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太陽篇下 (9)

1. 下利脈證五條

必為下利不止。若利止。必作結胸者。寒邪從陽之化。而上結於陽位也。若未止。四日復下之者。寒已變熱。轉為協熱下利。故須復下。以盡其邪。所謂在下者。引而竭之也。總之。寒邪中人。久必變熱。而邪不上結。勢必下注。仲景反復詳論。所以詔示後人者深矣。

傷寒服湯藥。下利不止。心下痞硬。服瀉心湯已。復以他藥下之。利不止。醫以理中與之。利益甚。理中者。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複利不止者。當利其小便。

湯藥亦下藥也。下後下利痞硬。瀉心湯是已。而復以他藥下之。以虛益虛。邪氣雖去。下焦不約。利無止期。故不宜參、朮、薑、草之安中。而宜赤脂、禹糧之固下也。乃服之而利猶不止。則是下焦分注之所清濁不別故也。故當利其小便。

赤石脂禹餘糧湯方

赤石脂(一斤碎),禹餘糧(一斤碎)

上二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下痢脈象的五種情況

如果出現持續腹瀉不止的情況,如果腹瀉停止,一定會轉變成胸部結塊的病症。這是因為寒邪的性質轉為陽熱,向上聚集在陽位所導致。如果腹瀉沒有停止,經過四天又再次腹瀉,就表示寒邪已經轉變成熱邪,轉變成熱邪與腸道濕熱相結合的腹瀉。所以必須再次使用瀉下藥,徹底清除邪氣,這就是所謂的「位於下部的邪氣,要引導它排出」。總之,寒邪侵入人體,時間久了必定會轉變成熱邪,如果邪氣沒有向上聚集,就一定會向下流注。張仲景反覆詳細論述這些情況,用意在於深刻告誡後代醫家。

在患傷寒病時,服用湯藥後出現腹瀉不止,且心下部感覺痞塞堅硬的情況,服用瀉心湯之後,又再用其他瀉下藥,腹瀉仍然不止。醫生用理中湯治療,腹瀉反而更嚴重。理中湯的作用是調理中焦,而這個腹瀉發生在下焦。這時應該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。如果腹瀉仍然不止,就應該疏利小便。

湯藥本身也是一種瀉下藥。如果使用瀉下藥後出現腹瀉不止,且心下痞塞堅硬的情況,應該使用瀉心湯。如果又用其他瀉下藥,就會導致虛弱更加虛弱。雖然邪氣可能被清除,但下焦失去約束,腹瀉就無法停止。所以不適合使用參、朮、薑、草這些溫補中焦的藥物,而應該使用赤石脂、禹餘糧這些能夠固澀下焦的藥物。如果服用後腹瀉仍然不止,那就是因為下焦的清濁分辨不清導致的,所以應當疏利小便。

赤石脂禹餘糧湯的處方

赤石脂(一斤,打碎),禹餘糧(一斤,打碎)

以上兩味藥,用水六升煎煮至二升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