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20)
卷二·太陽篇下 (20)
1. 暍病三條
太陽中暍者,發熱惡寒,身重而疼痛,其脈弦細而遲。小便已,洒洒然毛聳,手足逆冷,小有勞,身即熱,口開,前板齒燥。若發其汗,則惡寒甚;加溫針,則發熱甚;數下之,則淋甚。
中暍,即中暑。暑亦六淫,太陽受之,則為寒熱也。然暑,陽邪也,乃其證反身重疼痛,脈反弦細而遲者,雖名中暍,而實兼濕邪也。小便已,洒洒毛聳者,太陽主表,內合膀胱,便已而氣餒也。手足逆冷者,陽內聚而不外達,故小有勞,即氣出而身熱也。口開前板齒燥者,熱盛於內,而氣淫於外也。蓋暑雖陽邪,而氣恆與濕相合,陽求陰之義也。暑因濕入,而暑反居濕之中,陰包陽之象也。治之者,一如分解風濕之法,辛以散濕,寒以清暑可矣。若發汗則徒傷其表,溫針則更益其熱,下之則熱且內陷,變證隨出,皆非正治暑濕之法也。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,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也。
中熱,亦即中暑。暍,即暑之氣也。惡寒者,熱氣入則皮膚緩,腠理開,開則洒洒然,寒與傷寒惡寒者不同。汗出發熱而渴,知其表裡熱熾,胃陰待涸,求救於水,乃中暑而無濕者之證也。太陽中暍,身熱疼重,而脈微弱,此以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。
暑之中人也,陰虛而多火者,暑即寓於火之中,為汗出而煩渴;陽虛而多濕者,暑即伏於濕之內,為身熱而疼重。故暑病恆以濕為病,而治濕即所以治暑。故金匱以一物瓜蒂,去身面四肢之水,水去而暑無所依,將不治而自解,此中暑兼濕之證也。
白話文:
【暑熱病症三則】
症狀與病理
- 「太陽中暍」患者會出現發熱、怕冷、身體沈重疼痛,脈搏呈現緊繃細微且緩慢的狀態。排尿後突然打寒顫、體毛豎起,手腳冰冷,稍微活動就發熱,張口呼吸時門齒乾燥。若誤用發汗法會加重惡寒;用溫針療法會加劇發熱;反覆瀉下則導致嚴重小便澀痛。
※註解:此症名為中暑,實則夾雜濕邪。排尿後寒顫是因太陽經氣虛;手腳冰冷是陽氣內聚不散;門齒乾燥則是內熱外散所致。治療需同步化解濕氣(辛味藥散濕)與清熱(寒性藥解暑),不可誤用汗法、溫針或瀉下。
-
「中熱」(純粹中暑)的典型症狀為汗出、怕冷、發熱且口渴。此種怕冷是因暑熱使毛孔鬆弛,與風寒感冒的惡寒不同。汗出發渴顯示內外熱盛,需及時補充水分,屬單純中暑無濕的類型。
-
另有一類中暑伴隨身體發熱疼痛、脈搏微弱,是因夏季貪涼接觸冷水,導致濕氣滯留肌膚所致。
治療關鍵
體質偏陰虛火旺者,暑熱易引發大汗煩渴;體質偏陽虛濕重者,暑邪潛伏於濕氣中表現為身熱沈重。故暑病常需從治濕著手,《金匱要略》單用瓜蒂散排除體表水濕,濕去則暑熱自然消散。
2. 霍亂十一條
問曰:病有霍亂者何?答曰:嘔吐而利,名曰霍亂。
此設為問答,以明霍亂之病。謂邪在上者,多吐;邪在下者,多利;邪在中焦,上逆為嘔吐,復下注而利者,則為霍亂。霍亂,揮霍撩亂,成於頃刻,變動不安,而其發熱惡寒,亦與陽明相類也。
問曰:病發熱頭痛,身疼惡寒,吐利者,此屬何病?答曰:此名霍亂。自吐下,又利止,復更發熱也。
此即上條之意而詳言之。蓋霍亂之病,本自外來,以其人中氣不足,邪得乘虛入里,傷於脾胃而作吐利,所以有發熱頭痛,身疼惡寒之證。或邪氣直侵脾胃,先自吐下,迨利止里和,則邪氣復還於表,而為發熱,今人吐利之後,往往發熱煩渴者是也。
傷寒,脈微而澀者,本是霍亂,今是傷寒,卻四五日,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。本嘔下利者,不可治也。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,屬陽明也,便必硬,十三日愈。所以然者,經盡故也。脈微為少氣,澀為無血。傷寒脈不應微澀,而反微澀者,以其為霍亂吐下之後也。本是霍亂,今是傷寒者,吐下止而復更發熱,如上條所云也。熱則邪還於表,當從陽而解矣。乃四五日,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者,邪氣不從陽而解,而復入陰為利也。夫霍亂之時,既嘔且利,裡氣已傷,今邪轉入里而復作利,則裡氣再傷,故不可治。若欲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,胃、氣復而成實,邪氣衰而欲退也,故可期之十三日愈。所以然者,十二日經氣再周,大邪自解,更過一日,病必愈耳。
下利後,當便硬,硬則能食者,愈;今反不能食,到後經中頗能食,復過一經能食,過之一日當愈;不愈者,不屬陽明也。
下利後,便硬者,病後太陰而轉屬陽明也。陽明病,能食者為胃和,不能食者為胃未和。是以下利後,便硬而能食者,愈。或始先不能食,繼復轉而能食者,過於前一日亦愈。其不愈者,則病不屬陽明,雖能食,不得為胃和,故病不愈也。
惡寒脈微而利,利止,亡血也,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
惡寒脈緊者,寒邪在外也;惡寒脈微者,陽虛而陰勝也。則其利為陰寒而非陽熱,其止亦非邪盡而為亡血矣。故當與四逆以溫里,加人參以補虛益血也。按此條本非霍亂證,仲景以為霍亂之後,多有裡虛不足而當溫養者,故特隸於此歟。
四逆加人參湯方
於四逆湯方內加人參一兩,余依四逆湯法服。
霍亂,頭痛發熱,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;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
霍亂該吐下而言。頭痛發熱,身疼痛,則霍亂之表證也,而有熱多寒多之分。以中焦為陰陽之交,故或從陽而多熱,或從陰而多寒也。熱多則渴欲飲水,故與五苓散去水而泄熱;寒多則不能勝水而不欲飲,故與理中丸燠土以勝水。
白話文:
霍亂十一條
問:什麼是霍亂病?
答:嘔吐且腹瀉的病症,稱為霍亂。
這是通過問答來解釋霍亂的病狀。邪氣在上焦時,多表現為嘔吐;邪氣在下焦時,多表現為腹瀉;邪氣在中焦時,向上逆衝則嘔吐,向下流注則腹瀉,這便是霍亂。霍亂發作突然,病情變化快速,並伴有發熱惡寒,類似陽明病的症狀。
問:若出現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疼痛、惡寒、嘔吐和腹瀉,這屬於什麼病?
答:這是霍亂。病人會先嘔吐腹瀉,腹瀉停止後又再度發熱。
此條進一步說明前條的內容。霍亂病由外邪入侵所致,由於人體中氣不足,邪氣乘虛進入體內,損傷脾胃導致嘔吐腹瀉,因此出現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疼痛、惡寒的症狀。或邪氣直接侵犯脾胃,先引起嘔吐腹瀉,待腹瀉停止、內臟功能恢復後,邪氣又回到體表,導致發熱。許多人在吐瀉後常會出現發熱煩渴的現象。
傷寒病人若脈象微弱而澀,原本是霍亂,後來轉為傷寒,等到四五日後,病邪從陽經傳入陰經時會再次腹瀉。若原本就有嘔吐腹瀉,則此病難治。若病人感覺要排便卻只排氣而不腹瀉,則屬於陽明病,之後大便會變硬,約十三日可痊癒。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一周後病邪自解。脈微弱表示氣虛,脈澀表示血虛。傷寒病脈象本不應微弱而澀,之所以如此,是因霍亂吐瀉後氣血受損。原本是霍亂,後來轉為傷寒,吐瀉停止後又發熱,如前條所述。發熱代表邪氣回到體表,應從陽經而解;若四五日後病邪傳入陰經而腹瀉,則表示邪氣未從陽經解除,反而深入陰經導致腹瀉。霍亂發作時嘔吐腹瀉已損傷內臟,若病邪再傳入裡引發腹瀉,則內臟再次受損,故難治。若病人欲排便卻只排氣而不腹瀉,表示胃氣恢復、邪氣衰退,因此預估十三日可痊癒。原因在於十二日經氣循環一周後,病邪自然解除,再過一日即可痊癒。
腹瀉後,大便應變硬,若能進食則表示痊癒;若反而不能進食,等到下一輪經氣運行後稍能進食,再過一輪能正常進食時,再過一日便應痊癒;若仍未痊癒,則不屬於陽明病。
腹瀉後大便變硬,表示病邪從太陰轉為陽明。陽明病中,能進食代表胃氣調和,不能進食則表示胃氣未和。因此,腹瀉後大便變硬且能進食者會痊癒。若起初不能進食,後來轉為能進食,則再過一日也會痊癒。若仍未痊癒,則病不屬陽明,即使能進食也不代表胃氣調和,因此病不癒。
若惡寒、脈微弱且腹瀉,腹瀉停止後為氣血虧損,應以四逆加人參湯治療。
惡寒而脈緊是寒邪在外,惡寒而脈微弱是陽虛陰盛。此時腹瀉是陰寒而非陽熱所致,腹瀉停止也非病邪解除,而是因氣血耗盡。因此應以四逆湯溫補內臟,加人參補氣養血。此條本非霍亂症,但仲景認為霍亂後常見內臟虛弱需溫養的情況,故將此條歸於霍亂篇。
四逆加人參湯方
於四逆湯方中加入人參一兩,其餘依四逆湯的用法服用。
霍亂病人若頭痛、發熱、全身疼痛,且發熱嚴重、想喝水,可用五苓散治療;若怕冷嚴重、不想喝水,則用理中丸治療。
霍亂泛指嘔吐腹瀉之症。頭痛、發熱、全身疼痛是霍亂的表證,並有熱多或寒多的區別。因中焦是陰陽交會之處,故可能偏陽而多熱,或偏陰而多寒。熱多則口渴想飲水,故用五苓散利水洩熱;寒多則無法勝過水濕而不欲飲水,故用理中丸溫補脾胃以制水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