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20)
卷二·太陽篇下 (20)
1. 暍病三條
太陽中暍者,發熱惡寒,身重而疼痛,其脈弦細而遲。小便已,洒洒然毛聳,手足逆冷,小有勞,身即熱,口開,前板齒燥。若發其汗,則惡寒甚;加溫針,則發熱甚;數下之,則淋甚。
中暍,即中暑。暑亦六淫,太陽受之,則為寒熱也。然暑,陽邪也,乃其證反身重疼痛,脈反弦細而遲者,雖名中暍,而實兼濕邪也。小便已,洒洒毛聳者,太陽主表,內合膀胱,便已而氣餒也。手足逆冷者,陽內聚而不外達,故小有勞,即氣出而身熱也。口開前板齒燥者,熱盛於內,而氣淫於外也。蓋暑雖陽邪,而氣恆與濕相合,陽求陰之義也。暑因濕入,而暑反居濕之中,陰包陽之象也。治之者,一如分解風濕之法,辛以散濕,寒以清暑可矣。若發汗則徒傷其表,溫針則更益其熱,下之則熱且內陷,變證隨出,皆非正治暑濕之法也。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,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也。
中熱,亦即中暑。暍,即暑之氣也。惡寒者,熱氣入則皮膚緩,腠理開,開則洒洒然,寒與傷寒惡寒者不同。汗出發熱而渴,知其表裡熱熾,胃陰待涸,求救於水,乃中暑而無濕者之證也。太陽中暍,身熱疼重,而脈微弱,此以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。
暑之中人也,陰虛而多火者,暑即寓於火之中,為汗出而煩渴;陽虛而多濕者,暑即伏於濕之內,為身熱而疼重。故暑病恆以濕為病,而治濕即所以治暑。故金匱以一物瓜蒂,去身面四肢之水,水去而暑無所依,將不治而自解,此中暑兼濕之證也。
白話文:
暍病三條
太陽中暑的人,會發熱惡寒,身體沉重疼痛,脈象弦細而遲,小便不利,渾身起雞皮疙瘩,手腳冰冷,稍微活動一下身體就發熱,張口呼吸,前排牙齒乾燥。如果發汗,惡寒會加重;如果用溫針灸,則發熱加重;如果瀉下,則小便更加不利。
中暑,也就是中暑,暑是六淫之一。太陽經受暑邪,就會出現寒熱症狀。然而,暑是陽邪,卻表現出身體沉重疼痛,脈象弦細而遲的相反症狀,雖然名稱是中暑,實際上兼有濕邪。小便不利,渾身起雞皮疙瘩,是因為太陽經主表,內應膀胱,小便不利,氣血衰弱的緣故。手腳冰冷,是因為陽氣內聚而不向外發散,所以稍微活動一下,陽氣外泄,身體就發熱。張口呼吸,前排牙齒乾燥,是因為體內熱盛,氣血鬱滯於外。暑邪雖然是陽邪,但它常常與濕邪結合,這是陽氣尋求陰氣的道理。暑邪因為濕邪入侵而進入體內,暑邪反而被包圍在濕邪之中,是陰包陽的現象。治療的方法,如同治療風濕一樣,用辛味藥物散濕,用寒涼藥物清暑即可。如果發汗,只會傷及表層;溫針灸會加重發熱;瀉下則會導致熱邪內陷,出現各種變證,這些都不是治療暑濕的正確方法。
太陽經受熱邪,也就是中暑,會汗出惡寒,身體發熱口渴。
中熱,也是中暑,暍就是暑邪。惡寒是因為熱邪入侵,使皮膚毛孔舒張,腠理開合,所以渾身起雞皮疙瘩,這種惡寒和傷寒的惡寒不同。汗出、發熱、口渴,說明表裡熱盛,胃陰耗損,需要水分來解救,這是中暑而沒有濕邪的症狀。太陽經中暑,身體發熱疼痛沉重,脈象微弱,這是夏季受涼水侵襲,寒邪入侵皮膚所致。
暑邪入侵人體,陰虛體質的人,暑邪會加重體內虛火,表現為汗出煩渴;陽虛體質的人,暑邪會隱伏在濕邪之中,表現為身體發熱疼痛沉重。所以暑病總是與濕邪有關,治療濕邪也就治好了暑邪。金匱要略中用瓜蒂這一味藥物,去除身體四肢的水分,水分去除,暑邪就無處依附,自然會痊癒。這是中暑兼濕邪的症狀。
2. 霍亂十一條
問曰:病有霍亂者何?答曰:嘔吐而利,名曰霍亂。
此設為問答,以明霍亂之病。謂邪在上者,多吐;邪在下者,多利;邪在中焦,上逆為嘔吐,復下注而利者,則為霍亂。霍亂,揮霍撩亂,成於頃刻,變動不安,而其發熱惡寒,亦與陽明相類也。
問曰:病發熱頭痛,身疼惡寒,吐利者,此屬何病?答曰:此名霍亂。自吐下,又利止,復更發熱也。
此即上條之意而詳言之。蓋霍亂之病,本自外來,以其人中氣不足,邪得乘虛入里,傷於脾胃而作吐利,所以有發熱頭痛,身疼惡寒之證。或邪氣直侵脾胃,先自吐下,迨利止里和,則邪氣復還於表,而為發熱,今人吐利之後,往往發熱煩渴者是也。
傷寒,脈微而澀者,本是霍亂,今是傷寒,卻四五日,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。本嘔下利者,不可治也。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,屬陽明也,便必硬,十三日愈。所以然者,經盡故也。脈微為少氣,澀為無血。傷寒脈不應微澀,而反微澀者,以其為霍亂吐下之後也。本是霍亂,今是傷寒者,吐下止而復更發熱,如上條所云也。熱則邪還於表,當從陽而解矣。乃四五日,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者,邪氣不從陽而解,而復入陰為利也。夫霍亂之時,既嘔且利,裡氣已傷,今邪轉入里而復作利,則裡氣再傷,故不可治。若欲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,胃、氣復而成實,邪氣衰而欲退也,故可期之十三日愈。所以然者,十二日經氣再周,大邪自解,更過一日,病必愈耳。
下利後,當便硬,硬則能食者,愈;今反不能食,到後經中頗能食,復過一經能食,過之一日當愈;不愈者,不屬陽明也。
下利後,便硬者,病後太陰而轉屬陽明也。陽明病,能食者為胃和,不能食者為胃未和。是以下利後,便硬而能食者,愈。或始先不能食,繼復轉而能食者,過於前一日亦愈。其不愈者,則病不屬陽明,雖能食,不得為胃和,故病不愈也。
惡寒脈微而利,利止,亡血也,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
惡寒脈緊者,寒邪在外也;惡寒脈微者,陽虛而陰勝也。則其利為陰寒而非陽熱,其止亦非邪盡而為亡血矣。故當與四逆以溫里,加人參以補虛益血也。按此條本非霍亂證,仲景以為霍亂之後,多有裡虛不足而當溫養者,故特隸於此歟。
四逆加人參湯方
於四逆湯方內加人參一兩,余依四逆湯法服。
霍亂,頭痛發熱,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;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
霍亂該吐下而言。頭痛發熱,身疼痛,則霍亂之表證也,而有熱多寒多之分。以中焦為陰陽之交,故或從陽而多熱,或從陰而多寒也。熱多則渴欲飲水,故與五苓散去水而泄熱;寒多則不能勝水而不欲飲,故與理中丸燠土以勝水。
白話文:
霍亂十一條
問:什麼是霍亂? 答:嘔吐腹瀉,稱為霍亂。
這是以問答方式說明霍亂。邪氣在上則多吐,邪氣在下則多瀉。邪氣在中焦,上逆則嘔吐,下注則瀉,這就是霍亂。霍亂發病迅速,變化不定,雖然發熱惡寒,但也與陽明病相似。
問:發熱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惡寒、嘔吐腹瀉,是什麼病? 答:這是霍亂。先嘔吐腹瀉,瀉止後又發熱。
這是上一條的詳細說明。霍亂是外邪入侵,因人體中氣不足,邪氣乘虛而入,損傷脾胃,導致嘔吐腹瀉,所以會有發熱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惡寒的症狀。或者邪氣直接侵犯脾胃,先嘔吐腹瀉,等到瀉止、里和,邪氣再回到體表,而發熱。現在很多人瀉止後,常發熱口渴,就是這個道理。
傷寒脈象微弱而澀滯的,本是霍亂,現在是傷寒,過了四五天,邪氣上行至陰經,必定腹瀉。本來的嘔吐腹瀉,不可治療。想大便卻放不出氣,仍不排便的,屬於陽明病,大便必定堅硬,十三天痊癒。這是因為經氣已盡的緣故。脈象微弱代表氣虛,澀滯代表血少。傷寒的脈象不應該微弱澀滯,而反而是微弱澀滯的,是因為之前是霍亂,嘔吐腹瀉之後的緣故。本是霍亂,現在是傷寒,嘔吐腹瀉停止後又發熱,如同上一條所說。發熱是邪氣回到體表,應該從陽經解表。但是過了四五天,邪氣上行至陰經,必定腹瀉,這是因為邪氣沒有從陽經解表,而再次入陰經導致腹瀉。霍亂時,既嘔吐又腹瀉,裡氣已受損,現在邪氣再次入裡而腹瀉,則裡氣再次受損,所以不可治療。如果想大便卻放不出氣,仍不排便的,胃氣恢復而實證,邪氣衰弱而將要退去,所以可以預期十三天痊癒。這是因為十二天經氣運行兩周,大邪自然消除,再過一天,病必然痊癒。
瀉後大便應堅硬,大便堅硬則能吃東西,就痊癒了。現在反而不能吃東西,等到經氣運行到中間時能吃東西,再過一經氣運行也能吃東西,再過一天就應該痊癒了。不痊癒的,不屬於陽明病。
瀉後大便堅硬的,病情由太陰轉為陽明。陽明病,能吃東西代表胃氣和順,不能吃東西代表胃氣不和順。所以瀉後大便堅硬且能吃東西的,就痊癒了。或者開始不能吃東西,接著又能吃東西了,比預期早一天也痊癒了。不痊癒的,則病情不屬於陽明,即使能吃東西,也不代表胃氣和順,所以病就不痊癒。
惡寒,脈象微弱而腹瀉,瀉止後,是失血。四逆加人參湯主治。
惡寒,脈象緊的,是寒邪在外。惡寒,脈象微弱的,是陽虛陰盛,則腹瀉是陰寒而非陽熱,瀉止也不是邪氣盡而失血。所以應該用四逆湯溫暖裡部,加人參補虛益血。按此條本非霍亂症狀,但仲景認為霍亂之後,多有裡虛不足而需要溫養,所以特別列在此處。
四逆加人參湯方
在四逆湯中加人參一兩,其餘依四逆湯法服用。
霍亂,頭痛發熱,身體疼痛,熱多想喝水,用五苓散主治。寒多不想喝水,用理中丸主治。
霍亂以嘔吐腹瀉為主,頭痛發熱、身體疼痛是霍亂的表證,而有熱多寒多的區別。因為中焦是陰陽交會之處,所以或從陽而熱多,或從陰而寒多。熱多則口渴想喝水,所以用五苓散利水瀉熱。寒多則不能承受水而不想喝水,所以用理中丸溫暖脾胃以勝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