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太陽篇下 (17)

1. 太陽類病法第五

2. 溫病一條

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。

此溫病之的證也。溫病者,冬春之月,溫暖太甚,所謂非節之暖,人感之而即病者也。此正是傷寒對照處。傷寒變乃成熱,故必傳經而後渴;溫邪不待傳變,故在太陽而即渴也。傷寒陽為寒鬱,故身發熱而惡寒;溫病陽為邪引,故發熱而不惡寒也。然其脈浮,身熱頭痛,則與傷寒相似,所以謂之傷寒類病云。

白話文:

溫病一條

太陽病,發燒且口渴,但不惡寒,這是溫病。

這是溫病的典型症狀。溫病發生在冬春季節,天氣過於溫暖,也就是說,這是季節異常的溫暖,人受到這種溫暖的影響而立即生病。這正是與傷寒相對照的地方。傷寒是寒邪轉變為熱邪,所以必須經過經絡傳變之後才會口渴。溫邪則不需經過傳變,所以停留在太陽經時就已經口渴了。傷寒是陽氣被寒邪鬱阻,所以身體發熱卻惡寒;溫病是陽氣被邪氣牽引,所以發熱而不惡寒。但是,脈象浮,身體發熱頭痛,這些症狀和傷寒相似,所以稱為傷寒類病。

3. 風溫一條

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曰風溫。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多眠睡,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視失溲;若被火者,微發黃色,劇則如驚癇,時瘛瘲;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
此風溫之的脈的證也,亦是傷寒反照處。傷寒寒邪傷在表,汗之則邪去而熱已;風溫溫與風,得汗之則風去而溫勝,故身灼熱也。且夫風溫之病,風傷陽氣而溫損陰氣,故脈陰陽俱浮,不似傷寒之陰陽俱緊也。風泄津液,而溫傷肺氣,故自汗出身重,不同傷寒之無汗而體痛也。

多眠睡者,熱勝而神昏也。鼻息鼾,語言難出者,風溫上壅,湊於肺也。是當以辛散風而涼勝溫,乃不知而遽下之,則適以傷臟陰而陷邪氣。臟陰傷,則小便難,目直視;邪氣陷,則時復失溲也。被火如溫針灼艾之屬,風溫為陽邪,火為陽氣,以陽遇陽,所謂兩陽相熏灼,其身必發黃也。

然火微則薰於皮膚,而身發黃色;火劇則逼入心臟,而如發驚癇,且風從火出,而時時瘛瘲,乃所以為逆也。若已被火而復以火熏之,是謂逆而再逆,一逆尚延時日,再逆則促命期,此醫家之大罪也!仲景示人風溫溫病之大戒加此。

按傷寒序例云:「從霜降以後,至春分以前,凡有觸冒霜露,體中寒即病者,謂之傷寒。至冬有非節之暖者,名曰冬溫,冬溫之毒,與傷寒大異。從立春節後,其中無暴大寒,又不冰雪,而有人壯熱為病者,此屬春時陽氣發外,冬時伏寒,變為溫病。從春分以後,至秋分節前,天有暴寒者,皆為時行寒疫也。」又曰:「若更感異氣,變為他病者,當依壞證病而治之。若脈陰陽俱盛,重感於寒者,變為溫瘧;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者,更遇於風,變為風溫;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者,更遇溫熱,變為溫毒,溫毒為病最重也;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者,更遇溫氣,變為溫疫。」

夫所謂冬溫寒疫者,皆非其時而有其氣,即所謂天行時氣也。所謂變為溫病者,乃是冬時伏寒,發於春時,陽氣即春溫也。所謂變為溫瘧者,本是溫熱之病,重感新寒,熱為寒鬱,故為瘧也。所謂變為風溫者,前風未絕,而後風繼之,以陽遇陽,相得益熾也。所謂變為溫毒者,前熱未已,而又感溫熱,表裡皆熱,蘊隆為患,故謂毒也。所謂變為溫疫者,本有溫病,而又感厲氣,故為溫疫也。

夫治病者,必先識病;欲識病者,必先正名;名正而後證可辨,法可施矣。惜乎方法並未專詳,然以意求之,無不可得,在人之致力何如耳!

白話文:

風溫一條

若發汗後仍感到身體灼熱,稱為風溫。風溫的症狀是脈象浮大(陰陽兩脈皆浮),自汗(不自覺出汗),身體沉重,嗜睡,鼻息粗重,說話困難。若服用瀉下藥物,則小便不利,甚至尿失禁;若病情嚴重,皮膚略微發黃,嚴重者則像驚癇一樣,時而抽搐。若用熱療法,病情一次惡化尚可延緩幾天,若再次使用熱療法,則會加速死亡。

以上是風溫的脈象和證候,也是傷寒的逆轉情況。傷寒是寒邪侵犯肌表,發汗後邪氣排出,熱症即退。風溫是風邪和溫邪兼夾,發汗後風邪去除,溫邪獨盛,所以身體灼熱。此外,風溫病是風邪傷及陽氣,溫邪損傷陰氣,所以脈象陰陽俱浮,與傷寒的陰陽俱緊不同。風邪耗傷津液,溫邪損傷肺氣,所以自汗、身重,與傷寒的無汗而身痛不同。

嗜睡是熱邪盛而神志昏迷;鼻息粗重、說話困難是風溫邪氣上壅,阻塞肺部。應該用辛溫解表兼清熱的藥物治療,但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藥物,反而會損傷臟腑陰液,加重病情。臟腑陰液受損則小便不利,甚至尿失禁;邪氣內陷則反覆尿失禁。熱療法如同用溫針或艾灸,風溫屬陽邪,火屬陽氣,陽邪遇上陽氣,兩陽相搏灼傷,則身體發黃。

輕微的熱邪熏灼皮膚,則皮膚發黃;嚴重的熱邪則侵犯心臟,導致驚癇發作,風邪隨熱邪外出,時而抽搐,這就是病情惡化的表現。如果已經使用熱療法,又再次使用,就是病情一再惡化,一次惡化尚可延緩幾天,再次惡化則會加速死亡,這是醫生的重大錯誤。仲景以此告誡後世醫者,應重視風溫病的治療。

根據傷寒的規律,從霜降到春分之間,凡是觸冒霜露,體內受寒而生病的,稱為傷寒。冬天出現異常溫暖的天氣,稱為冬溫,冬溫的毒性與傷寒大不相同。立春之後,沒有嚴寒,也沒有冰雪,卻有人發高熱生病,這是春季陽氣外發,冬天潛伏的寒邪轉化為溫病。從春分到秋分之間,若出現嚴寒,皆為時行寒疫。若再感受其他邪氣,變為其他疾病,則應根據實際情況治療。若脈象陰陽俱盛,再次感受寒邪,則變為溫瘧;陽脈浮滑,陰脈濡弱,再次感受風邪,則變為風溫;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,再次感受溫熱,則變為溫毒,溫毒是最嚴重的疾病;陽脈濡弱,陰脈弦緊,再次感受溫邪,則變為溫疫。所謂冬溫和寒疫,都是非時而出現的邪氣,是時行之氣。所謂轉變為溫病,是指冬天潛伏的寒邪,發病於春天,陽氣即春溫。所謂轉變為溫瘧,是溫熱病再次感受寒邪,熱邪被寒邪鬱阻,所以成為瘧疾。所謂轉變為風溫,是之前的風邪未除,又感受新的風邪,陽邪相合,邪氣加重。所謂轉變為溫毒,是之前的熱邪未除,又感受溫熱,表裡都熱,邪氣蓄積而為患,所以稱為毒。所謂轉變為溫疫,是本有溫病,又感受了厲氣,所以成為溫疫。治療疾病,必須先認識疾病,要認識疾病,必須先正名,名正則證候可辨,治療方法才能應用。可惜的是治療方法並未詳細闡述,但只要用心去揣摩,就能理解,關鍵在於醫師的努力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