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七·少陰篇 (1)
卷七·少陰篇 (1)
1. 辨列少陰條例大意
少陰為太陽之裡。居厥太二陰之間。故有邪在太陽。而已內及少陰者。有寒中少陰。而仍外連太陽者。有邪在少陰。而或兼厥陰。或兼太陰者。大抵連太陰者多發熱。連厥陰者多厥利也。是傳經直中之外。又有不同如此。且也直中之寒。久亦化熱。傳經之熱。極必生陰。茲篇先列脈證於前。
白話文:
少陰是太陽的裡面,位於太陰和厥陰之間。所以如果外邪在太陽,而已經侵入少陰,則可能有寒邪中於少陰,同時仍連繫太陽的。如果外邪在少陰,則可能兼併厥陰或太陰。總的來說,連繫太陰的通常會發熱,連繫厥陰的通常會腹瀉。
除了直接中病之外,還有其他不同的情況。而且,直接中寒的,時間久了也會化熱;傳經的熱邪,到極點時一定會產生陰證。這篇先把脈證列在前面。
次清法。次溫法。又次為生死法。欲學者明辨宜清宜溫之實。不必但泥傳經直中之名也。又其次為少陰病禁。以少陰為汗下之例。亦不得不著汗下之禁云。凡四十五條。為一卷。
白話文:
第二種是清法。第三種是溫法。之後是生死法。希望學習者能明確辨別什麼時候適合清證、什麼時候適合溫證。不必拘泥於經典中直接記載的名稱。最後是少陰病的禁忌。因為少陰病有多汗和下痢的症狀,所以不能不記載汗下之禁。總共四十五條,編成一卷。
2. 少陰脈證四條
少陰之為病。脈微細。但欲寐也。
白話文:
少陰病的特點是,脈象呈現微細的狀態,病人常常感到只想睡覺。
經脈陽淺而陰深。陽大而陰小。邪傳少陰。則脈之浮者轉為微。大者轉為細也。又多陽者多寤。多陰者多寐。邪傳少陰則目不瞑者。轉而為但欲寐也。夫少陰者。三陰之樞也。陽於是乎入。而陰於是乎出。故雖太陰厥陰同為陰臟。而其為病。實惟少陰為然。而少陰之為病。亦非獨脈微細但欲寐二端。仲景特舉此者。以為從陽入陰之際。其脈證變見有如此。
白話文:
經脈中的陽氣浮淺而陰氣深沉。陽氣較大而陰氣較小。如果邪氣傳到少陰經,那麼浮脈就會轉變成微弱,大脈就會轉變成細脈。而且陽氣過多的人容易失眠,陰氣過多的人容易嗜睡。如果邪氣傳到少陰經,那麼本來不能閉目的眼睛就會轉而想要閉上。少陰經是三條陰經的樞紐,陽氣從此進入,陰氣從此排出。因此,雖然太陰經和厥陰經都是陰臟,但身體出現病症,實際上只有少陰經才會表現出這樣的狀況。而少陰經生病也不僅僅表現為脈象微弱細小和想要閉目這兩種症狀。仲景特別舉出這兩個例子,是因為從陽氣進入陰氣時,脈象和症狀的變化正是如此。
少陰病。欲吐不吐。心煩。但欲寐。五六日。自利而渴者。屬少陰也。虛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。少陰病形悉具。小便白者。以下焦虛有寒。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。
白話文:
少陰病。感到噁心但是吐不出來。心煩意亂。只想要睡覺。五六天後。腹瀉且口渴的。屬於少陰病。因為虛弱所以引水來救自己。如果小便的顏色是白色。少陰病的症狀全部具備。小便白色。表示下焦虛寒。不能約束水分所以導致小便顏色變白。
此少陰自受寒邪之證。不從陽經來也。寒初到經。欲受不可。欲卻不能。故欲吐不吐。心煩。但欲寐。而實不能寐也。至五六日。自利而渴。則其邪已入少陰之臟矣。然少陰陰臟也。寒陰邪也。以陰受陰。法當不渴。而渴者。此非有熱。以臟虛故引水自救耳。更審其小便。若色白者。
白話文:
這是少陰病受寒邪的證狀。不是從陽經而來。寒氣剛進入經絡時,想接受它但不完全能接受,想排斥它但又不能。所以想吐又吐不出來,心煩,只是想睡覺,但實際上又睡不著。到了五六天,自己就會腹瀉,還會口渴。這時寒邪已經進入少陰臟腑了。但是少陰是陰臟,寒邪也是陰邪,陰邪進入陰臟,按照道理應該是不會口渴的。之所以口渴,不是因為有熱,而是因為臟腑虛寒,所以引水來救助自己。進一步檢查小便,如果顏色發白,
則少陰寒病。全體大露無疑。何以言之。熱傳少陰。自利而渴者。邪熱足以消水。其小便色必赤。寒中少陰。自利而渴者。雖能飲而不能制。其小便色必白也。仲景辨證之精如此。
病人脈陰陽俱緊。反汗出者。亡陽也。此屬少陰。法當咽痛而復吐利。
白話文:
如果是少陰寒證,全身的寒氣會明顯表露出來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熱邪傳入少陰時,會出現自發性的腹瀉和口渴,因為邪熱力量強大,足以消耗體內水分。這種情況下,小便的顏色一定會發紅。寒邪侵犯少陰時,也會出現自發性的腹瀉和口渴,雖然患者會喝水,但是無法控制腹瀉。這種情況下,小便的顏色一定會發白。仲景的辨證精妙絕倫,正是如此。
病人的脈象顯示陰陽兩邊都緊繃。如果出現反而出汗的狀況,這是陽氣衰脫的現象。這種情況屬於少陰病的範疇。按照病理特徵,病人應該會有咽喉疼痛,並且伴有嘔吐和腹瀉的症狀。
陰陽俱緊。太陽傷寒之脈也。法當無汗。而反汗出者。表虛亡陽。其病不屬太陽而屬少陰矣。少陰之脈。上膈循喉嚨。少陰之臟。為胃之關。為二陰之司。寒邪直入。經臟俱受。故當咽痛而復吐利也。此為寒傷太陽。陽虛不任。因遂轉入少陰之證。蓋太陽者。少陰之表。猶唇齒也。唇亡則齒寒。陽亡則陰及。故曰少陰之邪從太陽飛渡者多也。
少陰病。八九日。一身手足盡熱者。以熱在膀胱。必便血也。
白話文:
陰陽氣機都是拘緊的。這是太陽經傷寒證的脈象。按理說不會出汗,但如果反倒出汗,說明表氣虛弱,陽氣不足。這個疾病就不屬於太陽經,而是屬於少陰經了。少陰經的脈絡,往上經過橫膈膜,沿著喉嚨循行。少陰經所主掌的臟腑是胃,是兩個陰經的樞紐。寒邪直接侵入,經絡、臟腑都受到了影響。所以會出現咽喉疼痛、嘔吐和腹瀉的症狀。這是寒邪損傷太陽經,陽氣虛弱不能固攝,繼而轉入少陰經的證候。因為太陽經是少陰經的外層,就像嘴脣和牙齒一樣。嘴脣沒有了,牙齒就會受寒。陽氣不足了,陰邪就會乘虛而入。所以說,少陰經的病邪從太陽經飛渡過來的很多。
少陰病狀已經持續了八、九天,如果全身包括手和腳都感到發熱,這是因為熱邪積聚在膀胱之中。這種情況下,病人很可能會出現排尿帶血的症狀。
此熱傳少陰。而復還入膀胱之證。膀胱者。太陽也。太陽為三陽之表。而多血少氣。熱在膀胱。則一身手足盡熱。而熱氣有餘。血為熱迫。散而下行。則必便血也。
白話文:
這種熱氣會傳導到少陰,並再次進入膀胱。膀胱屬太陽經絡。太陽經絡是三陽經最外層的經絡,血脈多而氣血少。熱氣在膀胱,就會導致全身手腳發熱。由於熱氣過多,血液受熱氣逼迫,會散開並向下流動,因此就會出現便血。
3. 少陰清法七條
少陰病。得之二三日以上。心中煩。不得臥。黃連阿膠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少陰病,若在病發兩三天之後,病人感到心煩意亂,無法安睡,這種情況下,就應該以「黃連阿膠湯」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少陰之熱。有從陽經傳入者。有自受寒邪。久而變熱者。曰二三日以上。謂自二三日至五六日。或八九日。寒極而變熱也。至心中煩不得臥。則熱氣內動。盡入血中。而諸陰蒙其害矣。蓋陽經之寒變。則熱歸於氣。或入於血。陰經之寒變。則熱入於血。而不歸於氣。此余歷試之驗也。
白話文:
少陰經出現發熱的情況,有兩種可能性:
- **從陽經傳入:**熱邪通過陽經傳入少陰經。
- **受寒邪後變熱:**受到寒邪侵襲,時間久了轉化為熱邪。
這種轉化一般發生在二、三日以上,也就是從二、三日到五六日,甚至八、九日。寒氣極盛時會轉化為熱邪。
熱邪深入到心中,令人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。此時熱氣已經內動,進入血液中,影響到各條陰經。
總的來說,陽經的寒邪轉化為熱邪時,熱邪會進入氣血之中。而陰經的寒邪轉化為熱邪時,熱邪主要進入血液,而不進入氣血。這是筆者多次驗證後得到的經驗。
故用黃連、黃芩之苦。合阿膠、芍藥、雞子黃之甘。併入血中。以生陰氣。而除邪熱。成氏所謂陽有餘。以苦除之。陰不足。以甘補之是也。
白話文:
因此使用黃連、黃芩的苦味,結合阿膠、芍藥、雞子黃的甘味,全部融入血液中,以滋生陰氣、清除邪熱。就如成無己所說的,陽氣過剩,用苦味清除;陰氣不足,用甘味補充。
黃連阿膠湯方
黃連(四兩),黃芩(一兩),芍藥(二兩),阿膠(三兩),雞子黃(二枚)
上五味。以水五升。先煮三物。取二升。去滓。納阿膠。烊盡小冷。內雞子黃。攪令相得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白話文:
黃連阿膠湯 方
黃連(四兩),黃芩(一兩),芍藥(二兩),阿膠(三兩),雞子黃(二枚)
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五升,先將黃連、黃芩、芍藥三味煮沸,取汁二升,去渣。然後加入阿膠,烊化至微涼,再放入雞子黃,攪拌均勻。溫熱服食,每次七合,一日服三次。
少陰病。四逆。其人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者。四逆散主之。
白話文:
少陰病,四肢冰冷。病人可能有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腹痛或腹瀉大便下墜等症狀。服用四逆散可治癒。
四逆、四肢逆冷也。此非熱厥。亦太陽初受寒邪。未郁為熱。而便入少陰之證。少陰為三陰之樞。猶少陽為三陽之樞也。其進而入則在陰。退而出則就陽。邪氣居之。有可進可退時上時下之勢。故其為病。有或咳。或悸。或小便不利。或腹中痛。或泄利下重之證。夫邪在外者。
白話文:
四逆,是指四肢冰冷。這不是熱症。也是太陽經初次受寒邪的證狀。此時寒邪還未鬱結化熱,已經進入少陰經。少陰經是三陰經的樞紐,就像少陽經是三陽經的樞紐一樣。寒邪在身體裡進退不定,時而上行,時而下行。所以它的症狀不定,可能會出現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腹痛、腹瀉等證狀。如果寒邪在外,
可引而散之。在內者。可下而去之。其在外內之間者。則和解而分消之。分消者。半從外半從內之謂也。故用柴胡之辛。揚之使從外出。枳實之苦。抑之使其內消。而其所以能內能外者。則樞機之用為多。故必以芍藥之酸益其陰。甘草之甘養其陽。曰四逆者。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。
白話文:
可引發出體外的病邪,就可以驅散出來。在體內的病邪,可以用瀉法排出。在體內外的過渡階段的病邪,則用調和的方法,促使它逐漸消散。逐漸消散,是指一半從體外,一半從體內消解。所以使用柴胡的辛味,將病邪引至體外。枳實的苦味,將病邪抑制在體內消解。而它所以能內能外的原因,是因為中樞樞機的功用很大。所以一定要用芍藥的酸味,增強它的陰性。甘草的甘味,滋養它的陽性。之所以稱為「四逆」,是因為根據它所治療的疾病而命名的。
而其制方大意。亦與小柴胡相似。四逆之柴胡、枳實。猶小柴胡之柴胡、黃芩也。四逆之芍藥、甘草。猶小柴胡之人參、甘草也。且枳實兼擅滌飲之長。甘、芍亦備營衛兩和之任。特以為病有陰陽之異。故用藥亦分氣血之殊。而其輔正逐邪。和解表裡。則兩方如一方也。舊謂此為治熱深發厥之藥。
白話文:
至於制定方劑的大致用意,也與小柴胡湯相似。四逆湯中的柴胡、枳實,就像小柴胡湯中的柴胡、黃芩。四逆湯中的芍藥、甘草,就像小柴胡湯中的人參、甘草。而且枳實兼具利水滲濕的功效,甘草、芍藥也具備調和營衛的作用。只是由於疾病有陰陽之別,所以用藥也區分氣血的差異。但其扶正祛邪、和解表裡的原則,兩方是一致的。古人說這是治療發熱出汗、引起昏厥的藥方。
非是。夫果熱深發厥。則屬厥應下之之例矣。豈此藥所能治哉。
四逆散方
柴胡,枳實(破水漬炙乾),芍藥,甘草(炙)
上四味。各十分。搗篩。白飲和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
加減法
咳者。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。並主下利。
白話文:
不是的。如果果熱深發厥,就屬於厥應向下這個原則了。怎麼可能用這個藥來治呢?
四逆散方
柴胡、枳實(破水浸泡後炙乾)、芍藥、甘草(炙)
以上四味藥,各取十分。搗碎過篩。用白開水調服,每次一匙,一天服三次。
加減法
如果咳嗽,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。此方也主治下利。
成氏曰、肺寒氣逆則咳。五味子之酸收逆氣。乾薑之辛散肺寒。並主下利者。肺與大腸為表裡。上咳下利。治則頗同。
白話文:
成氏說,肺中寒氣上逆會引起咳嗽。五味子的酸味可以收斂逆氣。乾薑的辛味可以散發肺中的寒氣。這兩味藥都主治因肺寒而導致的下痢。因為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,上焦咳嗽,下焦下痢,治療方法大致相同。
悸者。加桂枝五分。
悸者寒多。心脈不通則心下鼓也。桂枝辛溫。入心通陽氣。
小便不利者。加茯苓五分。
小便不利。水聚於下也。茯苓甘淡。利竅滲水。
腹中痛者。加附子一枚。炮令坼。
腹中痛。寒勝於里也。附子辛溫。散寒止痛。
白話文:
如果患者有心悸的症狀,可以加入桂枝五分。
心悸是因為寒氣過多,導致心脈不通,才會出現心下鼓脹的現象。桂枝性辛溫,可以入心通達陽氣。
如果患者小便不利,可以加入茯苓五分。
小便不利,是因為水氣積聚在下焦。茯苓味甘淡,可以利竅滲水。
如果患者腹部疼痛,可以加入附子一枚,炮製至裂開。
腹部疼痛,是因為寒氣勝於里,附子性辛溫,可以散寒止痛。
泄利下重者。先以水五升。煮薤白三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。煮取一升半。分溫再服。泄利下重。寒滯於下也。薤白辛溫。散寒通陽氣。
少陰病。下利六七日。咳而嘔渴。心煩不得眠者。豬苓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對於腹瀉和腹痛嚴重的患者,首先取五升水。放入三升薤白煮沸。煮沸後取出三升。去掉渣滓。用勺子量取三方寸匕的散劑放入湯中。煮沸後取出升半。分二次溫服。腹瀉和腹痛嚴重是由於寒氣滯留於下。薤白辛溫。能散寒通陽氣。
少陰病已經持續了六七天,症狀包括腹瀉、咳嗽、嘔吐和口渴,並且感到心情煩躁、無法安眠的人,適合使用「豬苓湯」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少陰中寒。下利至六七日。寒變為熱。而氣復上行。為咳。為嘔。為渴。為心煩不得眠。所謂下行極而上也。夫邪氣自下而上者。仍須從下引而出之。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滑石。並甘淡下行之藥。足勝導水泄熱之用。然以陰病而屬邪熱。設非得阿膠之鹹寒入陰。何以馭諸陽藥而泄陰中之熱。導浮上之氣哉。少陰病。下利咽痛。胸滿心煩者。豬膚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少陰經受寒。腹瀉持續六七天。寒氣轉化為熱氣。氣又向上運行。造成咳嗽、嘔吐、口渴、心煩失眠。這都是「下利極致而上火」的表現。邪氣從下往上行,仍要從下往上引導排出。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滑石都是甘淡瀉下的藥物。足夠用於導水瀉熱。但是,若為陰證而夾雜邪熱。如果不用阿膠的鹹寒性質進入陰經,如何能駕馭這些溫陽藥物而瀉出陰中的熱氣,疏導向上浮動的氣呢?少陰病,腹瀉、咽喉疼痛、胸悶心煩的,用豬膚湯治療。
少陰之脈。從腎上貫肝膈。入肺中循喉嚨。其支別者。從肺出絡心。注胸中。陽邪傳入少陰。下為泄利。上為咽痛。胸滿心煩。熱氣充斥脈中。不特泄傷本臟之氣。亦且消爍心肺之陰矣。豬水蓄而膚甘寒。其氣味先入少陰。益陰除客熱。止咽痛。故以為君。加白蜜之甘以緩急。潤以除燥而煩滿愈。白粉之甘能補中。溫能養臟。而泄利止矣。
白話文:
少陰經脈:
從腎臟向上貫通肝臟和橫膈膜,進入肺部,沿著喉嚨。它的分支從肺部外出,連接心臟,分佈在胸腔中。
如果陽邪進入少陰經,會導致下痢、上咽喉疼痛、胸滿、心煩,熱氣充斥經脈中。不僅損傷了臟器本氣,還會消耗心肺的陰津。
豬胰腺的水液儲備在皮膚上,性涼甘。它的氣味首先進入少陰經,滋陰除客熱,止咽痛。因此,它被認為是君藥。
加入白蜜的甘味可以緩解急躁,滋潤消除乾燥,胸滿煩躁的症狀會得以改善。白粉的甘味可以補中,溫性可以養臟,這樣瀉肚子就能止住了。
豬膚湯方
豬膚一斤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五升。去滓。加白蜜一升。白粉五合。熬香。和相得。溫分六服。
少陰病。咽中傷。生瘡。不能語言。聲不出者。苦酒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用一斤豬皮,加入一斗水,煮到剩下五升,去渣。再加入一升白蜜,五合白粉,熬到香氣溢出,混合在一起。溫熱後分六次服用。
少陰病,咽喉受傷,生瘡,不能說話,聲音出不來的人,可以用苦酒湯來治療。
少陰熱氣。隨經上衝。咽傷生瘡。不能語言。音聲不出。東垣所謂少陰邪入於裡。上接於心。與火俱化而剋金也。故與半夏之辛。以散結熱止咽痛。雞子白甘寒入肺。清熱氣通聲音。苦酒苦酸。消瘡腫散邪毒也。
苦酒湯方
白話文:
少陰經的熱氣沿著經絡上衝,導致咽喉受傷生瘡。患者無法說話,聲音發不出。東垣老人說,少陰邪氣進入體內,上通於心,與心火一起消耗肺金。所以用半夏的辛味來散結熱,止咽痛。雞蛋清甘寒,入肺清熱氣,通聲音。苦酒苦酸,可以消瘡腫,散邪毒。
苦酒湯的配方
半夏十四枚。洗。破如棗核大。雞子一枚。去黃。納上苦酒。著雞子殼中。納半夏著苦酒中。以雞子殼置刀環中。安火上。令三沸。去滓。少少含咽之。不瘥。更作三劑服之。
白話文:
半夏 14 粒。洗淨後搗碎,顆粒大小像棗核。雞蛋 1 個。取出蛋黃,倒入苦酒。將半夏放入苦酒中,再放入蛋殼內。把蛋殼放進小鍋裡,放在火上煮沸三次。濾去渣滓,少量含服。症狀未改善的話,可再做三劑服用。
少陰病。二三日。咽痛者。可與甘草湯。不瘥者。與桔梗湯。
白話文:
少陰病,二三日後,咽喉疼痛,可以使用甘草湯治療。如果沒有好轉,再用桔梗湯治療。
此亦熱傳少陰。而上為咽痛之法。甘草湯甘以緩急。寒以除熱也。其甚而不瘥者。則必以辛發之。而以甘緩之。甘草、桔梗。甘辛合用。而甘勝於辛。治陰虛客熱。其法輕重。當如是耳。
白話文:
這同樣是治療少陰熱證的方法,但這是針對咽喉疼痛的情況。甘草湯中的甘味可以緩和急症,寒性可以清熱。如果病情嚴重而不能治癒,則必須用辛味來引發熱邪外散,並用甘味來緩和。甘草、桔梗甘辛合用,但甘味強於辛味。用於治療陰虛發熱。治療的方法輕重,應該像這樣。
甘草湯方
甘草二兩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溫服七合。日二服。
桔梗湯方
桔梗(一兩),甘草(二兩)
上二味。以水二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少陰病。咽中痛。半夏散及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甘草湯方
藥材:甘草六克。 做法:使用四百五十毫升的水熬煮,煮至剩餘約三百七十五毫升。接著去除藥渣,待藥液溫和後,每次服用約二百二十五毫升,一天兩次。
桔梗湯方
藥材:桔梗三克,甘草六克。 做法:將這兩味藥材加入四百毫升的水中熬煮,煮至剩餘約二百毫升。去除藥渣後,將藥液分作兩份,溫熱後分別服用。
少陰病治療 當患者出現少陰病症狀,且伴有咽喉疼痛時,建議使用「半夏散及湯」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少陰咽痛。甘不能緩者。必以辛散之。寒不能除者。必以溫發之。蓋少陰客邪。郁聚咽嗌之間。既不得出。復不得入。設以寒治。則聚益甚。投以辛溫。則鬱反通。內經微者逆之。甚者從之之意也。半夏散及湯。甘辛合用。而辛勝於甘。其氣又溫。不特能解客寒之氣。亦能劫散咽喉怫鬱之熱也。
半夏散及湯方
半夏(洗),桂枝(去皮),甘草(炙各等分)
白話文:
少陰經引起的咽喉疼痛。用甘味藥物無法緩解的,必定要用辛散發散的藥物。用寒涼藥物無法消除的,必定要用溫熱發散的藥物。因為少陰經受邪氣侵犯,邪氣積聚在咽喉之間,既無法排出,也無法深入內臟。如果用寒涼藥物治療,就會加重邪氣的積聚。如果用辛溫發散的藥物,就會使積聚的邪氣疏通。這是中醫「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」的治療原則。半夏散和半夏湯,同時配合甘味和辛味藥物,但辛味藥物比甘味藥物更勝一籌,而且藥性溫和。它不僅能化解客寒之氣,還能驅散咽喉的鬱熱。
半夏散及湯方的組成為:半夏(已經清洗過),桂枝(去除外皮),甘草(經過炮炙,各種藥材份量相等)。
上三味。各別搗篩已。合治之。白飲和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若不能散服者。以水一升。煎七沸。內散兩方。寸匕。更煎三沸。下火令小冷。少少咽之。
白話文:
上述三種藥材,分別搗碎過篩後,再一起混合製成藥粉。用白開水調勻服下,每次一湯匙,每天三次。如果不能直接服用藥粉,可用一升水煎煮沸騰七次,加入兩湯匙藥粉,再繼續煎煮沸騰三次。離火後待溫度稍涼,少量多次地緩緩嚥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