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五·少陽篇 (3)
卷五·少陽篇 (3)
1. 大柴胡湯證一條
太陽病。過經十餘日。反二三下之。後四五日。柴胡證仍在者。先與小柴胡湯。嘔不止。心下急。鬱郁微煩者。為未解也。與大柴胡湯。下之則愈。
白話文:
太陽病(傷寒的類型)。經過十幾天治療。又服用過兩三次瀉下藥。四五天後。柴胡湯的證狀還存在的。先給患者服用小柴胡湯。持續嘔吐。心窩不適。鬱悶微煩的人。說明病邪沒有解除。給予大柴胡湯。瀉下後就會痊癒。
太陽病。過經十餘日。而有柴胡證。乃邪氣去太陽之陽明。而復之少陽也。少陽不可下。而反二三下之。於法為逆。若後四五日。柴胡證仍在者。先與小柴胡湯。所謂柴胡湯病證而下之。若柴胡證不罷者。復與柴胡是也。若服湯已。嘔不止。心下急。鬱郁微煩者。邪氣鬱滯於裡。
白話文:
患者患有太陽病,過了十多天後,出現柴胡症。這是因為邪氣從太陽經轉移到陽明經,又再轉入少陽經。少陽經不可用瀉法治療,但有人卻錯誤地連續瀉下二三次。這違反了治療原則。如果四五天後,柴胡症狀依然存在,首先服用小柴胡湯。小柴胡湯可以治療與柴胡症狀相符的疾病,但不能用於瀉法。如果柴胡症狀仍未消除,可以服用柴胡。如果服用湯藥後,出現嘔吐不止、心下急促、心煩意亂的症狀,說明邪氣鬱結於體內。
欲出不出。欲結不結。為未解也。與大柴胡以下里熱則愈。亦先表后里之意也。此條自太陽篇移入。
大柴胡湯方
白話文:
想要發出來卻又發不出,想要凝結又沒有完全凝結,這表示病狀還沒有得到解決。使用大柴胡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下內裡的熱症,隨著病情好轉。這也是遵循先解除外表病邪,再治療內部問題的原則。這段文字原是從《傷寒論》的太陽病篇移至此處的。
大柴胡湯方
柴胡(八兩),半夏(八兩),黃芩(三兩),生薑(五兩),枳實(四枚),芍藥(三兩)大棗(十二枚擘),大黃(二兩酒浸)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白話文:
柴胡:8 兩 半夏:8 兩 黃芩:3 兩 生薑:5 兩 枳實:4 枚 芍藥:3 兩 大棗:12 枚(剝開) 大黃:2 兩(浸泡在酒中)
上方所提到的八種藥材,使用十二升水來煎煮,煮至剩下六升的液體時,將藥渣濾掉。接著,繼續煎煮這六升的液體直至剩下三升。完成後,應趁溫熱時分三次服用,每次服用一升,每天這樣服用三次。
按大柴胡有柴胡、生薑、半夏之辛而走表。黃芩、芍藥、枳實、大黃之苦而入里。乃表裡並治之劑。而此云大柴胡下之者。謂病兼表裡。故先與小柴胡解之。而後以大柴胡下之耳。蓋分言之。則大小柴胡各有表裡。合言之。則小柴胡主表。而大柴胡主裡。古人之言。當以意。逆往往如此。
白話文:
大柴胡湯中含有柴胡、生薑、半夏等辛味的藥物,可以疏通身體的表面。黃芩、芍藥、枳實、大黃等苦味的藥物,可以深入身體內部。所以它是一種同時治療身體表面和內部的藥方。但是這裡說大柴胡湯可以瀉下,是因為疾病同時兼具身體表面和內部的症狀。所以先用小柴胡湯治療身體表面的症狀,然後再用大柴胡湯瀉下。如果分開來說,大小柴胡湯都有治療身體表面和內部的功效。如果合在一起說,那麼小柴胡湯主治身體表面的症狀,而大柴胡湯主治身體內部的症狀。古人的話,要從意思上理解,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2. 刺法四條
傷寒腹滿譫語。寸口脈浮而緊。此肝乘脾也。名曰縱。刺期門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患了傷寒,肚子脹滿,神志不清,並且脈搏浮而緊,這就是肝氣犯脾,稱為縱病。應該用針刺期門穴治療。
傷寒發熱。嗇嗇惡寒。大渴欲飲水。其腹必滿。自汗出。小便利。其病欲解。此肝乘肺也。名曰橫。刺期門。腹滿譫語。里之實也。其脈當沉實。而反浮緊。則非裡實。乃肝邪乘脾。氣窒而熱也。縱、直也。以肝木製脾土。於理為直。故曰縱。發熱惡寒。表有邪也。其病不當有渴。
白話文:
傷寒發燒,身體瑟瑟發抖怕冷,口渴得要命想要喝水,肚子一定會脹滿,自己會冒汗,小便頻繁,病情想要減輕。這是肝氣侵犯肺氣,叫做「橫病」。應該用針刺期門穴。肚子脹滿神志不清,是內臟積滿實熱的症狀。脈象應該沉而實,但如果浮而緊,就不是內臟積熱,而是肝邪侵犯脾土,氣機阻塞而引起發熱。肝木克制脾土,按道理來說是直克,所以叫做「縱」。發燒怕冷,是體表有邪氣。這種病不應該口渴。
而反大渴。則非內熱。乃肝邪乘肺。氣鬱而燥也。以里無熱。不能消水。故腹滿而汗出。小便利。則肺氣以行。故愈。橫、不直也。以木畏金而反乘金。於理為曲。故曰橫。二者俱瀉肝邪則愈。故刺期門。期門、肝之募也。設不知而攻其實熱則誤矣。此病機之變。不可不審也。
白話文:
然而,感到非常口渴,這並不是內熱造成的。而是肝臟邪氣侵襲肺,氣機鬱積而燥熱。由於體內沒有實熱,無法消散水液,所以腹部脹滿而出汗。小便通利,則肺氣得以運行,因此病情好轉。橫,彎曲不直的意思。因為木(肝)畏懼金(肺),但反而侵襲了金(肺),在道理上是彎曲不正的,所以說是橫。這兩種情況都通過瀉除肝臟邪氣而得到痊癒。所以針刺期門穴。期門穴是肝臟的募穴。如果不知道病機而治療實際的熱證,就會誤診。這是病機變化的原理,不可不仔細辨別。
太陽與少陽並病。頭項強痛。或眩冒。時如結胸。心下痞硬者。當刺大椎第一節、肺俞、肝俞。慎不可發汗。發汗則譫語。脈弦。五六日。譫語不止。當刺期門。
太陽少陽並病。心下硬。頸項強而眩者。當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。慎勿下之。
白話文:
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。頭頸強烈疼痛。或頭暈目眩。有時像胸中鬱結。心窩部痞滿硬痛的,應針刺大椎穴的第一節、肺俞穴、肝俞穴。注意不可發汗。發汗會導致譫語。脈象弦緊。持續五、六天,譫語不止的,應針刺期門穴。
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生病狀時,如果出現心下部位感覺堅硬、頸部與項部僵硬且頭暈目眩的情況,應該使用針刺療法,針對大椎、肺俞以及肝俞這幾個穴位進行治療。千萬要謹記,不可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。
太陽之脈。其直者。從巔入絡腦。還出別下項。少陽之脈。起目銳眥。上抵頭角。其內行者。由缺盆下胸中貫膈。絡肝屬膽。故頭項強痛者。太陽之邪未罷。或眩冒。時如結胸。心下痞硬者。少陽之邪方盛也。大椎在脊骨第一節上。刺之所以瀉太陽邪氣。而除頸項之強痛。肺俞在脊骨第三節下兩旁。
白話文:
太陽經脈
- 主幹經脈:從頭頂進入,聯繫大腦。再分出支脈,向下通過頸部。
少陽經脈
- 起源於眼睛外側。向上通達頭頂兩角。
- 內行經脈:從耳後凹陷處向下貫穿胸腔,穿過橫膈膜。聯繫肝臟,屬膽經。
- 頭頸僵硬疼痛:是由於太陽經的邪氣尚未消除。
- 頭暈目眩,有時像胸部脹滿,心下痞硬:是由於少陽經的邪氣正盛。
大椎穴
- 位於脊椎骨第一節上方。
- 刺灸此穴可以疏瀉太陽經邪氣,緩解頸項僵痛。
肺俞穴
- 位於脊椎骨第三節下方兩旁。
肝俞在第九節下兩旁。刺之所以瀉少陽邪氣。而除眩冒。時如結胸。及心下之痞硬。慎不可發汗。以亡胃液。液亡胃燥。必發譫語。且恐少陽之邪得乘虛而干胃也。若脈弦。至五六日。譫語不止。是少陽勝而陽明負。亦如陽明與少陽合病之為失也。故當刺期門。以瀉少陽之邪。
亦慎勿下之。以虛其胃。胃虛邪陷。必作結胸。如本論云、太陽少陽並病。而反下之。成結胸也。
白話文:
肝俞穴位於背部第九胸椎下兩側。針刺肝俞穴能瀉掉少陽經的邪氣,從而消除眩暈和頭暈的症狀。如果出現胸悶、心窩下痞硬等情況,就一定要注意不要發汗,因為出汗會耗損胃液。胃液耗損,胃就會乾燥,容易導致胡言亂語。而且,發汗後,少陽經的邪氣可能會趁虛入侵胃經。如果脈搏弦緊,持續五六天,而且胡言亂語的症狀一直未緩解,說明少陽經邪氣過盛,陽明經氣不足。這類似於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的情況。此時應該針刺期門穴,以瀉掉少陽經的邪氣。
也要謹慎不要使用下瀉的治療方法。因為這會使胃變得虛弱。當胃虛弱時,邪氣就容易陷入體內,導致結胸的病症。就如同本醫學理論所說的,如果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出現病狀,卻錯誤地使用下瀉療法,就會形成結胸的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