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六冊 (1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1)

1. 泄瀉滯下總治

大黃湯,芍藥湯(俱滯下。),益黃散(見發熱),訶子湯(泄瀉),麻黃湯(傷寒。),小續命湯(中風。),漿水散(泄瀉。),姜附湯(中寒。),朮附湯(心痛。),大承氣湯(大便不通。),涼膈散(發熱。),四逆湯(泄瀉。),赤石脂丸(滯下。),消風散(頭痛。

白話文:

大黃湯、芍藥湯用於治療便秘,益黃散用於治療發熱,訶子湯用於治療腹瀉,麻黃湯用於治療傷寒,小續命湯用於治療中風,漿水散用於治療腹瀉,姜附湯用於治療寒症,朮附湯用於治療心痛,大承氣湯用於治療便秘,涼膈散用於治療發熱,四逆湯用於治療腹瀉,赤石脂丸用於治療便秘,消風散用於治療頭痛。

),大柴胡湯(往來寒熱。),建中湯(傷濕。),理中湯(霍亂。),乾薑附子湯(中寒。),清涼飲子(見發熱。)

白話文:

大柴胡湯用於治療往來寒熱,建中湯用於治療傷濕,理中湯用於治療霍亂,乾薑附子湯用於治療中寒,清涼飲子用於治療見發熱。

2. 泄瀉

四逆湯(厥。),桂枝(傷濕。),大承氣湯,小承氣湯(俱大便不通。),桃花湯,白頭翁湯(俱滯下。),梔子豉湯(虛損。)

通脈四逆湯(《金匱》),附子(大者一枚,生用),乾薑(三兩,強者四兩),甘草(炙,二兩)

白話文:

四逆湯治厥,桂枝治傷濕。大承氣湯和小承氣湯都治大便不通,桃花湯和白頭翁湯都治滯下,梔子豉湯治虛損。通脈四逆湯出自《金匱》,用附子一枚(生用)、乾薑三兩(強者四兩)、甘草二兩(炙)組成。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一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

紫參湯(《金匱》)

紫參(半斤),甘草(三兩)

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紫參,取三升,納甘草,煮取一升半,分溫三服。

黃芩湯(《金匱》)

黃芩,人參,乾薑(各三兩),桂枝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),半夏(半升)

白話文:

將上面三種藥材,用三升水煮,煮到剩下 一升一合,去掉藥渣,分成溫熱的兩次服用。

紫參半斤,甘草三兩。

將以上兩種藥材,用五升水煮,先煮紫參,煮到剩下三升,再加入甘草,繼續煮到剩下 一升半,分成溫熱的三次服用。

黃芩、人參、乾薑各三兩,桂枝一兩,大棗十二枚,半夏半升。
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除濕湯(見中濕。)

術己丸(《和劑》),治脾胃不足,濕熱乘之,泄瀉不止,米穀不化。

黃連(去須),吳茱萸(去梗,炒),白芍藥(各五兩)

上為末,麵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
胃苓湯(一名對金飲子),治脾濕太過,泄瀉不止。

白話文:

將六味藥材用七升水煮,熬到剩下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此為除濕湯,可用於治療中濕。

術己丸是治療脾胃虛弱,濕熱侵襲,導致腹瀉不止,米飯消化不良的方劑。

取黃連(去鬚)、吳茱萸(去梗,炒)、白芍藥(各五兩)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
胃苓湯又名對金飲子,主治脾濕過度,腹瀉不止。

平胃散,五苓散(各等分)

上銼,水煎服。極效。

朮附湯(見心痛。)

升陽除濕湯(東垣),治脾胃虛弱,不思飲食,濁瀉無度,小便黃,四肢困弱。自下而上,引而去之。

蒼朮(一錢),柴胡,羌活,防風,神麯,澤瀉,豬苓(各半錢),陳皮,大麥糵,炙甘草(各三分),升麻(五分)

白話文:

將平胃散和五苓散各取等份,磨成粉末,用水煎服,效果極佳。心痛時可用朮附湯。脾胃虛弱、不思飲食、腹瀉不止、小便發黃、四肢無力,可以使用東垣的升陽除濕湯來治療,此湯能從下往上引導排出濕氣。方劑包含蒼朮一錢、柴胡、羌活、防風、神麴、澤瀉、豬苓各半錢、陳皮、大麥麩、炙甘草各三分、升麻五分。

水二盞,煎一盞,去滓,空心服。如胃寒腸鳴,加益智、半夏各五分,薑、棗同煎。非腸鳴不用。

人參升胃湯,治一日大便三四次,溏而不多,有時泄瀉,腹鳴,小便黃。

黃耆(二錢),人參,陳皮,炙甘草(各一錢),升麻(七分),柴胡,當歸身,益智(各五分),紅花(少許)

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稍熱,食前服。

升陽除濕防風湯(下血。)

對金飲子

白話文:

藥方取水兩杯,煎煮至一杯,去除藥渣,空腹服用。如果患者有胃寒腸鳴的症狀,則加入益智、半夏各五分,薑、棗一同煎煮。若非腸鳴,則不用加這些藥材。

人參升胃湯,適用於一天大便三到四次,稀薄但量不多,有時會腹瀉,肚子咕嚕咕嚕叫,小便發黃的患者。

藥方需用黃耆二錢、人參、陳皮、炙甘草各一錢,升麻七分,柴胡、當歸身、益智各五分,紅花少許。

將水兩杯煎煮至一杯,去除藥渣,稍稍加熱,飯前服用。

升陽除濕防風湯適用於下血的患者。

對金飲子,則為另一個藥方。

平胃散(五錢),五苓散(二錢半),草豆蔻(麵裹煨熟,半兩)

上相和,作四服,水一盞半,生薑參片,棗二枚,煎至一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當歸散,治腸胃寒濕濡瀉,腹內㽲刺疼痛。

當歸(切,焙),乾薑(炮),肉豆蔻(去殼,炮),木香(各半兩),訶藜勒(炮,去核),黃連(去須,炒。各七錢半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用甘草、生薑各一分,黑豆一合,並半生半炒,水四盞,煎取二盞,作二次,空心,日午調服。

白話文:

平胃散五錢、五苓散二錢半,草豆蔻用麵裹著煨熟,半兩,將這些藥材混合在一起,製成四服藥。每次用一盞半水,加入生薑片、紅棗兩枚,煎煮至一盞,去除藥渣,溫熱後在飯前服用。

當歸散用於治療腸胃寒濕引起的腹瀉、腹痛。當歸切片烘乾,乾薑炮製,肉豆蔻去殼炮製,木香、訶黎勒(炮製去核)、黃連(去鬚炒)各半兩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甘草、生薑各一分,黑豆一合,一半生一半炒熟,加水四盞,煎煮至二盞,分兩次服用,空腹或中午服用。

水煮木香膏(見滯下。)

益元散,治身熱泄瀉,小便不利。(見傷暑。)

參萸丸(丹溪),治濕熱滯氣者,濕熱甚者用為向道,上可治吞酸,下可治自利。

六一散(七兩,即益元散),吳茱萸(二兩,煮過),一方,去吳茱萸,加乾薑一兩,名溫六丸。

上取細末,粥丸。

堅中丸,治脾胃受濕,滑泄注下。

白話文:

水煮木香膏,適用於治療因食物積滯而引起的腹瀉。

益元散,用於治療身體發熱、腹瀉、小便不利的症狀。

參萸丸,是丹溪先生所創,用於治療濕熱阻滯氣機的病症,濕熱較重的患者可以用它作為主要的治療方法,可以治療吞酸,也能治療腹瀉。

六一散,就是益元散,用吳茱萸煮過,另外一種方法是去掉吳茱萸,加入乾薑,稱為溫六丸。

以上藥方,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製成粥丸。

堅中丸,用於治療脾胃受濕,導致腹瀉的病症。

黃連(去須),黃柏,赤茯苓,澤瀉,白朮(各一兩),陳皮,肉豆蔻,人參,白芍藥,官桂,半夏曲(各半兩)

上十一味,為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溫米飲,食前下。

理中湯(見霍亂。)

附子溫中湯(《寶鑑》),治中寒腹痛自利,米穀不化,脾胃虛弱,不喜飲食,懶言,困倦嗜臥。

白話文:

黃連、黃柏、赤茯苓、澤瀉、白朮各取一兩,陳皮、肉豆蔻、人參、白芍藥、官桂、半夏曲各取半兩,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,用湯浸泡蒸餅做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七十丸,溫米飲送服,飯前服用。此方可用於治療中寒腹痛、腹瀉、米穀不消化、脾胃虛弱、不愛吃飯、說話懶散、嗜睡乏力等症狀。

附子(炮,去皮臍),乾薑(炮。各七錢),人參,甘草(炙),白芍藥,白茯苓(去皮),白朮(各五錢),厚朴(薑製),草豆蔻(麵裹煨,去皮),陳皮(各三錢)

每服五錢或一兩,水二盞半,姜五片,煎至一盞,食前溫服。

漿水散(潔古)

半夏(二兩),良薑(二錢半),乾薑,肉桂,甘草,附子(炮,各五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五錢,漿水二盞,煎至一盞,熱服,甚者三四服。若太陽經傷動,傳太陰下痢為鶩溏,大腸不能禁固,卒然而下,中有硬物,欲起而又下,欲了而又不了,小便多清,此寒也,宜溫之,春夏桂枝湯,秋冬白朮湯。謙甫云:鶩溏者,大便如水,其中有少結糞是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叫做漿水散,由潔古所創。其中包含附子、乾薑、人參、甘草、白芍藥、白茯苓、白朮、厚朴、草豆蔻、陳皮等藥材。每服五錢或一兩,用水煎煮,加入薑片,服用前溫熱。

另一個方劑也叫做漿水散,包含半夏、良薑、乾薑、肉桂、甘草、附子等藥材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服三五錢,用漿水煎煮,服用前溫熱。這個方劑適合治療太陽經傷動導致太陰下痢,症狀表現為水樣大便、夾雜少量糞便、腹瀉不止、小便清澈等。春夏可用桂枝湯,秋冬可用白朮湯。謙甫解釋說,鶩溏是指大便如水,裡面帶有少量糞便。

桂枝湯

桂枝,芍藥,白朮(各半兩),甘草(炙,二錢)

上切,每服半兩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。

白朮散

白朮,芍藥(各三錢),乾薑(炮,半兩),甘草(炙,二錢)

上為粗末,如前服之。甚則除去乾薑,加附子三錢,謂辛能發散也。

赤石脂禹餘糧湯(仲景)

赤石脂,禹餘糧(各一兩)

上分三服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服。

附:赤石脂丸(仲景)

白話文:

桂枝湯由桂枝、芍藥、白朮各半兩,甘草二錢(炙)組成,將藥材切碎,每次取半兩,用一盞水煎煮至七分,去渣後溫服。

白朮散由白朮、芍藥各三錢,乾薑半兩(炮)、甘草二錢(炙)組成,研成粗末,用先前方法服用。病情嚴重者可去除乾薑,加入附子三錢,因為辛味可以發散。

赤石脂禹餘糧湯由赤石脂、禹餘糧各一兩組成,分三服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,去渣後服用。

赤石脂丸為仲景方,內容未提及。

赤石脂,乾薑(各一兩),黃連,當歸(各二兩)

為細末,煉蜜丸,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米飲下。

附子補中湯,即理中湯加附子。(見霍亂。),大已寒丸(見惡寒。)

桂香丸(《三因》),治臟腑虛,為風寒所搏,冷滑注下不禁,老人虛人危篤累效。

附子,肉豆蔻,白茯苓(各一兩),桂心,乾薑,木香(各半兩),丁香(二錢五分)

上為末,麵糊丸,如梧子大。空心米飲下五十丸。

白話文:

赤石脂、乾薑各一兩,黃連、當歸各二兩。

研磨成細粉,用煉蜜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
「附子補中湯」就是理中湯加附子。(見霍亂。)、「大已寒丸」(見惡寒。)

「桂香丸」(《三因》),可以治療臟腑虛弱,因風寒襲擊導致冷滑腹瀉不止,對於老人、虛弱者和危重病人都有顯著療效。

附子、肉豆蔻、白茯苓各一兩,桂心、乾薑、木香各半兩,丁香二錢五分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用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空腹用米湯送服五十丸。

八味湯(《楊氏》),治脾胃虛寒,氣不升降,心腹刺痛,臟腑虛滑。

吳茱萸(湯洗七次),乾薑(炮。各二兩),陳皮,木香,肉桂,丁香,人參(去蘆),當歸(洗,焙。各一兩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無時。

參附湯(《得效》)

人參(一兩),附子(炮,半兩)

每服五錢,水二盞,姜十片,煎八分,溫服無時。

連理湯,即理中湯加茯苓、黃連。

木香散(《和劑》),治脾胃虛弱,內挾風冷,泄瀉注下,水穀不化,臍下㽲痛,腹中雷鳴,及積寒久痢,腸滑不禁。

白話文:

八味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、氣機升降失調,表現為心腹刺痛、臟腑虛滑等症狀。其組成藥物包括吳茱萸、乾薑、陳皮、木香、肉桂、丁香、人參、當歸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碗水煎煮七分,溫熱服用,時間不限。

參附湯用於治療陽氣虛衰的症狀,由人參、附子組成,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碗水加薑片煎煮八分,溫熱服用,時間不限。

連理湯是理中湯加入茯苓、黃連組成。

木香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、內有風寒,表現為泄瀉、水穀不化、臍下絞痛、腹中雷鳴、久痢腸滑等症狀。

丁香,木香,當歸(去蘆,洗,焙),肉豆蔻仁(炮),甘草(炙。各二兩),附子(去皮臍,醋煮,切片,焙),赤石脂(各一兩),藿香葉(洗,焙,四兩),訶子皮(一兩五錢)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二片,棗一枚,煎六分,空心溫服。

姜附湯(見中寒。)

四柱散(《濟生》),治元臟氣虛,真陽耗散,腹臍冷痛,泄瀉不止。

白茯苓,附子(炮),人參,木香(各一兩)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姜五片,鹽少許,煎,空心服。滑泄不止,加豆蔻、訶子煎,名六柱散。(《活人》有白朮,無訶子。)

白話文:

丁香、木香、當歸(去除根莖,洗淨,烘乾)、肉豆蔻仁(炒制)、甘草(炙烤,各兩錢),附子(去除皮和臍部,用醋煮,切片,烘乾)、赤石脂(各一錢),藿香葉(洗淨,烘乾,四錢)、訶子皮(一錢五分)。
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一盞半水,加入兩片生薑和一枚大棗,煎煮至六分,空腹溫服。

此方名為姜附湯,用於治療中寒症狀。

四柱散,出自《濟生》,用於治療元氣虛弱,真陽耗散,腹臍冷痛,腹瀉不止。

白茯苓、附子(炮制)、人參、木香(各一錢)
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盞半水,加入五片薑和少許鹽,煎煮後空腹服用。若腹瀉不止,可加入豆蔻、訶子同煎,稱為六柱散。六柱散出自《活人》,配方中含有白朮,但沒有訶子。

震靈丹(紫府元君南獄魏夫人方,出《道藏》,一名紫金丹),治男子真元衰憊,五勞七傷,臍腹冷疼,肢體痠痛,上盛下虛,頭目暈眩,心神恍惚,血氣衰微。及中風癱瘓,手足不遂,筋骨拘攣,腰膝沉重,容枯肌瘦,目暗耳聾,口苦舌乾,飲食無味。心腎不足,精滑夢遺,膀胱疝墜,小腸淋瀝,夜多盜汗,久瀉久痢,嘔吐不食,八風五痹,一切沉寒痼冷,服之如神。及治婦人血氣不足,崩漏虛損帶下,久冷胎臟無子。

禹餘糧(火煅醋淬,不計遍數,手捻得碎為度),紫石英,丁頭代赭石(如禹餘糧炮製),赤石脂(各四兩)

白話文:

震靈丹(紫府元君南獄魏夫人方,出《道藏》,一名紫金丹)

此方主治男子真元衰竭、體虛乏力、五勞七傷、腹部寒冷疼痛、四肢痠痛、上熱下虛、頭昏眼花、心神不寧、氣血不足等症狀。

此外,也能治療中風癱瘓、手腳麻痺、筋骨僵硬、腰膝沉重、面容憔悴、身材消瘦、視力模糊、聽力下降、口苦舌燥、食慾不振等病症。

對於心腎不足、精液滑脫夢遺、膀胱疝氣下垂、小便頻密、夜間盜汗、久瀉久痢、嘔吐反胃、八風五痺、一切寒症痼疾,服此方藥效顯著。

同時,也能治療婦女氣血不足、月經失調、崩漏虛損帶下、子宮虛寒不孕等病症。

藥方組成:

  • 禹餘糧(火煅醋淬,反复煅淬直至用手捻碎為止):四兩
  • 紫石英:四兩
  • 丁頭代赭石(如禹餘糧炮製):四兩
  • 赤石脂:四兩

注:

  • 此方出自道教典籍《道藏》,由紫府元君南獄魏夫人所傳。
  • 禹餘糧即牡蠣,需經過火煅醋淬反复炮製至用手捻碎為止。
  • 丁頭代赭石也需經過與禹餘糧相同的炮製方法。

以上四味,並作小塊,入甘鍋內,鹽泥固濟,候乾用炭十斤煅通紅,火盡為度,入地埋,出火毒二宿。

滴乳香(另研),五靈脂(去砂石,篩),沒藥(去砂石,研。各二兩),硃砂(水飛過,一兩)

上八味,併為細末,以糯米粉煮糊為丸,如雞頭實大,曬乾出光。每一丸,空心溫酒或冷水任下。常服鎮心神,駐顏色,溫脾胃,理腰膝,除屍疰蠱毒,闢鬼魅邪癘。久服輕身,漸入仙道。忌豬羊血,恐減藥力。婦人醋湯下,孕婦不可服,極有神效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四種藥材切成小塊,放入甘鍋中,用鹽泥封好,待乾燥後用十斤炭火煅燒至通紅,火熄滅後埋入土中,去除火毒兩天一夜。

再將乳香(另研磨)、五靈脂(去除砂石,過篩)、沒藥(去除砂石,研磨),各取二兩,以及硃砂(用水飛過,取一兩)八味藥材混合研磨成細粉。用糯米粉煮成糊狀,捏成雞頭大小的丸子,曬乾至光亮。每次服用一丸,空腹溫酒或冷水送服。常服可鎮心安神,美容養顏,溫暖脾胃,調理腰膝,去除屍疰蠱毒,辟邪驅鬼。長期服用可輕身健體,逐漸步入仙道。忌食豬羊血,以免減弱藥力。婦女可用醋湯送服,孕婦不可服用。此藥效力極佳。

養氣丹,治久冷泄瀉,及休息痢疾,每服三十丸,多服收效。(方見氣門。)

硃砂丹(削。)

陳曲丸(《寶鑑》),磨積,止瀉痢,治腹中冷疼。

陳曲(一兩半),官桂,人參,乾薑,白朮,當歸,甘草(炙),厚朴(各半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溫酒或淡醋湯任下,食前,日二服。

玉粉散,治冷極泄瀉,久作滑腸不禁,不思飲食,宜服。

紅豆(揀淨),大附子(炮,去皮臍),乾薑(炮。各半兩),舶上硫黃(另研,二錢半)

白話文:

養氣丹,用來治療長期寒冷腹瀉,以及休息痢疾,每次服用三十丸,多服效果顯著。

硃砂丹,削去雜質。

陳曲丸,磨成粉末,可以止瀉痢,治療腹部寒冷疼痛。

將陳曲(一兩半)、官桂、人參、乾薑、白朮、當歸、甘草(炙)、厚朴(各半兩)研磨成粉末,用煉蜜製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三五十丸,溫酒或淡醋湯送服,飯前,每天服用兩次。

玉粉散,治療寒氣極盛導致的腹瀉,長期腹瀉導致腸道滑利不禁,不思飲食,都適合服用。

將紅豆(挑選乾淨)、大附子(炮制,去皮臍)、乾薑(炮制,各半兩)、舶上硫黃(另研磨,二錢半)一起使用。

上四味,為末,入研藥勻。每服二錢,空心,半稀半稠粟米飲下,至晚又一服。重者十服必效,輕者三五服安。

十補飲,即十全大補湯。(見虛勞。)

乳豆丸(《得效》),治滑泄不止,諸藥無效。

肉豆蔻(生,為末)

上用通明乳香,以酒浸過,研成膏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
桃花丸(《和劑》),治腸胃虛弱,冷氣乘之,臍腹攪痛,下痢純白;或冷熱相搏,赤白相雜,腸滑不禁,日夜無度。

白話文:

將上述四味藥材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兩錢,空腹時用稀稠適中的米湯送服,晚上再服用一次。病情嚴重者,服用十次必見效,病情輕微者,三到五次即可痊癒。

十補飲就是十全大補湯,適用於虛勞。

乳豆丸,出自《得效》,用於治療滑泄不止,其他藥物無效的症狀。

將肉豆蔻生用,磨成粉末。

將通明乳香用酒浸泡後,研磨成膏狀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

桃花丸,出自《和劑》,用於治療腸胃虛弱,受寒氣侵襲,導致臍腹絞痛、腹瀉白色稀便;或寒熱交戰,腹瀉赤白相雜,腸滑不禁,日夜腹瀉不止的症狀。

赤石脂,乾薑(炮。各等分)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食前米飲送下,日三。

若痢久虛滑,去積不已,用蒼朮二兩,防風一兩,銼,水一碗,煎至半碗,下此丸或赤石脂丸,小便利則安。

訶黎勒丸(《濟生》),治大腸虛冷,泄瀉不止,腹脅引痛,飲食不化。

訶藜勒(麵裹煨),附子(炮),肉豆蔻(麵裹煨),木香,吳茱萸(炒),龍骨(生用),白茯苓(去皮),蓽茇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取赤石脂和乾薑(炮製過後)等量,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飯前用米湯送服,一天三次。如果痢疾久治不愈,虛弱滑脫,積聚不去,可用蒼朮二兩、防風一兩,切碎,加水一碗,煎煮至半碗,然後服用此丸藥或赤石脂丸,小便通暢就能痊癒。

訶黎勒丸出自《濟生》一書,主治大腸虛寒、久瀉不止、腹脅疼痛、飲食不消化等症狀。

將訶藜勒用麵粉包裹後煨熟,與炮製過的附子、用麵粉包裹後煨熟的肉豆蔻、木香、炒過的吳茱萸、生龍骨、去皮的白茯苓、蓽茇等量混合使用。

上為細末,生薑汁煮麵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
香連丸(見滯下。)

玉龍丸,治一切暑毒伏暑,腹脹疼痛,神效。

硫黃,硝石,滑石,明礬(各一兩)

用無根水滴為丸。《夷堅》甲志云:昔虞丞相自渠州被召,途中冒暑得疾,泄痢連月,夢壁間有韻語方一紙,讀之數過,其詞曰:暑毒在脾,濕氣連腳,不泄則痢,不痢則瘧。獨煉雄黃,蒸餅和藥,甘草作湯,服之安樂。別作治療,醫家大錯,如方製藥,服之遂愈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生薑汁和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像桐子般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這叫做「香連丸」,可以治療積滯下痢。

「玉龍丸」則可以治療各種暑熱引起的病症,例如腹脹疼痛,效果極佳。

藥材包括硫黃、硝石、滑石、明礬,各一兩。用無根水調和成丸子。據《夷堅志》記載,虞丞相曾經在夏天外出途中染病,腹瀉不止,連續數月。他夢見牆上出現一首詩,其中提到治療方法:暑熱侵犯脾臟,濕氣蔓延到腳部,不瀉則會腹瀉,不瀉則會發瘧疾。建議單獨煉製雄黃,蒸餅和藥,用甘草煎湯服用,便可痊癒。其他治療方法都是錯誤的,只有按照這個方子才能治好病。

曲術丸,治時暑暴瀉,壯脾溫胃,及治飲食所傷,胸膈痞悶。

神麯(炒),蒼朮(米泔浸一宿,炒,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麵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米飲下,不拘時。

上七香丸(傷食。),五膈寬中散(反胃。),調氣散,即木香調氣散。(見氣。)

訶黎勒散(《金匱》)

訶藜勒(十枚)

上一味為散,粥飲和,頓服。

白話文:

曲術丸

功效: 治療夏季暑熱引起的腹瀉,健脾溫胃,以及治療飲食不當引起的胸膈痞悶。

組成:

  • 神麴 (炒)
  • 蒼朮 (米泔水浸泡一夜,炒)

比例:各等分

製法:

  1. 將神麴和蒼朮研磨成細粉。
  2. 用麵糊將藥粉製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

用法:

每次服用三十丸,溫熱的米湯送服,不限時間。

參考方劑:

  • 七香丸 (適用於食積)
  • 五膈寬中散 (適用於反胃)
  • 調氣散,即木香調氣散 (適用於氣滯)

其他相關方劑:

  • 訶黎勒散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
組成:

  • 訶黎勒 (十枚)

製法:

  1. 將訶黎勒研磨成粉末。

用法:

用粥湯調服,一次服用完畢。

四君子湯(見虛勞。)

二神加木香丸(即棗肉丸),治脾腎虛寒,或腸鳴泄瀉,腹脅虛脹,或胸膈不快,食不消化。

破故紙(四兩,炒),木香(一兩,不見火),肉豆蔻(二兩,麵裹煨香,去面)

上三味,為細末,燈芯煮棗肉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薑湯下。

附:加味六君子湯,治一切脾胃虛弱泄瀉之證。及傷寒病後米穀不化,腸中虛滑,發渴微痛,久不瘥者。及治小兒脾疳,泄瀉得痢。

白話文:

四君子湯適用於虛勞。二神加木香丸(即棗肉丸)則用於治療脾腎虛寒,或腸鳴泄瀉,腹脅虛脹,或胸膈不快,食不消化。

此方由破故紙(四兩,炒)、木香(一兩,不見火)、肉豆蔻(二兩,麵裹煨香,去面)三味藥材研磨成細末,以燈芯煮棗肉製成丸藥,如梧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以薑湯送服。

附:加味六君子湯可治療一切脾胃虛弱泄瀉症狀,以及傷寒病後米穀不化、腸中虛滑、發渴微痛、久不痊癒者,亦可治療小兒脾疳、泄瀉得痢。

人參,白朮,白茯苓,黃耆,山藥,甘草,砂仁(各一兩),厚朴,肉豆蔻(麵裹煨,另研。各七錢半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用飯湯調服,不拘時候。如渴,煎麥門冬湯調服。

白朮芍藥湯,治脾經受濕,水泄注下,體重困倦,不欲飲食,水穀不化等證。

白朮(炒),芍藥(炒。各四錢),甘草(炒,二錢)

上水煎服。

曲糵枳朮丸

白朮(米泔浸一日,四兩),黑枳實(去瓤,麩炒,二兩),陳皮(去白),半夏(薑湯泡七次)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山楂肉(各一兩五錢),如胃寒或冬月,加砂仁一兩。氣滯不行,加木香五錢。常有痰火,又兼胸膈痞悶,加黃連、茯苓(各一兩)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張中藥處方,包含了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黃耆、山藥、甘草、砂仁等藥材,以及厚朴、肉豆蔻等輔料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飯湯調服,不分時間。如果口渴,可以用麥門冬湯調服。

此外,處方還列出了白朮芍藥湯和曲糵枳朮丸兩種方劑,分別用於治療脾經受濕、水泄注下、體重困倦、不欲飲食、水穀不化等症,以及消化不良、氣滯等症。

上為細末,用鮮荷葉數片,煮湯去葉,入老倉米,如尋常造飯法,甑內以荷葉鋪蓋,方全氣味,乘熱搗爛,以細絹絞精華汁,揉拌成劑,為丸如桐子大。每服百丸,食遠白湯送下。

治中湯,七香丸,紅丸子(俱傷食。)

香茸丸,治飲酒多,遂成酒泄,骨立,不能食,但再飲一二盞泄作,幾年矣。

嫩鹿茸(草火燎去毛,用酥炙黃),肉豆蔻(火煨。各一兩),生麝香(另研,一錢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取新鮮荷葉數片,煮湯去葉後,加入老倉米,按照平常煮飯的方法,在蒸籠裡鋪上荷葉,這樣才能保持藥味完整。趁熱搗爛,用細絹絞出精華汁液,揉成藥丸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飯後用溫白湯送服。

此方可治療中湯、七香丸、紅丸子(皆因傷食所致)等症狀。

香茸丸可治療因飲酒過多而導致酒泄、骨瘦如柴、無法進食,即使只喝一兩杯酒也會腹瀉,持續數年之症狀。

取嫩鹿茸(以草火燎去毛,用酥油炙至黃色)、肉豆蔻(火煨,各一兩)、生麝香(另研磨,一錢)。

上為末,白陳米飯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腹米飲下。熱者服酒煮黃連丸。

平胃散,專治酒泄,飲後獨甚。加丁香、縮砂、麥糵、神麯各五錢,為末,空腹米飲調二錢,立愈。

大健脾散,《百一》治脾胃虛寒,不進飲食。

蓽澄茄,乾薑,白豆蔻,丁香(各半兩),白茯苓,甘草,肉豆蔻,半夏(薑汁浸一宿),縮砂仁,青皮,檀香,厚朴(薑汁製),蘹香,神麯,橘紅(各一兩),白朮(四兩),川烏(炮,去皮臍),草果仁,附子(炮,去皮尖。各二兩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白米飯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粒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若患者發熱,則服用酒煮黃連丸。

平胃散專門治療酒後腹瀉,尤其飲酒後症狀加重。加入丁香、縮砂、麥芽、神麴各五錢,研磨成粉末,空腹用米湯調服二錢,即可見效。

大健脾散出自《百一》,用於治療脾胃虛寒,不思飲食的病症。

將蓽澄茄、乾薑、白豆蔻、丁香(各半兩)、白茯苓、甘草、肉豆蔻、半夏(用薑汁浸泡一晚)、縮砂仁、青皮、檀香、厚朴(用薑汁製)、蘹香、神麴、橘紅(各一兩)、白朮(四兩)、川烏(炮製,去皮臍)、草果仁、附子(炮製,去皮尖。各二兩)這些藥材混合在一起。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姜七片,棗一枚,煎七分,空心溫服。

大藿香散(《百一》),治一切脾胃虛寒,嘔吐霍亂,心腹撮痛,如泄瀉不已,最能取效。

藿香,木香,制青皮(麩炒),神麯(炒),人參,肉豆蔻(麵裹煨),良薑(炒),麥糵(炒),訶子(煨,去核),白茯苓,甘草(炒),製厚朴,陳皮(去白。各一兩),乾薑(炮,半兩)

為細末,每服四錢。吐逆泄瀉,不下食,或嘔酸苦水,煨生薑半塊,鹽一捻,水煎服。水瀉滑泄,腸風臟毒,陳米飲入鹽熱調下。赤白痢,煎甘草、黑豆湯下。脾胃虛冷,宿滯酒食,痰氣作暈,入鹽少許,嚼薑、棗湯熱服。胃氣吃噫,生薑自然汁,入鹽點服。此藥大能順氣消食,利膈開胃。

白話文:

上腹咀的用法和功效:

用法: 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盞半水,加入七片薑、一枚棗,煎煮七分,空腹溫服。

功效: 這方出自《百一》書,專治各種脾胃虛寒引起的症狀,如嘔吐霍亂、心腹絞痛、腹瀉不止等,療效顯著。

大藿香散的組成和用法:

組成:

  • 藿香、木香、制青皮(用麩炒)、神麴(炒)、人參、肉豆蔻(用麵裹煨)、良薑(炒)、麥芽(炒)、訶子(煨,去核)、白茯苓、甘草(炒)、製厚朴、陳皮(去白,各一兩)、乾薑(炮製,半兩)

用法:

  •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四錢。
  • 若有嘔吐、腹瀉、不思飲食、或嘔吐酸苦水等症狀,可用煨熟的生薑半塊,加少許鹽,用水煎服。
  • 若有水瀉、滑瀉、腸風、臟毒等症狀,可用陳米加入鹽,用熱水調服。
  • 若有赤白痢疾,可用煎好的甘草、黑豆湯服用。
  • 若有脾胃虛冷、宿食積滯、痰氣作暈等症狀,可在薑、棗湯中加入少許鹽,熱服。
  • 若有胃氣上逆、打嗝不止等症狀,可用生薑汁加入少許鹽,點服。

功效:

大藿香散具有順氣消食、利膈開胃的功效。

酒煮黃連丸(傷暑。),

快脾丸(《魏氏》)

生薑(六兩,淨洗,切片,以飛面四兩和勻,就日中曬乾),橘皮(一兩),甘草(炙),丁香(不見火。各二兩),縮砂仁(三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,如彈子大。每服二丸,食前薑湯送下。

葛花解酲湯(傷飲。),養胃湯(見瘧。),大棗(痰飲。)

氣味,治腹痛泄瀉,脈滑者,神效累驗。(見大便不通。)

白話文:

酒煮黃連丸,適用於傷暑。

快脾丸,出自《魏氏》。

生薑六兩,洗淨切片,與飛面四兩混合均勻,放在太陽下曬乾。橘皮一兩,甘草炙過,丁香(不需用火),各二兩,縮砂仁三兩。
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蜜製成丸子,大小如彈子。每次服用兩丸,飯前用薑湯送服。

葛花解酲湯,適用於傷飲。養胃湯,適用於見瘧。大棗,適用於痰飲。

這味藥具有氣味,主治腹痛腹瀉,脈搏滑數者,效果顯著,經多次驗證。也適用於大便不通。

五味子散,治腎泄。

五味子(二兩),吳茱萸(半兩)

上炒香熟,研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陳米飲下。

昔一人,每五更將天明時,必溏利一次,如是數月。有人云:此名腎泄,感陰氣而然,服此頓愈。

五味子丸(《本事》)

益智仁(炒),蓯蓉(酒浸,焙),川巴戟(去心),人參,五味子(去梗),骨碎補(去毛),土茴香(炒),白朮,覆盆子,白龍骨,熟地黃(洗),牡蠣,菟絲子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五味子散可以治療腎虛導致的尿液稀薄,做法是將五味子二兩和吳茱萸半兩炒香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陳米水送服。以前有個人,每天凌晨都要拉肚子,持續好幾個月。有人說這是腎虛導致的,叫做腎泄,是受了陰氣影響造成的,服用五味子散後就馬上好了。五味子丸是另一種治療腎虛的藥方,包含益智仁、蓯蓉、川巴戟、人參、五味子、骨碎補、土茴香、白朮、覆盆子、白龍骨、熟地黃、牡蠣、菟絲子等藥材,各等分,按比例混合使用。

上為末,煉蜜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

五味子丸,治下元虛寒,火不生土,及腎中之土不足,以致關門不閉,名曰腎泄,亦名脾腎泄。

人參,五味子,破故紙(炒),白朮(各二兩),山藥(炒),白茯苓(各一兩半),吳茱萸,川巴戟(去心),肉果(麵裹煨。各一兩),龍骨(煅,五錢)

上為末,酒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鹽湯下。

金鎖正元丹(《和劑》),治腎虛泄瀉,小便頻數,盜汗遺精,一切虛冷之證。

龍骨(煅,另研),硃砂(另研。各三兩),茯苓(八兩),紫巴戟(去心),肉蓯蓉(洗,焙),葫蘆巴(焙。各一斤),補骨脂(酒浸,炒,十兩),五倍子(八兩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製成蜜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時用鹽湯送服。

五味子丸適用於治療下元虛寒、火不生土、腎中之土不足,導致關門不閉,名為腎泄,也叫脾腎泄。

配方包括:人參、五味子、破故紙(炒)、白朮(各二兩)、山藥(炒)、白茯苓(各一兩半)、吳茱萸、川巴戟(去心)、肉果(麵裹煨,各一兩)、龍骨(煅,五錢)。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糊製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時用鹽湯送服。

金鎖正元丹則用於治療腎虛泄瀉、小便頻數、盜汗遺精、一切虛冷的症狀。

配方包括:龍骨(煅,另研)、硃砂(另研,各三兩)、茯苓(八兩)、紫巴戟(去心)、肉蓯蓉(洗,焙)、葫蘆巴(焙,各一斤)、補骨脂(酒浸,炒,十兩)、五倍子(八兩)。

上為末,酒糊丸,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空心溫酒,鹽湯任下。

椒樸丸(《魏氏》)

益智仁(去殼,炒),川椒(炒出汗),川厚朴(薑製炒),陳皮,白姜,茴香(炒。各等分)

上用青鹽等分,於銀石器內,以水浸干藥,用慢火煮乾焙燥,為細末,酒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加至四十丸,空心鹽湯、溫酒任下。

小茴香丸(《本事》)

舶上茴香(炒),胡蘆巴,破故紙(炒香),白龍骨(各一兩),木香(一兩半),胡桃肉(三七個研),羊腰子(三對,破開,鹽半兩擦,炙熟,研如泥)

白話文:

服用末藥,製成酒糊丸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溫酒或鹽湯送服。

椒樸丸:取益智仁(去殼炒)、川椒(炒出汗)、川厚朴(薑製炒)、陳皮、白姜、茴香(炒),各等分。將藥材與青鹽等分,放入銀石器內,以水浸泡藥材,用慢火煮至乾透並焙乾,研磨成細末,再用酒糊製成丸藥,大小如梧子。每次服用三十至四十丸,空腹用鹽湯或溫酒送服。

小茴香丸:取舶上茴香(炒)、葫蘆巴、破故紙(炒香)、白龍骨(各一兩)、木香(一兩半)、胡桃肉(三七個研磨)、羊腰子(三對,破開,用半兩鹽擦拭,炙熟,研磨成泥)。

上為末,酒浸蒸餅杵熟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香姜散,治晨泄,又名瀼泄。

生薑(四兩,切如豆大),黃連(二兩,銼)

上一處,淹一宿,慢火炒姜紫色,去姜不用。將黃連末每服二錢,用臘茶清調一劑而愈。又用米飲酒調,治白痢尤妙。若欲速效,一料只作二服。

四神丸,治脾胃虛弱,大便不實,飲食不思,或泄瀉腹痛等證。

肉豆蔻(二兩),補骨脂(四兩),五味子(二兩),吳茱萸(浸,炒一兩)

上為末,生薑八兩,紅棗一百枚,煮熟取棗肉和末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空心或食前白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浸泡蒸熟的餅,搗碎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、五十顆,空腹溫酒送服。

香姜散,用來治療早晨腹瀉,也稱為「瀼泄」。

生薑切成豆粒大小,黃連切碎,將兩者浸泡一夜,用小火炒薑至紫色,去薑不用。每次服用黃連粉末兩錢,用臘茶調和服用一劑即可痊癒。也可以用米湯或酒調和服用,治療白痢效果尤佳。如果想要快速見效,一料只做兩服。

四神丸,用來治療脾胃虛弱,大便不成形,食慾不振,或腹瀉腹痛等症狀。

肉豆蔻、補骨脂、五味子、吳茱萸(浸泡後炒至一兩)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生薑和紅棗煮熟,取出棗肉和藥粉混合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五、七十顆,空腹或飯前用白湯送服。

《澹寮》四神丸,治腎泄脾泄。

肉豆蔻(生,二兩),破故紙(炒,四兩),茴香(炒,一兩),木香(半兩)

上為細末,生薑煮棗肉為丸,如梧子大,鹽湯下。一方,去木香、茴香,入神麯、麥糵,如前作丸。

補中益氣湯(勞倦。),六味丸(虛勞。),滋腎丸(小便不通。),《金匱》加減腎氣丸(水腫。),錢氏白朮散,加減八味丸(並消癉。)

白話文:

「澹寮四神丸」能治腎虛泄精和脾虛泄瀉。取生肉豆蔻二兩、炒破故紙四兩、炒茴香一兩、木香半兩,研成細末,用生薑煮棗肉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用鹽湯送服。還有一種做法,去掉木香和茴香,加入神曲和麥芽,其他步驟相同。此方可與補中益氣湯(治勞倦)、六味丸(治虛勞)、滋腎丸(治小便不通)、金匱加減腎氣丸(治水腫)、錢氏白朮散、加減八味丸(並消癉)等方劑配合使用。

止瀉秘方

人參(去蘆),白朮,乾薑(炮),訶子(去核),茯苓(去皮),木香,藿香(去土),肉豆蔻(麵裹煨),甘草(炙。各一錢半),

作一服,水二盅,煎至一盅,去滓,食前通口服。

沉香溫胃丸(缺。)

厚朴枳實湯(河間)

厚朴,枳實,訶子(半生半熟。各一兩),木香(半兩),黃連,炙甘草(各二錢),大黃(三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或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
固腸丸(丹溪)

白話文:

治療腹瀉的秘方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訶子、茯苓、木香、藿香、肉豆蔻、甘草各一錢半,加水煎服,每次一服,飯前服用。

另一個秘方:厚朴、枳實、訶子、木香、黃連、炙甘草各適量,大黃三錢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或五錢,加水煎服。

樗皮(四兩),滑石(二兩)

上為末,粥丸。

此丸性燥,若滯氣未盡者,不可遽用。

訶子散(河間),治泄久,腹痛漸已,瀉下漸少,宜此藥止之。

訶子(一兩,半生半熟),木香(半兩),甘草(二錢),黃連(三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以白朮芍藥湯調下。如止之不已,宜因其歸而送之,於訶子散內加厚朴一兩,竭其邪氣也。

扶脾丸(東垣),治脾胃虛寒,腹中痛溏泄無度,飲食不化。

白朮,茯苓,橘皮,半夏,甘草(炙),訶藜勒皮,烏梅肉(各二錢),紅豆,乾薑,藿香(各一錢),肉桂(半錢),麥糵,神麯(炒。各四錢)

白話文:

用四兩樗皮和二兩滑石研磨成粉,做成粥丸。此丸性燥,若腹中積滯未消者,不可急用。

河間的訶子散,用於久瀉不止、腹痛漸緩、瀉下漸少的情況,可以止瀉。配方為一兩半生半熟訶子、半兩木香、二錢甘草、三錢黃連,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白朮芍藥湯送服。若止瀉效果不佳,可根據病情加一兩厚朴於訶子散中,以徹底清除邪氣。

東垣的扶脾丸,用於脾胃虛寒、腹痛溏瀉無度、飲食不化的情況。配方為白朮、茯苓、橘皮、半夏、炙甘草(各二錢)、訶藜勒皮、烏梅肉(各二錢)、紅豆、乾薑、藿香(各一錢)、肉桂(半錢)、麥糵、炒神麯(各四錢)。

上為末,荷葉裹燒飯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溫水食前下。

訶子丸(《本事》),治脾胃不和,泄瀉不止,諸藥不效。

訶子皮,川薑,肉豆蔻,龍骨,木香,赤石脂,附子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米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四十丸,米飲下。

大斷下丸(《得效》),治下痢滑數,肌肉消瘦,飲食不入,脈細皮寒,氣少不能言,有時發虛熱。由脾胃虛耗,耗則氣奪,由穀氣不入胃,胃無主以養,故形氣消索,五臟之液不收,謂之五虛,此為難治,略能食者生。

白話文:

將訶子皮、川薑、肉豆蔻、龍骨、木香、赤石脂、附子等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米糊製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四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此方名為大斷下丸,出自《得效》一書,主要用於治療下痢不止,肌肉消瘦,飲食不入,脈細皮寒,氣少不能言,有時發虛熱等症狀。這些症狀通常是由於脾胃虛耗,導致氣血不足,無法正常吸收營養,進而引起五臟虛弱,難以治癒。如果病人還能稍微進食,則生機尚存。

附子(炮),肉豆蔻,牡蠣(煅秤。各一兩),細辛,乾薑(炮),良薑,白龍骨,赤石脂,酸石榴皮(醋煮乾為度,焙乾。各一兩半),白礬(枯),訶子(去核,各一兩)

上為末,米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粟米湯下。

豆蔻飲(《得效》),治滑泄,神效。

陳米(一兩),肉豆蔻(麵裹煨),五味子,赤石脂(研。各半兩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粟米湯飲調下,日進三服。

蓽茇丸(《得效》),治滑泄,寒者宜之。

白話文:

附子、肉豆蔻、牡蠣、細辛、乾薑、良薑、白龍骨、赤石脂、酸石榴皮、白礬、訶子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米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粟米湯送服。此方名為豆蔻飲,可治滑泄,效果顯著。

另有一方名為蓽茇丸,用陳米、肉豆蔻、五味子、赤石脂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粟米湯調服,每日服用三次。此方專治寒性滑泄。

蓽茇,川薑(炮),丁香(不見火),附子(炮,去皮臍),吳茱萸(炒),良薑,胡椒(以上各一兩),山茱萸(去核),草豆蔻(去皮。各半兩)

上為末,棗肉丸,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食前陳米飲下,日三服。

固腸丸(《得效》),治臟腑滑泄,晝夜無度。

吳茱萸(揀淨),黃連(去須),罌粟殼(去梗蒂。各等分)

上為末,醋糊丸,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。空心米飲送下。

龍骨散,治水瀉腹痛,不納飲食。

白話文:

蓽茇、川薑(炮製)、丁香(不經火)、附子(炮製,去皮和臍)、吳茱萸(炒)、良薑、胡椒(以上各一兩),山茱萸(去核)、草豆蔻(去皮,各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棗肉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前用陳米湯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

固腸丸(出自《得效》),用於治療腸胃滑泄,晝夜不停。

吳茱萸(揀選乾淨)、黃連(去須)、罌粟殼(去梗蒂,以上各等分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醋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
龍骨散,用於治療水瀉腹痛,不思飲食。

龍骨,當歸(炒),肉豆蔻(麵裹煨),木香(各一兩),厚朴(二兩,去粗皮,薑汁炙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食前用粥飲調下。

固腸散,治脾胃虛弱,內受寒氣,泄瀉注下,水穀不分,冷熱不調,下痢膿血,赤少白多,或如魚腦,腸滑腹痛,遍數頻並,心腹脹滿,食減乏力。

陳米(炒,二十兩),木香(不見火,一兩),肉豆蔻(生用),罌粟殼(去蒂蓋,蜜炙。各二兩),乾薑(炮),甘草(炙。各二兩半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酒一盞,生薑二片,棗一枚,煎至七分,不拘時,溫服。如不飲酒,水煎亦得。忌酒、面、魚腥等物。

白話文:

龍骨、當歸(炒過)、肉豆蔻(用麵裹著煨)、木香(各一兩)、厚朴(去粗皮,用薑汁炙,二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飯前用粥湯調服。

這個藥方叫固腸散,用來治療脾胃虛弱,體內受寒氣,導致腹瀉、拉肚子,水穀不分,冷熱不調,拉痢疾帶膿血,赤色少白色多,或者像魚腦一樣,腸子滑動腹痛,反覆多次,心腹脹滿,食慾減退乏力。

陳米(炒過,二十兩)、木香(不用火烤,一兩)、肉豆蔻(生用)、罌粟殼(去蒂頭和蓋子,蜜炙,各二兩)、乾薑(炮製)、甘草(炙,各二兩半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盞酒,生薑兩片,紅棗一枚,煎至七分,不拘時間溫服。如果不能喝酒,可以用水煎服。忌食酒、麵食、魚腥等食物。

南白膠香散,治脾胃虛寒,滑腸久瀉,臍腹疼痛無休止。

御米殼(醋炒,四兩),龍骨,南白膠香(各三兩),甘草(七錢,炙),乾薑(半兩,炮)

上五味,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忌冷物傷胃。

感應丸,保和丸(並傷食。)

〔饗泄〕

加減木香散(《寶鑑》)

木香,良薑,升麻,檳榔,人參(各二錢半),神麯(炒,二錢),肉豆蔻(煨),吳茱萸(泡),乾薑(炮),陳皮,砂仁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南白膠香散

功效: 治脾胃虛寒,滑腸久瀉,臍腹疼痛不止。

組成:

  • 御米殼 (醋炒,四兩)
  • 龍骨 (三兩)
  • 南白膠香 (三兩)
  • 甘草 (七錢,炙)
  • 乾薑 (半兩,炮)

製法: 上述五味藥材,研磨成粗末。

用法: 每服五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,去渣,溫服,飯前服用。

忌諱: 忌食寒涼食物,以免傷胃。

附註:

  • 感應丸、保和丸皆治傷食。
  • 加減木香散 (出自《本草綱目》)

加減木香散組成:

  • 木香 (二錢半)
  • 良薑 (二錢半)
  • 升麻 (二錢半)
  • 檳榔 (二錢半)
  • 人參 (二錢半)
  • 神麴 (炒,二錢)
  • 肉豆蔻 (煨)
  • 吳茱萸 (泡)
  • 乾薑 (炮)
  • 陳皮 (五分)
  • 砂仁 (五分)

上為粗末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宜加白朮。

通脈四逆湯,升陽除濕湯(俱見前。)

白朮湯(河間)

厚朴(薑製),當歸(去蘆),龍骨(各五錢),白朮(一兩),艾葉(半錢,熟炒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同煎至八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
防風芍藥湯(東垣)

防風,芍藥,黃芩(各等分)

上粗末,每服半兩,或一兩,水二盅,煎至一盅,溫服無時。

宣風散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,煎至一盞,去除藥渣,飯前溫熱服用。可以加入白朮。

通脈四逆湯、升陽除濕湯(兩種藥方已在前面列出)。

白朮湯(河間所創)

厚朴(用薑汁炮製),當歸(去除蘆頭),龍骨(各五錢),白朮(一兩),艾葉(半錢,熟炒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盞水,加入三片生薑,一起煎煮至八分,去除藥渣,空腹溫熱服用。

防風芍藥湯(東垣所創)

防風、芍藥、黃芩(各等量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半兩或一兩,用兩盅水煎煮,煎至一盅,溫熱服用,無時間限制。

宣風散

檳榔(二個),陳皮,甘草(各五錢),牽牛(四兩,半生半炒)

上為末,每服三五分,蜜湯調下。

蒼朮防風湯(潔古)

麻黃(一兩),蒼朮(去皮,四兩),防風(五錢)

上粗末,每服一兩,生薑七片,水二盞,煎至一半,去滓溫服。如止後服補本丸。

補本丸

蒼朮,川椒(去目,炒。各一兩)

末之,醋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食前溫水下。一法,惡痢久不效者彌佳,小兒丸如米大。

胃風湯,治風冷虛氣入客腸胃,水穀不化,泄瀉注下,腹脅虛滿,腸鳴㽲痛,及腸胃濕毒,下如豆汁,或下瘀血。(方見下血門。)

白話文:

檳榔兩個,陳皮、甘草各五錢,牽牛四兩,一半生一半炒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到五分,用蜂蜜水調服。

[蒼朮防風湯](潔古)

麻黃一兩,蒼朮去皮四兩,防風五錢。

將以上藥材粗略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兩,加入生薑七片,水兩盞,煎煮至一半,去渣後溫服。如果腹瀉停止後,可以服用補本丸。

[補本丸]

蒼朮、川椒去目炒,各一兩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醋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前溫水送服。有一種方法,對於久治不愈的痢疾特別有效,可以將丸子做成米粒大小,給小兒服用。

[胃風湯],可以治療風寒虛氣入侵腸胃,導致水穀不消化、腹瀉、腹脅脹滿、腸鳴腹痛,以及腸胃濕毒,大便如豆汁,或排出瘀血。(此方見於下血門。)

鞠藭丸,治中風濕,臟腑滑瀉。

附子,芎藭,白朮,神麯(各等分)

上四味,為末,麵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溫米飲下。此藥亦治飧泄,甚妙。

《素問》云: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,米穀不化。蓋春木旺,肝生風邪,淫於脾經,夏飲冷當風,故多飧泄也。

吳茱萸散,治腸痹,寒濕內搏,腹滿氣急,大便飧泄。

吳茱萸(湯泡,焙炒),肉豆蔻,乾薑(炮)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縮砂仁,陳曲(炒),白朮(各一兩)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,陳皮(去白,焙),良薑(各二兩)

白話文:

「鞠藭丸」可以治療中風濕和臟腑滑瀉。

藥方:附子、芎藭、白朮、神麯(各等份)。

將以上四味藥材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五十丸,用溫米飲送服。這個藥方也治飧泄,效果非常好。

《素問》中說:「春天受風寒,夏天就會出現飧泄,吃下去的米穀不能消化。」這是因為春天木氣旺盛,肝臟容易產生風邪,侵襲脾經;夏天飲用冷飲,又遇到風寒,所以容易導致飧泄。

「吳茱萸散」可以治療腸痹,寒濕內搏,腹滿氣急,大便飧泄。

藥方:吳茱萸(用熱水浸泡後,再焙炒),肉豆蔻,乾薑(炮製),甘草(炙烤),縮砂仁,陳曲(炒製),白朮,厚朴(去粗皮,用薑汁炙烤),陳皮(去白,焙烤),良薑(各二兩)。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食前用米飲調服。

草豆蔻散,治腸痹,風寒濕內攻,腹疼飧泄。

草豆蔻,陳皮(去白,焙。各一兩),官桂(去粗皮),白豆蔻仁,肉豆蔻,當歸(切,焙),木香白朮,丁香,良薑(各半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食前生薑、棗湯調服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錢,飯前用米湯調服。

草豆蔻散可以治療腸道阻塞、風寒濕氣入侵導致的腹痛和食物消化不良。

草豆蔻、陳皮(去掉白色外皮,烘乾,各一兩)、官桂(去掉粗皮)、白豆蔻仁、肉豆蔻、當歸(切片,烘乾)、木香、白朮、丁香、良薑(各半兩)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錢,飯前用生薑、大棗湯調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