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一冊 (3)
第一冊 (3)
1. 中濕
除濕湯(《百一》),治寒濕所傷,身體重著,腰腳痠疼,大便溏泄,小便或澀或利。
半夏曲(炒),厚朴(薑製),蒼朮(米泔制,各二兩),藿香葉,陳皮(去白),白茯苓(去皮,各一兩),甘草(炙,七錢),白朮(生用,一兩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姜七片,棗一枚,煎七分,食前溫服。
白朮酒(《三因》),治中濕骨節疼痛。
上用白朮一兩,酒三盞,煎一盞,不拘時頻服。不能飲酒,以水代之。
白話文:
除濕湯:
這個藥方出自《百一》,用來治療因為寒濕侵襲身體造成的病症,像是身體感覺沉重、腰腿痠痛、大便稀溏、小便時而困難時而順暢等情況。
藥材包含:炒過的半夏曲、用薑製過的厚朴、用米泔水製過的蒼朮(以上各兩兩),藿香葉、去掉內層白色的陳皮、去掉外皮的白茯苓(以上各一兩),炙甘草(七錢),生白朮(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取四錢,加水一碗,放入七片薑和一顆紅棗,煎煮至剩七分,在飯前溫熱服用。
白朮酒:
這個藥方出自《三因》,用來治療濕氣侵入體內導致的骨節疼痛。
藥材是白朮一兩,用三杯酒煎煮至剩下一杯,不拘時間,可以頻繁飲用。如果不能喝酒,可以用水代替。
2. 中氣
蘇合香丸(見卒中。)
八味順氣散(《濟生》),凡中風人,先服此藥順氣,次進治風藥。
白朮,白茯苓,青皮(去白),香白芷,陳皮(去白),天台烏藥,人參(各一兩),炙甘草(半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。
木香調氣散(《和劑》),治氣滯胸膈,虛痞噁心,宿冷不消,心腹刺痛。
白豆蔻仁,丁香,檀香,木香(各二兩),藿香葉,炙甘草(各八兩),縮砂仁(四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入鹽少許,沸湯不拘時點服。
四七湯(見氣。),星香散(見中風。)
三和丹,即養正丹、黑錫丹、來復丹。
白話文:
[中氣]
蘇合香丸(請參考卒中相關說明。)
八味順氣散(出自《濟生方》),凡是中風的人,應該先服用這個藥來調理氣息,然後再使用治療風的藥物。
藥材組成:白朮、白茯苓、青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香白芷、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天台烏藥、人參(各一兩),炙甘草(半兩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碗水煎煮至七分,溫服。
木香調氣散(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,用於治療氣機阻滯在胸膈、虛弱痞滿、噁心想吐、積存的寒冷消化不良、心腹刺痛等症狀。
藥材組成:白豆蔻仁、丁香、檀香、木香(各二兩),藿香葉、炙甘草(各八兩),縮砂仁(四兩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少許鹽,用滾燙的開水沖泡後不拘時服用。
四七湯(請參考氣相關說明。),星香散(請參考中風相關說明。)
三和丹,就是養正丹、黑錫丹、來復丹的別稱。
3. 中食
藿香正氣散(見中風。),八味順氣散(見中氣。)
加減平胃散(東垣),治脾胃不和,不思飲食,心腹脅肋脹滿刺痛,口苦無味,胸滿短氣,嘔噦噁心,噫氣吞酸,面色痿黃,肌體瘦弱,怠惰嗜臥,體重節痛,常多自利,或發霍亂,及五噎八痞,膈氣反胃等證。
厚朴(去粗皮,薑製炒,三斤二兩),蒼朮(去粗皮,米泔浸五斤),陳皮(三斤二兩,去白),甘草(銼,炒,三十兩),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姜三片,棗二枚,同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;或去薑、棗,帶熱服,空心食前;入鹽一捻,沸湯點服亦得。常服調氣暖胃,化宿食,消痰飲,闢風寒冷濕四時非常之氣。如小便赤澀,加白茯苓、澤瀉。米穀不化,飲食傷,多加枳實。胸中氣不快,心下痞氣,加枳殼、木香。
脾胃困弱,不思飲食,加人參、黃耆。心下痞悶腹脹者,加厚朴,甘草減半。遇夏加炒黃芩。遇雨水濕潤時加茯苓、澤瀉。如有痰涎,加半夏、陳皮。凡加時,除蒼朮厚朴依例加之,如一服五錢,有痰用半夏一兩。咳嗽飲食減少,脈弦細,加歸身、黃耆。脈洪大緩,加黃芩、黃連。
大便硬,加大黃三錢,芒硝二錢,先嚼麩炒桃仁爛,以藥送下。
海藏加減少平胃散例:若泄瀉脾濕,加茯苓、丁香、白朮,為調胃散。一法加藿香、半夏。加乾薑為厚朴湯。若溫疫時氣,二毒傷寒,頭痛壯熱,加連須蔥白五寸,豆豉三十粒,煎二三沸,取微汗出愈。若五勞七傷,腳手心熱,煩躁不安,百節痠疼,加柴胡。若痰嗽瘧痢加薑製半夏,若小腸氣痛加茴香。
若水氣腫滿加桑白皮,若婦人赤白帶下加黃耆,若酒傷加丁香,若飲冷傷加高良薑,若滑脫泄瀉加肉豆蔻,若風痰四肢沉困加荊芥,若腿膝冷痛加牛膝,若渾身虛腫拘急加地骨皮,若腿膝濕痹加菟絲子,若白痢加吳茱萸,赤痢加黃連,若頭風加藁本,若轉筋霍亂加樟木皮。
若七邪六極,耳鳴夢泄,盜汗,四肢沉重,腿膝痿弱,婦人宮臟久冷,月事不調者,加桂枝。若胃寒嘔吐,多加生薑。一法加茯苓、丁香各三兩。若氣不舒快,中脘痞塞,加砂仁、香附各三兩,生薑煎服。若與五苓散相半,為對金飲子。若與六一散相合,為黃白散。若與錢氏異功散相合,為調胃散。
若飲食進退,加神麯、麥芽。冬月加吳茱萸、川椒、乾薑、桂,為吳茱萸湯。若加藁本、桔梗,為和解散,治傷寒吐痢。若加藿香、半夏為不換金正氣散。若瘧寒熱者加柴胡,若小腸氣痛者加苦楝、茴香。
白話文:
中食
藿香正氣散(在治療中風時會用到)。 八味順氣散(在調理中氣時會用到)。
加減平胃散(東垣所創),主要治療脾胃不協調,導致不想吃飯、心腹部及兩側肋骨脹痛如刺痛、口苦沒味覺、胸悶氣短、想吐噁心、打嗝吞酸、臉色萎黃、身體瘦弱、懶散嗜睡、身體沉重關節疼痛、經常拉肚子,或發生霍亂,以及食道阻塞、消化不良、胃氣上逆等症狀。
藥方組成:厚朴(去掉粗皮,用薑汁炒過,約1.9公斤),蒼朮(去掉粗皮,用米泔水浸泡,約3公斤),陳皮(約1.9公斤,去掉白色內膜),甘草(切碎後炒過,約1公斤)。
使用方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約7.5克,用水約250毫升,加入生薑三片、紅棗兩顆,一起煎煮至剩下一半左右,去藥渣後溫服;也可以去掉薑和棗,趁熱空腹、飯前服用;還可以加入少許鹽,用沸水沖泡後服用。經常服用可以調理氣機、溫暖胃部、幫助消化積食、消除痰飲、驅除風寒冷濕等各種不適。
如果出現小便發紅澀痛,可以加入白茯苓和澤瀉。如果是米飯等食物消化不良、因飲食導致的損傷,可以多加枳實。如果胸中氣機不暢、心下痞悶不舒,可以加入枳殼和木香。
如果脾胃虛弱,不想吃飯,可以加入人參和黃耆。如果心下痞悶腹脹,可以加入厚朴,甘草用量減半。夏天時可以加入炒黃芩。如果遇到下雨潮濕的天氣,可以加入茯苓和澤瀉。如果有痰,可以加入半夏和陳皮。凡是需要加藥時,除了蒼朮和厚朴之外,都按照原例加入,例如一次服用15克,有痰時可用半夏30克。如果咳嗽、食慾減少、脈象細弱,可以加入當歸身和黃耆。如果脈象洪大緩慢,可以加入黃芩和黃連。
如果大便乾硬,可以加入大黃約9克和芒硝約6克,先嚼爛炒過的桃仁,再用藥送服。
海藏加減平胃散的例子:如果腹瀉是脾濕引起的,可以加入茯苓、丁香、白朮,成為調胃散。有一種方法是加入藿香和半夏。加入乾薑則成為厚朴湯。如果遇到溫疫等時氣疾病、二毒傷寒,出現頭痛發熱,可以加入連須蔥白約15公分和豆豉約30粒,煎煮幾次後,微微出汗即可痊癒。如果是因勞累過度、身體損傷導致手腳心發熱、煩躁不安、全身痠痛,可以加入柴胡。如果是痰嗽、瘧疾、痢疾,可以加入薑汁製過的半夏。如果是小腸氣痛,可以加入茴香。
如果出現水腫,可以加入桑白皮。如果是婦女出現赤白帶下,可以加入黃耆。如果是因飲酒導致的損傷,可以加入丁香。如果是因吃冷食導致的損傷,可以加入高良薑。如果是因滑脫導致的腹瀉,可以加入肉豆蔻。如果是因風痰導致四肢沉重困乏,可以加入荊芥。如果是腿膝冰冷疼痛,可以加入牛膝。如果是全身虛腫拘急,可以加入地骨皮。如果是腿膝濕痹,可以加入菟絲子。如果是白痢,可以加入吳茱萸,赤痢則加入黃連。如果是頭風,可以加入藁本。如果是轉筋、霍亂,可以加入樟木皮。
如果是因身體虛弱導致耳鳴、夢遺、盜汗、四肢沉重、腿膝無力,婦女宮寒、月經不調,可以加入桂枝。如果是胃寒嘔吐,可以多加生薑。還有一種方法是加入茯苓和丁香各約90克。如果是氣機不暢、中脘痞塞,可以加入砂仁和香附各約90克,用生薑煎煮後服用。如果和五苓散配合使用,就成為對金飲子。如果和六一散配合使用,就成為黃白散。如果和錢氏異功散配合使用,就成為調胃散。
如果食慾時好時壞,可以加入神曲和麥芽。冬天時可以加入吳茱萸、川椒、乾薑、桂枝,成為吳茱萸湯。如果加入藁本和桔梗,就成為和解散,可以治療傷寒導致的嘔吐和腹瀉。如果加入藿香和半夏,就成為不換金正氣散。如果是瘧疾發寒發熱,可以加入柴胡。如果是小腸氣痛,可以加入苦楝和茴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