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14)
卷二·太陽篇下 (14)
1. 誤汗下及吐後諸變脈證十三條
邪氣摶飲內聚而上逆也。內聚者。不能四布。上逆者。無以逮下。夫經脈者。資血液以為用者也。汗吐下後。血液之所存幾何。而復摶結為飲。不能布散諸經。譬如魚之失水。能不為之時時動惕耶。且經脈者。所以綱維一身者也。今既失浸潤於前。又不能長養於後。必將筋膜乾急而攣。
或樞折脛縱而不任地。如內經所云脈痿筋痿之證也。故曰久而成痿。
太陽病吐之。但太陽病當惡寒。今反不惡寒。不欲近衣。此為吐之內煩也。
病在表而吐之。邪氣雖去。胃氣生熱。則為內煩。內煩者。熱從內動而生煩也。
太陽病。過經十餘日。心下溫溫欲吐。而胸中痛。大便反溏。腹微滿。鬱郁微煩。先此時。自極吐下者。與調胃承氣湯。若不爾者。不可與。但欲嘔。胸中痛。微溏者。此非柴胡證。以嘔知極吐下也。
過經者。病過一經。不復在太陽矣。詳見陽明篇中。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者。上氣因吐而逆。不得下降也。與病人慾吐者不同。大便溏而不實者。下氣因下而注。不得上行也。與大便本自溏者不同。設見腹滿。鬱郁微煩。知其熱積在中者猶甚。則必以調胃承氣以盡其邪矣。
邪盡則不特腹中之煩滿釋。即胸中之嘔痛亦除矣。此因勢利導之法也。若不因吐下而致者。則病人慾吐者。與大便自溏者。均有不可下之戒。豈可漫與調胃承氣湯哉。但欲嘔。腹下痛。有似柴胡證。而系在極吐下後。則病在中氣。非柴胡所得而治者矣。所以知其為極吐大下者。
以大便溏而仍復嘔也。不然。病既在下。豈得復行於上哉。
太陽病。三日。已發汗。若吐若下若溫針。仍不解者。此為壞病。桂枝不中與也。觀其脈證。知犯何逆。隨證治之。
若、與或同。言或汗。或吐。或下。或溫針。而病仍不解。即為壞病。不必諸法雜投也。壞病者。言為醫藥所壞。其病形脈證不復如初。不可以原法治也。故曰桂枝不中與也。須審其脈證。知犯何逆。而後隨證依法治之。
白話文:
邪氣和水飲在體內聚積,向上逆行。聚積在內,就無法向四周擴散;向上逆行,就無法向下疏導。經脈是依靠血液來發揮作用的,經過發汗、嘔吐、瀉下後,體內還能有多少血液呢?卻又聚積形成水飲,不能輸送到各經脈。就像魚失去了水,能不時時感到躁動不安嗎?而且經脈是維繫全身的網絡,現在既失去了之前的滋潤,又不能得到後續的營養,必然會導致筋膜乾燥、繃緊而攣縮。
有的會導致關節屈折、小腿鬆弛無力,無法支撐身體,就像《內經》所說的脈痿、筋痿等症狀,所以說久了就會形成痿證。
太陽病本來應該怕冷,卻反而不怕冷,甚至不想穿衣服,這是因為嘔吐後導致的內煩。
疾病在表而用嘔吐的方法治療,雖然邪氣散去,但胃氣會產生熱,所以會導致內煩。內煩,是熱從體內發動而產生的煩躁。
太陽病經過十幾天後,感覺心下溫熱想吐,而且胸口疼痛,大便反而稀溏,腹部微微脹滿,心情鬱悶、稍微煩躁。如果之前有過劇烈的嘔吐、瀉下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;如果不是,就不能用。只是想吐、胸口痛、大便微溏,這不是柴胡證,因為嘔吐表示之前有過劇烈的嘔吐、瀉下。
“過經”是指疾病超過了一經,不在太陽經了,詳見陽明篇。感覺心下溫熱想吐,而且胸口疼痛,是因為嘔吐導致氣逆,不能向下。這和病人自己想吐的情況不同。大便稀溏而不成形,是因為瀉下導致氣向下注,不能向上。這和大便本來就稀溏的情況不同。如果出現腹部脹滿、心情鬱悶煩躁,就知道熱積在中焦更加嚴重,必須用調胃承氣湯來清除邪氣。
邪氣清除後,不僅腹中的煩滿會消失,胸中的嘔吐疼痛也會消除,這是因勢利導的方法。如果不是因為嘔吐、瀉下導致的,那麼病人自己想吐和大便本來就稀溏的情況,都不能用瀉下的方法,怎麼可以隨便用調胃承氣湯呢?只是想吐、腹部疼痛,看起來像柴胡證,但這是因為劇烈的嘔吐、瀉下後導致的,病邪在中焦,不是柴胡湯可以治療的。之所以知道是劇烈嘔吐、瀉下引起的,
是因為大便稀溏,而且還伴隨嘔吐。不然的話,疾病既然在下焦,怎麼會又向上跑呢?
太陽病經過三天,已經用過發汗、嘔吐、瀉下或溫針等方法治療,仍然沒有好轉,這就是壞病,不適合再用桂枝湯。要觀察他的脈象和症狀,知道犯了什麼錯誤,再根據症狀進行治療。
“若”和“或”意思相同,是指或者用發汗、或者用嘔吐、或者用瀉下、或者用溫針等方法治療,如果病仍然沒有好轉,就屬於壞病,不必各種方法都用上。壞病是指被醫藥損壞的病,它的病形、脈象和症狀已經不像最初那樣,不能再用原來的治療方法。所以說桂枝湯不適合再用。必須仔細審查脈象和症狀,知道犯了什麼錯誤,然後根據症狀依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