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陽明雜治法第三

2. 發黃證治七條

陽明病。無汗。小便不利。心中懊憹者。身必發黃。

陽明病。被火。額上微汗出。小便不利者。必發黃。

邪入陽明。寒已變熱。若更被火。則邪不得去。而熱反內增矣。且無汗。則熱不外越。小便不利。則熱不下泄。蘊蓄不解。集於心下而聚於脾間。必惡熱。為懊憹不安。脾以濕應。與熱相合。勢必蒸郁為黃矣。額上雖微汗。被火氣劫。從炎上之化也。豈能解其火邪哉。

陽明病。發熱汗出。此為熱越。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出。身無汗。劑頸而還。小便不利。渴飲水漿者。此為瘀熱在裡。身必發黃。茵陳蒿湯主之。

熱越、熱隨汗而外越也。熱越則邪不蓄而散。安能發黃哉。若但頭汗出而身無汗。劑頸而還。則熱不得外達。小便不利。則熱不得下泄。而又渴飲水漿。則其熱之蓄於內者方熾。而濕之引於外者無已。濕與熱得。瘀郁不解。則必蒸發為黃矣。茵陳蒿湯苦寒通泄。使病從小便出也。

茵陳蒿湯方

茵陳蒿(六兩),梔子(十四枚擘),大黃(二兩去皮)

上三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先煎茵陳減六升。納二味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小便當利。尿如皂角汁狀。色正赤。一宿腹減。黃從小便去也。

傷寒發汗已。身目為黃。所以然者。以寒濕在裡。不解故也。以為不可下也。於寒濕中求之。

傷寒發汗已。熱與汗越。不能發黃。而反身目為黃者。以寒濕深入在裡。汗雖出。而寒濕不與俱出也。寒濕在裡。必傷於脾。脾傷而色外見。則身目為黃。是不可比於瘀熱在裡之例。而輒用下法也。云於寒濕中求之者。意非溫脾燥濕不可耳。

傷寒七八日。身黃如橘子色。小便不利。腹微滿者。茵陳蒿湯主之。

此則熱結在裡之證也。身黃如橘子色者。色黃而明。為熱黃也。若濕黃則色黃而晦。所謂身黃如薰黃也。熱結在裡。為小便不利。腹微滿。故宜茵陳蒿湯下熱通瘀為主也。

傷寒身黃髮熱者。梔子柏皮湯主之

此熱瘀而未實之證。熱瘀。故身黃。熱未實。故發熱而腹不滿。梔子徹熱於上。柏皮清熱於下。而中未及實。故須甘草以和之耳。

梔子柏皮湯方

梔子(十五枚擘),甘草(一兩炙),柏皮(二兩)

上三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
傷寒瘀熱在裡。身必發黃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。

此亦熱瘀而未實之證。瘀熱在裡者。汗不得出而熱瘀於裡也。故與麻黃、杏仁、生薑之辛溫。以發越其表。赤小豆、連軺、梓白皮之苦寒甘。以清熱於裡。大棗、甘草。甘溫悅脾。以為散濕驅邪之用。用潦水者。取其味薄。不助水氣也。合而言之。茵陳蒿湯是下熱之劑。梔子柏皮湯是清熱之劑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是散熱之劑也。
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

麻黃(二兩),生薑(二兩切),生梓白皮(一升),連軺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二枚擘),赤小豆(一升),杏仁(四十粒去皮尖)

上八味。以潦水一斗。先煮麻黃再沸。去上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半日服盡。

白話文:

發黃證治七條

陽明病,沒有汗,小便不通,心裡煩躁不安的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

陽明病,受了熱邪,額頭微微出汗,小便不通的,一定會發黃。

邪氣侵入陽明經,寒邪已轉為熱邪,如果再受熱,邪氣就排不出去了,反而體內的熱更增加了。而且沒有汗,熱氣無法往外散發;小便不通,熱氣無法往下排出。熱邪鬱積不解,聚集在心下,停留在脾胃之間,必定會怕熱,感到煩躁不安。脾主濕,濕與熱相合,勢必會蒸鬱而發黃。雖然額頭微微出汗,但那是被火氣所迫,由上焦的陽氣外洩造成的,怎麼可能解除體內的火邪呢?

陽明病,發熱出汗,這是熱邪外散,不會發黃。但是只有頭上出汗,身體不出汗,汗液只到頸部就回去了,小便不通,口渴想喝水,這是瘀熱停留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發黃,茵陳蒿湯可以治療。

熱邪外散,指熱邪隨著汗液往外排出。熱邪外散,邪氣就不會蓄積而四散,怎麼會發黃呢?如果只有頭上出汗而身體不出汗,汗液只到頸部就回去了,那麼熱氣就無法到達體表;小便不通,熱氣就無法往下排出;又口渴想喝水,那麼體內蓄積的熱氣就更加旺盛,而從體表引發的濕氣也越來越多。濕氣和熱氣交結,鬱積不解,必定會蒸鬱而發黃。茵陳蒿湯性味苦寒,具有通利的作用,能使疾病從小便排出。

茵陳蒿湯方:

茵陳蒿(六兩),梔子(十四枚,掰開),大黃(二兩,去皮)

以上三味藥,用水一斗二升,先煎茵陳蒿,煎至剩六升,再加入另外兩種藥,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分溫三次服用。小便應該會通暢,尿液像皂角汁一樣,顏色鮮紅,一夜之後腹部減輕,黃疸會隨著小便排出。

傷寒病發汗之後,身體和眼睛發黃,這是因為體內寒濕停滯,沒有排除乾淨的緣故。認為不可以服用瀉下藥,應該從寒濕著手治療。

傷寒病發汗之後,熱邪隨著汗液排出,不應該發黃,但是反而身體和眼睛發黃,這是因為寒濕深入體內,雖然汗液排出了,但是寒濕沒有隨著汗液一起排出。寒濕停留在體內,必定會傷到脾臟,脾臟受損,顏色就會表現在外面,所以身體和眼睛發黃。這和瘀熱停留在體內的情況不一樣,不可以隨便使用瀉下藥。說要從寒濕著手治療,意思是說必須溫補脾陽,燥濕化痰才行。

傷寒病七八天,身體發黃像橘子顏色,小便不通,腹部微微脹滿,茵陳蒿湯可以治療。

這是熱邪鬱結在體內的證候。身體發黃像橘子顏色,顏色黃而明亮,是熱邪引起的黃疸;如果是濕邪引起的黃疸,顏色黃而暗淡,就像薰黃的顏色。熱邪鬱結在體內,所以小便不通,腹部微微脹滿,所以應該用茵陳蒿湯瀉熱通瘀為主。

傷寒病身體發黃發熱,梔子柏皮湯可以治療。

這是熱邪瘀滯但尚未發展嚴重的證候。熱邪瘀滯,所以身體發黃;熱邪尚未發展嚴重,所以發熱但腹部不脹滿。梔子上行疏通上焦的熱邪,柏皮下行清洩下焦的熱邪,而中間尚未發展嚴重,所以需要加甘草來調和。

梔子柏皮湯方:

梔子(十五枚,掰開),甘草(一兩,炙烤),柏皮(二兩)

以上三味藥,用水四升,煮至一升半,過濾藥渣,分溫兩次服用。

傷寒病瘀熱停留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發黃,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可以治療。

這也是熱邪瘀滯但尚未發展嚴重的證候。瘀熱停留在體內,汗液排不出來,熱邪瘀滯在體內。所以使用麻黃、杏仁、生薑等辛溫藥物,來發散表邪;赤小豆、連翹、梓白皮等苦寒甘藥物,來清洩體內的熱邪;大棗、甘草甘溫和中,以達到散濕驅邪的作用。使用潦水(雨水),是取其味道淡薄,不會助長水氣。總而言之,茵陳蒿湯是瀉熱的藥物,梔子柏皮湯是清熱的藥物,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是散熱的藥物。
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:

麻黃(二兩),生薑(二兩,切片),生梓白皮(一升),連翹(二兩),甘草(二兩,炙烤),大棗(十二枚,掰開),赤小豆(一升),杏仁(四十粒,去皮尖)

以上八味藥,用潦水一斗,先煮麻黃至再沸,去掉上面的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三升,分溫三次服用,半天服完。

3. 蓄血證治二條

陽明證。其人喜忘者。必有蓄血。所以然者。本有久瘀血。故令喜忘。屎雖硬。大便反易。其色必黑。宜抵當湯下之。

喜忘、即善忘。蓄血者。熱與血蓄於血室也。以衝任之脈。並陽明之經。而其人又本有瘀血。久留不去。適與邪得。即蓄積而不解也。蓄血之證。其大便必硬。然雖硬而其出反易者。熱結在血。而不在糞也。其色必黑者。血瘀久而色變黑也。是宜入血破結之劑。下其瘀血。血去則熱亦不留矣。

病人無表裡證。發熱七八日。雖脈浮數者。可下之。假令已下。脈數不解。合熱則消穀善飢。至六七日不大便者。有瘀血也。宜抵當湯。若脈數不解。而下不止。必協熱而便膿血也。

無表裡證。與前第二十五條同。發熱七八日。而無太陽表證。知其熱盛於內。而氣蒸於外也。脈雖浮數。亦可下之以除其熱。令身熱去脈數解則愈。假令已下。脈浮去而數不解。知其熱不在氣而在血也。熱在血。則必病於血。而其變亦有二。合、猶並也。言熱氣並於胃。為消穀善飢。

至六七日不大便者。其血必蓄於中。若不並於胃。而下利不止者。其血必走於下。蓄於中者。為有瘀血。宜抵當湯。結者散之。亦留者攻之也。走於下者。為協熱而便膿血。則但宜入血清熱而已。

白話文:

陽明病症,患者容易健忘,必定是蓄血。原因是原本就有久瘀的血,所以導致健忘。雖然大便乾燥,但反而容易排出,顏色必定發黑,應該服用抵當湯來瀉下。

健忘,就是容易遺忘。蓄血,是指熱邪與瘀血積聚在血室,衝任脈和陽明經都受到影響。患者本身就存在瘀血,長期滯留不去,遇到邪氣,就會積聚而無法消除。蓄血的症狀,大便必定乾燥,但即使乾燥卻容易排出,是因為熱結在血液中,而不是在糞便中。大便顏色必定發黑,是因為瘀血久留,顏色變黑了。因此應該服用可以破血化瘀的藥物,瀉下瘀血,瘀血去除了,熱邪也就消除了。

病人沒有表裡症狀,發熱七八天,即使脈象浮數,也可以服用瀉下藥。如果已經服用瀉下藥,脈象仍然數而沒有好轉,合併有消穀善飢的症狀,六七天沒有大便,就是有瘀血,應該服用抵當湯。如果脈象仍然數而沒有好轉,而且瀉下不止,必定是熱邪與瘀血合併,排出膿血。

沒有表裡症狀,與前面第二十五條相同,發熱七八天,沒有太陽表證,知道其熱邪盛於內,而熱氣蒸騰於外。脈象雖然浮數,也可以服用瀉下藥來去除熱邪,讓身熱消除,脈象轉為正常就痊癒了。如果已經服用瀉下藥,脈象浮大消失而脈象仍然數,知道其熱邪不在氣分而在血分。熱邪在血分,就會導致血分疾病,而其變化也有兩種情況。合併,也就是同時的意思,是指熱邪和氣邪同時存在於胃部,導致消穀善飢。

六七天沒有大便,其瘀血必定積聚在體內。如果熱邪沒有和胃部同時受影響,而瀉下不止,則瘀血必定向下走。積聚在體內的,是有瘀血,應該服用抵當湯,將結塊的散開,將滯留的攻除。向下走的,是熱邪和瘀血合併,排出膿血,則只要服用可以清熱涼血的藥物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