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七·少陰篇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·少陰篇 (2)

1. 少陰下法三條

少陰病。得之二三日。口燥咽乾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症狀,在病發後的第二、三天之內,如果出現口舌乾燥、咽喉乾渴的情況,應當迅速使用瀉下治療法。適用的方劑是大承氣湯。

此少陰熱並陽明之證。二三日。為病未久。而便口燥咽乾。熱氣盛而陰氣少矣。蓋陽明、土。少陰、水。熱並陽明。則土實而水虛。不特熱氣傷陰。即土氣亦傷水也。故宜急下。以瀉土而全水。不然。熱盛傷陰。土實亦傷陰。其乾槁可立而待。然非心下痛。腹脹不大便。如下二條所云。亦未可以大承氣輕試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少陰熱症合併陽明熱症的病症。發病才二三天的時間,但已經口乾舌燥。熱氣旺盛,而陰氣不足。陽明屬土,少陰屬水,因此熱症合併陽明熱症,就會導致土氣過盛而水氣不足。不僅熱氣會損傷陰氣,土氣也會傷及水氣。因此應該及時使用瀉下法,以瀉去土氣,保全水氣。否則,熱盛傷陰,土實也傷陰,很快就會出現乾枯消瘦的症狀。但若不是心下疼痛、腹脹、大便不通,如下文所述,也不宜冒然使用大承氣湯。

少陰病。自利清水。色純青。心下必痛。口乾燥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型、伴有清澈水樣腹瀉,呈純青色,心下必定疼痛,口乾等症狀。應急行攻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
此亦少陰熱並陽明。而氣復下注之證。然雖下注而邪實不去。但水液從旁下轉。為自利清水而已。故心下痛而口乾燥也。色純青者。土受水邪。玄黃合色。而色轉純青也。以大承氣急下。則胃實去而腎病亦已矣。

少陰病。六七日。腹脹不大便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
白話文:

這也是少陰熱和陽明熱同時並存,而氣又下陷的證候。雖然氣下陷,但邪氣並未消除。只是水液從旁邊轉移流出,形成清水自利。所以會有心下疼痛和口乾的症狀。面色純青的是因為土受水邪,玄黃之色合在一起,因此面色轉變成純青色。如果用大承氣湯急下,則胃中的邪實會被去除,腎病也會痊癒。

少陰病癥狀出現後,大約在第六天到第七天之間,如果病人腹部脹滿且無法排便的情況下,應該要迅速採用瀉下的治療方法,適用的方劑是大承氣湯。

腹脹不大便。土實之徵也。土實則水乾。故非急下不可。夫陽明居中。土也。萬物所歸。故無論三陽三陰。其邪皆得還入於胃。而成可下之證。然太陰傳陽明。臟邪還腑。為欲愈也。厥陰傳陽明者。木邪歸土。不能復木也。惟少陰則腎邪入胃。而胃實復將消腎。故雖並用下法。而少陰之法。視太陰厥陰為加峻矣。

白話文:

腹部脹滿、大便不通。這是土實的徵兆。土實就會導致水液乾涸。所以,必須急著用瀉下之法治療。陽明經位於中間。屬土。是萬物歸聚之所。所以,無論是三陽還是三陰,邪氣都可以迴流到胃中。而形成可以瀉下的證候。但是,太陰經傳給陽明經。臟腑之邪迴流到腑。這是想讓病情痊癒。厥陰經傳給陽明經。木邪歸土。無法恢復到木。只有少陰經,腎邪進入胃中。而胃實又會反過來消解腎。所以,雖然都使用瀉下之法。但是,針對少陰的方法。比針對太陰、厥陰的方法要更加嚴峻。

2. 少陰溫法十五條

少陰病。始得之。反發熱。脈沉者。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,在剛開始得病的時候,如果反而出現發熱,並且脈象沉緩的話,應該用[麻黃附子細辛湯]這個方劑來治療。

此寒中少陰之經。而復外連太陽之證。以少陰與太陽為表裡。其氣相通故也。少陰始得本無熱。而外連太陽則反發熱。陽病脈當浮而仍緊。少陰則脈不浮而沉。故與附子、細辛。專溫少陰之經。麻黃兼發太陽之表。乃少陰經溫經散寒。表裡兼治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種少陰經寒的證型,但同時它又與陽明經有相互影響的關係。少陰經與陽明經是一對表裡經絡,它們的氣血運行相關聯。少陰經本身一開始沒有熱證,但由於受到陽明經的影響,反而發熱。陽明經的脈象應該是浮而大的,但這個證型中仍然是緊實的。少陰經的脈象不浮而反沉。因此,適合用附子、細辛這些藥物專門溫補少陰經。麻黃兼顧發散陽明經的外寒,因此這是一種兼顧少陰經溫經散寒和陽明經發散外寒的治療方法。

麻黃附子細辛湯方

麻黃(二兩去節),附子(一枚炮去皮破八片),細辛(二兩)

上二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麻黃附子細辛湯的配方如下:

需要準備麻黃二兩(請先去掉節部),附子一枚(需炮製去皮並切為八片),以及細辛二兩。

製作方法是這樣的:將上述藥材中的麻黃,使用一斗(約等於現在的二十四公升)的水先行煎煮,直至水分減至二升左右,並且去除表面上浮起的泡沫。接著,再將剩餘的藥材加入,繼續煎煮直到剩下三升藥液。最後,濾掉藥渣,所得藥液分為三份。患者應每日三次,每次溫服一份(大約一升)。

按陽證有在經不在腑者。陰病亦有在經不在臟者。太陽篇云、脈浮者。桂枝湯。少陰篇、始得之、反發熱脈沉者。麻黃附子細辛湯。及得之二三日。麻黃附子甘草湯。厥陰篇、厥陰中風。脈微浮為欲愈。此皆陰病之在經。而未入於臟者。

白話文:

根據陽性證候,有位於經絡而不在臟腑的情況。陰性疾病也有位於經絡而不在臟腑的情況。

在《太陽篇》中提到,脈象浮起的,使用桂枝湯。在《少陰篇》中提到,剛開始發病,又出現發熱,脈象沉下的,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等到發病兩三天後,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。在《厥陰篇》中提到,厥陰中風,脈象微浮,表示將要痊癒。這些都是陰性疾病位於經絡,而還沒有進入臟腑的情況。

少陰病。得之二三日。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。以二三日無里證。故微發汗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陽病,發病兩三天後,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出汗。由於發病兩三天沒有裡證,所以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出汗。

少陰中寒二三日。為脈沉惡寒無熱之時。故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。以取微汗而散寒邪。無里證者。無吐利心煩不得臥等證也。以二三日病未入臟。而寒亦未變熱。故得用溫經散邪之法。如麻黃附子細辛之例。然去細辛之辛。而加甘草之甘。於法為較和矣。所以然者。寒邪不可不發。而陰病又不可過發耳。

白話文:

在少陰病的中寒階段,已經持續兩到三天。這時脈象沉緩,病人惡寒但沒有發熱。因此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,以微出汗的方式散去寒邪。患者沒有裡證,例如沒有嘔吐、腹瀉、心煩、失眠等症狀。這是因為病情才發生兩到三天,病邪還沒有深入臟腑,而且寒邪也還沒有轉變為熱邪。因此,可以採用溫通經絡、散寒邪的方法。例如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但去除辛辣的細辛,加入甘甜的甘草,使藥性更加平和。這樣做的原因是,寒邪必須發散出來,但是陰證又不能發散得太過。

麻黃附子甘草湯方

麻黃(二兩去節),附子(一枚炮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

上三味。以水七升。先煮麻黃一二沸。去上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少陰病。得之一二日。口中和。其背惡寒者。當灸之。附子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麻黃附子甘草湯方

藥材:

  • 麻黃(去節,二兩)
  • 附子(炮製去皮,一枚)
  • 甘草(炙,二兩)

製法:

  1. 以上三味藥材,以七升水先煮麻黃,煮至沸騰兩次,去除浮沫。
  2. 加入其他藥材,繼續煮至三升,去除藥渣。
  3. 溫服一升,一日服用三次。

主治:

少陰病,發病一、二日,口中無味,背部惡寒,此方可治。

注釋:

  • 此方出自《傷寒論》,主要治療少陰病,也就是現代醫學所稱的寒性疾病,例如感冒初期。
  • 方中麻黃發汗解表,附子溫陽散寒,甘草調和藥性。
  • 現代人多以溫水煎服,不宜直接服用。
  • 藥方僅供參考,具體用藥需遵醫囑。

口中和者。不燥不渴。為里無熱也。背惡寒者。背為陽。而陰乘之。不能通於外也。陽不通。故當灸之以通陽。痹陽不足。故主附子湯以補陽虛。非如麻黃附子細辛之屬。徒以溫散為事矣。此陽虛受寒。而虛甚於寒者之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口裏溫和滋潤,不乾燥也不口渴,說明體內沒有熱邪。背部怕冷,這是因為背為陽,而陰寒入侵,陽氣不能通達外部。由於陽氣不通,所以要用艾灸來溫通陽氣。身體陽氣不足,所以要用附子湯來補陽虛。這與麻黃、附子、細辛等溫熱散寒的藥不同。這是陽虛受寒,而且虛弱重於寒邪的治療方法。

按元和紀用經云、少陰中寒而背惡寒者。口中則和。陽明受熱而背惡寒者、則口燥而心煩。一為陰寒下乘。陽氣受傷。一為陽熱入里。津液不足。是以背惡寒雖同。而口中和與燥則異。此辨證之要也。

附子湯方

白話文:

根據《元和紀》中引用的經書記載,少陰經寒邪入侵,導致背部怕冷,但口卻是溫和的。陽明經熱邪深入,也會導致背部怕冷,但口會乾燥,並且心煩意亂。前者是陰寒之邪向下侵襲,陽氣受損;後者是陽熱之邪深入內里,津液不足。因此,雖然都是背部怕冷,但口溫和與乾燥卻是不同的表現,這就是辨證的關鍵所在。

附子湯方

附子(二枚炮去皮破八片),茯苓,芍藥(各三兩),人參(二兩),白朮(四兩)

上五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附子(兩枚,炮製過,去皮,切成八片),茯苓,芍藥(各三兩),人參(兩兩),白朮(四兩)

上述五種藥材,使用八升水進行煎煮,煮至剩餘三升時,將藥渣濾掉。趁溫熱時分三次服用,每日共服用一升。

氣虛者。補之必以甘。氣寒者。溫之必以辛。甘辛合用。足以助正氣而散陰邪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附子是也。而病屬陰經。故又須芍藥以和陰氣。且引附子入陰散寒。所謂鄉導之兵也。

少陰病。身體痛。手足寒。骨節痛。脈沉者。附子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氣虛的人,要用甘味的藥物來補充氣。氣寒的人,要用辛味的藥物來溫暖。甘味和辛味一起使用,可以幫助正氣,驅散體內的陰邪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附子這些藥物就是這類藥物。但是,如果疾病是屬於陰經,那麼還需要芍藥來調和陰氣。而且,芍藥還可以引導附子進入陰經,祛除寒氣。這就像是一支鄉導之兵。

少陰病症狀表現為:全身疼痛、手腳發冷、骨頭和關節部位也有疼痛感,並且脈象沉伏的,這種情況下,可以使用附子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
身體痛。骨節痛。寒在陰也。手足寒。脈沉。病屬陰也。若脈浮而手足熱。則為太陽傷寒。可與汗解者矣。此為少陰血氣不足。而寒邪侵之之證。故亦宜附子湯。復陽散陰。益精氣也。少陰病。二三日不已。至四五日。腹痛。小便不利。四肢沉重疼痛。自下利者。此為有水氣。其人或咳。或小便利。或下利。或嘔者。真武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身體疼痛。骨節疼痛。 這是寒邪在陰經造成的。

手腳冰冷。脈象沉細。 這也是寒邪在陰經的證狀。

如果脈象浮淺,手腳發熱。 那麼就是太陽經受了風寒。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

這是少陰經氣血不足,寒邪侵犯造成的證狀。 因此也適合用附子湯。溫陽散寒,益氣補精。

少陰病,兩三天沒有好轉。 到了四五天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有腹瀉的。這是體內有水氣造成的。這樣的人可能咳嗽,或小便不利,或腹瀉,或嘔吐。可以用真武湯來治療。

少陰中寒。二三日不已。至四五日。邪氣遞深而臟受其病矣。臟寒故腹痛。寒勝而陽不行。故小便不利。於是水寒相摶。浸淫內外。為四肢沉重疼痛。為自下利。皆水氣乘寒氣而動之故也。其人或咳。或小便利。或下利。或嘔者。水寒之氣。或聚或散或上。

白話文:

少陰寒證,持續二、三天不退。到了四、五天,邪氣逐漸深入,內臟受到侵襲而發病。內臟受寒,因此腹痛。寒氣盛而陽氣運行不暢,所以小便不利。此時水寒相互結合,浸蝕內外,導致四肢沉重疼痛,出現自下利,都是因為水氣受到寒氣激動所致。患者可能出現咳嗽、小便利或不利、腹瀉、嘔吐等症狀,這些都是說明水寒之氣或聚集或散發或向上。

真武湯方,方見太陽斡旋法。三服後加減法。

若咳者。加五味子半升。細辛、乾薑各一兩。

白話文:

真武湯方的記載,可見於討論太陽經脈調理方法的篇章中。服用三劑之後,根據病情需要進行藥物增減的處理方法如下:

如果患者有咳嗽的情況,應該在原有方劑基礎上增加五味子半升,以及細辛和乾薑各一兩。

咳者。水寒射肺。氣逆而不下也。成氏曰。五味子之酸。以收逆氣。細辛、乾薑之辛。以散水寒。若小便利者。去茯苓。

白話文:

咳嗽的成因:水寒之氣侵襲肺部,導致氣息逆逆上升,無法下行。

醫家成氏說:五味子的酸味,可以收斂逆氣。細辛、乾薑的辛辣味,可以散發水寒之氣。

如果排尿較少,則去除茯苓。

小便利者。水已下趨。不必更利其水。故去茯苓。

若下利者。去芍藥。加乾薑二兩。

下利者。寒盛於內也。故去芍藥加乾薑。避寒而就溫也。

若嘔者。去附子加生薑。足前成半斤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小便通利的人,表示體內水分已經往下運行,不需要再增強利水的作用,因此去掉茯苓。

如果正在腹瀉的人,應去掉芍藥,並且加入乾薑二兩。

腹瀉的情況,通常是因為體內寒氣過盛所導致,所以要去掉寒性的芍藥,並加入溫性的乾薈,以避免寒涼而趨向溫暖。

倘若伴有嘔吐症狀,應該去掉附子,並且增加生薑的用量,總共使用半斤生薑。

嘔者。氣逆於上也。故去附子。加生薑。二物辛熱則同。而生薑善降逆。附子能行而不能下。則不同也。少陰病。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手足厥逆。脈微欲絕。身反不惡寒。其人面赤色。或腹痛。或乾嘔。或咽痛。或利止脈不出者。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嘔吐是指氣息逆行到上半身。因此,去除附子,加入生薑。這兩種藥物都辛熱,但生薑擅長降逆,附子能通行氣血但不能降氣。少陰病症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腳冰冷逆亂,脈搏微弱欲絕,身體反而不畏寒,病人面色發紅,可能伴有腹痛、乾嘔、咽喉痛或腹瀉停止卻脈搏不出的症狀,可使用通脈四逆湯進行治療。

此寒中少陰。陰盛格陽之證。下利清穀。手足厥逆。脈微欲絕者。陰盛於內也。身熱不惡寒。面赤色者。格陽於外也。真陽之氣。被陰寒所迫。不安其處。而遊散於外。故顯諸熱象。實非熱也。通脈四逆。即四逆加乾薑一倍。為陰內陽外。脈絕不通。故增辛熱以逐寒邪。寒去則陽復反。而脈復出。故曰其脈即出者愈。

白話文:

這是少陰寒症的表現。陰氣過盛,阻礙陽氣。會出現腹瀉、嘔吐等症狀,手足冰冷,脈搏微弱,幾乎消失。這是因為陰氣在體內過盛。如果患者身熱不畏寒,面色潮紅,這是陽氣被阻在外。原本體內的真陽之氣被陰寒之氣逼迫,不能安於其位,遊散在外,所以表現出熱的症狀。其實並不是真的發熱。此時可以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,就是在四逆湯的基礎上增加一倍的乾薑。因為這是陰氣在內,陽氣在外,脈搏不通暢。所以增加辛熱的藥物來驅逐寒邪。寒邪祛除後,陽氣就會恢復,脈搏也會恢復,所以說「脈即出者愈」。

通脈四逆湯方

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),乾薑(三兩強人可四兩)

上三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二合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其脈即出者愈。

加減法

面色赤者。加蔥九莖。

面色赤。陽格於上也。蔥中空。味辛。能通陽氣。

腹中痛者。去蔥。加芍藥二兩。

腹中痛。陰滯於裡也。芍藥味酸。能利陰氣止腹痛。故加之。蔥通陽而不利陰。故去之。

嘔者。加生薑二兩。

嘔者。陰氣上逆也。生薑之辛。可散陰而降逆。

咽痛者。去芍藥。加桔梗一兩。

咽痛者。陽氣上結也。桔梗之辛。可開陽結。去芍藥者。惡其收也。

利止脈不出者。去桔梗。加人參二兩。

利止脈不出。亡血也。故不利桔硬之散。而利人參之甘而能補也。

白話文:

通脈四逆湯方 解釋

藥方:

甘草(二兩,炙過) 附子(大者一枚,生用去皮,破成八片) 乾薑(三兩,體質強壯者可加至四兩)

用法:

以上三味藥材,用三升水煎煮,煮至一升二合(約等於現代的500毫升),去渣,分兩次溫服。如果脈搏馬上恢復跳動,則病症即可痊癒。

加減法:

  • 面色發紅者: 加蔥九莖。
  • 解釋: 面色發紅,表示陽氣上亢。蔥管中空,味辛,能通陽氣。
  • 腹痛者: 去蔥,加芍藥二兩。
  • 解釋: 腹痛表示陰氣滯留在體內。芍藥味酸,能利陰氣止腹痛。蔥通陽而不利陰,因此去除。
  • 嘔吐者: 加生薑二兩。
  • 解釋: 嘔吐表示陰氣上逆。生薑味辛,能散陰氣,降逆氣。
  • 咽喉痛者: 去芍藥,加桔梗一兩。
  • 解釋: 咽喉痛表示陽氣上結。桔梗味辛,能開陽氣之結。芍藥收斂,因此去除。
  • 脈搏消失或微弱者: 去桔梗,加人參二兩。
  • 解釋: 脈搏消失或微弱,表示失血。因此去除桔梗的散氣作用,而改用人參補氣。

註:

  • 方中所用藥材的劑量,以古代的重量單位「兩」計算。
  • 現代人使用此方時,應請教中醫師,根據自身情況調整藥材劑量及用法。

少陰病。飲食入口則吐。心中溫溫欲吐。復不能吐。始得之。手足寒。脈弦遲者。此胸中實。不可下也。當吐之。若膈上有寒飲。乾嘔者。不可吐也。急溫之。宜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症:

  • 進食後會嘔吐。
  • 心中覺得溫熱,有嘔吐感,但吐不出來。
  • 初期時,手腳發冷。
  • 脈象緊繃、緩慢。

這些情況說明胸中積滯了東西,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應該採取催吐的方法。

如果隔膜上有寒氣和水飲,導致乾嘔的,則不能催吐。應急用溫熱的方法治療。可以使用四逆湯。

腎者。胃之關也。關門受邪。上逆於胃。則飲食入口即吐。或心中溫溫欲吐。而復不能吐也。夫下氣上逆而為吐者。原有可下之例。如本論之噦而腹滿。視其前後。知何部不利者而利之。金匱之食已即吐者。大黃甘草湯主之是也。若始得之。手足寒。脈弦遲者。胸中邪實而陽氣不布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是胃的門戶。如果門戶受到寒邪侵襲,就會逆流到胃部,導致吃東西就吐,或覺得噁心想吐,卻吐不出來。

如果氣往下走逆流到上部而導致嘔吐,那是因為原本就有可以通下瀉的證候。例如,在本文前面提到的嘔吐伴腹脹,可以根據前後文脈,判斷出哪個部位不通暢,然後讓它通暢。在《金匱要略》中,提到的吃東西後馬上嘔吐,可以用大黃甘草湯治療。

如果剛開始發病時,手腳發冷,脈搏細弱而慢,表示胸中有邪氣阻滯,陽氣無法運布。

則其病不在下而在上。其治法不可下而可吐。所謂因其高者而越之也。若膈上有寒飲而致乾嘔者。則復不可吐而可溫。所謂病痰飲者。當以溫藥和之也。故實可下。而胸中實則不可下。飲可吐。而寒飲則不可吐。仲景立法。明辨詳審如此。

少陰病。脈沉者。急溫之。宜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不在下方而在上方,治療方法不應該是瀉下而是催吐。所謂「因其高者而越之」,就是因為病在高處,所以要從上往下治。如果膈膜上有寒氣和水液,導致乾嘔,那麼就不能催吐,而要用溫藥來調理。所謂「病痰飲者」,要用溫和的藥物來調理。所以實證可以瀉下,但胸中實證就不能瀉下。飲證可以催吐,但寒飲證就不能催吐。仲景的治法,明辨詳審,就是這樣。

少陰病是指中醫上的某種病症,當患者的脈象呈現沉伏狀態時,這表明體內陽氣衰微,寒邪偏盛。遇到這種情況,應該迅速採取溫熱治療方法,以便驅寒回陽。適合使用的方劑是四逆湯。

此不詳何證。而但憑脈以論治曰、少陰病脈沉者。急溫之。宜四逆湯。然苟無厥逆惡寒下利不渴等證。未可急與溫法。愚謂學者當從全書會通。不可拘於一文一字之間者。此又其一也。

少陰病。下利。脈微澀。嘔而汗出。必數更衣。反少者。當溫其上。灸之。

白話文:

這病症不清楚是什麼。只憑脈象論治,說少陰病脈沉的,要趕快溫熱,應該用四逆湯。但是如果沒有厥逆、惡寒、下痢、不渴等症狀,就不能急著用溫熱的方法。我認為學習者要通讀全書,不要拘泥於一字一句。這又是一個例子。

少陰病,下痢,脈象微弱澀滯,嘔吐而且出汗,一定會換很多次衣服,反而體溫偏低,就要溫熱上半身,用灸法治療。

少陰病。下利脈微澀。陰傷於下也。嘔而汗出。陽虛於上也。陰虛並傷。法必上下並溫矣。若更衣雖數。而所下無多。尤為陰亡之驗。是但當溫其上而不可溫其下。即溫上之法。亦不可以藥傷其陰。而但宜灸以引其陽也。灸法未詳。

少陰病。吐利。手足厥冷。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證。大便腹瀉,脈象微弱且澀。這是因為陰氣受損於下。嘔吐並出汗。這是因為陽氣虛損於上。陰虛同時受損。治療方法必須同時溫養上下。如果脫掉衣服多次,但大便仍然沒有多少,這更加是陰氣虛損的徵兆。這種情況下,應該溫暖上焦而不能溫暖下焦。即使要溫暖上焦,也不能使用藥物損傷陰氣,而應該採用艾灸的方法來引導陽氣。具體的艾灸方法尚未詳細記載。

少陰病症狀表現為:嘔吐、腹瀉、手腳冰冷、心情煩躁不安甚至有即將死亡的感覺時,主要可以使用【吳茱萸湯】來治療。

此寒中少陰。而復上攻陽明之證。吐利厥冷。煩躁欲死者。陰邪盛極而陽氣不勝也。故以吳茱萸溫里散寒為主。而既吐且利。中氣必傷。故以人參、大棗。益虛安中為輔也。然後條云、少陰病。吐利煩躁。四逆者死。此復以吳茱萸湯主之者。彼為陰極而陽欲絕。此為陰盛而陽來爭也。

白話文:

這種寒症屬於少陰症,又往上侵犯陽明經。吐逆瀉下都很冷,煩躁不安,好像快要死掉一樣。這是因為陰邪盛極,而陽氣不勝所造成的。所以治療上主要以吳茱萸來溫暖內臟,驅散寒氣。但由於既吐且瀉,中氣必然受傷。所以又以人參、大棗來補虛安中,作為輔助治療。之後條文說,少陰病,吐瀉煩躁,四肢逆冷的會死亡。這種情況同樣用吳茱萸湯來治療,這是因為少陰極寒,陽氣幾乎斷絕;而本例則是陰盛,陽氣來爭鬥。

病證則同。而辨之於爭與絕之間。蓋亦微矣。或云、先厥冷而後煩躁者。陽欲復而來爭也。先煩躁而四逆者。陽不勝而欲絕也。亦通。郭曰云云、四逆而煩躁者。不問其餘證。先宜服吳茱萸湯。四逆而不煩躁者。先宜服四逆湯。四逆下利脈不出者。先宜服通脈四逆湯。此三者。

治少陰之大法也。

白話文:

病證基本相同。但要從掙扎與衰竭之間加以辨別。這點非常微妙。有人說,先有手腳冰冷,然後煩躁不安,是陽氣想要恢復,與陰邪爭奪。先煩躁不安,然後出現四逆(手腳冰冷),是陽氣不勝,將要衰竭。這種說法也通。郭氏說,四逆而煩躁的,不問其他症狀,先應該服用吳茱萸湯。四逆而不煩躁的,先應該服用四逆湯。四逆而腹瀉,脈不出現的,先應該服用通脈四逆湯。這三種情況。

治療少陰病的主要原則方法就是這個。

少陰病。下利。白通湯主之。少陰病。下利脈微者。與白通湯。利不止。厥逆無脈。乾嘔煩者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脈暴出者。死。微續者。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得少陰病、腹瀉,可以用白通湯治療。如果得少陰病、腹瀉,脈搏微弱,給予白通湯。如果腹瀉不止,出現厥逆(手腳冰冷、脈搏消失)、乾嘔、煩躁,可以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。

服用湯藥後,如果脈搏突然顯得有力,表示將會死亡。如果脈搏微弱,但還持續著,表示還能活命。

少陰病。下利脈微者。寒邪直中。陽氣暴虛。既不能固其內。復不能通於脈。故宜姜附之辛而溫者。破陰固里。蔥白之辛而通者。入脈引陽也。若服湯已。下利不止。而反厥逆無脈。乾嘔煩者。非藥之不中病也。陰寒太甚。上為格拒。王太僕所謂甚大寒熱。必能與違性者爭雄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症狀:拉肚子,脈搏微弱。

原因:寒邪直接侵襲,陽氣急劇虛弱。既不能固護脾胃,又不能疏通經脈。

治療方法:應當服用姜附這種辛溫的藥物,溫散寒邪、固護脾胃;用蔥白這種辛通的藥物,入經引陽。

如果服用湯藥後,拉肚子依然不止,反而出現反胃、發冷、無脈、乾嘔煩躁等症狀。這並不是藥物不對症,而是因為寒邪太盛,上衝阻塞。正如王太僕所說,極大的寒熱必能與違背其性質的藥物對抗。

異氣者相格也。故即於白通湯中加人尿之鹹寒。豬膽汁之苦寒。反其佐。以同其氣。使不相格而適相成。內經所謂寒熱溫涼。反從其病是也。脈暴出者。無根之陽。發露不遺。故死。脈微續者。被抑之陽。來復有漸。故生。

白話文:

異氣是指相反的氣勢。因此,在白通湯中加入人尿的鹹寒與豬膽汁的苦寒,以反其輔佐之氣,使其順應原來的氣勢,避免相互牴觸,反而互相配合。這就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寒熱溫涼,反從其病」的道理。

脈搏暴出的人,是因為陽氣沒有根基,發洩無遺,所以會死亡。脈搏微弱而續的人,是因為陽氣受到壓制,逐漸恢復 ,所以會存活。

白通湯方

蔥白(四莖),乾薑(一兩),生附子(一枚去皮破八片)

上三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
白通加豬膽汁湯方

蔥白(四莖),乾薑(一兩),豬膽汁(一合),人尿(五合),生附子(一枚去皮破八片)

以上三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納人尿豬膽汁。和令相得。分溫再服。若無膽。亦可用。

白話文:

白通湯方

藥材:

  • 蔥白:四莖
  • 乾薑:一兩
  • 生附子:一枚去皮破八片

製法:

  1. 將以上三味藥材放入三升水中煮沸。
  2. 熬煮至剩下一升,去渣。
  3. 將藥液分為兩份,溫熱後分兩次服用。

白通加豬膽汁湯方

藥材:

  • 蔥白:四莖
  • 乾薑:一兩
  • 豬膽汁:一合
  • 人尿:五合
  • 生附子:一枚去皮破八片

製法:

  1. 將蔥白、乾薑、生附子放入三升水中煮沸。
  2. 熬煮至剩下一升,去渣。
  3. 將煮好的藥液加入人尿和豬膽汁,充分混合。
  4. 將藥液分為兩份,溫熱後分兩次服用。
  5. 若無豬膽汁,也可以不用。

少陰病。下利便膿血者。桃花湯主之。少陰病。二三日至四五日。腹痛。小便不利。下利不止。便膿血者。桃花湯主之。少陰病。下利便膿血者。可刺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(一種中醫病症)。大便帶有膿血。用桃花湯治療。

少陰病。得病兩三天到四五天。腹痛。小便困難。腹瀉不止。大便帶有膿血。用桃花湯治療。

少陰病。大便帶有膿血的。可以針灸。

少陰病。下利便膿血者。臟病在陰。而寒復傷血也。血傷故腹痛。陰病故小便不利。與陽經挾熱下利不同。故以赤石脂理血固脫。乾薑溫里散寒。粳米安中益氣。用刺法者。以邪陷血中。刺之以行血散邪耳。刺法未詳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。大便帶膿血的。臟器陰分有病,再加上寒邪又損傷了陰血。陰血受傷,所以腹痛。陰分有病,所以小便不利。和陽經夾帶熱邪導致的大便稀爛不同。所以用赤石脂來調和氣血,固攝脫氣。用乾薑來溫暖裡氣,驅散寒氣。用粳米來安撫中氣,益氣。如果使用針刺療法,是因為邪氣陷入了血中。用針刺來疏通血氣,驅散邪氣就可以了。針刺具體方法不詳。

桃花湯方

赤石脂(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),乾薑(一兩),粳米(一升)

上三味。以水七升。煮米令熟。去滓。溫服七合。納赤石脂末方寸匕。日三服。若一服愈。余勿服。

白話文:

桃花湯的配方如下:

藥材組成包括:赤石脂(需要一斤,其中一半保持原狀,另一半磨成細末),乾薑(一兩),以及粳米(一升)。

製作與用法:將上述三種藥材一併使用。首先,取七升水,用來煮粳米直至其熟透。接著,去掉煮米後的渣滓,留下湯汁。將湯汁溫熱至適宜飲用的溫度後,每次服用七合(約為1.4升)。在每次服用時,加入一 方寸匕(大約為1.5到3克)的赤石脂粉末。建議每日服用三次。如果服用一次後症狀即見好轉,則無需再繼續服用剩餘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