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湯本求真

《皇漢醫學》~ 別論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別論 (24)

1.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之注釋

太陽病,下之後,脈促胸滿者,桂枝去芍藥湯主之。若微惡寒者,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。(《傷寒論》)

【註】

本方為桂枝去芍藥湯中加附子,如東洞翁之說,治桂枝去芍藥湯證之微惡寒者。然此惡寒與表證之惡寒異,乃因誤治而成陰證之惡寒,不可忽也。

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

桂枝、大棗、生薑各9克,甘草6克,附子3克。

煎法用法同前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,在經過攻下治療後,如果出現脈搏加快、胸部脹滿的症狀,就用桂枝去芍藥湯來治療。如果還稍微有點怕冷,就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來治療。(出自《傷寒論》)

【註解】

這個方子是在桂枝去芍藥湯的基礎上加上附子,就像東洞翁說的,是治療原本適用桂枝去芍藥湯的病症,但又稍微有點怕冷的狀況。不過,這種怕冷跟表證(身體表面的病症)的怕冷不一樣,是因為誤治才造成的陰證(身體內部的虛寒)怕冷,不可以忽略。

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的組成

桂枝、大棗、生薑各9克,甘草6克,附子3克。

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跟之前的方子相同。

2. 桂枝附子湯之注釋

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,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(《傷寒論》)

【註】

傷寒八九日者,自患傷寒約經八九日許之意。風濕相搏者,由本來之水毒感外來之風邪,相互搏激也。身體疼煩者,為身體全部疼痛煩悶也。不能自轉側者,不能以自力臥而轉動也。不嘔不渴者,讀之雖如字意,然有深意在焉。因傷寒經過八九日,為現少陽柴胡湯證及陽明白虎湯證之時期,故云不嘔不渴,所以暗示無柴胡、白虎之證也。又脈浮者為表證之徵,然虛而澀為陰虛證之候。

故本條之病證,以虛證與表裡、陰陽相半者也。

桂枝附子湯方

桂枝9.5克,附子、生薑各7克,甘草5克,大棗7克。

上藥銼細,以水三合,煎一合。去滓,一日分三回,溫服。

白話文:

一個人得了傷寒大約八九天,又受到風邪和濕氣侵襲,身體感到疼痛煩悶,無法自己翻身,而且不噁心嘔吐,也不覺得口渴,脈象摸起來是浮在表面、虛弱又有點阻塞的,這種情況就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。

這裡說的「傷寒八九日」,是指從得傷寒開始算起大約經過了八九天的時間。「風濕相搏」是指因為體內原本就有水濕的問題,又受到外來的風邪侵襲,兩者互相影響。「身體疼煩」是指全身都感到疼痛和煩悶。「不能自轉側」是指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翻動身體。「不嘔不渴」雖然字面上看起來簡單,但其實有更深層的含義。因為傷寒經過八九天,通常會進入少陽柴胡湯證或陽明白虎湯證的階段,這裡說不嘔不渴,是在暗示這個病證並不是柴胡證或白虎證。此外,脈象浮在表面是表證的徵象,但摸起來虛弱又阻塞,則是陰虛證的表現。

所以,這個條文描述的病證,是虛證、表裡、陰陽都有一點的複雜情況。

桂枝附子湯的藥方組成是:桂枝9.5克,附子、生薑各7克,甘草5克,大棗7克。

將這些藥材切碎,加三合水煎煮成一合的藥液。把藥渣濾掉,藥液分三次溫服,一天喝完。

3.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之注釋

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,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朮湯主之。(《傷寒論》)

【註】

本方與桂枝附子湯異。無桂枝,故無上衝之候。有朮,以有小便自利證。小便自利,即為尿利過多,腸內枯竭以致大便難也。故東洞翁謂本方之定義:「治桂枝附子湯證而大便難,小便自利,無上衝證者。」尾臺氏曰:「小便自利者,謂猶不禁也。朮、附子、茯苓者,皆治小便之不利與自利,猶麻、桂之治無汗與自汗也。」

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方

朮9.5克,附子7.5克,甘草5克,大棗、生薑各7克。

煎法用法同前。初服,其人身覺痹,半日許復服之。三服盡,其人如冒狀。勿怪,此以朮、附併走皮中,逐水氣,未得除,故使之爾。

求真按:「東洞翁云附子主治逐水,本此。」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和桂枝附子湯不同。它沒有桂枝,所以不會有氣往上衝的狀況。它有白朮,是因為病人有小便自利的症狀。小便自利,就是尿量過多,導致腸道內水分不足,進而造成大便困難。所以東洞翁認為這個方劑的定義是:「治療本來應該用桂枝附子湯的症狀,但是卻出現大便困難、小便自利,而且沒有氣往上衝症狀的。」尾臺氏說:「小便自利,指的是小便控制不住。白朮、附子、茯苓這些藥,都是用來治療小便不利和自利,就像麻黃、桂枝是用來治療無汗和自汗一樣。」

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的組成

白朮9.5克,附子7.5克,甘草5克,大棗、生薑各7克。

煎藥和服用的方法和之前一樣。第一次服用後,病人會感覺身體麻木,過半天左右再服用第二次。三次服完之後,病人會感覺像蒙著頭一樣。不要覺得奇怪,這是因為白朮和附子一起作用在皮膚中,驅逐水氣,但是還沒完全清除,所以才會這樣。

求真按:「東洞翁說附子的主要作用是驅逐水氣,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的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