而復往來寒熱。是謂表裡俱實。不得以十餘日之久。而獨治其里也。故宜大柴胡表裡兩解之法。若但結胸而無大熱。如口燥渴心煩等證者。此為水飲結在胸脅之間。所謂水結胸者是也。蓋邪氣入里。必挾身中所有。以為依附之地。是以在腸胃則結於糟粕。在胸膈則結於水飲。

白話文:

論結胸證治十條

太陽病,脈搏浮而有力且頻數。脈搏浮說明是風邪,頻數說明是熱邪,有力則表示疼痛,頻數也代表正氣虛弱。患者頭痛發熱,輕微盜汗,卻又反覆惡寒,表示表證未解。如果醫生錯誤地使用下瀉法治療,脈搏由有力頻數變為遲緩,膈肌下部阻塞疼痛,胃中空虛,外邪刺激膈肌,呼吸短促煩躁,心中懊惱不安,陽氣內陷,心下按之堅硬,則為結胸,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如果沒有結胸,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部位不出汗,汗液沿頸部流回,小便不利,身體必然會發黃。

脈搏浮動且頻數,都是陽氣的表現,所以會有風、熱、痛的症狀。而脈搏頻數,既有正氣不足的表現,也有邪氣逼迫的徵象,失去了正常的頻率。因此頭痛發熱,輕微盜汗,又反覆惡寒,是邪氣仍在肌表,應該採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如果反而使用下瀉法,則正氣更虛,邪氣便會內陷。脈搏由有力頻數變為遲緩,是邪氣由表入裡,脈象也由陽盛轉為陰虛。膈肌下部阻塞疼痛,是邪氣欲入而正氣抗拒,正邪相搏而產生疼痛。

胃中空虛,外邪刺激膈肌,是因為下瀉法損傷胃氣導致裡虛,外邪乘虛而動膈。呼吸短促煩躁,心中懊惱不安,是因為膈肌處的津液被邪氣所擾動,氣機不暢,神志不安寧。

因此,陽邪內陷,與津液相結,形成痞塊堅硬不消,於是形成結胸病。大陷胸湯正是治療陽邪內陷,結聚於胸中的藥方。如果沒有結胸,熱邪散漫於體內,既不能通過汗液排出體外,也不能通過小便排出體外,鬱積不解,浸淫肌體,必然會導致發黃。

大陷胸湯方:

大黃(六兩),芒硝(一升),甘遂(一錢匕)

以上三味藥,用水六升,先煮大黃取二升,去渣,加入芒硝,煮沸一、二次,加入甘遂末,溫服一升,大便通暢後即停服。

按:大陷胸湯與大承氣湯,其應用部位有所不同,一個作用於心下,一個作用於胃中。依我的愚見,仲景所說的心下,指的是胃部;所說的胃中,指的是大小腸。胃是臟腑的匯合處,水谷在此聚集,清濁未分,邪氣入侵,夾雜痰飲和食物,相互纏繞不散,則形成結胸。大小腸則精華已去,糟粕獨留,邪氣入侵,僅與糟粕形成乾燥的糞便而已。大承氣湯專治腸中乾燥的糞便。

大陷胸湯則兼治心下積聚的水食。燥糞在腸,必須藉助推動排泄之力,所以需要枳實、厚樸;水食在胃,必須兼用破散飲邪的藥物,所以使用甘遂。而且大承氣湯先煮枳實、厚樸,然後加入大黃;大陷胸湯先煮大黃,然後加入其他藥物。治療上焦的疾病宜緩和,治療下焦的疾病宜迅速,而大黃生則作用迅速,熟則作用緩慢,同樣一種藥物,其作用卻大不相同。

傷寒病五六日,結胸熱實,脈沉而緊,心下疼痛,按之堅硬如石,用大陷胸湯治療。

邪氣內結,既熱且實,脈象沉緊,類似大承氣湯的證候,但結在心下而不是腹部,雖然按之堅硬疼痛,也是水食互結,與陽明經的燥糞不同,所以應該用甘遂來破散飲邪,而不宜用枳實、厚樸來疏散氣機,如同上文所述。

傷寒病十餘日,熱邪結聚於裡,又反覆寒熱,可用大柴胡湯治療。但如果只是結胸,沒有明顯的熱象,這是水飲結聚在胸脅之間,只頭部輕微出汗,用大陷胸湯治療。

熱邪結聚於裡,又反覆寒熱,這是表裡俱實,不能因為病程已達十餘日,而只治療裡證,所以應該用大柴胡湯,治療表裡兩證。如果只是結胸,而沒有明顯的熱象,例如口乾舌燥、心煩等症狀,這是水飲結聚在胸脅之間,所謂水結胸是也。邪氣入裡,必然會依附於體內已有的物質,作為其寄生的場所,因此在腸胃則結聚於糟粕,在胸膈則結聚於水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