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太陽篇下 (1)

1. 卷二·太陽篇下

2. 太陽救逆法第四

3. 論結胸臟結之異三條

問曰:病有結胸,有臟結,其狀如何?答曰:按之痛,寸脈浮,關脈沉,名曰結胸也。何謂臟結?答曰: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,名曰臟結。舌上白苔滑者,難治。

此設為問答,以辨結胸、臟結之異。結胸者,邪結胸中,按之則痛;臟結者,邪結臟間,按之亦痛。如結胸者,謂如結胸之按而痛也。然胸高而臟下,胸陽而臟陰,病狀雖同,而所處之位則不同。是以結胸不能食,臟結則飲食如故;結胸不必下利,臟結則時時下利;結胸關脈沉,臟結則更小細緊。而其病之從表入里,與表猶未盡之故,則又無不同。故結胸、臟結,其寸脈俱浮也。舌上白苔滑者,在裡之陽不振,入結之邪已深,結邪非攻不去,而臟虛又不可攻,故曰難治。

臟結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,舌上苔滑者,不可攻也。

邪結在臟,必陽氣內動,或邪氣外達,而後可施攻取之法。若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則內動外達之機俱泯,是以其人反靜,其舌苔反滑,邪氣伏而不發,正氣弱而不振,雖欲攻之,無可攻已。蓋即上文難治之端,而引其說如此。

病脅下素有痞,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入陰筋者,此名臟結,死。

臟結之證,不特傷寒,即雜病亦有之。曰脅下素有痞,則其病久而非暴矣。曰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入陰筋,則其邪深而非淺矣。既深且久,攻之不去,補之無益,雖不卒死,亦無愈期矣,故曰死。

白話文:

論結胸臟結之異三條

有人問:病有「結胸」和「臟結」,它們的表現分別是什麼?
回答說:按壓胸部會疼痛,寸脈浮、關脈沈的,稱為「結胸」。什麼是「臟結」?回答說:症狀類似結胸(按壓疼痛),但飲食正常,經常腹瀉,寸脈浮,關脈細小沈緊,稱為「臟結」。如果舌上有白色滑膩的苔,這種情況難以治療。

這段問答是為了區分結胸和臟結的不同。結胸是邪氣積聚在胸中,按壓會痛;臟結則是邪氣積聚在臟腑之間,按壓也會痛。「如結胸狀」是指像結胸那樣按壓疼痛。然而,胸部位於身體上方屬陽,臟腑位於下方屬陰,兩者雖然症狀相似,但病位不同。因此,結胸患者通常無法進食,而臟結患者飲食如常;結胸不一定腹瀉,臟結卻經常腹瀉;結胸的關脈沈,臟結的關脈更細小緊。但這兩種病都是從表入裡,且仍有表證未盡的緣故,所以寸脈都浮。舌苔白滑,表示體內陽氣虛弱,邪氣深入,結聚的邪氣必須攻下才能去除,但臟虛又不能強攻,所以說難治。

臟結沒有陽證(如發熱等),也不會忽冷忽熱,患者表現安靜,舌苔滑膩的,不可用攻下法治療。

邪氣結聚在臟腑時,必須等待陽氣內動或邪氣外透,才能使用攻下法。如果沒有陽證,也沒有忽冷忽熱的症狀,表示體內既無抗邪之力,邪氣也未外達,因此患者表現安靜,舌苔滑膩,邪氣潛伏不發,正氣虛弱不振,即使想攻下,也無從下手。這段話進一步解釋了前文所說的「難治」原因。

如果患者脅下長期有痞塊,連接到肚臍旁邊,疼痛延伸到少腹甚至陰部,這種情況稱為「臟結」,屬於死症。

臟結不僅出現在傷寒病中,雜病也可能發生。所謂「脅下素有痞」,表示病已久,非突然發作;「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入陰筋」,說明邪氣深入而非表淺。病程既深且久,攻邪無效,補虛也無益,即使不會立即死亡,也難以痊癒,所以稱為死症。

4. 論結胸及痞之源一條

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;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所以成結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

此原所以結胸與痞之故:病發於陽者,邪在陽之經;病發於陰者,邪在陰之經也。陽經受邪,郁即成熱,其氣內陷,則為結胸;陰經受邪,未即成熱,其氣內陷,則作痞。所以然者,病邪在經,本當發散而反下之,裡氣則虛,邪氣因入,與飲相摶而為病也。要之,陽經受邪,原有可下之例,

特以里未成實,而早行下法,故有結胸之變證。審其當下而後下之,何至是哉!仲景復申明所以成結胸之故,而不及痞,豈非以陰經受邪,則無論遲早,俱未可言下耶?

白話文:

《論結胸及痞的成因》

疾病發生在陽經,卻誤用瀉下法治療,導致熱邪內陷而形成結胸;疾病發生在陰經,卻誤用瀉下法治療,因而形成痞症。造成結胸的原因,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法的緣故。

這說明瞭結胸與痞症的形成原因:病發於陽經,是指邪氣在陽經;病發於陰經,是指邪氣在陰經。陽經受邪氣侵擾,鬱而化熱,邪氣內陷便形成結胸;陰經受邪氣侵擾,尚未化熱,邪氣內陷則成為痞症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病邪在經絡時,本該用發散法驅邪,卻誤用瀉下法,導致體內正氣虛弱,邪氣乘虛而入,與水飲互結而發病。

關鍵在於,陽經受邪時,原本有適合瀉下的情況,但若體內未形成實證就過早瀉下,便會導致結胸的變症。如果能審慎判斷當用瀉下法時再使用,又怎會如此?張仲景再次強調結胸的成因,但未提及痞症,難道不是因為陰經受邪時,無論瀉下早晚,都不該使用瀉下法嗎?

5. 論結胸證治十條

太陽病。脈浮而動數。浮則為風。數則為熱。動則為痛。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。微盜汗出。而反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。動數變遲。膈內拒痛。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短氣躁煩。心中懊憹。陽氣內陷。心下因硬。則為結胸。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。但頭汗出。余無汗。劑頸而還。小便不利。身必發黃也。

脈浮動數。皆陽也。故為風為熱為痛。而數則有正為邪迫。失其常度之象。故亦為虛。頭痛發熱。微盜汗出。而復惡寒。為邪氣在表。法當發散。而反下之。正氣則虛。邪氣乃陷。動數變遲者。邪自表而入里。則脈亦去陽而之陰也。膈內拒痛者。邪欲入而正拒之。正邪相擊則為痛也。

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者。胃氣因下而裡虛。客氣乘虛而動膈也。短氣躁煩。心中懊憹者。膈中之飲。為邪所動。氣乃不舒。而神明不寧也。

由是陽邪內陷。與飲相結。痞硬不消。而結胸之病成矣。大陷胸湯則正治陽邪內結胸中之藥也。若其不結胸者。熱氣散漫。既不能從汗而外泄。亦不得從溺而下出。蒸郁不解。浸淫肌體。勢必發黃也。

大陷胸湯方

大黃(六兩),芒硝(一升),甘遂(一錢匕)

上三味。水六升。先煮大黃取二升。去滓。納芒硝。煮一二沸。納甘遂末。溫服一升。得快利。止後服。

按大陷胸與大承氣。其用有心下與胃中之分。以愚觀之。仲景所云心下者。正胃之謂。所云胃中者。正大小腸之謂也。胃為都會。水穀並居。清濁未分。邪氣入之。夾痰雜食。相結不解。則成結胸。大小腸者。精華已去。糟粕獨居。邪氣入之。但與穢物結成燥糞而已。大承氣專主腸中燥糞。

大陷胸並主心下水食。燥糞在腸。必藉推逐之力。故須枳、樸。水食在胃。必兼破飲之長。故用甘遂。且大承氣先煮枳、樸。而後納大黃。大陷胸先煮大黃。而後納諸藥。夫治上者制宜緩。治下者制宜急。而大黃生則行速。熟則行遲。蓋即一物。而其用又有不同如此。

傷寒六七日。結胸熱實。脈沉而緊。心下痛。按之石硬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
邪氣內結。既熱且實脈復沉緊有似大承氣證。然結在心下而不在腹中。雖接之石硬而痛。亦是水食互結。與陽明之燥糞不同。故宜甘遂之破飲。而不宜枳、樸之散氣。如上條之說也。

傷寒十餘日。熱結在裡。復往來寒熱者。與大柴胡湯。但結胸無大熱者。此為水結在胸脅也。但頭微汗出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
熱結在裡。而復往來寒熱。是謂表裡俱實。不得以十餘日之久。而獨治其里也。故宜大柴胡表裡兩解之法。若但結胸而無大熱。如口燥渴心煩等證者。此為水飲結在胸脅之間。所謂水結胸者是也。蓋邪氣入里。必挾身中所有。以為依附之地。是以在腸胃則結於糟粕。在胸膈則結於水飲。

白話文:

論結胸證治十條

當患太陽病時,脈象浮且動數。浮脈代表風邪,數脈代表熱象,動脈主痛症,數脈也反映正氣虛弱。患者出現頭痛發熱、輕微盜汗卻又怕冷,表示表證未解。此時若誤用瀉下法,會使動數脈轉為遲脈,出現膈內疼痛拒按、胃氣虛弱。外邪乘虛擾動胸膈,引發呼吸急促、煩躁不安、心中鬱悶。因陽氣內陷導致心窩處硬滿,便形成結胸證,應用大陷胸湯治療。若未成結胸卻僅頭部出汗、齊頸而止、小便不通利,身體將發黃疸。

浮動脈數皆屬陽脈,主風邪、熱證與疼痛。數脈反映正氣受邪逼迫而失常,也提示虛弱。頭痛發熱伴微汗惡寒是表證,本應發汗解表。誤用攻下會虛損正氣,邪氣內陷,脈象由動數轉遲,顯示邪由表入裡、陽轉陰。膈部拒痛是正氣抗邪所致,正邪相爭產生疼痛。

胃氣虛則邪氣擾動胸膈,使膈間水飲受邪乾擾,導致氣機不暢、心神不寧。陽邪內陷與水飲互結,形成硬滿不消的結胸證。大陷胸湯專治胸中陽邪結聚之證。若不結胸,熱邪散漫無法從汗或小便排出,郁蒸肌膚則必然發黃。

※大陷胸湯方※
大黃六兩、芒硝一升、甘遂一錢匙。以六升水先煮大黃取二升,去渣後加入芒硝煮沸,再入甘遂末,溫服一升。見效即停服。

大陷胸湯與大承氣湯應用部位不同:仲景所言「心下」實指胃,「胃中」實指腸道。胃部水谷混雜,邪入易與痰食互結成結胸;腸道僅有糟粕,邪入僅形成燥屎。大承氣湯專治腸中燥屎需用枳實、厚朴推蕩;大陷胸湯兼治胃部水食結聚,故用甘遂破飲。兩者煎藥順序差異體現「治上宜緩,治下宜急」原則——生大黃行速,熟大黃行緩。

傷寒六七日出現熱實結胸,脈沈緊伴心窩硬痛拒按,屬大陷胸湯證。此證雖似大承氣湯證,但病位在心下不在腹中,屬水食互結非燥屎,宜用甘遂破飲而非枳樸行氣。

傷寒十餘日若里熱結聚仍伴往來寒熱,用大柴胡湯表裡雙解;若僅結胸無大熱(如口渴心煩),屬水飲結於胸脅的「水結胸」。邪入人體必依附現存物質——在腸胃結於糟粕,在胸膈則結於水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