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八·厥陰篇 (3)
卷八·厥陰篇 (3)
1. 厥陰溫法十條
傷寒脈微而厥。至七八日。膚冷。其人躁無暫安時者。此為臟厥。非蛔厥也。蛔厥者。其人當吐蛔。今病者靜而復時煩。此為臟寒。蛔上入膈。故煩。須臾復止。得食而嘔。又煩者。蛔聞食臭出。其人當自吐蛔。蛔厥者。烏梅丸主之。又主久痢。
白話文:
傷寒時,脈搏微弱四肢冰冷,患者煩躁不安,這是臟厥。不是蟲厥。
蟲厥的特徵是:患者應該會嘔吐出蛔蟲,而現在患者靜時安穩,煩躁時復發。這是因為臟寒,蛔蟲上竄橫膈,所以煩躁,過一會兒又停止。吃東西後就會嘔吐,再次煩躁,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而出沒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應該自己吐出蛔蟲。
蟲厥的治療方法是:烏梅丸。烏梅丸還能治療久痢。
傷寒脈微而厥。寒邪中於陰也。至七八日。身不熱而膚冷。則其寒邪未變可知。乃其人躁無暫安時者。此為臟厥發躁。陽氣欲絕。非為蛔厥也。蛔厥者。蛔動而厥。其人亦躁。但蛔靜則躁亦自止。蛔動則時復自煩。非若臟寒之躁無有暫安時也。然蛔之所以時動而時靜者。何也。
白話文:
傷寒時,如果脈搏微弱而手腳冰涼,這是寒邪入侵陰部所致。到了七八天後,身體不發熱,但皮膚卻很冷,可見寒邪尚未轉化。如果這個人焦躁不安,沒有片刻安寧,這是臟腑寒厥導致的躁動,陽氣將要耗盡,而不是蛔蟲引起的厥證。蛔蟲引起的厥證,是蛔蟲蠕動而發作的,患者也會焦躁,但蛔蟲不動,焦躁也會自行停止。當蛔蟲蠕動時,焦躁就會時常發作,不像臟腑寒厥那樣沒有片刻安寧。不過,蛔蟲為何有時蠕動,有時靜止呢?
蛔性喜溫。臟寒則蛔不安而上膈。蛔喜得食。臟虛則蛔復上而求食。甚則嘔吐。涎液從口中出。按古云、蛔得甘則動。得苦則安。又曰、蛔聞酸則靜。得辛熱則止。故以烏梅之酸。連柏之苦。薑、辛、歸、附、椒、桂之辛。以安蛔溫臟而止其厥逆。加人參者。以蛔動中虛。故以之安中而止吐。
且以御冷熱諸藥之悍耳。
烏梅丸方
白話文:
蛔蟲喜歡溫暖,臟腑寒冷時蛔蟲會不安分往上移動到膈膜處。蛔蟲喜歡吃東西,臟腑虛弱時蛔蟲會再次往上移動尋找食物,嚴重的話會嘔吐,口吐涎液。根據古書記載:蛔蟲攝取甜食會躁動,攝取苦味會安靜;又說:蛔蟲聽到酸味會安靜,攝取辛熱的食物會停止躁動。因此,使用烏梅的酸味、連翹的苦味、薑、花椒、肉桂、附子、黑胡椒、桂枝的辛味來安撫蛔蟲,溫暖臟腑,阻止其反覆發作。加入人參是因為蛔蟲躁動是因中虛所致,因此使用人參來補中,防止嘔吐。
而且用來調和用以抵禦寒熱各種藥物的猛烈性,
烏梅丸方
烏梅(三百個),黃連(一斤),乾薑(十兩),細辛,附子(炮),桂枝,人參,黃柏(各六兩),當歸,蜀椒(各四兩)
白話文:
烏梅:三百個 黃連:一斤 乾薑:十兩 細辛:六兩 附子(炮製過的):六兩 桂枝:六兩 人參:六兩 黃柏:六兩 當歸:四兩 蜀椒:四兩
上十味。異搗篩。合治之。以苦酒漬烏梅一宿。去核。蒸之五升米下。飯熟搗成泥。和藥令相得。內臼中。與蜜杵二千下。丸如桐子大。先食飲服十丸。日三服。稍加至二十丸。禁生冷滑物臭食等。乾嘔吐涎沫。頭痛者。吳茱萸湯主之。
白話文:
這十種藥材,分別搗碎過篩,然後混合在一起。用苦酒將烏梅浸泡一整晚,取出烏梅核。將五升米蒸熟,搗成泥狀。將藥材和米泥混合均勻,放入研缽中。加入蜂蜜,用藥杵搗兩千次。將藥泥製成像桐子大小的丸子。在進食之前,服用十顆藥丸。每天服用三次,逐漸增量至二十顆。服用期間忌口生冷、滑膩、有異味的食物。如果出現乾嘔、吐涎沫、頭痛的症狀,可以服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
乾嘔吐涎沫者。厥陰寒邪上攻陽明也。頭痛者。厥陰之脈上出額。與督脈會於巔。寒氣隨經上入於頭。故痛也。然頭者諸陽之會。以陰邪而得干之。其陽不振甚矣。故以吳茱萸辛熱。入厥陰散寒邪為君。生薑辛溫。和胃止嘔吐為臣。人參、大棗甘溫。助正氣養陽氣為佐也。
白話文:
乾嘔吐涎沫 :厥陰經的寒邪侵犯陽明經。
頭痛 :厥陰經的經脈上行到額頭,與督脈在頭頂交會。寒氣沿著經絡上行至頭部,所以會頭痛。而且,頭部是諸陽經脈會聚的地方,受到陰邪侵犯,陽氣自然受到嚴重影響。
因此,方劑中:
- 吳茱萸:辛熱,入厥陰經,散寒邪,為君藥。
- 生薑:辛溫,調和胃氣,止嘔吐,為臣藥。
- 人參、大棗:甘溫,扶助正氣,滋養陽氣,為佐藥。
手足厥寒。脈細欲絕者。當歸四逆湯主之。若其人內有久寒者。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。手足厥寒。脈微欲絕者。陽之虛也。宜四逆輩。脈細欲絕者。血虛不能溫於四末。並不能榮於脈中也。夫脈為血之府。而陽為陰之先。故欲續其脈。必益其血。欲益其血。必溫其經。
白話文:
手腳冰涼,脈搏微弱
服用當歸四逆湯治療。若患者內有宿寒,則宜服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治療。
手腳冰涼,脈搏微弱
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。宜服用四逆湯等方劑。脈搏細弱欲絕,表明血氣虛弱,無法溫暖四肢末端,也無法充盈脈中。脈絡是血的庫藏,而陽氣是陰氣的先導。因此,要續脈,必須增加血氣。要增加血氣,必須溫暖經絡。
方用當歸、芍藥之潤以滋之。甘草、大棗之甘以養之。桂枝、細辛之溫以行之。而尤藉通草之入經通脈。以續其絕而止其厥。若其人內有久寒者。必加吳茱萸、生薑之辛以散之。而尤藉清酒之濡經浹脈。以散其久伏之寒也。
當歸四逆湯方
白話文:
這個方子使用當歸和芍藥的滋潤來滋養身體。甘草和大棗的甜味來調養身體。桂枝和細辛的溫熱來疏通身體。最重要的是通草能進入經脈疏通,以連接斷絕的經絡並止住厥逆。如果患者體內有長期受寒的情況,必須加入吳茱萸和生薑的辛味來散寒。最重要的是用清酒濡經浹脈,以散去他長久以來積聚的寒氣。
當歸四逆湯的方劑是這樣的:
當歸(三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細辛(三兩),通草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)
白話文:
當歸(120 克),桂枝(120 克),芍藥(120 克),細辛(120 克),通草(80 克),甘草(80 克,經炙烤),大棗(25 枚,取 12 枚掰開)
上七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
白話文:
上方所提到的七種藥材,使用八升水進行煎煮,煮至剩下三升時,將藥渣濾掉。趁溫熱時分三次服用,每次服用一升,每日共服用三次。
此處描述的是【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】的用法。
當歸(三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細辛(三兩),通草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二十五枚),吳茱萸(二升),生薑(半斤切)
白話文:
當歸(120克),桂枝(120克),芍藥(120克),細辛(120克),通草(80克),甘草(80克,經過炙烤),大棗(25枚),吳茱萸(2升),生薑(250克,切片)
上九味。以水六升。清酒六升。和煮取五升。去滓。溫分五服。一方水酒各四升。
大汗出。熱不去。內拘急。四肢疼。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取以上九種藥物,使用六升清水及六升清酒,一同煎煮至剩下五升藥液,然後去掉沉澱物。將煎煮好的藥液溫熱後分成五次服用。另一種用法是用水和酒各四升來煎煮。
當患者出現大量出汗、體內熱度不退、身體內部緊張、四肢疼痛,同時伴隨著腹瀉、手足冰冷及畏寒的情況時,應當以「四逆湯」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此過汗傷陽。病本熱而變為寒之證。大汗出。熱不去者。邪氣不從汗解。而陽氣反從汗亡也。陽氣外亡。則寒冷內生。內冷則脈拘急而不舒也。四肢者。諸陽之本。陽虛不足。不能實氣於四肢。則為之疼痛也。甚至下利厥逆而惡寒。則不特無以內守。亦並不為外護矣。故必以四逆湯救陽驅陰為主。余謂傳經之熱。久亦成陰者。此類是也。
大汗。若大下利而厥逆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這種過度出汗會損傷陽氣。原本是熱證,但變成了寒證。大汗淋漓,熱氣卻不退,這是因為邪氣沒有隨著汗液排出,反而陽氣從汗液中流失了。陽氣外洩,則會在體內產生寒氣。體內寒冷,脈搏就會拘緊,無法舒展。四肢是陽氣的根源,陽氣虛弱,不能把氣血充實到四肢,就會導致疼痛。嚴重時還會腹瀉、厥逆(氣逆、嘔吐),而且畏寒怕冷。這時不僅不能內護身體,也不能外禦寒邪。所以必須以四逆湯來救助陽氣,驅除寒氣為主。我認為,經脈傳導的熱,時間久了也會變成寒證,這種情況就是如此。
大量出汗的情況下,如果同時出現嚴重腹瀉和手足冰冷的症狀,應該使用四逆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此亦陽病誤治而變陰寒之證。成氏所謂大汗若大下利。表裡雖殊。其亡津液損陽氣一也。陽虛陰勝。則生厥逆。雖無裡急下利等證。亦必以救陽驅陰為急。易曰、履霜堅冰至。陰盛之戒。不可不凜也。
傷寒脈促。手足厥逆者。可灸之。
白話文:
這種病症也是陽證被錯誤治療後,轉變為陰寒證狀。正如成氏所說的,大量流汗或腹瀉,雖然表裡不同,但它們都會損耗津液、損傷陽氣。陽氣虛弱,陰氣旺盛,就會產生厥逆(全身抽搐)。即使沒有裡急下利等症狀,也必須以救護陽氣、驅逐陰寒為要務。易經說:「見到地上的霜,就知道堅冰將至。」這是告誡我們要警惕陰盛,不可不謹慎。
如果患有傷寒,脈搏急促,並且手腳冰冷逆冷的話,可以使用灸療的方法來治療。
脈陽盛則促。陰盛則結。手足厥逆而脈促者。非陽之虛。乃陽之鬱而不通也。灸之所以引陽外出。若厥而脈微者。則必更以四逆湯溫之。豈特灸之哉。
嘔而脈弱。小便複利。身有微熱。見厥者。難治。四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當陽氣過盛時,脈搏就會急促。當陰氣過盛時,脈搏就會出現堵塞。手腳冰冷而脈搏急促的人,並不是陽氣虛弱,而是陽氣鬱結不通。針灸的原理就是把陽氣引導出來。如果手腳冰冷而脈搏微弱的人,則必須再用四逆湯溫煦,而不能只用針灸。
如果出現嘔吐並且脈象虛弱,同時小便頻繁且暢通無阻,身體伴有輕微發熱的現象,而且時有手足逆冷的情況,這表明病情較為複雜難治。針對這種情況,可以使用四逆湯作為主方來治療。
脈弱便利而厥。為內虛且寒之候。則嘔非火邪。乃是陰氣之上逆。熱非寒邪。乃是陽氣之外越矣。故以四逆湯救陽驅陰為主。然陰方上衝而陽且外越。其離決之勢。有未可即為順接者。故曰難治。或曰嘔與身熱為邪實。厥利脈弱為正虛。虛實互見。故曰難治。四逆湯。舍其標而治其本也。亦通。
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汗出而厥者。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脈搏微弱,容易腹瀉,而且手腳冰冷。這是體內虛寒的徵兆。此時嘔吐並非是由於火毒,而是陰氣上逆造成的。發熱並非是由於寒邪,而是陽氣外越所致。所以,治療原則以四逆湯為主,以振奮陽氣,驅逐陰氣。
但是,陰氣向上衝擊,而陽氣又向外發散,這種分離決絕的狀況,並不是立即用藥就可以順利接續的。所以說難以治療。有些人認為,嘔吐和發熱是邪氣實證,而手腳冰冷和脈搏微弱是正氣虛證。虛實夾雜,所以治療困難。四逆湯,捨棄了標證而治療本源。這也是一種治療方法。
患者出現腹瀉,排出物為未完全消化的食物(清穀),內臟有寒氣而外表呈現熱象。若伴有出汗且手足逆冷的症狀,應以「通脈四逆湯」作為主要治療方劑。
挾熱下利者。傷在太陰之陰。中寒清穀者。傷在少陰之陽。裡寒外熱。汗出而厥。為陰內盛而陽外越之象。故於四逆加乾薑一倍。以溫里而勝寒邪。曰通脈者。蓋欲使陽氣內行。而厥與利俱止耳。
白話文:
陽盛導致腹瀉: 這是因為太陰的陰氣受傷。
陽氣虛寒導致腹瀉: 這是因為少陰的陽氣受傷。
體內寒氣較重,體外卻發熱,出汗同時手腳冰冷: 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,體外陽氣外泄的徵兆。
所以,在「四逆湯」的基礎上,加倍使用乾薑,以溫暖體內、戰勝寒邪。
這種做法稱為「通脈」,目的是讓陽氣在體內運行,使手腳冰冷和腹瀉的症狀同時消失。
傷寒厥而心下悸者。宜先治水。當服茯苓甘草湯。卻治其厥。不爾。水漬入胃。必作利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患有傷寒,手腳冰冷且心臟悸動,應該先治療水腫。可以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。然後再治療手腳冰冷的症狀。如果不這樣做,水腫會進入胃部,一定會導致腹瀉。
傷寒寒勝則厥。心下有水則悸。厥而心下悸者。寒中於陰而水聚於心下也。是宜以茯苓甘草湯先治其水。水去然後治厥。如傷寒二三日。心中悸而煩者。先服建中湯之意也。建中者。建立中氣。恐其中虛而邪易入。邪入則煩不止矣。茯苓甘草湯甘淡利水益中氣。恐其水漬入胃而作利。利作則厥不回矣。仲景治病。每以正氣為慮如此。
白話文:
傷寒症發作時,寒邪盛則會出現手腳發冷、脈搏微弱的厥證。心臟下方積聚水液則會導致心悸。出現厥證,心下又悸動,這說明寒邪內侵陰分,水液聚積於心下。此時應先用茯苓甘草湯治療水氣。水氣去除後再治療厥證。例如,傷寒病發作二、三日,心中悸動且煩躁不安,應先服用建中湯。建中湯的作用是建立中氣,防止中氣虛弱導致外邪容易入侵。一旦外邪入侵,煩躁不安就會持續不退。茯苓甘草湯甘淡利水,又能益中氣。但如果積聚的水液流入胃中導致腹瀉,那麼厥證就無法消除。仲景治療疾病時,總是優先考慮正氣。
傷寒本自寒下。醫復吐下之。寒格更逆吐下。若食入口即吐。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寒性流感本身就是因為寒氣積滯在體內而導致的。如果醫生再次給病人用吐下之法,寒氣就會更加逆流,導致吐下不止。如果病人吃下的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,可用乾薑、黃連、黃芩和人參製成的湯藥來治療。
傷寒本自寒下。蓋即太陰腹滿自利之證。醫不知而復吐下之。裡氣遂虛。陰寒益甚。胃中之陽。被格而上逆。脾中之陰。被抑而下注。得不倍增吐下乎。至食入口即吐。則逆之甚矣。若以寒治逆。則寒下轉增。或僅投溫劑。則必格拒而不入。故以連、芩之苦。以通寒格。參、姜之溫。以復正氣而逐陰邪也。
白話文:
傷寒原本就是因為感受寒氣而拉肚子。這其實就是太陰脾胃虛寒、腹脹腹瀉的症狀。醫生如果不知道這一點,反而繼續給病人催吐、下瀉,就會讓腸胃的正氣變得虛弱,陰寒之氣更加嚴重。胃中的陽氣會被寒氣阻隔而上逆,脾中的陰寒之氣會被壓迫而下注,這樣還能不加重吐瀉嗎?嚴重的甚至會立刻把食物吐出來,這說明上逆得很厲害。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上逆,寒下之證就會加重。如果只給溫和的藥劑,又會被阻隔而無法進入。所以要用黃連、黃芩的苦味來疏通寒氣阻滯,用人參、生薑的溫熱來恢復正氣並驅除陰邪。
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
乾薑(三兩),黃連(三兩),黃芩(三兩),人參(三兩)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白話文:
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方
材料:
- 乾薑(三兩)
- 黃連(三兩)
- 黃芩(三兩)
- 人參(三兩)
做法:
- 將以上四味藥材放入鍋中,加入六升水。
- 用大火煮沸,轉小火慢煮至剩餘二升。
- 濾去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