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貫珠集》~ 卷二·太陽篇下 (21)
卷二·太陽篇下 (21)
1. 霍亂十一條
理中丸方
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),白朮(三兩),乾薑(三兩)
上四味。搗篩為末。蜜和丸。如雞黃大。以沸湯數合。和一丸。碎研溫服之。日三。夜二服。腹中未熱。益至三四丸。然不及湯。湯法。以四物依兩數切。用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加減法
若臍上築者。腎氣動也。去朮。加桂四兩。
臍上築者。臍上築築然跳動。腎氣上而之脾也。脾方受氣。術之甘能壅脾氣。故去之。桂之辛能下腎氣。故加之。
吐多者。去朮。加生薑三兩。
吐多者。氣方上壅。甘能壅氣。故去朮,辛能散氣。故加生薑。
下多者。還用術。悸者。加伏苓二兩。
下多者。脾氣不守。故須術以固之。悸者。腎水上逆。故加茯苓以導之。
渴欲得水者。加朮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渴欲得水者。津液不足。白朮之甘。足以生之。
腹中痛者。加人參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腹中痛者。裡虛不足。人參之甘。足以補之。
寒者。加乾薑。足前成四兩半。
寒者。腹中氣寒也。乾薑之辛。足以溫之。
腹滿者。去朮。加附子一枚。服湯後。如食頃。飲熱粥一升許。微自溫。勿發揭衣被。
腹滿者。氣滯不行也。氣得甘則壅。得辛則行。故去朮加附子。吐利止。而身痛不休者。當消息。和解其外。宜桂枝湯小和之。
吐利止。里已和也。身痛不休者。表未解也。故須桂枝和解其外。所謂表病里和。汗之則愈也。曰消息。曰小和之者。以吐利之餘。裡氣已傷。故必消息其可汗而後汗之。亦不可大汗。而可小和之也。
吐利汗出。發熱惡寒。四肢拘急。手足厥逆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此陽虛霍亂之候。發熱惡寒者。身雖然而惡寒。身熱為陽格之假象。惡寒為虛冷之真諦也。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者。陽氣衰少。不柔於筋。不溫於四末也。故宜四逆湯助陽氣而驅陰氣。
既吐且利。小便複利。而大汗出。下利清穀。內寒外熱。脈微欲絕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此亦虛冷霍亂之候。四肢拘急。手足厥逆。虛冷之著於外者也。下利清穀。脈微欲絕。虛冷之著於裡者也。而其為霍亂則一。故吐利汗出。內寒外熱。與上條同。而其用四逆驅內勝之陰。復外散之陽。亦無不同也。
吐已下斷。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。脈微欲絕者。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
吐下已止。陽氣當復。陰邪當解。乃汗出而厥。四肢拘急。而又脈微欲絕。則陰無退散之期。陽有散亡之象。於法為較危矣。故於四逆加乾薑一倍。以救欲絕之陽。而又慮溫熱之過。反為陰氣所拒而不入。故加豬膽汁之苦寒。以為嚮導之用。內經盛者從之之意也。
四逆加豬膽汁湯方
於四逆湯方內加入豬膽汁半合。余依前法服。如無豬膽。以羊膽代之。
白話文:
理中丸配方
人參(三兩)、甘草(三兩)、白朮(三兩)、乾薑(三兩)
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,加入蜂蜜製成丸劑,每丸約蛋黃大小。每次取一丸,用少量沸水研磨開後溫服,每日白天三次、夜間兩次。服用後若腹部未感溫暖,可增加至三四丸。但丸劑效果不如湯劑。湯劑的製法為:將四味藥材依比例切碎,加水八升,煮至剩三升,去渣後溫服,每次一升,每日三次。
加減法
- 若肚臍上方有跳動感,為腎氣上衝,應去除白朮,改加桂枝四兩。
- 肚臍跳動是因腎氣上擾脾臟,此時脾氣受影響,白朮的甘味會滯塞脾氣,故去除;桂枝辛散可降腎氣,故添加。
- 嘔吐頻繁者,去除白朮,加生薑三兩。
- 嘔吐多為氣機上逆,白朮甘味易滯氣,故去除;生薑辛散能理氣止嘔,故添加。
- 腹瀉嚴重者,保留白朮;若心悸,加茯苓二兩。
- 腹瀉是因脾氣不固,需白朮健脾止瀉;心悸為腎水凌心,茯苓能利水導濕。
- 口渴欲飲水者,增加白朮至四兩半。
- 口渴因津液不足,白朮甘味可生津滋潤。
- 腹中疼痛者,增加人參至四兩半。
- 腹痛因裡虛,人參甘溫可補益中氣。
- 怕冷者,增加乾薑至四兩半。
- 怕冷因腹中寒氣,乾薑辛熱能溫中散寒。
- 腹脹者,去除白朮,加附子一枚。服湯藥後約一頓飯時間,飲熱粥一升以助藥力,保持微暖,避免掀開衣被。
- 腹脹是氣機阻滯,白朮甘味易滯氣,附子辛熱能溫通行氣。
- 若嘔吐腹瀉停止,但身體仍疼痛,可斟酌使用桂枝湯調和表證。
- 吐瀉止表示裡氣已和,身痛為表邪未解,用桂枝湯輕解外邪。注意不可發汗過度,因裡氣已虛。
四逆湯適用情況
- 吐瀉汗出、發熱惡寒、四肢僵硬冰冷者,用四逆湯主治。
- 此為陽虛霍亂,發熱是假象,惡寒才是本質。四肢冰冷因陽虛不溫,四逆湯可回陽救逆。
- 吐瀉兼小便通利、大汗、下利未消化食物、內寒外熱、脈微欲絕者,用四逆湯主治。
- 此證裡外俱寒,吐瀉導致陽氣暴脫,需四逆湯急溫回陽。
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適用情況
吐瀉停止後,仍汗出肢冷、四肢拘急、脈微欲絕者,顯示陰寒極盛、陽氣欲脫。此時在四逆湯中倍增乾薑量以回陽,並加豬膽汁半合(無豬膽可用羊膽代替),利用其苦寒特性引藥入陰,防止格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