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太陽篇下 (4)

1. 痞證七條

脈浮而緊。而復下之。緊反入里。則作痞。按之自濡。但氣痞耳。

此申言所以成痞之故。浮而緊者。傷寒之脈。所謂病發於陰也。緊反入里者。寒邪因下而內陷。與熱入因作結胸同意。但結胸心下硬滿而痛。痞則按之濡而不硬且痛。所以然者。陽邪內陷。止於胃中。與水穀相結。則成結胸。陰邪內陷。止於胃外。與氣液相結。則為痞。是以結胸為實。而按之硬痛。痞病為虛。而按之自濡耳。

心下痞。按之濡。其脈關上浮者。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
按成氏云、心下硬。按之痛。關脈沉者。實熱也。心下痞。按之濡。關上浮者。虛熱也。與大黃、黃連以導其虛熱。成氏所謂虛熱者。對燥屎而言也。非陰虛陽虛之謂。蓋熱邪入里。與糟粕相結。則為實熱。不與糟粕相結。即為虛熱。本方以大黃、黃連為劑。而不用枳、樸、芒硝者。

蓋以泄熱。非以蕩實也。麻沸湯者。煮水小沸如麻子。即以煮藥。不使盡藥力也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方
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

上二味。以麻沸湯二升漬之。須臾。絞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
心下痞。而復惡寒汗出者。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
此即上條而引其說。謂心下痞。按之濡。關脈浮者。當與大黃黃連瀉心湯瀉心下之虛熱。若其人復惡寒而汗出。證兼陽虛不足者。又須加附子以復表陽之氣。乃寒熱並用。邪正兼治之法也。

附子瀉心湯方
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黃芩(一兩),附子(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)

上四味切。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。須臾。絞去滓。內附子汁。分溫三服。

按此證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。設治邪而遺正。則惡寒益甚。或補陽而遺熱。則痞滿愈增。此方寒熱補瀉。並投互治。誠不得已之苦心。然使無法以制之。鮮不混而無功矣。方以麻沸湯漬寒藥。別煮附子取汁。合和與服。則寒熱異其氣。生熟異其性。藥雖同行。而功則各奏。乃先聖之妙用也。

傷寒五六日。嘔而發熱者。柴胡湯證具。而以他藥下之。柴胡證仍在者。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。不為逆。必蒸蒸而振。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。此為結胸也。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。此為痞。柴胡不中與之。宜半夏瀉心湯。

結胸及痞。不特太陽誤下有之。即少陽誤下亦有之。柴胡湯證具者。少陽嘔而發熱。及脈弦口苦等證具在也。是宜和解。而反下之。於法為逆。若柴胡證仍在者。復與柴胡湯和之即愈。此雖已下之。不為逆也。蒸蒸而振者。氣內作而與邪爭勝。則發熱汗出而邪解也。若無柴胡證。

而心下滿而硬痛者。則為結胸。其滿而不痛者。則為痞。均非柴胡所得而治之者矣。結胸宜大陷胸湯。痞宜半夏瀉心湯。各因其證而施治也。

白話文:

痞證七條

脈象浮而緊,又向下沉,緊脈反入內臟,就會形成痞證。按壓腹部,感覺柔軟潮濕,只是氣滯引起的痞證而已。

這段話說明痞證形成的原因。脈象浮而緊,是傷寒的脈象,所謂疾病從陰氣發作。緊脈反入裡,是寒邪向下沉而內陷,與熱邪內陷形成結胸症相似。但結胸症心下硬滿且疼痛,痞證則按壓時柔軟潮濕,不硬也不痛。這是因為陽邪內陷,停留在胃部,與水穀結成,就形成結胸;陰邪內陷,停留在胃部之外,與氣液結成,就形成痞證。所以結胸是實證,按壓時硬痛;痞證是虛證,按壓時柔軟潮濕。

心下痞滿,按壓柔軟,脈象關上浮的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。

成無己說,心下堅硬,按壓疼痛,關脈沉的,是實熱;心下痞滿,按壓柔軟,關脈上浮的,是虛熱。用大黃、黃連引導虛熱。成無己所說的虛熱,是針對燥屎而言,不是陰虛陽虛。熱邪入裡,與糟粕結合,就是實熱;不與糟粕結合,就是虛熱。這個方劑用大黃、黃連,不用枳實、厚樸、芒硝,

是因為要瀉熱,而不是蕩滌實邪。麻沸湯是指煮水至微微沸騰如麻子般大小的狀態,用這種水來煮藥,避免藥力過於猛烈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方:
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

以上二味,用麻沸湯二升浸泡,片刻後,濾去藥渣,分溫服兩次。

心下痞滿,又惡寒出汗的,用附子瀉心湯治療。

這是承接上一條的說明,意思是心下痞滿,按壓柔軟,關脈浮的,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瀉去心下的虛熱。如果患者又惡寒出汗,兼有陽虛不足,還需要加入附子來溫補表陽之氣。這是寒熱並用,邪正兼治的方法。

附子瀉心湯方:
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黃芩(一兩),附子(一枚,炮製去皮,另煮取汁)

以上四味切碎,三味用麻沸湯二升浸泡,片刻後,濾去藥渣,加入附子汁,分溫服三次。

這個證候是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。如果只治邪氣而忽略正氣,則惡寒會加重;如果只補陽氣而忽略熱邪,則痞滿會加重。這個方劑寒熱補瀉,並用互治,是不得已的苦心之法。如果不用這個方法,很難奏效。方劑用麻沸湯浸泡寒涼藥物,另外煮附子取汁,混合服用,寒熱藥性不同,性質不同,藥物雖然一起服用,但功效各自發揮,這是古代醫家的妙用。

傷寒五六日,嘔吐發熱的,是柴胡湯證,如果用其他藥物下瀉,柴胡證還在的,再服用柴胡湯,雖然已經下瀉過,並不算是逆治。病人會感到渾身發熱,然後發汗解熱。如果心下滿悶而硬痛,這是結胸,用大陷胸湯治療;如果只是滿悶而不痛,這是痞證,柴胡湯不適用,應該用半夏瀉心湯。

結胸和痞證,不只是太陽經誤用瀉下藥會有,少陽經誤用瀉下藥也會有。柴胡湯證齊全的,少陽經嘔吐發熱,以及脈弦、口苦等症狀都存在,應該用和解的方法,而反用瀉下藥,是違背醫理的。如果柴胡證還在,再服用柴胡湯和解就能痊癒,雖然已經瀉下過,並不算是逆治。渾身發熱,是氣機內動與邪氣爭勝,然後發汗解邪。如果沒有柴胡證,

而心下滿悶而硬痛,是結胸;滿悶而不痛,是痞證,都不是柴胡湯所能治療的。結胸用大陷胸湯,痞證用半夏瀉心湯,根據不同的證候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