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湯本求真

《皇漢醫學》~ 別論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別論 (36)

1. 苓甘五味薑辛湯之注釋

衝氣即低,而反更咳、胸滿者,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、細辛以治其咳滿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【註】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衝逆的氣往下壓迫,反而加重咳嗽、胸悶等症狀時,可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去掉桂皮,加入乾薑和細辛來治療咳嗽和胸悶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【註】

  • 厥陰厥陽,少陽少陰,厥陰肝木,厥陽心火,少陽膽金,少陰腎水。

  • 厥陰厥陽,少陽少陰,厥陰屬肝木,厥陽屬心火,少陽屬膽金,少陰屬腎水。

  • 子午時間,肝心相交,心腎相交,肝膽相交,脾腎相交。

  • 子時(23-01點)和午時(11-13點),肝與心相交,心與腎相交,肝與膽相交,脾與腎相交。

  • 戌時理脾,醜時理肝,卯時理腎,午時理心,已時理脾,申時理肺,酉時理大腸,亥時理三焦,子時膽先醒。

  • 戌時(19-21點)應調理脾臟,醜時(01-03點)應調理肝臟,卯時(05-07點)應調理腎臟,午時(11-13點)應調理心臟,已時(13-15點)應調理脾臟,申時(15-17點)應調理肺臟,酉時(17-19點)應調理大腸,亥時(21-23點)應調理三焦,子時(23-01點)膽先醒。

  • 肝屬風,心屬火,脾屬濕,肺屬燥,腎屬寒。

  • 肝臟屬於風,心臟屬於火,脾臟屬於濕,肺臟屬於燥,腎臟屬於寒。

  • 木屬生髮,火屬熾盛,土屬長育,金屬收斂,水屬閉藏。

  • 木元素象徵生髮,火元素象徵熾盛,土元素象徵長育,金元素象徵收斂,水元素象徵閉藏。

  • 風勝則動,火勝則炎,濕勝則濡,燥勝則咳,寒勝則慄。

  • 風氣過盛則會導致動搖,火氣過盛則會導致發炎,濕氣過盛則會導致潮濕,燥氣過盛則會導致咳嗽,寒氣過盛則會導致戰慄。

  • 寒主腎,熱主心,燥主肺,濕主脾,風主肝。

  • 寒性主導腎臟,熱性主導心臟,燥性主導肺臟,濕性主導脾臟,風性主導肝臟。

  • 寒邪傷形,熱邪傷氣,濕邪傷營,燥邪傷津,風邪傷衛。

  • 寒邪會損傷身體的形質,熱邪會損傷身體的氣血,濕邪會損傷體內的營衛,燥邪會損傷體內的津液,風邪會損傷體表的衛氣。

衝氣即低者,謂服苓桂五味甘草湯後上衝低降也。而反更咳云云者,雖上衝降下而反更咳嗽、胸滿之意。此所以以下申述不得不用本方之理由也,即於此證,雖宜用苓桂五味甘草湯,因無上衝,故去桂枝,以有咳嗽、胸滿,故加乾薑、細辛以治之之意也。

苓甘五味薑辛湯方

白話文:

低者,也就是服苓桂五味甘草湯後上衝低降。而反更咳云云者,意思是雖然上衝降下,反而咳嗽、胸滿。這也就是為什麼必須申述應該依循此方的原因,也就是在這種狀況下,雖然應該使用苓桂五味甘草湯,但因為沒有上衝,所以去除桂枝,因為有咳嗽、胸滿,所以加入乾薑、細辛來治療。

[苓甘五味薑辛湯]

**功用:**健脾益氣,和胃止嘔。

組成:

  • 白茯苓
  • 甘草
  • 人參
  • 白朮
  • 遠志
  • 當歸
  • 炙甘草
  • 生薑

用法:

  • 水煎,每日 1 劑。

禁忌:

注意事項:

  • 本方甘溫,不宜久服。
  • 方中生薑用量不可過多,以免刺激胃腸。

茯苓7克,甘草、乾薑、細辛各5.5克,五味子8.5克。

煎法用法同前。

白話文:

茯苓七克,甘草、生薑、細辛各五點五克,五味子八點五克。

煎服方法同前。

2. 苓甘五味薑辛夏湯之注釋

咳滿即止,而更復渴,衝氣復發者,以細辛、乾薑為熱藥也。服之當遂渴,而渴反止者,為支飲也。支飲者,法當冒,冒者必嘔,嘔者,復納半夏以去其水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【註】

白話文:

咳嗽完就停了,卻又特別口渴,而且氣上衝的,要用細辛、乾薑這種熱藥。吃了藥之後應該會更渴,結果口渴反而止住了,這就是支飲。支飲的人,通常會出汗,出汗就會嘔吐,嘔吐後就要服用半夏把水氣逼出來。

丹波氏曰:「按此節當以細辛、乾薑為熱藥也,作一段看,咳滿即止,是薑辛之效著也。然藥勢燥胃,故發渴,而下焦之水亦隨而發動,此際更宜苓桂五味甘草湯者,意在言外矣。服之以下是承上節治其咳滿之句,服之咳滿即止,當發渴,而反不渴者,言心下為有支飲也。

白話文:

丹波氏說:「根據這段話,細辛、乾薑應該是熱藥,將它們看成一段來看,咳嗽、胸悶很快就停止了,這是薑和辛的功效顯著。但是藥性燥胃,所以會口渴,下焦的水分也隨之流動,這時更應該服用苓桂五味甘草湯。服用之後是承接上文治療咳嗽、胸悶的句子,服用之後咳嗽、胸悶就停止了,應該會口渴,但反而不口渴,這是說心下有支飲。」

渴反止,宜從趙氏注(趙注服湯後,咳滿即止,三變而更渴,衝氣復發者,以細辛、乾薑為熱藥也,服之當遂渴,反不渴者,為支飲之水蓄積於胸中故也)讀為反不渴,程氏亦然。此支飲與青龍湯證不同。所謂冒者,即前條時復冒之加重也。復納半夏,所以驅水飲,止嘔逆也。

煎法用法同前。

白話文:

茯苓 7 公克,甘草、細辛、乾薑各 3.5 公克,五味子 8.5 公克,半夏 11 公克。

煎服方法同前。

《續建殊錄》曰:「一男子鬱鬱不樂,咳嗽短氣,動搖則胸悸甚,上氣微嘔,不欲飲食,小便不利,盜汗出,時時搶於心下,或胸中痛,與苓甘薑味辛夏湯加人參。服藥後,諸證漸退,逾月痊愈。」

白話文:

《續建殊錄》記載:「一名男子情緒低落,沒有原因的感到不快樂,咳嗽、呼吸短促,移動身體就會胸部悸動得很厲害,伴有乾嘔,不想吃飯,小便排不出來,還盜汗,時不時感到心口痛,或者胸痛,伴有苓甘薑味辛夏湯與人參。服用藥物後,各種症狀逐漸消退,超過一個月痊癒了。」

求真按:「苓甘薑味辛夏湯加人參者,為苓甘薑味辛夏湯與人參湯合方之意也。」

白話文:

求真註解說:「苓甘薑味辛夏湯加人參,是指將苓甘薑味辛夏湯和人參湯合方的意思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