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20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20)

1. 傷勞倦

二味苦平,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引清氣上升也。氣亂於胸中,為清濁相干,用去白陳皮以理之。又能助陽氣上升,以散滯氣,助諸甘辛為用。脾胃氣虛不能升浮,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,榮血大虧,榮氣不營,陰火熾盛,是血中伏火日漸熬煎,血氣日減。心包與心主血,血減則心無所養,致使心亂而煩,病名曰悗。

悗者、心惑而煩悶不安也,故加辛甘微溫之劑生陽氣,陽生則陰長,故血虛以人參補之,更以當歸和之,少加黃柏以救腎水,能瀉陰中之伏火。如煩猶不止,少加生地黃補腎水,水旺而心火自降。如氣浮心亂,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則愈。以手捫之而肌表熱者,表證也。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,得微汗則已。

非正發汗,乃陰陽氣和自然汗出也。若更煩亂,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,皆血澀不足,加當歸身五分或一錢。如精神短少,加人參五分,五味子十二個。頭痛加蔓荊子三分,痛甚加川芎五分,頂痛腦痛加藁本五分、細辛三分,諸頭痛並用此四味足矣。若頭上有熱,則此不能治,別以清空膏主之。

如頭痛有痰,沉重懶倦者,乃太陰痰厥頭痛,加半夏五分,生薑三分。耳鳴目黃,頰頷腫,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,面赤,脈洪大者,以羌活二錢,防風、藁本各七分,甘草五分,通其經血。加黃芩、黃連各三分,消其腫。人參五分、黃耆七分,益元氣而瀉火邪,另作一服與之。

嗌痛頷腫,脈洪大面赤者,加黃芩、甘草各三分,桔梗七分。口乾嗌乾,加葛根五分,升引胃氣上行以潤之。久病痰嗽,肺中伏火,去人參,初病勿去之。冬月或春寒或秋涼時,各宜加不去根節麻黃半錢。如春令大溫,只加佛耳草、款冬花各五分。夏月病嗽,加五味子三、五枚,去心麥門冬五分。

如舌上白滑胎者,是胸中有寒,勿用之。夏月不嗽,亦加人參二分或三分,並五味子、麥門冬各等分,救肺受火邪也。食不下,乃胸中胃上有寒,或氣澀滯,加青皮、木香各三分,陳皮五分,此三味為定法。如冬月加益智仁、草豆蔻仁各五分。如夏月加黃芩、黃連各五分。如秋月加檳榔、草豆蔻、白豆蔻、縮砂各五分。

如春初猶寒,少加辛熱之劑,以補春氣之不足,為風藥之佐,益智、草豆蔻可也。心下痞,夯悶,加芍藥、黃連各一錢。如痞腹脹,加枳實、木香、縮砂仁各三分,厚朴七分。如天寒,少加乾薑或肉桂。心下痞,覺中寒,加附子、黃連各一錢。不能食而心下痞,加生薑、陳皮各一錢。

能食而心下痞,加黃連五分、枳實三分。脈緩有痰而痞,加半夏、黃連各一錢。脈弦四肢滿,便難而心下痞,加柴胡七分、黃連五分、甘草三分。胸中氣壅滯,加青皮二分。如氣促少氣去之。腹中痛者,加白芍藥五分、炙甘草三分。如惡寒冷痛者,加桂心三分。如惡熱喜寒而腹痛者,於已加白芍藥、甘草二味中,更加生黃芩三二分。

白話文:

傷勞倦

兩種藥物苦而平和,味道較淡的藥物,屬於陰中之陽,能引導清氣上升。胸中氣機紊亂,是因為清濁之氣相干擾,因此使用去白陳皮來調理。它還能幫助陽氣上升,散佈滯留的氣,輔助其他甘辛藥物發揮作用。脾胃氣虛不能上升,導致陰火損傷生髮之氣,營血大虧,營氣不能滋養,陰火熾盛,於是血中潛伏的火氣日漸煎熬,血氣日漸減少。心包與心臟主管血液,血液減少則心臟沒有營養,導致心神紊亂而煩躁,這種病症稱為「悗」。

悗,是指心神迷惑而煩悶不安,所以添加辛甘微溫的藥物來生發陽氣,陽氣生則陰氣長,因此用人參補益血虛,再用當歸調和,少量加入黃柏以滋補腎水,能瀉去陰中潛伏的火氣。如果煩躁仍然不止,可以少量加入生地黃補益腎水,腎水充足,心火自然下降。如果氣往上浮,心神紊亂,則用硃砂安神丸鎮定安神,就能痊癒。如果用手觸摸肌膚表面感到發熱,是表證,只需服用補中益氣湯一兩劑,稍微出點汗就好了。

這不是正常的發汗,而是陰陽氣和調之後自然汗出。如果仍然煩亂,或者腹部或全身有刺痛感,都是氣血瘀滯不足,可以加入當歸身五分或一錢。如果精神不足,加人參五分,五味子十二個。頭痛加蔓荊子三分,疼痛嚴重加川芎五分,頂部疼痛加藁本五分、細辛三分,各種頭痛都用這四味藥就足夠了。如果頭上有熱感,則此方不能治療,應另用清空膏治療。

如果頭痛伴有痰濕,感覺沉重懶倦,是太陰痰厥頭痛,加半夏五分,生薑三分。耳鳴目黃,面頰頷部腫脹,頸肩胛肘臂外側後方疼痛,面部發紅,脈搏洪大,用羌活二錢,防風、藁本各七分,甘草五分,疏通經絡血脈。加黃芩、黃連各三分,消腫。人參五分、黃耆七分,益氣元神,瀉去火邪,另作一劑服用。

咽喉疼痛,頷部腫脹,脈搏洪大,面部發紅,加黃芩、甘草各三分,桔梗七分。口乾咽乾,加葛根五分,提升胃氣上行以滋潤。久病痰嗽,肺中伏火,要去掉人參,初病則不要去掉。冬季或春寒秋涼時節,都應加入不去根節的麻黃半錢。如果春天氣溫很高,只加佛耳草、款冬花各五分。夏季患咳嗽,加五味子三五枚,去心麥門冬五分。

如果舌苔白滑,是胸中有寒,不要使用此方。夏季不咳嗽,也要加人參二分或三分,以及五味子、麥門冬各等分,以救治肺臟受火邪之害。食慾不振,是胸中或胃上有寒,或者氣機澀滯,加青皮、木香各三分,陳皮五分,這三味藥是固定用量。如果是冬季,加益智仁、草豆蔻仁各五分。如果是夏季,加黃芩、黃連各五分。如果是秋季,加檳榔、草豆蔻、白豆蔻、縮砂仁各五分。

如果早春仍然寒冷,少加辛熱藥物,以補益春季氣虛不足,作為祛風藥的輔助藥物,益智仁、草豆蔻都可以。心下痞悶,加芍藥、黃連各一錢。如果痞滿腹脹,加枳實、木香、縮砂仁各三分,厚朴七分。如果天冷,少加乾薑或肉桂。心下痞悶,感覺腹部寒冷,加附子、黃連各一錢。不能吃東西又心下痞悶,加生薑、陳皮各一錢。

能吃東西但心下痞悶,加黃連五分、枳實三分。脈象緩慢有痰且痞悶,加半夏、黃連各一錢。脈象弦急,四肢滿脹,大便困難,且心下痞悶,加柴胡七分、黃連五分、甘草三分。胸中氣機壅滯,加青皮二分。如果氣促少氣則去掉。腹部疼痛,加白芍藥五分、炙甘草三分。如果畏寒冷痛,加桂心三分。如果畏熱喜寒且腹痛,在已加白芍藥、甘草二味藥的基礎上,再加生黃芩三二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