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太陽篇下 (5)

1. 痞證七條

半夏瀉心湯方

黃芩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),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洗),乾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按痞者。滿而不實之謂。夫客邪內陷。即不可從汗泄。而滿而不實。又不可從下奪。故惟半夏、乾薑之辛。能散其結。黃連、黃芩之苦。能泄其滿。而其所以泄與散者。雖藥之能。而實胃氣之使也。用參、草、棗者。以下後中虛。故以之益氣。而助其藥之能也。

傷寒汗出解之後。胃中不和。心下痞硬。乾噫食臭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下利者。生薑瀉心湯主之。汗解之後。胃中不和。既不能運行真氣。並不能消化飲食。於是心中痞硬。乾噫食臭。金匱所謂中焦氣未和。不能消穀。故令人噫是也。噫、噯食氣也。脅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下利者。土德不及而水邪為殃也。故以瀉心消痞。加生薑以和胃。

按上條本少陽病。不宜入太陽篇中。此條汗解後病。亦不得謂之逆。而俱列於此者。所以備諸瀉心之用也。

生薑瀉心湯方

生薑(四兩切),人參(三兩),半夏(半升洗),甘草(三兩炙),黃芩(三兩)

大棗(十二枚擘),黃連(一兩),乾薑(一兩)
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傷寒中風。醫反下之。其人下利日數十行。穀不化。腹中雷鳴。心下痞硬而滿。乾嘔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。謂病不盡。復下之。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。但以胃中虛。客氣上逆。故使硬也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
傷寒中風者。成氏所謂傷寒或中風者是也。邪盛於表而反下之。為下利穀不化。腹中雷鳴。為心下痞硬而滿。為乾嘔心煩不得安。是表邪內陷心間。而復上攻下注。非中氣空虛。何致邪氣淫溢至此哉。醫以為結熱未去。而復下之。是已虛而益虛也。虛則氣不得化。邪愈上逆。而痞硬有加矣。故與瀉心消痞。加甘草以益中氣。

甘草瀉心湯方

甘草(四兩),黃芩(三兩),乾薑(三兩),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洗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按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二方。雖同為治痞之劑。而生薑瀉心。意在胃中不和。故主生薑以和胃。甘草瀉心。意在下利不止。與客氣上逆。故不用人參之增氣。而須甘草之安中也。

傷寒大下後。復發汗。心下痞。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。當先解表。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湯。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大下復汗。正虛邪入。心下則痞。當與瀉心湯如上法矣。若其人惡寒者。邪雖入里。而表猶未罷。則不可逕攻其痞。當先以桂枝湯解其表。而後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攻其痞。不然。恐痞雖解。而表邪復入里為患也。況痞亦未必能解耶。

白話文:

痞證七條

半夏瀉心湯方

黃芩三兩、人參三兩、甘草三兩、黃連一兩、半夏半升(洗淨)、乾薑三兩、大棗十二枚。

以上七味藥材,用一斗水煮沸後,取六升藥液,濾去藥渣,再煎煮至三升。每次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所謂「痞」是指腹部脹滿但不堅硬的症狀。外邪侵入體內,既不能透過發汗排出,而脹滿又不堅實,也不能使用瀉下法治療。因此,半夏與乾薑的辛溫性質能散開結滯,黃連與黃芩的苦寒性質能消除脹滿。然而,這些藥物發揮作用的基礎,實際上在於胃氣的推動力。加入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的原因,是因為誤用瀉下法後,中氣虛弱,因此用這些藥物補益中氣,以增強藥效。

當傷寒病患者汗出後,症狀雖解除,但胃氣不和,出現心下痞硬、口中噯氣帶有食物氣味、脅下有水氣、腸鳴腹瀉等症狀時,應使用生薑瀉心湯治療。汗解之後,胃氣失調,既無法運化體內正氣,也無法消化食物,因而導致心下痞硬、噯氣帶食物氣味。《金匱要略》所謂「中焦之氣未調和,不能消化食物,使人噯氣」即是此意。而「脅下有水氣,腸鳴腹瀉」則是脾胃功能不足,水濕邪氣為患的表現。因此,用瀉心湯消除痞滿,並加入生薑以調和胃氣。

生薑瀉心湯方

生薑四兩(切片)、人參三兩、半夏半升(洗淨)、甘草三兩(炙)、黃芩三兩、大棗十二枚(剖開)、黃連一兩、乾薑一兩。

以上八味藥材,用一斗水煮沸後,取六升藥液,濾去藥渣,再煎煮至三升。每次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患傷寒或中風的患者,若醫生誤用瀉下法,導致患者一天腹瀉數十次,食物未消化、腹中雷鳴、心下痞硬而脹滿,且乾嘔、心煩躁擾不安。醫生見心下痞硬,以為病邪未除,再用瀉下法,結果痞證更加嚴重。這並非實熱結滯,而是因胃中虛弱,外邪上逆導致痞硬,應使用甘草瀉心湯治療。

傷寒或中風的患者,按成無己的說法,即傷寒或中風證候。表邪正盛時誤用瀉下法,導致腹瀉、食物不消化、腹中雷鳴、心下痞硬脹滿、乾嘔、心煩不寧,這是表邪內陷於心下,並上攻下注所致。若非中氣空虛,邪氣不會如此泛濫。醫生誤認為是熱結未去而再下之,使已虛的胃氣更加虛弱。虛則氣機不運,邪氣更易上逆,使痞硬加重。因此,用瀉心湯消痞,並加甘草以補益中氣。

甘草瀉心湯方

甘草四兩、黃芩三兩、乾薑三兩、黃連一兩、半夏半升(洗淨)、大棗十二枚(剖開)。

以上六味藥材,用一斗水煮沸後,取六升藥液,濾去藥渣,再煎煮至三升。每次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雖生薑瀉心湯與甘草瀉心湯同為治療痞滿的方劑,但生薑瀉心湯主要針對胃氣不和,以生薑調和胃氣;而甘草瀉心湯則針對腹瀉不止與邪氣上逆,故不用人參補氣,而用甘草穩定中焦。

傷寒病患在大瀉下後,又發汗,導致心下痞滿,若仍有惡寒症狀,表示表邪未解,此時不能先攻痞證,應先解表。解表宜用桂枝湯,待表證解除後,再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。

大瀉後又發汗,正氣虛弱而邪氣內陷,造成心下痞滿,本應按前述方法給予瀉心湯。若患者仍惡寒,表示邪氣雖內陷,但表證未解,不可直接攻痞。應先用桂枝湯解表,再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,否則,即便痞證暫時緩解,表邪可能再度內陷,甚至痞證未必能真正解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