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太陽篇下 (5)

1. 痞證七條

半夏瀉心湯方

黃芩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),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洗),乾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按痞者。滿而不實之謂。夫客邪內陷。即不可從汗泄。而滿而不實。又不可從下奪。故惟半夏、乾薑之辛。能散其結。黃連、黃芩之苦。能泄其滿。而其所以泄與散者。雖藥之能。而實胃氣之使也。用參、草、棗者。以下後中虛。故以之益氣。而助其藥之能也。

傷寒汗出解之後。胃中不和。心下痞硬。乾噫食臭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下利者。生薑瀉心湯主之。汗解之後。胃中不和。既不能運行真氣。並不能消化飲食。於是心中痞硬。乾噫食臭。金匱所謂中焦氣未和。不能消穀。故令人噫是也。噫、噯食氣也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下利者。土德不及而水邪為殃也。故以瀉心消痞。加生薑以和胃。

按上條本少陽病。不宜入太陽篇中。此條汗解後病。亦不得謂之逆。而俱列於此者。所以備諸瀉心之用也。

生薑瀉心湯方

生薑(四兩切),人參(三兩),半夏(半升洗),甘草(三兩炙),黃芩(三兩)

大棗(十二枚擘),黃連(一兩),乾薑(一兩)
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傷寒中風。醫反下之。其人下利日數十行。穀不化。腹中雷鳴。心下痞硬而滿。乾嘔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。謂病不盡。復下之。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。但以胃中虛。客氣上逆。故使硬也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
傷寒中風者。成氏所謂傷寒或中風者是也。邪盛於表而反下之。為下利穀不化。腹中雷鳴。為心下痞硬而滿。為乾嘔心煩不得安。是表邪內陷心間。而復上攻下注。非中氣空虛。何致邪氣淫溢至此哉。醫以為結熱未去。而復下之。是已虛而益虛也。虛則氣不得化。邪愈上逆。而痞硬有加矣。故與瀉心消痞。加甘草以益中氣。

甘草瀉心湯方

甘草(四兩),黃芩(三兩),乾薑(三兩),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洗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按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二方。雖同為治痞之劑。而生薑瀉心。意在胃中不和。故主生薑以和胃。甘草瀉心。意在下利不止。與客氣上逆。故不用人參之增氣。而須甘草之安中也。

傷寒大下後。復發汗。心下痞。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。當先解表。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湯。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大下復汗。正虛邪入。心下則痞。當與瀉心湯如上法矣。若其人惡寒者。邪雖入里。而表猶未罷。則不可逕攻其痞。當先以桂枝湯解其表。而後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攻其痞。不然。恐痞雖解。而表邪復入里為患也。況痞亦未必能解耶。

白話文:

半夏瀉心湯方

藥材:黃芩三兩、人參三兩、甘草三兩、黃連一兩、半夏半升(洗過)、乾薑三兩、大棗十二枚。

製法:將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一斗(約十升)煮至六升,去除藥渣,再煮至三升。

服用方法:溫熱服用,每次一升,一天三次。

說明:所謂「痞」,指的是胸腹部脹滿卻無實質積聚的感覺。如果外來的邪氣侵入體內,就不能用發汗的方式來排除;而如果只是脹滿而沒有實質積聚,也不能用瀉下的方式來排除。因此,只有半夏和乾薑的辛味,能夠散開胸腹的鬱結;黃連和黃芩的苦味,能夠消除脹滿的感覺。這些藥之所以能發揮作用,雖然是藥物的功效,但實際上是胃氣在推動它們。使用人參、甘草和大棗,是因為瀉下後身體虛弱,所以用它們來補充元氣,加強藥物的效力。

生薑瀉心湯方

適用於:傷寒發汗後,胃氣不和,導致胸口痞硬、打嗝且有腐臭味、脅下有水聲、腹中雷鳴且腹瀉的情況。

說明:傷寒發汗後,胃氣不調,既不能運行體內真氣,也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導致胸口痞硬、打嗝且有腐臭味。這就是《金匱要略》所說的「中焦氣未和,不能消穀,故令人噫」的意思。「噫」就是打嗝、吐氣的意思。脅下有水聲、腹中雷鳴且腹瀉,是因為脾胃(土德)功能不足,導致水邪為患。因此要用瀉心湯來消除痞脹,並加入生薑來調和胃氣。

藥材:生薑四兩(切片)、人參三兩、半夏半升(洗過)、甘草三兩(炙烤過)、黃芩三兩、大棗十二枚(擘開)、黃連一兩、乾薑一兩。

製法:將以上八味藥材,加水一斗(約十升)煮至六升,去除藥渣,再煮至三升。

服用方法:溫熱服用,每次一升,一天三次。

說明:上一條文所說的是少陽病,不應該被放在太陽病篇中。而這一條文所說的是發汗後的病症,也不能稱為是逆證。但之所以都放在這裡,是為了說明各種瀉心湯的用法。

甘草瀉心湯方

適用於:傷寒或中風後,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導致病人腹瀉一天數十次、大便未消化、腹中雷鳴、胸口痞硬脹滿、噁心心煩、無法安睡。醫生見病人胸口痞脹,認為病情沒有完全解除,再次使用瀉下藥,導致痞脹更加嚴重。這並不是因為有熱結,而是因為胃氣虛弱,導致邪氣上逆,所以才會感到痞硬。

說明:傷寒或中風,指的是外邪侵襲體表。如果醫生反用瀉下之法,就會導致腹瀉、大便未消化、腹中雷鳴、胸口痞硬脹滿、噁心心煩、無法安睡。這是因為表邪內陷,侵入心胸之間,並且向上攻擊、向下注泄,如果不是因為中氣虛弱,怎麼會導致邪氣如此猖獗呢?醫生以為是熱邪沒有去除,再次使用瀉下藥,這就像已經很虛弱了還讓它更加虛弱。虛弱則氣不能化生,邪氣更加上逆,痞硬的情況也會更加嚴重。因此要用瀉心湯來消除痞脹,並加入甘草來補益中氣。

藥材:甘草四兩、黃芩三兩、乾薑三兩、黃連一兩、半夏半升(洗過)、大棗十二枚(擘開)。

製法:將以上六味藥材,加水一斗(約十升)煮至六升,去除藥渣,再煮至三升。

服用方法:溫熱服用,每次一升,一天三次。

說明:生薑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,雖然都是用來治療痞脹的方劑,但是生薑瀉心湯主要針對胃氣不和,所以用生薑來調和胃氣;甘草瀉心湯主要針對腹瀉不止和邪氣上逆,所以不用人參來增加氣力,而是用甘草來安定中焦。

綜合說明

傷寒大瀉後又發汗,導致胸口痞脹、怕冷,說明表證還沒有解除,不能直接治療痞脹,應該先解除表證。表證解除後,才能治療痞脹。解除表證應該用桂枝湯,治療痞脹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大瀉之後又發汗,正氣虛弱,邪氣侵入體內,所以會導致胸口痞脹。此時應該用瀉心湯來治療。如果病人怕冷,說明邪氣雖然進入體內,但表證還沒有完全解除,不能直接治療痞脹,應該先用桂枝湯來解除表證,然後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痞脹。否則,即使痞脹消除了,表邪可能會再次進入體內作亂,況且痞脹也未必能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