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19)
卷二·太陽篇下 (19)
1. 濕病五條
太陽病。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痹。其候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
濕為六淫之一,故其感人,亦如風寒之先在太陽。但風寒傷於肌腠,而濕則流入關節。風脈浮,寒脈緊,而濕脈則沉而細。濕性濡滯而氣重著,故名濕痹。痹者,閉也。然中風者,必先有內風,而後召外風;中濕者,亦必先有內濕,而後感外濕。由其人平日土德不及,而濕動於中。
由是氣化不速,而濕侵於外,外內合邪,為關節疼痛,為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。治之者,必先逐內濕,而後可以除外濕,故當利其小便。東垣亦云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
濕家之為病,一身盡疼,發熱,身色如熏黃。
濕外盛者,其陽必內郁。濕外盛為身疼,陽內鬱則發熱。熱與濕合,交蒸互郁,則身色如熏黃。熏黃者,如煙之熏,色黃而晦,濕氣沉滯故也。若熱黃則黃而明,所謂身黃如橘子色也。
濕家,其人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則噦,或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上有寒,渴欲得水,而不能飲,則口燥煩也。
寒濕居表,陽氣不得外通,而但上越,為頭汗出,為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。是宜用溫藥以通陽,不可與攻法以逐濕。乃反下之,則陽更被抑而噦乃作矣。或上焦之陽不布,而胸中滿;或下焦之陽不化,而小便不利。隨其所傷之處而為病也。舌上如苔者,本非胃熱,而舌上津液,
燥聚如苔之狀,實非苔也。蓋下後陽氣反陷於下,而寒濕仍聚於上。於是丹田有熱,而渴欲得水;胸上有寒,而復不能飲,則口舌燥煩,而津液乃聚耳。
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,死。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
濕病在表者宜汗,在裡者宜利小便。苟非濕熱蘊積成實未可遽用下法。額汗出微喘,陽已離而上行;小便利,下利不止,陰複決而下走。陰陽離決,故死。一作小便不利者死,謂陽上浮而陰不下濟也,亦通。濕家病,身疼痛,發熱,面黃而喘,頭痛,鼻塞而煩。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。病在頭中寒濕,故鼻塞,內藥鼻中則愈。
寒濕在上,則清陽不布,身疼頭痛鼻塞者,濕上盛也;發熱面黃煩喘者,陽被郁也;而脈大則非沉細之比。腹和無病則非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比。是其病不在腹中而在頭。療之者,宜但治其頭而無犯其腹。內藥鼻中,如瓜蒂散之屬,使黃水出,則寒濕去而愈,不必服藥,以傷其中也。
白話文:
《濕病五條》
1. 太陽病濕痹
若出現關節疼痛煩悶、脈象沈細,稱為「濕痹」。症狀包括小便不暢、大便反而通利,治療應以利小便為主。濕邪與風寒同屬外邪,侵犯人體時先從太陽經開始,但濕邪易滯留關節,與風邪的浮脈、寒邪的緊脈不同,濕邪脈象沈細且黏滯沈重。濕痹的「痹」意指閉阻,發病多因體內原有濕氣(如脾胃虛弱致內濕),再受外濕侵襲,內外濕邪結合導致關節痛、二便異常。治療需先清除內濕,才能驅除外濕,故利小便為關鍵。李東垣亦強調: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正確治法。」
2. 濕邪盛而發黃
濕邪嚴重者,全身疼痛、發熱,膚色如煙熏般晦暗黃。此因體表濕盛,陽氣內鬱而發熱,濕熱互結使膚色沈滯無光,與鮮明如橘的熱性發黃不同。
3. 濕病誤下變證
濕病患者僅頭部出汗、背部僵硬、畏寒喜暖,此時應溫通陽氣,不可攻下。若誤用下法,可能導致呃逆、胸悶、小便不利;舌面似苔非苔(實為津液凝聚),反映下焦有熱、上焦留寒,出現口乾卻不欲飲的燥煩症狀。此因誤下後陽氣下陷,寒濕仍聚於上,形成上寒下熱之證。
4. 濕病下後危候
濕病在表宜發汗,在裡宜利小便,若非濕熱成實,不可妄用下法。若誤下後額頭汗出、微喘、小便失禁或下利不止,為陰陽離決的危象,預後不良。另有記載指出「小便不利」亦屬死候,因陽浮不降、陰液枯竭。
5. 頭部寒濕證
若患者身痛發熱、面黃氣喘、頭痛鼻塞、脈大而飲食正常,表示濕邪集中於頭部(鼻塞為寒濕上盛),未影響脾胃。此時只需將藥末(如瓜蒂散)吸入鼻中,引出黃水即可祛除寒濕,無需內服藥物以免損傷中焦。
2. 風濕四條
病者一身盡疼。發熱。日晡所劇者。此名風濕。此病傷於汗出當風。或久傷取冷所致也。
一身盡疼發熱者。濕也。日晡所劇者。風也。蓋濕無來去。而風有休作。故疼痛發熱。每至日晡則劇也。成氏曰。若汗出當風而得之者。則先客濕而後感風。若久傷取冷所致者。則先感風而後客濕。風與濕合。故曰此名風濕。
問曰、風濕相搏。一身盡疼痛。法當汗出而解。值天陰雨不止。醫云可發汗。汗之病不愈者。何也。答曰、發其汗。汗大出者。但風氣去。濕氣在。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。發其汗。但微微似欲汗出者。風濕俱去也。風濕雖併為六淫之一。然風無形而濕有形。風氣迅而濕氣滯。
值此雨淫濕勝之時。自有風易卻而濕難驅之勢。而又發之速而驅之過。宜其風去而濕不與俱去也。故欲濕之去者。但使陽氣內蒸而不驟泄。肌肉關節之間充滿流行。而濕邪自無地可容矣。此發其汗。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歟。
以上七條。亦從王叔和痙濕暍篇中錄出。非太陽原文也。
傷寒八九日。風濕相搏。身體疼煩。不能自轉側。不嘔不渴。脈浮虛而澀者。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。小便自利者。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。
傷寒至八九日之久。而身疼不除。至不能轉側。知不獨寒淫為患。乃風與濕相合而成疾也。不嘔不渴。里無熱也。脈浮虛而澀。風濕外持。而衛陽不振也。故於桂枝湯去芍藥之酸寒。加附子之辛溫。以振陽氣而敵陰邪。若大便硬。小便自利。知其人在表之陽雖弱。而在裡之氣自治。
則皮中之濕。所當驅之於里。使從水道而出。不必更出之表。以危久弱之陽矣。故於前方去桂枝之辛散。加白朮之苦燥。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。於以並走皮中。而逐水氣。此避虛就實之法也。
桂枝附子湯方
桂枝(四兩去皮),生薑(二兩切),大棗(十二枚擘),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三枚炮去皮破八片)
上五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
風濕相搏。骨節煩疼掣痛。不得屈伸。近之則痛劇。汗出短氣。小便不利。惡風不欲去衣。或身微腫者。甘草附子湯主之。
此亦濕勝陽微之證。其治亦不出助陽驅濕。如上條之法也。蓋風濕在表。本當從汗而解。而汗出表虛者。不宜重發其汗。惡風不欲去衣。衛虛陽弱之徵。故以桂枝、附子助陽氣。白朮、甘草崇土氣。云得微汗則解者。非正發汗也。陽勝而陰自解耳。
甘草附子湯方
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二枚炮去皮破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去皮)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初服得微汗而解。能食汗出復煩者。服五合。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。
白話文:
風濕四條
-
患者全身疼痛、發熱,傍晚時分症狀加劇,稱為風濕。此病多因出汗時受風,或長期受寒所致。全身疼痛發熱是濕邪所致,傍晚加劇則是風邪影響。由於濕邪纏綿不去,風邪時發時止,故疼痛發熱常在傍晚加重。成無己說:出汗當風得病者,先有濕邪再感風邪;長期受寒得病者,先感風邪再滯留濕邪。風與濕相合,故稱風濕。
-
問:風濕相互搏結,全身疼痛,治法應發汗而解。但遇陰雨連綿時,醫者發汗後病不愈,為何?答:若發汗太過則僅驅散風邪,濕邪仍留,故不愈。治風濕應微微發汗,讓風邪與濕邪同時消散。風無形而迅疾,濕有形而黏滯,雨季濕盛時尤易出現風去濕留的情況。因此,需使陽氣緩緩蒸騰,讓濕邪無處滯留,此即“微微似欲汗出”之意。
-
傷寒八九日後,風濕相搏,身體劇痛難以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,用桂枝附子湯。若患者大便硬、小便通利,則去桂枝加白術湯。此時身痛不除是因風濕合邪,非單純寒邪。表陽虛而里氣尚能自調,故去桂枝之辛散,加白術苦燥與附子共驅皮中水濕,轉化為從水道排出。
桂枝附子湯方
桂枝(去皮)四兩、生薑(切)二兩、大棗(擘)十二枚、甘草(炙)二兩、附子(炮去皮破片)三枚。
以水六升煮取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
- 風濕相搏致骨節劇痛難屈伸,觸之更甚,汗出氣短,小便不暢,惡風不願減衣或微腫者,用甘草附子湯。此證屬濕盛陽虛,治法以助陽驅濕為主。因表虛不宜峻汗,故用桂枝、附子助陽,白術、甘草健脾,微汗則解是陽氣勝而濕邪自散之理。
甘草附子湯方
甘草(炙)二兩、附子(炮去皮)二枚、白術二兩、桂枝(去皮)四兩。
以水六升煮取三升,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初服微汗即解,若食後汗出復煩者減量服五至七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