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一冊 (2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2)

1. 卒中暴厥

上將二味在於新瓦上煅令江子焦赤為度,煉蜜丸,如芡實大。每服一丸,用綿裹,放患人口中近喉處,良久吐痰,立愈。(更參中風門口噤條。)

附:還魂湯(《千金》),治卒感忤,鬼擊飛屍,諸奄忽氣絕無復覺,或已死絞口,口噤不開,去齒下湯。湯入口不下者,分病人發,左右捉踏肩引之,藥下復增,取盡一升,須臾立蘇。

麻黃(三兩),桂心(二兩),甘草(一兩),杏仁(七十粒)

上㕮咀,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(《肘後方》云:張仲景方無桂心,只三味。)

白話文:

將麻黃和杏仁這兩味藥放在新的瓦片上燒烤,直到它們呈現像江米子一樣的焦紅色。然後用煉製過的蜂蜜將它們做成藥丸,大小像芡實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棉布包裹後放在病人口中接近喉嚨的地方,過一會兒吐出痰液,病症就會立即痊癒。(此方法可以參考中風章節中關於口噤的處理方式。)

附:還魂湯(出自《千金方》),用來治療突然受到驚嚇、撞邪或像是飛屍鬼魅作祟,導致昏厥、氣絕沒有知覺,或者已經死亡但牙關緊閉、嘴巴無法張開的情況。這種情況下,要拔掉患者的牙齒,將藥湯灌入。如果藥湯無法入口,就要將病人的頭髮分開,左右兩邊的人抓住病人的肩膀將其向上拉起,藥湯就能夠順利進入。藥湯進入後,還需要繼續灌藥,直到灌完一升。片刻之後病人就能夠立刻甦醒。

藥方內容: 麻黃(三兩),桂心(二兩),甘草(一兩),杏仁(七十粒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後,加入八升水煮,煮到剩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(《肘後方》記載:張仲景的藥方中沒有桂心,只有麻黃、甘草、杏仁這三味藥。)

2. 中風

小續命湯(《千金》),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等疾,以一歲為總,六經為別,春夏加石膏、知母、黃芩,秋冬加官桂、附子、芍藥,又於六經別藥內,隨證細分加減,自古名醫,不能越此。

麻黃(去節),人參(去蘆),黃芩(去腐),芍藥,甘草(炙),川芎,杏仁(去皮尖炒),防己,官桂(各一兩),防風(一兩半),附子(炮,去皮臍,半兩)

上除附子、杏仁外。為粗末,後入二味和勻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,去滓,稍熱服,食前。

附:云岐子加減法:如精神恍惚,加茯苓、遠志。心煩多驚者,加犀角屑半兩。骨節間煩痛有熱者,去附子,倍芍藥,骨間冷痛,倍用桂枝,附子。躁悶大便澀者,去附子,倍芍藥,入竹瀝一合煎。臟寒下痢者,去防己、黃芩,倍附子,加白朮一兩。熱痢不可用附子。腳弱加牛膝、石斛各一兩,身疼痛加秦艽一兩,腰痛加桃仁。

杜仲各半兩,失音加杏仁一兩。如或歌笑,語無所不及者,用麻黃三兩,人參、桂枝、白朮各二兩,無附子、防風、生薑,有當歸一兩。自汗者,去麻黃、杏仁、加白朮。春加麻黃一兩,夏加黃芩七錢,秋加當歸四兩,冬加附子半兩。

疏風湯(潔古),治表中風邪,半身不遂,麻木,語言微澀,季春初夏宜服。

麻黃(三兩,去節),杏仁(炒,去皮),益智仁(各一兩),炙甘草,升麻(各半兩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小碗,煎至六分。去渣溫服。腳蹬熱水葫蘆,候大汗出,去葫蘆。冬月忌服。

三化湯(潔古)

厚朴(薑製),大黃,枳實,羌活(各等分)

每服三兩,水三升,煎至一升半,終日服,以微利則止。

麻仁丸(見大便不通)

大秦艽湯(潔古)

秦艽,石膏(各二兩),甘草,川芎,當歸,芍藥,羌活,獨活,防風,黃芩,白朮,白芷,茯苓,生地黃,熟地黃(各一兩),細辛(半兩)

上十六味,㕮咀。每服一兩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,無時。如遇天陰,加生薑七片煎。如心下痞,每服一兩,加枳實一錢煎。此是秋冬藥,如春夏加知母一兩。

羌活愈風湯(潔古),療肝腎虛,筋骨弱,語言難,精神昏憒,是中風濕熱內弱者,是為風熱體重也,或瘦,一臂肢偏枯,或肥而半身不遂,或恐而健忘,喜以多思,思忘之道,皆精不足也。故心亂則百病生,心靜則萬病息,此藥能安心養神,調陰陽,無偏勝。

羌活,甘草(炙),防風,防己,黃耆,蔓荊子,川芎,獨活,細辛,枳殼,麻黃(去根)地骨皮,人參,知母,甘菊花,薄荷葉,白芷,枸杞子,當歸,杜仲(炒),秦艽,柴胡,半夏,厚朴(薑製),前胡,熟地黃(各二兩),白茯苓,黃芩(各三兩),生地黃,蒼朮,石膏,芍藥(各四兩),官桂(一兩)

白話文:

中風

小續命湯(出自《千金方》),普遍治療各種因風邪引起的疾病,如肢體麻痺、肌肉萎縮、手腳冰冷等。主要根據一年四季和六經(中醫概念)的不同情況進行調整。春天和夏天,會加入石膏、知母、黃芩等藥材;秋天和冬天則加入肉桂、附子、芍藥。此外,還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,在六經的基礎上,進一步細分藥材的加減。自古以來,名醫用藥都不會超出這個範圍。

藥材組成: 麻黃(去除節),人參(去除蘆頭),黃芩(去除腐爛部分),芍藥,炙甘草,川芎,杏仁(去除外皮尖端,炒過),防己,肉桂(各一兩),防風(一兩半),附子(炮製過,去除外皮和臍部,半兩)。

製備方法: 除了附子和杏仁外,將其他藥材磨成粗末,然後加入附子和杏仁混合均勻。每次服用五錢(約15克),用水一碗半(約300毫升),加入生薑五片,煎煮至剩下一碗(約200毫升),去除藥渣,稍微加熱後在飯前服用。

附註: 云岐子的加減方法:如果精神恍惚,加入茯苓、遠志。如果心煩易驚,加入犀角屑半兩(約3克)。如果關節間煩熱疼痛,去除附子,芍藥加倍。如果關節間發冷疼痛,肉桂和附子加倍。如果煩躁不安,大便乾燥,去除附子,芍藥加倍,加入竹瀝一合(約20毫升)煎煮。如果因內臟虛寒導致腹瀉,去除防己、黃芩,附子加倍,加入白朮一兩(約30克)。如果是熱性痢疾,不能使用附子。如果腳軟無力,加入牛膝、石斛各一兩。如果身體疼痛,加入秦艽一兩。如果腰痛,加入桃仁。

杜仲各半兩(約15克)。如果失音,加入杏仁一兩。如果出現語無倫次、唱歌嬉笑等情況,使用麻黃三兩(約90克),人參、肉桂、白朮各二兩(約60克),不使用附子、防風、生薑,加入當歸一兩(約30克)。如果容易出汗,去除麻黃、杏仁,加入白朮。春天加入麻黃一兩,夏天加入黃芩七錢(約21克),秋天加入當歸四兩(約120克),冬天加入附子半兩。

疏風湯(出自潔古),治療因外感風邪引起的中風,如半身不遂、肢體麻木、說話稍微困難等。適合在晚春和初夏服用。

藥材組成: 麻黃(三兩,去除節),杏仁(炒過,去除外皮),益智仁(各一兩),炙甘草,升麻(各半兩)。

製備方法: 將藥材切成小塊,每次服用五錢(約15克),用水一小碗(約200毫升),煎煮至剩六分(約120毫升)。去除藥渣,溫服。將腳放在熱水袋或葫蘆中,等待大汗出後,移除熱水袋或葫蘆。冬天不宜服用。

三化湯(出自潔古)

藥材組成: 厚朴(用薑製過),大黃,枳實,羌活(各等份)。

製備方法: 每次服用三兩(約90克),用水三升(約600毫升),煎煮至剩一升半(約300毫升)。整天服用,直到輕微腹瀉就停止。

麻仁丸(詳見治療大便不通的方子)。

大秦艽湯(出自潔古)

藥材組成: 秦艽,石膏(各二兩),甘草,川芎,當歸,芍藥,羌活,獨活,防風,黃芩,白朮,白芷,茯苓,生地黃,熟地黃(各一兩),細辛(半兩)。

製備方法: 將以上十六味藥材切成小塊。每次服用一兩(約30克),用水兩盞(約400毫升),煎煮至剩一盞(約200毫升),去除藥渣,溫服,不拘時間。如果遇到陰天,加入生薑七片煎煮。如果心下痞悶,每次服用一兩,加入枳實一錢(約3克)煎煮。此方屬於秋冬用藥,如果是春夏,加入知母一兩。

羌活愈風湯(出自潔古),治療因肝腎虛弱導致筋骨無力、說話困難、精神恍惚等症狀,屬於因風濕熱導致體內虛弱的中風。可能表現為體型偏瘦,一側肢體無力;或體型肥胖,半身不遂;或易恐懼健忘,喜歡多思,這些都是精氣不足的表現。心神不定會導致各種疾病,心神安定則能減少疾病。此方能夠安心養神,調和陰陽,使其不偏頗。

藥材組成: 羌活,炙甘草,防風,防己,黃耆,蔓荊子,川芎,獨活,細辛,枳殼,麻黃(去除根部),地骨皮,人參,知母,甘菊花,薄荷葉,白芷,枸杞子,當歸,杜仲(炒過),秦艽,柴胡,半夏,厚朴(用薑製過),前胡,熟地黃(各二兩),白茯苓,黃芩(各三兩),生地黃,蒼朮,石膏,芍藥(各四兩),肉桂(一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