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太陽篇下 (16)

1. 火逆十條

反嘔者。陽邪上逆也。欲失溲。足下惡風者。陽上逆。足下無氣也。大便硬。津液不下行也。諸皆陽氣上盛。升而不降之故。及乎津液入胃。大便得行。於是陽氣暴降而頭反痛。穀氣得下而足心熱。則其腰下有汗。小便得行可知。其不嘔不失溲。又可知矣。

火逆下之。因燒針煩躁者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。

火逆復下。已誤復誤。又加燒針。火氣內迫。心陽內傷。則生煩躁。桂枝、甘草。以復心陽之氣。牡蠣、龍骨。以安煩亂之神。此與下條參看更明。

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

桂枝,炙甘草(各一兩),牡蠣,龍骨(各二兩)

上為末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二升半。去滓。溫服八合。日三服。

傷寒脈浮。醫以火迫劫之。亡陽。必驚狂起臥不安者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陽主之。

陽者。心之陽。即神明也。亡陽者。火氣通於心。神被火迫而不守。此與發汗亡陽者不同。發汗者。搖其精則厥逆筋惕肉瞤。故當用四逆。被火者。動其神則驚狂起臥不安。故當用龍、蠣。其去芍藥者。蓋欲以甘草急復心陽。而不須酸味更益營氣也。與發汗後。其人叉手自冒心。

心、下悸。欲得按者。用桂枝甘草湯同意。蜀漆、即常山苗。味辛。能去胸中邪結氣。此證火氣內迫心包。故須之以逐邪而安正耳。
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

桂枝(三兩),生薑(三兩切),蜀漆(三兩洗去腥),甘草(二兩炙),牡蠣(五兩熬)龍骨(四兩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為末。以水一斗二升。先煮蜀漆減二升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燒針令其汗。針處被寒。核起而赤者。必發奔豚。氣從少腹上衝心者。灸其核上各一壯。與桂枝加桂湯。燒針發其汗。針處被寒者。故寒雖從汗而出。新寒復從針孔而入也。核起而赤者。針處紅腫如核。寒氣所郁也。於是心氣因汗而內虛。腎氣乘寒而上逆。則發為奔豚。氣從少腹上衝心也。灸其核上。以杜再入之邪。與桂枝加桂。以泄上逆之氣。

桂枝加桂湯方

於桂枝湯方內更加桂二兩。共五兩。余依前法。

白話文:

火逆十條

  1. 嘔吐:由於陽熱邪氣向上逆行所致。
  2. 有尿意但排不順,且腳下怕風:這是陽氣上逆,腳下缺乏氣血滋養的表現。
  3. 大便乾硬:津液無法向下輸布所致。
    以上症狀皆因陽氣過盛,上升而不下降的緣故。
    當津液重新進入胃中,大便得以排出後,陽氣突然下降,反而可能引起頭痛;穀氣下行則使足心發熱,此時腰以下出汗,小便自然通暢,嘔吐與排尿不順的症狀也會消失。

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
若誤用火法治療又瀉下,加上燒針導致煩躁,可用此方。
錯誤的治療使火氣內迫、心陽受損,引發煩躁。桂枝、甘草恢復心陽;龍骨、牡蠣安神定志。

組方
桂枝、炙甘草(各一兩),牡蠣、龍骨(各二兩)
製成藥末,以五升水煮至二升半,去渣後溫服八合,每日三次。

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
傷寒脈浮時,誤用火攻導致「亡陽」(心神不守),出現驚狂、坐臥不安,適用此方。
此處「亡陽」指心陽受擾,與發汗過度的亡陽不同。火攻直接影響心神,故用龍骨、牡蠣鎮驚;去芍藥以免酸味滯留營氣;蜀漆(常山苗)能散胸中邪氣,協助安定心神。

組方
桂枝(三兩)、生薑(三兩切)、蜀漆(三兩洗淨)、炙甘草(二兩)、牡蠣(五兩熬)、龍骨(四兩)、大棗(十二枚擘開)
先煮蜀漆至水量減少二升,加入餘藥煮至三升,去渣後溫服一升。


桂枝加桂湯
因燒針發汗後,針孔受寒出現紅腫硬塊,可能引發「奔豚」(氣從少腹衝心)。
此時需灸紅腫處以防寒邪再入,並服用此方以平衝降逆之氣。

組方
於桂枝湯原方中再加桂枝二兩(共五兩),其餘製法照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