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一冊 (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4)

1. 中惡

蘇合香丸(見卒中。)

調氣平胃散

木香,烏藥,白豆蔻仁,檀香,砂仁(各一錢),藿香(一錢二分),蒼朮(一錢半),厚朴(薑汁炒),陳皮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
水二盅,生薑三片,食前服。

白話文:

蘇合香丸可用於治療中風,此外還有調氣平胃散,配方包括木香、烏藥、白豆蔻仁、檀香、砂仁各一錢,藿香一錢二分,蒼朮一錢半,厚朴(薑汁炒)、陳皮各一錢,甘草五分。用水二盅,生薑三片,於飯前服用。

2. 傷暑

白虎加人參湯

知母(六兩),石膏(一斤,碎),甘草(二兩),粳米(六合),人參(六錢二字半)

以水一斗,煮米熟,湯成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。

白虎加蒼朮湯

前方內去人參,加蒼朮二兩,增水作四服。

香藿飲,香薷湯(俱見中暑。)

六和湯(《澹寮》),治心脾不調,氣不升降,霍亂吐瀉,寒熱交作,傷寒陰陽不分,冒暑伏熱煩悶,或成痢疾,中酒煩渴畏食。

白話文:

知母六兩,石膏一斤(碎),甘草二兩,粳米六合,人參六錢二字半。用一斗水,煮米至熟,湯成後去渣,溫溫喝下一升,一天三次。

上述方子去人參,加入蒼朮二兩,增加水量,分四次喝。

香藿飲、香薷湯(都見於中暑。)

六和湯(出自《澹寮》),用於治療心脾不調,氣機升降失常,霍亂嘔吐腹瀉,寒熱交替,傷寒陰陽不辨,中暑發熱煩悶,或發展為痢疾,喝酒後煩渴不願進食。

香薷(二錢),縮砂仁,半夏(湯洗七次),杏仁(去皮尖),人參(去蘆),甘草(炙,各五分),赤茯苓(去皮),藿香(去土),白扁豆(薑汁略炒),厚朴(薑製),木瓜(各一錢)

水二盅,姜五片,紅棗一枚,煎一盅,不拘時服。

五苓散(見消渴。)

白話文:

香薷二錢,縮砂仁、半夏(湯洗七次)、杏仁(去皮尖)、人參(去蘆)、甘草(炙,各五分)、赤茯苓(去皮)、藿香(去土)、白扁豆(薑汁略炒)、厚朴(薑製)、木瓜(各一錢),水二盅,姜五片,紅棗一枚,煎成一盅,不拘時服用。若患消渴,可參考五苓散方。

消暑丸(《和劑》),治伏暑引飲,脾胃不利。

半夏(一斤,用醋五升煮乾),甘草(生用),茯苓(去皮,各半斤)

上為末,薑汁煮糊丸,無見生水,如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不拘時,熱湯送下。(中暑為患,藥下即蘇。傷暑發熱頭痛,服之尤妙,夏月常服,止渴利小便,雖飲水多,亦不為害,應是暑藥,皆不及此。若痰飲停積,並用生薑湯下。入夏之後,不可缺此。)

枇杷葉散,來復丹,卻暑散(俱見中暑。),小半夏茯苓湯(見痰飲。),平胃散(見中食。),理中湯(見霍亂),春澤湯(即五苓散加人參一錢。),縮脾飲(見中暑。),藿香正氣散(見中風。),蘇合香丸(見卒中。),胃苓飲(即平胃散、五苓散並用。),辰砂五苓散(即五苓散加辰砂等分,桂減三之一。)

白話文:

消暑丸是治療中暑引起口渴、脾胃不適的方劑。將半夏用醋煮乾,與生甘草、茯苓等量研磨成粉,用薑汁煮成丸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,不限時間,熱湯送服。中暑嚴重者,服用後即可見效。暑熱引起頭疼者,服用此丸效果更佳。夏天常服此丸,可以止渴利尿,即使喝很多水,也不會有害處。治療暑病,其他藥物都比不上此丸。若有痰飲停積,可以服用生薑湯幫助藥效發揮。夏天來臨後,不可缺少此丸。

酒煮黃連丸(《和劑》),治伏暑發熱,嘔吐噁心,並治膈熱,解酒毒,厚腸胃。

黃連(去須,十二兩),好酒(五斤)

上將黃連以酒煮乾,研為末,滴水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空心熟水送下。

益元散(即天水散),治傷寒表裡俱熱,煩渴口乾,小便不通,及霍亂吐瀉,下利腸澼,偏主石淋,及婦人產難,催生下乳,神效。

白話文:

《和劑》中的酒煮黃連丸可用於治療伏暑發熱、嘔吐噁心,也能治療膈熱、解酒毒,並能增強腸胃功能。方法是將去須的黃連用五斤好酒煮乾,研磨成粉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五十丸,空腹用溫水送服。而益元散(即天水散)則可治療傷寒表裡俱熱、煩渴口乾、小便不通,以及霍亂吐瀉、下利腸澼等症狀,尤其對石淋、婦女產難、催生下乳等方面有顯著功效。

桂府滑石(膩白者,六兩),粉草(一兩,研爛)

上為極細末,每服三錢,白湯調下,新水亦得。加薄荷末少許,名雞蘇散;加青黛末少許,名碧玉散,治療並同,但以迴避世俗之輕侮耳。

十味香薷飲(《百一》),消暑氣,和脾胃。

香薷(一兩),人參(去蘆),陳皮(湯泡,去白),白朮,白茯苓,白扁豆(炒,去殼),黃耆(去蘆),乾木瓜,厚朴(薑汁製,炒黑色),炙甘草(各半兩)

白話文:

桂府滑石(白而滑潤的,六兩),粉草(一兩,研磨成粉末)。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湯調服,新水亦可。加入薄荷末少許,稱為雞蘇散;加入青黛末少許,稱為碧玉散,治療效果相同,只是為了避免世俗輕視而取了不同的名稱。

十味香薷飲,出自《百一》,能消暑氣,和脾胃。香薷(一兩),人參(去除蘆頭),陳皮(用湯浸泡,去除白色部分),白朮,白茯苓,白扁豆(炒熟,去殼),黃耆(去除蘆頭),乾木瓜,厚朴(用薑汁製,炒至黑色),炙甘草(各半兩)。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不拘時,熱湯或冷水調下。

三黃丸(見發熱。),養胃湯(見瘧。),四君子湯(見虛勞。),星香散(見中風。),消風散(見眩暈。),二陳湯(見痰飲。),白虎湯,調胃承氣湯(並見發熱。)

三黃石膏湯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兩錢,不分時間,用熱湯或冷水調和後服用。

[三黃丸](見發熱。)[養胃湯](見瘧。)[四君子湯](見虛勞。)[星香散](見中風。)[消風散](見眩暈。)[二陳湯](見痰飲。)[白虎湯],[調胃承氣湯](並見發熱。)

[三黃石膏湯]

黃連(二錢),黃柏,山梔,玄參(各一錢),黃芩,知母(各一錢五分),石膏(三錢),甘草(七分)

上水煎服。

清暑益氣湯

黃耆(一錢半,汗少減五分),蒼朮(一錢半),升麻(一錢),人參(去蘆),白朮,陳皮,神麯,澤瀉(各五分),甘草(炙),黃柏(酒浸),葛根,青皮(去瓤),當歸身,麥門冬(去心,各三分),五味子(九粒)

白話文:

黃連二錢,黃柏、山梔、玄參各一錢,黃芩、知母各一錢五分,石膏三錢,甘草七分,水煎服。

黃耆一錢半(汗少減五分),蒼朮一錢半,升麻一錢,人參(去蘆),白朮,陳皮,神麯,澤瀉各五分,甘草(炙),黃柏(酒浸),葛根,青皮(去瓤),當歸身,麥門冬(去心),五味子(九粒),各三分。

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滓,食遠稍熱服。劑之多少,臨時斟酌。

黃耆人參湯

黃耆(一錢,如自汗過多者加一錢),人參(去蘆),白朮(各五分),蒼朮(半錢,無汗一錢),橘皮(不去白),甘草(炙),當歸身(酒洗),麥門冬(去心,各二分),黃柏(酒洗),神麯(炒,各三分),升麻(六分),五味子(九粒)

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稍熱,食遠或空心服之。忌酒、濕面、大料物之類,及過食冷物。如心下痞悶,加黃連二三分。胃脘當心痛,減大寒藥,加草豆蔻仁五分。脅下痛或縮急,加柴胡二三分。頭痛,目中溜火,加黃連二三分,川芎三分。頭目不清利,上壅上熱,加蔓荊子三分,藁本二分,細辛一分,川芎三分,生地黃二分,如氣短精神少,夢寐間困乏無力。加五味子九粒。

白話文:

取水兩杯,煎煮至剩一杯,過濾藥渣,稍稍加熱,飯後或空腹服用。藥量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。忌食酒、濕面、辛辣食物和生冷食物。如出現心下痞悶,加黃連二三分。胃脘當心痛,減少寒性藥物,加草豆蔻仁五分。脅下疼痛或縮急,加柴胡二三分。頭痛,目中火盛,加黃連二三分,川芎三分。頭目不清利,上熱,加蔓荊子三分,藁本二分,細辛一分,川芎三分,生地黃二分。如氣短精神不足,夢中乏力,加五味子九粒。

大便澀滯,隔一二日不見者,致食少食不下,血中伏火,而不得潤也。加當歸身、生地黃各五分,桃仁三粒,去皮尖,另研,麻子仁研泥,五分。如大便通行,所加之藥勿再服。如大便又不快利,勿用別藥,少加大黃煨,半錢。如又不利,非血結血秘而不通也。是熱則生風,其病人必顯風證,單血藥不可復加,止常服黃耆人參湯,只用羌活半兩,防風半兩。二味以水四盞,煎至一盞,去滓,空心服之,大便必大走也,一服便止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大便乾燥難排,隔一兩天都排不出來,導致食慾不振,吃不下東西,這是因為血液裡有熱火,導致腸道乾燥無法潤滑。

可以加入當歸、生地黃各五分,桃仁三粒(去皮尖,另研磨),麻仁研成泥狀,五分。如果大便順暢了,這些藥就不要再服用了。

如果大便仍然不順暢,不要服用其他藥物,可以少加一些大黃煨熟,半錢。如果還是沒有效果,那就是血瘀積聚在腸道,導致便秘。

熱則生風,這種病人一定會出現風證(身體發麻、抽搐等症狀),單獨服用活血化瘀藥物已經沒有作用了,只能長期服用黃芪人參湯,再加入羌活半兩,防風半兩。二味藥材用水四碗煎至一碗,去渣,空腹服用,大便就會通暢,一服便能見效。

胸中氣滯,加青皮,並去白陳皮倍之,去其邪氣。此病本元氣不足,惟當補元氣,不當瀉之。氣滯太甚,或補藥太過,或人心下有憂滯鬱結之事,更加木香二分或三分,砂仁二分或三分,白豆蔻仁二分,與正藥同煎服。腹痛不惡寒者,加芍藥半錢,黃芩二分,卻減五味子。

人參益氣湯(見著痹。)

清燥湯(東垣)

黃耆(一錢半),黃連(去須),蒼朮,白朮(各一錢),陳皮(五分),五味子(九粒),人參,白茯苓升麻(各三分),當歸(一錢二分),澤瀉(五分),柴胡,麥門冬,生地黃,神麯(炒),豬苓,黃柏(酒製),甘草(炙,各二分)

白話文:

如果胸部有氣滯,可以加入青皮,同時去掉白陳皮,份量加倍,去除邪氣。這個病的根源是元氣不足,應該補元氣,而不是瀉掉它。如果氣滯非常嚴重,或者補藥過多,或者心裡有憂慮、鬱結的事情,可以加一點木香、砂仁、白豆蔻仁,和主藥一起煎服。如果肚子痛但不畏寒,可以加半錢芍藥、二分黃芩,並減少五味子的用量。

這個方子叫做人參益氣湯,可以用於治療著痹症。

另外,還有一個叫做清燥湯的方子,由黃耆、黃連、蒼朮、白朮、陳皮、五味子、人參、白茯苓、升麻、當歸、澤瀉、柴胡、麥門冬、生地黃、神麴、豬苓、黃柏、甘草組成。

每服半兩,水二盞,煎一盞,去滓稍熱,空心服。

潑火散,治傷暑煩躁,口苦舌乾,頭痛惡心,不思飲食,昏迷欲死者,即中暑門地榆散。

水葫蘆丸,治胃暑毒,解煩渴。

川百藥煎(三兩),人參(二錢),麥門冬,烏梅肉,白梅肉,乾葛,甘草(各半兩)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雞頭實大。每服含化一丸,夏月出行,可度一日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半兩,用水兩杯,煎煮成一杯,去除藥渣,稍微溫熱,空腹服用。

潑火散,用於治療因暑氣侵襲而導致的煩躁不安、口苦舌乾、頭痛噁心、食慾不振、昏迷欲死等症狀,即中暑。這種情況也可用地榆散治療。

水葫蘆丸,用於治療因暑氣侵襲胃部而導致的毒氣,解暑解渴。

川百藥煎(三兩)、人參(二錢)、麥門冬、烏梅肉、白梅肉、乾葛、甘草(各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麵糊製成丸藥,大小如雞頭實。每次服用一丸,含於口中慢慢融化。夏季外出旅行,服用此丸藥可抵禦暑氣,一天之內可保平安。

香薷丸(《和劑》),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,燥渴瞀悶,頭目昏眩,胸膈煩滿,嘔噦噁心,口苦舌乾,肢體困倦,不思飲食,或發霍亂,吐痢轉筋。

香薷(去根,一兩),紫蘇(去粗梗),乾木瓜,藿香(洗去沙土),茯神(去木,各五錢),甘草(炙赤色),檀香(銼),丁香(各二錢半)
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每兩作三十丸。每服一丸至二丸,細嚼,溫湯下。

白話文:

「香薷丸」方劑出自《和劑》,用來治療成人和小孩因暑熱而引起的各種不適,包括口渴、頭昏眼花、胸悶、噁心、口苦舌乾、身體疲倦、食慾不振,甚至出現霍亂、嘔吐、腹瀉、抽筋等症狀。

方劑由香薷、紫蘇、木瓜、藿香、茯神、甘草、檀香、丁香等八味藥材組成,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混合製成丸劑,每兩分成三十丸,每次服用一到兩丸,細嚼後溫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