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22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22)

1. 傷勞倦

【內傷末傳寒中病似外感陰證】腹脹,胃脘當心痛,上支兩脅,隔噎不通,或涎唾,或清涕,或多溺,足下痛,不能任身履地,骨乏無力,喜唾,兩丸多冷,陰陰作痛,或妄見鬼狀夢亡人,腰背胛眼脊膂皆痛,不渴不瀉,脈盛大以澀,名曰寒中。治用神聖復氣湯、白朮附子湯、草豆蔻丸。

【似外感陽明中熱證】有天氣大熱時勞役得病,或路途勞役,或田野中勞役,或身體怯弱食少勞役,或長齋久素胃氣久虛勞役。其病肌體壯熱,躁熱悶亂,大惡熱,渴飲水,此與陽明傷寒熱白虎湯證相似,鼻口中氣短促上喘,此乃脾胃久虛,元氣不足之證,身亦疼痛,至日西作,必譫語熱渴悶不止,脈洪大空虛或微弱。白虎湯證,其脈洪大有力,與此內傷中熱不同,治用清暑益氣湯。

飢困勞役之後,肌熱躁熱,困渴引飲,目赤面紅,晝夜不息,其脈大而虛,重按全無。經曰:脈虛則血虛,血虛則發熱,證象白虎,惟脈不長實為辨也。誤服白虎湯必危,宜黃耆當歸補血湯。

【似外感惡風寒證】有因勞役坐臥陰涼處後,病表虛不任風寒,少氣短促,懶言語,困弱無力。此因勞役辛苦,腎中陰火沸騰,後因脫衣或沐浴,歇息於陰涼處,其陰火不行,還歸皮膚,腠理極虛無陽,被風與陰涼所遏,以此表虛不任風寒,與外感惡風相似。不可同外感治,宜用補中益氣湯。

【內傷似外感雜證】飲食失節,勞役所傷,脾胃中州變寒,走痛而發黃,治用小建中湯,或理中湯,或大建中湯,選而用之。

【勞倦所傷虛中有寒】理中丸。心肺在膈上為陽,腎肝在膈下為陰,此上下臟也。脾胃屬土,處在中州,在五臟曰孤臟。在三焦曰中焦。因中焦治在中,一有不調,此丸專主,故名曰理中丸。人參味甘溫,《內經》曰: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緩中益脾,必以甘為主,是以人參為君。

白朮味甘溫,《內經》曰:脾惡濕,甘勝濕。溫中勝濕,必以甘為助,是以白朮為臣。甘草味甘平,《內經》曰:五味所入,甘先入脾。脾不足者以甘補之,補中助脾必須甘劑,是以甘草為佐。乾薑味辛熱,喜溫而惡寒者胃也,寒則中焦不治。《內經》曰: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。

散寒溫胃,必先辛劑,是以乾薑為使。脾胃居中,病則邪氣上下左右無所不之,故有諸加減焉。若臍下築者,腎氣動也,去白朮加桂。氣壅而不瀉,則築然動也,白朮味甘補氣,去白朮則氣易散。桂辛熱,腎氣動者,欲作奔豚也,必服辛熱以散之,故加桂以散腎氣,泄奔豚氣。

吐多者,去白朮加生薑。氣上逆則吐多,術甘而壅,非氣逆者之所宜。《千金》曰:嘔家多服生薑,以其辛散,故吐多者加之。下多者還用白朮,氣泄而不收則下多,術甘壅補,使正氣收而不下泄也。或曰濕勝則濡泄,術專除濕,故下多者加之。悸者加茯苓,飲聚則悸,茯苓味甘,滲泄伏水,是所宜也。

白話文:

傷勞倦

內傷未傳,寒邪侵入體內,症狀類似外感陰證:腹部脹滿,胃脘部疼痛並延伸至心口,兩側肋部也疼痛,胸膈堵塞不通暢,可能伴隨唾液增多、清涕、尿頻、腳底疼痛、無法站立行走,骨頭酸軟無力,喜歡吐唾沫,雙腳冰冷且隱隱作痛,甚至出現幻覺,例如夢見鬼怪或死人,腰背、肩胛骨、脊柱、肋骨都疼痛,但不渴也不腹瀉,脈象洪大而澀滯,此稱為寒中。治療可用神聖復氣湯、白朮附子湯、草豆蔻丸。

症狀類似外感陽明中熱證:在酷熱天氣下勞累過度而致病,或因長途跋涉、田間勞作、體弱多病食少勞作或長期素食胃氣虛弱後勞作所致。症狀表現為全身發熱、煩躁不安、燥熱、胸悶,極度怕熱,口渴欲飲,此與陽明傷寒熱證(白虎湯證)相似,但鼻口呼吸短促並伴有氣喘,這是脾胃久虛、元氣不足的表現,全身也疼痛,尤其傍晚時分加重,必然會神志不清、發熱、口渴、胸悶不止,脈象洪大而虛弱或微弱。白虎湯證的脈象洪大有力,與此內傷中熱不同,治療宜用清暑益氣湯。

飢餓疲勞勞役後,全身發熱、煩躁不安、口渴引飲、眼紅面赤,晝夜持續不斷,脈象洪大但虛弱,重按則全無脈象。經典醫籍記載:脈象虛弱則血虛,血虛則發熱,症狀類似白虎湯證,但脈象不洪大有力是其區別所在。誤服白虎湯則危及生命,宜用黃耆當歸補血湯。

症狀類似外感惡風寒證:因勞役後在陰涼處坐臥,導致表虛不耐風寒,氣短、呼吸急促、懶於說話、疲倦無力。這是因為勞累辛苦,腎臟陰火旺盛,之後脫衣或沐浴,在陰涼處休息,陰火不能運行,反而回到皮膚,腠理極其虛弱缺乏陽氣,受到風寒的侵襲,因此表虛不耐風寒,與外感惡風相似。但不可用治療外感的方法,宜用補中益氣湯。

內傷症狀類似多種外感雜證:飲食不節,勞累過度所傷,脾胃功能失調,寒邪入侵,導致疼痛且發黃,治療可用小建中湯、理中湯或大建中湯,根據病情選擇使用。

勞倦傷損,虛證兼見寒邪:理中丸。心肺位於膈膜之上屬陽,腎肝位於膈膜之下屬陰,這是上下臟腑。脾胃屬土,位於中焦,在五臟中稱為孤臟,在三焦中稱為中焦。因中焦居於臟腑之間,一旦失調,此丸專能調理,故名理中丸。人參味甘溫,《內經》記載:脾喜緩和,急則食用甘味以緩解。緩和中焦益脾,必須以甘味為主,因此人參為君藥。

白朮味甘溫,《內經》記載:脾畏濕,甘味能勝濕。溫中除濕,必須以甘味為輔,因此白朮為臣藥。甘草味甘平,《內經》記載:五味入臟腑,甘味先入脾。脾虛者用甘味補之,補益中焦脾胃必須用甘味藥物,因此甘草為佐藥。乾薑味辛熱,喜溫惡寒的是胃,胃寒則中焦失調。《內經》記載:寒邪過盛,宜用辛熱之品以調和。

散寒溫胃,必須先用辛味藥物,因此乾薑為使藥。脾胃居中,生病則邪氣可影響全身,因此有諸多加減之法。若臍下脹滿,是腎氣動,去白朮加桂枝。氣機壅滯不通暢,則脹滿而動,白朮味甘補氣,去白朮則氣易於散開。桂枝辛熱,腎氣動者,欲發作奔豚病,必須服用辛熱之品以散之,故加桂枝以散腎氣,泄奔豚之氣。

嘔吐過多者,去白朮加生薑。氣逆則嘔吐,白朮味甘而壅滯,非氣逆者所宜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嘔吐者多服生薑,因其辛散,故嘔吐過多者加之。大便溏瀉者仍用白朮,氣泄而不收則大便溏瀉,白朮味甘能補益,使正氣收斂而不瀉下。或者說濕邪過盛則大便溏瀉,白朮專能除濕,故大便溏瀉者加之。心悸者加茯苓,水液停聚則心悸,茯苓味甘,能滲泄水液,是故使用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