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皇漢醫學》~ 別論 (35)
別論 (35)
1. 苓桂五味甘草湯之注釋
咳逆倚息不得臥,小青龍湯主之。青龍湯下已,多唾,口燥,寸脈沉,尺脈微,手足厥逆,氣從少腹上衝胸咽,手足痹,其面翕熱如醉狀,因復下流陰股,小便難,時復冒者,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,治其氣衝。(《金匱要略》)
【註】
白話文:
- 咳嗽、嘔吐、氣逆、呼吸困難臥牀不下,可用小青龍湯治療。
2.服用完小青龍湯後,多唾液、口乾、寸脈沉伏、尺脈微弱、手腳冰冷、氣從小腹上衝至胸咽、手腳麻木、臉色潮紅且有熱度、神誌恍惚、小便困難、有時會出現昏迷症狀,這種情況下服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,可以治療氣衝的症狀。(《金匱要略》)
古代文字:
病機
人受胎,母血養之,故人血生於母血,血中之氣,吐故納新,以為氣血。
血本藏於肝,氣本藏於肺,氣屬陽,血屬陰。陽與陽化,陰與陰成,男血屬陽,女血屬陰。病治法,以陽化陽,以陰化陰。
血中之氣,外連心膜,為血氣之主。故血氣者,心之所以生血也。心氣者,血之所以生氣也。
陽邪傷氣,氣與血俱虛也。故陽邪傷氣,治以陽。
陰邪傷血,血與氣俱虛也。故陰邪傷血,治以陰。
血滯氣鬱,故氣血不行也。故血滯氣鬱,治以活血行氣。
氣虛血瘀,故氣血不通也。故氣虛血瘀,治以補氣活血。
氣滯血瘀,故氣血不和也。故氣滯血瘀,治以理氣活血。
血不養心,陽氣耗散,氣不養血,陰氣奪精。
血不養心,則心神不安,故心氣虛,血不養心,治以益心養血。
氣不養血,則血化無常,故血氣虛,氣不養血,治以補氣養血。
血氣陰陽,相合為一,故陰陽失調,血氣相奪也。故陰陽失調,治以調陰陽。
血氣和而百疾不生,氣血不和則百疾乃生。
治法
治血者,用刺血者,取其血。
治氣者,用溫補者,取其氣。
治血滯者,用破血者,取其血。
治氣滯者,用理氣者,取其氣。
丹波元堅曰:「按下已者,服畢也。唾多者,為青龍湯之效顯著,飲豁之徵,猶今患支飲者,及其欲愈,必吐稠痰。唾,亦稠痰也。口躁,亦為飲將去之徵,與渴同機,續後三條(求真曰:『所謂“續後三條”者,指苓甘薑味辛湯、苓甘薑味辛夏湯、苓甘薑味辛夏仁湯諸條也』)俱舉藥驗,此證亦然,而其中寓咳止息平之義。
白話文:
丹波元堅說:「按下已者,是藥服用完畢。唾液多,是青龍湯的療效顯著,飲豁的徵兆,就像現在患支飲的人,快要痊癒時,一定會吐出濃稠的痰液。唾液,也是濃稠的痰液。口燥,也是飲將要消散的徵兆,與口渴機理相同,續後三條(求真曰:「所謂『續後三條』者,是指苓甘薑味辛湯、苓甘薑味辛夏湯、苓甘薑味辛夏仁湯諸條也」)都舉出了藥療的驗證,這個證候也是一樣,其中寓含著咳嗽停止、喘息平穩的道理。
此下脈證非為青龍而發,蓋其飲之所在,不僅上焦,即中下焦亦有所瀦,而更於他處或有所挾,今服湯後支飲雖散,而他證續見者也。寸脈沉,尺脈微者,魏氏曰:『寸脈沉,支飲有窠囊,欲去之而不能盡去也。尺脈微者,正陽虛於下,而陰寒之氣,斯厥逆而上奔也。』此解似佳。
白話文:
這種脈象的變化不是因為青龍湯的作用所造成的,而是體內飲水積聚的緣故,不僅在胸膈之上,在中焦和下焦也有積水,而且在其他部位可能還有飲邪的侵犯。現在服用了湯藥之後,雖然支飲已經散開,但是其他證狀卻繼續出現。寸脈沉,尺脈微弱。魏氏說,寸脈沉,是因為支飲積聚在體內,想要完全去除卻不能完全去除。尺脈微弱,是因為腎陽虛弱,陰寒之氣因而逆而上升。這樣的解釋似乎很恰當。
唯尺脈微者,或亦為血虛之現象,手足厥逆者,陽素不盛,今為飲遏住所致,與瓜蒂散之厥,其情相近。氣自少腹上衝胸咽者,下焦之水上逆也。手足痹者,其人血虛故也。其面翕熱如醉狀,復下流於陰股,胃中有熱,飲被迫動,或升或降也。小便難者,膀胱不輸也。時復冒者,即此心下支飲之故,有時而失於升也。
白話文:
脈搏微弱的情況,也有可能是氣血虛弱的現象,手足麻木逆冷,是由於陽氣原本就不夠旺盛,加上現在飲水遏制所致,和瓜蒂散治療的麻木逆冷的性質相似。氣在少腹位置向上衝擊、直到胸部咽喉,則屬於下焦的水濕逆流的緣故。手腳麻痹,是人的氣血不足的緣故。面部潮紅發熱猶如醉酒的樣子,又向下流向陰部,是因為胃中熱盛,水道被阻塞,或者氣往上走,或者氣往下走。小便困難,是膀胱不通利。有時候會出現頭暈,是心下的濁飲壅盛的緣故,有時又失去升發的結構。
此證三焦俱有水,加以血虛胃熱,然其所急者,特有氣衝耳,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以抑逆散飲。此方比之苓桂朮甘湯有五味而無朮,彼以胃為主,此猶兼肺,故用五味以利肺氣,比之苓桂甘棗湯,彼有飲在下,而此有飲在上也。」
白話文:
這種病症是三焦都積了水,又加上血虛和胃熱,但是最迫切的症狀是氣往上逆,因此用桂苓五味甘草湯來抑制逆氣並分散飲水。此 方與苓桂朮甘湯相比,有五味子而沒有白朮,彼方以胃為主,此方還要兼顧肺,所以加用五味子以利肺氣,與苓桂甘棗湯相比,彼方是飲水在 下,而此方是飲水在上。
求真按:「本方為苓桂朮甘湯之去朮加五味子,故頗與彼相類似。然本方有茯苓而無輔翼之朮,利尿作用較彼稍弱,惟有五味子,故於鎮咳作用則凌駕於彼之上矣。」
白話文:
求真按:「這個藥方是從苓桂朮甘湯中去除朮,再加入五味子,所以和苓桂朮甘湯很相似。但是這個藥方有茯苓而沒有輔助的朮,利尿的作用比苓桂朮甘湯稍弱,只有五味子,所以鎮咳的作用比苓桂朮甘湯好。」
苓桂五味甘草湯方
茯苓、桂枝各9.5克,甘草7克,五味子12克。
煎法用法同前。
白話文:
苓桂五味湯
材料:
- 茯苓、桂枝 各 9.5 克
- 甘草 7 克
- 五味子 12 克
煎煮方法與服用方式: 和前面提到的藥方相同。
《類聚方廣義》本方條曰:「小青龍湯者,主治內飲外邪,感動觸發而作喘咳者。以下五方主治無發熱、惡風、頭痛、乾嘔等之外候,但發內飲之咳嗽、嘔逆、鬱冒、浮腫等證者。若咳家有稠涎膠痰,血絲腐臭,蒸熱口燥等證者,非五方所得而治也。」
求真按:「此說是也,當遵奉之。」
白話文:
《類聚方廣義》中提到,「小青龍湯」主治內飲外邪所引起的喘咳。以下五方主治沒有發熱、惡風、頭痛、乾嘔等外在症狀,但有內飲引起的咳嗽、嘔逆、鬱悶、浮腫等證狀的病人。如果有稠黏的痰液、帶血絲和腐臭味,口乾舌燥等症狀,這五方治療方法就無效了。
此說為真,應當遵照辦理。
《麻疹一哈》曰:「有一男孩年十三,疹後咳嗽不已,聲啞不出,數十日。雖用藥而無效,更請診於予。按其腹狀,心下悸,上逆耳鳴,目眩,胸間痰鳴,因作苓桂五味甘草湯使服之。又使雜服滾痰丸,下利日二三行。半月許,前證全治而復舊。」
白話文:
《麻疹一則》中說:「有一個十三歲的男孩,出疹後咳嗽不止,聲音嘶啞,持續數十天。雖然用藥但沒有效果,找我進一步診治。檢查他的腹部情況,發現他心口悸動,向上逆流耳鳴,頭暈目眩,胸中痰鳴,於是配製苓桂五味甘草湯讓他服用。又讓他一起服用滾痰丸,每天大便兩三次。半個月左右,之前的症狀全部治癒,並恢復正常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