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太陽篇下 (10)

1. 下後諸變證治八條

太陽病,下之。其脈促,不結胸者,此為欲解也。脈浮者,必結胸也。脈緊者,必咽痛。脈弦者,必兩脅拘急。脈細數者,頭痛未止。脈沉緊者,必欲嘔。脈沉滑者,協熱利。脈浮滑者,必下血。

此因結胸,而並詳太陽誤下諸變。謂脈促為陽盛,而不結於胸,則必無下利痞滿之變,其邪將從外解。若脈浮者,下後邪已入里,而猶在陽分,則必作結胸矣。脈緊者,太陽之邪傳入少陰之絡,故必咽痛。所為脈緊者屬少陰,又邪客於足少陰之絡,令人咽痛,不可內食是也。

脈弦者,太陽之邪傳入少陽之經,故必兩脅拘急。所為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,其脈循脅絡於耳故也。脈細為氣少,數為陽脈,氣不足而陽有餘,乃邪盛於上也,故頭痛未止。脈沉為在裡,緊為寒脈,邪入里而正不容,則內為格拒,故必欲嘔。脈沉滑者,熱勝而在下也,故協熱利。

脈浮滑者,陽勝而陰傷也,故必下血。經曰:「不宜下而更攻之,諸變不可勝數。」此之謂也。以下並太陽下後之證,而或胸滿,或喘,或煩驚譫語,或脅痛發黃,是結胸、痞滿、煩躁、下利外,尚有種種諸變如此。

太陽病,下之後,脈促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若微惡寒者,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。

陽邪被抑,不復浮盛於表,亦未結聚於裡,故其胸滿、其脈促。促者,數而時一止也。夫促為陽脈,胸中為陽之府,脈促胸滿,則雖誤下,而邪氣仍在陽分,故以桂、甘、薑、棗甘辛溫藥,從陽引而去之。去芍藥者,恐酸寒氣味,足以留胸中之邪,且奪桂枝之性也。若微惡寒者,其人陽不足,必加附子,以助陽氣而逐陽邪。設徒與前法,則藥不及病,雖病不增劇,亦必無濟矣。

桂枝去芍藥湯方

於桂枝湯內去芍藥,余依前法。

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

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,加附子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,余依前法。

太陽病,下之,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。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。喘家作桂枝湯,加厚朴、杏仁佳。

太陽誤下,無結胸下利諸變,而但微喘,知其里未受病,而其表猶未解,胸中之氣,為之不利也。故與桂枝湯解表散邪,加厚朴、杏仁下氣定喘。然喘之為病,所關非細,而誤下之後,其變實多。仲景此條,蓋可以互證,而難以獨引,亦如太陽病,脈浮者,可發汗,宜麻黃湯之文也。學者辨諸。

太陽病,下之後,其氣上衝者,可與桂枝湯,方用前法。若不上衝者,不可與之。

病在太陽,而反下之,正氣遂虛,邪氣則陷。乃其氣反上衝者,陽邪被抑而復揚,仍欲出而之表也,故可與桂枝湯,從陽引而去之,因其輕而揚之之意也。用前法者,即啜熱稀粥,以助藥力之法,蓋欲以救被傷之氣,而引欲出之邪耳。若不上衝者,邪已內陷,不復外攻,當隨脈證而調其內,不可更以桂枝攻其表也。

白話文:

下後諸變證治八條

太陽病,如果誤用瀉下法後,脈象急促但沒有結胸症狀,表示病情將要緩解。若脈象浮現,則一定會出現結胸的症狀;脈象緊促則會咽喉疼痛;脈象弦緊則兩側脅肋拘急不適;脈象細數則頭痛未止;脈象沈緊則會想要嘔吐;脈象沈滑則會有協熱利(發熱伴隨腹瀉);脈象浮滑則必定出現下血。

這段文字是針對結胸,同時詳細描述太陽病誤用瀉下法後的各種變證。脈促代表陽氣旺盛,未結於胸,因此不會出現腹瀉、痞滿等症狀,邪氣將從外解除。若脈浮,表示下後邪氣已入裏但仍在陽分,必定形成結胸。脈緊則表示太陽之邪傳入少陰之絡,因此咽喉疼痛。所謂「脈緊屬少陰」,即邪氣侵犯足少陰經絡,令人咽痛,難以進食。

脈弦表示太陽之邪傳入少陽經,因此兩脅拘急。尺寸部皆弦,是少陽受病的表現,少陽經脈循行於脅肋並絡於耳。脈細是氣不足,數為陽脈,氣虛而陽盛,邪氣上擾,因此頭痛未止。脈沈表示邪在裏,緊為寒脈,邪入裏而正氣抗拒,內部產生格拒現象,因此欲嘔。脈沈滑則熱邪在下,故形成協熱利(腹瀉伴隨發熱)。脈浮滑代表陽盛陰傷,因此下血。經典記載:「不應該瀉下卻用攻下法,會導致各種難以估量的變證。」正是如此。

此外,太陽病誤下後,還可能出現胸悶、氣喘、煩躁驚恐、譫語、脅痛、發黃等症狀,除了結胸、痞滿、煩躁、腹瀉之外,還有多種變證。


太陽病誤下後,脈促且胸悶者,用「桂枝去芍藥湯」治療。若還伴有輕微畏寒,則用「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」。

陽氣被壓抑,未能浮盛於表,也尚未結聚於裏,因此胸悶、脈促。促脈是脈率快而有間歇的表現。促為陽脈,胸中為陽氣所在之處,脈促胸滿表示邪氣仍在陽分,故以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等甘辛溫陽之藥引導邪氣外解。去掉芍藥是因其酸寒可能阻滯胸中邪氣,並削弱桂枝的功效。如果微惡寒,代表陽氣不足,應加附子以助陽逐邪。若僅用前法,藥力不足,雖病情不加重,亦無法改善。

桂枝去芍藥湯方

桂枝湯原方去除芍藥,其餘依原法使用。

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

桂枝湯原方去除芍藥,加入炮附子一枚(去皮,切成八片),其餘依原法使用。


太陽病誤下後,若輕微氣喘,表示表證未解,用「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」治療。素有氣喘者服用桂枝湯,宜加厚朴、杏仁。

太陽病誤用瀉下法後,未出現結胸或腹瀉等變證,僅輕微氣喘,代表裏未受邪,表證仍在,胸中氣機不利。因此以桂枝湯解表,再加厚朴、杏仁下氣平喘。然而氣喘病症影響重大,誤下後變證繁多,此條文可參考對照其他證候,而不能單獨引用,如同「太陽病脈浮者可發汗,宜麻黃湯」一樣,需辨證論治。


太陽病誤下後,若患者自覺氣往上衝,可用桂枝湯,服法如前。若無氣上衝感,則不宜用桂枝湯。

太陽病誤下後,正氣虛損,邪氣內陷。若氣往上衝,代表陽氣被遏抑後再度振奮,仍欲外出解表,因此可用桂枝湯助其外達,順勢發散。服法如前所述(如飲熱稀粥助藥力),目的是扶助受傷的正氣並引邪外出。若無氣上衝感,則邪已內陷,不再外攻,應根據脈證調理內部,不宜再以桂枝湯攻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