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太陽篇下 (15)

1. 火逆十條

脈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無從出,因火而盛,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

脈浮者,病在表,不以汗解,而以火攻,肌腠未開,則邪無從出,反因火氣而熱乃盛也。夫陽邪被迫而不去者,則必入而之陰,病從腰以下重而痹者,邪因火迫而在陰也,故曰火逆。

微數之脈,慎不可灸,因火為邪,則為煩逆,追虛逐實,血散脈中,火氣雖微,內攻有力,焦骨傷筋,血難復也。

脈微數者,虛而有熱,是不可以火攻,而反灸之,熱得火氣,相合為邪,則為煩逆。煩逆者,內煩而火逆也。

血被火迫,謂之追虛,熱因火動,謂之逐實。由是血脈散亂而難復,筋骨焦枯而不澤,火之為害何如耶!

脈浮,熱甚,反灸之,此為實,實以虛治,因火而動,必咽燥唾血。

此火邪迫血,而血上行者也。脈浮熱甚,此為表實,古法瀉多用針,補多用灸,醫不知而反灸之,是實以虛治也。兩實相合,迫血妄行,必咽燥而唾血。

太陽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經不解,必圊血,名為火邪。

此火邪迫血,而血下行者也。太陽表病,用火熏之,而不得汗,則邪無從出,熱氣內攻,必發躁也。六日傳經盡,至七日則病當解,若不解,火邪迫血,下走腸間,則必圊血。圊血、便血也。

太陽傷寒者,加溫針,必驚也。

寒邪在表,不以汗解,而以溫針,心虛熱入,必作驚也。成氏曰:溫針損營血而動心氣。

太陽病中風,以火劫發汗,邪風被火熱,血氣流溢,失其常度,兩陽相熏灼,其身發黃。陽盛則欲衄,陰虛則小便難。陰陽俱虛竭,身體則枯燥,但頭汗出,劑頸而還,腹滿微喘,口乾咽爛,或不大便,久則譫語,甚者至噦,手足躁擾,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
風為陽邪,火為陽氣,風火交煽,是為兩陽。陽盛而熱勝為發黃,陽盛則血亡而陰竭,為欲衄,為小便難也。陰陽俱虛竭,非陽既盛而復虛也。盛者,陽邪自盛,虛者,陽氣自虛也。身體枯燥以下,並陰陽虛竭,火氣熏灼之徵,於法不治。乃小便本難而反利,知其陰氣未絕,猶可調之使復也,故曰其人可治。

太陽病,二日,反躁,反熨其背,而大汗出,大熱入胃,胃中水竭,躁煩,必發譫語。十餘日,振慄自下利者,此為欲解也。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嘔,欲失溲,足下惡風,大便硬,小便當數而反不數,反多,大便已,頭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熱,穀氣下流故也。

太陽病二日,不應發躁而反躁者,熱氣行於里也。是不可以火攻之,而反熨其背,汗出熱入,胃乾水竭,為躁煩,為譫語。勢有所必至者,至十餘日,火氣漸衰,陰氣復生,忽振慄自下利者,陽得陰而和也,故曰欲解。因原其未得利時,其人從腰以下無汗,欲小便不得者,陽不下通於陰也。

白話文:

火逆十條

脈象浮,宜用發汗法治療。若用火灸,邪氣無法排出,反而因火助長病情,病症會集中在腰部以下,導致肢體沉重麻痺,此即所謂的「火逆」。

脈象浮,表示病邪在表層。若不發汗,反而用火攻,則肌膚腠理未開,邪氣無法排出,反而因火氣而加重病情。陽邪被逼迫而不散,則會深入陰分,導致腰以下沉重麻痺,這是因為邪氣被火逼迫而進入陰分所致,故稱「火逆」。

脈象微弱而數,切勿施灸。因為火加重邪氣,會導致煩躁逆亂。這屬於耗損正氣而驅逐邪氣,導致氣血散亂,即使火氣微弱,內部攻擊卻有力,會傷及筋骨,氣血難以恢復。

脈象微弱而數,是虛弱伴有熱症,不可以火攻,反而施灸的話,熱邪會因火氣而加重,形成煩躁逆亂。煩躁逆亂,指的是內在煩悶,且有火逆的情況。

血液被火氣逼迫,稱為「追虛」;熱邪因火而加劇,稱為「逐實」。因此,氣血散亂難以恢復,筋骨枯竭無光澤,火的危害如此之大。

脈象浮,熱症嚴重,反而用灸法,這是屬於實證用虛法治療。因火而加劇病情,必會出現咽喉乾燥,咳血等症狀。

這是火邪迫使血液上行。脈象浮,熱症嚴重,屬於表實證。古法治療表實多用針刺,補法多用灸法。若醫生不知情而反用灸法,則屬於實證用虛法治療。兩者皆實,互相加重,迫使血液妄行,必會出現咽喉乾燥,咳血等症狀。

太陽經病症,用火熏,卻無法發汗,病人必會煩躁,若到經脈循行期而病症未解,則會出現下血。此為火邪所致。

這是火邪迫使血液下行。太陽經表證,用火熏卻無法發汗,則邪氣無法排出,熱氣內攻,必會煩躁。經脈循行六日,到第七日病症應當痊癒,若未痊癒,火邪迫使血液下行至腸道,則會出現下血(下血、便血)。

太陽經傷寒,使用溫熱針灸,必會驚悸。

寒邪在表,不以發汗法治療,而用溫熱針灸,會導致心氣虛弱,熱邪內入,必會驚悸。成氏(指成無己)說:溫熱針灸損傷營血,而擾動心氣。

太陽經中風,用火來發汗,風邪遇上火熱,氣血溢散,超過正常限度,兩陽相交熏灼,身體發黃,陽盛則欲出血,陰虛則小便困難,陰陽俱虛竭,則身體枯燥,只有頭部出汗,汗液沿頸部而下,腹部脹滿略喘,口乾咽痛,可能大便不通,久則神志不清,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,手腳躁動不安,捻衣摸床,小便通暢者,尚可治療。

風屬陽邪,火屬陽氣,風火相煽,稱為兩陽。陽盛則熱盛而發黃,陽盛則血亡而陰竭,故欲出血,小便困難。陰陽俱虛竭,並非陽氣先盛後虛,盛是陽邪自盛,虛是陽氣自虛。身體枯燥以下,皆為陰陽俱虛竭,火氣熏灼之徵兆,按法當無治,然而小便本應困難而反利,知道其陰氣未絕,尚可調治使其恢復,故曰其人可治。

太陽經病症,二日,反出現煩躁,反用熨背法,大量出汗,則大熱進入胃中,胃中津液耗竭,煩躁不安,必會神志不清。十餘日後,出現寒慄,下痢,這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。所以,其汗從腰以下不出,想小便卻不能,反胃,想排尿卻不能,腳底怕風,大便秘結,小便應該頻繁卻不頻繁,反而很多,大便後,頭部猛然疼痛,其人腳心必熱,這是谷氣下流的緣故。

太陽經病症二日,不應該出現煩躁卻反出現煩躁,是熱氣深入臟腑的緣故。不可以火攻,反而用熨背法,汗出熱入,胃中乾燥津液耗竭,導致煩躁不安,神志不清。事態必然發展到,十餘日後,火氣逐漸衰弱,陰氣恢復,忽然出現寒慄和下痢,這是陽氣得陰而和諧的表現,故曰將要痊癒。從其未好轉時,病人腰以下不出汗,想小便卻不能,這是陽氣不能下達陰分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