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湯本求真

《皇漢醫學》~ 別論 (38)

回本書目錄

別論 (38)

1. 五味子之醫治效用

《本草備要》曰:「五味子,性溫,五味俱備(皮甘,肉酸,核中苦、辛,都有鹹味),酸鹹為多。故專收斂肺氣,滋腎水,強陰澀精,補虛明目,退熱斂汗,止嘔住瀉,寧嗽定喘,除煩渴,消水腫,解酒毒,收耗散之氣。…嗽初起,脈數有實火者,忌用(寇氏所謂食之而虛熱多者,收補之驟也)。北產紫黑者良,入於滋補藥中,蜜浸蒸。」

白話文:

《本草備要》中說:「五味子,性溫,五味俱全(皮甘,肉酸,核中苦、辛,都有鹹味),酸鹹的味道最為突出。因此,五味子能收斂肺氣,滋補腎水,增強陰氣,澀精固脫,補虛明目,退熱斂汗,止嘔止瀉,寧嗽定喘,除煩渴,消水腫,解酒毒,收攝人體的散亂之氣。…咳嗽剛開始發作時,脈搏數而有力,有實火者,忌用五味子(寇氏所謂食之而虛熱多者,是收補過於急促)。北產的紫黑色者品質最好,可入滋補藥中,用蜂蜜浸泡後蒸煮。」

《藥徵》曰:「五味子,主治咳而冒。」

五味子、澤瀉皆主治冒病,而有其別。五味子治咳而冒者,澤瀉治眩而冒者也。

據此二說觀之,則五味子可謂為收斂性鎮咳藥,兼有治冒作用之溫藥矣。

白話文:

《藥徵》說:「五味子,主治咳嗽並伴有冒熱,。」

五味子和澤瀉都主治冒熱,但功能不同。五味子治咳嗽伴冒熱,澤瀉治眩暈伴冒熱。

據此二說來看,五味子可以說是收斂性的止咳藥,兼具治療冒熱作用的溫熱藥物。

2. 細辛之醫治效用

東洞翁云:「細辛主治宿飲停水也,故治水氣在心下而咳滿,或上逆,或脅痛者。又其咳者,上逆者,胸滿者,脅痛者,心下堅大者,皆為宿飲停水在胸脅心下所致也。用細辛則水飲去,其證可已,可以見其主治矣。」然此說非惟遼闊難循,其結果且難與半夏茯苓等之治效區別,故仲景以乾薑、細辛為熱藥也。《本草綱目》述細辛辛溫無毒,故當作主治陰證之宿飲停水,始近定說。

白話文:

東洞翁說:「細辛的主治功能是治療宿飲停水,因此用來治療水氣積聚在心下而引起咳嗽、胸悶,或呼吸困難,或肋骨疼痛。又咳嗽、呼吸困難、胸悶、肋骨疼痛、心下堅硬腫大的症狀,都是宿飲停水積聚在胸肋和心下引起的。服用細辛,水飲就會消除,這些症狀也就能夠康復,可以由此看出它的主治功能。」但是,這種說法不僅過於寬泛難以遵循,而且治療效果也難以與半夏、茯苓等藥物區分,所以仲景將乾薑、細辛歸類為熱藥。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細辛辛溫無毒,因此應該將其用於治療陰證的宿飲停水,這才接近定論。

因本藥為吐根(譯者按吐根為催吐藥、祛痰藥)之同屬,用少量呈鎮咳作用,若大量則變為吐劑,不可忘之。」

白話文:

因為這種藥是催吐藥物的同類,少量服用時具有鎮咳作用,如果服用大量的的話就會變成催吐劑,這一點不能忘掉。

《本草綱目》曰

細辛(根)

【氣味】辛溫,無毒。

【主治】咳逆上氣,頭痛,腦動,百節拘攣,風濕痹痛,死肌。(《本經》)

溫中,下氣,破痰,利水道,開胸中滯結,除喉痹、齆鼻,香臭不聞,下乳結。(《別錄》)

治嗽,去皮風濕癢、風眼淚下,除齒痛、血閉、婦人血瀝腰痛。(甄權)

【發明】

宗奭曰:「治頭風痛,不可缺之。」

元素曰:「細辛,…治少陰之頭痛如神。…散水氣,去內寒。」

成無己曰:「水停心下而不行。…以細辛之辛,行水潤燥。」

承曰:「細辛,…若單用末,不可過一錢,多則氣悶塞,不通者,死。」

白話文:

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

細辛(根部)

**性味:**辛、溫,無毒。

主治:

  • 咳嗽、氣逆上行、頭痛、腦中風動、全身關節拘攣、風濕疼痛、肌肉壞死(,《本經》)
  • 溫暖中焦、順氣降逆、化痰散結、利尿通便、疏通胸中滯留、清除喉嚨腫痛、鼻塞、嗅覺遲鈍、通乳結(,《別錄》)
  • 治療咳嗽、去除皮癬搔癢、眼睛風淚、牙痛、月經不調、婦女血漏、腰痛(甄權)

發明:

  • 宗奭說:「治療頭風頭痛,不可缺用細辛。」
  • 元素說:「細辛...治療少陰頭痛神效顯著。...散除水氣,驅除內寒。」
  • 成無己說:「水停留在心下不動。...用細辛辛味之性,行水潤燥。」
  • 承說:「細辛...若單獨用細辛粉末,不可超過一錢,用量太多會導致氣悶堵塞,不通則死。」

3. 澤瀉湯之注釋

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湯主之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【註】

白話文:

如果有人感到胸口悶脹,伴隨頭昏目眩,服用澤瀉湯可以治療。

冒者,如蔽如帽之意。本條之冒,亦自覺如以物蔽頭部之義。若更有眩暈,即為冒眩,臨床上最易遭遇者也。而其劇者,如尾臺氏所云:「支飲、冒眩證,其劇者昏昏搖搖,如居暗室,如坐舟中,如步霧裡,如升空中,居屋床蓐,旋轉如走,雖瞑目斂神,仍復如是。非此方則不能治之。」

白話文:

發病突然,奪人神志,古云:「冒者,如蔽如帽之意」。本條之「冒」亦使人有如以物遮擋頭部之意。如果有眩暈,就是「冒眩」,是臨牀上最容易遇到的症狀。而嚴重的冒眩,就像《傷寒論》所云:「支飲、冒眩證候。嚴重的症狀有昏昏沉沉、搖搖晃晃,像身處黑暗的房間裡,像坐在船中,像走在霧中,像飄浮在空中一樣。即使在牀上閉上眼睛養神,症狀仍然如此。這時如果不按照這個藥方來治療就無法治癒此病。

然本條之病證,如仲景云:「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。」因胃內有停水,致成此冒眩也。又成此胃內停水者,如東洞翁之本方定義云:「治苦冒眩,小便不利者。」因腎臟機能障礙耳,故於本方證必有尿利減少,或頻數之候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,此條病症,正如仲景所說:「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。」由於胃內積水,導致了這種眩暈。此外,形成這種胃內積水的原因,正如東洞翁的本方定義所說:「治苦冒眩,小便不利者。」由於腎臟功能障礙,所以這種情況必定伴隨小便減少或頻數。

由余之經驗,因臨床上需要本方者雖少,然解釋淵源於此方之五苓散、當歸芍藥散等之方意必不可缺,故不可輕視之。

白話文:

依我多年的行醫經驗,在臨牀上需要使用這個藥方的情況雖然很少見,但要解釋源自這個藥方的五苓散、當歸芍藥散等藥方的含意,這個藥方是必定不可或缺的,所以不能輕視它。

澤瀉湯方

澤瀉24克,白朮9.5克。

上細銼,以水二合,煎成一合。去滓,一日分三回溫服。

《成績錄》曰:「一婦人鬱冒眩甚,起臥不安,無他證,不治約三年許。先生與澤瀉湯,旬餘痊愈。」

白話文:

澤瀉 24 公克,白朮 9.5 公克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 500 毫升的水煎煮,煎至剩 250 毫升。濾去藥渣,一天分三次溫服。

《成績錄》記載:「一位婦人鬱悶眩暈得很厲害,起臥不安,沒有其他症狀,約三年多都沒有治療。醫生開了澤瀉湯,十幾天後就痊癒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