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二冊 (6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二冊 (6)

1. 腸覃

腸覃者,寒氣客於腸外,與沖氣相搏,氣不得榮,因有所繫,癖而內著,惡氣乃起,瘜肉乃生,其始生也,大如雞卵,稍以益大,至其成,如懷子之狀,久者離歲,按之則堅,推之則移,月事以時下,此其候也。夫腸者大腸也,覃者延也。大陽以傳導為事,乃肺之腑也。肺主衛,衛為氣,得熱則泄,得冷則凝。

今寒客於大腸,故衛氣不榮,有所繫止而結瘕在內貼著,其延久不已,是名腸覃也。氣散則清,氣聚則濁,結為瘕聚,所以惡氣發起,瘜肉乃生,小漸益大,至期而鼓,其腹如懷子之狀也。此氣病而血未病,故月事不斷,應時而下,本非胎娠,可以此為辨矣。晞露丸、木香通氣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腸覃是寒氣入侵腸道外壁,與體內氣息相沖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形成結塊,久而久之就產生惡臭和瘜肉。剛開始時,瘜肉如雞蛋般大小,慢慢地會越來越大,最後像懷孕的肚子一樣鼓起來。如果拖延時間久了,就會變得堅硬,用手按壓可以移動。患者月經依然正常,這是判斷腸覃的關鍵。

2. 石瘕

石瘕者,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子門閉塞,氣不得通,惡血當瀉不瀉,衃以留止,日以益大,狀如懷子,月事不以時下,皆生於女子,可導而下。夫膀胱為津液之腑,氣化則能出焉。今寒客於子們,則氣塞而不通,血壅而不流,衃以留止,結硬如石,是名石瘕也。此病先氣病而後血病,故月事不來,則可宣導而下出者也。

《難經》云:任之為病,其內苦結,男子生七疝,女子為瘕聚,此之謂也。非大辛之劑不能已也,可服見睍丸、和血通經湯。

【診】:脈盛而緊,大堅以澀,遲而滑,皆脹也。關上脈虛則內脹。脹脈,浮大洪實者易治,沉細微弱者難治。唇偏舉者,脾偏傾,脾偏傾則善滿善脹。腹脹,身熱脈大,是逆也,如是者,不過十五日死矣。(脹或兼身熱,或兼如瘧狀,皆不可治,累驗。)腹大脹,四末清,脫形,泄甚,是逆也,如是者,不及一時死矣。

白話文:

石瘕是一種婦科疾病,發生在子宮內,由寒氣入侵子宮門戶,導致子宮門戶閉塞,氣血流通不暢,經血無法順利排出,積聚在子宮內,日益增大,摸起來像懷了孩子,且月經失調。這種病症只發生在女性身上,可以用藥物引導經血排出。膀胱負責儲存津液,氣化後才能排出體外。寒氣入侵子宮門戶,導致氣血不通,經血瘀積,形成堅硬的腫塊,這就是石瘕。這種疾病一開始是氣血不通,接著才是經血瘀積,所以月經不來可以用藥物疏通引導排出。

《難經》中提到,任脈生病,內部會產生結塊,男子會得七疝,女子則會得瘕聚,這就是石瘕。治療石瘕需要使用辛辣的藥物,可以使用見睍丸或和血通經湯。

診斷石瘕時,脈象表現為脈盛而緊,堅硬而澀,遲緩而滑,都屬於脹滿的脈象。關上脈虛則表示內臟脹滿。脹滿的脈象,浮大洪實的容易治療,沉細微弱的難以治療。嘴唇偏向一邊上揚,表示脾臟偏虛,脾臟偏虛則容易腹脹。腹脹伴隨身體發熱,脈象洪大,屬於逆氣,這種情況,最多十五天就會死亡。腹脹伴隨身體發熱,或像瘧疾一樣反覆發作,都不可治療,這是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。腹大脹滿,四肢冰冷,形體消瘦,腹瀉嚴重,也是逆氣,這種情況,不超過一個小時就會死亡。

腹脹便血,其脈大時絕,是逆也。嘔咳腹脹且餐泄,其脈絕,是逆也。少陰終者,面黑齒長而垢,腹脹閉,上下不通而終矣。太陰終者,腹脹閉,不得息,善噫善嘔,嘔則逆,逆則面赤,不逆則上下不通,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。

白話文:

肚子脹痛還拉血,脈搏有時強有時無,這是氣血逆流的表現。嘔吐咳嗽、肚子脹痛,而且飯後就拉肚子,脈搏消失,也是氣血逆流的表現。少陰經病症嚴重者,面色發黑、牙齒變長且有污垢,肚子脹痛且便秘,上下不通而死亡。太陰經病症嚴重者,肚子脹痛且便秘,呼吸困難,經常打嗝嘔吐,嘔吐時會臉紅,不嘔吐則上下不通,不通則面色發黑、皮膚乾燥粗糙而死亡。

3. 積聚

《內經》論積:有寒氣客於小腸募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泣不得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成積,謂之瘕者。有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伏瘕,為沉者。有脾傳腎為疝瘕者。有任脈為病,女子瘕聚者。有厥陰司天,溏泄瘕水閉者。有二陽三陰脈並絕,浮為血瘕。有腎脈小急,亦為瘕。有伏梁二:其一謂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,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。

其二謂氣溢於大腸,而著於肓,肓之原在臍下,故環臍而痛。《靈樞經》言積皆生於風雨寒暑,清濕喜怒。喜怒不節則傷臟,臟傷則病起於陰;陰既虛矣,則風雨襲陰之虛,病起於上而生積;清濕襲陰之虛,病起於下而成積。虛邪中人始於皮膚,皮膚緩則腠理開,開則邪從毛髮入,入則抵深,深則毛髮立,毛髮立則淅然,故皮膚痛。留而不去,傳舍於絡脈,則痛於肌肉,其痛之時息,大經乃代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中提到,寒氣停留在小腸募原附近,阻塞血液流通,血液無法順利流到大經脈,血氣淤積形成瘕。小腸的熱氣傳到到大腸,會形成伏瘕,症狀較為沉重。脾經的病氣傳到腎經,也會造成疝瘕。任脈生病,女性則會出現瘕聚。厥陰經司天,會出現溏泄瘕和水閉。二陽三陰脈同時阻塞,就會浮現血瘕。腎經氣血運行不暢,也會形成瘕。

伏梁有兩種:一是少腹部位腫脹,上下左右都有根部,包覆著大量的膿血,位於腸胃外側。二是氣體溢出到大腸,停留在肓部,肓部的原位在臍下,所以會繞著肚臍疼痛。《靈樞經》中提到,積聚的病症都是由風寒暑濕、清氣和喜怒情緒不調導致的。喜怒無常會損傷臟腑,臟腑受損就會從陰虛開始。陰氣虛弱時,風雨寒濕就會趁虛而入,病症從上而下發展,形成積聚。清氣和濕氣入侵陰虛部位,病症從下而上發展,也會形成積聚。外邪入侵人體,最初會從皮膚開始,皮膚鬆弛就會毛孔張開,邪氣就會從毛髮進入,深入到身體内部,導致毛髮豎立,皮膚就會感到刺痛。邪氣停留不散,會沿著經絡傳播,就會感到肌肉疼痛,疼痛時會暫時消失,因為大經脈會代償。

傳舍於經,則灑淅善驚。傳舍於輸,則六經不通,四肢則肢節痛,腰脊乃強。傳舍於伏沖之脈,則體重身痛。傳舍於腸胃,則賁響腹脹,多寒則腸鳴餐泄食不化,多熱則溏出麋。傳舍於腸胃之外,募原之間,(巳上數端,皆邪氣襲虛留而不去,以次相傳,未曾留著,無有定所。若留著而有定所,則不能傳矣,下文是也。

)留著於脈,稽留而不去,息而成積,不一其處。或著孫絡之脈者,往來移行腸胃之間,水湊滲注灌,濯濯有音,有寒則䐜滿雷引,故時切痛。或著於陽明之經者,則挾臍而居,飽食則益大,飢則益小。或著於緩筋者,似陽明之積,飽食則痛,飢則安。或著於腸胃之募原者,痛而外連於緩筋,飽食則安,飢則痛。

白話文:

如果邪氣停留於經脈,就會容易驚慌失措,四肢不靈活。如果邪氣停留於輸脈,就會導致六經不通暢,四肢關節疼痛,腰脊僵硬。如果邪氣停留於伏衝脈,就會感到身體沉重疼痛。如果邪氣停留於腸胃,就會出現胃部發出響聲、腹部脹滿,如果體寒則腸鳴、腹瀉、消化不良,如果體熱則腹瀉稀薄。如果邪氣停留於腸胃以外的募原部位,……(以上這些情況,都是因為邪氣趁虛而入,停留不去,逐漸蔓延,沒有固定位置。如果邪氣停留下來,有了固定位置,就不會再蔓延了。接下來說明邪氣停留的情況。)

如果邪氣停留於脈絡,長時間不去,就會形成積聚,位置不定。有時候會停留於孫絡脈,在腸胃之間來回移動,水氣匯聚滲入,發出嘩嘩的聲音,如果體寒則會感到腹部脹滿、疼痛牽引,時常感到劇烈疼痛。有時候會停留於陽明經,就會在肚臍附近停留,飽食後會更加明顯,飢餓時就會減小。有時候會停留於緩筋,跟陽明經的積聚相似,飽食後會感到疼痛,飢餓時則感覺舒適。有時候會停留於腸胃的募原部位,會感到疼痛,並且向緩筋部位蔓延,飽食後感覺舒適,飢餓時則感到疼痛。

或著於伏沖之脈者,按之應手而動,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,如湯沃之狀。或著於膂筋,在腸後者,飢則積見,飽則積不見,按之不得。或著於輸之脈者,閉塞不通,津液不下,孔竅乾壅,此邪氣之從外入內,從上下也。(此謂風雨襲陰之虛,病起於上而積生也。)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積也。

厥氣生足悗,足悗生脛寒,脛寒則血脈凝澀,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,入於腸胃則䐜脹,䐜脹則腸外之汁沫,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卒然多食飲則腸滿,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。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。腸胃之絡傷,則血溢於腸外,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,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邪停留在伏沖脈,按壓時會感到脈搏跳動,用手觸摸時會感受到熱氣下降至雙腿,就像熱水澆灌一樣。或者病邪停留在膂筋,在腸子後方,飢餓時積塊明顯,飽腹時積塊不明顯,按壓時摸不到。或者病邪停留在輸脈,阻塞不通,津液無法下降,孔竅乾澀,這是邪氣從外侵入內,從上往下造成的。這種情況是風雨侵襲陰虛,疾病從上而生,逐漸積聚形成的。積聚一開始形成,遇寒就會加重,寒氣凝結就會形成積塊。

寒氣積聚在足踝,足踝就會冰冷,脛骨也會寒冷,脛骨寒冷就會導致血脈凝滯,血脈凝滯就會使寒氣上行至腸胃,進入腸胃就會腹脹,腹脹就會使腸外汁液積聚無法散開,日積月累形成積塊。突然暴飲暴食就會腸胃脹滿,生活起居不規律,过度勞累就會損傷經絡。陽絡受損就會導致血液外溢,血液外溢就會鼻出血。陰絡受損就會導致血液內溢,血液內溢就會便血。腸胃的經絡受損,就會導致血液溢出到腸外,腸外的寒液與血液相互交融,就會凝聚在一起無法散開,最終形成積塊。

卒然外中於寒,若內傷於憂怒,則氣上逆,氣上逆則六輸不通,溫氣不行,凝血蘊裹而不散,津液澀滲,著而不去,而積皆成矣。(此謂清濕襲陰之虛,病起於下而成積也。)《內經》言積始末,明且盡矣。《難經》五積,不過就其中析五臟相傳,分部位以立其名。《金匱要略》以堅而不移者為臟病,名曰積。

以推移而不定者為腑病,名曰聚。然而二者原其立名之由,亦不過就其肓膜結聚之處,以經脈所過部分,屬臟者為陰,陰主靜,靜則牢堅而不移,屬腑者為陽,陽則推蕩而不定,以故名之耳。又有槃氣者,即飲食之氣滲注停積之名也。《巢氏病源》於積聚之外,復立癥瘕之名,謂由寒溫不調,飲食不化,與臟氣相搏結所生,其病不動者癥也。雖有癖而可推移者瘕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突然受到外寒侵襲,或是內心憂愁憤怒,就會導致氣逆上衝。氣逆上衝就會阻塞六條經絡的流通,溫暖的氣血無法運行,導致血瘀凝滯無法散開,津液也變得黏稠無法排出,最終積聚成病。這就是寒濕侵襲陰虛,從下而上發展成積聚的病理。

《內經》對積聚的形成過程講解得非常清楚完整。《難經》則將積聚分為五種,主要根據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,並依據病變部位來命名。

《金匱要略》將堅固不移的積聚稱為臟病,稱為積。而那些可以推動移動的積聚,則稱為腑病,稱為聚。

其實,無論是積還是聚,它們的命名都是根據肓膜結聚的部位,以及經脈所經過的臟腑來區分的。屬於臟的部位屬於陰,陰主靜止,所以積聚就堅固不移;而屬於腑的部位屬於陽,陽主運動,所以積聚就推蕩不定。

此外,還有一個名詞叫做“槃氣”,指的是飲食的精氣滲透停留在體內而形成的積聚。

《巢氏病源》除了積聚之外,還提出了癥瘕的概念。癥瘕是指由於寒熱失調、飲食不消化,與臟腑氣機相互搏結而產生的病變。其中,癥指的是固定不動的積聚,而瘕指的是雖然有癖,但可以推動移動的積聚。

瘕者假也,虛假可動也。張子和謂五積者,因受勝己之邪,而傳於己之所勝,適當旺時,拒而不受,復還於勝己者,勝己者不肯受,因留結為積,故肝之積得於季夏戊己日云云。此皆抑鬱不伸而受其邪也。豈待司天克運,然後為郁哉。故五積六聚,治同郁斷,如伏梁者火之郁,火鬱則發之是也,復述九積丸。

食積,酸心腹滿,大黃、牽牛之類,甚者礞石、巴豆。酒積,目黃口乾,葛根、麥糵之類,甚者甘遂、牽牛。氣積,噫氣痞塞,木香、檳榔之類,甚者枳殼、牽牛。涎積,咽如拽鋸,硃砂、膩粉之類,甚者瓜蒂、甘遂。痰積,涕唾稠黏,半夏、南星之類,甚者瓜蒂、藜蘆。癖積,兩脅刺痛,三稜、廣朮之類,甚者甘遂、蠍稍。

白話文:

「瘕」是一種虛假之物,虛假的东西是可以移动的。张子和说「五积」是因为人受到胜己之邪气的侵袭,而传染到自己所胜的地方,恰逢旺盛之时,身体抵抗而不接受,邪气又回到胜己者那里,胜己者也不肯接受,于是就停留在那里形成结块,所以肝脏的积块会出现在季夏戊己日等等。这些都是由于郁结不通,没有得到伸展而受到邪气侵袭造成的。难道一定要等到司天克运的时候,才会形成郁结吗?所以「五积六聚」的治疗方法都一样,就是要疏通郁结。就像房梁上的火,火郁结了就要把它发散出去,这就是道理。再来说说「九积丸」。

如果饮食积滞,就会出现胃酸、腹胀,这时要用大黄、牵牛等药物治疗,严重者则要用礞石、巴豆。如果饮酒积滞,就会出现眼睛发黄、口干,这时要用葛根、麦糵等药物治疗,严重者则要用甘遂、牵牛。如果气滞,就会出现打嗝、胸闷,这时要用木香、槟榔等药物治疗,严重者则要用枳壳、牵牛。如果涎液积滞,就会出现咽喉像锯子一样摩擦的感觉,这时要用硃砂、腻粉等药物治疗,严重者则要用瓜蒂、甘遂。如果痰液积滞,就会出现鼻涕、唾液粘稠,这时要用半夏、南星等药物治疗,严重者则要用瓜蒂、藜蘆。如果癖块积滞,就会出现两侧肋骨刺痛,这时要用三稜、廣朮等药物治疗,严重者则要用甘遂、蠍稍。

水積,足脛脹滿,郁李、商陸之類,甚者甘遂、芫花。血積,打撲肭瘀、產後不月,桃仁、地榆之類,甚者虻蟲、水蛭。肉積,⿸疒贅瘤核癧,膩粉、白丁香,砭刺出血,甚者硇砂、阿魏。每見子和辯世俗之訛,必引《內經》為證。若此者,論病是從《難經》五積之名。論治立九積丸,是從《病源》攻其所食之物。

白話文:

身體裡若有水份積聚,導致腳脛腫脹,可用郁李、商陸等藥物治療,嚴重者則用甘遂、芫花。若是血液積聚,例如跌打損傷瘀血或產後惡露不淨,可用桃仁、地榆等藥物,嚴重者則用虻蟲、水蛭。若是有肉積,例如贅瘤、核、癧等,可用膩粉、白丁香等藥物治療,並以砭石刺破出血,嚴重者則用硇砂、阿魏。每當遇到有人誤解醫理,我都會引用《內經》來佐證。像這種情況,論病症應依據《難經》中的五積理論,論治療則應根據《病源》中的九積丸,針對積聚的病源進行治療。

《內經》之義,則未有發明。然則用《內經》之義而治當何如?曰《內經》分六淫六邪,喜怒飲食,起居房勞,各有定治之法。今既論積瘕由內外邪所傷,豈不以諸邪之治法,盡當行於其間乎。邪自外入者,先治其外,邪自內生者,先治其內。然而天人之氣,一陰陽也。是故人氣中外之邪,亦同天地之邪也。

從手經自上而下者,同司天法平之。從足經自下而上者,同在泉法治之。從五臟氣之相移者,同五運郁法治之。從腸胃食物所留者,則奪之消之,去菀陳莝也。若氣血因之滯者,則隨其所在以疏通之。因身形之虛,而邪得以入客稽留者,必先補其虛,而後瀉其邪。大抵治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,初治其邪入客後積塊之未堅者,當如前所云,治其始感之邪與留結之,客者除之、散之、行之,虛者補之,約方適其主所為治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的道理,還沒有被完全闡明。那麼,要怎麼樣才能用《內經》的道理來治病呢?《內經》將六淫六邪、喜怒飲食、起居房勞等都分門別類,並有特定的治療方法。既然已經論述積瘕是由內外邪氣所傷而導致的,那麼,是不是應該用治療各種邪氣的方法,來對症下藥呢?邪氣從外侵入的,就先治療外在;邪氣從內部產生的,就先治療內部。然而,天地人和人體的氣,都屬於陰陽之氣。所以,人體內外受到的邪氣,也和天地間的邪氣一樣。

從手經向上而下的病症,就用司天法來平復它。從足經向下而上的病症,就用在泉法來治療它。從五臟氣互相影響而產生的病症,就用五運郁法來治療它。從腸胃積留食物而產生的病症,就用奪除、消化的方法,清除積聚的穢物。如果氣血因為病邪而滯留的,就根據其所在的位置,疏通它。如果因為身體虛弱,讓邪氣得以侵入並停留的,就必須先補虛,才能瀉邪。總的來說,治療這種疾病,要分為初、中、末三種方法。初治是治療邪氣侵入身體,積塊尚未堅硬的階段,應該像前面所說的,治療其初始的邪氣,以及留結的邪氣。要把侵入的邪氣去除、散開、流通,虛弱的要補益,用藥方要適合症狀,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。

及乎積塊已堅,氣鬱已久,變而為熱,熱則生濕,濕熱相生,塊日益大,便從中治,當祛濕熱之邪,其塊之堅者削之,咸以耎之,比時因邪久湊,正氣尤虛,必以補瀉迭相為用。若塊消及半,便從末治,即住攻擊之劑,因補益其氣,兼導達經脈,使榮衛流通,則塊自消矣。凡攻病之藥,皆是傷氣損血。

故經曰:大毒治病,十去其五,小毒治病,十去其七,不得過也。潔古云:壯人無積,虛人則有之,皆由脾胃怯弱,氣血兩衰,四時有感,皆能成積。若遽以磨堅破結之藥治之,疾似去而人已衰矣。乾漆、硇砂、三稜、牽牛、大黃之類,得藥則暫快,藥過則依然,氣愈消疾愈大,竟何益哉。故善治者,當先補虛,使血氣壯,積自消,如滿座皆君子,則小人自無容地也。

白話文:

當腫塊長期積聚變硬,氣鬱結久了轉為熱,熱氣又會產生濕氣,濕熱相互滋生,腫塊便會越來越大。此時應從內部治療,去除濕熱之邪,對於堅硬的腫塊要軟化它,並配合時間的力量,讓邪氣逐漸消散。但由於長期的邪氣侵襲,正氣已經虛弱,所以必須以補益和瀉下交替使用。如果腫塊消退了一半,就可以從末端治療,也就是持續使用攻堅的藥物,同時補益氣血,疏通經脈,讓氣血運行通暢,腫塊自然會消散。不過,攻克疾病的藥物,往往會傷氣損血。

古籍記載:「劇毒的藥物治療疾病,只能治癒五成;毒性較小的藥物治療疾病,只能治癒七成,不可過度使用。」潔古先生說:「體質強壯的人不會積聚病灶,體質虛弱的人則容易積聚,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氣血衰敗,受到四時之氣的影響而導致。如果貿然使用磨碎堅硬腫塊的藥物治療,疾病看似消退,但人卻已經虛弱了。」乾漆、硇砂、三稜、牽牛、大黃等藥物,雖然可以暫時緩解病情,但藥效一過,病情依舊,氣血越虛,疾病越嚴重,毫無益處。因此,善於治病的人,應該先補益虛弱之處,讓氣血充盈,腫塊自然會消散,就像滿屋子都是君子,小人自然無處容身。

不問何臟,先調其中,使能飲食,是其本也。東垣云:許學士云,大抵治積,或以所惡者攻之,所喜者誘之,則易愈。如硇砂、阿魏治肉積,神麯、麥糵治酒積,水蛭、虻蟲治血積,木香、檳榔治氣積,牽牛、甘遂治水積,雄黃、膩粉治痰積,礞石、巴豆治食積,各從其類也。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,則難取效。

須要認得分明,是何積聚,兼見何證,然後增加佐使之藥,不爾反有所損,要在臨時通變也。治積當察其所痛,以知其病有餘不足,可補可瀉,無逆天時。詳臟腑之高下,如寒者熱之,結者散之,客者除之,留者行之,堅者削之,強者奪之,咸以耎之,苦以瀉之,全真氣藥補之,隨其所積而行之。節飲食,慎起居,和其中外,可使必已。

白話文:

治療任何積聚,首先要調和身體內部,讓患者能正常飲食,這是根本之道。東垣先生引用許學士的話說,治療積聚,通常用患者厭惡的東西來攻破它,用他們喜歡的東西來引導它,更容易治癒。例如,硇砂和阿魏治療肉積,神麯和麥糵治療酒積,水蛭和虻蟲治療血積,木香和檳榔治療氣積,牽牛和甘遂治療水積,雄黃和膩粉治療痰積,礞石和巴豆治療食積,各取其類。如果用多種藥物一起治療,則效果難以顯著。

必須要清楚地辨別是什麼積聚,以及患者出現哪些症狀,然後再增加輔助藥物,否則可能反而造成傷害,必須臨機應變。治療積聚要觀察患者疼痛的部位,以此判斷病症是虛症還是實症,可補可瀉,不可違背自然規律。詳細了解臟腑的位置高低,如寒者用熱藥治療,結者用散結藥治療,客邪者用祛邪藥治療,留滯者用通利藥治療,堅硬者用軟堅藥治療,強盛者用奪其勢的藥治療,咸味藥物用來軟化,苦味藥物用來瀉下,全真氣的藥物用來補益,根據積聚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。控制飲食,注意起居,調和內外,才能達到治愈的效果。

不然,遽以大毒之劑攻之,積不能除,反傷正氣,終難復也,可不慎歟。肝之積,名曰肥氣,在左脅下,如覆杯,有頭足,久不愈,令人嘔逆,或兩脅痛,牽引小腹,足寒轉筋,久則如瘧,宜大七氣湯煎熟待冷,卻以鐵器燒通紅,以藥淋之,乘熱服,兼吞肥氣丸。肺之積,名曰息賁,在右脅下,大如覆杯,氣逆背痛,或少氣喜忘目瞑,膚寒皮中時痛,如蝨緣針刺,久則咳喘,宜大七氣湯加桑白皮、半夏、杏仁各半錢,兼吞息奔丸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採取適當的方法,而是立即使用強烈的藥物進行治療,那麼病狀不但無法消除,反而會傷害身體的正常功能,最終恢復起來變得困難,這不是非常謹慎的做法嗎?

對於肝部的積聚,我們稱之為「肥氣」,它位於左側的肋骨下方,形狀類似覆蓋著杯子,有頭和腳。如果長期未能得到治療,可能會引起噁心和嘔吐,或者兩側肋骨疼痛,連帶影響小腹,腳部寒冷,甚至導致肌肉抽搐。長時間下去,這種症狀可能類似於發燒,適合使用「大七氣湯」煮熟後放涼,接著用鐵器燒至紅熱,再用藥液淋灑,趁熱服用,並同時吞服「肥氣丸」。

對於肺部的積聚,我們稱之為「息賁」,它位於右側的肋骨下方,大小類似覆蓋著杯子。這時會出現呼吸困難,背痛,或是出現虛弱、容易忘事、眼睛閉合的情況,皮膚冰冷,皮下時常感到疼痛,類似於針刺。長期下去可能會導致咳嗽和喘息,適合使用「大七氣湯」加上「桑白皮」、「半夏」和「杏仁」(每種各半錢)進行調製,並同時吞服「息奔丸」。

心之積,名曰伏梁,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,久不愈,令人病煩心腹熱咽乾,甚則吐血,宜大七氣湯加石菖蒲、半夏各半錢,兼吞伏梁丸。脾之積,名曰痞氣,在胃脘,大如覆杯,痞塞不通,背痛心疼,飢減飽見;腹滿吐泄,久則四肢不收,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,足腫肉消,宜大七氣湯下紅丸子,兼吞痞氣丸。

腎之積,名曰賁豚,發於少腹,上至心,若豚狀,或下或上無時,飢見飽減,小腹急,腰痛,口乾目昏,骨冷,久不已,令人喘逆,骨痿少氣,宜大七氣湯倍桂加茴香、炒練子肉各半錢,兼吞奔豚丸。雜積通治,萬病紫菀丸,《局方》溫白丸、厚朴丸。熱積,寒取之,《千金》硝石丸、醋煮三稜丸、神功助化散、聖散子。

白話文:

心臟積聚的病症,叫做伏梁,從肚臍上方開始,大小像手臂一樣,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,長期不癒,會讓人感到心煩、腹熱、口乾,嚴重時還會吐血,應該服用大七氣湯,再加入石菖蒲、半夏各半錢,並且同時服用伏梁丸。

脾臟積聚的病症,叫做痞氣,位於胃脘,大小像覆蓋的杯子,導致痞塞不通,背部疼痛、心痛,飢餓時症狀減輕,飽腹時症狀加重;肚子脹滿、腹瀉,時間久了,四肢无力,出現黃疸,飲食無法轉化為肌膚,腳腫肉消,應該服用大七氣湯,加入紅丸子,並且同時服用痞氣丸。

腎臟積聚的病症,叫做賁豚,從小腹開始,向上延伸到心臟,形狀像小豬一樣,有時向上,有時向下,沒有規律,飢餓時症狀減輕,飽腹時症狀加重,小腹疼痛、腰痛,口乾目昏、骨骼冰冷,長期不癒,會讓人呼吸急促,骨頭痿軟、氣息短促,應該服用大七氣湯,加入倍量的桂枝,再加入茴香、炒練子肉各半錢,並且同時服用奔豚丸。

各種積聚的通治方法,可以用萬病紫菀丸;《局方》中的溫白丸、厚朴丸也可以。熱性積聚,可以用寒性藥物治療,例如《千金》中的硝石丸、醋煮三稜丸、神功助化散、聖散子。

寒積,熱取之,雞爪三稜丸、硇砂煎丸、紅丸子。胃弱少食,勿與攻下,二賢散常服,塊亦自消。驚風成塊者,妙應丸加穿山甲炒、鱉甲燒各三錢,玄胡索、蓬朮各四錢,每五十丸加至七十丸,以利為度。脅痛有塊,龍薈丸加薑黃、桃仁各半兩,蜜丸。龍薈丸加白鴿糞,大能消食積,或入保和丸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有寒積,可以用溫熱的方式治療,例如雞爪三稜丸、硇砂煎丸、紅丸子。如果胃弱食量少,不要使用攻下藥物,可以長期服用二賢散,積塊自然會消失。如果是驚風導致的積塊,可以用妙應丸加炒穿山甲、燒鱉甲各三錢,玄胡索、蓬朮各四錢,每服五十到七十丸,以通暢為準。如果肋骨疼痛並有積塊,可以用龍薈丸加薑黃、桃仁各半兩,做成蜜丸服用。龍薈丸加入白鴿糞,可以有效消食積,也可以加入保和丸。

肉積,阿魏丸。有正當積聚處,內熱如火,漸漸遍及四肢,一日數發,如此二三日又愈,此不當攻其熱。又有元得熱病,熱留結不散,遂成癥癖,此卻當用去熱之劑。有病癥瘕腹脹,純用三稜、莪朮以酒煨服,下一物如黑魚狀而愈,或加入香附子用水煎,多服取效。又有病此者,用姜蘇湯吞六味丸。

六味者,乃小七香丸、紅丸子、小安腎丸、連翹丸、三稜煎、理中丸,六件等也。有飲癖結成塊,在脅腹之間,病類積聚,用破塊藥多不效,此當行其飲。宜導痰湯、五飲湯。何以知為飲,其人先曾病,瘥,口吐涎沫清水,或素來多痰者是也。又多飲人結成酒癖,肚腹積塊,脹急疼痛,或全身腫滿,肌黃少食,宜十味大七氣湯,用紅酒煎服。腹中似若瘕癖,隨氣上下,未有定處,宜散聚湯。

白話文:

肉積治療方法

肉積,可以用阿魏丸治療。

如果積聚的位置正確,內熱如同火燒,逐漸蔓延至四肢,一天發作數次,持續兩三天後又痊癒,這種情況不應該攻其熱。

還有一些是因為曾經患熱病,熱氣留滯結聚不散,進而形成癥癖,這種情況則需要使用去熱的藥物。

如果患有癥瘕腹脹,可以單純使用三稜、莪朮用酒煨服,排出一物如同黑魚狀即可痊癒,也可以加入香附子用水煎服,多服即可見效。

還有一些患有此病的人,可以用姜蘇湯吞服六味丸。

六味指的是小七香丸、紅丸子、小安腎丸、連翹丸、三稜煎、理中丸,六種藥物。

如果因為飲酒過度形成塊狀積聚在脅腹之間,類似積聚,使用破塊藥物往往無效,這種情況應該要行氣利水。應該使用導痰湯、五飲湯。

如何判斷是飲酒過度導致的積聚?患者曾經患病痊癒後,口吐涎沫清水,或者平時就容易痰多,就屬於這種情況。

還有一些人因為過度飲酒形成酒癖,導致肚子積聚塊狀物,脹痛難忍,甚至全身浮腫,皮膚發黃,食慾不振,應該使用十味大七氣湯,用紅酒煎服。

如果腹中似有瘕癖,隨著氣息上下浮動,沒有固定位置,應該使用散聚湯。

若氣作痛,遊走心腹間,攻刺上下,隱若雷鳴,或已成積,或未成積,沉香降氣散。(戴用全蠍一個劈破煎湯,調蘇合香丸。)以上磨積之藥,必用補氣血藥相兼服之,積消及半即止。若純用之致死,乃醫殺之也。貼塊,三聖膏,琥珀膏,大黃、朴硝各等分為末,大蒜搗膏和勻貼。

熨症方,吳茱萸碎之,以酒和煮,熱布裹熨症上,冷更炒,更番用之,症移走、逐熨之,候消乃止。

白話文:

如果感覺氣體在肚子裡疼痛,來回遊走,又像針刺般上下攻擊,隱隱作響如同雷鳴,可能是已經形成積聚,也可能是尚未形成積聚,可以用沉香降氣散治療。如果疼痛嚴重,可以用全蠍一個劈開,煎湯,並配合蘇合香丸服用。以上治療積聚的藥方,一定要配合補氣血的藥物一起服用,積聚消散一半即可停止。如果只用這些藥物,可能會導致死亡,這是醫生的過失。另外可以用三聖膏、琥珀膏,以及大黃、朴硝等量研磨成粉,再用大蒜搗成膏狀,混合在一起敷貼患處。

對於這種疼痛,可以用吳茱萸粉末,用酒混合煮沸,再用熱布包裹敷貼患處,等布冷了就再加熱,反复使用,疼痛會隨著敷貼移動,直到消失為止。

【婦人血塊】加減四物湯、當歸丸、牡丹散。

【息積】乃氣息痞滯於脅下,不在臟腑榮衛之間,積久形成,氣不幹胃,故不妨食,病者脅下滿,氣逆息難,頻歲不已。化氣湯。

【倒倉法】用肥嫩黃牡牛肉二十斤,(必得三十斤方可,寧使多,勿使不及。)切成小塊,去筋膜,長流水煮糜爛,以布濾去滓,取淨汁再入鍋中,慢火熬至琥珀色則成矣。令病人預先斷欲食淡,前一日不食晚飯,設密室,令明快而不通風,置穢桶及瓦盆,貯吐下之物,置一瓷盆,盛所出之溺。

白話文:

婦女出現血塊,可以服用加減四物湯、當歸丸、牡丹散來調理。

息積是氣息停滯在脅下,不在臟腑之間,時間久了就形成了積塊,因為氣不影響胃口,所以不妨礙食慾。病人會感到脅下滿脹,氣逆呼吸困難,這種情況可能持續好幾年。可以用化氣湯來治療。

倒倉法是用肥嫩的黃牛肉二十斤(必須要三十斤,寧可多一點,不可少),切成小塊,去掉筋膜,用流動的水煮到爛透,用布濾去渣滓,取乾淨的汁液再放入鍋中,小火熬到琥珀色就完成了。病人要提前忌口,吃清淡的食物,前一天晚上不吃饭,找一个密闭的房间,要明亮但不通风,放好吐瀉的桶和盆,再放一个瓷盆用来盛接排出的尿液。

至日病者入室,以汁飲一鍾,少時又飲一鍾,積數十鍾,寒月則重湯溫而飲之,任其吐利,病在上者欲其吐多,病在下者欲其利多,上中下俱有者,欲其吐利俱多,全在活法而為之緩急多寡也。(連進之急則逆上而吐多,緩則順下而利多矣。)視其所出之物,必盡病根乃止。

吐利後必渴,不得與湯,以所出之溺飲之,名輪迴酒,非惟可以止渴,抑且可以浣濯余垢。行後倦睡覺飢,先與稠米湯飲,次與淡稀粥,三日後方與少菜羹,次與厚粥軟飯調養半月或一月,覺精神煥發,形體輕健,沉疴悉安矣。其後忌牛肉數(一作五年)。夫牛、坤土也,黃土之色也,以順為性,而效法乎干,以為功者,牡之用也。

白話文:

病人一發病就要趕緊進屋,喝下藥汁,喝完一碗後,過一會兒再喝一碗,如此喝上好幾碗。天氣寒冷時,就用溫水把藥湯溫熱後再喝。讓病人盡情地嘔吐或腹瀉,如果病症在上半身,就希望病人多吐,如果病症在下半身,就希望病人多拉。如果上下半身都有病症,就希望病人又吐又拉。如何處理就看病人的情況,要靈活掌握吐瀉的程度和速度。(如果病勢緊急,就採取逆上而吐的治療,如果病勢緩慢,就採取順下而利瀉的治療。)觀察病人吐瀉出來的物質,一定要把病根完全清除才停止。

吐瀉後病人一定會口渴,但不能喝湯,要喝自己吐瀉出來的水,叫做「輪迴酒」,不僅可以解渴,還可以洗滌殘留的污垢。病癒之後,病人會感到疲倦、想睡覺、肚子餓,先喝濃稠的米湯,然後喝稀粥,三天後才能吃少量蔬菜羹,再之後再吃稠粥和軟飯,調理半個月或一個月,就會感到精神煥發,身體輕盈健壯,舊病全部痊癒。之後要忌口牛肉幾年,因為牛屬於坤土,是黃土的顏色,性情順和,而效法於乾,具有效力的作用,是雄性的功能。

肉者、胃之樂也,熟而為液,無形之物也,橫散入肉絡,由腸胃而滲透肌膚皮毛爪甲,無不入也。積聚久而形質成,依附腸胃回薄曲折處,以為棲泊之窠臼,阻礙津液氣血,熏蒸燔灼成病,自非刮腸剖骨之神妙,可以銖兩丸散,窺犯其藩牆戶牖乎。

肉液之散溢,腸胃受之,其厚皆倍於前,有似乎腫,其回薄曲折處,肉液充滿流行,有如洪水泛漲,浮槎陳朽,皆推逐盪漾,順流而下,不可停留,表者因吐而汗,清道者自吐而湧,濁道者自泄而去,凡屬滯礙,一洗而空。牛肉全重厚和順之性,盎然渙然,潤澤枯槁,補益虛損,寧無精神煥發之樂乎。

【霞天膏】即倒倉法。有人指授韓懋天爵投煎劑治痰,而遂推廣之。黃牯牛一具,選純黃肥澤無病才一二歲者,上洗淨,取四腿項脊,去筋膜,將精肉切作塊子如慄大,秤三十斤,或四五十斤,於靜室以大銅鍋或新鐵鍋,加長流水煮之,不時攪動。

白話文:

吃肉是滿足胃口的事,肉熟了就化為液體,變成無形的物質,四處流散,滲透到全身的肌肉、血管、皮膚、毛髮、指甲,無處不到。這些肉液長時間積聚,就會形成固體,依附在腸胃的回腸、曲腸等彎曲處,像築巢一樣停留在那里,阻礙津液和氣血流通,造成熱氣薰蒸,最終生病。想要去除這些積聚的肉液,除非用刮腸剖骨的神奇方法,否則只能用些微的藥丸和散劑,試著觸碰它們的邊緣。

肉液散溢,腸胃吸收,會讓腸胃變得比以前更厚實,看起來像腫脹了一樣。在腸胃的回腸、曲腸等彎曲處,肉液充盈流動,就像洪水泛濫一樣,任何沉積物都被沖走,順著水流向下,無法停留。表面的疾病會透過嘔吐和流汗排出,清通的管道則會自然嘔吐排出,濁塞的管道則會自然排泄。所有堵塞的地方,都會被沖洗乾淨。牛肉性溫和厚重,能滋潤乾燥,補益虛損,難道沒有精神煥發的喜悅嗎?

「霞天膏」就是倒倉法。有人指點韓懋天爵用煎劑治療痰症,他便將此方法推廣開來。選一隻純黃色、肥胖、無病、一兩歲的黃牛,洗淨後取四肢和脊柱部位,去除筋膜,將精肉切成栗子大小的塊,大約三十斤或四五十斤,放在靜室里用大銅鍋或新鐵鍋,加入長流水煮,不停地攪拌。

另以一新鍋煮沸湯旋加,常使水淹肉五六寸,掠去浮沫,直煮至肉爛如泥,漉去渣,卻將肉汁以細布漉入小銅鍋,用一色桑柴,文武火候,不住手攪,不加熟水,只以汁漸如稀餳,滴水不散,色如琥珀,其膏成矣。(此節火候,最要小心,不然壞矣。)大段每肉十二斤,可煉膏一斤,瓷器盛之。

用調煎劑,初少漸多,沸熱自然溶化。用和丸劑,則每三分攙白麵一分,同煮為糊,或同煉蜜。寒天久收若生黴,用重湯煮過,熱天冷水窨之,可留三日。

【診】:細而附骨為積,寸口見之積在胸中,微出寸口,積在喉中,關上積在臍傍,上關下積在心下,微下關積在少腹,尺中積在氣街,脈出在右積在右,脈出在左積在左,脈左右兩出,積在中央。沉而有力為積。脈浮而毛,按之辟易,脅下氣逆,背相引痛,為肺積。沉而芤,上下無常處,胸滿悸,腹中熱,名心積。

白話文:

將新鍋裝滿水煮沸,再放入肉,保持水位高於肉五到六寸,去除浮沫,不斷煮至肉軟爛如泥,濾去渣滓。然後用細布將肉汁濾入小銅鍋,用桑柴文火慢煮,不斷攪拌,不加任何清水,只用肉汁慢慢熬煮,直到濃稠如稀粥,滴水不散,顏色像琥珀一樣,就成了肉膏。這一步的火候控制非常重要,稍有不慎就會失敗。每十二斤肉可以煉出一斤肉膏,裝入瓷器保存。

可以用肉膏煎服藥劑,一開始少放,慢慢增加,沸水自然就能溶解。如果要製成丸劑,就將三分肉膏和一分白麵一起煮成糊狀,或者加入蜂蜜。冬天保存時間久了容易發霉,可以用熱水煮過再保存;夏天則可以用冷水浸泡,可以保存三天。

診脈方面:脈象細弱,貼近骨頭,是積聚在體內的病症。寸口脈象細弱,積聚在胸部;脈象微弱,積聚在喉嚨;關上脈象細弱,積聚在腹部周圍;上關下脈象細弱,積聚在心窩處;微下關脈象細弱,積聚在下腹部;尺中脈象細弱,積聚在氣街處;脈象偏右,積聚在右側;脈象偏左,積聚在左側;脈象左右兩邊都出現,積聚在身體中央。沉而有力,也是積聚的病症。脈象浮而細弱,按壓後容易消失,脅下氣逆,背部相連疼痛,是肺積。沉而空虛,位置不定,胸部滿悶心悸,腹部發熱,是心積。

弦而細,二脅下痛,邪走心下,足腫寒重,名肝積。沉而急,苦腎與腰相引痛,飢見飽減,名腎積。浮大而長,飢減飽見,腹滿泄嘔,脛腫,名脾積。寸口沉而橫,脅下及腹有橫積痛,左手脈橫症在左,右手脈橫症在右,脈頭大者在上,頭小者在下。脈弦,腹中急痛,為瘕。

脈細微者,為癥。脈沉重而中散者,因寒食成癥,脈左轉而沉重者,氣症在胃中,右轉出不至寸口者,內有肉症也。脈細而沉時直者,身有癰,若腹中有伏梁。脈沉小而實者,胃中有積聚,不下食,食即嘔吐。脈沉而緊者,心下有寒時痛,有積聚。關上脈大而尺寸細者,必心腹冷積。

遲而滑,中寒有癥結。弦而伏者,腹中有症不可轉也,必死不治。虛弱者死,堅強急者生。

白話文:

脈搏細而緊,兩肋下疼痛,邪氣入侵心下,腳腫寒重,稱為肝積。脈搏沉而急,腎臟和腰部牽連疼痛,飢餓時覺得飽,飽食後又覺得減少,稱為腎積。脈搏浮大而長,飢餓時覺得減少,飽食後又覺得飽,腹部脹滿、嘔吐、小腿腫脹,稱為脾積。寸口脈沉而橫,肋下及腹部有橫向的積聚疼痛,左手脈橫症在左側,右手脈橫症在右側,脈頭大的在上,頭小的在下。脈搏弦,腹部急痛,是瘕。

脈搏細微,是癥。脈搏沉重而中間散亂,是因為寒食導致癥,脈搏向左轉而沉重,氣症在胃中,向右轉而不到寸口,內有肉症。脈搏細而沉,直而平,身體有癰,好像腹中有伏梁。脈搏沉小而實,胃中有積聚,吃不下東西,吃了就嘔吐。脈搏沉而緊,心下有寒時疼痛,有積聚。關上脈大而寸口脈細,必然是心腹冷積。

脈搏遲緩而滑,腹部寒涼有癥結。脈搏弦而伏,腹中有癥無法轉移,必然會死,無法治療。虛弱的人會死,堅強急促的人會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