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25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一冊 (25)

1. 傷勞倦

痰喘,人參清鎮丸。勞風,心脾壅滯,痰涎盛多,喉中不利,涕唾稠黏,嗌塞吐逆,不思飲食,或時昏憒,皂角化痰丸。病久厭厭不能食,而臟腑或結或溏,此胃氣虛弱也,白朮和胃丸。《明醫雜著》云:東垣論飲食勞倦,為內傷不足之證,治用補中益氣湯。《溯洄集》中,又論不足之中,又當分別飲食傷為有餘,勞倦傷為不足。

予謂傷飲食而留積不化,以致宿食鬱熱,熱發於外,此為有餘之證,法當消導,東垣自有枳朮丸等治法,具於飲食門矣。其補中益氣方論,卻謂人因傷飢失飽,致損脾胃、非有積滯者也,故只宜用補藥。蓋脾胃全賴飲食之養,今因飢飽不時,失其所養,則脾胃虛矣。又脾主四肢,若勞力辛苦,傷其四肢,則根本竭矣。

或專因飲食不調,或專因勞力過度,或飲食不調之後加之勞力,或勞力過度之後繼以不調,故皆謂之內傷元氣不足之證,而宜用補藥也。但須於此四者之間,審察明白,為略加減,則無不效矣。

白話文:

傷勞倦

咳嗽氣喘,服用人參清鎮丸。勞累引起的風邪,心脾阻塞,痰涎過多,喉嚨不舒服,鼻涕唾液黏稠,咽喉堵塞嘔吐,不想吃東西,有時昏昏沉沉,服用皂角化痰丸。如果病久體倦不想吃東西,而且臟腑時而便秘時而腹瀉,這是胃氣虛弱,服用白朮和胃丸。《明醫雜著》說:東垣(指李東垣)認為飲食勞倦,是內傷不足的表現,治療用補中益氣湯。《溯洄集》中,又說不足之中,還要區分飲食傷為有餘,勞倦傷為不足。

我認為,飲食過度而食物積滯不消化,導致宿食鬱積化熱,熱邪外發,這是屬於有餘的症狀,方法應該是用消導的方法,東垣已有枳朮丸等治療方法,詳見飲食篇。而補中益氣湯的論述,卻認為人因為飢飽失調,損傷脾胃,而非有積滯者,所以只宜用補藥。因為脾胃完全依靠飲食來滋養,現在因為飢飽不時,失去了滋養,則脾胃虛弱了。而且脾主四肢,如果勞力辛苦,損傷了四肢,則根本就虛弱了。

可能是單純飲食不調,可能是單純勞力過度,也可能是飲食不調之後又加之勞力,或者勞力過度之後又飲食不調,所以都稱為內傷元氣不足的症狀,而宜用補藥。但是必須在這四種情況之間,仔細辨別清楚,略加加減,就一定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