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一冊 (2)
第一冊 (2)
1. 中寒
蘇合香丸(見卒中。)
五積散(《和劑》),治感冒寒邪,頭疼身痛,項背拘急,惡寒嘔吐,或有腹痛。又治傷寒發熱,頭疼惡風,無問內傷生冷,外感風寒,及寒濕客於經絡,腰腳痠疼,及婦人經血不調,或難產並治。
白芷,茯苓,半夏(湯洗七次),當歸,川芎,甘草(炙),肉桂,芍藥(各三兩),枳殼(去瓤,麩炒),麻黃(去節根),陳皮(去白,各六兩),桔梗(去蘆,十二兩),厚朴(去粗皮,薑製),乾薑(各四兩,爁),蒼朮(泔浸,去皮,二十四兩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三片,蔥白三根,煎七分,熱服。冒寒用煨姜,挾氣則加茱萸,婦人調經催產則加艾醋。
姜附湯(《發明》),治中寒口噤,四肢強直,失音不語,忽然暈倒,口吐涎沫,狀如暗風,手足厥冷,或復煩躁。兼治陰證傷寒,大便自利而發熱者。
乾薑,熟附子(各等分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。或慮此藥性太燥,即以附子理中湯,相繼服餌。姜附本治傷寒經下後,又復發汗,內外俱虛,身無大熱,晝則煩躁,夜則安靜,不嘔不渴,六脈沉伏,並宜服此,不知脈者,更宜審之。兼治中脘虛寒,久積痰水,心腹冷痛,霍亂轉筋,四肢厥逆。
一方,附子湯以生用者,名曰白通湯。內加白朮倍之,甘草減半,名生附子白朮湯。治中風濕,昏悶恍惚,腹脹滿,身重,手足瘛瘲,漐漐自汗,失音不語,便利不禁。
一方,用姜附湯加麻黃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等分,名附子麻黃湯。治中寒濕,昏暈緩弱,腰脊強急,口眼喎噼,語聲渾濁,胸腹䐜脹,氣上喘急,不能轉動,更宜審而用之。
附子理中湯
乾薑(炮),白朮,人參,甘草(炙。各二錢半),附子(炮,二錢)
水二盅,煎八分,食前溫服。
不換金正氣散(《和劑》),治四時傷寒,溫疫時氣,頭疼壯熱,腰背拘急,山嵐瘴氣,寒熱往來,霍亂吐瀉,臟腑虛寒,下痢赤白。
蒼朮(制),橘皮(去白),半夏曲(炒),厚朴(薑製),藿香(各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)
上作一服,水二盅,生薑五片,紅棗二枚,煎至一盅,去滓,食前稍熱服。忌生冷油膩毒物。若出遠方,不服水土,尤宜服之。
白話文:
中寒
蘇合香丸(參見卒中相關說明。)
五積散,出自《和劑局方》,用來治療感冒受寒邪侵襲,引起的頭痛、身體疼痛、脖子僵硬、怕冷想吐,或者有腹痛。也可用來治療傷寒發熱、頭痛怕風,無論是內傷吃生冷食物,還是外感風寒,以及寒濕停留在經絡,引起的腰腿痠痛,以及婦女月經不調,或生產困難,都可以治療。
藥方組成:白芷、茯苓、半夏(用湯洗過七次)、當歸、川芎、甘草(烤過)、肉桂、芍藥(各三兩),枳殼(去掉內瓤,用麩皮炒過)、麻黃(去掉根節)、陳皮(去掉白色部分,各六兩),桔梗(去掉蘆頭,十二兩),厚朴(去掉粗皮,用薑汁製過)、乾薑(各四兩,用火烤過),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,去皮,二十四兩)。
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,加生薑三片、蔥白三根,煎煮至七分,趁熱服用。受寒較重時用煨過的生薑,若有脹氣則加吳茱萸,婦女調經催產則加艾醋。
姜附湯,出自《醫學發明》,用來治療因寒邪侵襲導致牙關緊閉、四肢僵硬、失聲說不出話、突然暈倒、口吐白沫,症狀像中風,手腳冰冷,或時而煩躁。也可用於治療陰證傷寒,大便自利卻發熱的狀況。
藥方組成:乾薑、熟附子(各等份)。
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半,煎煮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若擔心藥性太燥熱,可接著服用附子理中湯。姜附湯原本用於治療傷寒病發汗後,又再次發汗,導致體內外都虛弱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白天煩躁,晚上安靜,不吐不渴,脈象沉伏的狀況。不熟悉脈象的人,更要仔細辨別。也可用於治療因中焦虛寒,長期積聚痰水,導致心腹冷痛、霍亂轉筋、四肢厥冷的狀況。
另一個方子,將附子湯中的附子改用生附子,稱為白通湯。如果再加入一倍的白朮,甘草減半,則稱為生附子白朮湯,用來治療中風濕,引起的昏沉恍惚、腹脹滿、身體沉重、手腳抽搐、微微出汗、失聲不語、大小便失禁。
另一個方子,用姜附湯加上麻黃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等份量,稱為附子麻黃湯,用來治療中寒濕,引起的昏迷虛弱、腰背僵硬、口眼歪斜、說話不清、胸腹脹滿、氣喘急促、不能轉動身體。更要仔細辨別後使用。
附子理中湯
藥方組成:乾薑(炮製過)、白朮、人參、甘草(烤過。各二錢半),附子(炮製過,二錢)。
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,飯前溫服。
不換金正氣散,出自《和劑局方》,用來治療四季的傷寒、溫疫時氣、頭痛發熱、腰背僵硬、山區瘴氣、忽冷忽熱、霍亂吐瀉、臟腑虛寒、腹瀉帶有紅白色分泌物。
藥方組成:蒼朮(製過)、橘皮(去掉白色部分)、半夏曲(炒過)、厚朴(用薑汁製過)、藿香(各二錢),甘草(烤過,一錢)。
將以上藥材做成一帖,用水兩碗,加生薑五片、紅棗兩枚,煎煮至一碗,去渣,飯前稍微熱服。忌吃生冷油膩有毒的食物。如果到遠方,不適應當地的水土,尤其適合服用此藥。
2. 中暑
來復丹(《和劑》),治上盛下虛,裡寒外熱,伏暑泄瀉如水。
硝石(一兩,同硫黃為末,入瓷碟內,以微火炒,用柳蓖攪,不可火太過,恐傷藥力,再研極細,名二氣末),太陰玄精石(研,飛),舶上硫黃(透明者。各一兩),五靈脂(水澄去砂,曬乾),青皮(去白),陳皮(去白。各二兩)
上用五靈脂、二橘皮為末,次入玄精石末,及前二氣末,拌勻,好醋打糊為丸,豌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蘇合香丸(見卒中。)
卻暑散(《得效》)
赤茯苓(去皮),甘草(生,各四兩),寒食麵,生薑(各一斤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不拘時,新汲水或白湯調服。
香薷飲(《和劑》),治伏暑引飲,口燥咽乾,或吐或瀉,並皆治之。一方,又加黃連四兩,用薑汁同炒令黃色,名黃連香薷散。如有搐搦,加羌活煎服。
香薷(去土,一斤),白扁豆(微炒,半斤),厚朴(去皮,薑汁炙熟,半斤)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,入酒少許,煎七分,沉冷,不拘時服。
香薷湯(《和劑》)
白扁豆(炒),茯神,厚朴(去粗皮,銼,薑汁炒,各一兩),香薷(二兩),甘草(炙,半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不拘時,沸湯點服,鹽湯點亦得。
大順散(《和劑》),治冒暑伏熱,引飲過多,脾胃受濕,水穀不分,霍亂嘔吐,臟腑不調。
甘草(銼寸長,三十斤),乾薑,杏仁(去皮尖,炒),肉桂(去粗皮,各四斤)
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黃熟;次入乾薑同炒,令姜裂;次入杏仁同炒,令杏仁不作聲為度,用篩篩淨;後入桂,一處搗羅。每服二錢,水一盅,煎七分,溫服;如煩躁,井花水調服;不拘時,以沸湯點服亦得。
枇杷葉散(《和劑》),治中暑伏熱,煩渴引飲,嘔噦噁心,頭目昏眩。
枇杷葉(去毛,炙),陳皮(湯浸,去瓤,焙),丁香,厚朴(去皮,塗薑汁炙,各半兩),白茅根,麥門冬(去心),乾木瓜,甘草(炙,各一兩),香薷(七錢半)
上搗羅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煎七分,溫服,溫湯調服亦得,如煩躁用井花水調下。小兒三歲以下,可服半錢,更量大小加減。
二氣丹(《濟生》),治伏暑傷冷,二氣交錯,中脘痞結,或瀉或嘔。
硝石,硫黃(各等分)
上為末,於銀石器內火炒令黃色,再研,用糯米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四十丸,不拘時,新井水送下。
星香散(見中風。)
縮脾飲(《和劑》),消暑氣,除煩渴。
縮砂仁,烏梅肉(淨),草果(煨,去皮),甘草(各四兩,炙),乾葛(銼),白扁豆(去皮,炒,各二兩)
每服四錢,水一碗,煎八分,去滓,水沉冷服以解煩,或欲熱欲溫任意服,代熟水飲之極妙。
蒼朮白虎湯(見傷暑。)
補中益氣湯(見勞倦。)
生脈散(《醫錄》),治熱傷元氣,肢體倦怠,氣短懶言,口乾作渴,汗出不止。或濕熱大行,金為火制,絕寒水生化之源,致肢體痿軟,腳欹眼黑,最宜服之。
人參(五錢),五味子,麥門冬(各三錢)
上水煎服。
大黃龍丸(《百一》),治中暑身熱頭疼,狀如脾寒,或煩渴嘔吐,昏悶不食。
舶上硫黃,硝石(各一兩),白礬,雄黃,滑石(各半兩),白麵(四兩)
上五味,研末,入面和勻,滴水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新井水下。《管見》云:有中暍昏死,灌之立蘇。
地榆散(《良方》),治中暑昏迷,不省人事,欲死,並治血痢。
地榆,赤芍藥,黃連(去須),青皮(去白,各等分)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漿水調服,如無,只以新汲水亦得,若血痢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中暑
來復丹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,治療上身熱盛而下身虛弱,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,以及因暑邪引起的腹瀉如水。
成分: 硝石(一兩,與硫磺混合研成粉末,放入瓷碟中,用小火炒,用柳木棍攪拌,火候不可太大,以免損傷藥效,再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稱為二氣末),太陰玄精石(研磨成粉末,過篩),舶上硫磺(透明的,各一兩),五靈脂(用水漂洗去除砂石,曬乾),青皮(去除白色部分),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,各二兩)
做法:先將五靈脂和兩種橘皮研磨成粉末,然後加入玄精石粉末,再加入之前的二氣末,攪拌均勻,用好的醋調成糊狀做成藥丸,像豌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
蘇合香丸(請參考卒中篇)
卻暑散(出自《得效方》)
成分: 赤茯苓(去除外皮),甘草(生的,各四兩),寒食麵,生薑(各一斤)
做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不拘時間,用新打的水或白開水調服。
香薷飲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,治療因暑邪引起的口渴、口乾咽燥,以及可能出現的嘔吐或腹瀉。有一個方子,又加入黃連四兩,用薑汁一同炒至黃色,稱為黃連香薷散。如果出現抽搐,可以加入羌活煎服。
成分: 香薷(去除泥土,一斤),白扁豆(稍微炒一下,半斤),厚朴(去除外皮,用薑汁炙烤熟,半斤)
做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,加入少量酒,煎煮至七分,放涼,不拘時間服用。
香薷湯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
成分: 白扁豆(炒過),茯神,厚朴(去除粗皮,切碎,用薑汁炒過,各一兩),香薷(二兩),甘草(炙烤過,半兩)
做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不拘時間,用開水沖服,也可以用鹽水沖服。
大順散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,治療因貪涼冒暑、飲水過多,導致脾胃受濕,水穀不分,出現霍亂嘔吐、腸胃不適等症狀。
成分: 甘草(切成寸長,三十斤),乾薑,杏仁(去除皮尖,炒過),肉桂(去除粗皮,各四斤)
做法:先將甘草用白砂炒至八分黃熟;然後加入乾薑一同炒,使乾薑裂開;再加入杏仁一同炒,炒至杏仁不再發出聲音為止,用篩子篩乾淨;最後加入肉桂,一起搗碎研磨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盅煎至七分,溫服;如果煩躁,可以用井水調服;不拘時間,用開水沖服也可以。
枇杷葉散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,治療中暑引起的發熱、口渴煩躁、嘔吐噁心、頭暈目眩。
成分: 枇杷葉(去除絨毛,炙烤過),陳皮(用湯浸泡過,去除內瓤,烘乾),丁香,厚朴(去除外皮,塗抹薑汁炙烤過,各半兩),白茅根,麥門冬(去除內心),乾木瓜,甘草(炙烤過,各一兩),香薷(七錢半)
做法: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碗,加入生薑三片,煎煮至七分,溫服,也可以用溫水調服;如果煩躁可以用井水調服。三歲以下的兒童,可以服用半錢,根據年齡大小增減用量。
二氣丹(出自《濟生方》),治療因暑邪和寒邪侵襲,導致體內二氣交錯,出現胸悶、嘔吐或腹瀉。
成分: 硝石,硫黃(各等份)
做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放入銀製或石製器皿中用火炒至黃色,再研磨,用糯米糊做成藥丸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四十丸,不拘時間,用新打的井水送服。
星香散(請參考中風篇)
縮脾飲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,能消除暑氣,解除煩渴。
成分: 縮砂仁,烏梅肉(乾淨的),草果(煨熟,去除外皮),甘草(各四兩,炙烤過),乾葛(切碎),白扁豆(去除外皮,炒過,各二兩)
做法: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,煎煮至八分,去除藥渣,放涼後服用,可以解煩,或者想喝熱的、溫的都可以,代替熟水飲用最好。
蒼朮白虎湯(請參考傷暑篇)
補中益氣湯(請參考勞倦篇)
生脈散(出自《醫學入門》),治療因熱邪損傷元氣,導致身體疲倦、氣短乏力、口乾口渴、汗出不止。或者因濕熱過盛,導致陰液不足,身體虛弱,肢體無力,腿腳發軟,眼睛發黑。最適合服用此方。
成分: 人參(五錢),五味子,麥門冬(各三錢)
做法:用水煎服。
大黃龍丸(出自《百一選方》),治療中暑引起的發熱頭痛,症狀像脾胃虛寒,或者出現煩渴、嘔吐、昏悶、不想吃飯等症狀。
成分: 舶上硫黃,硝石(各一兩),白礬,雄黃,滑石(各半兩),白麵(四兩)
做法:將以上五味藥研磨成粉末,加入麵粉混合均勻,滴水製成藥丸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新打的井水送服。《管見》中說:有人中暑昏迷,灌服此藥後立即甦醒。
地榆散(出自《良方》),治療中暑昏迷、不省人事、瀕臨死亡,以及血痢。
成分: 地榆,赤芍藥,黃連(去除鬚根),青皮(去除白色部分,各等份)
做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米漿水調服,如果沒有米漿水,可以用新打的水代替。如果治療血痢,用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