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太陽篇下 (18)

1. 痙病七條

太陽病。發熱無汗。反惡寒者。名曰剛痙。太陽病。發熱汗出。不惡寒者。名曰柔痙。

此分痙病剛柔之異。以無汗惡寒者。為陰為剛。有汗不惡寒者。為陽為柔。陰性勁切。而陽性舒散也。然必兼有頭動面赤。口噤。背反張。頸項強等證。仲景不言者。以痙字該之也。不然。何異太陽中風傷寒證。而謂之痙證耶。活人亦云痙證發熱惡寒。與傷寒相似。但其脈沉遲弦細。而項背反張為異耳。

太陽病。發熱。脈沉而細者。名曰痙。為難治。

太陽脈本浮。今反沉者。風得濕而伏也。痙脈本緊弦。今反細者。真氣適不足也。攻則正不能任。補則邪不得去。此痙病之難治者也。

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痙。

痙病有太陽風寒不解。重感寒濕而成者。亦有亡血竭氣。損傷陰陽。筋脈不榮而變成痙者。病在太陽。發汗太多。因致成痙。知其為液脫筋急之痙。而非風淫濕鬱之痙矣。經云、氣主煦之。血主濡之。又云、陽氣者。精則養神。柔則養筋。陰陽既衰。筋脈失其濡養。而強直不柔也。此痙病標本虛實之辨也。

病者。身熱足寒。頸項強急。惡寒。時頭熱。面赤。目赤。獨頭動搖。卒口噤。背反張者。痙病也。

痙病不離乎表。故身熱惡寒。痙為風強病。而筋脈受之。故口噤。頭項強。背反張。脈強直。經云。諸暴強直。皆屬於風也。頭熱足寒。面目赤。頭動搖者。風為陽邪。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。

按以上五條。王叔和本編入痙濕暍篇中。在三百九十七法之外。茲特錄之。所以廣類病之法也。以下二條。系太陽原文。而實為痙病。故移置此篇。以資辨證。非好為變亂前文也。學者辨諸。

太陽病。項背強𠘧𠘧。反汗出惡風者。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太陽病。項背強𠘧𠘧。無汗惡風。葛根湯主之。

二條本是痙證。而有表虛表實之分。表實者無汗。表虛者汗反自出。即所謂剛痙柔痙也。然痙、筋病也。亦風病也。故雖有剛柔之異。而其項背強𠘧𠘧惡風。則一也。𠘧𠘧項強連背。不能展顧之貌。桂枝加葛根湯。如太陽桂枝湯例。葛根湯。如太陽麻黃湯例。而並加葛根者。

以項背𠘧𠘧。筋骨肌肉並痹而不用。故加葛根以疏肌肉之邪。且並須桂、芍、薑、棗。以通營衛之氣。

桂枝加葛根湯方

葛根(四兩),桂枝(二兩去皮),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)

上六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葛根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覆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湯法。原方有麻黃三兩。成氏云、麻黃主表實。後葛根湯證云、太陽病。項背強几几。無汗惡風。葛根湯主之。藥性正與此方同。其無汗者。當用麻黃。今自汗出。恐不加麻黃。但加葛根也。葛根湯方見正治法下。

白話文:

《痙病七條》

1. 剛痙與柔痙的區別
太陽病出現發熱、無汗、怕冷的症狀,稱為“剛痙”。若發熱、汗出、不怕冷,則為“柔痙”。剛痙屬陰,因無汗怕冷;柔痙屬陽,因汗出不畏寒。陰性強急,陽性舒緩。但兩者均伴隨頭部抽動、面紅、牙關緊閉、角弓反張(背部僵直後仰)、頸項僵硬等症狀。張仲景未詳述這些症狀,是因“痙”字已涵蓋。若非如此,與普通太陽中風、傷寒如何區分?《活人書》也提到痙病發熱惡寒類似傷寒,但脈象沈遲弦細,且伴項背反張,是其特點。

2. 難治的痙病
太陽病發熱時脈象沈細,稱為痙病,較難治療。太陽脈本應浮,現反沈是風濕內伏;痙病脈該緊弦,今反細表示正氣不足。此時攻邪會傷正,補虛又恐留邪,故為難治。

3. 過汗致痙
痙病成因有二:一是太陽風寒未解,又感寒濕;二是失血耗氣,陰陽損傷,筋脈失養。太陽病發汗過多導致痙病,屬津液虧虛、筋脈拘急之痙,而非外感風濕所致。《內經》言“氣主溫煦,血主濡潤”,陽氣養神柔筋,陰陽虧虛則筋脈失養而僵直。此為辨別痙病虛實的關鍵。

4. 痙病典型症狀
患者發熱足冷、頸項僵直、怕寒、時而頭熱面赤、眼睛發紅、頭部顫動、突然牙關緊閉、角弓反張,即為痙病。痙病不離表證,故發熱惡寒;風邪侵襲筋脈,現口噤、項強、背反張。《內經》雲“強直屬風”,頭熱足寒、面赤頭搖,因風為陽邪,上行主動。

5. 條文來源說明
以上五條原為王叔和編入《痙濕暍篇》,現特收錄以擴充病症辨識。以下兩條本屬太陽病原文,實為痙病表現,故移入此篇以便辨證,非刻意改動前文。

6. 表虛表實痙病的治法

  • 表虛痙:太陽病項背僵硬,汗出怕風,用桂枝加葛根湯。
  • 表實痙:項背僵硬,無汗怕風,用葛根湯。
    兩者雖分剛柔,但同屬筋脈風病,皆有項背強急惡風。“幾幾”形容頸背僵硬無法轉動。兩方均加葛根以舒緩肌肉邪氣,並用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大棗調和營衛。

桂枝加葛根湯方
葛根四兩、桂枝二兩(去皮)、芍藥二兩、甘草二兩、生薑三兩(切)、大棗十二枚。
用法:水一斗先煮葛根,去沫後入余藥,取三升藥液,溫服一升,微發汗即可(不需喝粥)。原方有麻黃,但自汗出時恐不加。葛根湯方見正治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