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六·太陰篇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·太陰篇 (1)

1. 辨列太陰條例大意

太陰者。土也。在臟為脾。在氣為濕。傷寒傳經之熱。入而與之相摶。則為腹滿吐利等證。直中之寒。入而與濕相摶。亦為腹滿吐利等證。但有肢冷肢溫。脈遲脈數。口渴不渴之異耳。又三陰為三陽之裡。而三陰亦自有表裡。是以風寒所中。不必盡入於臟。而亦留連於經。故有太陰中風之條。

白話文:

太陰屬土,在臟腑系統中對應脾臟,在氣候屬性中對應濕氣。當傷寒的熱氣傳經而入,與太陰濕氣相互結合,就會出現腹脹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若寒邪直接進入太陰,與濕氣結合,也會出現類似的腹脹、嘔吐、腹瀉症狀。但兩者之間有肢體發冷發熱、脈搏遲緩或數快的差異,以及是否口渴不同的特徵。此外,三陰經是三陽經的內部,而三陰經本身也存在表裡關係。因此,風寒侵襲人體時,不一定會直接進入臟腑,而可能停留在經絡中一段時間。這就是太陰中風的緣由。

與桂枝發汗之法。又下利腹脹滿。身體疼痛者。此為經臟俱病之證。故與先里後表之法。乃今之論三陰者。但云直中傳經而已。是知有三陰之裡。不知有三陰之表也。茲篇先列臟病。次列經病。又次為經臟俱病。凡十條。為一卷。

白話文:

與桂枝發汗的方法一樣。又有腹脹下痢、全身疼痛的。這是經脈和臟腑都生病的證據。所以採用先治內裡、後治外表的治療方法。現在討論的「三陰」,只說直中傳入經脈而已,只知道有「三陰」的內裡,卻不知道有「三陰」的外表。這篇文章先列出臟腑的病症,其次列出經脈的病症,再次列出臟腑經脈都生病的證據,共有十種條目,合為一卷。

2. 太陰臟病脈證治六條

太陰之為病。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益甚。時腹自痛。若下之。必胸下結硬。

白話文:

太陰病的特點是,腹部脹滿且伴有嘔吐,吃下的食物無法順利下行,反而自我感覺腹瀉的情況更加嚴重。時常會無故感到腹部疼痛。如果錯誤地使用下法治療(即使用通便、瀉下的藥物或手法),必然會導致胸部下方出現硬塊或者有結實感的病症。

此足太陰病之的證也。太陰之脈。入腹屬脾絡胃。上膈挾咽。故其病有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腹痛等證。然太陰為病。不特傳經如是。即直中亦如是。且不特傷寒如是。即雜病亦如是。但有屬陰屬陽。為盛為虛之分耳。而太陰者。臟也。滿而不實。法不可下。若下之。則胸下結硬。中氣傷者。邪氣必結也。

本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因而腹滿時痛者。屬太陰也。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這是脾胃虛寒證的表現。脾胃經絡在腹部與脾胃相連,向上穿過橫膈,挾持咽喉。因此,其症狀有腹脹嘔吐、食不下咽、腹痛腹瀉等。然而,脾胃虛寒不僅會通過經絡傳播,還會直接影響臟腑。不僅傷寒會導致此證,其他疾病也會導致。只是有陰陽虛實之分罷了。而脾胃屬於陰臟,腹滿但並非實證,不可使用瀉下之法。若用瀉下之法,則胸腹部會結硬。脾胃虛弱的人,邪氣必定會凝結。

原本患的是太陽病,但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。結果導致病人腹部脹滿,並且時常感到疼痛,這種情況下,病情已經轉移到了太陰病的範疇。針對這種病症,應該以「桂枝加芍藥湯」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劑。

病在太陽。不與解表。而反攻裡。因而邪氣乘虛陷入太陰之位。為腹滿而時痛。陶氏所謂誤下傳者是也。夫病因邪陷而來者。必得邪解而後愈。而臟陰為藥所傷者。亦必以藥和之而後安。故須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。芍藥所以安傷下之陰也。按金匱云、傷寒陽脈澀。

白話文:

疾病在太陽經,不應解表,卻反而攻裡,導致邪氣趁虛進入太陰之位,出現腹滿而時時疼痛的症狀。這種情況就是陶氏所說的「誤下傳」。

疾病是由邪氣陷落造成的,必須先解除邪氣才能痊癒。如果臟腑陰分被藥物所傷,也必須用藥物調和才能安撫。因此,需要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。桂枝能驅散外來的邪氣,芍藥則能安撫下陷受傷的陰分。

根據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傷寒陽脈不通暢。

陰脈弦。法當腹中急痛者。與小建中湯。不瘥者。與小柴胡湯。此亦邪陷陰中之故。而桂枝加芍藥。亦小建中之意。不用膠飴者。以其腹滿。不欲更以甘味增滿耳。

白話文:

脈象細緊。按理說,應該是腹中劇烈疼痛的證型。服用小建中湯。如果治療效果不好,再使用小柴胡湯。這也是邪氣藏匿在體內陰位的緣故。而桂枝加芍藥湯,意在溫補脾胃,與小建中湯類似。不用膠飴是因為患者腹部脹滿,不希望再用甘味藥物加重腹脹。

桂枝加芍藥湯方

於桂枝方內更加芍藥三兩。隨前共六兩。余依桂枝湯法。

大實痛者。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在桂枝湯的基礎配方中再加入芍藥三兩,這樣一來,芍藥的總量就變成了六兩。其他藥物及煎煮方法則遵循桂枝湯的常規做法。

如果腹部脹滿疼痛非常嚴重的患者,建議使用桂枝加大黃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案。

此承上條而言。腹滿而未實。痛而不甚者。可以桂枝加芍藥。和而解之。若大實大痛者。邪氣成聚。必以桂枝加大黃。越陷邪而去實滯也。夫太陰、脾臟也。臟何以能實而可下。陽明者。太陰之表。以膜相連。臟受邪而腑不行則實。故脾非自實也。因胃實而實也。大黃所以下胃。豈以下脾哉。少陰厥陰亦有用承氣法。詳見各篇。所當互考。

桂枝加大黃湯方

白話文:

這一段是延續上文所說。肚子脹滿但並不覺得很實,疼痛也不嚴重,可以用桂枝加上芍藥這兩味藥來調和氣血,通利腸胃。如果肚子脹得很大,疼痛也很劇烈,表示邪氣已經聚集在體內,必須使用桂枝加大黃這兩味藥,以幫助驅邪氣,消除腹中的實滯。脾臟屬於太陰經,它怎麼會實,可以瀉下呢?陽明經是太陰經的外表,由腹膜相連。如果臟腑受到邪氣侵襲,腑氣運行不暢,就會出現實證。因此,脾臟並非自己實了,而是因為胃實了才導致的。大黃瀉下的目的是針對胃部,而不是脾臟。厥陰經和小腸經也會有使用承氣法的機會,具體的用法詳見相關章節,互相參考。

桂枝加大黃湯的配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甘草(三兩炙),大黃(一兩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),芍藥(六兩)

白話文:

桂枝:15克,去皮 甘草:15克,炙用 大黃:5克 生薑:15克,切片 大棗:12顆 芍藥:30克

上六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太陰病。脈弱。其人續自便利。設當行大黃、芍藥者。宜減之。以其人胃氣弱。易動故也。

白話文:

取上述六種藥材,使用七升水進行煎煮,煮至剩下三升時,去除藥渣。待藥液溫熱後,每次服用一升,一日需服用三次。

對於太陰病的患者,如果脈象表現為弱,而且病人持續有自發性的腹瀉狀況,那麼即便治療上可能需要使用到大黃、芍藥這類藥物,也應當適當減少其用量。這是因為此類患者的胃氣本就虛弱,較容易受到藥物影響而產生變化。

此亦承上條而言。大黃、芍藥之得以用者。為其胃實而便堅也。若其人脈弱。續自便利。則雖有大實痛證。此法不可用矣。即欲用之。亦宜量減而與之。所以然者。胃氣弱而不振。邪氣不聚而易動。故可以緩圖。而難以峻攻也。

白話文:

這也是接續上面所說的。大黃和芍藥之所以能使用,是因為適用的對象是胃部實熱且便祕。如果那個人的脈象虛弱,且常常拉肚子,即使大便很實有疼痛,這個方法也不能用了。就算想要使用,也應該減少劑量。原因如下:胃氣虛弱無力,邪氣不會聚集而容易流動。因此可以用緩和的方法來治療,不容易用峻烈的攻下方法。

傷寒脈浮而緩。手足自溫者。是為系在太陰。太陰者。身當發黃。若小便自利者。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。暴煩下利。日十餘行。必自止。以脾家實。穢腐當去故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時,脈象浮而緩,手腳自己溫暖。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太陰經的緣故。太陰經主脾,所以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症狀。但如果小便自己順利,則不會發黃。到了七八天,會突然出現煩躁、腹瀉,一天排便十幾次。之後會自動停止,因為脾胃實熱,穢物腐敗,所以需要排出。

傷寒脈浮而緩者。脈緊去而成緩。為寒欲變熱之證。如太陽第四十七條之例也。手足自溫。非太陰定證。見太陰有寒。手足必寒。有熱。手足乃自溫耳。又陽明受熱。即一身及手足熱。太陰則身不熱。而手足溫。茲寒已變熱。而手足自溫。則傷寒之邪。不之陽明而之太陰。而其脈仍浮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的脈象浮而緩,脈象從緊變為緩,這是寒證即將轉化為熱證的徵兆。類似於太陽病的第四十七條所說的。

手腳自我溫熱,並不確診為太陰病。如果太陰病有寒證,手腳一定會發冷。如果太陰病有熱證,手腳才會自我溫熱。此外,陽明病受熱時,身體和手腳都會發熱。太陰病則身體不會發熱,而手腳會溫和。

現在寒證已經轉化為熱證,手腳自我溫熱,說明傷寒邪氣已經不循陽明經脈,而是循太陰經脈。然而,脈象仍然浮。

則其邪亦未盡入。故曰系在太陰。謂以太陽而內連太陰也。於法太陰受熱而汗不出者。熱與濕摶。當發身黃。若小便自利者。其熱得通。不能蒸郁為黃矣。至七八日。暴煩下利者。正氣內作。邪氣欲去也。雖日十餘行。繼必自止。所以然者。脾家本有穢腐當去。故為自利。穢腐盡。

則利亦必自止矣。

自利不渴者。屬太陰。以其臟有寒故也。當溫之。宜四逆輩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邪氣沒有完全進入體內,那麼邪氣就會停留在太陰經。因為太陽經通向內部,連接太陰經。如果太陰經受到熱邪影響,卻不出汗,表示熱邪與濕邪混雜,這時會導致全身發黃。如果小便通暢,表示熱邪得到疏通,不能蒸鬱成為黃疸。到了第七、八天,出現突然發燒和腹瀉的症狀,說明正氣開始恢復作用,邪氣想要排出體外。雖然腹瀉次數可能在一天內超過十次,但最終會自行停止。這是因為脾經本來就含有需要排出的穢氣,所以出現腹瀉。當穢氣排除乾淨後,腹瀉就會停止。

那麼排泄物自然就會停止了。

如果腹瀉而不口渴的情況,屬於太陰病範疇,這是因為患者的內臟有寒氣所導致的。治療上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調理,適宜使用四逆湯這類的方劑。

自利不渴者。太陰本自有寒。而陰邪又中之也。曰屬太陰。其臟有寒。明非陽經下利。及傳經熱病之比。法當溫臟祛寒。如四逆湯之類。不可更以苦寒堅之清之。如黃芩湯之例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自發性腹瀉腹痛,不感覺口渴,表示太陰脾胃虛寒。若再加上外來的陰寒邪氣侵襲,就稱為「屬太陰」。既然臟腑虛寒,顯然不是陽經下利或傳經熱病可以比擬的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溫暖臟腑,驅散寒氣。比如可以用四逆湯之類的藥方。切不可再用苦寒藥物來收斂或清熱,就像黃芩湯那樣的例子。

3. 太陰經病證治二條

太陰中風。四肢煩疼。陽微陰澀而長者。為欲愈。

白話文:

太陰經遭受風邪侵襲時,可能會出現四肢感到不適和疼痛的症狀。如果脈象上表現出陽氣雖微弱但逐漸恢復,同時陰氣的脈象雖細澀卻持續時間較長的情況,這通常意味著病情正在好轉,即將康復。

此太陰自中風邪之證。不從陽經來也。夫太陰、脾也。風、陽邪也。脾主行氣於四肢。而風淫為末病。故太陰中風。四肢煩熱而疼痛也。脈陽微陰澀而長者。陽無病而陰受邪。而澀又為邪氣之將衰。長為正氣之方盛。正盛邪衰。故為欲愈。

太陰病。脈浮者。可發汗。宜桂枝。

白話文:

這是太陰脾經受到風邪侵襲的症狀。不是從陽經傳過來的。太陰就是脾臟,風是陽邪。脾臟負責輸布氣血到四肢,而風邪會侵襲四肢,導致末端病變。如果太陰脾經受到了風邪,就會導致四肢煩熱疼痛。脈象表現為陽脈微弱,陰脈濡澀而有力。陽脈沒有生病,而陰脈受到了邪氣的侵襲。濡澀代表邪氣正在衰落,有力則表示正氣正在壯盛。正氣強大,邪氣衰弱,所以預示著快好了。

太陰病的情況下,如果脈象浮起,這表示身體有外邪且體表有邪氣滯留。在這種情況下,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幫助身體排出邪氣。適用的藥物是桂枝。桂枝能夠調和營衛、解肌發汗,適合用於此種病症。

太陰脈浮有二義。或風邪中於太陰之經。其脈則浮。或從陽經傳入太陰。旋覆反而之陽者。其脈亦浮。浮者。病在經也。凡陰病在臟者宜溫。在經者則宜汗。如少陰之麻黃附子細辛。厥陰之麻黃升麻皆是也。桂枝湯甘辛入陰。故亦能發散太陰之邪。

白話文:

太陰脈浮現可以有兩種情況。一種是風邪侵襲太陰經,脈絡就會浮起。另一種是風邪從陽經傳入太陰,寒邪反入陽經,脈絡也會浮現。脈絡浮起,說明病症在經絡。對於陰證,如果病在臟腑,應溫補;如果病在經絡,應發汗。例如少陰病的麻黃附子細辛,厥陰病的麻黃升麻,都是發汗劑。桂枝湯含有辛味能溫散邪氣,所以也能發散太陰經的邪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