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24)
第一冊 (24)
1. 傷勞倦
如大便虛坐不得,或大便了而不了,腹中常逼迫,血虛、血澀也,加當歸身五分。如身體沉重,雖小便數多,亦加茯苓五分,蒼朮一錢,澤瀉五分,黃柏三分。(時暫從權而祛濕也,不可常用。兼足太陰已病,其脈亦絡於心中,故顯濕熱相合而煩亂)如胃氣不和,加湯洗半夏半錢,生薑三片。有嗽者加生地黃三分,以製半夏之毒。
痰厥頭痛,非半夏不能除,此足太陰經邪所作也。如無以上證,只服黃耆一錢,人參三錢,甘草五分,橘皮酒洗三分,柴胡二分,升麻二分,蒼朮五分,黃柏酒洗二分。上件銼如麻豆大,依前煎服。如秋冬之月,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,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,病名曰厥逆。
《內經》曰:逆氣上行,滿脈去形。明七神昏絕,離去其形而死矣。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,而喘息有音,不得臥,加吳茱萸半錢或一錢半,湯洗去苦,觀厥氣多少而用之。如夏月有此證,為大熱也。蓋此病隨四時為寒熱溫涼也。宜以酒黃連、酒黃柏、酒知母各等分,為細末,熟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二百丸,白湯送下,空心服,仍多服熱湯,服畢少時,便以美飲食壓之,不令胃中停留,直至下元,以瀉衝脈之邪也。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,乃虛勞七損證也,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,是其本法也。如時上見寒熱病,四時也,又或將理不如法,或酒食過多,或辛熱之食作病,或寒冷之食作病,或居大熱大寒之處益其病,當臨時制宜,暫用大寒大熱治法而取效,此從權也。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,必致夭橫矣。
《靈樞經》曰:從下上者引而去之,上氣不足,推而揚之。蓋上氣者,心肺上焦之氣,陽病在陰,從陰引陽,宜以入腎肝下焦之藥,引甘多辛少之藥,使升發脾胃之氣,又從而去其邪氣於腠理皮毛也。又云:視前痛者當先取之,是先以繆刺瀉其經絡之壅者,為血凝而不流,故先去之,而後治他病。
《寶鑑》桂枝加龍骨牡蠣湯、黃耆建中湯、人參黃耆散、續斷湯、柴胡散、秦艽鱉甲散、人參地骨皮散、地仙散、當歸補血湯、犀角紫河車丸、人參柴胡散、清神甘露丸、雙和散、四君子湯、豬肚丸、酸棗仁丸、定志丸、麥煎散、獨聖散。
飲食不節,勞役所傷,腹脅滿悶,短氣,遇春則口淡無味,遇夏雖熱,猶有惡寒,飢則常如飽,不喜食冷物,升陽順氣湯主之。脾胃不足之證,須用升麻、柴胡苦平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引脾胃中清氣行於陽道及諸經,生髮陰陽之氣,以滋春氣之和也。又引黃耆、人參、甘草甘溫之氣味上行,充實腠理,使陽氣得衛外而為固也。
凡治脾胃之藥,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,此也。飢飽勞役,胃氣不足,脾氣下溜,氣短無力,不能寒熱,早飯後轉增昏悶,須要眠睡,怠惰四肢不收,懶倦動作,五心煩熱,升陽補氣湯主之。如腹脹及窄狹,加厚朴。如腹中似硬,加砂仁。脾胃虛弱,氣促氣弱,精神短少,衄血吐血,門冬清肺飲、大阿膠丸。
白話文:
傷勞倦
若大便不成形或解便不盡,腹部常感壓迫,這是血虛、血瘀的表現,應加當歸尾五分。若身體沉重,即使小便次數增多,也應加茯苓五分、蒼朮一錢、澤瀉五分、黃柏三分。(這是在一時權宜之計,祛除濕邪,不可長期服用。因足太陰經病變,其脈絡與心臟相連,故表現出濕熱夾雜的煩亂症狀。)若胃氣不和,應加湯洗過的半夏半錢、生薑三片。若有咳嗽,則加生地黃三分,以解半夏的毒性。
痰厥頭痛,非用半夏不可,這是足太陰經邪氣所致。若無上述症狀,只服用黃耆一錢、人參三錢、甘草五分、酒洗過的橘皮三分、柴胡二分、升麻二分、蒼朮五分、酒洗過的黃柏二分。將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,按照先前的方法煎服。若在秋冬季節,胃經四條脈絡被衝脈逆行,並與脅下少陽經的兩條脈絡逆向上行,這種病症稱為厥逆。
《內經》說:逆氣上行,脈象充盈而身形消瘦。說明七神昏迷,離去形體而死。其症狀是氣體上衝咽喉,呼吸困難,伴有喘息的聲音,無法平臥,應加吳茱萸半錢或一錢半,湯洗去其苦味,根據厥逆氣的輕重而調整用量。若在夏季出現這種症狀,則是大熱所致。總之,此病隨四季寒熱溫涼而變化。宜用酒浸過的黃連、黃柏、知母等分,研成細末,用熱湯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
每次服用二百丸,用白開水送服,空腹服用,服後多喝熱湯,服藥片刻後,立即用美味飲食壓服,使藥物不留在胃中,直至到達下元,以瀉去衝脈的邪氣。總之,治療因飲食勞倦所致的疾病,是虛勞七損的症狀,應服用溫平、甘味多而辛味少的藥物治療,這是根本方法。若同時出現寒熱病,或治療方法不當,或飲食過度,或食用辛熱食物致病,或食用寒涼食物致病,或居住在過熱或過冷的環境中加重病情,則應隨機應變,暫時使用寒涼或溫熱的治療方法以取得療效,這是權宜之計。不可因為見效而長期服用,否則必將導致夭折。
《靈樞經》說:從下向上走的邪氣應引導而去除,上氣不足,則應推動而提升。所謂上氣,是指心肺上焦之氣,陽病在陰,應從陰引陽,宜用入腎肝下焦的藥物,服用甘味多而辛味少的藥物,使脾胃之氣上升,再將邪氣從腠理皮毛排出。又說:先治療疼痛的部位,即先用針灸瀉法疏通經絡壅塞的部位,因為血液凝滯不通,所以先疏通它,然後再治療其他疾病。
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中記載的方劑有:桂枝加龍骨牡蠣湯、黃耆建中湯、人參黃耆散、續斷湯、柴胡散、秦艽鱉甲散、人參地骨皮散、地黃飲子、當歸補血湯、犀角紫河車丸、人參柴胡散、清神甘露丸、雙和散、四君子湯、豬肚丸、酸棗仁丸、定志丸、麥門冬湯、獨聖散等。
飲食不節,勞累過度,腹部脅肋脹滿悶塞,呼吸短促,春天則口淡無味,夏天即使天氣炎熱,仍感惡寒,飢餓時卻像飽腹一樣,不喜歡吃冷的食物,應服用升陽順氣湯。脾胃不足的症狀,須用升麻、柴胡等苦平味較淡的藥物,陰中之陽,引導脾胃中的清氣運行於陽道及諸經,生髮陰陽之氣,以滋養春氣的平和。又用黃耆、人參、甘草甘溫之氣味上行,充實腠理,使陽氣能衛外而固護身體。
凡是治療脾胃的藥物,多以升陽補氣命名,就是這個道理。飢飽勞役,胃氣不足,脾氣下陷,氣短乏力,不耐寒熱,早飯後更感昏悶,想睡覺,四肢無力,懶惰倦怠,五心煩熱,應服用升陽補氣湯。若腹部脹滿或狹窄,則加厚朴。若腹部有硬塊感,則加砂仁。脾胃虛弱,氣促氣短,精神萎靡,鼻衄吐血,則服用麥門冬湯、阿膠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