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2)
卷二·太陽篇下 (2)
1. 論結胸證治十條
各隨其所有而為病耳。水結在胸。而但頭汗出者。邪膈於上而氣不下通也。故與大陷胸湯。以破飲而散結。
太陽病。重發汗。而復下之。不大便五六日。舌上燥而渴。日晡所小有潮熱。從心下至少腹。硬滿而痛不可近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
汗下之後。津液重傷。邪氣內結。不大便五六日。舌上燥而渴。日晡所小有潮熱。皆陽明胃熱之徵也。從心下至少腹。硬滿而痛不可近。則不特徵諸兆。抑且顯諸形矣。乃不用大承氣而用大陷胸者。亦以水食互結。且雖至少腹。而未離心下故也。不然。下證悉具。下藥已行。何以不臣枳、樸而臣甘遂哉。結胸者。項亦強。如柔痓狀。下之則和。宜大陷胸丸。
痓病之狀。頸項強直。結胸之甚者。熱與飲結。胸膈緊貫。上連於項。但能仰而不能俯。亦如痓病之狀也。曰柔而不曰剛者。以陽氣內陷者。必不能外閉。而汗常自出耳。是宜下其胸中結聚之實。則強者得和而愈。然胸中盛滿之邪。固非小陷胸所能去。而水熱互結之實。亦非承氣湯所可治。
故與葶藶之苦。甘遂之辛。以破結飲而泄氣閉。杏仁之辛。白蜜之甘。以緩下趨之勢。而去上膈之邪。其芒硝、大黃。則資其軟堅蕩實之能。
大陷胸丸方
大黃(半斤),葶藶(半斤),芒硝(半斤),杏仁(半升去皮尖熬)
上四味。搗篩二味。納杏仁、芒硝。合研如脂。和散。取如彈丸一枚。別搗甘遂末一錢匕。白蜜二合。水二升。煮取一升。溫頓服之。一宿乃下。如不下。更服。取下為效。禁如藥法。
按湯者蕩也。盪滌邪穢。欲使其淨盡也。丸者緩也。和理臟腑。不欲其速下也。大陷胸丸以盪滌之體。為和緩之用。蓋以其邪結在胸。而至如柔痓狀。則非峻藥不能逐之。而又不可以急劑一下而盡。故變湯為丸。煮而並渣服之。乃峻藥緩用之法。峻則能勝破堅蕩實之任。緩則能盡際上迄下之邪也。
小結胸病。正在心下。按之則痛。脈浮滑者。小陷胸湯主之。
胸中結邪。視結胸較輕者。為小結胸。其證正在心下。按之則痛。不似結胸之心下至少腹硬滿。而痛不可近也。其脈浮滑。不似結胸之脈沉而緊也。是以黃連之下熱。輕於大黃、半夏之破飲。緩於甘遂、栝蔞之潤利。和於芒硝。而其蠲除胸中結邪之意。則又無不同也。故曰小陷胸湯。
小陷胸湯方
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洗),栝蔞實(大者一枚)
上三味。以水六升。先煮栝蔞實。取三升。去滓。納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
病在陽。應以汗解之。反以冷水潠之。若灌之。其熱被劫不得去。彌更益煩。肉上粟起。意欲飲水。反不渴者。服文蛤散。若不瘥者。與五苓散。寒實結胸無熱證者。與三物小陷胸湯。白散亦可服。
白話文:
疾病會根據不同的病因和部位而表現出不同的症狀。當水濕停聚在胸膈時,只出現頭部出汗的情況,這是因為邪氣阻隔在上部,氣機不能下行暢通所致。此時應該使用大陷胸湯來破除水飲、消散結聚。
太陽病患者,經過反覆發汗又再用瀉下法治療後,五六天沒有排便,舌頭乾燥且口渴,傍晚時分輕微潮熱,從心窩到小腹部位硬脹滿痛、觸摸時疼痛劇烈不能靠近的,需要用大陷胸湯治療。
這種情況是因為汗下治療後,津液嚴重受損,邪氣內結。五六日不大便、舌燥口渴、傍晚潮熱都是陽明胃熱的表現。從心窩到小腹硬滿拒按,不僅表現在症狀上,也明顯有形實之徵。此時不用大承氣湯而用大陷胸湯,是因為水飲與食滯互結,且病位雖延伸至少腹,但根源仍在心下。否則若完全是下焦實證,本應使用枳實、厚朴等藥,為何此方卻以甘遂為臣藥呢?
結胸嚴重的患者,頸項也會強直,類似柔痙的症狀。用瀉下法治療後即可緩和,宜用大陷胸丸。
痙病的特點是頸項強直。結胸嚴重時,熱邪與水飲互結,使胸膈緊繃上連項部,只能仰頭不能低頭,症狀類似痙病。之所以稱為「柔痙」而非「剛痙」,是因為陽氣內陷者無法閉固於外,常有自汗。此時應瀉下胸中結聚的實邪,強直症狀才會緩解痊癒。
但胸中盛滿的邪氣,小陷胸湯無法祛除;水熱互結的實邪,承氣湯也難以應對。因此使用葶藶之苦、甘遂之辛來破除飲結、宣通氣機;杏仁之辛、白蜜之甘可以緩和瀉下之勢並清除上膈邪氣;芒硝、大黃則發揮軟堅瀉實的功效。
大陷胸丸方
大黃(半斤)、葶藶(半斤)、芒硝(半斤)、杏仁(半升,去皮尖炒)
製法:先將大黃、葶藶搗碎過篩,再加入杏仁、芒硝研磨成脂狀,混合製成散劑。每次取彈丸大小一丸,另取甘遂末一錢匕、白蜜二合、水二升同煮至一升,溫熱頓服。若一夜後未瀉下,可再服一次,以瀉下為度。服藥禁忌遵循常規。
湯劑的特點是迅疾猛烈,意在徹底清除邪氣;丸劑則作用和緩,重在調和臟腑。大陷胸丸雖然採用瀉下之方,卻以和緩的方式使用。這是因為邪結胸中並出現類似柔痙的症狀,非猛藥難以驅除,但又不能過於峻猛傷正。因此將湯劑改為丸劑,連同藥渣一起煎服,體現「峻藥緩用」的原則——既能破堅瀉實,又能兼顧上下病位的邪氣。
小結胸病的症狀主要侷限在心下,按壓時疼痛,脈象浮滑的,用小陷胸湯治療。
相比大結胸,小結胸的邪結程度較輕,病位僅限心下,按之才痛,不像大結胸從心下到少腹都硬滿拒按。其脈浮滑,也與大結胸的沈緊脈不同。因此用黃連清熱(比大黃溫和),半夏化飲(比甘遂緩和),栝蔞潤利(比芒硝平和),但消除胸中結邪的治療思路是一致的,故稱為小結胸湯。
小結胸湯方
黃連(一兩)、半夏(半升,洗淨)、栝蔞實(大者一枚)
製法:用六升水先煮栝蔞實,取三升藥汁去渣,加入其餘藥材再煮至二升,去渣後分三次溫服。
太陽病本應發汗解表,若誤用冷水噴灑或灌洗,會導致熱邪被抑遏不能外散,反而加重煩躁,皮膚起粟粒狀疹,想喝水卻不覺口渴的,先用文蛤散治療;若無效,再用五苓散。寒實結胸沒有熱證的,可用三物小陷胸湯或白散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