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8)
卷二·太陽篇下 (8)
1. 下利脈證五條
太陽病。桂枝證。醫反下之。利遂不止。脈促者。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者。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。
太陽中風發熱。本當桂枝解表。而反下之。裡虛邪入。利遂不止。其脈則促。其證則喘而汗出。夫促為陽盛。脈促者。知表未解也。無汗而喘。為寒在表。喘而汗出。為熱在裡也。是其邪陷於裡者十之七。而留於表者十之三。其病為表裡並受之病。故其法亦宜表裡兩解之法。
葛根黃連黃芩湯。葛根解肌於表。芩、連清熱於裡。甘草則合表裡而並和之耳。蓋風邪初中。病為在表。一入於裡。則變為熱矣。故治表者。必以葛根之辛涼。治里者。必以芩、連之苦寒也。而古法汗者不以偶。下者不以奇。故葛根之表。則數多而獨行。芩、連之裡。則數少而並須。
仲景矩矱。秩然不紊如此。
葛根黃連黃芩湯方
葛根(半斤),甘草(二兩炙),黃芩(二兩),黃連(三兩)
上四味。以水八升。先煮葛根。減二升。納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太陽病。外證未除。而數下之。遂協熱而利。利下不止。心下痞硬。表裡不解者。桂枝人參湯主之。
太陽誤下自利。而又表裡不解。與上條同。然曰數下。則氣屢傷矣。曰利下不止。則虛復甚矣。雖心下痞硬。亦是正虛失運之故。是宜桂枝之辛。以解其表。參、朮、薑、草之甘溫。以安其里。而不可以葛根攻表。亦不得以芩、連清裡。治如上條之例矣。
桂枝人參湯方
桂枝(四兩),乾薑(三兩),白朮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炙甘草(四兩)
上五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四味。取五升。納桂。更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日再。夜一服。
傷寒。醫下之。續得下利。清穀不止。身疼痛者。急當救里。後身疼痛。清便自調者。急當救表。救里宜四逆湯。救表宜桂枝湯。
傷寒下後。邪氣變熱。乘虛入里者。則為挾熱下利。其邪未入里而臟虛生寒者。則為下利清穀。各因其人邪氣之寒熱。與臟氣之陰陽而為病也。身疼痛者。邪在表也。然臟氣不充。則無以為發汗散邪之地。故必以溫藥。舍其表而救其里。服後清便自調。裡氣已固。而身痛不除。
則又以甘辛發散為急。不然。表之邪又將入里而增患矣。而救里用四逆。救表用桂枝。與厥陰篇下利腹脹滿身疼痛條略同。彼為寒邪中陰。此為寒藥傷里。而其溫中散邪、先表后里之法。則一也。
太陽病。二三日。不能臥。但欲起。心下必結。脈微弱者。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。若利止。必作結胸。未止者。四日復下之。此作協熱利也。
太陽病。二三日。為病未久也。不能臥。但欲起者。心下結滿。臥則氣愈壅而不安也。脈微弱。陽氣衰少也。夫二三日。為病未久。則寒未變熱。而脈又微弱。知其結於心下者。為寒分而非熱分矣。寒分者。病屬於寒。故謂寒分。猶金匱所謂血分氣分水分也。寒則不可下。而醫反下之裡虛寒入。
白話文:
下利脈證五條
太陽病,符合桂枝湯證候,卻被錯誤地使用了瀉下之法,導致腹瀉不止,脈象急促,這是表證未解的表現。如果患者喘息並出汗,則應使用葛根黃連黃芩湯治療。
太陽中風導致發熱,本應使用桂枝湯解表,卻錯誤地使用了瀉下之法,導致裡虛邪氣入侵,腹瀉不止,脈象急促,並出現喘息出汗的症狀。脈象急促代表陽氣盛,但表證未解。無汗而喘是寒邪在表,喘息並出汗則是熱邪在裡。這種邪氣深入裡證的佔七成,停留在表證的只佔三成,是表裡雙受邪侵的病症,因此治療方法也應兼顧表裡兩方面。
葛根黃連黃芩湯中,葛根解表肌膚之邪,黃芩、黃連清裡熱,甘草調和表裡。風邪初期在表,一旦入裡就轉為熱證。所以治療表證要用葛根的辛涼之性,治療裡證要用黃芩、黃連的苦寒之性。古法治療,汗法不用奇數,下法不用偶數,所以葛根解表劑量較多且單獨使用,黃芩、黃連清裡劑量較少且需配合使用。
張仲景的治療方法,條理分明,井然有序。
葛根黃連黃芩湯藥方:
葛根(半斤)、炙甘草(二兩)、黃芩(二兩)、黃連(三兩)
以上四味藥,用水八升,先煮葛根,減少至二升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二升,去渣,分溫服。
太陽病,外證未除卻多次瀉下,導致裡熱加重,腹瀉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裡皆未解,則應用桂枝人參湯治療。
太陽病誤用瀉下導致自利,且表裡未解,與上一條類似,但多次瀉下則傷氣,腹瀉不止則更虛弱,即使心下痞硬,也是正氣虛弱失調所致。因此,應用桂枝的辛味解表,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的甘溫之性安裡,而不應使用葛根攻表,也不應用黃芩、黃連清裡,治療方法與上一條類似。
桂枝人參湯藥方:
桂枝(四兩)、乾薑(三兩)、白朮(三兩)、人參(三兩)、炙甘草(四兩)
以上五味藥,用水九升,先煮四味,取五升,再加入桂枝,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二次,夜服一次。
傷寒,經瀉下後持續腹瀉,清穀不止,並伴有身痛,應立即救治裡證;如果腹瀉後自行好轉,身痛仍在,應立即救治表證。救裡用四逆湯,救表用桂枝湯。
傷寒瀉下後,邪氣化熱,乘虛入侵裡證,則為挾熱下利;邪氣未入裡而臟腑虛寒,則為下利清穀。皆因寒熱邪氣及臟腑陰陽不同而致病。身痛是邪氣在表,但臟腑虛弱則無法發汗散邪,故需溫藥救裡。服藥後腹瀉好轉,裡氣已固,但身痛未除,則需用辛甘藥發散,否則表邪又將入裡加重病情。救裡用四逆湯,救表用桂枝湯,與厥陰篇下利腹脹滿身痛條文大致相同,前者是寒邪中陰,此是寒藥傷裡,但溫中散邪,先表後裡的治療方法相同。
太陽病二三日,不能臥,只想坐起,心下必結,脈象微弱,這是寒邪的表現。卻錯誤瀉下,若腹瀉停止,必將導致結胸;若未停止,四日後再瀉下,則為協熱下利。
太陽病二三日,病程尚短,不能臥,只想坐起,心下結滿,臥下則氣更加壅塞難受,脈象微弱,陽氣衰少。二三日病程尚短,寒邪尚未化熱,脈象又微弱,可知心下結塊是寒邪而非熱邪。寒邪則不可瀉下,而醫生卻錯誤瀉下,導致裡虛寒邪入侵,必將腹瀉不止。若腹瀉停止,必將導致結胸,這是寒邪由陽氣化而上結於陽位。若未停止,四日後再瀉下,是寒邪已化熱,轉為協熱下利,故需再次瀉下以清除邪氣,所謂「在下者,引而竭之」。總之,寒邪侵犯人體,久了必將化熱,邪氣不上結,勢必下注。張仲景反覆詳論,其用意深遠。
傷寒服湯藥後腹瀉不止,心下痞硬,服用瀉心湯後,又用其他藥物瀉下,腹瀉仍不止,醫生用理中湯,腹瀉減輕。理中湯治療中焦,而此腹瀉在下焦,則應用赤石脂禹餘糧湯。若腹瀉仍不止,則應利其小便。
湯藥也是瀉藥,瀉下後腹瀉痞硬,瀉心湯已用,又用其他藥物瀉下,則虛上加虛,雖邪氣已去,但下焦失約,腹瀉不止,故不宜用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等溫補中焦之藥,而應使用赤石脂、禹餘糧等固澀下焦之藥。但服藥後腹瀉仍不止,則為下焦清濁不分所致,故應利其小便。
赤石脂禹餘糧湯藥方:
赤石脂(一斤,碎)、禹餘糧(一斤,碎)
以上二味藥,用水六升,煮至二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