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23)
第一冊 (23)
1. 傷勞倦
渴欲得水者倍加朮,津液不足則渴,術甘以補津液,故加之。腹中痛者加人參,虛則痛,經曰:補可以去弱,人參、羊肉之屬是也。寒多者加乾薑,以辛熱能散寒也。腹滿者去白朮,加附子。《內經》曰:甘者令人中滿,術甘壅補,於腹中滿者則去之。附子味辛熱,氣壅鬱腹為之滿,以熱勝寒,以辛散滿,故加附子。
經曰:熱者寒之,寒者熱之,此之謂也。建中湯,《內經》曰:肝生於左,肺生於右,心位在上,腎處在下,左右上下四臟居焉。脾者土也,應中央,處四臟之中州,治中焦,生育榮衛,通行津液,一有不調,則榮衛失所育,津液失所行,必以此湯溫中益脾,是以建中名之焉。膠飴味甘溫,甘草味甘平,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
建脾者,必以甘為主,故以膠飴為君,而甘草為臣。桂辛熱,散也、潤也,榮衛不足,潤而散之。芍藥味酸,微寒,收也、泄也,津液不通,收而行之。是以桂、芍藥為佐。生薑味辛溫,大棗味甘溫,胃者衛之源,脾者榮之本。《靈樞經》云:榮出中焦,衛出上焦是也。衛為陽,不足者益之必以辛;榮為陰,不足者補之必以甘。
甘辛相合,脾胃建而榮衛通,是以薑棗為使也。嘔家不用此湯,以味甜故也。《寶鑑》育氣湯、參朮調中湯、養胃進食丸、寬中進食丸、和中丸、安胃丸、補中丸、加減平胃散、嘉禾散、白朮散、緩中丸、沉香鱉甲散、十華散、沉香溫脾湯、厚朴溫中湯、雙和湯、小沉香丸、木香分氣丸、木香餅子。
【勞倦所傷虛中有熱】《金匱要略》云:夫男子平人脈大者為勞,極虛亦為勞。男子面色薄者,主渴及亡血,卒喘悸,脈浮者,裡虛也。男子脈虛沉弦,無寒熱,氣促裡急,小便不利,面色白,時目眩,兼衄,少腹滿,此為勞使之然。勞之為病,其脈浮大,手足煩,春夏劇,秋冬瘥,陰寒精自出,酸削不能行。
男子脈微弱而澀,為無子,精清冷。夫失精家,少腹弦急,陰頭寒,目瞑發落,脈極虛芤遲,為清穀亡血失精也。調中益氣湯,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,元氣不足,其脈弦,或洪緩,按之無力中之下時一澀。
其證身體沉重,四肢困倦,百節煩疼,胸滿短氣,膈咽不通,心煩不安,耳聾耳鳴,目有瘀肉,熱壅如火,視物昏花,口中沃沫,飲食失味,忽肥忽瘦,怠惰嗜臥,溺色變赤,或清利而數,或上飲下便,或時餐泄,腹中虛痛,不思飲食。《內經》云:勞則氣耗,熱則傷氣。以黃耆、甘草之甘瀉熱為主,以白芍藥、五味子之酸,能收耗散之氣。
又曰:勞者溫之,損者溫之。以人參甘溫補氣不足,當歸辛溫補血不足,故以為臣。白朮、橘皮甘苦溫,除胃中客熱,以養胃氣為佐。升麻、柴胡苦平,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為脾胃之氣下溜,上氣不足,故從陰引陽以補之。又以行陽明之經為使也。如時顯熱躁,是下元陰火蒸蒸然發也,加真生地黃二分,黃柏三分。
白話文:
傷勞倦
口渴想喝水的人,白朮的用量要加倍。津液不足就會口渴,白朮味甘能補津液,所以要加它。腹部疼痛者,加入人參。身體虛弱就會疼痛,經書上說:「補可以去除虛弱」,人參、羊肉等都屬於此類。寒邪較重的人,加入乾薑,因為它辛熱能散寒。腹部脹滿的人,去掉白朮,加入附子。《內經》說:「甘味使人腹部脹滿」,白朮味甘,壅盛補益,腹部脹滿的人就要去掉它。附子味辛熱,能治療氣機壅滯導致的腹部脹滿,用熱來勝寒,用辛味來散除脹滿,所以要加附子。
經書上說:「熱證用寒治,寒證用熱治」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建中湯,《內經》說:肝臟位於左側,肺臟位於右側,心臟位於上方,腎臟位於下方,左右上下四臟各有其位。脾臟屬土,居於中央,位於四臟之中,主治中焦,生化營衛之氣,運行津液,如果它有一點不調,營衛之氣就不能正常生化,津液就不能正常運行,就必須用這個湯溫中益脾,所以叫它建中湯。麥芽糖味甘溫,甘草味甘平,脾臟喜緩,急則服用甘味來緩和它。
健脾一定要以甘味為主,所以用麥芽糖做君藥,甘草做臣藥。桂枝味辛熱,能散能潤,營衛不足,就用它來潤澤和疏通。芍藥味酸微寒,能收能瀉,津液不通,就用它來收斂和運行。所以用桂枝、芍藥做佐藥。生薑味辛溫,大棗味甘溫,胃是衛氣的來源,脾是營氣的根本。《靈樞經》說:營氣出自中焦,衛氣出自上焦,這也是這個道理。衛氣屬陽,不足就必須用辛味來益它;營氣屬陰,不足就必須用甘味來補它。
甘辛藥物配合使用,脾胃健運,營衛通暢,所以用生薑、大棗做使藥。嘔吐的人不用這個湯,因為它味道太甜了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記載的方劑還有:育氣湯、參朮調中湯、養胃進食丸、寬中進食丸、和中丸、安胃丸、補中丸、加減平胃散、嘉禾散、白朮散、緩中丸、沉香鱉甲散、十華散、沉香溫脾湯、厚朴溫中湯、雙和湯、小沉香丸、木香分氣丸、木香餅子。
【勞倦傷損,虛中有熱】《金匱要略》說:健康男子脈象強大者為勞損,極度虛弱也為勞損。男子面色蒼白者,主要表現為口渴和失血,突然氣喘心悸,脈象浮大者,是裡虛。男子脈象虛弱沉細而弦,沒有寒熱,氣促腹部絞痛,小便不利,面色蒼白,有時頭暈目眩,並伴有鼻出血,少腹脹滿,這是勞損所致。勞損的病症,脈象浮大,手足煩躁,春夏加重,秋冬減輕,陰寒精氣自行排出,酸痛難以活動。
男子脈象微弱而澀滯,則會不育,精氣清冷。失精的人,少腹弦急,陰莖冰冷,眼睛昏暗,頭髮脫落,脈象極度虛弱,浮大而遲緩,這是由於耗傷精氣和血液所致。調中益氣湯,用於治療因飢飽、勞役損傷脾胃,元氣不足,脈象弦細,或者洪大而緩慢,按之無力,按到一定深度時有一點澀滯。
其症狀是身體沉重,四肢疲倦,周身疼痛,胸悶氣短,咽喉阻塞,心煩不安,耳聾耳鳴,眼睛有瘀血,熱邪壅盛如火燒,視物模糊,口中流涎,飲食無味,忽胖忽瘦,懶惰嗜睡,小便顏色發紅,或者小便清利而次數多,或者上吐下瀉,或者時而飲食時而腹瀉,腹部空虛疼痛,不想吃東西。《內經》說:勞則氣耗,熱則傷氣。以黃耆、甘草的甘味瀉熱為主,以白芍藥、五味子的酸味,來收斂耗散的氣。
又說:勞損者溫之,虛損者溫之。用人參甘溫補益氣虛,當歸辛溫補益血虛,所以做臣藥。白朮、橘皮甘苦溫,去除胃中客熱,以養胃氣為佐藥。升麻、柴胡味苦平,味薄者,陰中之陽,為脾胃之氣下陷,上氣不足,所以從陰引陽來補益它。又可以通行陽明經絡為使藥。如果出現明顯的煩熱,是下元陰火蒸騰的表現,可以加入生地黃二分,黃柏三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