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類方》~ 第二冊 (12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冊 (12)

1. 水腫

海藏水氣問難

經云:諸水身半以下腫者,當利小便,身半以上,當發汗。經云:身半以上,天氣主之,身半以下,地氣主之。天氣主之者,其在皮也,其在皮者,故汗而發之。

問曰:肌肉之外,皮膚之裡,首至足一身皆腫者,當作何治?答曰:亦宜汗之也,與身半以上同法。身半以上汗之者,尺寸之天地也,故汗之。肌肉之外,皮膚之裡,一身盡腫者,從天而汗之,此表裡之浮沉,凡治之法,當如是也。肺心肝腎中州以上俱宜汗,中州已下皆宜下,如小便利而渴,不宜汗,不宜下,以其重亡津液故也。

問曰:仲景云:少陰脈緊而沉,緊則為痛,沉則為水,小便則難。脈得諸沉,當附骨,身體腫重,水病脈出者死。王叔和云:水氣浮大即延生。二者不同,何也?答曰:少陰證當沉,故脈出者死也。此水附骨,以當沉而下出,則當微出本部,即是得生也。此個出字,出本部之外,故死也。

經云:陰陽俱虛,脈出者死,與此同意。水氣浮大即延生者,總而言之也。五臟六腑,上下表里,及諸部分,俱在其中矣。此陰盛而陽虛也,故暴出者死。何以然?少陰沉,知周身無陽也。水病滯塞不通,脈暴出,陽何以周流於一身,養育一體,故死也。腹上腫者屬厥陰,腰腫者屬腎。

水氣求責法

有沉而有力,有沉而無力。有浮而有力,有浮而無力。中得之,亦有有力無力。

水氣脈並藥

肺沉大腸浮

大腹皮,茯苓,甘遂,大戟,芫花,旋覆花,紫菀,陳皮,桑皮,杏仁,木香,葶藶,麻黃,梔子,芍藥,白朮,生薑皮

心沉小腸浮

桂,枳實,牽牛,芍藥,木通

脾沉胃浮

白朮,芍藥,生薑,赤小豆,棗,檳榔,黃耆,甘草,石膏

肝沉膽浮

川芎,芍藥,細辛

腎沉膀胱浮

澤瀉,茯苓,豬苓,白朮,木通,燈草,通草,牡蠣,滑石,澤蘭,附子,葶藶,瞿麥,車前子,防己

海藏集仲景水氣例(水氣源流,並出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。)

高低內外,輕重表裡,隨經補瀉,要當謹察肺、胃、腎三經,病即瘥也。

仲景葶藶大棗瀉肺湯治,喘嗽痰涎,面目浮腫。

甜葶藶,苦葶藶(等分),大棗

仲景枳朮湯治心下水結如盤。

仲景牡蠣澤瀉散治腰以下有水氣。

仲景生薑瀉心湯,治兩脅水氣,腹中雷鳴。

仲景甘草附子白朮桂枝湯,治陰證自汗,身微腫,風濕相搏,小便不利。

仲景真武湯,治少陰三二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,此為水氣。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不利而嘔者。

仲景十棗湯,大戟,芫花,甘遂(各等分)

三花神佑丸,十棗湯加牽牛,大黃,輕粉(水丸。)

除濕丹,神佑丸加乳香,沒藥,玄青丹

神佑丸加黃連,黃柏,青黛

上以上四方,藥極有毒,不可輕也。

白話文:

水腫

關於水氣的疑問與難點

醫書上說:「身體下半部腫脹的,應當用利小便的方式治療;身體上半部腫脹的,應當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」醫書又說:「身體上半部由天氣主導,身體下半部由地氣主導。天氣主導的部分,是在皮膚表面,所以在皮膚表面的,就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」

有人問:「肌肉之外,皮膚之內,從頭到腳全身都腫脹的,該如何治療?」回答是:「也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和治療身體上半部腫脹的方法相同。身體上半部發汗,是因為它對應著天地的陰陽,所以用發汗的方式。肌肉之外,皮膚之內,全身都腫脹的,就從天氣這個方面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這是病邪在表在裡的浮沉變化,所有治療的方法,都應該這樣。」肺、心、肝、腎及中焦以上部位的腫脹都適合用發汗,中焦以下的部位都適合用導瀉,如果小便順暢卻口渴,就不適合發汗或導瀉,因為這表示體內的津液已經嚴重耗損。

有人問:「張仲景說:『少陰脈象緊而沉,緊表示疼痛,沉表示有水,小便就會困難。脈象沉的,通常會貼著骨頭,身體腫脹沉重,水病出現脈象浮出的,就會死亡。』王叔和說:『水氣浮大表示可以存活。』這兩種說法不同,為什麼?」回答是:「少陰病脈象應該是沉的,所以脈象浮出表示死亡。這種水是附著在骨頭上的,如果脈象本應該沉卻反而是浮出的,就表示病邪已經到了體外,表示可以存活。這裡所說的『出』,是超出原本沉脈的位置,所以才會死亡。」

醫書說:「陰陽都虛弱,脈象浮出的人會死亡。」和這裡說的道理相同。水氣浮大表示可以存活,指的是概括的情況。五臟六腑,上下內外,以及各個部位,都在這個概括範圍內。這是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的情況,所以突然出現脈象浮出就會死亡。為什麼呢?少陰脈象沉,表示全身沒有陽氣了。水病導致氣機滯塞不通,脈象突然浮出,陽氣怎麼可能周流全身,滋養身體,所以會死亡。腹部以上腫脹屬於厥陰,腰部腫脹屬於腎。

辨別水氣的方法

脈象有沉而有力的,有沉而無力的;有浮而有力的,有浮而無力的。在脈的中央取脈,也有有力或無力。

治療水氣的脈象與藥物

肺沉大腸浮:用大腹皮、茯苓、甘遂、大戟、芫花、旋覆花、紫菀、陳皮、桑皮、杏仁、木香、葶藶、麻黃、梔子、芍藥、白朮、生薑皮。

心沉小腸浮:用桂枝、枳實、牽牛、芍藥、木通。

脾沉胃浮:用白朮、芍藥、生薑、赤小豆、棗、檳榔、黃耆、甘草、石膏。

肝沉膽浮:用川芎、芍藥、細辛。

腎沉膀胱浮:用澤瀉、茯苓、豬苓、白朮、木通、燈草、通草、牡蠣、滑石、澤蘭、附子、葶藶、瞿麥、車前子、防己。

海藏先生收集的張仲景治療水氣的案例 (水氣的來源,出自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)

無論水腫的位置高低、內外、輕重、表裡,都要根據經絡進行補瀉,一定要仔細觀察肺、胃、腎三條經絡,病就會痊癒。

張仲景的葶藶大棗瀉肺湯,治療喘咳痰多,面目浮腫。

藥方:甜葶藶、苦葶藶(等分),大棗。

張仲景的枳朮湯,治療心下有水結聚如盤。

張仲景的牡蠣澤瀉散,治療腰部以下有水氣。

張仲景的生薑瀉心湯,治療兩脅有水氣,腹中雷鳴。

張仲景的甘草附子白朮桂枝湯,治療陰證自汗,身體輕微腫脹,風濕病相互侵襲,小便不利。

張仲景的真武湯,治療少陰病二三天沒有好轉,到了四五天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自下利,這是水氣的表現。患者可能咳嗽、小便通暢或小便不利而嘔吐。

張仲景的十棗湯:大戟、芫花、甘遂(各等分)。

三花神佑丸:十棗湯加入牽牛、大黃、輕粉(做成水丸)。

除濕丹:神佑丸加入乳香、沒藥、玄青丹。

神佑丸加入黃連、黃柏、青黛。

以上四個藥方,藥性毒性很強,不可以輕易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