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陽綱目》~ 卷二十二·中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二·中 (6)

1. 論肝虛瀉

李氏,云:肝虛忿怒所傷,木克脾土,門戶不束,厥而面青,當歸厚朴湯,或熟料五積散去麻黃。汗多者,黃耆建中湯。

白話文:

李氏表示,肝臟虛弱的情況常是由於過度生氣所導致的損傷,這會使得肝氣過旺而剋制脾胃的功能,就像是家裡的門戶失去控制一樣,進而使人臉色發青。這種情況下,應服用當歸厚朴湯,或者用熟料五積散但要去掉麻黃成分。如果患者出汗很多,則應服用黃耆建中湯。

2. 論暴瀉

子和,云:夫暴注,瀉水不已。《內經》曰:注下也,注下水利也。暴速甚者屬火,宜用水調甘露飲、五苓益元散,或以長流水煎,放冷涼服。涼膈通聖亦能治之。慎不可驟用罌粟殼、乾薑、豆蔻之類,縱瀉止,亦轉生他疾,止可分陰陽,利水道而已。

蔭按:暴注瀉水,屬火是矣。而《機要》復云:暴下無聲,身冷自汗,小便自利,氣難布息,宜以漿水散重藥溫之。則知暴瀉有熱有寒,要在辨其有聲無聲與身之冷熱、氣之長短,不可差也。

白話文:

【討論突然嚴重腹瀉的情況】

子和說:當發生突然且嚴重的腹瀉,不停拉水時,《內經》中指出這被稱為注下,即大量的水分通過排泄流失。若病情急劇且嚴重,多由火熱所導致。在治療上,可以考慮使用甘露飲或五苓益元散,用水調和後服用,或者用長流的清水煎煮後,待冷卻再涼服。涼膈通聖散也能用來治療這種情況。但必須謹慎,切勿隨意使用罌粟殼、乾薑、豆蔻等收斂性藥物,即使能暫時止瀉,也可能引發其他疾病,治療的目的應是調節體內陰陽平衡,促進水分正常代謝。

進一步說明:對於突然嚴重的腹瀉,確實多因火熱引起。然而,《機要》中又提到,若腹瀉無聲響,伴隨身體冰冷、自汗、小便頻繁且呼吸困難的情況,應使用漿水散等較重的藥物溫暖身體。由此可知,突然嚴重的腹瀉可能由熱或寒引起,關鍵在於分辨瀉下是否有聲響、身體是否冰冷、呼吸是否順暢,這些細微的差異不容忽視。

3. 論虛滑久瀉

東垣,云:中焦氣弱,脾胃受寒冷,大便滑泄,腹中雷鳴,或因誤下,末傳寒中,復遇時寒,四肢厥逆,心胃絞痛,冷汗不止,此腎之脾胃虛也,沉香溫胃丸治之。

薛氏,曰:滑瀉,若脾胃虛寒下陷者,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肉豆蔻、補骨脂。若脾氣虛寒不禁者,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、肉桂。若命門火衰,脾土虛寒者,用八味丸。若脾腎氣血俱虛者,用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。若大便滑利,小便閉澀,或肢體漸腫,喘嗽唾痰,為脾胃虧損,宜金匱加減腎氣丸。

準繩,云:《保命集》云:虛滑久而不止者,多傳變為利。太陰傳少陰,是為鬼邪,先以厚朴枳實湯防其傳變。按此法,實者用之,虛者不若四神丸實腎之為得也。

收澀之劑,固腸丸、訶子散皆治熱滑,扶脾丸、桃花丸、訶子丸、赤石脂禹餘糧湯皆治寒滑。瀉已愈,至明年此月日時復發者,有積故也。脾主信,故至期復發。熱積,大承氣湯;寒積,感應丸;虛者,以保和丸加三稜、蓬朮之屬投之。

統旨,云:瀉已愈,及期年而復發者,有積故也,宜下之。久瀉不愈,則胃氣下流,男子最忌,宜大補脾胃,加升麻、防風以提其下陷之氣。

丹溪,云:脾瀉已久,大腸不禁,此脾氣已脫,宜急澀之,以赤石脂、肉豆蔻、乾薑之類。久病大腸氣泄,用熟地黃半兩,炒白芍藥、知母各三錢,升麻、乾薑各二錢,炙甘草一錢,為末,粥丸服之,仍用艾炷如麥粒,於百會穴灸三壯。如久瀉,穀道不合,或脫肛,此元氣下陷,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,用白朮、芍藥、神麯、陳皮、肉豆蔻、訶子肉、烏梅為丸,以四君子湯加防風、升麻煎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【討論長期虛弱性腹瀉】

東垣先生表示,如果中焦的氣力不足,脾胃受到寒冷侵襲,會導致大便滑瀉,腹部像雷鳴般作響,這可能是因為錯誤的治療方式導致寒氣進入身體,再遇上天氣轉涼,四肢冰冷,心臟和胃部劇烈疼痛,冷汗不停,這是腎與脾胃虛弱的表現,可使用沉香溫胃丸來治療。

薛氏指出,對於滑瀉,如果是由脾胃虛寒導致的,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木香、肉豆蔻、補骨脂。如果是脾氣虛寒無法控制的情況,可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、肉桂。如果是命門火衰,脾土虛寒的,可用八味丸。如果是脾腎氣血都虛弱的,可用十全大補湯配合四神丸。如果大便滑瀉,小便不通暢,或者肢體逐漸腫脹,喘息咳嗽,吐出痰液,這是脾胃功能損失的表現,適合使用金匱加減腎氣丸。

在《保命集》中提到,如果虛弱性滑瀉持續很久且不能停止,可能轉變成更嚴重的病症。太陰傳到少陰,這就是所謂的鬼邪,首先應該用厚朴枳實湯來防止病情轉變。按照這個方法,適合實證的人使用,但如果是虛證,不如使用四神丸來強化腎臟。

收澀類的藥物,固腸丸、訶子散都能治療熱性滑瀉,扶脾丸、桃花丸、訶子丸、赤石脂禹餘糧湯都能治療寒性滑瀉。如果腹瀉痊癒後,在次年的同一時間又再次發作,那可能是因為有積食的原因。脾主誠信,所以會在固定的時間再次發作。熱性的積食,可以用大承氣湯;寒性的積食,可以使用感應丸;虛弱的人,可以使用保和丸加上三稜、蓬朮等。

統旨先生說,如果腹瀉已經痊癒,但在一年後的同一時間再次發作,那可能是因為有積食,適合使用下法。長期腹瀉無法痊癒,胃氣就會下降,對男性來說尤其需要注意,應該大力補充脾胃,並加上升麻、防風,以提升下陷的氣。

丹溪先生表示,如果脾瀉太久,大腸無法控制,這說明脾氣已經脫落,應該立即使用收澀的藥物,例如赤石脂、肉豆蔻、乾薑等。對於長期大腸氣泄的情況,可用熟地黃半兩,炒白芍藥、知母各三錢,升麻、乾薑各二錢,炙甘草一錢,磨成粉末,用粥做成丸狀服用,同時在百會穴上用艾炷灸三次,形狀如麥粒大小。如果長期腹瀉,肛門無法閉合,或是出現脫肛的情況,這可能是元氣下陷,以及大腸無法正常收縮所導致,可用白朮、芍藥、神麯、陳皮、肉豆蔻、訶子肉、烏梅做成丸狀,用四君子湯加上防風、升麻煎煮成湯,配合藥丸服用。

4. 論泄而小便不利

準繩,云:小便不利而泄,若津液偏滲於大腸,大便瀉而小便少者,用胃苓散分利之。若陰陽已分,而小便短少,此脾肺氣虛,不能生水也,宜補中益氣湯加麥門、五味。陰火上炎而小便赤少,此肺氣受傷不能生水也,用六味地黃丸加麥門、五味。腎經陰虛,陽無所生,而小便短少者,用滋腎丸、腎氣丸。腎經陽虛,陰無所化,而小便短少者,用益氣湯、六味丸。若誤用滲泄分利,復傷陽氣,陰無所生,而小便益不利,則腫脹之證作,而疾危矣。凡大便泄,服理中湯。小便不利,大便反泄,不知氣化之過,本肺不傳化,以純熱之藥治之,是以轉泄。少服則不止,多服則愈熱,所以不分,若以青皮、陳皮之類治之則可。經云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

白話文:

根據醫學古籍的觀點,當出現小便不暢且有腹瀉的情況,如果身體的水分大部分被大腸吸收導致大便稀瀉且小便量少,應使用胃苓散來調節水分代謝。

若人體內外陰陽平衡已被打破,小便量仍然偏少,這可能是由於脾肺氣虛,無法正常生成水液,應服用補中益氣湯,並添加麥門冬和五味子。

當因陰火上升導致小便色紅且量少,表示肺部功能受損,無法生成足夠的水液,應服用六味地黃丸,並添加麥門冬和五味子。

若腎臟的陰虛,使得陽氣無法產生,導致小便量少,可使用滋腎丸或腎氣丸。

若是腎臟的陽虛,導致陰氣無法轉化,同樣會使小便量減少,可用益氣湯或六味丸。

若誤用利尿或瀉下藥物,進一步傷害了陽氣,使得陰氣無法生成,小便問題將更加嚴重,可能引發浮腫等嚴重症狀,病情可能急轉直下。

一般來說,若有腹瀉情況,可以服用理中湯。

若小便不暢且伴有腹瀉,未察覺到是氣化失調,源於肺部無法正常代謝,卻使用性質極熱的藥物治療,反而會加重腹瀉。服用少量無效,大量又會更熱,因此,應使用如青皮、陳皮等藥物來治療。

醫經提到:膀胱如同都市的管理者,負責儲存水液,只有當氣化功能正常,才能將水液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