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四·陽明篇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·陽明篇下 (1)

1. 表裡虛實生死之辨九條

病人煩熱。汗出則解。又如瘧狀。日晡所發熱者。屬陽明也。脈實者。宜下之。脈浮虛者。宜發汗。下之與大承氣湯。發汗宜桂枝。

白話文:

病人感到煩躁發熱,出汗後會緩解。又像瘧疾一樣,每天午後發作熱。這種情況屬於陽明病。

  • 如果脈搏有力,宜採用瀉下的方法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
  • 如果脈搏浮虛,宜採用發汗的方法,可以用桂枝

煩熱、熱而煩也。是為在裡。里則雖汗出不當解。而反解者。知表猶有邪也。如瘧者。寒熱往來。如瘧之狀。是為在表。表則日晡所不當發熱。而反發熱者。知里亦成實也。是為表裡錯雜之候。故必審其脈之浮沉。定其邪之所在。而後從而治之。若脈實者。知氣居於里。故可下之。

白話文:

煩熱:發熱和煩躁。這種情況是內邪所致。內邪在裏,即使出汗也不一定能解除症狀。反而會解除症狀,說明外邪還存在。

例如瘧疾患者會出現寒熱往來的症狀,類似瘧疾的發作。這種情況是外邪在表所致。外邪在表,白天不應該發熱,但卻發熱了。這說明內邪也已形成,也就是說表裡都有邪氣。

所以要仔細診斷脈象的浮沉,確定邪氣所在的位置,然後再進行治療。如果脈象實大,說明氣血鬱結在裏,宜用瀉下法。

使從里出。脈浮而虛者。知氣居於表。故可汗之。使從表出。而下藥宜大承氣湯。汗藥宜桂枝湯。則天然不易之法矣。

白話文:

讓體內的病邪從表(皮膚)排出。脈象浮而虛的,說明氣滯留在體表,因此可以用發汗的方法,讓病邪從表排出。而後續服用的藥物應以大承氣湯為主,發汗的藥物則以桂枝湯為主。這是一個遵循自然規律、不易變化的治療法。

陽明病。脈浮而緊。咽燥口苦。腹滿而喘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身重。若發汗則躁。心憒憒。反譫語。若加燒針。必怵惕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。則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心下懊憹。舌上苔白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若渴欲飲水。口乾舌燥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若脈浮發熱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者。豬苓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熱症。脈象浮浮緊緊。咽喉乾渴、口苦。腹部脹滿、氣喘。發燒出汗。不畏寒,反而怕熱。全身沉重。如果發汗治療,會躁動不安。心神恍惚,說胡話。如果用針灸治療,必定驚恐煩躁,無法入睡。如果用瀉下法治療,會導致胃中空虛。客邪會刺激膈肌,心下煩亂。舌苔為白色,可用梔子豉湯治療。如果口渴想喝水。口乾舌燥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如果脈象浮而發熱。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可用豬苓湯治療。

浮而緊。陽明表裡之脈然也。咽燥口苦。腹滿而喘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。反惡熱。身重。陽明入里之證然也。是為邪已入里。而氣連於表。內外牽制。汗下俱礙。是以汗之而邪不能出於表。則躁。心憒憒然昏亂而譫語。火之而熱且擾於中。則怵惕煩躁不得眠。下之而邪不盡於裡。

白話文:

脈象浮而且緊。這是陽明經表裡脈象。

咽喉乾燥、口苦。腹部脹滿、氣喘。發熱出汗。不畏寒,反而怕熱。身體沉重。這是陽明經病邪進入裡層的證狀。

表明邪氣已經進入裡層,但氣與表層又相連。內外互相牽制,汗出和瀉下都受到阻礙。因此出汗後邪氣不能從表層排出,就會出現煩躁、心煩意亂、神志不清而說胡話的症狀。使用發散藥物後,熱氣且擾亂於中,就會出現心慌意亂、煩躁失眠的症狀。使用瀉下藥物後,邪氣不能完全從裡層排出。

則胃氣徒虛。客氣內動。心中懊憹。若舌上苔白者。邪氣盛於上焦。故與梔子豉湯。以越胸中之邪。所謂病在胸中。當須吐之是也。若渴欲飲水。口乾舌燥者。則邪氣不在上而在中。故以白虎加人參。以清胃熱益胃液。所謂熱淫於內。治以甘寒也。若脈浮發熱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者。

白話文:

這時胃氣虛弱。外來的病邪會內侵,心中感到煩悶。如果舌苔是白色的,表示病邪盛於胸中。所以用梔子豉湯,來去除胸中的病邪。所謂「病在胸中,當用吐法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,說明病邪不在上焦,而在中焦。所以用白虎湯加人參,既能清除胃熱,又能補充胃液。所謂「熱邪過盛於內,用甘寒藥物治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脈象浮而發熱,口渴想喝水,排尿不順,則說明

邪熱不在上中。而獨在下。故與豬苓湯。以利水泄熱。兼滋陰氣。所謂在下者。引而竭之也。

豬苓湯方

白話文:

邪惡的熱氣不在上半身和中間,而只在下半身。所以用豬苓湯來利水清熱,同時滋養陰氣。所謂在下半身的熱氣,就是把它引出來並用盡它。

豬苓湯的處方

豬苓(去皮),茯苓,阿膠,滑石(碎),澤瀉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豬苓(去皮)、茯苓、阿膠、滑石(研碎)、澤瀉(各50克)

上五味。以水四升。先煮四味。取二升。去滓。納阿膠。烊消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
陽明病。汗出多而渴者。不可與豬苓湯。以汗多。胃中燥。豬苓湯複利小便故也。

白話文:

上述五種藥材,使用四升水,首先熬煮四味藥,煮至剩下二升的液體,接著濾掉藥渣,再加入阿膠使其溶解。待溫熱後,每次服用七合(約現今的140毫升),一天分三次服用。

對於陽明病的患者,如果出汗很多且感到口渴,不應給予豬苓湯。因為此病狀下,患者出汗已經很多,導致胃中津液乾燥,而豬苓湯的作用會進一步促使小便增多,這對於本已汗多、胃燥的情況並不利。

上條於脈浮發熱。渴而小便不利之證。既著豬苓湯之用矣。此條復示豬苓湯之戒。謂雖渴欲飲水。而汗出多者。則不可以豬苓利其小便。所以然者。汗之與溺。同出而異歸者也。靈樞云、水穀入於口。輸於腸胃。其液別為五。天寒衣薄。則為溺與氣。天暑衣厚則為汗。故雖清濁不同。

白話文:

上一項提到脈搏浮動、發熱、口渴、小便不利的症狀,已經開出豬苓湯來治療。這項再次說明豬苓湯的使用禁忌。意思是指即使口渴想喝水,但是汗出多的話,就不能用豬苓湯利小便。原因在於汗水和小便雖然都是從體內排出,但它們的去處不同。《靈樞》中提到,「水穀進入口中,輸送至腸胃,體內液體分化為五種。如果天氣寒冷,衣服單薄,就會變成小便和氣體。天氣炎熱,衣服厚實,就會變成汗。」因此,雖然小便和汗水的清濁程度不同,

其為腑中之液則一也。汗出既多。胃液已耗。而復以豬苓利之。是已燥而益燥也。故曰不可與豬苓湯。

陽明病。下之。其外有熱。手足溫。不結胸。心中懊憹。飢不能食。但頭汗出者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它的性質屬於臟腑中的液體都是一樣的。如果出汗已經很多了,胃中的津液自然會被大量消耗。這時再使用豬苓來利尿,就如同在已經乾燥的基礎上更加重了乾燥的程度。因此,說這樣的情況不宜給予豬苓湯進行治療。

當患陽明病的時候,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後,病人體表仍有發熱的現象,手腳保持溫暖,沒有出現胸悶結塊的症狀,心裏感到煩躁不安,雖然感到饑餓卻無法進食,並且只有頭部出汗,這種情況下,應該以梔子豉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劑。

陽明下後。其邪既不從里而出。又不因下而結。其外有熱。手足溫者。邪雖陷而未深也。心中懊憹。飢不能食者。熱客胸中。而胃虛不能納穀也。但頭汗出者。胸中之熱。熏蒸於上。而陽受邪氣。復不能降而下行也。是為邪氣入里。而未成聚之證。故宜梔子豉湯以徹胸中之邪。亦高者因而越之之意也。

陽明病。法多汗。反無汗。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。此以久虛故也。

白話文:

邪氣已從陽明經排出。但它既沒有從身體內部出來,也沒有因瀉下而凝結。患者外表發熱,手腳溫暖,表示邪氣雖然已陷進去,但還不深。心中煩躁,飢餓但不能進食,是熱邪客於胸中,而胃氣虛弱不能受納飲食。如果只有頭部出汗,表示胸中之熱蒸騰上升,而陽氣受邪氣影響,也無法下降。這表示邪氣已入裡,但尚未聚合的證狀。因此宜用梔子豉湯來清除胸中邪氣。這也是順著邪氣上行而疏導它的意思。

陽明病的情況,一般來說會出汗較多。但如果反而沒有出汗,並且身體感覺好像有蟲在皮膚下爬行一樣,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長期體虛所導致的。

陽明者。津液之腑也。熱氣入之。津為熱迫。故多汗。反無汗。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。氣內蒸而津不從之也。非陽明久虛之故。何致是哉。

夫實則譫語。虛則鄭聲。鄭聲、重語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(胃)是輸送津液的臟腑。當熱氣進入胃中,津液受到熱迫,所以會大量出汗。如果反而不出汗,身體就像蟲子在皮膚下爬行的感覺,這是因為氣在體內蒸發而津液無法跟上所致。並非是陽明胃虛導致的,怎麼會這樣呢?

確實有實質病狀時,病人會說出糊塗話;若是身體虛弱時,則會發出沉重無力的聲音,這所謂的「鄭聲」,就是指重複且無力的言語。

實者。邪氣盛也。虛者。精氣奪也。邪盛則狂妄多言。變亂不測。正奪者。語不能多。惟平時心事。言訖復言而已。故曰重語。重、猶疊也。

直視譫語。喘滿者。死。下利者。亦死。

白話文:

「實」:邪氣旺盛。

「虛」:精氣被奪走。

邪氣旺盛的人會胡言亂語、行為異常。

精氣被奪走的人說話不多,只會重複平時的想法。

所以稱為「重語」,「重」的意思是重複。

如果病人出現直視、胡言亂語的狀況,這是危險的徵兆。倘若伴有氣喘和胸腹脹滿的症狀,則可能有生命危險。另外,如果病人同時有持續性的腹瀉,也同樣可能是致命的徵兆。

直視譫語。為陰竭熱盛之候。此為邪氣日損。或陰氣得守。猶或可治。若喘滿。則邪內盛。或下利。則陰內泄。皆死證也。

陽明病欲解時。從申至戌上。

白話文:

出汗過多,接著又出汗。這表示陽氣受到嚴重損傷,而邪氣還沒有散去。病人開始胡言亂語,而且脈搏短促。胡言亂語表明邪氣旺盛,脈搏短促表明氣血不足。病邪勝過臟腑,因此會導致死亡。脈搏平和的人,即使邪氣旺盛,但正氣仍能與之抗衡,因此能保住性命。 發汗多。若重發汗者。亡其陽。譫語脈短者。死。脈自和者。不死。

汗多復汗。陽氣重傷。而邪復不解。為譫語而脈短。譫語為邪之盛。脈短為氣之少。病盛勝臟。故死。脈自和者。邪氣雖盛。而正氣猶足相持。故得不死。

陽明病想要緩解的時間,是在下午的三點到五點(申時)以及傍晚的五點到七點(戌時)。

申酉戌時。日晡時也。陽明潮熱。發於日晡。陽明病解。亦於日晡。則申酉戌為陽明之時。其病者。邪氣於是發。其解者。正氣於是復也。

白話文:

申酉戌時段。就是傍晚時分。陽明經熱潮。發作在傍晚。陽明經疾病解除。也在傍晚。因此申酉戌時段是陽明經當令的時候。它的疾病。邪氣在這時候發作。它的解除。正氣在這時候恢復。

2. 陽明可下不可下之辨十五條

陽明病。脈遲。雖汗出不惡寒者。其身必重。短氣。腹滿而喘。有潮熱者。此外欲解。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。此大便已硬也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多。微發熱惡寒者。外未解也。其熱不潮。未可與承氣湯。若腹大滿不通者。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。勿令大泄下。

白話文:

陽明熱病的證候:脈搏緩慢,雖然出汗,但並不畏寒,身體必定感到沉重,呼吸短促,腹脹而喘息,還有潮熱的現象。除了這些以外,如果病症已經緩和,可以攻裡(下瀉)治療。手腳溫熱且出汗的,這表明大便已經乾燥堅硬,可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汗出很多,微熱畏寒的,說明外邪未解,其熱不潮汐發作,不能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腹脹得很嚴重,不通暢的,可以用小承氣湯稍微調理一下胃氣,不要讓它大瀉下。

傷寒以身熱惡寒為在表。身熱不惡寒為在裡。而陽明病無表證者。可下。有表證者。則不可下。此汗出不惡寒。身重短氣。腹滿而喘。潮熱。皆里證也。脈雖遲。猶可攻之。以腹滿便閉。裡氣不行。故脈為之濡滯不利。非可比於遲則為寒之例也。若手足濈然汗出者。陽明熱甚。

白話文:

傷寒的症狀包括發冷、發燒,這是寒邪在表。發燒而不發冷,說明寒邪在裡。而陽明病沒有表證的,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還有表證,就不適合瀉下。

汗出而不發冷、身體沉重、氣短、腹脹而喘息、潮熱,這些都是裡證。雖然脈搏較慢,但還是可以進行攻伐治療。因為腹脹、大便不通,導致體內的氣機不通暢,所以脈搏才會表現得濡滯而不利。這不能與脈搏遲緩就是受寒的原則相提並論。

如果手足大量出汗,這是陽明熱邪過盛的表現。

大便已硬。欲攻其病。非大承氣不為功矣。若汗多。微發熱。惡寒。則表猶未解。其熱不潮。則里亦未實。豈可漫與大承氣。遺其表而攻其里哉。

白話文:

腹部脹滿不通暢,急於攻治時,也應服用小承氣湯,稍和胃氣,不能用大承氣湯大泄大下,以免裡虛邪氣陷落,引起各種變證,則難以挽救。以下七條,在可攻治的證候上,還要審察小便的多少、大便的溏硬、脈象的實與不實、經絡的過與不過、熱證的潮熱與不潮熱,然後再辨證施治。所以瞭解攻下法的注意事項非常重要。 即腹大滿不通。而急欲攻之者。亦宜與小承氣微和胃氣。而不可以大承氣大泄大下。恐裡虛邪陷。變證百出。則難挽救矣。以下七條。於可攻證而復審其小便之多少。大便之溏硬。脈之實與不實。經之過與不過。熱之潮與不潮。而後從而治之。故知下法不可不慎也。

陽明病。潮熱。大便微硬者。可與大承氣湯。不硬者。不可與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。恐有燥屎。欲知之法。少與小承氣湯。湯入腹中轉失氣者。此有燥屎。可攻之。若不轉失氣者。此但初頭硬。後必溏。不可攻之。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者。與水則噦。其後發熱者。必大便復硬而少也。以小承氣湯和之。不轉失氣者。慎不可攻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感染發病,症狀為臉潮紅發熱,大便有點硬。如果大便有點硬,可以給予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大便不硬,不要給予大承氣湯。

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,懷疑有宿便。確認的方法是給予少量的承氣湯。如果喝了湯後,肚子咕嚕叫,放屁,表示有宿便,可以攻下治療。

如果喝了湯後,肚子不咕嚕叫,不放屁,表示只是前面一段大便較硬,後面一定會變稀。這種情況不能攻下治療,否則會脹滿,不能進食。

病人想喝水,給予水後會嘔吐。後來開始發熱,這表示大便又變硬,而且量少。可以用承氣湯治療,如果喝了湯後肚子不咕嚕叫,不放屁,這種情況絕對不能攻下治療。

陽明病有潮熱者。為胃實。熱不潮者。為胃未實。而大承氣湯。有燥屎者。可與。初硬後溏者。則不可與。故欲與大承氣。必先與小承氣。恐胃無燥屎。邪氣未聚。攻之則病未必去。而正已大傷也。服湯後轉失氣者。便堅藥緩。屎未能出。而氣先下趨也。故可更以大承氣攻之。

白話文:

陽明病有出現潮熱現象的,是胃中實熱的情況。沒有潮熱現象的,則是胃中實熱的程度還不夠。

對於使用大承氣湯來說,如果有乾燥的大便,就可以使用。如果一開始大便硬,後來變稀的,就不可以使用。

所以,在使用大承氣湯之前,一定要先用小承氣湯調治。因為擔心胃中沒有乾燥的大便,邪氣還未聚集,如果直接使用大承氣湯攻擊,疾病不一定能痊癒,反而會嚴重損傷正氣。

服用湯藥後出現氣虛的情況,大便堅硬,藥物作用緩慢,大便還沒有排出,而氣卻先向下走了。因此可以再次使用大承氣湯攻下。

不轉失氣者。胃未及實。但初頭硬後必溏。雖小承氣已過其病。況可以大承氣攻之哉。胃虛無氣。脹滿不食。所必至矣。又陽明病能飲水者為實。不能飲水者為虛。如雖欲飲。而與水則噦。所謂胃中虛冷。欲飲水者。與水則噦也。其後卻發熱者。知熱氣還入於胃。則大便硬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不放屁,可能是因為胃氣不足。剛開始大便會比較硬,後來一定會變軟。雖然服用小承氣湯已經治好了疾病,但怎麼可以用大承氣湯攻之呢?胃氣虛弱,會導致腹脹、不思飲食。另外,陽明病的患者,如果能喝水,說明胃氣充足;如果不能喝水,說明胃氣虛弱。如果患者很想喝水,但一喝水就嘔吐,說明胃中虛寒,想喝水卻嘔吐。如果後來又發熱,說明熱氣又回到了胃中,大便就會變硬。

而病從虛冷所變。故雖硬而仍少也。亦不可與大承氣湯。但與小承氣微和胃氣而已。蓋大承氣為下藥之峻劑。仲景恐人不當下而誤下。或雖當下而過下。故反復辨論如此。而又申之曰。不轉失氣者。慎不可攻也。嗚呼。仁人之心。可謂至矣。

白話文:

病症是由於體虛受寒而轉變的。所以雖然大便硬,但數量很少。也不可以服用大承氣湯。只需要服用小承氣湯,稍微調和一下胃氣就可以了。因為大承氣湯是攻下的猛藥。仲景擔心患者不應該攻下,卻誤服了攻下藥。或者雖然應該攻下,卻攻下過度。所以反復辯論,仔細說明。而且再次強調說,如果沒有大便轉濕的症狀,就絕對不可攻下。唉,仁醫的心腸,可謂仁慈到了極點。

陽明病。下之。心中懊憹而煩。胃中有燥屎者。可攻。腹微滿。初頭硬。後必溏。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陽明熱病。服用瀉藥後,心中感到煩躁不安。如果胃中還有乾硬的大便,可以攻下(治療)。腹部稍微脹滿,一開始大便硬結,後來一定會變溏軟。不能再攻下(治療)。如果有乾硬的大便,適宜用大承氣湯。

陽明下後。心中懊憹而煩。胃中有燥屎者。與陽明下後。心中懊憹。飢不能食者有別矣。彼為邪擾於上。此為熱實於中也。熱實則可攻。故宜大承氣。若腹微滿。初頭硬。後必溏者。熱而不實。邪未及結。則不可攻。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。

白話文:

使用大承氣湯瀉下的後遺症:

  • 心中煩躁且煩惱:
  • 如果胃中有乾燥的糞便,這種情況與僅感到煩躁但沒有飢餓感的情況不同。
  • 前者是邪氣侵擾上半身造成的,而後者是熱氣實實在在地積聚在胃腸裡。
  • 熱氣實實在在積聚在胃腸裡的情況可以通過攻下進行治療,因此可以使用大承氣湯。
  • 如果腹微脹,剛開始糞便很硬,後來會變溏,這說明熱氣雖然有,但尚未實質化,邪氣也還沒有凝結成塊,因此不能攻下。如果此時進行攻下,可能會導致腹脹、滿腹感和無法進食。

陽明病。譫語。發潮熱。脈滑而疾者。小承氣湯主之。因與承氣湯一升。腹中轉失氣者。更服一升。若不轉失氣。勿更與之。明日不大便。脈反微澀者。裡虛也。為難治。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有熱病。胡言亂語。發燒潮熱。脈象滑數。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服下承氣湯一碗後,腹中瀉下失去元氣。再服一碗。如果服下後不瀉下失去元氣。就不要再給他服了。第二天還沒有大便。脈象微弱澀滯。這是體內虛弱。難以治療。不可再給他服承氣湯。

譫語發潮熱。胃實之徵也。脈滑而疾。則與滑而實者差異矣。故不與大承氣。而與小承氣也。若服一升而轉失氣者。知有燥屎在胃中。可更服一升。若不轉失氣者。此必初硬後溏。不可更與服之。一如前二條之意也。乃明日不大便。而脈反微澀。則邪氣未去。而正氣先衰。補則礙邪。攻則傷正。故曰難治。便雖未通。豈可更以承氣攻之哉。

白話文:

說胡話並發出陣陣熱氣。這是胃部實熱的徵兆。脈搏滑動且快速。但是這種情況與脈搏滑動且實證的表現不同。所以不使用大承氣湯,而是使用小承氣湯。如果服了一升小承氣湯後,反而出現脫氣(虛脫)的症狀。這表明胃中還有乾燥的糞便。可以再服一升。如果服了一升後沒有出現脫氣的症狀。這一定是先便祕後溏便。不能再服用小承氣湯了。這與前面兩條所說的道理是一樣的。如果到第二天大便仍然不通暢。而且脈搏反而變得很微弱且遲澀。說明邪氣還沒有清除,而正氣已經開始虛弱。如果使用補藥,會阻礙邪氣的排出。如果使用攻伐之藥,會損傷正氣。所以說這是一種難以治療的疾病。即使大便不通暢。也不可以再使用承氣湯等攻下之藥了。

得病二三日。脈弱。無太陽柴胡證。煩躁。心下硬。至四五日。雖能食。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。令小安。至六日。與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。小便少者。雖不能食。但初頭硬。後必溏。未定成硬。攻之必溏。須小便利。屎定硬。乃可攻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患病後兩三天。脈搏虛弱。沒有太陽柴胡證的症狀。煩躁不安。心下部堅硬。到了四五天。雖然能夠進食。但可以用小承氣湯少量服用,讓症狀稍微緩解。到了六天。服用承氣湯一升。如果大便六七天不通暢。小便量少。即使不能進食。但開始時心下部堅硬。後來必定會腹瀉。還沒有確定形成堅硬。攻下必定會腹瀉。必須小便順暢。大便肯定堅硬。才能攻下。建議服用大承氣湯。

傷寒能食者。為胃熱而不實。不能食者。為胃熱而實。而胃實之證。小便數者。可攻。小便少者。則不可攻。得病二三日。脈不浮而弱。而又無太陽柴胡之證。知其病獨在陽明之表也。煩躁心下硬。至四五日不解。則里證復具。故雖能食。亦必以小承氣微和胃氣。至六日。熱漸成實。

白話文:

患上傷寒後還能吃東西的,是因為胃部有熱但不是實熱。不能吃東西的,是因為胃部有實熱。而胃部有實熱的證狀,小便次數多的,可以攻下(用瀉藥)。小便次數少的,則不能攻下。

發病二三天,脈象不浮而弱,又沒有太陽經柴胡證(發熱、頭痛、口渴),就知道病症只在陽明經的表證。煩躁不安,心下堅硬,一直到四五天還沒好轉,表示裡證又增加了。所以即使還能吃東西,也應該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。到了第六天,熱邪逐漸變成實熱。

當更與大承氣一升。以盡其病也。若不大便六七日。於法當下。而小便少者。則水穀不分。知其初硬後溏。然雖不能食。亦不可便與攻法。須俟其小便利。屎硬。然後以大承氣與之。夫不大便而津液竭者。不可下。須俟其津液還入胃中。而大便自行。不大便而小便少者。亦不可下。

白話文:

當再使用大承氣湯一升,將他的疾病完全清除。如果六七天內一直沒有大便,按照方法應當馬上使用,但是小便少的情況下,可能是水穀不分。知道他一開始大便硬,後來拉肚子。雖然不能吃東西,也不可馬上使用攻法治療。要等到小便利,大便變硬,然後使用大承氣湯。如果沒有大便且津液耗盡,不可用瀉下法,要等到津液重回胃中,大便自然通暢。如果沒有大便且小便少,也不可使用瀉下法。

必俟其津液遍滲水道。而後可與下法。蓋津液已竭而強攻之。則正虛不復。大便未硬而輒攻之。則邪去不盡。學者不可不審。而輕用下藥也。

白話文:

必須等到體內津液遍及各個通道,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。因為如果津液已經耗盡,再強行瀉下,會損傷正氣,導致身體無法恢復。大便沒有變硬就過早瀉下,會導致邪氣無法完全排出。所以,學醫者必須仔細分辨,不可輕率使用瀉下藥物。

傷寒不大便六七日。頭痛有熱者。與承氣湯。其小便清者。知不在裡。仍在表也。當鬚髮汗。若頭痛者。必衄。宜桂枝。

白話文:

得了傷寒好幾天不大便,頭痛且發熱的,給予承氣湯治療。如果小便清澈,說明病邪不在體內,而仍在體表,應該讓患者發汗。如果頭痛,必定會流鼻血,應該給予桂枝湯。

太陽風寒外束。令人頭痛。陽明熱氣上衝。亦令人頭痛。傷寒不大便六七日。頭痛有熱證者。知其熱盛於裡。而氣蒸於上。非風寒在表之謂矣。故可與承氣湯下之。然熱盛於裡者。其小便必短赤。若小便清者。知其熱不在於里。而仍在於表。當以桂枝湯發其汗。而不可以承氣湯攻其里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: 由風邪寒氣侵襲表層引起。患者會頭痛。

陽明病: 由熱氣上衝導致。患者也會頭痛。

傷寒病: 經六、七天未大便,頭痛且發熱的患者,說明體內熱氣較盛,氣血上衝,而不是表層被風邪寒氣侵襲所致。因此,可以服用承氣湯藥物以降熱。

但是,熱氣在體內的患者,小便一定會短而赤黃。如果小便清澈,說明熱氣不在體內,而仍在表層。這時,應該使用桂枝湯發汗,而不是用承氣湯來降熱。

若頭痛不除者。熱留於經。必發鼻衄。宜桂枝湯四字。疑在當鬚髮汗句下。此條從太陽篇中移入。汗出譫語者。以有燥屎在胃中。此為風也。須下之。過經乃可下之。下之若早。語言必亂。以表虛里實故也。下之則愈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頭痛一直沒好,可能是熱氣滯留在經絡中,必定會流鼻血。此時,應該使用桂枝湯。這句話應該是放在「當鬚髮汗」這句之後。這一段是從太陽病篇移過來的。如果出汗時出現胡言亂語,是因為胃中有燥屎。這是風證,需要用瀉藥。等到過了下焦傳變的階段,纔可以下瀉。如果下瀉太早,語言會混亂,這是因為表虛裡實造成的。下瀉之後,就會好起來。此時,應該使用大承氣湯。

汗出譫語。謂風未去表。而胃已成實也。故曰、有燥屎在胃中。又曰、此為風也。須下之。過經乃可下之。見胃實須下。而風未去表。則必過經而後可下。不然。表間邪氣。又將入里。胃益增熱。而語言錯亂矣。表虛里實。即表和里病之意。言邪氣入而並於里也。外臺云、里病表和。下之則愈。汗之則死。故宜大承氣以下里實。

陽明病。不能食。攻其熱。必噦。所以然者。胃中虛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虛。故攻其熱必噦。

白話文:

出汗伴隨神志不清。這說明風邪未從體表驅除,而胃中已積聚實邪。所以說,胃中還有燥屎。又說,這是風邪作祟。需要透過瀉下之法驅除。但必須等到邪氣傳變到經脈之後,才能進行瀉下。如果胃中有實證且需要瀉下,但風邪未從體表驅除,則一定要等到邪氣傳變到經脈之後才能瀉下。否則,體表邪氣又會乘虛入侵,胃中熱邪也會加重,進而導致語言錯亂。表虛裏實,即表虛和裏實同時存在。這說明邪氣已經侵入體內並與裏邪相會。外臺祕要說,如果出現裏實表和的證狀,瀉下里實則可痊癒,而發汗則會導致死亡。因此,宜用大承氣湯等瀉下之劑來治療裏實證。

陽明病的情況是,病人無法進食。若強行治療其發熱症狀,必定會引發嘔吐。這是因為病人的胃中環境虛弱且寒涼。由於患者本來就體質虛弱,因此在治療其發熱時,很容易導致嘔吐反應。

天之邪氣。中人則同。而人之臟氣。虛實則不同。此下三條。乃為陽明病之中虛不足者設也。陽明病當攻其熱。而胃中虛冷不能食者。則不可攻其熱。攻之則中寒益甚。而氣乃上逆。故必作噦。噦、呃逆也。以下不可攻之證。凡七條。

白話文:

天地間的不正之氣侵襲人體,所有人都會受到影響。但人的臟腑氣血有虛實之分,以下是針對陽明病中虛不足者的治療方法。陽明病應該治療其燥熱,但是如果胃中虛寒不能進食,就不可以攻其燥熱。攻之會加重中寒,導致氣逆上行,因此必會嘔逆。嘔逆就是呃逆。以下七條是不可以攻的證據:

傷寒嘔多。雖有陽明證。不可攻之。

夫陽明病。心下硬滿者。不可攻之。攻之利遂不止者。死。利止者。愈。

陽明病。面合赤色。不可攻之。攻之必發熱色黃。小便不利。

白話文:

感冒引起嘔吐頻繁的情況下,即使出現了陽明病的症狀,也不應該使用攻下的治療方法。

對於陽明病患者,如果心下部位感到堅硬且脹滿,這種情況下不應用攻下的治療手段。倘若誤用攻下,導致腹瀉不止,可能會有生命危險。反之,如果腹瀉停止了,那麼病情就有可能好轉。

患有陽明病的人,如果面部呈現紅色,這時也不宜使用攻下的治療策略。因為攻下會導致體溫升高,皮膚變得黃疸色,並且可能伴隨著小便不暢的問題。

陽明雖有可下之例。然必表證全無。而熱結在腸中者。方可攻之。若嘔多者。邪在膈也。心下硬滿者。邪未下於胃也。面合赤色者。邪氣怫鬱在表也。故皆不可攻之。攻之則裡虛而熱入。其淫溢於下者。則下利不止。其蓄聚於中者。則發熱色黃。小便不利。其或幸而不死者。邪氣竟從下奪而愈耳。然亦難矣。

白話文:

即使陽明經證的狀況符合下法的適應症,但是如果表證尚未完全消除,而熱邪又結合在腸道裡,才能用下法攻之。如果嘔吐較多,邪氣在橫膈膜處;心窩以下部位堅硬、脹滿,邪氣未下達胃部;面色發紅,邪氣鬱積於體表。以上這些情況都不適合使用下法。如果勉強使用下法,會導致裡虛而熱邪入侵。其餘邪熱流竄到下焦,就會出現瀉下不止;鬱積於中焦,則會發熱、面色發黃、小便不利。如果患者幸運地不死,邪氣最終會從下焦排出而痊癒。但這種情況比較困難。

陽明病。脈遲。食難用飽。飽則微煩。頭眩。必小便難。此欲作谷疸。雖下之。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。脈遲故也。脈遲者。氣弱而行不利也。氣弱不行。則谷化不速。谷化不速。則穀氣鬱而生熱。其熱上衝。則作頭眩。氣上衝者不下走。則小便難。而熱之鬱於中者。不得下行濁道。

白話文:

陽明熱病。脈搏緩慢。進食不會感到飽足,飽了就覺得有點煩躁。頭暈目眩。一定會小便困難。這是將要發作穀疸。即使使用瀉藥,腹脹依然如故。究其原因,是脈搏遲緩。脈搏遲緩,是氣虛運行不暢所致。氣虛而運行不暢,則食物消化緩慢。食物消化緩慢,則穀氣鬱結而產生熱量。這種熱量向上衝擊,導致頭暈目眩。氣向上衝擊而不下行,所以小便困難。而熱量鬱積在體內,無法向下通過排泄系統排出。

必將蒸積為黃。故曰欲作谷疸。然以穀氣鬱而成熱。而非胃有實熱。故雖下之。而腹滿不去。不得與脈數胃實者同論也。

白話文:

這些穀物滯留在體內,時間久了就會化為黃疸。所以說這是準備形成穀疸的跡象。不過,這種穀疸是由於穀物的氣鬱結而化熱形成的,並不是胃中有實熱。因此,即使使用瀉法,腹脹也不會消除。這和脈搏數而胃中有實熱的情形不同,不能混為一談。

陽明病。本自汗出。醫更重發汗。病已瘥。尚微煩不了了者。此大便必硬故也。以亡津液。胃中乾燥。故令大便硬。當問其小便日幾行。若本小便日三四行。今日再行。故知大便不久出。今為小便數少。以津液當還入胃中。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病,原本因為出汗,但醫生又讓病人大量發汗。病雖然好了,但是還是有點煩躁不安,這時大便一定很硬。因為體內津液不足,胃中乾燥,所以導致大便硬。

應該詢問患者每天小便幾次。如果是原來每天小便三四次,但現在只小便一次,說明大便很快就會排出。現在小便次數很少,是因為津液正在返回胃中,所以知道很快就會有大便排出。

陽明病不大便。有熱結與津竭兩端。熱結者。可以寒下。可以咸軟。津竭者。必津回燥釋。而後便可行也。茲已汗復汗。重亡津液。胃燥便硬。是當求之津液。而不可復行攻逐矣。小便本多而今數少。則肺中所有之水精。不直輸於膀胱。而還入於胃府。於是燥者得潤。硬者得軟。結者得通。故曰不久必大便出。而不可攻之意。隱然言外矣。

白話文:

陽明熱症導致的大便不通,有兩種情況:熱結和津液不足。熱結時,可以使用寒性藥物和鹹味藥物瀉下。津液不足時,必須先補充津液、滋潤乾燥的腸胃,才能使大便通暢。

現在患者已經多次出汗,導致津液大量流失,胃中乾燥,大便變硬。因此,應該著重於補充津液,不可再用攻下藥。小便本來很多,現在卻變少了,說明肺中原本滋養膀胱的水分,現在反而回流到胃中。這樣一來,乾燥的腸胃得到了滋潤,變硬的大便也變軟了,結滯也得以通暢。所以說不久後一定會大便,不必再用攻下藥,這個意思已經隱約地表達出來了。

陽明病。自汗出。若發汗。小便自利者。此為津液內竭。雖硬。不可攻之。當須自欲大便。宜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。皆可為導。

白話文:

陽明病,自發出汗。如果發汗後,小便通暢,這是體內津液耗盡的表現。即使大便硬結,也不要攻堅驅邪。應當等待患者有便意,然後用蜂蜜煎煮的藥導通大便。土瓜根和大豬膽汁都可以用作導藥。

前條汗多復汗。亡津液大便硬者。已示不可攻之意。謂須其津液還入胃中。而大便自行。此條復申不可攻之戒。而出蜜煎等潤導之法。何慮之周而法之備也。總之、津液內竭之人。其不欲大便者。靜以需之。其自欲大便者。則因而導之。仲景成法。後人可以守之而無變也。

蜜煎導方

白話文:

之前提到,出汗过多还继续出汗,身体津液流失,大便干硬的情况,已经说明不可使用攻伐之法。应该让津液回归胃中,大便自然会通畅。这一条再次强调了不可攻伐的戒律,并提出了用蜜煎等方法润肠导泻。医书的考虑如此周到,方法如此完备!总而言之,津液枯竭的人,如果不想大便,就静待其自然排出;如果想要大便,就顺势引导。张仲景的医法已经非常完善,后人可以遵照执行,无需改变。

蜜煎导方

蜜七合。一味。內銅器中。微火煎之。稍凝似餳狀。攪之。勿令焦著。欲可丸。並手捻作挺。令頭銳。大如指。長二寸許。當熱時急作。冷則硬。以內穀道中。以手急抱。欲大便時。乃去之。

白話文:

蜜七合。一種藥材。放入銅器中,用小火煎煮。稍微凝固成餅狀時,要攪拌,注意不要燒焦。等到能做成丸子,就用手搓成圓錐形,前端尖銳,大小和手指差不多,長約兩寸。趁熱的時候趕快製作,涼了就變硬了。將其放入肛門中,用手按住。想要大便的時候,再將其取出。

豬膽汁方

大豬膽一枚。瀉汁。和醋少許。以灌穀道中。如一食頃。當大便出。

白話文:

【豬膽汁方】

取一個大的豬膽,將其膽汁排出,然後加入少量的醋,混合均勻後,將此液體灌入肛門內。大約過了一頓飯的時間(約一至兩小時),應該就能夠排便。

趺陽脈浮而澀。浮則胃氣強。澀則小便數。浮澀相摶。大便則艱。其脾為約。麻仁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趺陽脈摸起來浮腫且緊澀。浮腫表示胃氣強盛,緊澀表示小便次數頻繁。浮腫緊澀同時存在,大便就會困難。這是因為脾氣過於約束所致。可以使用麻仁丸來治療。

浮者陽氣多。澀者陰氣少。而趺陽見之。是為胃強而脾弱。約、約束也。猶弱者受強之約束。而氣餒不用也。脾不用而胃獨行。則水液並趨一處。而大便失其潤矣。大黃、枳實、厚朴。所以瀉令胃弱。麻仁、杏仁、芍藥。所以滋令脾厚。用蜜丸者。恐速下而傷其脾也。蓋即取前條潤導之意。而少加之力。亦傷寒下藥之變法也。

白話文:

浮脈表示陽氣較多。澀脈表示陰氣較少。若浮陽脈與澀脈同時出現。說明脾氣虛弱,胃氣旺盛。約束是指脾氣虛弱,受到胃氣旺盛的約束,導致脾氣受阻,不能發揮功能。脾氣不能發揮功能,而胃氣獨行,導致水分聚積在一個地方,大便就會失去潤澤。

大黃、枳實、厚朴等藥,可以瀉火通便,使胃氣減弱。麻仁、杏仁、芍藥等藥,可以滋陰養血,使脾氣增強。使用蜂蜜丸劑,是因為擔心瀉下過快,傷及脾氣。這其實是取用前面條目中潤腸導便的思想,稍稍加強力道。也是傷寒病治療中下瀉藥的變化使用方法。

麻仁丸方

麻仁(二升),芍藥(半升),枳實(半升),大黃(一斤),杏仁(一升),厚朴(一尺炙去皮)

上六味。為末。煉蜜為丸桐子大。飲服十丸。日三服。漸加以知為度。

白話文:

麻仁丸的配方如下:

麻仁二升、芍藥半升、枳實半升、大黃一斤、杏仁一升、厚朴一尺(炙烤去皮)。

將上述六種材料磨成粉末。接著,使用煉製過的蜂蜜來搓成如桐樹籽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以飲水送下十丸,每天服用三次。根據個人情況,可逐漸增加藥量,直至達到適宜的治療效果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