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陽綱目》~ 原序

回本書目錄

原序

1. 原序

余昔見同年王公宇泰輯《證治準繩》,劇愛其旁搜博雅,古今悉備,遂手訂之。刪其雜證,專以女科名篇曰「濟陰」。又因其證各有治,治各有方,取綱舉目張之意,志以「綱目」焉。夫醫也者,近治已,遠治人。兼男女而躋之春臺,統陰陽而登諸壽域,斯廣惠於無窮。余自庚申歲梓《濟陰綱目》,業已行世。

因念陰陽一理,濟陰有書,濟陽何可無書。而況人生負陰抱陽,一切奇異不經不治之疾無論矣。如偶爾之風寒暑熱,內外感傷,與治法之輕重緩急,君臣佐使,所謂呼吸存亡之變,等於用兵,轉盼補救之功,同於澍雨者,又胡可輕哉!余嚐遍觀群書,粵自靈素以來,名哲代作,著述日繁。

白話文:

我以前見過同年的王公宇泰編著的《證治準繩》,非常喜歡它旁徵博引,博古通今,內容非常齊全。於是便親手整理它,刪去了一些雜亂的證候,專門挑選了婦科名篇,稱作「濟陰」。又因為這些證候各有其治療方法,治療方法也有其特定的方劑,便以綱舉目張的用意,取名為「綱目」。

醫學之道,一方面要治病,另一方面要養人。既要照顧男女,使之健康長壽,又要統攝陰陽,使其登臨福壽之境,如此才能廣施恩惠,造福無窮。我自庚申年刊印《濟陰綱目》以來,它已經流傳於世。

想到陰陽本是一理,既然有「濟陰」的書,那麼「濟陽」也應該要有書。況且,人生本來就負陰抱陽,各種奇奇怪怪、不尋常、難以治療的疾病不勝枚舉。例如偶爾的風寒暑熱、內外感傷,以及治療方法的輕重緩急、君臣佐使等,所謂呼吸存亡的變化,就如同用兵一樣,轉眼之間需要補救,功效如同甘霖一樣,怎麼可以輕視呢?我曾經遍覽群書,從靈素以來,歷代名醫接踵而至,著作日益繁多。

漢有七家,唐得六十四,宋益以一百九十有七,其餘可傳者,共五百九十六部,一萬有九十二卷,而吾熙朝之彥續有萬餘卷。汗牛充棟,誠難枚舉。然簡冊浩繁,雖有見地之真,不乏偏執之弊,學者望洋而嘆,安識指歸也。余幼治儒經,長嗜岐黃,緣濟陰之術,海內不以為謬。

復於公餘彙集眾編,別異比類,總以議論特出,獨具卓識者,擇而錄之。即如四大家中,張長沙之論傷寒,劉河間之原病式,李東垣之明內傷,朱丹溪之治陰虛,立言雖異,而要皆闡《內經》之微旨,發前賢之未備,不相摭拾而實相發明者也。余用是分門別類,或採其論證而論必悉證之原,或摘其治方而方必盡治之變。

白話文:

漢朝時有七家醫學著作,唐朝時增加到六十四家,宋朝又增加了一百九十七家,其餘流傳至今的醫學著作,總共有五百九十六部,一萬九百二十卷。而我們大宋朝的醫學家,又續寫了萬餘卷醫書。這些醫書多如牛毛,滿屋堆積,實在難以一一列舉。然而,這些浩瀚的醫書,雖然有精闢見解,卻也不乏偏執之處,學習者面對如此多的醫書,望洋興嘆,不知從何下手。

我自幼研習儒家經典,長大後又熱衷於醫學,憑藉精通醫術,在天下享有盛名,並未遭到質疑。

我利用閒暇時間,將眾多醫書彙集在一起,並將其分類整理,著重選取那些論點獨到、見解精闢的醫書。就如同醫學史上的四大家,張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,劉完素的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,李杲的《脾胃論》,朱丹溪的《丹溪心法》,他們雖然立論各異,但都深入闡釋了《黃帝內經》的精髓,發展了前人的不足,並非互相抄襲,而是互相發揚光大。我根據這些醫書,分門別類地整理,或引用他們的論證,但必將論證的根源闡述清楚,或摘錄他們的醫方,但必將醫方治療的變化詳盡地說明。

派分支析,次序有倫。仿前綱目之例,命以《濟陽》,共計卷一百有八。庶兩儀並育,萬類咸生。譯貝葉而參三要之禪,不獨推恩於巾幗;睹金丹而悟九還之旨,亦可嘉惠於士夫矣!豈不善哉。

天啟六年歲在丙寅冬十二月中浣驪下武之望叔卿氏書

白話文:

這本書按照分支進行分析,内容遵循一定的顺序。仿照之前的纲目格式,命名为《济阳》,共计一百零八卷。希望能够阴阳并育,万物皆生。翻译贝叶经,參悟三要禅法,不只惠及女性;参悟金丹,领悟九还之旨,也能够造福男性。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?

天启六年,丙寅年冬月十二月中浣,骊下武之望叔卿氏所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