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湯本求真

《皇漢醫學》~ 別論 (37)

回本書目錄

別論 (37)

1. 苓甘五味薑辛夏仁湯之注釋

水去嘔止,其人形腫者,加杏仁主之。其證應納麻黃,以其人遂痹,故不納之。若逆而納之,必厥,所以然者,以其人血虛,而麻黃發其陽故也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【註】

白話文:

若服下利水藥物後,嘔吐不止,若患者已經出現水腫的症狀,再加上杏仁來治療。本證當需加入麻黃,但水腫患者如果服用麻黃後會更加虛弱,所以不加入麻黃。如果非要加上麻黃,患者就會暈厥,這是由於患者血虛,而麻黃發散陽氣的緣故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丹波氏曰:「按水去者,心下之水去也,故嘔止,是半夏之效著也。然內水溢於外,以為形腫,故治猶遵前法,而表水非麻黃不能驅除,蓋杏仁與麻黃,其性雖有緊慢之別,而其功用稍相類似,以其人血虛,故以此易彼。其人遂痹者,前段之手足痹也。厥者,亦即前段之手足厥逆。倘得麻黃亡其陽,則更甚矣。血虛者,尺脈微之應也。」

苓甘五味薑辛夏仁湯方

白話文:

丹波氏說:「依照水而去的意思,是指心下之水而去,所以嘔吐停止,這是半夏的功效顯著。但是內水溢出到體外,形成水腫,因此治療仍然遵循前面的方法,但是表水非麻黃不能驅除,杏仁與麻黃的性質雖然有緊慢之別,但是它們的功效卻稍有類似,因其人血虛,所以用這個代替那個。其人隨即麻痺的人,指的是前面的手腳麻痺。厥,也是前面手腳厥逆。假使麻黃的陽氣失去,那麼就會更加嚴重。血虛的人,尺脈微弱正是徵兆。」

苓甘五味薑辛夏仁湯方

【組成】茯苓、甘草、大棗、杏仁、桂枝、生薑

【功用】溫肺化痰,潤腸通便

【適應症】虛寒肺熱,咳嗽痰多,大便乾燥

茯苓5克,甘草、乾薑、細辛各3.5克,五味子6克,半夏、杏仁各7克。

煎法用法同前。

白話文:

茯苓 5 公克,甘草、乾薑、細辛各 3.5 公克,五味子 6 公克,半夏、杏仁各 7 公克。

煎法與用法同上述。

《類聚方廣義》本方條曰:「痰飲家,平日苦於咳嗽者,此方之半夏代以瓜蔞實,用白蜜為膏,則甚有效。」

白話文:

《類聚方廣義》這本書的條目說:「痰飲體質的人,平時常常咳嗽,這個方子中的半夏可以換成冬瓜子,用蜂蜜做成膏狀,這樣非常有效。」

求真按:「若無嘔證,則以瓜蔞實代半夏亦無不可,但此證有時,不可代用瓜蔞實,余每以本方用於老人之慢性支氣管炎(尤以併發肺氣腫者)得偉效。」

白話文:

求真按語:「如果沒有嘔吐的症狀,那麼用瓜蔞實代替半夏也是可以的,但是這個方法有時不一定能用,我經常把這個方法用於老年人的慢性支氣管炎(特別是合併了肺氣腫的)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」

2. 苓甘薑味辛夏仁黃湯之注釋

若面熱如醉,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,加大黃以利之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【註】

白話文:

如果面部發熱就像喝醉了一樣,這是胃裡面的熱氣往上沖,燻到了面部,應當加入大黃來幫助通便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丹波氏曰:「按以上四條,謂治其氣衝,而承以衝氣即低之類,其文上下相應,特此條自為起端,故程氏、尤氏以為別證。然其治仍守上方,則知亦為自上接來。面熱如醉者,即前段所謂面翕熱也,其初胃熱未長,故敢不以為意。今蓄飲未散,胃熱增劇,故加大黃以利之也。徐氏所謂雖有薑辛之熱,各自為效,而無妨者,實得其理矣。」

白話文:

丹波說:「綜合以上四條,是說治療氣衝的證候,然後用承氣湯之類的藥物來治療,文章的上下文是相互呼應的,只是這一條單獨成為了一個起點,因此程氏、尤氏認為這是另一個證候。然而,其治療方法仍然遵循上述的原則,因此可以知道這也是從上面接續下來的。面部發熱像喝醉酒一樣,就是前一段中提到的臉部浮腫且發熱的症狀,剛開始胃熱還不嚴重,所以敢於不把它當一回事。現在停留在體內的飲邪還沒有散去,胃熱更加嚴重,所以加大黃的用量來利水祛濕。徐氏所謂即使有生薑辛辣的熱性,各自都有療效,而互不幹擾,確實是符合道理的。」

又按以上六條,皆為設法備變者。蓋病者證候錯雜,或陸續變換,應就其所急,為之處療,是以設此諸條,使人知圓機之妙。唯所敘諸證,未必一人兼備,亦未必不兼備於一人,且所處之藥,皆其著效,如更發他證者,是必無藥之所致。要之不過假此數端,述為治之次序也。

白話文:

另外依據以上六條,都是為了應對病情變化而制定的策略。因為病人的症狀錯綜複雜,或陸續變化,應該根據病人的急症,為其制定治療方案,因此制定了這些條目,讓人知道圓融通變的妙處。只不過所列舉的症狀,不一定一個人兼而有之,也不一定不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,而且所列出的藥物,都是那些有顯著療效的藥物,如果出現了其他症狀,那麼一定是沒有藥物可以治療的。總之,不過是借用這幾點,說明治療的順序。

其初則觸時氣而動,其次則下焦之水逆,次則肺飲復動,次則飲遏於中焦,次則水氣溢於外,於是飲之情形,纖悉無遺,而加以兼虛挾熱,可謂密矣。

苓甘薑味辛夏仁黃湯方

白話文:

一開始是因觸犯外界的穢氣而發病,接著是下焦的水氣逆流,再接著是肺裡的飲邪又發作,接著是飲邪阻滯在中焦,再接著是水液外溢,這樣飲邪的情況,細微之處沒有一點遺漏,加上虛弱體質和熱邪夾雜在一起,可以說是十分複雜。

苓甘薑味辛夏仁黃湯方

組成:

茯苓12克 熟地12克 白芍12克 甘草6克 生薑12克 夏枯草12克 仁參12克 黃柏12克 當歸12克 遠志12克 澤瀉12克 白朮12克 陳皮12克

功效:

滋陰清熱,益氣健脾,化濕利尿。

主治:

陰虛發熱,口乾咽燥,心煩不寧,盜汗,遺精,小便短赤,大便溏瀉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茯苓5克,甘草、乾薑、細辛、大黃各3.5克,五味子6克,半夏、杏仁各7克。

煎法用法同前。

白話文:

茯苓5克,甘草、乾薑、細辛、大黃各3.5克,五味子6克,半夏、杏仁各7克。

煎煮及服用方式同前。

《橘窗書影》曰:「一婦人年五十餘,曾患下血過多,以後面色青慘,唇色淡白,四肢浮腫,胸中動悸,短氣,不能步行,時復下血。余與六君子湯加香附、厚朴、木香,兼用鐵砂丸,下血止,水氣亦減,然血澤不能復常。秋冬之交,咳嗽胸滿頗甚,遍身浮腫,倚息不得臥,一醫以為水腫,與利水劑,無效。

白話文:

《橘窗書影》中記載:「有一位婦女,年齡五十多歲,曾經患過大出血,此後臉色青白,嘴脣蒼白,四肢浮腫,胸中悸動,氣短,不能走路,有時還會出血。我給她服用六君子湯,並加入了香附、厚朴、木香,同時服用鐵砂丸,出血止住了,水腫也減輕了,但是血色還是不能恢復正常。秋冬之交的時候,咳嗽胸悶得很厲害,全身浮腫,靠著也只能喘氣,不能平躺。一位醫生認為是水腫,給她服用了利水劑,但沒有效果。」

余診曰:『恐有支飲,先制其飲,則咳嗽浮腫自當隨愈。』因與苓甘薑味辛夏仁黃湯加葶藶子,服二三日,咳嗽胸滿減,浮腫忽消散,余以此法復愈水腫數人,故記之以示後學。」

白話文:

我給他診斷後說:『恐怕是有支飲的症狀,先治療他的飲水,那麼咳嗽浮腫自然就會跟著好轉。』於是他給病人服用了苓甘薑味辛夏仁黃湯,並加入葶藶子。服了兩三天後,咳嗽、胸悶的症狀都減輕了,浮腫也突然消失了。我用這個方法治好了好幾個水腫患者,所以把它記錄下來,供後學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