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12)
卷二·太陽篇下 (12)
1. 誤汗下及吐後諸變脈證十三條
本發汗而復下之,此為逆也。若先發汗,治不為逆;本先下之,而反汗之,此為逆也。若先下之,治不為逆。
此泛言汗下之法,各有所宜,當隨病而施治,不可或失其度也。如頭痛發熱惡寒者,本當發汗而反下之,是病在表而治其里也,故曰逆;腹滿便閉惡熱者,本當下之,而反汗之,是病在裡而治其表也,故亦為逆。若審其當汗而汗之,或當下而下之,則亦何逆之有?外臺云:「表病里和,汗之則愈,下之則死;里病表和,下之則愈,汗之則死,不可不慎也。」
太陽病,先發汗不解,而復下之,脈浮者不愈。浮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脈浮,故知在外,當須解外則愈,宜桂枝湯主之。
既汗復下,邪氣不從表散,而又不從里出者,以其脈浮而邪在外,故雖復下之,而病不愈也。夫病在外者,仍須從外引而去之。今雖已汗下,而其脈仍浮,知其邪猶在外,故須桂枝湯,解散外邪則愈。少陽篇云:「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」與此同意,所當互參。
太陽病,先下之而不愈,因復發汗,以此表裡俱虛,其人因致冒,冒家汗出自愈。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,得里未和,然後復下之。
下之則傷其里,汗之則傷其表。既下復汗,表裡俱虛,而邪仍不解,其人則因而為冒。冒,昏冒也,以邪氣蔽其外,陽氣被郁,欲出不能,則時自昏冒,如有物矇蔽之也。若得汗出,則邪散陽出,而冒自愈。《金匱》云:「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也。」然亦正氣得復,而後汗自出耳,豈可以藥強發之哉?
若汗出冒解,而里未和者,然後復下之,以和其里,所謂里病表和,下之而愈是也。
大下之後,復發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,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
既下復汗,重亡津液,大邪雖解,而小便不利,是未可以藥利之,俟津液漸回,則小便自行而愈,若強利之,是重竭其陰也,況未必即利耶?
下之後,復發汗,必振寒,脈微細,所以然者,以內外俱虛故也。
振寒,振慄而寒也。脈微為陽氣虛,細為陰氣少。既下復汗,身振寒而脈微細者,陰陽並傷,而內外俱虛也,是必以甘溫之劑,和之養之為當矣。
下之後,復發汗,晝日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不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大法晝靜夜劇,病在腎陰;夜靜晝劇,病在胃陽。汗下之後,晝日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者,邪未盡而陽已虛。晝日陽虛欲復,而與邪爭,則煩躁不得眠;夜而陰旺陽虛,不能與邪爭,則反安靜也。不嘔不渴,里無熱也。身無大熱,表無熱也,而又無頭痛惡寒之表證,其脈又不浮而沉,不洪而微,其為陽氣衰少無疑,故當與乾薑、附子,以助陽虛而逐殘陰也。以上三條,並是汗下後:小便不利者,傷其陰也;振寒脈微細者,陰陽並傷也;晝日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者,傷陽而不及陰也。於此見病變之不同。
白話文:
誤汗下及吐後諸變脈證十三條
發汗後又下瀉,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先發汗,再根據病情需要治療,則不算錯誤;如果先下瀉,然後再發汗,這也是錯誤的。如果先下瀉,再根據病情需要治療,則不算錯誤。
總而言之,發汗和下瀉各有適應症,應根據病情選擇治療方法,不可超過限度。例如,頭痛發熱惡寒,應該發汗,卻採用下瀉的方法,這是病在表證卻治療裡證,所以是錯誤的;腹滿便閉惡熱,應該下瀉,卻採用發汗的方法,這是病在裡證卻治療表證,所以也是錯誤的。如果能準確判斷應該發汗就發汗,應該下瀉就下瀉,就不會有錯誤了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:表證裡和,發汗則愈,下瀉則死;裡證表和,下瀉則愈,發汗則死。不可不謹慎。
太陽病,先發汗後病情未解,又採用下瀉,脈象浮的患者不會痊癒。脈象浮表示邪氣在外,卻採用下瀉,所以病情不會痊癒。現在脈象浮,可知邪氣在外,應該疏通外邪,即可痊癒。宜用桂枝湯治療。
既發汗又下瀉,邪氣既不能從體表散發,又不能從內臟排出,因為脈象浮,邪氣在外,所以即使再次下瀉,病情也不會痊癒。疾病在外的,仍需從體表引導邪氣排出。現在雖然已經發汗下瀉,但脈象仍浮,可知邪氣仍在體表,所以需要用桂枝湯,解散外邪即可痊癒。《少陽篇》記載:柴胡湯證候俱全,卻用其他藥物下瀉,柴胡證仍在的,再服用柴胡湯,必定會微微發抖,然後發熱出汗而痊癒,與此類似,應該相互參照。
太陽病,先下瀉而不愈,又再次發汗,這樣表裡都虛,患者因此昏迷。昏迷的患者汗出則自愈,原因是汗出使表證和解。裡證未和,然後再次下瀉。
下瀉傷裡,發汗傷表,既下瀉又發汗,表裡都虛,邪氣仍然不解,患者因此昏迷。昏迷,是指昏迷不醒。因為邪氣阻滯於體表,陽氣被鬱結,想發散卻不能,所以時常昏迷,如同有東西蒙蔽一樣。如果汗出,則邪氣散發,陽氣發散,昏迷自愈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昏迷的患者想要痊癒,必須大量汗出。然而,也是正氣恢復後,汗液才會自然排出,怎麼可以用藥物強行發汗呢?
如果汗出昏迷解除,但裡證未和,然後再下瀉,以和解裡證。所謂裡證表和,下瀉而痊癒,就是這個意思。
大下之後,又發汗,小便不利,這是損傷津液的緣故,不要治療,等小便通利,必然自愈。
既下瀉又發汗,再次損傷津液,雖然邪氣已解,但小便不利,這是不能用藥物通利小便的。等津液逐漸恢復,小便就會自然痊癒。如果強行通利,這是再次耗竭陰液,何況未必就能通利呢?
下瀉之後,又發汗,必然畏寒,脈象微細,這是因為內外俱虛的緣故。
畏寒,是指身體發抖而畏寒。脈象微弱是陽氣虛弱,脈象細弱是陰氣不足。既下瀉又發汗,身體畏寒,脈象微細,陰陽都受損傷,內外俱虛,這就必須用甘溫的藥物,調和滋養才是應該的。
下瀉之後,又發汗,白天煩躁不安睡不著,晚上卻安靜,不嘔吐不口渴,沒有表證,脈象沉弱,身體不發熱,用乾薑附子湯治療。
大法是白天安靜晚上加劇,病在腎陰;晚上安靜白天加劇,病在胃陽。汗下之後,白天煩躁不安睡不著,晚上卻安靜,是邪氣未盡而陽氣已虛。白天陽氣虛弱想恢復,卻與邪氣爭鬥,所以煩躁不安睡不著;晚上陰氣旺盛陽氣虛弱,不能與邪氣爭鬥,所以反而安靜。不嘔吐不口渴,裡證沒有熱;身體不發熱,表證沒有熱;而且沒有頭痛惡寒的表證,脈象又不浮而沉,不洪而微,這是陽氣衰弱不足毫無疑問。所以應該服用乾薑、附子,以助益陽虛,驅除殘餘邪氣。以上三條,都是汗下後小便不利,損傷陰液;畏寒脈象微細,陰陽都受損傷;白天煩躁不安睡不著,晚上卻安靜,損傷陽氣而未傷及陰液。由此可見病變的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