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13)
卷二·太陽篇下 (13)
1. 誤汗下及吐後諸變脈證十三條
乾薑附子湯方
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)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頓服。
發汗若下之。病仍不解。煩躁者。茯苓四逆湯主之。
發汗若下。不能盡其邪。而反傷其正。於是正氣欲復而不得復。邪氣雖微而不即去。正邪交爭。乃生煩躁。是不可更以麻、桂之屬逐其邪。及以梔、豉之類止其煩矣。是方乾薑、生附之辛。所以散邪。茯苓、人參、甘草之甘。所以養正。乃強主弱客之法也。
茯苓四逆湯方
茯苓(六兩),人參(一兩),乾薑(一兩半),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)
上五味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按汗下後煩躁一證。悉是正虛邪擾之故。而有邪多虛少。或虛多邪少之分。邪多者。宜逐邪以安正。虛多者。宜助正以逐邪。仲景既著梔豉湯之例。複列茯苓四逆之法。其於汗下後煩躁一證。虛實互舉。補瀉不遺如此。學者所當究心也。
傷寒胸中有熱。胃中有邪氣。腹中痛。欲嘔吐者。黃連湯主之。
此上中下三焦俱病。而其端實在胃中。邪氣即寒淫之氣。胃中者。沖氣所居。以為上下升降之用者也。胃受邪而失其和。則升降之機息。而上下之道塞矣。成氏所謂陰不得升而獨治其下。為下寒腹中痛。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。為胸中熱欲嘔吐者是也。故以黃連之苦寒。以治上熱。
桂枝之甘溫。以去下寒。上下既平。升降乃復。然而中焦不治。則有升之而不得升。降之而不得降者矣。故必以人參、半夏、乾薑、甘草、大棗。以助胃氣而除邪氣也。此蓋痞證之屬。多從寒藥傷中後得之。本文雖不言及。而其為誤治後證可知。故其藥亦與瀉心相似。而多桂枝耳。
黃連湯方
黃連,桂枝(去皮),乾薑,甘草(炙各三兩),人參(二兩),半夏(半升洗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夜二服。
太陽病。當惡寒發熱。今自汗出。不惡寒發熱。關上脈細數者。以醫吐之故也。一二日吐之者。腹中飢。口不能食。三四日吐之者。不喜糜粥。欲食冷食。朝食暮吐。以醫吐之所致也。此為小逆。
病在表而醫吐之。邪氣雖去。胃氣則傷。故自汗出。無寒熱。而脈細數也。一二日。胃氣本和。吐之則胃空思食。故腹中飢。而胃氣因吐而上逆。則又口不能食也。三四日。胃氣生熱。吐之則其熱上動。故不喜糜粥。欲食冷食。而胃氣自虛。不能消穀。則又朝食而暮吐也。此非病邪應爾。以醫吐之所致。曰小逆者。謂邪已去而胃未和。但和其胃。則病必自愈。
傷寒吐下後。復發汗。虛煩。脈甚微。八九日。心下痞硬。脅下痛。氣上衝咽喉。眩冒。經脈動惕者。久而成痿。吐下復汗。津液疊傷。邪氣陷入。則為虛煩。虛煩者。正不足而邪擾之為煩。心不寧也。至八九日。正氣復邪氣退則愈。乃反心下痞硬。脅下痛。氣上衝咽喉。眩冒者。
白話文:
乾薑附子湯方
配方:
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切八片)
製法:
將兩味藥材以三升水煮至一升,濾去藥渣,一次服完。
茯苓四逆湯方
適用症狀:
發汗或瀉下後,病情未減退,出現煩躁症狀。
病理分析:
過度發汗或攻下未能徹底驅邪,反而損傷正氣。此時正氣欲恢復而不得,邪氣雖弱但仍滯留,正邪相爭導致煩躁。此時不宜再用麻黃、桂枝類藥物驅邪,也不宜單用梔子、豆豉類止煩。
配方:
茯苓(六兩),人參(一兩),乾薑(一兩半),甘草(二兩,炙),附子(一枚,生用,去皮破八片)
製法:
將五味藥以五升水煮至三升,濾去藥渣。每次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補充說明:
汗下後煩躁的症狀,皆因正氣虛弱而邪氣擾動所致。需辨別邪盛正虛或正虛邪弱的差異:邪盛者應優先驅邪以安正;正虛者則需扶正以祛邪。張仲景既列舉梔子豉湯的治則,又提出茯苓四逆湯的對應方案,顯示其對虛實兼顧的全面考量。
黃連湯方
適用症狀:
傷寒導致胸中發熱、胃中寒邪滯留,出現腹痛、欲嘔吐的現象。
病理分析:
此症涉及上中下三焦失調,根源在胃中寒邪阻滯。胃氣失和則升降失常,下寒導致腹痛,上熱引發胸中煩熱欲嘔。
配方:
黃連、桂枝(去皮)、乾薑、甘草(炙,各三兩),人參(二兩),半夏(半升,洗),大棗(十二枚,擘)
製法:
將七味藥以一斗水煮至六升,濾去藥渣。每次溫服一升,白天三次,夜間兩次。
補充說明:
此症類似痞證,多因寒涼藥物損傷脾胃所致,雖未明言誤治,但從藥方結構(與瀉心湯相似而多加桂枝)可推測其背景。
誤治後的變證分析
- 太陽病誤吐後的變化:
- 症狀:自汗出、不惡寒發熱、關上脈細數。因吐法傷胃,一二日誤吐者胃空思食但拒食;三四日誤吐者胃熱欲冷食卻朝食暮吐,屬輕微逆證(胃氣未和,非邪氣所致)。
- 治法:調和胃氣即可自愈。
- 吐下後復發汗的嚴重後果:
- 症狀:虛煩、脈微弱,八九日後出現心下痞硬、脅下痛、氣衝咽喉、眩暈、經脈顫動,長期可能導致肢體痿弱。
- 病理:津液多次受損,邪氣內陷擾動正氣,若正氣未及時恢復,會進一步惡化為氣機上逆、經脈失養的痿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