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4)
卷二·太陽篇下 (4)
1. 痞證七條
脈浮而緊。而復下之。緊反入里。則作痞。按之自濡。但氣痞耳。
此申言所以成痞之故。浮而緊者。傷寒之脈。所謂病發於陰也。緊反入里者。寒邪因下而內陷。與熱入因作結胸同意。但結胸心下硬滿而痛。痞則按之濡而不硬且痛。所以然者。陽邪內陷。止於胃中。與水穀相結。則成結胸。陰邪內陷。止於胃外。與氣液相結。則為痞。是以結胸為實。而按之硬痛。痞病為虛。而按之自濡耳。
心下痞。按之濡。其脈關上浮者。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按成氏云、心下硬。按之痛。關脈沉者。實熱也。心下痞。按之濡。關上浮者。虛熱也。與大黃、黃連以導其虛熱。成氏所謂虛熱者。對燥屎而言也。非陰虛陽虛之謂。蓋熱邪入里。與糟粕相結。則為實熱。不與糟粕相結。即為虛熱。本方以大黃、黃連為劑。而不用枳、樸、芒硝者。
蓋以泄熱。非以蕩實也。麻沸湯者。煮水小沸如麻子。即以煮藥。不使盡藥力也。
大黃黃連瀉心湯方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
上二味。以麻沸湯二升漬之。須臾。絞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心下痞。而復惡寒汗出者。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此即上條而引其說。謂心下痞。按之濡。關脈浮者。當與大黃黃連瀉心湯瀉心下之虛熱。若其人復惡寒而汗出。證兼陽虛不足者。又須加附子以復表陽之氣。乃寒熱並用。邪正兼治之法也。
附子瀉心湯方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黃芩(一兩),附子(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)
上四味切。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。須臾。絞去滓。內附子汁。分溫三服。
按此證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。設治邪而遺正。則惡寒益甚。或補陽而遺熱。則痞滿愈增。此方寒熱補瀉。並投互治。誠不得已之苦心。然使無法以制之。鮮不混而無功矣。方以麻沸湯漬寒藥。別煮附子取汁。合和與服。則寒熱異其氣。生熟異其性。藥雖同行。而功則各奏。乃先聖之妙用也。
傷寒五六日。嘔而發熱者。柴胡湯證具。而以他藥下之。柴胡證仍在者。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。不為逆。必蒸蒸而振。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。此為結胸也。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。此為痞。柴胡不中與之。宜半夏瀉心湯。
結胸及痞。不特太陽誤下有之。即少陽誤下亦有之。柴胡湯證具者。少陽嘔而發熱。及脈弦口苦等證具在也。是宜和解。而反下之。於法為逆。若柴胡證仍在者。復與柴胡湯和之即愈。此雖已下之。不為逆也。蒸蒸而振者。氣內作而與邪爭勝。則發熱汗出而邪解也。若無柴胡證。
而心下滿而硬痛者。則為結胸。其滿而不痛者。則為痞。均非柴胡所得而治之者矣。結胸宜大陷胸湯。痞宜半夏瀉心湯。各因其證而施治也。
白話文:
痞證七條
- 脈象浮而緊,本應用發汗法卻誤用攻下,導致緊脈轉入體內,形成痞證。按壓時感覺柔軟,只是氣機阻塞所致。
說明:浮緊脈是傷寒的脈象,屬於「病發於陰」。緊脈內陷,是因誤下後寒邪內入,與熱邪內陷形成結胸的原理相同。但結胸是心下硬滿疼痛,痞證則按之柔軟不硬且不痛。這是因為陽邪內陷與胃中飲食結合形成結胸;陰邪內陷與胃外氣液相結則成痞。故結胸屬實證(按之硬痛),痞證屬虛證(按之柔軟)。
- 心下痞滿,按壓柔軟,關脈浮者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。
說明:心下硬滿且關脈沈為實熱;心下痞軟且關脈浮為虛熱。此方以導除虛熱為主,區別在於熱邪是否與腸道糟粕結合(實熱需瀉實,虛熱僅需清熱)。藥材以麻沸湯(微沸水)短時浸泡,保留藥性輕清上浮之效。
大黃黃連瀉心湯:大黃二兩、黃連一兩,麻沸湯浸泡片刻,絞汁分兩次溫服。
- 若心下痞滿且伴隨惡寒、汗出,用附子瀉心湯治療。
說明:此為前條兼陽虛之證,需同時清熱與溫陽。寒熱並用,邪正兼顧。方中寒藥輕泡,附子另煮取汁,混合服用,使藥性各奏其效,互不乾擾。
附子瀉心湯:大黃二兩、黃連一兩、黃芩一兩、炮附子一枚(另煮取汁),寒藥泡後兌入附子汁,分三次溫服。
- 傷寒五、六日,嘔吐發熱(柴胡湯證),誤下後若柴胡證仍在,可再服柴胡湯。此時誤下未致逆證,服藥後會先發顫抖,繼而汗出而癒。
說明:少陽證誤下後,若證未變仍可和解;若心下硬痛則為結胸(用大陷胸湯);僅痞滿不痛則為痞證(不宜柴胡湯,改半夏瀉心湯)。痞證與結胸皆可因太陽或少陽誤下而生,需依具體症狀區別施治。
總結:痞證虛軟,結胸硬痛;虛熱者清熱,兼陽虛者溫清並用;誤下後應辨證選方,不可一概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