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六冊 (2)
第六冊 (2)
1. 滯下
大黃湯(潔古),治瀉痢久不愈,膿血稠黏,裡急後重,日夜無度。
上用大黃一兩,銼碎,好酒二大盞,浸半日許,煎至一盞半,去滓,分作二服,頓服之,痢止勿服,如未止再服,取利為度。後服芍藥湯和之,痢止再服白朮黃芩湯,蓋徹其毒也。
芍藥湯,行血調氣。經曰:溲而便膿血,知氣行而血止,行血則便自愈,調氣則後重除。
芍藥(一兩),當歸,黃連,黃芩(各半兩),大黃(三錢),桂(二錢半),甘草(炒),檳榔(各二錢),木香(一錢)
白話文:
大黃湯(潔古)
治瀉痢久不愈,膿血稠黏,裡急後重,日夜無度。
**方劑:**大黃一兩,銼碎,好酒二大盞,浸泡半日,煎至一盞半,去渣,分作兩服,一次服用。痢疾停止則不再服用,如未停止,可再服用一次,以通便為度。之後服用芍藥湯調和,痢疾停止後再服用白朮黃芩湯,徹底清除毒素。
芍藥湯,具有行血調氣的功效。《經方》記載:小便帶膿血,說明氣機運行,血止,氣行則便自癒,調氣則裡急後重症狀消除。
**方劑:**芍藥一兩,當歸、黃連、黃芩各半兩,大黃三錢,桂二錢半,甘草(炒)、檳榔各二錢,木香一錢。
如便後臟毒,加黃柏半兩。
上九味,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如痢不減,漸加大黃,食後。
白朮黃芩湯,服前藥痢疾雖除,更宜調和。
白朮(一兩),黃芩(七錢),甘草(三錢)
上㕮咀,作三服,水一盞半,煎一盞,溫服清。
調胃承氣湯(發熱。),大小承氣湯(大便不通。),小胃丹(痰飲。),益元散(傷暑。),保和丸(傷食。)
白話文:
如果大便後還有毒素,可以加黃柏半兩。
以上九味藥材,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,去渣溫熱服用。如果痢疾沒有減輕,可以逐漸增加大黃的用量,飯後服用。
服用白朮黃芩湯後,即使痢疾已經消失,也要注意調理身體。
白朮一兩,黃芩七錢,甘草三錢。
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分三次服用,每次用一杯半水煎煮至一杯,溫熱服用。
調胃承氣湯用於發熱,大小承氣湯用於大便不通,小胃丹用於痰飲,益元散用於傷暑,保和丸用於傷食。
玄青丸,治下痢勢惡,頻並窘痛,或久不愈,諸藥不能止,須吐下之,以開除濕熱,痞悶積滯,而使氣液宣行者,宜此逐之。更兼宣利積熱,酒食積,黃瘦中滿,水氣腫脹。兼療小兒驚疳,積熱、乳癖諸證。
黃連,黃柏,大黃,甘遂,芫花(醋拌炒),大戟(各五錢),輕粉(二錢),青黛(一兩),牽牛(四兩,取頭末二兩)
上九味,為末研勻,水丸小豆大。初服十丸,每服加十丸,空心、日午、臨臥三服,以快利為度,後常服十五丸。數日後得食力,如利尚未痊,再加取利,利後卻常服,以意消息,病去為度,後隨證止之。小兒丸如黍米大,退驚疳積熱,不須下者,常服十丸。(此藥峻利,非有實積者,不宜輕用,慎之。)
白話文:
玄青丸用於治療嚴重腹瀉、頻頻腹痛、久治不愈、各種藥物都無法止瀉的情況。此藥能清熱除濕,消除腹脹、積滯,使氣血流通,適合用來治療這種情況。它還能治療積熱、酒食積聚、黃瘦腹滿、水腫等症狀。此外,玄青丸也能治療小兒驚癇、積熱、乳房腫塊等疾病。
利積丸(《玄珠》,下同)
黃連(四兩),天水散(八兩),當歸(二兩),蘿蔔子(炒),巴豆(去油,同黃連炒),乳香(各一兩)
上為末,醋糊丸,如桐子大。弱者服十五丸,實者二十五丸。
導氣丸
青木香,蘿蔔子,茴香,檳榔,黑牽牛(各四兩)
為細末,薄粥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參十丸。
白話文:
利積丸的製作方法是:黃連四兩、天水散八兩、當歸二兩、蘿蔔子(炒過)、巴豆(去油,和黃連一起炒)、乳香各一兩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用醋糊做成丸子,大小像桐子一樣。體虛者每次服用十五丸,體質強壯者每次服用二十五丸。
導氣丸的製作方法是:青木香、蘿蔔子、茴香、檳榔、黑牽牛各四兩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稀粥做成丸子,大小像梧桐子一樣,每次服用十丸。
舟車神佑丸(見痰飲。),藿香正氣散(中風。),感應丸(見傷食。),蘇合香丸(卒中。),五苓散(消癉。)
黃連丸(《濟生》)
乾薑(炮),黃連(去須),縮砂仁(炒),川芎,阿膠(蛤粉炒),白朮(各一兩),乳香(另研,三錢),枳殼(去穰,麩炒,半兩)
白話文:
舟車神佑丸用於治療痰飲,藿香正氣散用於治療中風,感應丸用於治療傷食,蘇合香丸用於治療卒中,五苓散用於治療消癉。黃連丸則記載於《濟生》一書中。其配方為:乾薑(炮製)、黃連(去須)、縮砂仁(炒)、川芎、阿膠(蛤粉炒)、白朮(各一兩),乳香(另研,三錢)、枳殼(去穰,麩炒,半兩)。
上為末,用鹽梅三個取肉,少入醋同杵,丸如梧子大。每服四十丸,白痢乾薑湯下,赤痢甘草湯下,赤白痢乾薑、甘草湯下,俱食前服。
黃連阿膠丸(《和劑》),治冷熱不調,下痢赤白,裡急後重,臍腹疼痛,口燥煩渴,小便不利。
黃連(去須,三兩),阿膠(碎,炒,一兩),茯苓(去皮,二兩)
上以連、苓為細末,水熬阿膠膏搜和,丸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溫米飲下。
白話文:
用鹽和梅子各三個,取肉搗碎,再加入少許醋繼續搗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四十丸,如果是白色痢疾就用乾薑湯送服,紅色痢疾就用甘草湯送服,如果是赤白痢疾就用乾薑和甘草一起熬的湯送服,以上這些藥丸都要飯前服用。
黃連阿膠丸可以治療寒熱不調、赤白痢疾、裡急後重、臍腹疼痛、口燥煩渴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
將黃連(去掉鬚根,三兩)和阿膠(打碎,炒過,一兩)以及茯苓(去掉外皮,二兩)研磨成細粉,用清水熬煮阿膠膏,將藥粉和阿膠膏混合在一起,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時用溫米湯送服。
茶梅丸,用臘茶為細末,不以多少,用白梅肉和丸,赤痢甘草湯下,白痢烏梅湯下,泄瀉不止陳米飲下,每服二十丸,團茶尤佳。
大凡痢疾,不以赤白分冷熱,若手足和暖則為陽,宜先服五苓散,粟米飲調下,次服感應丸二十粒即愈。若手足厥冷則為陰,宜已寒丸附子之類,如此治痢無不效。有人夏月患痢,一日六七十行,用五苓散立止。
白頭翁湯(《金匱》)
白話文:
茶梅丸
茶梅丸的製作方法是用臘茶研磨成細末,份量不拘,取白梅肉和成丸子。服用時,赤痢患者用甘草湯送服,白痢患者用烏梅湯送服,若是腹瀉不止,則用陳米飲送服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團茶製成效果更佳。
痢疾的辨證論治
總的來說,痢疾不論是赤痢還是白痢,也不論是寒症還是熱症,若手足溫暖,則屬於陽證,宜先服用五苓散,再用粟米飲調服下去,之後服用感應丸二十粒,即可痊癒。若手足冰冷,則屬於陰證,宜服用已寒丸、附子等溫陽藥物。按照這種方法治療痢疾,無不奏效。
有人在夏季患痢疾,一天腹瀉六七十次,用五苓散即可立刻止住。
白頭翁湯
白頭翁湯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。
白頭翁(二兩),黃連,黃柏,秦皮(各三兩)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,不愈更服。
阿膠梅連丸,治下痢,無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證。
阿膠(淨草灰炒透明白,研不細者再炒,研細盡),烏梅肉(炒),黃連,黃柏(炒),赤芍藥,當歸(炒),赤茯苓(去皮),乾薑(炮。各等分)
上八味,為末,入阿膠末和勻,水丸如桐子大。每服十丸,溫米飲送下,食前。
白話文:
白頭翁(兩錢),黃連、黃柏、秦皮(各三錢)
以上四味,用水七升,煮成二升,去渣,溫溫喝下一升,若病症未癒,可再服用。
阿膠梅連丸,用於治療下痢,不論久病新病,赤白青黑,疼痛等各種症狀皆可使用。
阿膠(用淨草灰炒至透明白,研磨不細者再炒,研磨至細粉),烏梅肉(炒),黃連,黃柏(炒),赤芍藥,當歸(炒),赤茯苓(去皮),乾薑(炮製,各等份)
以上八味,研磨成粉末,加入阿膠粉末混合均勻,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十丸,溫熱米湯送服,飯前服用。
敗毒散(傷濕。),理中湯(霍亂。),四君子湯(虛勞。)
加減平胃散(潔古),經云:四時皆以胃氣為本。久下血則脾胃虛損,血水流於四肢,卻入於胃而為血痢,宜服此滋養脾胃。
白朮,厚朴,陳皮(各一兩),木香,檳榔(各三錢),甘草(七錢),桃仁,人參,黃連,阿膠(炒),茯苓(各五錢)
白話文:
加減平胃散(潔古)
古籍記載:「四時皆以胃氣為本。」長久腹瀉出血,會導致脾胃虛損,血液流至四肢,最終回流入胃,造成血痢。這時應服用加減平胃散來滋養脾胃。
藥方:
- 白朮、厚朴、陳皮(各一兩)
- 木香、檳榔(各三錢)
- 甘草(七錢)
- 桃仁、人參、黃連、阿膠(炒)、茯苓(各五錢)
註解:
- 此處的「潔古」是指藥方來源,可能是古代某位醫家所創。
- 「一兩」、「三錢」、「七錢」、「五錢」是古代重量單位,現今已不常用。
- 「炒」指的是將阿膠用小火炒制,目的是去腥味並提升藥效。
上㕮咀,每服五錢,姜三片,棗一枚,水煎,溫服,無時。
血多加桃仁,熱泄加黃連,小便澀加茯苓、澤瀉,氣不下後重加檳榔、木香,腹痛加官桂、芍藥、甘草,膿多加阿膠,濕多加白朮。脈洪大加大黃。
青六丸(丹溪),去三焦濕熱。治泄瀉多與清化丸同服,並不單服。兼治產後腹痛或自利者,能補脾補血,亦治血痢效。
六一散(三兩),紅曲(炒,半兩,活血)
上飯為丸。一方,酒糊丸。
胃風湯(下血。),膠艾湯(溲血。)
白話文:
上方藥方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薑三片、棗一枚,水煎後溫服,無需固定時間服用。若血多,加桃仁;若熱泄,加黃連;若小便澀,加茯苓、澤瀉;若氣不下後重,加檳榔、木香;若腹痛,加官桂、芍藥、甘草;若膿多,加阿膠;若濕多,加白朮。脈洪大者,加加大黃。
青六丸由丹溪先生所創,用於清三焦濕熱。治療泄瀉時,常與清化丸合用,不單獨服用。也可用於治療產後腹痛或自利,能補脾補血,亦可治療血痢。
六一散三兩,紅曲(炒,半兩,活血),以飯為丸。另一方,以酒糊為丸。
胃風湯用於治療下血,膠艾湯用於治療溲血。
蒼朮地榆湯(潔古),治脾經受濕,下血痢。
蒼朮(三兩),地榆(一兩)
每一兩,水二盞,煎一盞,溫服。
槐花丸(潔古)
青皮,槐花,荊芥穗(各等分)
上為末,水煎,空心溫服。
地榆散(見中暑。)
茜根丸,治一切毒痢,及蠱注下血如雞肝,心煩腹痛。
白話文:
蒼朮地榆湯用於治療脾經受濕引起的腹瀉下血。以蒼朮三兩、地榆一兩,每味藥材用水兩盞煎成一盞,溫服。槐花丸則用青皮、槐花、荊芥穗等份,研磨成粉末,用水煎服,空腹溫服。地榆散適用於中暑。茜根丸則用於治療各種毒痢,以及因蠱毒引起的腹痛下血,症狀類似雞肝,患者心煩。
茜根(洗),川升麻,犀角(鎊),地榆(洗),當歸(去蘆,酒洗),黃連(去須),枳殼(去瓤,麩炒),白芍藥(各等分)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用米飲湯下。
地榆丸,治瀉痢或血痢。
地榆(微炒),當歸(微炒),阿膠(糯米炒),黃連(去須),訶子(取肉,炒),木香(曬乾),烏梅(去核,取肉秤。各半兩)
白話文:
將茜根洗淨,川升麻、犀角鎊碎,地榆洗淨,當歸去蘆頭並用酒洗淨,黃連去須,枳殼去瓤並用麩炒,白芍藥各取等分,研磨成粉末。用醋煮麵糊製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此方名為地榆丸,用於治療腹瀉或血痢。
另外,將地榆、當歸微炒,阿膠用糯米炒,黃連去須,訶子取肉並炒,木香曬乾,烏梅去核取肉,各取半兩,也可用於治療腹瀉或血痢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二三十丸,空心陳米飲吞下。
先公頃在括蒼,病痢逾月,得此方而愈。頃在霅上,士人蘇子病此危甚,其婦翁孫億來告,急此方以與之,旋即痊安。
玉粉散,治血痢,解臟腑積熱毒。
上以海蛤為細末,每服二錢,蜜水調服。
犀角散,治熱痢下赤黃膿血,腹痛,心煩困悶。
犀角屑,黃連(去須,微炒),地榆,黃耆(各一兩),當歸(半兩,炒),木香(二錢半)
上為散,每服三錢,以水一盞,煎至六分,去滓溫服,無時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製成丸狀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粒,空腹用陳米湯送服。
過去,一位名叫公頃的人在括蒼患痢疾一個多月,服用此方後痊癒。後來,公頃在霅上遇到一位名叫蘇子的士人,也患了嚴重的痢疾,他的岳父孫億前來求醫,急切地使用了此方,蘇子很快便康復了。
玉粉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痢,能解毒清熱,消除臟腑積熱。
將海蛤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兩錢,用蜂蜜水調服。
犀角散用於治療熱痢,症狀為排出赤黃膿血,伴隨腹痛、心煩意亂。
將犀角屑、黃連(去鬚,微炒)、地榆、黃耆(各一兩)、當歸(半兩,炒)、木香(二錢半)混合成散劑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杯水煎煮至六分,去渣溫服,無需時辰限制。
黃連丸(一名羚羊角丸),治一切熱痢及休息痢,日夜頻並,兼治下血,黑如雞肝色。
黃連(去須,二兩半),羚羊角(鎊),黃柏(去粗皮。各一兩半),赤茯苓(去黑皮,半兩)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薑、蜜湯下,暑月下痢,用之尤驗。一方,用白茯苓、臘茶送下。
生地黃湯,治熱痢不止。
生地黃(半兩),地榆(七錢半),甘草(炙,二錢半)
上㕮咀,如麻豆大,用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分溫二服,空心日晚再服。
白話文:
黃連丸
(又名羚羊角丸),主治一切熱痢以及休息痢,日夜頻繁,並兼治下血,顏色黑如雞肝。
藥方:
黃連(去鬚,二兩半),羚羊角(鎊),黃柏(去粗皮,各一兩半),赤茯苓(去黑皮,半兩)
製法: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蜜和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
用法:
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薑、蜜湯送服。夏季下痢,服用此丸尤為有效。另一種服用方法是用白茯苓和臘茶送服。
生地黃湯
主治熱痢不止。
藥方:
生地黃(半兩),地榆(七錢半),甘草(炙,二錢半)
製法:
將以上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,用兩盞水煎煮至一盞,去渣,分溫兩次服用,空腹和晚上各服一次。
鬱金散,治一切萬補丸,下血不止。
川鬱金,槐花(炒。各半兩),甘草(炙,二錢半)
上為細末,每服一二錢,食前用豆豉湯調下。
蒲黃散,治血痢。
蒲黃(三合),乾地黃,桑耳,甘草,芒硝,茯苓,人參,柏葉,阿膠,艾葉,生薑(各二兩),禹餘糧,黃連(各一兩),赤石脂(一兩二錢半)
白話文:
鬱金散用於治療各種補益過度導致的下血不止,由鬱金、炒槐花、炙甘草組成,研為細末,每次服用一至二錢,飯前用豆豉湯送服。蒲黃散用於治療血痢,由蒲黃、乾地黃、桑耳、甘草、芒硝、茯苓、人參、柏葉、阿膠、艾葉、生薑、禹餘糧、黃連、赤石脂組成。
上㕮咀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分作五服。
茜根散,治血痢,心神煩熱,腹中痛,不納飲食。
茜根,地榆,生乾地黃,當歸(微炒),犀角(屑),黃芩(各一兩),梔子仁(半兩),黃連(二兩,去須微炒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以水一中盞,入豉五十粒,薤白七寸,煎至六分,去滓,不拘時,溫服。
聚珍丸,治血痢,酒痢尤效。
川百藥煎,陳槐花(炒,各半兩),感應丸(一帖),薄荷煎(兩帖),麝香(少許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一斗水煮沸,熬至四升,分成五份服用。茜根散用於治療血痢,伴隨心神煩熱、腹痛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藥材包括茜根、地榆、生地黃、當歸(微炒)、犀角(屑)、黃芩(各一兩)、梔子仁(半兩)、黃連(二兩,去須微炒)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中盞水,加入五十粒豉、七寸薤白,煎至六分,去渣,溫服,不拘時間。聚珍丸用於治療血痢,特別是酒痢。藥材包括川百藥煎、陳槐花(炒,各半兩)、感應丸(一帖)、薄荷煎(兩帖)、麝香(少許)。
上件為末,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食前服,男子用龍牙草煎湯下,女人用生地黃煎湯下。
除濕湯(見中濕。)
十寶湯,治冷痢如魚腦者,三服見效,甚疾。
黃耆(四兩),熟地(酒浸),白茯苓,人參,當歸(酒浸),白朮,半夏,白芍藥,五味子官桂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)
上為粗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烏梅一個,煎至七分,食前溫服。
白話文: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,用蜂蜜製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飯前服用,男性用龍牙草煎湯送服,女性用生地黃湯送服。
若患有濕邪引起的疾病,可參考除濕湯方劑(見中濕章節)。
若患有寒痢,症狀如魚腦狀,可服用十寶湯,三服即可見效,效果甚為迅速。
黃耆四兩,熟地黃(用酒浸泡),白茯苓,人參,當歸(用酒浸泡),白朮,半夏,白芍藥,五味子,官桂(各一兩),甘草半兩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二錢,水一盞,加入生薑三片,烏梅一個,煎煮至七分,飯前溫服。
豆蔻丸,治白滯痢,腹臟撮痛。
肉豆蔻(麵裹煨熟),草豆蔻(麵裹煨熟),枇杷葉(去毛,炙),縮砂仁,母丁香(各一兩),木香沉香(各半兩),地榆(二兩),墨(燒紅,為末,半兩)
上為細末,燒粟米飯為丸,如櫻桃大。每服二丸,食前用米飲化下。
萬補丸,治脾胃久虛,大腸積冷,下痢白膿,或腸滑不固,久服諸藥不效,服之神驗,併產前產後皆可服。
白話文:
豆蔻丸,用於治療長期腹瀉,腹部絞痛。
藥材包括:肉豆蔻(用麵粉裹好後烤熟)、草豆蔻(用麵粉裹好後烤熟)、枇杷葉(去除毛後烤製)、縮砂仁、母丁香(各一兩)、木香、沉香(各半兩)、地榆(二兩)、墨(燒成紅色,研成粉末,半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燒熟的米飯做成丸藥,大小如櫻桃。每次服用兩丸,飯前用米湯送服。
萬補丸,用於治療脾胃長期虛弱,大腸積冷,腹瀉並排出白色膿液,或腸道功能失調,長期服用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。無論是產前產後,都可以服用,效果顯著。
人參,當歸(切,焙),草豆蔻(炮,去皮),嫩茄茸(酥炙),乳香(各一兩半),白朮,陽起石(火煅,細研),肉桂(去皮),縮砂仁,赤石脂,鍾乳粉,肉豆蔻(麵裹煨),沉香,白姜(炮(蓽茇(牛乳半盞,慢火煎乾),茴香(炒),丁香,厚朴(去皮,薑製),白茯苓(各一兩),地榆,大麥糵(炒),神麯(炒,各半兩),附子(七錢,炮,去皮臍),肉蓯蓉(二兩,淨洗,用酒浸一宿,切,焙),罌粟殼(和米者二十枚,炙)
白話文:
人參、當歸切片後烘烤,草豆蔻炮製後去皮,嫩茄茸酥炸,乳香各取一兩半,白朮、陽起石火煅後研磨成細粉,肉桂去皮,縮砂仁、赤石脂、鍾乳粉、肉豆蔻用麵裹著煨熟,沉香、白姜炮製(蓽茇用牛乳半盞,慢火煎乾),茴香炒香,丁香、厚朴去皮用薑製,白茯苓各取一兩,地榆、大麥糵炒香,神麯炒香,各取半兩,附子七錢,炮製後去皮臍,肉蓯蓉二兩,洗淨後用酒浸泡一夜,切片後烘烤,罌粟殼二十枚,與米同炒至熟。
上為細末,研勻,用木瓜十五枚,去瓤蒸爛,同藥末搗和得所,丸如梧桐子大,曬乾。每服三十丸,食前米飲下。頻並者,加至五七十丸。
香薷飲,六和湯(俱傷暑。),厚朴丸(積聚。),紫參湯(泄瀉。)
茯苓湯(東垣)
茯苓(六分),澤瀉(一錢),當歸身(四分),芍藥(一錢半),蒼朮(二錢),生薑(二錢),肉桂(五分),生黃芩(三分),豬苓(六分),炙甘草(五分),升麻,柴胡(各一錢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均勻混合。取木瓜十五枚,去皮去籽,蒸至軟爛,與藥粉一起搗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,曬乾備用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前用米湯送服。症狀頻繁者,可增加劑量至五七十丸。
方劑參考:
-
香薷飲、六和湯:均適用於暑熱傷身。
-
厚朴丸:適用於積食積聚。
-
紫參湯:適用於泄瀉。
-
茯苓湯(東垣):
-
茯苓:六分
-
澤瀉:一錢
-
當歸身:四分
-
芍藥:一錢半
-
蒼朮:二錢
-
生薑:二錢
-
肉桂:五分
-
生黃芩:三分
-
豬苓:六分
-
炙甘草:五分
-
升麻、柴胡:各一錢
備註:
- 方劑中的藥材份量單位為「錢」,古時一錢約等於3.73克。
上作二服,水煎,稍熱服。
神效越桃散(《寶鑑》)
大梔子,良薑(各三錢)
上為末,米飲或酒調下三錢。
建中湯(見勞倦。)
芍藥黃芩湯(東垣),治泄痢腹痛或後重,身熱久不愈,脈洪疾者,及下痢膿血稠黏。
黃芩,芍藥(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
上㕮咀,每服一兩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,無時。如痛,加桂少許。
當歸導氣湯(東垣)
白話文:
上藥煎成兩劑,水煎煮後,稍微溫熱即可服用。
大梔子和良薑各取三錢,研磨成粉末,用米湯或酒調服,每次服用三錢。
建中湯用於勞累過度者(詳見勞倦條目)。
芍藥黃芩湯由東垣所創,主治腹瀉腹痛或排便後肛門墜脹,發熱久治不愈,脈象洪數者,以及腹瀉膿血稠黏。黃芩、芍藥各取一兩,甘草取五錢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兩,用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,溫熱服用,不限時間。如果疼痛,可以加少許桂皮。
當歸導氣湯由東垣所創。
甘草(一錢半),當歸,芍藥(各一錢),木香,檳榔(各三錢),青皮,槐花(炒。各七分),澤瀉(五分),生地黃(一錢半或二錢酒浸,陰乾)
上共為末,用水煎,食前溫服。如小便利,去澤瀉。
聖餅子(《寶鑑》),治瀉痢赤白,臍腹撮痛,久不愈者。
定粉,密陀僧,舶上硫黃(各三錢),黃丹(二錢),輕粉(少許)
上五味,為末,入白麵四錢匕,滴水丸,如指頭大,捻成餅,蔭干。食前溫漿水磨下。大便黑色為效。
白話文:
甘草一錢半,當歸、芍藥各一錢,木香、檳榔各三錢,青皮、槐花(炒)各七分,澤瀉五分,生地黃一錢半或二錢用酒浸泡後陰乾,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煎煮,飯前溫服。如果小便頻繁,則去掉澤瀉。此方名為聖餅子,出自《寶鑑》,主治赤白痢疾、臍腹絞痛,久治不愈者。定粉、密陀僧、舶上硫黃各三錢,黃丹二錢,輕粉少許,將以上五味研磨成粉末,加入白麵四錢,製成如指頭般大小的丸藥,陰乾後,飯前用溫水研磨服用。大便轉為黑色即為有效。
通神丸,治膿血雜痢,後重疼痛,日久不瘥。
沒藥(研),五靈脂(去砂石,研),乳香(研。各一錢),巴豆霜(研,半錢)
上同研勻,滴水為丸,如黃米大。每服七丸,食前煎生木瓜湯下。小兒服三丸,隨歲加減。
魚鮓湯,治痢下五色膿血,或如爛魚腸,並無大便,腸中攪痛不可忍,呻吟叫呼,聲聞於外。
粉霜(研),輕粉,硃砂(研),硇砂(去砂石,研),白丁香(各一錢),乳香(半錢),巴豆(二七粒,去殼不去油)
白話文:
通神丸用於治療膿血混合的痢疾,伴隨肛門墜脹疼痛,久治不愈。藥方由沒藥、五靈脂、乳香、巴豆霜研磨成粉,混合後滴水製成丸,每丸如黃米大小。每次服七丸,飯前用生木瓜湯送服。小兒服三丸,可依年齡增減。
魚鮓湯則用於治療痢疾患者排出五色膿血,或如腐爛魚腸,並無正常糞便,腸道劇烈疼痛難忍,患者呻吟呼叫,聲音響亮。藥方由粉霜、輕粉、硃砂、硇砂、白丁香、乳香、巴豆(去殼保留油)研磨成粉。
上為末,蒸棗肉為丸。嬰兒三丸,如粟米大,二三歲如麻粒大,四五歲每服三四丸,並旋丸,煎鮓湯吞下,仍間服調胃藥。此證緣久積而成,故小兒多有之。
香連丸(《直指》),治下痢赤白,裡急後重。
黃連(去蘆,二十兩,用吳茱萸十兩,同炒令赤,揀去茱萸不用),木香(四兩八錢八分,不見火)
上為細末,醋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飯飲下。
導氣湯,治下痢膿血,日夜無度,裡急後重。
木香,檳榔,黃連(各六分),大黃,黃芩(各一錢半),枳殼(一錢,麩炒),芍藥(六錢),當歸(三錢)
白話文:
將棗肉蒸熟後研磨成粉末,做成丸藥。嬰兒每次服用三丸,如粟米般大小;二到三歲的孩子每次服用如麻粒般大小;四到五歲的孩子每次服用三到四丸。服用時,將丸藥用醋湯吞下,並搭配調理胃部的藥物服用。這種症狀通常是長期積累造成的,因此小兒患者較多。
香連丸用於治療赤白痢疾、裡急後重。將黃連去除蘆頭,與吳茱萸一起炒至紅色,再去除吳茱萸,與木香一起研磨成細末,用醋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時用米湯送服。
導氣湯用於治療膿血痢疾,日夜不停,裡急後重。將木香、檳榔、黃連、大黃、黃芩、枳殼(麩炒)、芍藥、當歸等藥材混合,煎湯服用。
上㕮咀,作二服,水二盞,煎一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清涼飲子(見發熱。)
進承氣法,治太陰證,不能食是也。當先補而後瀉,乃進藥法也。先銼厚朴半兩,薑製,水一盞,煎至半盞服。若二三服未已,胃有宿食不消,加枳實二錢,同煎服。二三服泄又未已,如不加食,尚有熱毒,又加大黃三錢。推過泄未止者,為腸胃久有塵垢滑黏,加芒硝半合,垢去盡則安矣。(後重兼無虛證者宜之。若力倦氣少,脈虛不能食者,不宜此法。蓋厚朴、枳實、大瀉元氣故也。)
退承氣法,治陽明證,能食是也。當先瀉而後補,乃退藥法也。先用大承氣五錢,水一盞,依前法煎至七分,稍熱服。如瀉未止,去芒硝,減大黃一半,煎二服。如熱氣雖已,其人心腹滿,又減去大黃,但與枳實厚朴湯,又煎二三服。如腹脹滿退,泄亦自安,後服厚朴湯數服則已。
白話文:
服用藥物時,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分成兩份,用兩杯水煎煮,煮至一杯,去渣,飯前溫熱服用。
這是針對發熱症狀的清涼飲子。
進承氣法,適用於太陰證,症狀為不能進食。應該先補後瀉,這才是進藥的正確方法。首先將厚朴切碎半兩,用薑汁浸泡,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半杯,服用。如果服用兩三劑後症狀未見改善,胃中有宿食難以消化,可加入枳實兩錢,一起煎煮服用。如果服用兩三劑後腹瀉仍未停止,且沒有進食,仍有熱毒,可再加入大黃三錢。如果經過多次服用後腹瀉仍未停止,可能是腸胃長期積累的髒污滑膩,可加入芒硝半合,將髒污清除乾淨便可痊癒。(後重兼無虛證者適用。若患者體力虛弱,氣息微弱,脈象虛弱不能進食者,不適合此法。因為厚朴、枳實會損傷元氣。)
退承氣法,適用於陽明證,症狀為能進食。應該先瀉後補,這才是退藥的正確方法。首先用大承氣五錢,加入一杯水,按照之前的煎煮方法,煮至七分,稍熱服用。如果腹瀉未停止,可去掉芒硝,將大黃減半,煎煮兩劑。如果熱氣已經消退,但患者仍然感到心腹滿脹,可再減去大黃,只用枳實厚朴湯,再煎煮兩三劑。如果腹脹滿消退,腹瀉也自然好轉,之後服用厚朴湯幾劑即可。
水煮木香膏(《寶鑑》),治脾胃受濕,臟腑滑泄,腹中疼痛,日夜無度,腸鳴水聲,不思飲食,每欲痢時,裡急後重,或下赤白,或便膿血等,並皆治之。
御米殼(蜜水浸濕炒黃,六兩),乳香(研),肉豆蔻,砂仁(各一兩半),當歸,白芍藥,木香,丁香,訶子皮,藿香,黃連(去須),青皮(去白),厚朴(薑製),甘草(炙),陳皮(去白。各一兩),乾薑(炮),枳實(麩炒。各半兩)
上十七味,為細末,煉蜜丸,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水一盞,棗一枚擘開,煎至七分,和滓稍熱食前服。
白話文:
《寶鑑》水煮木香膏
功效: 治療脾胃受濕,臟腑滑泄,腹中疼痛,日夜無度,腸鳴水聲,不思飲食,每欲痢時,裡急後重,或下赤白,或便膿血等症。
配方:
- 御米殼(蜜水浸濕炒黃,六兩)
- 乳香(研磨成粉)
- 肉豆蔻(一兩半)
- 砂仁(一兩半)
- 當歸(一兩)
- 白芍藥(一兩)
- 木香(一兩)
- 丁香(一兩)
- 訶子皮(一兩)
- 藿香(一兩)
- 黃連(去須,一兩)
- 青皮(去白,一兩)
- 厚朴(薑製,一兩)
- 甘草(炙,一兩)
- 陳皮(去白,一兩)
- 乾薑(炮製,半兩)
- 枳實(麩炒,半兩)
製法:
將以上十七味藥材研磨成細末,以煉蜜丸製成,每丸如彈子大小。
服用方法:
每次服用一丸,用一盞水,加一枚擘開的棗,煎至七分,和藥渣稍熱,飯前服用。
白朮安胃散(《寶鑑》),治一切瀉痢,無問膿血相雜,裡急後重窘痛,日夜無度。及治小腸氣痛,婦人臍下虛冷,併產後兒枕痛,虛弱寒熱不止者。
御米殼(三兩,去頂蒂,醋煮一宿),茯苓,車前子,白朮,烏梅肉(各一兩),五味子(各半兩)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空心溫服。
升陽除濕防風湯(見下血。)
三奇散,治痢后里急後重。
枳殼,黃耆,防風(各等分)
白話文:
《寶鑑》記載的白朮安胃散可治療各種瀉痢,無論是膿血混合、裡急後重、腹痛不止,都能有效改善。此方也能治療小腸氣痛、婦女臍下虛冷以及產後兒枕痛、虛弱寒熱等症狀。
藥方以御米殼(去蒂,醋煮一夜)、茯苓、車前子、白朮、烏梅肉、五味子等藥材製成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
此外,升陽除濕防風湯也適用於下血症,而三奇散則可治療痢疾後的裡急後重,其藥材為枳殼、黃耆、防風,三者等量使用。
上為末,每服二錢,用蜜湯調下,或米飲調亦得。
治裡急後重
好蛤粉,穿山甲(炒)
上二味,等分,為末,每服一錢,空心用好酒調服。
木香黃連湯,治下痢膿血,裡急後重,神效。
木香,黃連,川木通,川黃柏,枳殼(麩炒),陳皮(各二錢半),大黃(三錢)
上㕮咀,分作二帖,用水二盞,煎至八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堅中丸,白膠香散(俱泄瀉。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蜂蜜水調服,或用米湯調服也可以。
治療裡急後重,可以用蛤粉和穿山甲(炒過)等量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空腹時用好酒調服。
木香黃連湯可以治療下痢膿血、裡急後重,效果顯著。
將木香、黃連、川木通、川黃柏、枳殼(麩炒)、陳皮(各二錢半)、大黃(三錢)研磨成粉末,分成兩帖,用兩盞水煎煮至八分,去渣,飯前溫服。堅中丸、白膠香散都可用於治療泄瀉。
純陽真人養臟湯(《和劑》),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,下痢赤白,或便膿血,有如魚腦,裡急後重,臍腹㽲痛。及脫肛墜下,酒毒、溫毒便血,並宜服之。
人參,白朮,當歸(各六錢),白芍藥,木香(各一兩六錢),甘草,肉桂(各八錢),肉豆蔻(麵裹煨,半兩),御米殼(蜜炙,三兩六錢),訶子肉(一兩二錢)
上為㕮咀,每服四錢,用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忌酒、面、生冷、魚腥、油膩之物。臟腑滑泄,夜起久不瘥者,可加附子四片煎服。
七宣丸(見大便不通。)
白話文:
《和劑》中的「純陽真人養臟湯」用來治療大人小孩冷熱失調、腹瀉有赤白便或膿血、便如魚腦、裡急後重、臍腹疼痛、脫肛墜下、酒毒或溫毒導致的便血等症狀。配方包括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白芍藥、木香、甘草、肉桂、肉豆蔻、御米殼、訶子肉。每次取四錢,用水煎至八分,去渣,溫服,飯前服用。忌酒、麵食、生冷食物、魚腥、油膩食物。如果臟腑滑泄、夜起久不癒者,可以加附子四片煎服。另外,七宣丸可以治療大便不通。
芍藥柏皮丸
芍藥,黃柏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,食前溫湯下。固腸丸(見泄瀉。)
桃花湯(《金匱》),治下痢膿血。
赤石脂(一升,一半銼,一半篩末),乾薑(一兩),梗米(一升)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,溫七合,納赤石脂末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
《易簡》斷下湯,治下痢赤白,無問新久長幼。
白話文:
芍藥柏皮丸由等量的芍藥和黃柏製成,研磨成細粉,用醋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丸,飯前用溫水送服。此方主治泄瀉,可用於固腸止瀉。
桃花湯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用於治療下痢膿血。將赤石脂(一半切碎,一半研磨成粉)、乾薑、梗米一起用七升水煮至米熟,去渣,溫熱後加入赤石脂粉,每日三次服用。若一次服用後病情痊癒,則不必再服。
《易簡方》中的斷下湯,可用於治療下痢赤白,不論新病舊疾,老少皆可服用。
白朮,茯苓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,草果(連皮一枚)
上㕮咀,用罌粟殼十四枚,去筋膜並萼蒂,剪碎,用醋淹,為粗末,用作一服,水一大碗,姜七片,棗子、烏梅各七枚,煎至一大盞,分二服服之。赤痢者加烏豆二粒,白痢者加乾薑五錢。
罌粟殼治痢,服之如神,但性緊澀,多令人嘔逆,既以醋製,加以烏梅,不致為害。然嘔吐人,則不可服。大率痢疾,古方謂之滯下,多因腸胃素有積滯而成。此疾始得之時,不可遽止,先以巴豆感應丸十餘粒,白梅湯下,令大便微利,仍以前藥服之,無不應手作效。若脾胃素弱,用豆蔻、橘紅、罌粟殼各等分,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烏梅湯下。兼治泄瀉暴下不止,一服既愈,更令藥力相倍為佳。
白話文:
白朮、茯苓各一錢,甘草五分,草果(連皮一枚),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再用十四枚罌粟殼(去除筋膜和萼蒂,剪碎),用醋醃製成粗末,混合在一起,作為一劑藥方。用一大碗水,加入七片薑、七枚棗子、七枚烏梅,煎煮至一大盞,分成兩次服用。如果是赤痢,加兩粒烏豆;如果是白痢,加五錢乾薑。
罌粟殼治痢效果神奇,但性寒緊澀,容易讓人嘔吐,因此用醋醃製,再加入烏梅,就能避免副作用。不過,嘔吐的人不能服用。一般來說,痢疾在中醫古籍中被稱為「滯下」,大多因腸胃積滯而起。剛開始發病時,不要急着止瀉,先服用十多粒巴豆感應丸,配合白梅湯,讓大便微利,再服用上述藥方,效果顯著。如果脾胃虛弱,可以用豆蔻、橘紅、罌粟殼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醋煮麵糊做成丸藥,每服五十丸,用烏梅湯送服。這方藥也能治療泄瀉不止,一服見效,藥力更强。
如覺噁心,卻以理中湯、四物湯加豆蔻、木香輩調其胃氣,仍以大棗煮木香丸以定其嘔逆。大凡痢疾,乃腹心之患,尊年人尤非所宜。若果首尾用平和之劑,決難作效,必致危篤,雖欲服此,則已晚矣。其秦艽、地榆、黃柏、木通之類,其性苦寒,卻難輕服。血痢當服胃風湯並膠艾湯之類。
白者宜服附子理中湯、震靈丹之屬,更宜審而用之。若五色雜下,泄瀉無時,當用熟烏頭一兩,厚朴、乾薑、甘草各一分,生薑煎服。今之治痢,多用駐車丸、黃連阿膠丸之類,其中止有黃連肥腸,其性本冷,若所感積輕,及余痢休息不已,則服之取效,若病稍重,則非此可療。
白話文:
如果你感到噁心,可以先用理中湯和四物湯加上豆蔻、木香來調理胃氣,如果還持續嘔吐,就用大棗煮木香丸來止嘔。一般來說,痢疾是腹心之疾,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更是不容忽視。如果一開始就用平和的藥方,肯定沒有效果,反而會更加危險,等到想服用藥物時就已經太遲了。秦艽、地榆、黃柏、木通等藥性苦寒,不可輕易服用。血痢應該服用胃風湯和膠艾湯之類的藥物。
如果是白色痢疾,可以服用附子理中湯、震靈丹等藥物,但一定要謹慎使用。如果痢疾顏色混雜,腹瀉不止,可以用熟烏頭一兩,厚朴、乾薑、甘草各一分,用生薑煎服。現在治療痢疾,很多用駐車丸、黃連阿膠丸之類的藥物,其中只有黃連能收斂腸道,但它的性寒,如果只是輕微的積食或痢疾已經緩解,服用它可以見效,但如果病情稍重,就無法用它來治療了。
訶子皮散(東垣)
御米殼(五分,去花萼,蜜炒),乾薑(六分,炮),陳皮(五分),訶子皮(七分,煨,去核)
水煎服。或為末,白湯調服亦可。
地榆芍藥湯(《保命》),治泄痢膿血脫肛。
蒼朮(八兩),地榆,卷柏,芍藥(各三兩)
上㕮咀,每服二兩,水煎溫服,病退勿服。
敗毒散(見傷濕。)
參苓白朮散(《和劑》),治久瀉及大病後、痢後調理,消渴者尤宜。
白話文:
訶子皮散,出自東垣,由御米殼、乾薑、陳皮、訶子皮組成,水煎或研末用白湯調服。
地榆芍藥湯,出自《保命》,用於治療泄痢膿血脫肛,由蒼朮、地榆、卷柏、芍藥組成,水煎溫服。
敗毒散,見傷濕篇。
參苓白朮散,出自《和劑》,用於治療久瀉、大病後或痢後調理,消渴者尤其適合。
人參,乾山藥,蓮肉(去心),白扁豆(去皮,薑汁浸炒。各一斤半),白朮(於潛者,二斤),桔梗(炒令黃色),砂仁,白茯苓(去皮),薏苡仁,炙甘草(各一斤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米湯調下;或加薑、棗煎服。或棗肉和藥,丸如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心用米湯送下;或煉蜜丸,如彈子大,湯化下。
治中湯(見嘔吐。)
倉廩湯,治禁口痢有熱,乃毒氣衝心,食即吐。
白話文:
人參、乾山藥、蓮肉(去心)、白扁豆(去皮,薑汁浸炒)、白朮(於潛者)、桔梗(炒至黃色)、砂仁、白茯苓(去皮)、薏苡仁、炙甘草,各取一斤半,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兩錢,用米湯調服;也可以加薑、棗煎服。或者將藥粉與棗肉混合,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七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;也可以用煉蜜製成如彈子大小的丸藥,用湯化服。此方名為倉廩湯,用於治療禁口痢,伴有發熱、毒氣衝心、飲食即吐的症状。
人參,茯苓,甘草(炙),前胡,川芎,羌活,獨活,桔梗,柴胡,枳殼,陳倉米(各等分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煎至七分,去滓,不拘時,熱服。
木香散(《本事》),治隔年痢不止,並治血痢尤捷。
木香(半兩銼,用黃連半兩同炒),罌粟殼(半兩銼,用生薑半兩同炒),甘草(炙,一兩)
上為細末,入麝香少許,每服一錢,陳米飲下。
訶藜勒丸(《寶鑑》),治休息痢,晝夜無度,臍腹撮痛,諸藥不效。
白話文:
人參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前胡、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桔梗、柴胡、枳殼、陳倉米(各等分)
將這些藥材混合在一起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煎煮至七分,去除藥渣,不分時間,趁熱服用。
這是木香散的配方,記載於《本事》,用於治療隔年痢疾,效果顯著,特別對於血痢效果更好。
取木香半兩切碎,與黃連半兩一起炒,罌粟殼半兩切碎,與生薑半兩一起炒,甘草炙過後,取一兩。
將這些藥材混合研磨成細末,加入少許麝香,每次服用一錢,用陳米湯送服。
這是訶藜勒丸的配方,記載於《寶鑑》,用於治療休息痢,白天黑夜不停地拉肚子,臍腹疼痛,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。
椿根白皮(二兩),訶子(半兩,去核),母丁香(三十粒)
為細末,醋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陳米飲湯入醋少許,一日三服效。(椿樹,俗謂虎眼樹,又謂之樗。)
蕪荑丸,治久痢不瘥,有蟲,並下部脫肛。
蕪荑(炒),黃連(去須,各二兩),蚺蛇膽(半兩)
上為細末,煉蜜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前用杏仁湯下,日再服。
駐車丸(《和劑》),治一切下痢,無問冷熱。
白話文:
將椿樹根的白皮二兩、訶子去核半兩、母丁香三十粒研磨成細粉,用醋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陳米煮的湯加少許醋送服,一天三次,可治久痢不愈,並伴有蟲、下部脫肛等症狀。 另外,用炒蕪荑、去須黃連各二兩、蚺蛇膽半兩研磨成細粉,煉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前用杏仁湯送服,一天兩次,可治一切下痢,無論是寒痢還是熱痢。
阿膠(搗碎,蛤粉炒成珠,為末,以醋四升熬成膏,十五兩),當歸(去蘆,十五兩),黃連(去須,三十兩),乾薑(炮,十兩)
上為末,醋煮阿膠膏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前米飲下,日三服。小兒丸如麻子大,更量歲數加減服。
歸連丸,治痢,無問冷熱及五色痢,入口即定。
當歸,黃柏,黃芩,阿膠,熟艾(各二兩),黃連(一兩)
上為末,以醇醋二升,煮膠烊,下藥煮,令可為丸,如豆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日二夜一,用米湯下。若產婦痢,加蒲黃一兩,煉蜜和丸。
白話文:
將阿膠搗碎,用蛤粉炒成珠狀,研磨成粉末,再以四升醋熬製成膏狀,約重十五兩。同時準備去蘆的當歸十五兩,去須的黃連三十兩,炮製好的乾薑十兩。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粉末,用醋煮阿膠膏製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前用米湯送服,每日三次。小兒服用劑量則根據年齡調整,丸藥大小如麻子。此方名為歸連丸,專治痢疾,不論寒熱或五色痢,服用後即可止痢。
另一種配方則使用去蘆的當歸、黃柏、黃芩、阿膠、熟艾各二兩,黃連一兩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二升醇醋煮沸阿膠至融化,再加入藥粉煮至可製成丸藥,大小如豆子。每次服用七八十丸,每日兩次,夜間一次,用米湯送服。若產婦罹患痢疾,則可加一兩蒲黃,並用蜂蜜和成丸藥服用。
麥糵丸,治休息痢,不能飲食及羸瘦。
大麥糵(炒)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,陳曲(炒),官桂(去皮),烏梅肉(炒),白茯苓(去皮),人參(各一兩)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煮棗肉飲下,不拘時。一方,用七月七日曲。
治休息痢羸瘦
黃連(去須,為末),定粉(研。各半兩),大棗(二十枚,去核)
上舂棗如泥,鋪於紙上,安二味藥裹之,燒令通赤,取出候冷,細研為末,每服使好精羊肉半斤,切作片子,用散藥三錢,摻在肉上,濕紙裹燒熟,放冷食之,不過三兩服效。
白話文:
麥糵丸,專治休息痢,患者無法進食且日漸消瘦。藥方以炒大麥糵、炮裂去皮臍附子、炒陳曲、去皮官桂、炒烏梅肉、去皮白茯苓、人參各一兩,研成細末,加入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丸藥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以煮棗肉水送服,不限時間。另一個方子則是用七月七日製成的曲。
同樣用於治療休息痢導致的消瘦,藥方用去須黃連研末,與定粉等量混合,將二十枚去核大棗搗成泥,鋪於紙上,將黃連粉和定粉包裹在棗泥中,燒至通紅,取出冷卻後研成細末。每次服用時,取半斤好精羊肉切片,加入三錢藥粉,用濕紙包裹燒熟,放涼食用。通常服用不超過三劑即可見效。
又方
杏仁(一兩,湯浸,去皮尖及雙仁,麩炒黃色),豶豬肝(一具,去筋膜,切作片)
上件,將肝用水洗去血,切作片,於淨鐺內一重肝,一重杏仁,入盡,用童子小便二升,入鐺中蓋定,慢火煎令小便盡即熟,放冷,任意食之。
又方(一名)羊肝散
砂仁(一兩,去皮),肉豆蔻(半兩,去殼)
上為細末,用羊肝半具,細切拌藥,以濕紙三五重裹上,更以麵裹,用慢火燒令熟,去面並紙,入軟飯搗和,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前粥飲下。
白話文:
杏仁一兩,用水浸泡後去皮尖和雙仁,用麩炒至黃色。豬肝一具,去筋膜切片。將豬肝洗去血,切片,與杏仁分層放入鍋中,加入童子尿兩升,蓋好鍋蓋,用小火慢慢煎煮至童子尿完全煮干即可。放涼後,隨意食用。
另外一種方法,又稱羊肝散,用砂仁一兩去皮,肉豆蔻半兩去殼,研磨成細粉。取羊肝半具,切碎拌入藥粉,用濕紙包裹三五層,再用麵粉包裹,用小火烤至熟透,去掉麵粉和紙,加入軟飯搗碎,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前用粥水送服。
蕷蓮飲
石蓮肉,乾山藥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生薑、茶煎湯,調下三錢。
異功散,七珍散(俱不能食。),六柱飲(泄瀉。),獨活寄生湯(見腰痛。),虎骨四斤丸(腳氣。),大防風湯(鶴膝風。),橘皮枳朮丸(傷食。)
白話文:
取石蓮肉和乾山藥等量,研磨成細末,用生薑和茶煎的湯水調服,每次三錢。注意,異功散、七珍散不能服用,六柱飲用於泄瀉,獨活寄生湯用於腰痛,虎骨四斤丸用於腳氣,大防風湯用於鶴膝風,橘皮枳朮丸用於傷食。
附方
神效參香散,治大人小兒臟氣虛怯,冷熱不調,積而成痢,或下鮮血,或如豆汁,或如魚腦,或下瘀血,或下紫黑血,或赤白相雜,裡急後重,日夜頻數,無問新久,並皆治之。
白扁豆(炒),木香,人參(去蘆。各二兩),茯苓(去皮),肉豆蔻(煨。各四兩),罌粟殼(去蒂),陳皮(去白。各十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用溫米飲調下,無時。
黑丸子,治脾胃怯弱,飲食過傷,留滯不化,遂成痢下。服此藥推導,更須斟酌受病淺深,增減丸數,當逐盡積滯方佳,然後徐徐補之。
白話文:
附方
神效參香散,用於治療成人和小兒臟氣虛弱,體寒體熱失調,積久而致腹瀉,或伴隨鮮血、豆汁樣、魚腦樣、瘀血、紫黑色血、赤白相雜的排泄物,或有裡急後重、日夜頻瀉等症狀,無論病程長短,皆可服用。
藥材:
- 白扁豆(炒):二兩
- 木香:二兩
- 人參(去蘆頭):二兩
- 茯苓(去皮):四兩
- 肉豆蔻(煨):四兩
- 罌粟殼(去蒂):十兩
- 陳皮(去白):十兩
製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。
用法: 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米湯調服,不限時間。
黑丸子,用於治療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導致食物積滯不化,進而引起腹瀉。服用此藥可推導積滯,但需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,增減丸子的數量,務必將積滯完全排除,然後再慢慢調補。
烏梅肉,杏仁(去皮尖,另研),半夏(湯泡七次),縮砂(各十四粒),百草霜(六錢),巴豆霜(去油,半錢)
上為細末,和勻,稀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每服十五丸,加至二十丸,用白湯送下。看人虛實,加減丸數服之。
不二散,治諸般瀉痢,神效。
罌粟殼,青皮(去瓤,焙乾),陳皮(去白,焙乾。各二兩),當歸(去蘆,炒),甘草(炙),甜藤(如無,只以乾葛代之,各一兩)
上件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,通口服。如患赤白痢,用酸石榴皮一片同煎,極妙。
白話文:
這方子名叫「不二散」,專治各種腹瀉,效果極佳。藥方包括烏梅肉、杏仁(去皮尖,另研磨)、半夏(以水泡七次)、縮砂(各十四粒)、百草霜(六錢)、巴豆霜(去油,半錢)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,用稀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黍米。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粒,用白開水送服。根據患者的虛實狀況,可以適當調整服用的丸子數量。另外,也可以用罌粟殼、青皮(去瓤,焙乾)、陳皮(去白,焙乾。各二兩)、當歸(去蘆,炒)、甘草(炙)、甜藤(如無,可用乾葛代替,各一兩)這些藥材,一起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杯水煎煮七分,去渣,溫服。若患者患有赤白痢,可以加一片酸石榴皮一同煎煮,效果更佳。
神效雞清丸,治一切瀉痢。
木香(二兩),黃連(二兩半),肉豆蔻(七個大者,生用)
上先為細末,取雞子清搜和藥作餅子,於慢火上炙令黃色變紅,極干再研為末,用麵糊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御米丸,治一切瀉痢。
肉豆蔻,訶子肉,白茯苓,白朮(各一兩),石蓮肉,當歸(各半兩),乳香(三錢),罌粟殼(一兩半,蜜炙)
上為細末,水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空心用米飲送下。如血痢,減豆蔻、白朮、當歸、粟殼。
白話文:
「神效雞清丸」能治各種腹瀉。取木香、黃連、肉豆蔻研磨成粉,用雞蛋清和藥粉做成餅,慢火烘烤至黃色變紅,再研磨成粉,用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「御米丸」也能治各種腹瀉。取肉豆蔻、訶子肉、白茯苓、白朮、石蓮肉、當歸、乳香、罌粟殼研磨成粉,用水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如果是血痢,要減少肉豆蔻、白朮、當歸、罌粟殼的用量。
犀角丸,但是痢,服之無不瘥者。
犀角屑(取黑色文理粗者,產後用彌佳),宣州黃連,苦參(多買輕搗),金州黃柏(赤色緊薄者),川當歸(五味俱取細末)
上各搗研為末,各等分,和勻,空腹,爛煮糯米飲調方寸匕服之,日再服。忌黏滑、油膩、生菜。
栝蔞散,治五色痢,久不愈者。
栝蔞(一個,黃色者,以炭火煨存性用,蓋在地下一宿,出火毒)
上研為細末,作一服,用溫酒調服。胡大卿有一僕人,患痢半年,至杭州遇一道人傳此方而愈。
葛根湯,專治酒痢。
白話文:
犀角丸能治痢疾,服用後無不痊癒。做法是取黑色紋理粗糙的犀角屑、宣州產的黃連、輕輕搗碎的苦參、赤色緊薄的金州黃柏、以及五味俱全的川當歸,將它們分別搗成細末,等量混合,空腹時用糯米水煮開,每次服用一匙,一天服用兩次。忌食黏滑、油膩、生冷的食物。
栝蔞散則專治久治不愈的五色痢疾。做法是用炭火煨過,埋在地下一夜,去除火毒的黃色栝蔞,研成細末,溫酒調服。據說胡大卿的一位僕人患痢疾半年,在杭州遇到一位道人傳授了這個方子,服用後病癒。
葛根湯專治酒痢。
葛根,枳殼,半夏,生地黃,杏仁(去皮尖),茯苓(各二錢四分),黃芩(一錢二分),甘草(炙,半錢)
上分作二帖,水二盞,黑豆百粒,生薑五片,白梅一個,煎至一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神效散,治休息痢,氣痢,膿血不止,疼痛困弱。
當歸,烏梅肉,黃連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研大蒜作膏和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厚朴煎湯下。一方,加阿膠。
又方,治赤白痢新舊疾。
上用鹽霜梅三個,用黃泥裹,於慢火煨乾,研為細末,用米湯調下。治腸蟲,先下赤,後下黃白沫,連年不愈。兼治痢下,應先白後赤,若先赤後白,為腸蟲。
白話文:
葛根、枳殼、半夏、生地黃、杏仁(去皮尖)、茯苓(各二錢四分)、黃芩(一錢二分)、甘草(炙,半錢),將這些藥材分成兩份,每份用兩杯水,加入黑豆一百粒、生薑五片、白梅一個,煎煮至剩一杯,去除藥渣,飯前溫熱服用。此方名為神效散,可治療休息痢、氣痢、膿血不止、疼痛困弱。
另一方,將當歸、烏梅肉、黃連等量研磨成細粉,用大蒜製成膏狀,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十至四十丸,用厚朴煎湯送服。也可加入阿膠。
還有一種治療赤白痢新舊疾的方子:將鹽霜梅三個用黃泥包裹,在慢火中煨乾,研磨成細粉,用米湯調服。此方可治療腸蟲,若先排泄紅色,後排泄黃白色泡沫,且持續多年未愈,可服用此方;若先排泄紅色,後排泄白色,則為腸蟲。
上用牛膝一兩,切,椎碎,以醇酒一升漬一宿,平旦空心服之,再服愈。
阿膠丸,治冷熱不調,痢下膿血下止,腹痛不可忍。
阿膠(銼碎,炒令燥),乾薑(炮),木香,黃連(炒),當歸(炒),黃芩(各一兩),赤石脂,龍骨(各二兩),厚朴(一兩半,去粗皮,生薑汁塗炙)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不拘時以粥飲下。
木香散,治冷熱痢,虛損腹痛,不能飲食,日漸乏力。
木香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黃芩(各半兩),柏葉(炙),當歸(炒),白朮,干熟地黃(各七錢半),黃連(炒,五錢)
白話文:
取牛膝一兩,切片,搗碎,用一升醇酒浸泡一夜,清晨空腹服用,可連續服用直到症狀改善。
阿膠丸可以治療冷熱失調、痢疾、下痢膿血不止、腹痛難忍。
將阿膠切碎,炒至乾燥,乾薑炮製,木香、黃連炒製,當歸炒製,黃芩、赤石脂、龍骨(各二兩)、厚朴(一兩半,去粗皮,用生薑汁塗抹後炙烤)研磨成細粉,加入煉蜜混合成丸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不限時間,用粥水送服。
木香散可以治療冷熱痢疾、虛損腹痛、飲食無力、日漸衰弱。
將木香、乾薑(炮製)、甘草(炙烤)、黃芩(各半兩)、柏葉(炙烤)、當歸(炒製)、白朮、熟地黃(各七錢半)、黃連(炒製,五錢)研磨成細粉。
上銼散,每服三錢,水一中盞,煎至五分,去滓,不拘時,溫服。
楊子建,萬全護命方,今有人患痢,其脈微小,再再尋之,又沉而澀,此之一候,若下白痢,其勢雖重,庶幾可治。若是下血,切忌發熱,通身發熱者死,熱見七日死。以上所陳,雖未足以達痢之淵源,亦足以明其粗跡。
議者謂:如子所言,自甲子至於癸亥,每六十年中,未嘗有一年不生痢疾,今世人所患痢疾,於數年中間忽止有一年,其故何也?答曰:六十年中,未嘗有一年無木土相攻,未嘗無土火相郁,未嘗無水火相犯。但五運之政,譬如權衡,一年間五行氣數,更相承製,得其平等,則其疾自然不作。
白話文:
服用[銼散],每次三錢,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下五分之一,去渣,不限時間,溫熱服用。
楊子建在《萬全護命方》中記載,如果有人患痢疾,脈象微弱,需要仔細摸索才能感覺到,並且沉澀,這是一個徵兆。如果出現白痢,雖然病情嚴重,但仍然可以治療。如果出現血痢,一定要注意發熱,全身發熱者會死亡,發熱七天就會死亡。以上所述,雖然不能完全揭示痢疾的根源,但也足以說明其大致情況。
有人質疑:按照你的說法,從甲子年到癸亥年,每六十年中,從未有一年不發生痢疾,但現在人們患痢疾的情況,在幾年內突然只有一年,這是為什麼呢?我回答說:六十年中,從未有一年不出現木土相剋,從未有一年不出現土火相郁,從未有一年不出現水火相犯。只是五運的運作,就像天平一樣,一年中五行氣數相互制約,保持平衡,疾病自然就不會發生。
若或一氣太過,一臟有餘,痢疾之生,應不旋踵。予故備陳其粗,以開後學之未悟,庶幾診療之間,無差誤之過者矣。但毒痢傷人不一,惟水邪犯心為重。世人初患痢時,先發寒熱,投藥治之,其熱不退,發熱太甚,食則嘔逆,下痢不止,心熱如火,只要入涼處,只思吃冷水,忽思狂走,渾身肌肉疼痛,著手不得,此候十難治其三四也。治疫毒痢方,須是子細首尾讀此方論,令分明識病根源,然後吃藥。
但毒痢初得時,先發寒熱,忽頭痛,忽壯熱,忽轉數行,便下赤痢,忽赤白相雜,忽止下白痢,或先下白痢,後變成赤痢,或先下赤痢,後卻變成白痢,並宜吃此方。但初下痢時,先發寒熱頭痛,即是寒邪犯心。寒氣犯心,水火相戰,故初病時,先發寒熱,水火相犯,血變於中,所以多下赤痢,如紫草水,如莧菜水,無色澤者,寒邪犯心之重也。先發寒熱,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,寒邪犯心之未動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體內某種氣過盛,導致某個臟器機能過於旺盛,就會很容易引起痢疾。我寫下這些粗淺的見解,希望幫助後學者理解,在診療過程中避免犯錯。但痢疾的病因很多,其中水邪犯心最為嚴重。許多人剛患痢疾時,會先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有些人會服用藥物治療,但發熱不退,甚至更嚴重,還會出現嘔吐、腹瀉不止、心熱如火等症狀。他們只喜歡待在涼快的地方,想喝冷水,甚至會突然想要狂奔,全身肌肉疼痛,無法觸碰。這種情況十個病人中就有三到四個難以治癒。治療疫毒痢疾的方劑,需要仔細閱讀方論,明白病根源,才能正確用藥。
痢疾剛開始時,會先出現寒熱交替、頭痛、發熱、腹瀉等症狀,排泄物可能是鮮紅色、紅白相間、白色等,甚至可能先排泄白色,然後變成紅色,或者先排泄紅色,然後變成白色。所有這些情況都可以服用這個方劑。但如果痢疾一開始就出現寒熱交替、頭痛,就表示寒邪犯心。寒邪犯心,水火相戰,所以一開始會出現寒熱交替。水火相戰,血液發生變化,所以多半會排泄鮮紅色痢疾。如果排泄物像紫草水或莧菜水一樣,沒有顏色,就表示寒邪犯心很嚴重。如果一開始出現寒熱交替,但排泄物是白色的,就表示寒邪犯心尚未發作。
先下白痢,而後有赤痢之變者,寒邪犯心,其勢漸加也。先下赤痢,而後變成白痢者,寒邪犯心,其勢漸減也。赤白相等者,水火相犯,其氣相等,寒濕之氣相搏也。忽有赤多而白少,忽有赤少而白多,此寒邪之勢有多少,毒痢之病有重輕,以白多為輕,赤多為重。治之之法,先奪其寒,則其所下之藥一也。
以太歲分之,則丙子、丙午、甲子、甲午、庚子、庚午年,丙寅、丙申年,甲寅、甲申年,庚寅、庚申並辰戌之年,運遇丙甲及庚運所臨,其害尤甚。及丑未之年,宜有此候,又兼無問太歲,蓋天地變化,其候多端,難可窮盡。
今此但世人亦不必撞定太歲,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內,多有寒肅之化,陽光少見,忽寒熱二氣更相交爭,忽於夏月多寒濕之化,寒邪犯心所受之痢,先發寒熱,忽頭痛,忽先轉數行,後有赤痢,忽赤白相雜,忽止下痢,並宜吃此通神散,吃後取壯熱便退。若兩三盞後,壯熱不退,更不吃此方,自別有方論在下。
白話文:
如果一開始拉肚子是白色的,後來變成紅色,表示寒邪侵犯心臟,病情正在加重。如果一開始拉肚子是紅色的,後來變成白色,表示寒邪侵犯心臟,病情正在減輕。如果紅色和白色拉肚子量相等,表示水火交戰,寒濕之氣相互搏鬥。如果突然紅色拉肚子多,白色拉肚子少,或者突然紅色拉肚子少,白色拉肚子多,表示寒邪的程度不同,痢疾的嚴重程度也不同,白色拉肚子較輕,紅色拉肚子較重。治療的方法,要先驅除寒邪,使用的藥物都是一樣的。
以太歲來分,丙子、丙午、甲子、甲午、庚子、庚午年,以及丙寅、丙申年、甲寅、甲申年、庚寅、庚申年和辰戌年,遇到丙、甲和庚運年,危害更嚴重。在丑未年也容易出現這種情況,而且不分太歲,因為天地變化,徵兆很多,很難完全掌握。
現在人們也不必拘泥於太歲,只要觀察一年中春夏之內,是否多有寒涼的氣候,陽光很少見,忽冷忽熱,夏天也多有寒濕之氣,寒邪侵犯心臟所導致的痢疾,一開始就出現發冷發熱,頭痛,拉肚子,後來變成紅色拉肚子,或者紅色白色混雜,或者停止拉肚子,都應該吃通神散。吃藥後,身體發熱就會退去。如果吃了兩三劑之後,身體發熱沒有退去,就不要再吃這個方子了,其他方法會在後面討論。
麻黃(去根節),官桂(去粗皮,各七錢半),大川芎,白朮(各二兩),藁本,獨活,桔梗,防風,芍藥,白芷(各半兩),牡丹皮(去心),甘草(各二錢半),細辛(三錢三分羨),牽牛(一錢七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非時熟湯調下,和滓熱吃。若吃兩三盞後,寒熱不退,更不請吃,自別有方論在下。
若吃此藥後,寒熱已退,赤痢已消減,便修合第二方、第三方藥吃,取安效。若寒熱已退,赤痢未消減,更服兩三盞,然不可多吃,一日只兩盞。後赤痢消減,忽變成白痢,旋次修合第二方吃,候出後度數減少,便修合第三方吃,取平安。但六甲之年,六庚之歲,春夏之內,時氣多寒,人得痢疾,此藥通神。
白話文:
將麻黃(去掉根節)、官桂(去掉粗皮,各取七錢半)、大川芎、白朮(各取二兩)、藁本、獨活、桔梗、防風、芍藥、白芷(各取半兩)、牡丹皮(去掉心)、甘草(各取二錢半)、細辛(取三錢三分)、牽牛(取一錢七分)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非時熟湯調服,連藥渣一起熱吃。如果服用兩三盞後,寒熱不退,就不要再服用,我會在後面另述方劑。
若服用此藥後,寒熱已退,赤痢也減輕了,就接著服用第二方、第三方的藥,以求安穩有效。如果寒熱已退,赤痢卻沒有減輕,可以再服用兩三盞,但不可多吃,一天只服用兩盞。之後如果赤痢減輕,又突然變成白痢,就立刻服用第二方,等到排泄物減少後,再服用第三方,以求平安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六甲之年、六庚之歲,以及春夏之內,時氣偏寒,如果患上痢疾,服用此藥效果極佳。
若是六甲之年,丑未之歲,濕化偏多,人得痢疾,先發寒熱,即於方內添草豆蔻一兩,同修合也。又不問太歲,但一年間,春夏之內多寒,人有痢疾,先發寒熱,並宜此方。
治毒痢初得時,先發寒熱,吃前方寒熱已退,赤痢已消減,宜進此還真散。若吃前方藥,寒熱未退,赤痢未消減,更不宜進此藥。但天地變化,其候非常,痢疾證候多端,此不得不盡其仔細。
訶子(五枚,用麵裹火煨熟,不要生,亦不要焦,去面不用,就熱咬破訶子,擎去核不用,只用皮,焙乾)
上搗羅為細末,每服二錢匕,以米湯一盞半,同藥煎取一盞,空心和滓吃,若吐出一兩口涎更佳。如此吃經數盞,大腑漸安,出後減少,修合第三方藥吃,以牢固大腸。若吃前方藥,壯熱未退,血痢未減,不可進此藥。
白話文:
如果是在六甲年(生肖屬牛、羊的年份),丑未年(地支為丑、未的年份),濕氣偏重的情況下,人得了痢疾,一開始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可以在藥方中加入草豆蔻一兩,一起服用。此外,不論是哪一年,只要是在春夏之際,天氣寒冷,人得了痢疾,一開始也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都適合使用這個藥方。
治療毒痢初期,患者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服用藥方後寒熱消退,赤痢也減輕了,就可以服用還真散。如果服用藥方後,寒熱沒有消退,赤痢也沒有減輕,就不適合服用還真散。但由於天地變化無常,氣候變化多端,痢疾的症狀也很多樣,因此必須仔細觀察患者的病情。
將訶子五枚用麵粉包裹,用火煨熟,不要生吃也不要烤焦,去除麵粉後,趁熱咬破訶子,取出核,只用皮,烘乾。
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匕,用米湯一盞半煎藥,取一盞,空腹服用,連同藥渣一起吃,如果能吐出一兩口唾液效果更佳。持續服用幾次後,大腸逐漸恢復正常,腹瀉減少,就可以服用其他藥方,鞏固腸道功能。如果服用藥方後,發熱沒有消退,血痢沒有減輕,就不可服用此藥。
治疫毒痢吃前面兩方藥,病勢已減,所下之痢,止余些小,或下清糞,或如鴨糞,或如茶湯,或如燭油,或只餘些小紅色,宜吃此方,以牢固大腸,還復真氣,舶上硫黃丸。
舶上硫黃(二兩,去砂石,細研為末),薏苡仁(二兩,炒,杵為末)
上二味相和令勻,滴熟水和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湯下。
黃耆散,治熱痢下赤黃膿,腹疼心煩。
黃耆(銼),龍骨,當歸(各七錢半),生乾地黃(五錢),黃連(去須,微炒,一兩),黃柏,黃芩犀角屑,地榆(各半兩)
白話文:
如果之前服用前面兩種藥方治療疫毒痢症,病情已經減輕,排泄的痢疾已剩下少量,可能是稀薄的糞便,或是像鴨糞、茶湯、燭油,甚至只是少許紅色,就應該服用這個藥方,以鞏固腸道,恢復元氣。
方劑為「舶上硫黃丸」,由舶上硫黃(去除砂石,研磨成粉末,二兩)和薏苡仁(炒熟後搗碎成粉末,二兩)混合均匀,加入熟水調成丸藥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這個方劑適合治療熱痢,症狀包括排泄赤黃膿便、腹痛、心煩。
另一個相關方劑是「黃耆散」,由黃耆(銼碎)、龍骨、當歸(各七錢半)、生乾地黃(五錢)、黃連(去須,微炒,一兩)、黃柏、黃芩、犀角屑、地榆(各半兩)組成。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不拘時,粥飲調下。
秘傳斗門散,治八種毒痢,臟腑撮痛,膿血赤白,或下瘀血,或成片子,或五色相雜,日夜頻並。兼治禁口惡痢,裡急後重,渴不止,全不進食,他藥不能治者,立見神效。
黑豆(炒,去皮,十二兩),乾薑(炮,四兩),罌粟殼(蜜炒,半斤),地榆(炒),甘草(炙。各六兩),白芍藥(三兩)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。
栝蔞根湯,治下痢冷熱相沖,氣不和順,本因下虛,津液耗少,口乾咽燥,常思飲水,毒氣更增,煩躁轉甚,宜服此藥救之。
栝蔞根,白茯苓,甘草(炙。各半兩),麥門冬(去心,二錢半)
白話文:
取用細碎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不分時間,以粥與飲料調和後服用。
祕傳的「鬥門散」,用於治療八種毒痢病狀,包括腸胃疼痛、膿血混雜,或排出瘀血,或形成塊狀物,或五色交錯,日夜頻繁。此外,也能治療禁閉型惡性痢疾,腸道緊迫,後部沈重,口渴不停,其他藥物無法療效,立刻見到神奇效果。
所需材料包括:炒熟去皮的黑豆十二兩,炒熟的乾薑四兩,蜜炒的罌粟殼半斤,炒過的地榆,炙烤的甘草各六兩,以及三兩的白芍藥。
以上材料切碎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杯水煎煮至剩餘七分,溫服。
「栝蔞根湯」,用於治療冷熱交加的痢疾,氣息不暢,本源是下焦虛弱,津液消耗減少,口乾喉嚨乾燥,經常想喝水,毒氣更增,煩躁程度加重,適合服用此藥來治療。
所需材料包括:栝蔞根、白茯苓、炙烤的甘草各半兩,以及去心的麥門冬兩錢半。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棗二枚擘破,煎至七分,去滓服,不拘時。
陳米湯,治吐痢後大渴,飲水不止。
上用陳倉米二合,水淘淨,以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,空心溫服,晚食前再煎服。
治痢後渴
上用糯米二合,以水一盞半同煮,研絞汁,空心頓服之。
澤漆湯,治痢後腫滿,氣急喘嗽,小便如血。
澤漆葉(微炒,五兩),桑根白皮(炙黃),郁李仁(湯浸,去皮尖,炒熟。各三兩),陳皮(去白),白朮(炒)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。各一兩),人參(一兩半)
白話文:
上藥研末,每服五錢,用水一碗半,加兩枚去核的紅棗,煎煮至藥汁剩下七分,去渣服用,不限時間。
陳米湯適用於吐瀉後口渴,喝水不止的情況。
將陳倉米兩合用水洗淨,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,去渣,空腹溫服,晚飯前再煎煮服用一次。
治療痢疾後口渴,可用糯米兩合,加一碗半水同煮,研磨成汁,空腹一次服用。
澤漆湯適用於痢疾後腹部腫脹,呼吸急促,咳嗽,小便帶血的情況。
藥材包括:澤漆葉(微炒,五兩),桑根白皮(炙黃),郁李仁(湯浸,去皮尖,炒熟,各三兩),陳皮(去白),白朮(炒)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,各一兩),人參(一兩半)。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生薑三片,煎取八分,去滓溫服,候半時辰再服。取下黃水數升,或小便利為度。
茯苓湯,治痢後遍身浮腫。
赤茯苓(去黑皮),澤漆葉(微炒),白朮(微炒。各一兩),桑根白皮(炙黃),黃芩,射干,防己澤瀉(各三兩)
上㕮咀,每服五錢匕,先以水三盞,煮大豆一合,取二盞,去滓內藥,煎取一盞,分為二服,未瘥,頻服兩料。
上二方,須以《濟生》腎氣丸佐之,後方虛者禁用。
白話文:
服用藥方時,每次取藥五錢,加入兩碗水、三片生薑,煎煮至八分滿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等候半個時辰再服用一次。直到排出淡黃色尿液數升或輕微腹瀉為止。
茯苓湯,用於治療痢疾後全身浮腫。
藥材包括:赤茯苓(去黑皮)、澤漆葉(微炒)、白朮(微炒,各一兩)、桑根白皮(炙黃)、黃芩、射干、防己、澤瀉(各三兩)。
將藥材混合,每次取五錢匕,先用三碗水煮大豆一合,取兩碗水,去除豆渣,加入藥材,煎煮至一碗,分為兩次服用。若病情未癒,可繼續服用兩料。
以上兩個藥方,需配合《濟生》腎氣丸一起使用,體虛者不宜服用後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