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太陽篇下 (6)

1. 痞證七條

按傷寒下後,結胸痞滿之外,又有懊憹、煩滿、下利等證。蓋邪入里而未集,而其位又高,則為懊憹;其已集而稍下者,則為結胸及痞;其最下而亦未結者,則為下利。結胸痞滿,具如上文,凡十七條;以下凡十一條,則備舉懊憹、下利諸證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傷寒論》記載,在使用瀉下法治療後,除了會形成結胸和痞滿等症狀外,還可能產生心中懊惱、煩悶脹滿、腹瀉等其他症狀。這主要是因為病邪侵入體內後,其聚集程度和部位不同:

  1. 當病邪剛侵入體內但尚未完全聚集,且停留位置偏上時,會出現心中煩亂不安(懊惱)的症狀;
  2. 當病邪已經聚集且停留在中上焦時,就會形成結胸和痞滿;
  3. 當病邪深入下焦但尚未完全結滯時,則會導致腹瀉。

關於結胸和痞滿的具體論述,前文十七條已詳細說明;而後文十一條則將全面闡述懊惱、腹瀉等各種症狀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