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濟陽綱目》~ 張蔭齋先生注梓濟陽綱目序
張蔭齋先生注梓濟陽綱目序
1. 一
醫書之理微矣哉。作者聖,述者明,參兩大之權而妙三折之用,能回九死於一生,昔人謂其通乎仙道,良非誣也。自後世庸工俗子,目不睹《金匱》玉版之藏,心不達《素問》《靈樞》之旨,往往抄撮湯頭等歌,輒以人命為兒戲。而稍具聰明者,又藉口於盡信不如無之說,以自掩其疏。
於是乎古人之良法微意,散見諸琅函秘笈者,徒供脈望儳吻矣。驪下武叔卿先生,為吾關中理學名臣,文章政事而外,尤精岐黃之術。所著《濟陰綱目》一書,風行海內二百餘年,全活者不可以數計,續又有《濟陽》之刻,惜原版久佚無存。嘉慶癸酉,余主講池陽,聞薦紳家有秘藏此書者,屢求苦不可得。
白話文:
醫學的道理實在是深奧啊!作者聖賢,撰寫者明達,兼具兩者之精華,妙用三折之法,能將九死之人救活,古人稱其通曉仙道,的確不虛。
然而後世庸俗之輩,眼不見《金匱》玉版之珍藏,心不通曉《素問》《靈樞》之精髓,往往只是抄錄一些湯藥配方和歌訣,拿人命當兒戲。而那些稍微有點聰明的人,又藉口說「盡信不如無」,用來掩蓋自己的愚昧。
於是古人精妙的醫學法則和深意,散落在秘笈中,只供人空談炫耀罷了。
驪下武叔卿先生,是關中理學名臣,除了文章政事之外,更精通醫術。他所著《濟陰綱目》一書,流傳海內兩百多年,救活無數人,後來又有了《濟陽》的刻本,可惜原版早已失傳。嘉慶癸酉年,我在池陽講學,聽說有士紳家中珍藏此書,多次請求,卻始終無法得到。
今年仲夏,偶抱宿疴,張生秋芬持其尊人所注全冊,為余撿方,且述重加剞劂之意,浼余校正舛訛。余受而讀之,見其博引廣徵,門分類別,綱舉而目張,擇精而語詳,與《濟陰》同一機軸。可謂集醫家之大成,登斯民於壽域者矣。雖然先生有濟世之功,而不能保遺編之不蝕於風雨,自非蔭齋先生粵若稽古,詳參釋義,出而廣布之天下,後世亦烏識古仁人君子之用心,固有如是其懇且摯者。而因以通神明,贊化育,起沉痼而躋之春臺。
然則是書之刊,即謂之叔卿再生可也。
時在道光乙酉中秋節之前五日,贈進士出身內閣中書漢票簽廳行走加二級通家愚弟長安李僎頓首拜
白話文:
今年仲夏,我偶染宿疾,張生秋芬拿著他父親所注釋的整部醫書,為我尋找藥方,並說明了他加注修改的用意,希望我校正其中的錯誤。我接過書細細閱讀,發現他博引廣徵,門類分明,綱舉目張,精挑細選,言辭詳盡,與《濟陰》一書同出一轍。可謂是集醫家之大成,將百姓帶入長壽之境。
雖然先生有濟世之功,但也不能保證遺編不受風雨侵蝕,若非蔭齋先生如此熱心稽古,詳細參閱釋義,將之廣布天下,後世又如何知曉古仁人君子之用心,如此懇切真摯?而藉此通達神明,贊助化育,治癒沉痾,將患者帶入康復之境。
因此,這本書的出版,就等同於叔卿再生。
時在道光乙酉年中秋節前五日,贈進士出身內閣中書漢票簽廳行走加二級通家愚弟長安李僎頓首拜
2. 二
蓋自尼山不言醫而天下之知醫者少,然自尼山不言醫而天下之論醫者多。何也?擇理不精,折衷鮮據,故累千萬言而不覺其詳也。要之,古今之學問、經濟、政事、治術,莫不由聖賢之正心誠意、格物致知出之,余讀《濟陽綱目》而有得焉。《綱目》者,關中武叔卿先生手輯編也。
先生少與同年王肯堂先生醫學齊名,余嘗披其《濟陰》《疹科》等書,而想見其為人。然余竊異叔卿濟世之心,既加詳於婦子,必廣惠於黎元,則《濟陰》外別有所謂《濟陽》也,何其書之不少概見哉。癸未,余奉簡校試三秦,甫下車,即訪關中文獻,先輩遺集。乃於王三原、馬溪田、呂涇野及先生文策,頗盡蒐羅,而《濟陽》一書,則竟缺如。
白話文:
自從孔子不谈医学,天下精通醫術的人就少了,但论医的人却很多。这是因为人们选择理论不精,折衷取舍没有依据,所以写了千千万万字,却依然不够详尽。总之,古今的学问、经济、政治、治术,都源于圣贤的正心诚意、格物致知。我读了《济阳纲目》有所感悟。《纲目》是关中武叔卿先生手编的。
先生年轻时与同年的王肯堂先生在醫术上齐名,我曾经翻阅过他的《济阴》、《疹科》等书,由此可以想象他的为人。然而我私下感到奇怪,叔卿济世之心,既能细致地照顾妇孺,必然会广泛惠及百姓,那么除了《济阴》之外,还另有《济阳》,为何这本书却很少见呢?癸未年,我奉命到三秦地区校考,刚下车便去关中寻找古代文献和先辈遗集。我几乎搜罗了王三原、马溪田、呂泾野和先生的文稿,唯独《济阳》一书却不见踪影。
今歲仲夏,偶於李菘安同年館得其抄本數冊,余異之,因詢其由,知為徑邑張蔭齋先生抄釋,已繕寫讎校,將付棗梨,而菘安藉以撿方者也。攜歸竟覽,見其議論有本,援引有據,而於陰陽燥濕之變化,一綜之脈理藥性,審證立方,隨時運用,節節卷卷,考證精詳,直令觀者瞭如指掌,洵足以括《素問》《內經》《準繩》於不逮也。
先生早登黃甲,飽經史,學問經濟,無一不參古聖賢之精微;政事治理,無一不超古大臣之綱紀。余僻處偏隅,長列藝苑,翰墨詞章,固屬本業,而醫則茫無所解。然幼善病,自調參朮,其於岐黃,亦不啻三折肱矣。昔範文正以不得為良相,願為良醫是禱,豈非以醫之事小而醫之道則大乎。
白話文:
今年仲夏,我在李菘安的書房裡,偶然得到他抄寫的幾本書。我對這些書感到好奇,便問他是從哪裡來的,才知道是徑邑張蔭齋先生抄寫並注釋的,已經謄寫校對完畢,準備送去印刷出版,而菘安則是借來參考方劑的。我帶回家細細閱讀,發現他的論述有理有據,引用典籍合乎規範,對於陰陽燥濕的變化,以及脈理藥性的總結,審慎地驗證病情,隨機應變,每卷每節都考證精細,讓人一目了然,真正達到了超越《素問》、《內經》和《準繩》的境界。
張先生早早步入仕途,經歷豐富,無論是學問經世,還是政治治理,都參透了古聖賢的精髓,超越了古代大臣的綱紀。我身處偏僻角落,長期浸淫於文藝,詩詞歌賦是我的本行,醫術卻一竅不通。但我自幼多病,經常自己調配藥物,對於醫學也略懂一二,算得上是三折肱之痛了。古人範文正曾說,如果不能成為賢相,願成為良醫,這句話不正是因為醫術看似微不足道,但醫學之道卻博大精深嗎?
夫調燮陰陽,參贊天地,醫之治人與相之治國等。今先生出道德之緒餘以醫民,而人即得以醫家醫天下醫後世何。莫非從正心誠意,格物致知中來者乎。雖然此書版毀無存,嗜古家鮮有什襲,使不有蔭齋先生信好誠求,引證悉注,發前賢之未發,無毫髮之有憾,重鐫而壽之世,則斷簡殘編,風雨消蝕,而隋珠和璧,百世下何以見賞識之有真哉。余故閱竟,即援筆而樂為之序。
時乙酉小陽月上浣覺庵居士瓊州張岳菘書於三原試院之能自強齋
白話文:
調和陰陽,參照天地運作,醫者治人與相者治國,道理相通。如今先生以道德的精髓醫治百姓,百姓因此得以安康,那麼醫家也能醫治天下、醫治後世,這不正是在正心誠意、格物致知的過程中得來的嗎?可惜此書版本毀損,已不復存在,喜愛古籍的人也鮮少擁有傳承,若非蔭齋先生真心喜愛,並以誠意尋求,加以引證註解,發掘前賢未曾闡明的內容,絲毫沒有遺漏,再重新雕刻流傳於世,那麼這些殘缺不全的片段,將會隨著風雨消散,隋珠和璧之寶,後世又如何能欣賞得到呢?因此,我讀完之後,便提筆欣然為之作序。
乙酉年正月初一,覺庵居士張岳菘,在三原試院能自強齋寫於瓊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