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太陽篇下 (13)

1. 誤汗下及吐後諸變脈證十三條

乾薑附子湯方

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)
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。頓服。

發汗若下之。病仍不解。煩躁者。茯苓四逆湯主之。

發汗若下。不能盡其邪。而反傷其正。於是正氣欲復而不得復。邪氣雖微而不即去。正邪交爭。乃生煩躁。是不可更以麻、桂之屬逐其邪。及以梔、豉之類止其煩矣。是方乾薑、生附之辛。所以散邪。茯苓、人參、甘草之甘。所以養正。乃強主弱客之法也。

茯苓四逆湯方

茯苓(六兩),人參(一兩),乾薑(一兩半),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)

上五味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

按汗下後煩躁一證。悉是正虛邪擾之故。而有邪多虛少。或虛多邪少之分。邪多者。宜逐邪以安正。虛多者。宜助正以逐邪。仲景既著梔豉湯之例。複列茯苓四逆之法。其於汗下後煩躁一證。虛實互舉。補瀉不遺如此。學者所當究心也。

傷寒胸中有熱。胃中有邪氣。腹中痛。欲嘔吐者。黃連湯主之。

此上中下三焦俱病。而其端實在胃中。邪氣即寒淫之氣。胃中者。沖氣所居。以為上下升降之用者也。胃受邪而失其和。則升降之機息。而上下之道塞矣。成氏所謂陰不得升而獨治其下。為下寒腹中痛。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。為胸中熱欲嘔吐者是也。故以黃連之苦寒。以治上熱。

桂枝之甘溫。以去下寒。上下既平。升降乃復。然而中焦不治。則有升之而不得升。降之而不得降者矣。故必以人參、半夏、乾薑、甘草、大棗。以助胃氣而除邪氣也。此蓋痞證之屬。多從寒藥傷中後得之。本文雖不言及。而其為誤治後證可知。故其藥亦與瀉心相似。而多桂枝耳。

黃連湯方

黃連,桂枝(去皮),乾薑,甘草(炙各三兩),人參(二兩),半夏(半升洗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夜二服。

太陽病。當惡寒發熱。今自汗出。不惡寒發熱。關上脈細數者。以醫吐之故也。一二日吐之者。腹中飢。口不能食。三四日吐之者。不喜糜粥。欲食冷食。朝食暮吐。以醫吐之所致也。此為小逆。

病在表而醫吐之。邪氣雖去。胃氣則傷。故自汗出。無寒熱。而脈細數也。一二日。胃氣本和。吐之則胃空思食。故腹中飢。而胃氣因吐而上逆。則又口不能食也。三四日。胃氣生熱。吐之則其熱上動。故不喜糜粥。欲食冷食。而胃氣自虛。不能消穀。則又朝食而暮吐也。此非病邪應爾。以醫吐之所致。曰小逆者。謂邪已去而胃未和。但和其胃。則病必自愈。

傷寒吐下後。復發汗。虛煩。脈甚微。八九日。心下痞硬。脅下痛。氣上衝咽喉。眩冒。經脈動惕者。久而成痿。吐下復汗。津液疊傷。邪氣陷入。則為虛煩。虛煩者。正不足而邪擾之為煩。心不寧也。至八九日。正氣復邪氣退則愈。乃反心下痞硬。脅下痛。氣上衝咽喉。眩冒者。

白話文:

乾薑附子湯

使用乾薑一兩,生附子一枚(去皮切成八片)。將這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煮,煮至剩下一升,去除藥渣後一次服用。

如果發汗或使用瀉藥後,病情仍然沒有解除,反而出現煩躁不安,就應該使用茯苓四逆湯來治療。

發汗或使用瀉藥後,邪氣沒有完全排除,反而損傷了正氣。這時正氣想要恢復卻無法恢復,邪氣雖然微弱卻沒有馬上離開。正邪之氣互相爭鬥,就會產生煩躁不安。這種情況不能再用麻黃、桂枝之類的藥物來驅逐邪氣,也不能用梔子、豆豉之類的藥物來止住煩躁。這個方子使用乾薑、生附子的辛辣來散邪,用茯苓、人參、甘草的甘甜來滋養正氣,這是一種強壯主導、削弱客邪的方法。

茯苓四逆湯

使用茯苓六兩、人參一兩、乾薑一兩半、炙甘草二兩、生附子一枚(去皮切成八片)。將這五味藥材加入五升水煮,煮至剩下三升,去除藥渣後溫服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

總而言之,發汗或使用瀉藥後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,都是因為正氣虛弱而邪氣擾亂的緣故。其中又有邪氣多而正氣少的,或正氣多而邪氣少的區別。邪氣多的,應該驅逐邪氣來安定正氣;正氣多的,應該幫助正氣來驅逐邪氣。張仲景既已說明了梔子豉湯的例子,又列出了茯苓四逆湯的方法,他對於發汗或使用瀉藥後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,虛實都兼顧到,補瀉的方法也都沒有遺漏,這是我們學者應該仔細研究的地方。

如果傷寒病患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部疼痛,想嘔吐,就應該使用黃連湯來治療。

這是上、中、下三焦都出現病症,但病症的根源在胃部。邪氣指的是寒邪之氣。胃部是沖氣所居住的地方,是上下升降作用的場所。胃部受到邪氣侵擾而失去調和,就會使升降功能停止,使上下運行的通道堵塞。如同成氏所說,陰氣不能上升,只能停留在下方,就會導致下寒腹痛;陽氣不能下降,只能停留在上方,就會導致胸中發熱想嘔吐。所以使用黃連的苦寒之性來治療上焦的熱,使用桂枝的甘溫之性來去除下焦的寒。上下調和之後,升降的功能就能恢復。然而如果中焦沒有得到治療,就會出現想上升卻無法上升,想下降卻無法下降的情況。因此必須使用人參、半夏、乾薑、甘草、大棗,來幫助胃氣、去除邪氣。這種情況屬於痞症的範疇,多是因為服用寒性藥物損傷中焦後引起的。原文雖然沒有提及,但可以知道是誤治後產生的症狀。因此這個方子的藥物也與瀉心湯相似,只是多用了桂枝。

黃連湯

使用黃連、去皮桂枝、乾薑、炙甘草各三兩,人參二兩,洗過的半夏半升,掰開的大棗十二枚。將這七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,煮至剩下六升,去除藥渣後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兩次。

太陽病的症狀應該是怕冷發熱,但現在卻是自己出汗,不覺得怕冷發熱,並且關脈細數,這是因為醫生使用了吐法的緣故。如果一兩天內使用吐法,患者會感到腹中飢餓,但卻吃不下東西。如果三四天內使用吐法,患者會不喜歡吃稀粥,反而想吃冷食,早上吃了東西,晚上就吐出來,也是因為醫生使用了吐法的緣故。這是一種小的逆症。

病在表卻使用吐法,雖然邪氣被去除,但胃氣卻損傷了。所以會自己出汗,沒有怕冷發熱的症狀,並且脈象細數。一兩天內,胃氣本來是調和的,使用吐法後,胃空了就會想吃東西,所以感到腹中飢餓,但因為吐法的關係,胃氣向上逆行,所以又吃不下東西。三四天內,胃氣產生熱,使用吐法後,熱就向上浮動,所以不喜歡吃稀粥,反而想吃冷食。而且胃氣虛弱,不能消化食物,就會出現早上吃了東西,晚上就吐出來的情況。這不是疾病本身應該有的現象,而是因為醫生使用了吐法造成的。稱之為小逆,是因為邪氣已經去除,但胃氣還沒有調和,只要調和胃氣,病自然就會痊癒。

如果傷寒病患在使用了吐法或瀉法後,又使用發汗的方法,會導致虛煩、脈象非常微弱。到了八九天,心下出現痞硬、脅肋疼痛、氣往上衝到咽喉、頭暈目眩、經脈跳動不止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痿症。吐法、瀉法、發汗疊加使用,會使津液不斷損傷,邪氣會陷進體內,就會產生虛煩。所謂虛煩,是正氣不足而邪氣擾亂導致的煩躁不安,是心神不寧的表現。到了八九天,正氣恢復、邪氣消退應該痊癒,但現在反而出現心下痞硬、脅肋疼痛、氣往上衝到咽喉、頭暈目眩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