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一冊 (1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1)

1. 卒中暴厥

蘇合香丸,療傳屍骨蒸,殗殜肺痿,疰忤鬼氣,卒心痛,霍亂吐痢,時氣鬼魅瘴瘧,赤白暴痢,瘀血月閉,痃癖疔腫,驚癇,鬼忤中人,小兒吐乳,大人狐貍等病。

白朮,青木香,烏犀角(屑),香附子(炒,去毛),硃砂(研,水飛),訶藜勒(煨,取皮),白檀香,安息香(另末,無灰酒一升熬膏),沉香,麝香(研),丁香,蓽茇(各二兩),龍腦(研),蘇合香油(入安息香膏內,各一兩),熏陸香(別研,一兩)

白話文:

[蘇合香丸] 方劑功效及組成:

功效: 治療以下病症:

  • 傳屍骨蒸: 指因外感風寒或內傷脾胃引起的發熱、盜汗、骨蒸勞熱等症狀。
  • 殗殜肺痿: 指肺氣虛損,津液不足,導致咳嗽、咯痰、呼吸困難等症狀。
  • 疰忤鬼氣: 指因邪氣入侵,導致神志不清、昏迷、驚厥等症狀。
  • 卒心痛: 指突然發生的心痛,可能是心臟病發作。
  • 霍亂吐痢: 指因感受寒濕邪氣,導致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
  • 時氣鬼魅瘴瘧: 指因感受時疫、瘴氣等邪氣,導致發熱、寒戰、頭痛等症狀。
  • 赤白暴痢: 指腹瀉,糞便呈赤色或白色。
  • 瘀血月閉: 指因血瘀阻滯,導致月經不調或閉經。
  • 痃癖疔腫: 指因氣血瘀滯,導致腫瘤、瘡瘍等症狀。
  • 驚癇: 指因驚恐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抽搐、昏迷等症狀。
  • 鬼忤中人: 指因鬼魅邪氣入侵,導致精神失常、行為異常等症狀。
  • 小兒吐乳: 指小兒嘔吐奶水。
  • 大人狐貍等病: 指大人患有類似狐狸精附體的病症,表現為精神失常、行為古怪等。

組成:

  • 白朮(963): 二兩
  • 青木香(1124): 二兩
  • 烏犀角(1208): 屑,二兩
  • 香附(1215): 子(炒,去毛),二兩
  • 硃砂(1250): 研,水飛,二兩
  • 訶藜勒: 煨,取皮,二兩
  • 白檀(2173): 香,二兩
  • 安息香(1881): 另末,無灰酒一升熬膏,二兩
  • 沉香(987): 二兩
  • 麝香(1170): 研,二兩
  • 丁香(1019): 二兩
  • 蓽茇(969): 二兩
  • 龍腦: 研,二兩
  • 蘇合香(1185): 油(入安息香膏內),一兩
  • 熏陸香: 別研,一兩

注:

  • 數字代表藥材編號,方便查找對應藥材信息。
  • 方劑組成中藥材的用量單位為兩,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。
  • 方劑使用時,應遵醫囑,切勿自行服用。

現代醫學提示:

  • 以上病症應及時就醫,根據醫生的診斷進行治療。
  • 部分藥材可能存在毒副作用,請謹慎使用。
  • 中醫藥治療需結合患者體質和病症進行辨證論治。

上為細末,入研藥勻,用安息香膏並煉白蜜和劑,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。早朝取井華水,溫冷任意,化服四丸,老人小兒化服一丸,溫酒化服亦得,並空心服之。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,緋絹袋當心帶之,一切邪神不敢近。

《易簡》三生飲,治卒中昏不知人事,口眼喎斜,半身不遂,咽喉作聲,痰氣上壅,無問外感風寒,內傷喜怒,或六脈沉伏,或指下浮盛,並宜服之。兼治痰厥、飲厥,及氣虛眩暈,悉有神效。但口開手散,眼合遺尿,聲如鼾鼻者難治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均勻地混合在一起,加入安息香膏以及煉製的白蜜,調製成藥丸,每粒藥丸的大小像梧桐子一樣。早上用井水,溫冷隨意,取四粒藥丸化服,老人和小孩則化服一粒,溫酒化服亦可,並且要空腹服用。用蠟紙包裹一粒像彈珠大小的藥丸,用紅色的絲綢袋子裝起來,放在胸口佩戴,一切邪祟不敢靠近。

這藥方名為「三生飲」,記載於《易簡》中,主要治療中風昏迷不省人事、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咽喉發出聲音、痰氣上涌等症狀,不論是外感風寒,還是內傷喜怒,或是六脈沉伏,或是指下浮盛,均可服用。此外,也能治療痰厥、飲厥,以及氣虛眩暈,效果神奇。但對於口張開、手散開、眼閉合、遺尿,以及呼吸聲如鼾聲的患者,則難以治療。

南星(一兩),川烏(去皮),生附子(各半兩),木香(二錢半)

上㕮咀,每服半兩,水二盞,姜十片,煎至六分,去渣溫服。或口噤不省人事者,用細辛、皂角各少許,為細末,以蘆管吹入鼻中,候噴嚏,其人少蘇,然後進藥。痰涎壅盛者,每服加全蠍四枚,仍用養正丹鎮墜之。一方,氣盛人止用南星半兩,木香一錢,加生薑七片,名星香散。

一方,氣虛人用生附子並木香如前敷煎,名附香飲。亦有天雄代附子者,並治卒中始作,無不克效。因氣中,以淨湯化蘇合香丸,乘熱灌服,仍用前藥汁濃磨沉香一呷許,再煎一沸服之,候服前藥已定,審的是風,方用醒風湯、小續命湯之類。中寒則用附子理中湯、姜附湯之類。

白話文:

南星一兩,川烏去皮,生附子各半兩,木香二錢半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半兩,用兩杯水,加入十片薑,煎煮至剩下六分,去渣溫服。如果患者昏迷不醒,可以將細辛和皂角研磨成細粉,用蘆葦管吹入鼻中,使其打噴嚏,待患者稍有清醒,再服用藥物。若有痰涎壅盛者,每次服用藥物時可加入全蠍四枚,並服用養正丹以鎮壓病情。另外,氣盛之人可用南星半兩,木香一錢,加入生薑七片,稱為星香散。氣虛之人則可用生附子和木香按照上述比例煎煮,稱為附香飲。也有用天雄代替附子的,同樣有效。如果患者是因氣血不通導致的卒中,可用淨水化開蘇合香丸,趁熱灌服,再用濃磨沉香的藥汁,煎煮一沸服用。待服用上述藥物後,要觀察患者的情況,若是風邪所致,則使用醒風湯和小續命湯等藥方;若是寒邪入體,則使用附子理中湯、姜附湯等藥方。

中濕則白朮酒、朮附湯之類皆可用。中暑不錄於此。痰飲厥逆,氣虛眩暈,止守本方。

勝金丸(《本事》),治中風忽然昏倒若醉,形體昏悶,四肢不收,風涎潮於上膈,氣閉不通。

生薄荷(半兩),豬牙皂角(二兩,捶碎,水一升,二味一處浸取汁,慢火研成膏),瓜蒂(末、一兩),藜蘆(二兩),硃砂(半兩,研)

白話文:

如果體內有濕氣,可以用白朮酒、朮附湯等方劑治療。中暑不在此列。如果出現痰飲、厥逆、氣虛、眩暈等症狀,就應該堅持使用本方。勝金丸主要治療中風導致的昏倒、昏迷、四肢無力、口涎過多、呼吸不暢等症狀。其組成包括薄荷、豬牙皂角、瓜蒂、藜蘆和硃砂。

上將硃砂末二分,與二味末研勻,用膏子搜和,丸如龍眼大,以硃砂為衣。溫酒化下一丸,甚者二丸,以吐為度。得吐即醒,不醒者不可治。《必用方》論中風無吐法,引金虎、碧霞為戒。且如卒暴涎生,聲如引鋸,牙關緊急,氣閉不行,湯藥不能入,命在須臾者,執以無吐法可乎?但不當用銀粉藥,恐損脾,壞人四肢爾。(羅謙甫方,有粉霜、鉛粉,無藜蘆,治法同。

治急中風,口閉涎上,欲垂死者,一服即瘥。

江子(二粒,去皮膜),白礬(如拇指大一塊,為末)

上將二味在於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為度,煉蜜丸,如芡實大。每服一丸,用綿裹,放患人口中近喉處,良久吐痰,立愈。(更參中風門口噤條。)

白話文:

治療中風昏迷、口不能言、口水流出、快要不行的人,可以用硃砂末和另外兩種藥粉研磨均匀,再用藥膏混合成龙眼大小的藥丸,外面裹上硃砂。用溫酒化開一丸,情况严重的可以服用两丸,直到吐出来为止。吐出來就醒,如果没醒就没办法救了。《必用方》里说中風不要用吐法,以金虎、碧霞的例子來告誡。但如果突然昏迷,口水大量流出,聲音像锯子一樣,牙关紧闭,氣息不通,汤药都喝不下去,命悬一线,难道还可以坚持不用吐法吗?但是不能使用含银粉的藥物,以免损伤脾胃,影響四肢功能。羅謙甫的方子也有类似的用药,但没有藜蘆,治疗方法相同。

治疗突然中风,口闭流涎,快要死的人,一服药就能痊愈。用江子(两粒,去掉皮膜)和白矾(像拇指大小的一块,研成粉末),在新的瓦片上一起煅烧,直到江子烧成焦红色为止,然后用炼蜜做成芡实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棉花包好,放在患者口中靠近喉咙的地方,等一段时间后,吐出痰液,就能立刻康復。可以参考中风门口噤條。

附:還魂湯(《千金》),治卒感忤,鬼擊飛屍,諸奄忽氣絕無復覺,或已死絞口,口噤不開,去齒下湯。湯入口不下者,分病人發,左右捉踏肩引之,藥下復增,取盡一升,須臾立蘇。

麻黃(三兩),桂心(二兩),甘草(一兩),杏仁(七十粒)

上㕮咀,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(《肘後方》云:張仲景方無桂心,只三味。)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裡的還魂湯,可以用來治療突然昏迷、中邪、魂魄離體、昏迷不醒,甚至已經死亡、嘴巴緊閉、牙關緊咬的情況。喝下藥湯後,如果病人無法吞咽,可以抓住病人的頭髮,左右搖晃,同時將藥湯灌入,直到喝下一升藥湯,很快就會甦醒過來。

這藥方需要用麻黃三兩、桂心二兩、甘草一兩、杏仁七十粒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八升水煎煮,煮到剩下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不過《肘後方》記載張仲景的方子裡沒有桂心,只有麻黃、甘草、杏仁三味藥。

2. 中風

小續命湯(《千金》),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疾,以一歲為總,六經為別,春夏加石膏、知母、黃芩,秋冬加官桂、附子、芍藥,又於六經別藥內,隨證細分加減,自古名醫,不能越此。

麻黃(去節),人參(去蘆),黃芩(去腐),芍藥,甘草(炙),川芎,杏仁(去皮尖炒),防己,官桂(各一兩),防風(一兩半),附子(炮,去皮臍,半兩)

白話文:

小續命湯源自《千金方》,能治療各種由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症、痿症、厥症等病症。它以一年四季為總綱,六經病症為分論,春天夏天加入石膏、知母、黃芩,秋天冬天加入官桂、附子、芍藥。此外,還要根據六經病症的不同,細緻加減藥物,自古以來名醫都遵循這個原則。

藥材包括麻黃(去節)、人參(去蘆)、黃芩(去腐)、芍藥、甘草(炙)、川芎、杏仁(去皮尖炒)、防己、官桂(各一兩)、防風(一兩半)、附子(炮,去皮臍,半兩)。

上除附子、杏仁外。為粗末,後入二味和勻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,去滓,稍熱服,食前。

附:云岐子加減法:如精神恍惚,加茯苓、遠志。心煩多驚者,加犀角屑半兩。骨節間煩痛有熱者,去附子,倍芍藥,骨間冷痛,倍用桂枝,附子。躁悶大便澀者,去附子,倍芍藥,入竹瀝一合煎。臟寒下痢者,去防己、黃芩,倍附子,加白朮一兩。熱痢不可用附子。腳弱加牛膝、石斛各一兩,身疼痛加秦艽一兩,腰痛加桃仁。

白話文:

除了附子、杏仁之外,將藥材磨成粗粉,再加入附子、杏仁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盞半煎煮,加入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,飯前服用。

杜仲各半兩,失音加杏仁一兩。如或歌笑,語無所不及者,用麻黃三兩,人參、桂枝、白朮各二兩,無附子、防風、生薑,有當歸一兩。自汗者,去麻黃、杏仁、加白朮。春加麻黃一兩,夏加黃芩七錢,秋加當歸四兩,冬加附子半兩。

疏風湯(潔古),治表中風邪,半身不遂,麻木,語言微澀,季春初夏宜服。

麻黃(三兩,去節),杏仁(炒,去皮),益智仁(各一兩),炙甘草,升麻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杜仲和另一種藥材各取半兩,如果失音,還要加杏仁一兩。如果能唱歌大笑,說話滔滔不絕,就用麻黃三兩,人參、桂枝、白朮各二兩,不要加附子、防風、生薑,但要加當歸一兩。如果容易出汗,就去除麻黃、杏仁,增加白朮。春天加麻黃一兩,夏天加黃芩七錢,秋天加當歸四兩,冬天加附子半兩。

這是一個叫做“疏風湯”的方子,適合治療表層風邪引起的半身不遂、麻木、語言含糊等症状,尤其適合在春季末夏季初服用。

麻黃去節取三兩,杏仁去皮炒熟取一兩,益智仁和甘草各取一兩,升麻取半兩。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小碗,煎至六分。去渣溫服。腳蹬熱水葫蘆,候大汗出,去葫蘆。冬月忌服。

三化湯(潔古)

厚朴(薑製),大黃,枳實,羌活(各等分)

每服三兩,水三升,煎至一升半,終日服,以微利則止。

麻仁丸(見大便不通)

大秦艽湯(潔古)

白話文:

上焦嘴巴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小碗水煎至六分,去渣溫熱服用。腳蹬熱水葫蘆,等出大汗後,去掉葫蘆。冬月忌服用。

厚朴(薑製)、大黃、枳實、羌活(各等分)

每次服用三兩,用三升水煎至一升半,整天服用,以微利則止。

麻仁丸(見大便不通)

秦艽,石膏(各二兩),甘草,川芎,當歸,芍藥,羌活,獨活,防風,黃芩,白朮,白芷,茯苓,生地黃,熟地(各一兩),細辛(半兩)

上十六味,㕮咀。每服一兩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無時。如遇天陰,加生薑七片煎。如心下痞,每服一兩,加枳實一錢煎。此是秋冬藥,如春夏加知母一兩。

羌活愈風湯(潔古),療肝腎虛,筋骨弱,語言難,精神昏憒,是中風濕熱內弱者,是為風熱體重也,或瘦,一臂肢偏枯,或肥而半身不遂,或恐而健忘,喜以多思,思忘之道,皆精不足也。故心亂則百病生,心靜則萬病息,此藥能安心養神,調陰陽,無偏勝。

白話文:

羌活愈風湯(潔古)

藥方:

  • 秦艽、石膏(各二兩)
  • 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黃芩、白朮、白芷、茯苓、生地黃、熟地(各一兩)
  • 細辛(半兩)

製法:

將以上十六味藥材研磨成細末。

用法:

每次取藥末一兩,加水兩盞,煎煮至一盞,去渣後溫服,不拘時服用。

加減法:

  • 若遇天氣陰冷,可加生薑七片同煎。
  • 若心下痞悶,每次服用藥末一兩,加枳實一錢同煎。
  • 若在春夏季服用,可加知母一兩。

功效:

此方為秋冬季節用藥,主治肝腎虛弱,筋骨無力,言語困難,精神昏沉,屬於中風濕熱內虛者,或風熱體質偏重,或瘦弱,一側肢體偏枯,或肥胖且半身不遂,或恐懼健忘,喜思慮過度,思慮過度導致記憶力減退,這些症狀皆因精氣不足所致。

藥理:

心神不寧則百病叢生,心神安寧則萬病自除。此方能安神養心,調節陰陽,使其平衡,無偏勝。

注釋:

  • 盞:古代量器,約為現代的半碗。
  • 錢:古代重量單位,約為現代的 3.75 克。
  • 偏枯:半身不遂。
  • 偏勝:指陰陽失衡,其中一方過於旺盛。

羌活,甘草(炙),防風,防己,黃耆,蔓荊子,川芎,獨活,細辛,枳殼,麻黃(去根)地骨皮,人參,知母,甘菊花,薄荷葉,白芷,枸杞子,當歸,杜仲(炒),秦艽,柴胡,半夏,厚朴(薑製),前胡,熟地黃(各二兩),白茯苓,黃芩(各三兩),生地黃,蒼朮,石膏,芍藥(各四兩),官桂(一兩)

白話文:

羌活、炙甘草、防風、防己、黃耆、蔓荊子、川芎、獨活、細辛、枳殼、去根麻黃、地骨皮、人參、知母、甘菊花、薄荷葉、白芷、枸杞子、當歸、炒杜仲、秦艽、柴胡、半夏、薑製厚朴、前胡、熟地黃(各二兩)、白茯苓、黃芩(各三兩)、生地黃、蒼朮、石膏、芍藥(各四兩)、官桂(一兩)。

上三十三味,重七十五兩,㕮咀,每服一兩,水二盅,煎至一盅,溫服。天陰加生薑三片煎,空心一服,臨臥再煎渣服。俱要食遠空心嚥下二丹丸,為之重劑;臨臥嚥下四白丹,為之輕劑。立其法是動以安神,靜以清肺。

假令一氣之微汗,用愈風湯三兩,加麻黃一兩,勻作四服,每服加生薑五七片,空心服,以粥投之,得微汗則佳。如一旬之通利,用愈風湯三兩,加大黃一兩,亦勻作四服,每服加生薑五七片,臨臥煎服,得利為度。

此藥常服之,不可失於四時之輔。如望春大寒之後,本方中加半夏、人參、柴胡各二兩,木通四兩,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,如望夏穀雨之後,本方中加石膏、黃芩、知母各二兩,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。如季夏之月,本方中加防己、白朮、茯苓各二兩,謂勝脾土之濕也。如初秋大暑之後,本方中加厚朴二兩,藿香、桂各一兩,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藥方中包含三十三种药材,总重量为七十五两,需要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两,用两盅水煎煮至一盅,温热服用。如果天气阴冷,可加入三片生姜一同煎煮。空腹服用一次,临睡前再煎煮药渣服用。服用时需在饭后空腹吞服二丹丸,作为重剂;临睡前吞服四白丹,作为轻剂。此药方的作用在于通过运动来安神,静止来清肺。

如果出现轻微出汗的情况,可以用愈风汤三两,加入麻黄一两,分成四份,每次服用一份,并加入五到七片生姜,空腹服用,用粥送服,直到微微出汗即可。如果出现连续一周腹泻的情况,可以用愈风汤三两,加入大黄一两,同样分成四份,每次服用一份,并加入五到七片生姜,临睡前煎煮服用,直到腹泻停止即可。

此药方可以常服,但需根据不同季节进行调整。例如,在春天大寒之后,可以加入半夏、人参、柴胡各二两,木通四两,以迎合少阳之气。在夏天穀雨之后,可以加入石膏、黄芩、知母各二两,以迎合阳明之气。在夏季,可以加入防己、白术、茯苓各二两,以克服脾土湿气。在初秋大暑之后,可以加入厚朴二两,藿香、桂各一两,以迎合太阴之气。

如望冬霜降之後,本方中加附子、官桂各一兩,當歸二兩,謂勝少陰之氣也。如得春氣候,減冬所加藥,四時加減類此。雖立此四時加減,更宜臨病之際,審證之虛實,土地之所宜,邪氣之多少。此藥具七情六慾四氣,無使五臟偏勝,及不動於榮衛。如風秘服之,則永不燥結,久瀉服之,能自調適。

初覺風氣,能便服此藥,及新方中天麻丸各一料,相為表裡,乃治未病之聖藥也。若已病者,更宜常服,無問男女,小兒風癇,急慢驚風,皆可服之。如解利四時傷寒,隨四時加減服。

四白丹(潔古),清肺氣,養魄,謂中風者多昏冒,氣不清利也。兼能下強骨髓。

白話文:

冬天霜降後,這方子可以加入附子、官桂各一兩,當歸二兩,可以幫助抵禦少陰之氣。到了春天,就減少冬天所加的藥量,其他季節也以此類推。雖然設定了四季加減的原則,但更要根據實際病情判斷虛實,考慮地域特性,以及邪氣的輕重。這藥包含七情六慾四氣,使用時要注意不要讓五臟失衡,也不要影響到榮衛。如果因風寒便秘服用,可以長期避免便秘;如果腹瀉,也能自行調節。

一開始感覺到風寒,就可以服用這個藥,以及新方中的天麻丸各一料,兩者互相配合,可以預防疾病。如果已經生病,也應該常服,不論男女老幼,小兒風癇,急慢驚風,都可以服用。也可以用來治療四季傷寒,根據季節變化加減藥量。

四白丹可以清肺氣,滋養神魂,因為中風患者常昏迷,氣息不順暢。它還可以強健骨髓。

白朮,砂仁,白茯苓,香附,防風,川芎,甘草,人參(各半兩),白芷(一兩),羌活,獨活,薄荷(各二錢半),藿香,白檀香(各一錢半),知母,細辛(各二錢),甜竹葉(二兩),麝香(一錢,另研),龍腦(另研),牛黃(另研。各半錢)

上為末,蜜丸,每兩作十丸。臨臥服一丸,分五七次細嚼之,煎愈風湯送下。

二丹丸(見健忘。前方清肺,此方安神。清中清者,歸肺以助天真;清中濁者,堅強骨髓。濁中之清者,榮養於神;濁中之濁者,榮華腠理。)

白話文:

白朮、砂仁、白茯苓、香附、防風、川芎、甘草、人參(各半兩)、白芷(一兩)、羌活、獨活、薄荷(各二錢半)、藿香、白檀香(各一錢半)、知母、細辛(各二錢)、甜竹葉(二兩)、麝香(一錢,另研)、龍腦(另研)、牛黃(另研,各半錢),將以上藥材研成粉末,用蜜製成丸藥,每兩藥粉做成十顆丸藥。睡前服用一顆,分五到七次細細咀嚼,用煎好的愈風湯送服。

這兩種丹丸,一種治健忘,一種治神志不清。前者清肺,後者安神。清中之清者,歸於肺,以助先天之氣;清中之濁者,堅固骨髓。濁中之清者,滋養神志;濁中之濁者,滋養肌膚腠理。

天麻丸(潔古),風能動而多變,因熱勝則動,宜以靜勝躁,是養血也。宜和,是行榮衛,壯筋骨也。非大藥不能治。

附子(一兩,炮),天麻(酒浸三宿,曬乾),牛膝(酒浸一宿,焙乾),萆薢(另研),玄參(各六兩),杜仲(七兩,炒去絲),當歸(十兩,全用),羌活(十兩或十五兩),生地黃(十六兩),獨活(五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,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病大者加至百丸,空心食前溫酒或白湯下。平明服藥,日高飢則食,不飢且止。大忌壅塞,失於通利,故服藥半月稍覺壅塞,微以七宣丸疏之,使藥再為用也。牛膝、萆薢強壯筋骨,杜仲使筋骨相著,羌活、防風治風要藥,當歸、地黃養血和榮衛,玄參主用,附子佐之行經也。

白話文:

風邪變化莫測,因熱而動,需以靜止克制,滋養血液才能安神。藥材需相互協調,才能暢通經絡,強健筋骨,非用猛藥不可治。用附子、天麻、牛膝、萆薢、玄參、杜仲、當歸、羌活、生地黃、獨活等藥材,研磨成粉,煉蜜製成丸藥,每服五七十粒,重症者加至百粒,空腹溫酒或白湯送服。早晨服藥,中午感到飢餓才進食,不餓就不吃。忌諱藥物積滯,需保持通暢,若服藥半月後出現輕微積滯,可服用七宣丸疏通,使藥力更有效。其中牛膝、萆薢強健筋骨,杜仲使筋骨緊密相連,羌活、防風治療風邪,當歸、地黃滋養血液,暢通經絡,玄參為主藥,附子輔助行經。

如風癇病不能愈者,吐論厚朴丸,出《潔古家珍》,其本方後另有此病加添藥。如中風自汗,昏冒,發熱不惡風寒,不能安臥,此是風熱煩躁,瀉青丸主之。如小便少,不可以藥利之,既自汗津液外泄,小便內少,若利之使榮衛枯竭,無以制火,煩熱愈甚,俟熱退汗止,小便自行也。兼此證屬陽明經,大忌利小便,須識之。

瀉青丸,治中風自汗,昏冒,發熱不惡寒,不能安臥,此是風熱煩躁之故也。(見頭痛。)

至寶丹(《和劑》),治卒中急風不語,中惡氣絕,中諸物毒,暗風,中熱疫毒,陰陽二毒,山嵐瘴氣毒,蠱毒,水毒,產後血暈,口鼻血出,惡血攻心煩躁,氣喘吐逆,難產悶亂,死胎不下,以上諸疾,並用童子小便一合,生薑自然汁三五滴,人小便內溫過,化下三丸至五丸,神效。又療心肺積熱,伏熱嘔吐,邪氣攻心,大腸風秘,神魂恍惚,頭目昏眩,眠睡不安,唇口乾燥,傷寒狂語。

白話文:

風癇病如果一直治不好,可以服用厚朴丸,這是出自《潔古家珍》的方子,此外還有其他治療風癇病的藥物可以加進去。中風患者如果有自汗、昏迷、發燒但不畏寒、無法安睡的症狀,這是因為風熱導致煩躁不安,瀉青丸可以治療。如果患者小便量少,不要用藥物強行利尿,因為患者已經自汗,體內津液外泄,小便量少,如果強行利尿,會導致身體津液枯竭,無法抵抗火熱,反而會加重煩熱,等到熱退汗止,小便自然就會恢復正常。這個症狀屬於陽明經,最忌諱利尿,要特別注意。

瀉青丸專門治療中風患者自汗、昏迷、發燒但不畏寒、無法安睡的症狀,這是因為風熱導致煩躁不安。(見頭痛。)

至寶丹可以治療中風突然發作、不能說話、昏迷、中毒、中邪、熱疫毒、陰陽二毒、瘴氣、蠱毒、水毒、產後血暈、鼻出血、惡血攻心煩躁、氣喘嘔吐、難產、死胎不下等等症狀,用法是用童子尿一合,生薑汁三五滴,溫熱後服用三到五丸,效果很好。還可以治療心肺積熱、伏熱嘔吐、邪氣攻心、大腸便秘、神志恍惚、頭昏眼花、睡不安穩、口乾舌燥、傷寒神志不清等等症狀。

人參,天竺黃,生烏犀屑(研),硃砂(研,飛),雄黃(研,飛),生玳瑁屑(研),琥珀(研。各一兩),麝香(研),龍腦(研。各二錢半),金箔(半入藥,半為衣),銀箔(研。各五十片),牛黃(研),天南星(水煮軟切片。各半兩),安息香(一兩半,為末,以無灰酒攪澄飛過,濾去沙土,大約得淨數一兩,火熬成膏)

白話文:

人參、天竺黃、生烏犀屑(研磨)、硃砂(研磨、飛昇)、雄黃(研磨、飛昇)、生玳瑁屑(研磨)、琥珀(研磨,各一兩)、麝香(研磨)、龍腦(研磨,各二錢半)、金箔(一半入藥,一半做成藥衣)、銀箔(研磨,各五十片)、牛黃(研磨)、天南星(水煮軟後切片,各半兩)、安息香(一兩半,研磨成粉,用無灰酒攪拌均勻飛昇過濾去沙土,約得淨重一兩,火熬製成膏)。

上將生犀、玳瑁為細末,入余藥研勻,將安息香膏重湯煮烊,入諸藥中和搜成劑,盛不津器中,並旋丸如桐子大。用人參湯化下三丸至五丸。又療小兒諸癇急驚心熱,卒中客忤,不得眠睡煩躁,風涎搐搦,每二歲兒服二丸,人參湯化下。

活命金丹(《寶鑑》),治中風不語,半身不遂,肢節頑麻,痰涎上潮,咽嗌不利,飲食不下,牙關緊急,口噤。及解一切酒毒藥毒,發熱腹脹,大小便不利,胸膈痞滿,上實下虛,氣閉面赤,汗後餘熱不退,勞病諸藥不治,無問男女老幼皆可服。

白話文:

將犀牛角和玳瑁磨成細粉,加入安息香膏煮成的濃湯中,充分混合製成藥丸,每丸如桐子般大小。用人參湯送服三至五丸,可治療小兒各種抽搐、驚恐、心熱、中風、昏迷、失眠、煩躁、風涎、抽筋等症狀,每兩歲兒童服兩丸,以人參湯送服。此藥方名為「活命金丹」,可治中風不語、半身不遂、肢體麻木、痰涎上涌、咽喉不利、飲食不進、牙關緊閉等症狀。同時還能解酒毒藥毒,治療發熱、腹脹、大小便不利、胸悶、上實下虛、氣閉面赤、汗後餘熱不退、勞病等症狀,男女老幼皆可服用。

貫眾,甘草,板藍根,乾葛,甜硝(各一兩),川大黃(一兩半),牛黃(研),珠子粉,生犀角,薄荷(各五錢),辰砂(四錢,研。一半為衣),麝香(研),桂,青黛(各三錢),龍腦(研,二錢)

上為末,與研藥和勻,蜜水浸蒸餅為劑,每兩作十丸,硃砂為衣,就濕用真金箔四十片為衣,臘月修合,瓷器收貯,多年不壞。如療風毒,茶清化下;解毒藥,新汲水化下;汗後餘熱、勞病及小兒驚熱,並用薄荷湯化下。以上並量大小,加減服之。

白話文:

將貫眾、甘草、板藍根、乾葛、甜硝各一兩,川大黃一兩半,牛黃研末,珠子粉、生犀角、薄荷各五錢,辰砂研末,取一半作為丸衣,麝香研末,桂、青黛各三錢,龍腦研末,取二錢。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,再與研好的藥材混合均勻。用蜜水浸泡蒸餅,製成藥丸,每兩藥粉做成十丸,以硃砂為丸衣,再以四十片真金箔包裹,於臘月製作完成後,存放於瓷器中,可保存多年不壞。若治療風毒,則以茶水送服;解毒則以新汲取的水送服;汗後餘熱、勞病以及小兒驚熱,則用薄荷湯送服。以上用量可根據病情輕重加減服用。

射干湯,治肝經受病,多汗惡風,善悲嗑干,善怒,時憎女子。目下青黃色可治,急灸肝腧百壯,更宜行經順氣。若目下大段青黑,一黃一白者,不可治。

射干,白芍藥(各一兩),薏苡仁(二兩),桂心,牡蠣,石膏(各半兩)

上為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不拘時溫服。

犀角散,治肝中風,流注四肢,上攻頭面疼痛,言語謇澀,上焦風熱,口眼喎斜,腳膝痛無力。

白話文:

「射干湯」專治肝經受病,症狀包括多汗怕風、容易悲傷哭泣、容易生氣、排斥女性,眼下方呈現青黃色。治療方法是灸刺肝腧穴一百壯,並搭配藥物調理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。但如果眼下方呈現大片青黑色,或是一黃一白,則不可用此方治療。

藥方如下:射干、白芍各一兩,薏苡仁二兩,桂心、牡蠣、石膏各半兩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五錢,用水兩碗煎煮至一碗,去渣,不限時間溫服。

「犀角散」專治肝風上擾,導致四肢麻木、頭面疼痛、言語不清、口眼歪斜、腳膝疼痛無力等症狀。

犀角屑,石膏(各一兩),羌活(去蘆),羚羊角屑(各七錢半),人參(去蘆),甘菊花,獨活(去蘆),黃耆(去蘆),芎藭,白朮,黃芩,天麻,枳殼(去瓤,麩炒),當歸(去蘆),酸棗仁,防風(去蘆),白芷(各半兩),甘草(炙。二錢半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,生薑五片,煎至六分,去滓溫服,無時。

治肝中風,心神煩熱,言語謇澀,不得眠臥。

竹瀝,荊瀝,葛根汁(各三合),生薑汁,白蜜(各一合)

白話文:

犀角屑、石膏、羌活、羚羊角屑各一兩,人參、甘菊花、獨活、黃耆、芎藭、白朮、黃芩、天麻、枳殼(去瓤,麩炒)、當歸、酸棗仁、防風、白芷各半兩,甘草(炙)二錢半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碗水,加入五片生薑,煎煮至剩下六分,去渣後溫服,不受時間限制。

此方適用於治療肝風中風,心神煩躁,言語不清,失眠等症狀。

另外,可以將竹瀝、荊瀝、葛根汁各三合,生薑汁、白蜜各一合混合使用。

上五味,相調和令勻。每溫服一合,宜頻頻飲之。

遠志湯,治心經受病,多汗惡風,善怒赤色,口不能言,但得偃臥,不可轉側,悶亂冒絕汗出,風中於心也。唇色正赤,猶可治,急灸心腧百壯。或青黃不定,面色聤聤,戰慄動者,不可治。

遠志(去心,二錢半),人參(去蘆),石菖蒲,羌活(去蘆),細辛(洗,去苗),麻黃(去根。各半兩),赤芍藥,白朮(各一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煎小麥湯下,不拘時,日進二服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五種藥材按照比例混合,調和均勻。每次溫熱服用一合,要多次少量飲用。

遠志湯用來治療心經受病,症狀包括多汗怕風、易怒面紅、口不能言,只能躺着,不能翻身,胸悶心慌,大量出汗,這是風邪侵入心臟所致。嘴唇顏色正常鮮紅,還有救治的機會,可以用灸法在心腧穴灸一百壯。如果嘴唇顏色青黃不定,面色蒼白,身體顫抖,就無藥可救了。

遠志(去掉心,取二錢半),人參(去掉蘆根),石菖蒲,羌活(去掉蘆根),細辛(洗淨,去掉苗),麻黃(去掉根,各取半兩),赤芍藥,白朮(各取一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小麥湯煎服,不限時間,一天服用兩次。

牛黃散,治心臟中風,恍惚恐懼悶亂,不得睡臥,語言錯亂。

牛黃(另研),麝香(另研),犀角屑,羚羊角屑,龍齒(另研),防風,天麻,獨活,人參(去蘆),沙參,茯神(去木),川升麻,甘草(炙),白鮮皮,遠志(去心),天竺黃(另研。各二錢半),龍腦(另研,一錢),硃砂(水飛),鐵粉(另研),麥門冬(去心。各半兩)

白話文:

牛黃散,用於治療心臟中風,症狀為神志恍惚、恐懼不安、胸悶氣亂、無法安睡、言語不清。

藥方成分:

  • 牛黃(研磨成粉)
  • 麝香(研磨成粉)
  • 犀角屑(研磨成粉)
  • 羚羊角屑(研磨成粉)
  • 龍齒(研磨成粉)
  • 防風
  • 天麻
  • 獨活
  • 人參(去除鬚根)
  • 沙參
  • 茯神(去除木心)
  • 川升麻
  • 甘草(炙烤)
  • 白鮮皮
  • 遠志(去除心)
  • 天竺黃(研磨成粉,每味二錢半)
  • 龍腦(研磨成粉,一錢)
  • 硃砂(水飛法處理)
  • 鐵粉(研磨成粉)
  • 麥門冬(去除心,每味半兩)

注:

  • 此方劑的劑量單位為錢和兩。
  • 方中強調的“另研”表示需要單獨研磨成粉末。
  • “水飛”是一種中藥加工方法,用於去除雜質。

上為細末,研令勻。每服二錢,煎麥門冬湯調下,不拘時。

麻黃散,治心臟中風,虛寒,顫,心驚掣悸,語聲混濁,口喎,冒昧好笑。

麻黃(去節),白朮,防風,芎藭(各一兩),甘草(炙),漢防己(各半兩),當歸(去蘆),人參(去蘆),遠志(去心),川升麻,桂心,茯神(去木),羌活(去蘆。各七錢半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中盞,姜五片,煎至五分,去滓,入荊瀝半合,更煎一二沸,溫服無時。

茯神散,治心臟中風,精神不安,語澀昏悶,四肢沉重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兩錢,用麥門冬湯煎服,不限時間。

麻黃散,用於治療心臟中風,虛寒、顫抖、心驚、心悸、說話含糊不清、口歪、容易發笑等症狀。

麻黃(去節)、白朮、防風、芎藭(各一兩)、甘草(炙)、漢防己(各半兩)、當歸(去蘆)、人參(去蘆)、遠志(去心)、川升麻、桂心、茯神(去木)、羌活(去蘆。各七錢半)

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杯水,加入五片薑,煎煮至五分,去渣,加入半合荊瀝,再煎煮一兩沸,溫服,不限時間。

茯神散,用於治療心臟中風,精神不安,說話困難、昏昏沉沉、四肢沉重等症狀。

茯神(去木),羌活,麻黃(去節),龍齒(另研。各一兩),赤芍藥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蔓荊子薏苡仁,麥門冬(去心),人參(去蘆),防風,遠志(去心),犀角屑(各七錢半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四片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。

犀角丸,治心臟中風,言語顛倒,神思錯亂,頭面心胸煩熱,或時舌強語澀,驚悸不安。

犀解屑,羚羊角屑,天麻,防風(去蘆),遠志(去心),羌活(去蘆),沙參(去蘆),茯神(去木),川升麻,天門冬(去心),葳蕤(去皮),玄參(各七錢半),牛黃(另研),麝香(另研。各二錢半),龍齒(另研),鐵粉(另研),硃砂(各一兩,水飛),金箔(研),銀箔(研,各五十片)

白話文:

茯苓(去掉外皮)、羌活、麻黃(去掉節)、龍齒(另外研磨,每樣一兩)、赤芍藥、甘草(炙烤,每樣半兩)、蔓荊子、薏苡仁、麥門冬(去掉心)、人參(去掉蘆頭)、防風、遠志(去掉心)、犀角屑(每樣七錢半)。

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盞半水,加入四片生薑,煎煮至一盞水,過濾藥渣,溫熱服用,不拘時間。

犀角丸可以治療心臟中風,言語顛倒,神志錯亂,頭面心胸煩熱,或時舌強語澀,驚悸不安。

犀角屑、羚羊角屑、天麻、防風(去掉蘆頭)、遠志(去掉心)、羌活(去掉蘆頭)、沙參(去掉蘆頭)、茯苓(去掉外皮)、川升麻、天門冬(去掉心)、葳蕤(去掉皮)、玄參(每樣七錢半)、牛黃(另外研磨)、麝香(另外研磨,每樣二錢半)、龍齒(另外研磨)、鐵粉(另外研磨)、硃砂(每樣一兩,用水研磨)、金箔(研磨)、銀箔(研磨,每樣五十片)。

上為細末,入研令勻,煉蜜和搗五七百下,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薄荷湯下,不拘時。

石斛酒,治心臟中風,下注腰腳,除頭面遊風,兼補虛損。

石斛(四兩),黃耆(去蘆),人參(去蘆),防風(各一兩半),丹砂(水飛),杜仲(去粗皮,銼),牛膝(酒浸),瘛瘲,白茯苓(去皮),山藥,山茱萸,萆薢(各二兩),細辛(去苗,一兩),天門冬(去心),生薑(各三兩),薏苡仁,枸杞子(各半升)

上㕮咀,酒五斗,同浸一宿。每服二三合,加至一升。酒力須要相續,不可斷絕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加入蜂蜜充分攪拌,反覆搗磨五百到七百次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薄荷湯送服,不限時間。

這個方子名為石斛酒,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心臟麻痺,以及下半身無力、頭面部風痺等症狀,同時也具有補虛損的功效。

藥材包括石斛四兩、黃耆(去蘆頭)、人參(去蘆頭)、防風各一兩半、丹砂(水飛)、杜仲(去粗皮,切片)、牛膝(酒浸)、瘛瘲、白茯苓(去皮)、山藥、山茱萸、萆薢各二兩、細辛(去苗,一兩)、天門冬(去心)、生薑各三兩、薏苡仁、枸杞子各半升。

將所有藥材切碎,用五斗酒浸泡一夜,每次服用二三合,逐漸增加到一升。服藥期間,需保持酒力持續,不可間斷。

白朮湯,治脾經受病,多汗惡風,身體怠惰,四肢不動,不能飲食,口色黃者可治。其狀但踞而腹滿,通身黃色,口吐鹹水,風中於脾也,急灸脾腧百壯。目下及手足青色者不可治。

白朮(去蘆),厚朴(薑製),防風(各一兩),附子(炮,去皮臍),橘皮(去白),白鮮皮,五加皮(各半兩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生薑五片,煎一盞半,去滓溫服,無時。

防風散,治脾臟中風,手足緩弱,舌強語澀,胸膈煩悶,志意恍惚,身體沉重。

白話文:

白朮湯用來治療脾經受病,症狀包括多汗怕風、身體乏力、四肢無力、食慾不振、口色發黃。如果患者只是坐著,腹部卻脹滿,全身發黃,還吐出鹹水,說明是風邪侵襲了脾臟,應該立即灸刺脾腧穴一百壯。但如果患者眼下方和手腳呈現青色,就不可治療。

白朮湯的藥方包括:白朮(去蘆頭)、厚朴(薑製)、防風(各一兩)、附子(炮製,去皮臍)、橘皮(去白)、白鮮皮、五加皮(各半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杯水,加入五片生薑,煎煮至一杯半,去渣溫服,不限時間。

防風散用來治療脾臟受風,症狀包括手腳無力、舌頭僵硬發澀、胸悶氣短、神志恍惚、身體沉重。

防風(去蘆),麻黃(去節),人參(去蘆),芎藭,附子(炮,去皮臍),桂心,黃耆(去蘆),赤茯苓(去皮),酸棗仁,白朮,獨活(去蘆),桑白皮(銼),羚羊角屑(各七錢半),甘草(炙,半兩)

上為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中盞,姜五片,煎至六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。

七聖散,治脾臟中風,心腹煩躁,頭面微腫,冷汗頻出。

枳殼(去瓤,麩炒),天麻(各一兩),川大黃,地骨皮,白蒺藜,芎藭(各半兩),薏苡仁(七錢半)

白話文:

防風、麻黃、人參、芎藭、附子、桂心、黃耆、赤茯苓、酸棗仁、白朮、獨活、桑白皮、羚羊角屑各取七錢半,甘草炙好取半兩,混合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四錢,加水一中盞,薑五片,煎煮至六分,去渣溫服,不拘時間。此方名為七聖散,可治療脾臟中風、心腹煩躁、頭面微腫、冷汗頻出等症。另取枳殼去瓤麩炒、天麻、川大黃、地骨皮、白蒺藜、芎藭各半兩,薏苡仁七錢半。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溫水調下,不拘時,忌食生冷、油膩、豬、雞。

五味子湯,治肺經受病,多汗惡風,時咳,短氣,晝瘥夜甚,其狀偃臥胸滿,息促冒悶,風中於肺也。其鼻兩邊下至於口,上至於眉色白,急灸肺腧百壯。若色黃,其肺已傷,化而為血,不可治也。若妄掇空指地,拈衣摸床,如此數日,必死矣。

五味子,杏仁(炒,去皮尖),桂心(各半兩),防風,炙甘草,赤芍藥,川芎(各一兩),川椒(二錢半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半,去滓溫服,不拘時。

萆薢散,治腎經受病,則多汗惡風,面龐浮腫,脊骨痛,不能行立,肌膚變色,但坐而腰痛,此風中腎經也。視脅下左右上下有赤黃色如餅者可治,急灸腎腧百餘壯。齒黃,發須直,面如土色者,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治療肺經受病,症狀包括多汗惡風、時常咳嗽、呼吸短促、白天病狀減輕晚上加重,患者會仰臥胸悶,呼吸急促,像是風邪侵犯了肺部。鼻樑兩側、嘴唇周圍、眉毛都呈白色,可以灸肺腧穴一百壯。如果顏色變黃,說明肺部已經受損,轉化為血,無法治療。如果患者無意識地用手指亂指地面、抓衣服、摸床,持續數天就會死亡。

治療腎經受病,症狀包括多汗惡風、面部浮腫、脊柱疼痛、無法行走、皮膚變色、坐著就腰痛,像是風邪侵犯了腎經。如果兩肋下左右上下有紅色或黃色像餅一樣的區域,可以治療,可以灸腎腧穴一百多壯。如果牙齒泛黃、頭髮和鬍鬚直立、面色如同泥土一樣,就無法治療。

萆薢(酒浸),狗脊,杜仲(去皮,銼,炒),白茯苓(去皮,各一兩),何首烏,天雄(炮,去皮臍),澤瀉(各半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米飲調下,無時。

獨活散,治腎臟中風,腰脊疼痛,不得俯仰,兩腳冷痹,緩弱不隨,頭昏耳聾,語音渾濁,四肢沉重。

獨活(去蘆),附子(炮,去皮臍),當歸(去蘆),防風,天麻,桂心(各一兩),川芎,甘菊花,枳殼(去瓤,麩炒),山茱萸(去核),黃耆,丹參(去蘆),牛膝(酒浸),萆薢(酒浸),甘草(炙),細辛(去苗),菖蒲,白朮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將萆薢浸泡在酒中,狗脊、杜仲(去皮,切碎,炒)、白茯苓(去皮,各一兩)、何首烏、天雄(炮製,去皮臍)、澤瀉(各半兩)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兩錢,用米湯送服,沒有時間限制。此方名為獨活散,用於治療腎臟中風,腰脊疼痛,無法彎腰抬頭,雙腳冰冷麻木,行動遲緩,頭昏耳聾,聲音含糊不清,四肢沉重。

獨活(去蘆)、附子(炮製,去皮臍)、當歸(去蘆)、防風、天麻、桂心(各一兩)、川芎、甘菊花、枳殼(去瓤,麩炒)、山茱萸(去核)、黃耆、丹參(去蘆)、牛膝(酒浸)、萆薢(酒浸)、甘草(炙)、細辛(去苗)、菖蒲、白朮(各半兩)為藥材。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無時。

風中腑兼中臟治驗,張安撫,年六十一歲。已未冬月,患半身不遂,語言謇澀,心神昏憒,煩躁自汗,表虛惡風,如灑冰雪,口不知味,鼻不聞香臭,耳聞木音則驚怖,小便頻多,大便結燥,欲用大黃之類下之,則平日飲食減少不敢用,不然則又滿悶,晝夜不得瞑目而寐,最苦於此,約有三月餘,凡三易醫,病全不減。至庚申三月七日,又因風邪加之,痰嗽,咽乾燥疼痛不利,唾多,中脘氣痞似噎。

予因思經云:風寒傷形,憂恐忿怒傷氣,氣傷臟乃病,臟病形乃應。又云:人之氣,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此風氣下陷入陰中,不能生髮上行,則為疾矣。又云:形樂志苦,病生於脈,神先病也。邪風加之,邪入於經,動無常處,前證互相出現。治病必求其本,邪氣乃復,論時月則宜升陽,補脾胃,瀉風木。

白話文:

服用上焦咀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盞半水,加入五片生薑,煎煮至一盞水,去渣溫服,沒有時間限制。

張安撫,六十一歲。在已未年冬天,患半身不遂,說話含糊不清,神志昏沉,心煩躁,自汗,體表虛弱怕風,像灑了冰雪一樣,口不知味,鼻聞不到香臭,聽到木頭的聲音就害怕,小便頻多,大便乾結。想用大黃之類的藥物瀉下,但平日飲食減少,不敢使用,否則會腹脹難受,晝夜不能安睡,最痛苦的就是這個,大約持續了三個多月,換了三位醫生,病症完全沒有減輕。到了庚申年三月七日,又因風寒加重,出現痰咳,咽喉乾燥疼痛,吞咽不順,唾液增多,中脘氣滯,像被噎住一樣。

我思考了經書上的話:風寒傷及形體,憂慮恐懼憤怒傷及氣,氣傷及臟腑就會生病,臟腑生病就會反映到形體上。書中還說:人的氣,以天地間的疾風命名。這種風氣下降進入陰中,不能生髮上升,就會生病。書中還說:形體快樂,精神疲憊,疾病產生於脈絡,神志先於疾病出現。邪風加重,邪氣侵入經絡,活動無常,之前的症狀互相出現。治療疾病一定要尋找根本,邪氣才能消除,根據時間季節,應該升陽,補脾胃,瀉風木。

論病則宜實表裡,養衛氣,瀉肝木,潤燥,益元氣,慎喜怒,是治其本也。宜以,加減沖和湯,主之。

柴胡,黃耆(各五分),升麻,當歸,甘草(炙。各三分),半夏,黃柏(酒洗),黃芩,陳皮,人參,芍藥(各二分)
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自汗加黃耆五分,嗽者加五味子二十粒。晝夜不得睡,乃因心事煩擾,心火內動,上乘陽分,衛氣不得交,入陰分,故使然也。以硃砂安神丸服之,由是晝亦得睡。

十日後,安撫曰:不得睡三月有餘,今困睡不已,莫非它病生乎?予曰:不然,衛氣者,晝則行陽二十五度,夜則行陰二十五度,此衛氣交入陰分,循其天度,故安撫得睡也,何病之有焉。止有眼白睛紅,隱澀難開,宜以,當歸連翹湯,洗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疾病要注重辨證論治,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、表裡情況,採取不同的方法,例如補益衛氣、瀉火降肝、潤燥生津、滋補元氣,並要提醒病人注意保持心情平靜。可以用加減沖和湯作為基本方劑,根據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藥物。

方劑組成:柴胡、黃芪各五分,升麻、當歸、甘草(炙)各三分,半夏、黃柏(酒洗)、黃芩、陳皮、人參、芍藥各二分。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服,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,去渣溫服。如果病人出汗,可以加黃芪五分;如果咳嗽,可以加五味子二十粒。

如果病人整日整夜無法入睡,可能是因為心煩意亂,心火內動,導致陽氣不能正常運行,而進入陰分,所以造成失眠。可以用硃砂安神丸服用,這樣白天也能夠睡覺。

十天后,病人說:“我失眠了三个多月,现在卻一直昏昏欲睡,是不是又生了别的病?” 我回答说:“不是的,卫气在白天运行阳气二十五度,晚上运行阴气二十五度。现在你的卫气已经进入阴分,按照自然规律运行,所以你才能睡着。并没有生病。” 只是你的眼白发红,眼涩难开,可以用當歸連翹湯洗眼。

黃連,黃柏(各五分),連翹(四分),當歸,甘草(各三分)

上作一服,水二盞,煎一盞,時時熱洗。十三日後,至日晡,微有悶亂不安,於前沖和湯又加柴胡三分,以升少陽之氣,飲三服。至十五日全得安臥,減自汗惡寒,躁熱胸膈痞;原小便多,服藥後小便減少,大便一二日一行,鼻聞香臭,口知味,飲食如常,脈微弦而柔和,按之微有力,止有咽喉中妨悶,會厭後腫,舌赤,早晨語言快利,午後微澀,宜以,玄參升麻湯,治之。

升麻,黃連(各五分),黃芩(炒,四分),連翹,桔梗(各三分),鼠黏子,玄參,甘草,殭蠶(各二分),防風(一分)

白話文:

黃連、黃柏各五分,連翹四分,當歸、甘草各三分,以上藥材一起煎煮,用兩碗水煎成一碗,隨時溫熱服用。十三天後,到了下午,病人感到稍微悶熱、心神不安,就在原本的沖和湯中加入柴胡三分,用來升發少陽之氣,連續喝了三劑。到了十五天,病人已經可以安心休息,自汗、惡寒、燥熱、胸悶、膈痞的症狀都減輕了;原本小便量多,服用藥物後小便量減少,大便一兩天排泄一次,鼻子能聞到香味和臭味,嘴巴能嚐到味道,飲食恢復正常,脈象微微弦緊而柔和,按壓時稍微有力,只剩下咽喉中感到堵塞、會厭後腫脹、舌頭發紅的症狀。早晨說話流利,下午則稍微有點沙啞,可以用玄參升麻湯治療。

玄參、黃連各五分,黃芩(炒過)四分,連翹、桔梗各三分,鼠黏子、玄參、甘草、殭蠶各二分,防風一分。

上㕮咀,總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七分,去滓,稍熱噙漱,時時咽之,前證良愈。止有牙齒無力,不能嚼物,宜以,牢牙散,治之。

羊脛骨灰,升麻(各二錢),生地黃,黃連,石膏(各一錢),白茯苓,人參(各五分),梧桐淚(三分)

上為細末,入麝香少許研勻,臨臥擦牙後,以溫水漱之。

安撫初病時,右肩臂膊痛無主,持不能舉,動多汗出,肌肉瘦,不能正臥,臥則痛甚。經云: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余思《針經》云:虛與實鄰,決而通之。又云:留瘦不移,節而刺之,使經絡通和,血氣乃復。又云:陷下者灸之。為陽氣下陷入陰中,肩膊時痛,不能運動,以火導之,火引而上。

白話文:

如果嘴部有問題,就用所有藥材一起煎成一劑,用水兩杯,煎到七分,去除藥渣,稍微溫熱後含在嘴裡漱口,時常吞咽,之前的症狀就會好轉。如果只是牙齒無力,無法咀嚼食物,就應該用牢牙散治療。

將羊脛骨灰、升麻各兩錢,生地黃、黃連、石膏各一錢,白茯苓、人參各五分,梧桐淚三分,研磨成細粉,加入少許麝香混合均勻。睡前刷牙後,用溫水漱口。

如果剛開始生病,右肩膀和手臂疼痛無力,抬不起來,活動時容易出汗,肌肉消瘦,無法平躺,躺下時疼痛加劇。醫書上說,出汗過多會導致身體虛弱。我想起《針經》中所說,虛實相鄰,可以針灸通暢。又說,肌肉消瘦要針刺關節,讓經絡通暢,血氣才能恢復。還說,下陷的部位要灸治。這是因為陽氣下陷到陰中,導致肩膊時常疼痛,無法活動,用火灸可以引導陽氣上升。

補之溫之,以上證皆宜灸刺,為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,於四月十二日,右肩臂上肩井穴內,先針後灸二七壯,及至灸瘡發,於枯瘦處漸添肌肉,汗出少,肩臂微有力。至五月初八日,再灸左肩井,次於尺澤穴,各灸二十八壯,引氣下行,興正氣相接。次日臂膊又添氣力,自能搖動矣。

時值仲夏,暑熱漸盛,以,清肺飲子,補肺氣,養脾胃,定心氣。

白芍藥(五分),人參,升麻,柴胡(各四分),天門冬,麥門冬(各三分),陳皮(二分半),甘草(生二分,炙二分),黃芩,黃柏(各二分)
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食後。汗多,加黃耆五分。後以,潤腸丸,,治其胸膈痞滿,大便澀滯。

白話文:

溫熱療法適合各種上熱證。首先,在四月十二日,於右肩臂上肩井穴內,先針灸後灸二七壯,直到灸瘡出現,枯瘦處逐漸長出肌肉,並且出汗量減少,肩臂稍微有力氣。五月初八日,再灸左肩井穴,接著灸尺澤穴,各灸二十八壯,讓氣往下走,使正氣相接。隔天,臂膊更有力氣,可以自行搖動了。

時值仲夏,暑氣漸漸旺盛,所以使用清肺飲子來補充肺氣,滋養脾胃,安定心氣。

白芍藥五分,人參、升麻、柴胡各四分,天門冬、麥門冬各三分,陳皮二分半,甘草(生二分,炙二分),黃芩、黃柏各二分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製成一劑藥,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,去渣後溫服,飯後服用。如果出汗太多,可以加黃耆五分。之後使用潤腸丸治療胸膈痞滿、大便不通的症狀。

麻子仁(另研泥),大黃(酒煨。各一兩半),當歸尾,枳實(麩炒),白芍藥,桃仁泥,升麻(各半兩),人參,生甘草,陳皮(各三錢),木香,檳榔(各二錢)

上除桃仁、麻仁外,為末,卻入二仁泥,蜜和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七八十丸,溫水食前服。初六日得處暑節,暑猶未退,宜微收,實皮毛,益胃氣,秋以胃氣為本。以,益氣調榮湯,主之,藥中加時藥,使邪氣不能傷也。

人參(三分,為臣,益氣和中),陳皮(二分,為佐,順氣和中),熟地(二分,為佐,養血潤燥,瀉陰火),白芍(四分為佐,補脾,微收,治肝木之邪),白朮(三分,為佐,養胃和中,厚腸胃),升麻(二分,為使,使陽明氣上升,滋榮百脈),當歸(二分,為佐,和血潤燥),黃耆(五分,為君,實皮毛,止自汗,益元氣),半夏(三分,佐,療風痰,強胃進食),甘草(二分,炎,為佐,引用調和胃氣,溫中益氣),柴胡(二分,為使,引少陽之氣,使出於胃中,乃行於天上。),麥門冬(三分,為佐,猶有暑氣未退,故加之安肺氣,得秋分節不用)

白話文:

將麻仁研磨成泥,大黃用酒煨過,以上兩種藥各用一兩半,再加上當歸尾、枳實(用麩炒過)、白芍藥、桃仁泥、升麻各半兩,人參、生甘草、陳皮各三錢,木香、檳榔各二錢。除了桃仁、麻仁之外,將其他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加入桃仁、麻仁泥,用蜜調和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溫水於飯前服用。

初六日為處暑節,暑氣尚未完全消退,應當稍微收斂,滋養皮膚毛髮,增強胃氣,因為秋季以胃氣為根本。

因此使用益氣調榮湯來治療,並加入時令藥材,以防止邪氣侵襲。藥方中人參三分,為臣藥,益氣和中;陳皮二分,為佐藥,順氣和中;熟地二分,為佐藥,養血潤燥,瀉陰火;白芍四分,為佐藥,補脾,微收,治療肝木之邪;白朮三分,為佐藥,養胃和中,厚腸胃;升麻二分,為使藥,使陽明氣上升,滋榮百脈;當歸二分,為佐藥,和血潤燥;黃耆五分,為君藥,實皮毛,止自汗,益元氣;半夏三分,為佐藥,療風痰,強胃進食;甘草二分,為佐藥,引用調和胃氣,溫中益氣;柴胡二分,為使藥,引少陽之氣,使出於胃中,乃行於天上;麥門冬三分,為佐藥,由於暑氣尚未完全消退,故加之安肺氣,待到秋分節氣就不需要了。

上㕮咀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溫服。忌食辛熱之物,反助暑邪,秋氣不能收,正氣得復而安矣。

四物湯(見鼻衄。)

〔小便不利〕

《三因》白散子,治肝腎中風,涎潮壅塞不語,嘔吐痰沫,頭目眩暈。兼治陰證傷寒,六脈沉伏,及霍亂吐瀉,小便淋瀝不通。

大附子(去皮臍,生),滑石(桂府者,各半兩),製半夏(七錢半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二盞,姜七片,蜜半匙,煎七分,空心冷服。霍亂,加藿香;小便不利,加木通、燈芯、茆根煎。

白話文:

取藥材製成一劑藥,用兩碗水煎煮,煎至一碗時,去渣,溫熱服用。忌食辛辣燥熱的食物,以免助長暑氣,影響秋氣收斂,正氣恢復後就能安穩了。

四物湯可用於治療鼻出血。

若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,可用白散子治療。此方用於治療肝腎中風引起的涎液阻塞、不語、嘔吐痰沫、頭昏眼花等症狀,也可治療陰證傷寒、脈象沉伏,以及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、小便淋漓不通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:大附子(去皮臍,生)、滑石(桂府產,各半兩)、製半夏(七錢半)。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兩碗水、薑七片、蜂蜜半匙,煎煮至七分,空腹冷服。若患霍亂,可加入藿香;若小便不利,可加入木通、燈芯、茆根一同煎煮。

〔痰涎壅盛〕

大棗(見痰飲。)

星香湯(《易簡》),治中風痰盛,服熱藥不得者。

南星(八錢),木香(一錢)

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十片,煎七分,不拘時溫服。

藿香正氣散,治傷寒頭疼,憎寒壯熱,或感濕氣,霍亂吐瀉。常服除山嵐瘴氣,伏暑吐瀉,腳轉筋。加香薷、扁豆、黃連,名藿薷湯。

大腹皮,白芷,茯苓,蘇莖葉,藿香(各三兩),厚朴,白朮,陳皮(去白),苦梗,半夏(各二兩),炙甘草(一兩)

白話文:

痰涎壅盛

痰涎壅盛:指的是痰液積聚在體內,過於稠厚而難以排出。

大棗:見痰飲(指痰飲類疾病,大棗有助於治療)。

星香湯:出自《易簡》,主治中風痰盛,服熱藥不得者(中風導致痰液積聚,且服熱藥後症狀加重)。

  • 組成:南星(八錢),木香(一錢)
  • 用法: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十片,煎七分,不拘時溫服。

藿香正氣散:主治傷寒頭疼,憎寒壯熱,或感濕氣,霍亂吐瀉。常服除山嵐瘴氣,伏暑吐瀉,腳轉筋。

  • 組成:大腹皮,白芷,茯苓,蘇莖葉,藿香(各三兩),厚朴,白朮,陳皮(去白),苦梗,半夏(各二兩),炙甘草(一兩)

藿薷湯:藿香正氣散加香薷、扁豆、黃連而成,主治同上。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姜三片,棗一枚煎,熱服。四君子湯(見虛勞。)

養正丹(見氣。)

青州白丸子(《和劑》),治男婦手足癱瘓,風痰壅盛,嘔吐涎沫,及小兒驚風,婦人血風。

半夏(生,七兩,水浸洗),南星(生,三兩),白附子(生,二兩),川烏(生,半兩,去皮臍)

上為末,以生絹袋盛,於井花水內擺出,如未出者,更以手揉出,如有滓更研,再入絹袋,擺盡為度,置瓷盆中,日曬夜露,至曉撇去舊水,別用井水攪,又曬,至來日早再換新水,攪如此法,春五日,夏三日,秋七日,冬十日,去水曬乾後如玉片,研細,以糯米粉煎粥清丸,綠豆大。薑湯下二十丸,無時。如癱瘓風,溫酒下;小兒驚風,薄荷湯下三五丸。

白話文:

治療虛勞時,取上藥三錢,加入薑三片、棗一枚,煎煮後趁熱服用。另外,治療氣虛可服用養正丹。

針對男婦手足癱瘓、風痰壅盛、嘔吐涎沫,以及小兒驚風、婦人血風等症狀,可用青州白丸子治療。製法如下:取生半夏七兩,水浸洗淨;生南星三兩;生白附子二兩;川烏半兩,去皮臍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生絹袋盛裝,浸泡在井花水中,充分揉搓至藥粉全部溶出。如果有殘渣,需再次研磨,再放入絹袋,直至藥粉完全溶出。將藥粉置於瓷盆中,日曬夜露,至次日清晨將舊水倒掉,換上新鮮井水攪拌,再曬。如此反覆操作,春五天、夏三天、秋七天、冬十天,最後將藥粉曬乾,製成如玉片般大小的藥丸。研磨成細粉,以糯米粉煎粥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服用時,可配以薑湯服用二十丸,無時間限制。如果是癱瘓風,則用溫酒送服;如果是小兒驚風,則用薄荷湯送服三五丸。

碧霞丹,治卒中急風,眩暈僵仆,痰涎壅塞,心神迷悶,牙關緊急,目睛上視,及五種癇病,涎潮搐溺。

石綠(研九度飛,十兩),附子尖,烏頭尖,蠍梢(各七十個)

上三味,為末,入石綠令勻,麵糊為丸,如雞頭實大。每服急用薄荷汁化下一丸,更入酒半合,溫暖服之,須臾吐出痰涎,然後隨證治之,如牙關緊急,斡開灌之,立驗。

〔口噤〕

稀涎散,治中風不語,牙關緊急,單蛾雙蛾。

白話文:

碧霞丹,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急風、眩暈、昏倒、痰涎阻塞、神志昏迷、牙關緊閉、眼球上翻,以及五種癇病,症狀包括流涎、抽搐、大小便失禁。

藥方:石綠(研磨九次飛揚,取十兩),附子尖,烏頭尖,蠍尾(各七十個)。

以上三味藥,研磨成粉末,加入石綠混合均勻,用麵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雞頭果實。每次服用時,用薄荷汁化開一丸,再加入酒半合,溫熱服用。服用後不久,就會吐出痰涎,然後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。例如,如果牙關緊閉,可以撬開嘴巴灌藥,療效迅速。

稀涎散,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失語、牙關緊閉,以及單側或雙側口角歪斜。

江子仁(六粒,每粒分作兩半),牙皂(三錢,切片),明礬(一兩),

上先將礬化開,卻入二味攪勻,待礬枯為末,每用三分吹入,諸病皆愈。痰涎壅盛者,以五分燈芯湯下,喉中之痰逆上者即吐,膈間者即下。

凡中風口噤不能開,用白鹽梅揩齒,即能開。

〔口眼喎斜〕

清陽湯(東垣),治口喎斜,頰腮緊急,胃中火盛,汗不出而小便數。

黃耆,當歸身,升麻(各二錢),葛根(一錢半),炙甘草,紅花,黃柏(酒),桂枝(各一錢),蘇木,生甘草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將江子仁六粒,每粒分成兩半,牙皂三錢切片,明礬一兩,先將明礬溶化,再加入江子仁和牙皂攪拌均勻,待明礬乾燥磨成粉末,每次取三分吹入患處,各種疾病都能治癒。如果痰多,可以用五分燈芯湯送服,喉嚨裡的痰就會吐出來,積在膈間的痰就會排泄出來。

中風導致口不能張開,可以用白鹽梅擦拭牙齒,就能張開嘴巴。

治療口歪斜、面頰發紅、胃火旺盛、不出汗卻小便頻繁,可以用黃耆、當歸身、升麻各二錢,葛根一錢半,炙甘草、紅花、黃柏(用酒浸泡)、桂枝各一錢,蘇木、生甘草各五分,煎湯服用。

㕮咀,作一服,酒三盞,煎至一盞三分,去滓稍熱,食前服訖,以火熨摩緊急處即愈。夫口喎筋急者,是筋脈血絡中大寒,此藥少代燔針劫刺,破惡血以去凝結,內泄衝脈之火熾。

秦艽升麻湯(《寶鑑》),治中風手足陽明經,口眼喎斜,四肢拘急,惡風寒。

升麻,葛根,甘草(炙),芍藥,人參(各半兩),秦艽,白芷,防風,桂枝(各三錢)

每服一兩,水二盞,連須蔥根白三莖,煎至一盞,去滓,稍熱服,食後。服藥畢,避風寒臥,得微汗出則止。

〔半身不遂〕

白話文:

嘴巴歪斜,就用這個藥方,加酒三杯,煎到剩下三分之一杯,去掉藥渣,稍微熱一下,飯前服用完畢,再用火熨摩患處,就能痊癒。嘴巴歪斜是因為筋脈血絡寒氣太重,這個藥方就像用火灸針一樣,可以破除瘀血,疏通經絡,讓衝脈的熱氣散發出來。

這個方子叫做秦艽升麻湯,是治療中風,手足陽明經,口眼歪斜,四肢僵硬,怕風寒的藥方。

藥材包括升麻、葛根、甘草(炙)、芍藥、人參(各半兩)、秦艽、白芷、防風、桂枝(各三錢)。

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兩杯,加上三根帶鬚的白蔥根一起煎,煎到剩下一杯,去掉藥渣,稍微熱一下服用,飯後服用。服藥後要注意避風寒,臥床休息,等到微微出汗就停止服藥。

順風勻氣散(《良方》),治中風中氣,半身不遂,口眼喎斜,先宜服此。

白朮(四錢),人參,天麻(各一錢),沉香,白芷,紫蘇,木瓜,青皮,甘草(炙。各半錢),烏藥(三錢)

分作二帖,每帖水二盞,生薑三片,煎八分,溫服,二滓並煎。風氣腰痛,亦宜服之。

虎骨散(《簡易》),治半身不遂,肌肉乾瘦,為偏枯,忌用麻黃髮汗,枯津液,惟此方潤筋去風。

白話文:

《良方》裡的「順風勻氣散」用來治療中風導致的中氣不足、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,建議先服用這個方子。藥方包括白朮四錢、人參、天麻各一錢、沉香、白芷、紫蘇、木瓜、青皮、甘草(炙)各半錢、烏藥三錢。將藥分成兩帖,每帖用兩碗水,加入三片生薑,煎煮至八分,溫熱服用,藥渣再煎煮一次。這個方子也適合治療風邪引起的腰痛。《簡易》裡的「虎骨散」用來治療半身不遂、肌肉消瘦的偏枯症。因為麻黃會發汗耗損津液,所以偏枯症忌用麻黃。虎骨散潤筋去風,適合治療這種病症。

當歸(二兩),赤芍藥,續斷,白朮,藁本,虎骨(各一兩),烏蛇肉(半兩)

為細末,每服二錢,食後溫酒調下。骨中煩疼加生地黃一兩,臟寒自利加天雄半兩。

虎脛骨酒(《濟生》),治中風偏枯不隨,一切諸風攣拳。

石斛(去根),石楠葉,防風,虎脛骨(酥炙),當歸,茵芋葉,杜仲(炒),川牛膝,芎藭,狗脊(燎去毛),川續斷,巴戟(去心。各一兩)

白話文:

配方包括當歸兩錢,赤芍藥、續斷、白朮、藁本、虎骨各一錢,烏蛇肉半錢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飯後溫酒送服。若骨中煩疼,可加生地黃一錢;若臟寒自利,可加天雄半錢。此方名為虎脛骨酒,出自《濟生》,主治中風偏枯不隨,一切風寒引起的攣拳。

另外,還需要準備石斛(去根)、石楠葉、防風、虎脛骨(酥炙)、當歸、茵芋葉、杜仲(炒)、川牛膝、芎藭、狗脊(燎去毛)、川續斷、巴戟(去心),各一錢。

上銼如豆,囊藥,以酒一斗,漬十日,每熱服一盞,無時。

黃耆酒,治風濕痹,身體痹麻,皮膚瘙癢,筋脈拘攣,言語謇澀,手足不遂,時覺不仁。(見著痹。)

治半身不遂,口眼喎斜,頭目眩暈,痰火熾盛,筋骨時疼。此乃原於血虛血熱,挾痰挾火,經絡肌表之間,先已有其病根,後因感冒風寒,或過嗜醇酒膏粱而助痰火,或惱怒而逆肝氣,遂有此半身不遂之證。其在於經絡肌表筋骨之間,尚未入臟腑,並以此方治之。蓋此方有補血活血之功不致於滯,有健脾燥濕消痰之能不致於燥,又清熱運動疏風,開經絡,通腠理,內固根本,外散病邪,王道劑也,多服見功。

白話文:

將黃耆切成豆粒大小,裝入藥袋中,用一斗酒浸泡十天,每次熱服一盞,不限時間。此方可治療風濕痺、身體麻木、皮膚瘙癢、筋脈拘攣、言語不清、手足不遂、時感麻木等症狀,也能治療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頭目眩暈、痰火旺盛、筋骨疼痛等病症。這些疾病的病根在於血虛血熱,夾雜痰火,經絡和肌表之間已有病變。後因感冒風寒,或過度飲酒食肉,助長痰火,或生氣逆肝氣,就導致半身不遂。此方能補血活血而不留滯,健脾燥濕消痰而不傷津,並能清熱、運動、疏風、開通經絡、疏通腠理,內固根本,外散病邪,是治療此類疾病的最佳藥方,多服可見效果。

白朮,川芎(各一錢半),南星,半夏,芍藥,茯苓,天麻(各一錢),川當歸,生地黃,熟地黃,牛膝,酸棗仁,黃芩,橘紅(各八分),羌活,防風,桂(各六分),紅花,甘草(炙,各四分),黃柏(三分)

水煎,入竹瀝、薑汁,侵晨服。

〔失音不語〕

地黃飲子(《宣明》),治舌喑不能言,足廢不能用,腎虛弱,其氣厥不至舌下。

熟地黃,巴戟(去心),山茱萸(去核),肉蓯蓉(酒浸焙),石斛,附子(炮),五味子,白茯苓,菖蒲,遠志(去心),官桂,麥門冬(去心。各等分銼)

白話文:

白朮、川芎各一錢半,南星、半夏、芍藥、茯苓、天麻各一錢,川當歸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牛膝、酸棗仁、黃芩、橘紅各八分,羌活、防風、桂各六分,紅花、甘草(炙)各四分,黃柏三分。將這些藥材水煎,加入竹瀝和薑汁,清晨服用。

這是治療失音不語的方子,名為地黃飲子,出自《宣明》。主治舌頭僵硬不能說話、腳無力不能行走、腎虛弱,導致氣虛不能到達舌下所致。

方中熟地黃、巴戟(去心)、山茱萸(去核)、肉蓯蓉(酒浸焙)、石斛、附子(炮)、五味子、白茯苓、菖蒲、遠志(去心)、官桂、麥門冬(去心)等量,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後服用。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生薑五片,棗一枚,薄荷七葉,水一盞半,煎八分,服無時。

滌痰湯,治中風痰迷心竅,舌強不能言。

南星(薑製),半夏(湯洗七次,各二錢半),枳實(麩炒),茯苓(去皮。各二錢),橘紅(一錢半),石菖蒲,人參(各一錢),竹茹(七分),甘草(半錢)
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生薑五片,煎一盅,食後服。

涼膈散(見發熱。)

加味轉舌膏

連翹,遠志,薄荷,柿霜(各一兩),石菖蒲(六錢),梔子(炒),防風,桔梗,黃芩(酒炒),玄明粉,甘草,酒大黃(各五錢),犀角,川芎(各三錢)

白話文:

上藥每服三錢,加生薑五片、大棗一枚、薄荷七葉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,不限時服用。這方子名為滌痰湯,用於治療中風痰迷心竅,舌強不能言的病症。

方藥組成:南星(薑製)、半夏(湯洗七次)、枳實(麩炒)、茯苓(去皮)、橘紅、石菖蒲、人參、竹茹、甘草。

用法:上藥共為一服,用二盅水煎煮至一盅,飯後服用。

另有涼膈散方,可見發熱症狀時使用。

加味轉舌膏方:連翹、遠志、薄荷、柿霜、石菖蒲、梔子(炒)、防風、桔梗、黃芩(酒炒)、玄明粉、甘草、酒大黃、犀角、川芎。

上為末,煉蜜丸,彈子大,硃砂五錢為衣。食後臨臥,薄荷湯嚼下一丸。

解語湯(一方有石菖蒲、遠志)

羌活,防風,天麻,肉桂,川芎,南星,陳皮,白芷,當歸,人參,甘草,酸棗仁,羚羊角(各等分)

水煎,入竹瀝半盞,再一二沸服。

訶子湯(見喑。)

正舌散(《寶鑑》),治中風,舌強語澀。

雄黃(研),荊芥穗(各等分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豆淋酒調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藥丸,再以五錢的硃砂包裹。飯後睡前,用薄荷湯送服一粒。

藥方裡包含石菖蒲、遠志、羌活、防風、天麻、肉桂、川芎、南星、陳皮、白芷、當歸、人參、甘草、酸棗仁、羚羊角,各取等量。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,加入半盞竹瀝,再煮沸兩三次後服用。

訶子湯用於治療失聲。

正舌散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舌頭僵硬、說話困難。將雄黃和荊芥穗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豆淋酒調服。

茯神散(《寶鑑》),治證同前。

茯神心(炒,一兩),薄荷(焙,二兩),蠍梢(去毒,五錢)

上為末,每服一二錢,溫酒調下。

治中風不語,取龜尿少許,點於舌,神效。

取龜尿法:(置龜於新荷葉上,以豬發鼻內戳之,立出。)

清心散

青黛,硼砂,薄荷(各二錢),牛黃,冰片(各三分)

上為末,先以蜜水洗舌,後以薑汁擦舌,將藥末蜜水調稀,搽舌本上。

〔身痛〕

白話文:

《寶鑑》記載的茯神散,治療症狀與前文相同。藥方:茯神心(炒,一兩)、薄荷(焙,二兩)、蠍梢(去毒,五錢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至二錢,溫酒送服。

治療中風不語,可取少許龜尿滴於舌頭上,效果顯著。取龜尿的方法:將烏龜放在新鮮荷葉上,用豬毛戳其鼻孔,即可取出龜尿。

另有一方清心散,由青黛、硼砂、薄荷(各二錢)、牛黃、冰片(各三分)組成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先用蜜水洗舌,再用薑汁擦舌,然後將藥粉用蜜水調稀,塗抹於舌頭上。

治療身痛。

鐵彈丸(《和劑》),治卒暴中風,神志昏憒,牙關緊急,目睛直視,手足瘛瘲,口面喎斜,涎潮語澀,筋攣骨痛,癱瘓偏枯,或麻木不仁,或瘙癢無常,應是風疾,及打撲傷損,肢節疼痛,皆治之,通經絡,活血脈。

乳香(另研),沒藥(另研。各一兩),川烏頭(炮,去皮臍,為末,一兩半),五靈脂(酒浸,淘去砂石,曬乾,四兩,為末),麝香(細研,一錢)

上先將乳香、沒藥於陰涼處細研,次入麝,次入藥末,再研勻,滴水和丸,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食後臨臥,薄荷酒磨化服。

白話文:

這方藥出自《和劑》,專治突然發作的中風,症狀包括神志不清、牙關緊閉、眼睛直視、手腳抽搐、口面歪斜、流口水、說話困難、筋骨疼痛、癱瘓、肢體麻木或發癢。這些症狀都屬於風邪所致,也能治療跌打損傷導致的肢節疼痛。藥方能夠通經絡、活血脈。藥材包括乳香、沒藥、川烏頭、五靈脂、麝香,按照藥方比例研磨成丸狀,飯後臨睡前用薄荷酒磨化服用。

十味銼散(《易簡》),治中風血弱,臂痛連及筋骨,舉動艱難。

附子(三兩,炮),當歸(洗),黃耆(炙),白芍藥(各二兩),川芎,防風,白朮(各一兩半),肉桂(一兩),茯苓,熟地黃(各七錢半)

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八片,棗三枚煎,食後臨臥服。

蠲痹湯,治風濕相搏,身體煩疼,手足冷痹,匹肢沉重。(見痹。)

〔昏冒〕

至聖保命金丹(《寶鑑》),治中風口眼喎斜,手足嚲曳,語言謇澀,四肢不舉,精神昏憒,痰多。

白話文:

十味銼散,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血虛,手臂疼痛並蔓延至筋骨,行動困難。

藥方:附子(炮製,三兩)、當歸(洗淨)、黃耆(炙)、白芍藥(各二兩)、川芎、防風、白朮(各一兩半)、肉桂(一兩)、茯苓、熟地黃(各七錢半)。

用法:每次服用四錢,水一盞,加入薑八片、大棗三枚煎煮,飯後睡前服用。

蠲痹湯,用於治療風濕相互作用導致的身體疼痛、手腳冰冷麻木、肢體沉重。

至聖保命金丹,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口眼歪斜、手腳抽搐、言語不清、四肢無力、精神昏迷、痰多。

貫眾(一兩),生地黃(七錢),大黃(半兩),青黛,板藍根(各三錢),硃砂(研),牛黃(研),蒲黃,薄荷(各二錢半),珠子(研),龍腦(研,各一錢半),麝香(研,一錢)

上十二味,為末,入研藥和勻,蜜丸芡實大,金箔為衣。每用一丸,細嚼,茶清送下,新汲水亦得。如病人嚼不得,用薄荷湯化下,無時。此藥鎮墜痰涎,大有神效。

牛黃清心丸(《和劑》),治諸風緩縱不隨,語言謇澀,心怔健忘,恍惚去來,頭目眩冒,胸中煩郁,痰涎壅塞,精神昏憒。又治心氣不足,神志不定,驚恐怕怖,悲憂慘慼,虛煩少睡,喜怒無時,或發狂癲,神情昏亂。

白話文:

貫眾一兩,生地黃七錢,大黃半兩,青黛、板藍根各三錢,硃砂、牛黃、蒲黃、薄荷各二錢半,珠子、龍腦各一錢半,麝香一錢。以上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勻,用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丸子,再用金箔包裹。每次服用一丸,細嚼後用茶水或清水送服。如果病人無法咀嚼,可以用薄荷湯化開服用,隨時可服。此藥能鎮住痰涎,效果十分顯著。

此方名為牛黃清心丸,出自《和劑》,主治各種風邪導致的言語不清、心神不安、健忘、恍惚、頭暈目眩、胸悶煩躁、痰多、精神昏沉等症狀。也可用於治療心氣不足、神志不定、驚恐害怕、憂傷悲痛、虛煩失眠、喜怒無常、狂躁癲癇、神志不清等症狀。

白芍藥,麥門冬(去心),黃芩,當歸(去苗),防風(去苗),白朮(各一兩半),柴胡,桔梗,芎藭,白茯苓(去皮),杏仁(去皮尖雙仁,麩炒黃,別研。各一兩二錢半),神麯(研),蒲黃(炒),人參(去蘆。各二兩半),羚羊角(屑),麝香(研),龍腦(研。

各一兩),肉桂(去粗皮),大豆黃卷(碎,炒),阿膠(碎,炒。各一兩七錢半),白蘞,乾薑(炮。各七錢半),牛黃(研,一兩二錢),犀角屑(二兩),雄黃(研,飛,八錢),乾山藥(七兩),甘草(銼,炒,五兩),金箔(一千二百片,內四百片為衣),大棗(一百枚,蒸熟,去皮核,研成膏)

白話文:

白芍藥、麥門冬(去心)、黃芩、當歸(去苗)、防風(去苗)、白朮(各一兩半)、柴胡、桔梗、芎藭、白茯苓(去皮)、杏仁(去皮尖雙仁,麩炒黃,別研。各一兩二錢半)、神麯(研)、蒲黃(炒)、人參(去蘆。各二兩半)、羚羊角(屑)、麝香(研)、龍腦(研。各一兩)、肉桂(去粗皮)、大豆黃卷(碎,炒)、阿膠(碎,炒。各一兩七錢半)、白蘞、乾薑(炮。各七錢半)、牛黃(研,一兩二錢)、犀角屑(二兩)、雄黃(研,飛,八錢)、乾山藥(七兩)、甘草(銼,炒,五兩)、金箔(一千二百片,內四百片為衣)、大棗(一百枚,蒸熟,去皮核,研成膏)。

上除棗、杏仁、金箔、二角屑及牛黃、雄黃、麝四味外,為細末,入余藥和勻,用煉蜜與棗膏為丸,每兩作十丸,金箔為衣。每服一丸,溫水化下,食後服。小兒驚癇,即酌度多少,以竹葉湯溫化。

防風通聖散(見眩暈。)

三一承氣湯(《宣明》),治傷寒大承氣湯證腹滿實痛,調胃承氣湯證譫語下利,小承氣湯證內熱不便,三一承氣湯合而為一也。及治中風僵仆,風癇發作,並皆服之,此下劑也。

白話文:

除了棗子、杏仁、金箔、二角屑、牛黃、雄黃、麝香這幾味藥材之外,將其他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其他藥材混合均勻,再用煉蜜和棗膏製成丸劑,每兩藥材製成十顆丸藥,以金箔包覆。每次服用一顆,用溫水送服,飯後服用。小兒驚癇發作時,可依其年齡體重酌量服用,用竹葉湯溫服。

此方為防風通聖散,可治眩暈。

三一承氣湯出自《宣明論方》,可治療傷寒症狀中的大承氣湯證、調胃承氣湯證和小承氣湯證。大承氣湯證表現為腹滿實痛,調胃承氣湯證表現為神志不清、下痢,小承氣湯證表現為內熱便秘。三一承氣湯將這三種證型合而為一,並可治療中風導致的肢體僵硬、癱瘓,以及風癇發作。此方屬於瀉下藥。

大黃(錦紋者),芒硝,厚朴(去皮),枳實(各半兩),甘草(一兩)

水一盅半,生薑三片,煎至七分,內硝煎二沸,去滓溫服,不拘時,以利為度。

防風丸(《和劑》),治一切風及痰熱上攻,頭痛惡心,項背拘急,目眩旋暈,心怔煩悶,手足無力,骨節疼痹,言語謇澀,口眼瞤動,神思恍惚,痰涎壅滯,昏憒健忘,虛煩少睡。

防風(洗),川芎,天麻(去苗,酒浸一宿),甘草(炙。各二兩),硃砂(研,為衣,半兩)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每兩作十丸,以硃砂為衣。每服一丸,荊芥湯化服,茶、酒嚼下亦得,無時。

白話文:

大黃(有錦紋的),芒硝,厚朴(去掉外皮),枳實(各取半兩),甘草(取一兩)。

用水一盅半,生薑三片,煎煮至藥汁剩下七分,加入芒硝再煎煮兩沸,去除藥渣,趁溫熱服用,不拘時間,以大便通暢為度。

這是防風丸,出自《和劑》,可以治療各種風邪以及痰熱上攻引起的症狀,例如頭痛噁心,頸項後背僵硬疼痛,頭暈目眩,心悸煩躁,手腳無力,骨節疼痛,言語不清,口眼歪斜,神志恍惚,痰液阻塞,昏迷健忘,虛煩失眠等。

取防風(洗淨),川芎,天麻(去掉嫩芽,用酒浸泡一晚),甘草(炙烤,各取二兩),硃砂(研磨成粉,作為丸藥的外衣,取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藥,每兩藥粉做成十丸,用硃砂作為丸藥的外衣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荊芥湯送服,也可以用茶或酒送服,無需限制時間。

犀角丸(《和劑》),除三焦邪熱,疏一切風氣,治風盛痰實,頭目昏重,肢節拘急,痰涎壅滯,腸胃燥澀,大小便難。

黃連(去須),犀角(鎊。各十兩),人參(去蘆,二十兩),大黃(八十兩),黑牽牛(一百二十兩,炒,別搗取粉,六十兩)

上與牽牛粉合和,為細末,煉蜜丸,梧子大。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,臨臥溫湯下。更量虛實加減。

排風湯(《和劑》),治男婦風虛冷濕氣入臟,狂言妄語,精神錯亂。肝風發則面青心悶,吐逆嘔沫,脅滿,頭眩重,耳不聞人聲,偏枯筋急,曲拳而臥。心風發則面赤,翕然而熱,悲傷瞋怒,目張呼喚。脾風發則面黃,身體不仁,不能行步,飲食失味,夢寐倒錯,與亡人相隨。肺風發則面白,咳逆唾膿血,上氣奄然而極。腎風發則面黑,手足不隨,腰痛難以俯仰,痹冷骨疼,若有此候,令人心驚,志意不定,恍忽多忘。服此湯安心定志,聰耳明目,通治臟腑諸風疾。

白話文:

犀角丸用於治療三焦積熱、風邪入侵,症狀包括頭昏腦脹、肢體僵硬、痰多、腸胃乾燥、大小便困難。

排風湯用於治療風虛寒濕入侵臟腑,導致精神失常、神志不清的症狀。具體表現為:肝風發作時面部青白、心悶、嘔吐、脅肋脹滿、頭昏眼花、耳聾、半身不遂、手腳蜷縮;心風發作時面部發紅、躁熱、悲傷、憤怒、眼睛睜大、喊叫;脾風發作時面部發黃、身體麻木、行走困難、味覺喪失、夢境混亂、感覺與死人相伴;肺風發作時面部蒼白、咳嗽、咳痰帶血、氣喘吁吁;腎風發作時面部發黑、手腳不靈活、腰痛難以彎腰、關節疼痛、畏寒。服用排風湯可以安神定志、改善聽力和視力、治療臟腑風疾。

白鮮皮,當歸(酒浸一宿),肉桂(去粗皮),芍藥(白者),杏仁(去皮尖,麩炒),甘草(炒),防風,芎藭,白朮(各二兩),獨活,麻黃(去根節),茯苓(去皮。各三兩)
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姜四片,煎八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。

八風散(《和劑》),治風氣上攻,頭目昏眩,肢體拘急煩疼,或皮膚風瘡癢痛,及治寒壅不調,鼻塞聲重。

藿香(去土半斤),白芷,前胡(去蘆。各一斤),黃耆(去蘆),甘草(炙),人參(去蘆,各二斤),羌活(去蘆),防風(去蘆,各三斤)

白話文:

白鮮皮、酒浸一夜的當歸、去粗皮的肉桂、白色的芍藥、去皮尖並用麩炒過的杏仁、炒過的甘草、防風、芎藭、白朮各兩兩,獨活、去根節的麻黃、去皮的茯苓各三兩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盞半水,加四片薑,煎煮至八分,去渣溫服,不拘時辰。此方名為八風散,出自《和劑》,用於治療風氣上攻,導致頭目昏眩、肢體拘急煩疼,或皮膚風瘡癢痛,以及寒壅不調,鼻塞聲重等症。此外,還有藿香(去土半斤)、白芷、去蘆的前胡各一斤,去蘆的黃耆、炙過的甘草、去蘆的人參各二斤,去蘆的羌活、去蘆的防風各三斤。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入薄荷少許,煎至七分,去滓,食後溫服,臘茶清調一大錢亦得。小兒虛風,乳香、臘茶清調下半錢,更量兒大小加減服。

骨碎補丸(《和劑》),治肝腎風虛,上攻下疰,筋脈拘攣,骨節疼痛,頭面浮腫,手臂少力,腰背強痛,腳膝緩弱,屈伸不利,行履艱難。

荊芥穗,白附子(炮),牛膝(酒浸,焙乾),肉蓯蓉(酒浸一宿,切片,焙。各一兩),骨碎補(去毛,炒),威靈仙(去苗),縮砂仁(各半兩),地龍(去土,微炒),沒藥(各二錢半),自然銅(醋淬九遍),草烏頭(炮,去皮臍),半夏(湯洗七次,各半兩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一杯水,加入少許薄荷,煎煮至七分,去渣,飯後溫熱服用,也可以用臘茶清調一錢。小兒虛風,可服用乳香、臘茶清調各半錢,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調整劑量。
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丸至七丸,溫酒下,婦人醋湯或當歸酒下。妊娠不宜服。

烏荊丸(見下血。)

大三五七散(《和劑》),治八風五痹,癱瘓嚲曳,口眼喎斜,眉角牽引,項背拘強,牙關緊急,心中憒悶,神色如醉,遍身發熱,骨節煩疼,肌肉麻木,腰膝不仁,皮膚瞤動,或如蟲行。又治陽虛頭痛,風寒入腦,目旋運轉,如舟船之上,耳內蟬鳴,或如風雨之聲,應風寒濕痹腳氣緩弱等疾。

山茱萸,乾薑(炮),茯苓(去皮。各三斤),細辛(一斤八兩),防風(四斤),附子(炮,去皮臍,三十五枚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酒煮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到七丸,溫酒送服,婦女可用醋湯或當歸酒送服。孕婦禁止服用。

烏荊丸(見下血。)

大三五七散(出自《和劑》),主治八風五痹、癱瘓、口眼歪斜、眉角抽搐、項背僵硬、牙關緊閉、心煩意亂、神志不清、全身發熱、骨節疼痛、肌肉麻木、腰膝無力、皮膚顫動,或如蟲行。此外,還可治療陽虛頭痛、風寒入腦、頭昏眼花、耳鳴等症,以及風寒濕痹導致的腳氣虛弱等疾病。

藥材包括:山茱萸、乾薑(炮製)、茯苓(去皮)、細辛、防風、附子(炮製,去皮臍)。比例分別為三斤、三斤、三斤、一斤八兩、四斤、三十五枚。

上為細末,溫酒調下二錢,食前服。

四生散(《和劑》),治男婦肝腎風毒上攻,眼赤癢痛,不時羞明多淚,下疰腳膝生瘡,及遍身風癬,服藥不驗,居常多覺兩耳中癢。

黃耆,川羌活,蒺藜(沙苑者),白附子(各等分,生用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薄荷酒調下。如腎臟風下疰生瘡,以豬腰批開,入藥二錢合定,紙里煨熟,空心細嚼,以鹽酒送下。

省風湯(《和劑》),治卒急中風,口噤全不能言,口眼喎斜,筋脈攣急,抽搐疼痛,風盛痰實,旋暈僵仆,頭目眩重,胸膈煩滿,左癱右瘓,手足麻痹,骨節煩疼,步履艱辛,恍忽不定,神志昏憒,一切風證,可預服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溫酒調和服用二錢,飯前服用。

此方名為四生散,出自《和劑》,用於治療男女因肝腎風毒上攻引起的各種症狀,例如眼睛紅腫癢痛、畏光流淚、下肢生瘡、全身風癬、服藥無效、經常感到耳癢。

配方:黃耆、川羌活、蒺藜(沙苑者)、白附子(各等分,生用)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薄荷酒調和服用。如果因腎臟風毒下攻導致生瘡,可以用豬腰切開,加入二錢藥末混合,用紙包起來烤熟,空腹細嚼,用鹽酒送服。

此方名為省風湯,出自《和劑》,用於治療突然發生的中風,表現為口不能言、口眼歪斜、筋脈僵硬、抽搐疼痛、風盛痰多、頭暈目眩、胸悶氣短、半身不遂、手足麻木、骨節疼痛、步履艱難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可以用於預防中風。

防風,南星(生用。各四兩),半夏(白好者,水浸洗,生用),黃芩(去粗皮),甘草(生用。各二兩)

㕮咀,每服四大錢,水二大盞,姜十片,煎一中盞,去滓溫服,無時。

四生丸(《和劑》),治左癱右瘓,口眼喎斜,中風涎急,半身不遂,不能舉者,悉皆療之。

五靈脂(去石),骨碎補,川烏頭(去皮尖),當歸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用無灰酒打麵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七丸,漸加至十五丸,溫酒下。服此藥莫服靈寶丹,恐藥無效。

輕腳丸,治左癱右瘓,腳弱不能行履。

白話文:

防風、南星(生用)、半夏(白好的,用水浸洗,生用)、黃芩(去除粗皮)、甘草(生用),各取四兩。

每次服用四大錢,用水兩大盞,加入薑十片,煎煮至一中盞,去渣後溫服,沒有時間限制。

此方名為四生丸,出自《和劑》,主治左癱右瘓、口眼歪斜、中風涎急、半身不遂、不能舉動等症狀,都能有效治療。

五靈脂(去除石頭)、骨碎補、川烏頭(去除皮尖)、當歸,各取等分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無灰酒調成麵糊狀,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七丸,逐漸增加至十五丸,溫酒送服。服用此藥期間不可服用靈寶丹,否則藥效可能失效。

此方名為輕腳丸,主治左癱右瘓、腳弱不能行走等症狀。

木鱉子(別研),顛倒(別研),白芍藥(各二兩),草烏(去皮尖,四兩),赤小豆(一兩,別研為末,打糊)

上末之,赤豆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七丸,加至十丸,溫酒或木瓜湯下,病在上食後臨臥,病在下空心服。忌熱物少時。

伏虎丹(《和劑》),專治左癱右瘓。

生乾地黃,蔓荊子,白殭蠶(炒去絲。各二錢半),五靈脂(去皮,半兩),躑躅花(炒),南星,白膠香,草烏(炮。各一兩)

白話文:

木鱉子、顛倒、白芍藥各兩兩,草烏(去皮尖)四兩,赤小豆一兩(研為末,打成糊)。

將藥末和赤豆糊製成丸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七至十丸,溫酒或木瓜湯送服。病在上,飯後臨睡前服用;病在下,空腹服用。忌食熱物,服藥後少許時間內不要吃。

伏虎丹專治左癱右瘓。

生乾地黃、蔓荊子、白殭蠶(炒去絲)各二錢半,五靈脂(去皮)半兩,躑躅花(炒),南星、白膠香、草烏(炮)各一兩。

末之,酒煮半夏末為糊丸,如龍眼大。每一丸分四服,酒吞下,日進二服。(此建康烏衣巷有老人姓鍾,素好道,因酒患風,百治無效,一日忽有道人至,授此方藥服之,道人忽不見,已而病除,乃知仙方。)

換腿丸(《和劑》),治腎經虛弱,下注腰膝,或當風取涼,冷氣所乘,沉重少力,移步遲緩,筋脈攣痛,不能屈伸,腳心隱痛,有防履地。大治乾溼腳氣,赤腫痛楚,發作無時,呻吟難忍,氣滿喘促,舉動艱難,面色黧黑,傳送秘澀,並皆療之。

薏苡仁,石楠葉,南星(洗,薑製炒),川牛膝(酒浸,焙),肉桂(去粗皮),當歸(去蘆),天麻(去苗),附子(炮,去皮臍),羌活,防風(去杈),石斛(去根),萆薢(微炙),黃耆(蜜炙),續斷(各一兩),蒼朮(米泔浸,一兩半),檳榔(半兩),乾木瓜(四兩)

白話文:

將半夏末用酒煮成糊狀,捏成龍眼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四分之一丸,用酒送服,一天服用兩次。據說,建康烏衣巷有一位姓鍾的老人,平時喜歡道家思想,因喝酒患上風病,百治無效。一天,突然有一位道人來到他家,給了他這個藥方,服下後道人就消失了,病也好了,才知道這是仙方。

這個方子叫做換腿丸,主要用於治療腎經虛弱導致的腰膝痠軟、怕風受涼、身體沉重乏力、行走緩慢、筋脈攣痛、活動不便、腳心隱痛、怕踩地等症狀。同時也能治療乾濕腳氣引起的紅腫疼痛、發作不定、喘不過氣、行動困難、面色黑黃、排便困難等症狀。

藥材包括:薏苡仁、石楠葉、南星(洗淨,用薑汁炒)、川牛膝(用酒浸泡,烘乾)、肉桂(去除粗皮)、當歸(去除蘆頭)、天麻(去除苗)、附子(炮製,去除皮和臍)、羌活、防風(去除分枝)、石斛(去除根)、萆薢(微火炙)、黃耆(用蜜炙)、續斷(各一兩)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,一兩半)、檳榔(半兩)、乾木瓜(四兩)。

上為細末,麵糊丸,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,空心溫酒或木瓜湯下,日二三服。常服舒筋輕足,永無腳氣之患。(昔有人患此疾,服之一月,腳力頓健,委有換腿之功。)

左經丸(《和劑》),治左癱右瘓,手足顫掉,言語謇澀,渾身疼痛,筋脈拘攣,不得屈伸,項背強直,下注腳膝,行履艱難,及跌撲閃肭,外傷內損。常服通經絡,活血脈,疏風順氣,壯骨輕身。

生黑豆(一斤,以斑蝥二十一枚去頭足同煮,候豆脹為度,去之取豆焙乾),川烏(炮,去皮臍,二兩),乳香(研,一兩),沒藥(一兩半),草烏(炮,四兩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麵糊做成梧子般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,空腹時用溫酒或木瓜湯送服,一天服用兩到三次。長期服用可以舒筋活絡,輕盈雙腳,永除腳氣。古時候有人患有此病,服用一個月後,腳力大增,甚至有換腿的神奇效果。

左經丸源自《和劑》,用於治療左側癱瘓、右側癱瘓、手足顫抖、言語不清、全身疼痛、筋脈拘攣、肢體難以屈伸、項背僵硬、疼痛感向下延伸至腳膝,行走困難,以及跌打損傷、外傷內損等。長期服用可通經絡、活血脈、疏風順氣、強健骨骼、輕身健體。

藥方包含黑豆一斤(用斑蝥二十一枚去除頭足後一起煮,待豆子脹起即取出,去除斑蝥,將黑豆烘乾),川烏(炮制,去皮臍,二兩),乳香(研磨,一兩),沒藥(一兩半),草烏(炮制,四兩)。
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酒下,不拘時。

木瓜丸(《和劑》),治腎經虛弱,下攻腰膝,沉重少力,腿腳腫癢,疰破生瘡,腳心隱痛,筋脈拘攣,或腰膝緩弱,步履艱難,舉動喘促,面色黧黑,大小便秘澀,飲食減少,無問久新,並宜服之。

熟地黃(洗,焙),陳皮(去白),烏藥(各四兩),黑牽牛(三兩),右楠藤,杏仁(去皮尖),當歸,蓯蓉(酒浸,焙),乾木瓜,續斷,牛膝(酒浸。各二兩),赤芍藥(一兩)
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空心木瓜湯吞三五十丸,溫酒亦得。

白話文:

木瓜丸 方劑說明:

組成:

  • 熟地黃(洗淨,焙乾):四兩
  • 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:四兩
  • 烏藥:四兩
  • 黑牽牛:三兩
  • 楠藤:適量
  • 杏仁(去除皮尖):適量
  • 當歸:二兩
  • 蓯蓉(酒浸泡,焙乾):二兩
  • 乾木瓜:二兩
  • 續斷:二兩
  • 牛膝(酒浸泡):二兩
  • 赤芍藥:一兩

製法: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酒糊製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

用法:

每次服用三十丸,溫酒送服,不限時間。

主治:

  • 腎經虛弱,腰膝痠痛沉重無力,腿腳腫癢,易生瘡瘍,腳心隱隱作痛,筋脈拘攣。
  • 腰膝軟弱,行走困難,活動時喘氣,面色黧黑,大小便不通暢,食慾不振。

適用人群:

不論病程長短,凡有以上症狀者皆宜服用。

木瓜丸 方劑說明:

組成:

  • 熟地黃(洗淨,焙乾):四兩
  • 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:四兩
  • 烏藥:四兩
  • 黑牽牛:三兩
  • 楠藤:適量
  • 杏仁(去除皮尖):適量
  • 當歸:二兩
  • 蓯蓉(酒浸泡,焙乾):二兩
  • 乾木瓜:二兩
  • 續斷:二兩
  • 牛膝(酒浸泡):二兩
  • 赤芍藥:一兩

製法: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酒糊製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。

用法:

空腹時用空心木瓜湯送服三、五十丸,溫酒亦可。

主治:

  • 腎經虛弱,腰膝痠痛沉重無力,腿腳腫癢,易生瘡瘍,腳心隱隱作痛,筋脈拘攣。
  • 腰膝軟弱,行走困難,活動時喘氣,面色黧黑,大小便不通暢,食慾不振。

適用人群:

不論病程長短,凡有以上症狀者皆宜服用。

注意事項:

  • 以上文字仅供参考,实际用药需咨询专业医师,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。
  • 藥材名稱可能因時代差異而有所不同,建议查询相关中药典籍进行确认。

犀角防風湯(《統旨》),治一切諸風,口眼喎斜,手足嚲曳,語言謇澀,四肢麻木。

犀角(磨水,臨服時入),防風,甘草(炙),天麻,羌活(各五分),滑石(一錢五分),石膏(七分),麻黃,獨活,山梔(各五分),荊芥,連翹,當歸,黃芩,全蠍(炒),薄荷,桔梗,白朮,細辛(各四分)

水二盅,姜五片,煎一盅,稍熱服,取汗。大便秘結,加大黃一錢。

追風如聖散(《統旨》),治男婦諸般風證,左癱右瘓,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腰腿疼痛,手足頑麻,語言謇澀,行步艱難,遍身瘡癬,上攻頭目,耳內蟬鳴,痰涎不利,皮膚搔癢,偏正頭風,無問新舊。及破傷風,角弓反張,蛇犬咬傷,金刃所傷,血出不止,敷之立止。

白話文:

犀角防風湯適用於各種風症,例如口眼歪斜、手足麻痺、說話不清、四肢麻木。追風如聖散則可治療男女各種風證,包括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腰腿疼痛、手足麻木、說話不清、行走困難、皮膚病、頭風、破傷風、蛇犬咬傷、刀傷出血等等。

川烏,草烏,蒼朮(各四兩),金釵石斛(一兩),川芎,白芷,細辛,當歸,防風,麻黃,荊芥,何首烏,全蠍,天麻,藁本(各五錢),甘草(三兩),人參(三錢),兩頭尖(二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半錢匕,臨臥茶清下,溫酒亦可,不許多飲酒。服後忌一切熱物飲食一時,恐動藥力。

蠲風飲子(《正傳》),治中風癱瘓,口眼喎斜,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,肢節攣急,麻痹不仁。

防風(去蘆),杜仲(去粗皮,薑汁炒),羌活,白芷,川當歸(酒洗,去蘆),川芎,生地黃(酒浸),白芍藥,川牛膝(去蘆,酒洗),秦艽(去蘆),何首烏,萆薢,蒼朮(米泔浸一宿),白朮,木通,大楓子(肉),威靈仙,血藤(即過山龍),防己,丁公藤(各一兩),荊芥穗,海桐皮(去粗皮),五加皮,南星(煨裂),半夏(湯泡七次),橘紅,赤茯苓(去皮),桑寄生,天麻,殭蠶(炒去絲嘴),釣藤(各半兩),薄桂(去粗皮),草烏(去皮尖),甘草節,川烏(去皮臍,炮),豬牙皂角(各二錢半),兩頭尖,陰地蕨(一名地茶),腳氣,小薊,理省藤,桑絡藤(各一兩半),生薑(一兩,另搗細)

白話文:

「蠲風飲子」(出自《正傳》),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四肢癱瘓、口歪眼斜,以及所有手腳抽痛、肢體緊繃、麻木不靈的症狀。

配方如下:

  • 防風(去除根部)
  • 杜仲(去除粗皮,用薑汁炒過)
  • 羌活
  • 白芷
  • 川當歸(用酒洗,去除根部)
  • 川芎
  • 生地黃(用酒浸泡)
  • 白芍藥
  • 川牛膝(去除根部,用酒洗)
  • 秦艽(去除根部)
  • 何首烏
  • 萬葉薯(萆薢)
  • 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一夜)
  • 白朮
  • 木通
  • 大楓子(用肉)
  • 威靈仙
  • 血藤(即過山龍)
  • 防己
  • 丁公藤
  • 荊芥穗
  • 海桐皮(去除粗皮)
  • 五加皮
  • 南星(煨熟切裂)
  • 半夏(用湯浸泡七次)
  • 橘紅
  • 赤茯苓(去除皮)
  • 桑寄生
  • 天麻
  • 僞蠆(炒至去絲嘴)
  • 釣藤
  • 薄桂(去除粗皮)
  • 草烏(去除皮尖)
  • 甘草節
  • 川烏(去除皮臍,用火炮製)
  • 豬牙皁角
  • 兩頭尖
  • 陰地蕨(又名地茶)
  • 腳氣,小薊
  • 理省藤,桑絡藤
  • 生薑(用來搗碎)

使用方法: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半錢(約0.6克),在睡前以茶清或溫酒送服。服用後應避免攝取任何熱性食物與飲料,以免影響藥效。在服用後的一段時間內,避免食用任何熱性食物與飲料。

上各切細,用無灰好酒二斗五升,以瓷罐盛酒浸藥,皮紙十數重封口,冬半月,夏七日,秋、春十日。每清晨午前午後臨臥各服一大白盞。忌雞、豬、魚、羊、驢、馬、飛禽、蝦、蟹等肉味,及煎爆油膩,水果生冷,花麥熱面,一切動氣發風之物。

豨薟丸(《濟生》),治中風口眼喎斜,時吐涎沫,語言謇澀,手足緩弱。

豨薟草(一名火杴草,生於沃壤間,帶豬苓氣者是)

上五月五日,六月六日,採葉洗淨,不拘多少。九蒸九曝,每蒸用酒蜜灑之,蒸一飯頃,日乾為末,煉蜜丸,桐子大。每服百丸,空心溫酒米飲任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碎,用沒有灰塵的優質酒兩斗五升,用瓷罐盛裝浸泡藥材,用十幾層皮紙封口。冬天浸泡半個月,夏天浸泡七天,秋天和春天浸泡十天。每天清晨、上午、下午和睡前各服用一大白瓷杯。忌食雞、豬、魚、羊、驢、馬、飛禽、蝦、蟹等肉類,以及煎炸油膩、生冷水果、花麥熱面等食物,還有所有容易引起氣機升發、風邪入侵的食物。

豨薟丸,出自《濟生》一書,用於治療中風導致口眼歪斜、時常流口水、說話含糊不清、手足無力的症狀。

豨薟草,又名火杴草,生長在肥沃的土壤中,帶有豬苓的味道才是正品。

在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採集葉子,洗淨,數量不限。將葉子經過九次蒸制、九次曬乾,每次蒸制時用酒和蜜洒在葉子上,蒸煮一飯的時間,然後放在太陽下曬乾,研磨成粉末,再用蜂蜜做成丸藥,大小像桐子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空腹溫酒或米湯送服。

一方:每豨薟一斤,加四物料各半兩,川烏一錢半,羌活、防風各二錢。

拯濟換骨丹(《元戎》),治半身不遂,口眼喎斜,手足不仁,言語謇澀,或骨痛連髓,或痹襲皮膚,或中急風,涎潮不言,精神昏澀,行步艱難,筋脈拘急,左癱右瘓,一切風疾。

槐莢子(生),人參,桑白皮,蒼朮,白芷,何首烏,蔓荊子,威靈仙,防風(各二兩),五味子,苦參,香附,川芎(各一兩),麝香(二錢),龍腦(二錢,另研,一本無)

上一十四味,為細末,入麝香令勻,又用麻黃十斤,去根節,天河水三石三斗,熬至六斗,濾去滓,再煎至二升半,入銀石器內熬成膏,入前藥和勻,杵三五千下,每一兩作十丸,硃砂為衣。每服一丸,先搗碎,酒一盞,自晨浸至晚,食後臨臥,攪勻服之。神清無睡,是藥之驗,再服須更隔五日服之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叫做拯濟換骨丹,用於治療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手足麻木、言語不清、骨頭疼痛入骨、風濕性關節炎、中風、流口水不能說話、精神昏沉、走路困難、筋脈緊繃、左邊癱瘓右邊癱瘓等各種風疾。

藥方如下:

每斤豨薟,加入四物料各半兩,川烏一錢半,羌活、防風各二錢。

槐莢子(生的)、人參、桑白皮、蒼朮、白芷、何首烏、蔓荊子、威靈仙、防風(各二兩)、五味子、苦參、香附、川芎(各一兩)、麝香(二錢)、龍腦(二錢,另外研磨,有些版本沒有記載)。

將以上十四味藥研磨成細末,加入麝香拌勻。再用麻黃十斤,去除根部和節,用天河水三石三斗熬煮至六斗,濾去渣滓,再繼續熬煮至二升半,放入銀器中熬成膏狀,加入之前研磨好的藥粉,攪拌均勻,用杵搗磨三千到五千下,每兩藥粉製成十顆丸藥,以硃砂作為外衣。每次服用一顆,先將藥丸搗碎,用一盞酒浸泡,從早上浸泡到晚上,飯後臨睡前攪拌均勻服用。如果精神清爽不嗜睡,就是藥物有效的表現,下次服用需要間隔五天才可以再服用。

如中風無汗宜服。若體虛自汗服之,是重亡津液也。若風盛之人,當於密室溫臥取汗。

搜風順氣丸(《聖惠》),治三十六種風,七十二般氣,去上熱下冷,腰腳疼痛,四肢無力,多睡少食,漸漸羸瘦,顏色不完黃赤,惡瘡下疰,口苦無味,憎寒毛聳,節年癥癖氣塊,丈夫陽事斷絕,女子久無子嗣,久患寒瘧,吐逆瀉痢,變成勞疾,百節痠疼,小兒老人皆可服,補精駐顏,疏風順氣。

車前子(二兩半),白檳榔,火麻子(微炒,去殼,另研),郁李仁(湯泡,去皮,研),菟絲子(酒浸,焙炮,曬乾),牛膝(酒浸二宿),乾山藥(各三兩)枳殼(去瓤,麩炒),防風(去杈),獨活(各一兩),錦紋大黃(五錢,半生半熟)

白話文:

中風患者如果沒有汗症,可以服用此方。如果體虛容易出汗的人服用,反而會加重津液的流失。若風邪盛的人,應該在密閉的房間裡溫暖地躺著,讓身體出汗。

此方名为搜风顺气丸,出自《圣惠方》,可以治疗三十六种风邪、七十二种气虚,消除上热下寒、腰腿疼痛、四肢无力、嗜睡少食、逐渐消瘦、面色萎黄、皮肤病、口苦无味、畏寒毛发竖立、关节疼痛、气块、阳痿、不孕、久患疟疾、呕吐腹泻、劳损、百节酸痛等症状,适合儿童、老人服用,可滋补精气、驻颜美容、疏风顺气。

配方包括车前子、白槟榔、火麻仁、郁李仁、菟丝子、牛膝、山药、枳壳、防风、独活、锦纹大黄。

上為末,煉蜜丸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酒、茶、米飲任下,百無所忌,早晨、臨臥各一服。服經一月消食,二月去腸內宿滯,三月無倦少睡,四月精神強勝,五月耳目聰明,六月腰腳輕健,一年百病皆除,老者返少。如服藥覺臟腑微動,以羊肚肺羹補之。久患腸風便血,服之除根。

如顫語謇澀,及癱瘓服之,隨即平復。酒後一服,宿酲消盡,百病不生。孕婦勿服。

愈風丹,治足三陰虧損,風邪所傷,致肢體麻木,手足不隨等證。

天麻,牛膝(酒浸,焙),萆薢,玄參(各六兩),杜仲(七兩),羌活(十四兩),當歸,熟地黃,生地黃(各一斤),獨活(五兩),肉桂(三兩)

白話文:

這是一種名為「愈風丹」的藥方,主要用於治療足三陰虧損,風邪所傷引起的肢體麻木、手足不隨等症狀。藥方由天麻、牛膝、萆薢、玄參、杜仲、羌活、當歸、熟地黃、生地黃、獨活、肉桂等藥材組成,並需依照特定比例和炮製方法製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可配酒、茶、米飲吞服,不受飲食限制,每日早晚各服一次。服用一個月後能消食,兩個月後能清除腸道宿便,三月後不易疲倦且睡眠減少,四月後精神強健,五月後耳目聰明,六月後腰腿輕便,一年後百病皆除,老年人甚至可以恢復年輕狀態。如果服用後感到臟腑微動,可以用羊肚肺羹補益。長期患有腸風便血者,服用此藥可以根治。對於顫語謇澀和癱瘓患者,服用後也能迅速恢復。酒後服用一丸,宿醉即刻消散,還能預防百病。但孕婦不可服用。

上為末,煉蜜丸,桐子大。用白湯下五七十丸。

史國公浸酒方,專治左癱右瘓,四肢頑麻,骨節痠疼,諸般寒濕風氣。

當歸,虎脛骨(酒浸一日,焙乾酥炙),羌活,鱉甲(炙),萆薢,防風(去蘆杈),秦艽,川牛膝,松節,晚蠶砂(各二兩),枸杞子(五兩),干茄根(八兩,飯上蒸熟)

用無灰酒一斗,絹袋盛藥,入酒內,封十日。取飲時不可面向壇口,恐藥氣衝人頭面,飲酒不可間斷。飲盡,藥滓曬乾為末,米糊丸,梧子大。空心酒下五十丸。忌食發風動氣之物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,煉成蜜丸,大小如桐子般。每次用白湯服用五七十丸。

史國公的浸酒方專門治療左邊癱瘓、右邊麻痺、四肢僵硬、關節酸痛等各種寒濕風氣引起的病症。

方劑包括當歸、虎脛骨(用酒浸泡一天,烘乾後再用火烤至酥脆)、羌活、鱉甲(炙烤)、萆薢、防風(去蘆根)、秦艽、川牛膝、松節、晚蠶砂(各二兩)、枸杞子(五兩)、干茄根(八兩,用飯蒸熟)。

用無灰酒一斗,用絹袋盛裝藥材,浸泡在酒中,密封十天。飲用時不可面對酒壇口,以免藥氣衝擊頭面,飲酒不可間斷。酒喝完後,將藥渣曬乾磨成粉,用米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梧子般。空腹時用酒服用五十丸。忌食容易引起風氣的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