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11)
卷二·太陽篇下 (11)
1. 下後諸變證治八條
傷寒八九日。下之。胸滿煩驚。小便不利。譫語。一身盡重。不可轉側者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傷寒下後。其邪有並歸一處者。如結胸下利諸候是也。有散漫一身者。如此條所云諸證是也。胸滿者。邪痹於上。小便不利者。邪痹於下。煩驚者。邪動於心。譫語者。邪結於胃。此病之在裡者也。一身盡重。不可轉側者。筋脈骨肉。並受其邪。此病之在表者也。夫合表裡上下而為病者。
必兼陰陽合散以為治。方用柴胡、桂枝。以解其外而除身重。龍、蠣、鉛丹。以鎮其內而止煩驚。大黃以和胃氣止譫語。茯苓以泄膀胱利小便。人參、薑、棗。益氣養營衛。以為驅除邪氣之本也。如是表裡虛實。泛應曲當而錯雜之邪。庶幾盡解耳。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
半夏(二合洗),柴胡(四兩),人參,龍骨,鉛丹,牡蠣(熬),茯苓,桂枝,生薑(各一兩半),大棗(六枚)大黃(二兩)
上十一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四升。納大黃。切如棋子。更煮一二沸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得病六七日。脈遲浮弱。惡風寒。手足溫。醫二三下之。不能食。而脅下滿痛。面目及身黃。頸項強。小便難者。與柴胡湯。後必下重。本渴而飲水嘔者。柴胡湯不中與也。食谷者噦。
病六七日。脈浮不去。惡風寒不除。其邪猶在表也。醫反二三下之。胃氣重傷。邪氣入里。則不能食而脅下滿痛。且面目及身黃。頸項強。小便難。所以然者。其人脈遲弱而不數。手足溫而不熱。為太陰本自有濕。而熱又入之。相得不解。交蒸互郁。而面目身體悉黃矣。頸項強者。
濕痹於上也。脅下滿痛者。濕聚於中也。小便難者。濕不下走也。皆與熱相得之故也。醫以其脅下滿痛。與柴胡湯以解其邪。後必下重者。邪外解而濕下行。將欲作利也。設熱濕併除。則汗液俱通而愈矣。何至下重哉。本渴而飲水嘔者。金匱所謂先渴卻嘔者。為水停心下。此屬飲家也。
飲在心下。則食谷必噦。所謂諸嘔吐。谷不得下者。小半夏湯主之是也。豈小柴胡所能治哉。
本以下之。故心下痞。與瀉心湯。痞不解。其人渴而口燥煩。小便不利者。五苓散主之。
下後成痞。與瀉心湯。於法為當矣。乃痞不解。而其人口燥煩渴。小便不利者。此非痞也。乃熱邪與水蓄而不行也。水蓄不行。則土失其潤而口燥煩渴。下迷其道而小便不利。瀉心湯不中與矣。五苓散散水泄熱。使小便利。則痞與煩渴俱止耳。
下後。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。無大熱者。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此與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條大同。雖汗下不同。其為邪入肺中則一。故其治亦同。
白話文:
傷寒病到了八九天,如果用瀉藥攻下,可能會出現胸悶、煩躁驚慌、小便不順暢、說胡話、全身沉重,身體無法轉動等症狀,這時應該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治療。
傷寒病用瀉藥攻下後,邪氣有兩種走向,一種是集中在某處,例如形成結胸或腹瀉等症狀;另一種是散布全身,就像這個條文所描述的各種症狀。胸悶是因為邪氣阻滯在上方,小便不順暢是因為邪氣阻滯在下方,煩躁驚慌是因為邪氣擾動心神,說胡話是因為邪氣結聚在胃。這些都是病在內部的表現。全身沉重,身體無法轉動,是因為筋脈、骨骼、肌肉都受到邪氣的侵襲,這是病在外部的表現。
對於這種表裡上下同時發病的狀況,治療上必須兼顧陰陽、表裡、開散與收斂。方劑中使用柴胡、桂枝來解表,解除身體沉重的感覺;用龍骨、牡蠣、鉛丹來鎮定內部的邪氣,止住煩躁驚慌;用大黃來調和胃氣,止住說胡話;用茯苓來疏泄膀胱,使小便順暢;用人參、生薑、大棗來補益氣血,滋養營衛,作為驅除邪氣的根本。像這樣全面兼顧表裡虛實,靈活運用,才能將錯綜複雜的邪氣完全解除。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配方
半夏(洗過,二合)、柴胡(四兩)、人參、龍骨、鉛丹、牡蠣(熬製過)、茯苓、桂枝、生薑(各一兩半)、大棗(六枚)、大黃(二兩)。
以上十一味藥,用水八升煎煮,取四升藥液。加入切成棋子狀的大黃,再煮一兩次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。
生病六七天,脈象遲緩、浮而無力,怕風怕冷,手腳是溫的,醫生卻多次使用瀉藥攻下。病人因此不能進食,而且脅肋下脹滿疼痛,面部、眼睛和身體都發黃,脖子僵硬,小便困難。這種情況應該給予柴胡湯,但用藥後,必然會出現大便墜脹的感覺。原本口渴,喝水後反而嘔吐的,則不適合使用柴胡湯。如果能吃東西卻不斷打嗝,也不適合。
生病六七天,脈象浮盛不去,怕風怕冷的情況沒有解除,表示邪氣仍然在表。醫生反而多次使用瀉藥攻下,嚴重損傷了胃氣,邪氣乘虛進入體內,導致病人不能進食,並且脅肋下脹滿疼痛,面部、眼睛和身體發黃,脖子僵硬,小便困難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病人脈象遲緩無力而不數快,手腳溫暖而不發熱,這是因為病人本身就有太陰濕氣,又受到熱邪侵入,濕熱交雜,互相蘊結,導致面目身體都發黃。脖子僵硬是因為濕氣阻滯在上方,脅肋下脹滿疼痛是因為濕氣聚集在中焦,小便困難是因為濕氣無法向下排出。這些都是濕熱互相作用的結果。醫生因為看到脅肋下脹滿疼痛,就用柴胡湯來解邪,用藥後出現大便墜脹的感覺,是因為邪氣從外解開,濕氣下行,將要引起腹瀉。如果熱濕同時解除,那麼汗液和大小便都會順暢,病自然會好轉,何至於出現大便墜脹的感覺呢?原本口渴卻在喝水後嘔吐,這就是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的「先渴卻嘔」,是水飲停留在心下的表現,屬於水飲病。水飲停留在心下,吃東西就會打嗝,這就是所謂的「各種嘔吐,食物無法下嚥」,應該用小半夏湯治療,而不是小柴胡湯能治好的。
原本已經使用瀉藥攻下,所以心下痞滿,應該使用瀉心湯。如果用了瀉心湯,痞滿的症狀沒有解除,而且病人感到口渴乾燥煩躁,小便不順暢,這時就應該用五苓散來治療。
用瀉藥攻下後出現痞滿,使用瀉心湯在原則上是對的。但如果痞滿沒有解除,病人反而感到口渴乾燥煩躁,小便不順暢,這就不是一般的痞滿,而是熱邪和水液蓄積而不流通。水液蓄積不流通,就會使脾土失去滋潤而口渴煩躁,下水道堵塞而小便不順暢。這時瀉心湯就不適合使用了。應該用五苓散來散水泄熱,使小便通暢,這樣痞滿和煩躁口渴的症狀就會一起消除。
用瀉藥攻下後,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。如果出現汗出和喘氣,但是沒有發高燒的情況,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這個條文和之前「發汗後不可再使用桂枝湯」的條文意思相同,雖然一個是攻下後,一個是發汗後,但都是邪氣進入肺的表現,因此治療方法也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