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一冊 (26)
第一冊 (26)
1. 虛勞
(瘵骨蒸熱)
《素問》云:脈虛、氣虛、尺虛,是謂重虛。所謂氣虛者,言無常也;尺虛者,行步恇然;脈虛者,不象陰也。又云:脈細,皮寒,氣少,泄利前後,飲食不入,是謂五虛。五虛死,漿粥入胃泄注止,則虛可活。治用黃耆建中湯、理中湯之類。此《素問》但言虛而無勞瘵之名,然其因則固屢言之矣。
凡外感六淫,內傷七情,其邪展轉乘於五臟,遂至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各見所合衰憊之證,真臟脈見則有死期。又如二陽之病,則傳為風消、息賁。三陽之病,傳為索澤,癉成為消中。大腸移熱於胃,胃移熱於膽,則皆善食而瘦。嘗貴後賤,病從內生,名曰脫營。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
暴樂暴喜,始樂後苦,皆傷精氣。精氣竭絕,形體毀沮,離絕菀結,喜怒憂恐,五臟空虛,血氣離守。《靈樞》曰: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,破䐃脫肉,毛瘁色夭,死於冬。又諸熱病在膚肉脈筋骨之間者,各客於所合之本臟不得,客於所不勝。及考醫和視晉平公之疾曰:是近女室晦,女陽物而晦時,淫則生內熱或蠱之疾,非鬼非食,疾不可為也。
至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明立虛勞門,於是巢元方撰《病源候論》遂有虛勞,有蒸病,有注病,皆由此而推之者也。虛勞者,五勞、六極、七傷是也。五勞者,志勞、思勞、心勞、憂勞、瘦勞。六極者,氣極、血極、筋極、骨極、肌極、精極。七傷者,曰陰寒、曰陰痿、曰裡急、曰精連連,曰精少、陰下濕、曰精清、曰小便苦數,臨事不舉。
又曰:大飽傷脾,大怒氣逆傷肝,強力舉重、久坐濕地傷腎,形寒飲冷傷肺,憂愁思慮傷心,風雨寒暑傷形,大恐懼不節傷志。蒸有五,骨蒸、脈蒸、皮蒸、肉蒸、內蒸。又有二十三蒸,胞、玉房、腦、髓、骨、血、脈、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、膀胱、膽、胃、三焦、小腸、肉、膚、皮、氣各有一蒸,其狀遍身發熱,多因熱病愈後,食牛肉,或飲酒,或房欲而成注者。注之為言住也,邪氣居人身內,生既連滯停住,死又注易傍人也,即所謂傳屍。
已別立門外。今以虛勞骨蒸合為一門,而列古明醫治法於後。《金匱》云:五勞虛極羸瘦,腹滿不能飲食,食傷,憂傷,飲傷,房室傷,飢傷,勞傷,經絡榮衛氣傷,內有乾血,肌膚甲錯,兩目黯黑,緩中補虛,大黃䗪蟲丸主之。按虛勞發熱,未有不由瘀血者,而瘀血未有不由內傷者,人之飲食起居,一失其節,皆能成傷,此亦可以睹矣。
故以潤劑治干,以蠕動噉血之物行死血,死血既去,病根已劃,而後可從事乎滋補之劑,仲景為萬古醫方之祖,有以哉。又有陳大夫傳仲景百勞丸,可與䗪蟲丸互用。《活法機要》云:虛損之疾,寒熱因虛而感也。感寒則損陽,陽虛則陰盛,故損則自上而下,治之宜以辛甘淡,過於胃則不可治也。
白話文:
(瘵病骨蒸發熱)
《素問》說:「脈象虛弱、氣息虛弱、尺部脈象虛弱,這叫做三重虛弱。所謂氣虛,是指氣息沒有規律;尺部脈虛,是指走路時會感到恐懼;脈象虛弱,是指脈象不符合陰虛的徵兆。」又說:「脈象細微、皮膚冰冷、氣息短少、前後排泄失調、食慾不振,這叫做五虛。患有五虛的人會死亡,如果能喝下米湯等流質食物,且排泄停止,那虛弱的情況就可以好轉。治療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、理中湯之類的藥方。」《素問》這裡只提到虛弱,而沒有提到勞瘵這個名稱,但它所說的病因其實都已經多次提到了。
凡是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,或是內傷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,這些邪氣會輾轉侵入五臟,最終導致骨頭枯槁、肌肉消陷,各自呈現出與所影響的臟腑相應的衰敗症狀,如果出現臟腑真氣衰竭的脈象,那就會有死亡的危險。又例如,如果患有陽明經的疾病,就會傳變為風消、息賁。如果患有三陽經的疾病,就會傳變為索澤,癉病就會成為消中。大腸的熱氣傳到胃,胃的熱氣傳到膽,這些都會造成吃很多卻反而變瘦的情況。曾經富貴後來貧賤,疾病從內而生,這叫做脫營。曾經富有後來貧窮,這叫做失精。
過度的快樂或喜悅,先快樂後痛苦,這些都會損傷精氣。如果精氣耗竭,身體就會損壞衰敗,精神渙散,心神煩亂,容易產生喜怒憂恐等情緒,五臟空虛,血氣也無法正常運行。《靈樞》說:「如果過度憂思就會損傷精神,精神受損就會感到恐懼、心神喪失,肌肉消瘦,毛髮枯槁,面色憔悴,冬天時容易死亡。」還有,各種熱病如果侵入皮膚、肌肉、脈絡、筋骨之間,又無法回到所對應的臟腑,就侵入到它們所不能承受的臟腑。根據記載,以前醫和觀察晉平公的疾病後說:「這是因為他經常接近女色,而陰暗的環境會使陽氣受到抑制,如果過度性慾就會產生內熱,或者產生像蠱惑之類的疾病,不是因為鬼怪也不是因為飲食,這個病是沒辦法醫治的。」
到了漢朝張仲景的《金匱要略》明確設立了虛勞病門,於是巢元方撰寫《病源候論》才有了虛勞、蒸病、注病這些說法,都是由此推論出來的。所謂虛勞,就是五勞、六極、七傷。五勞是指:志勞、思勞、心勞、憂勞、瘦勞。六極是指:氣極、血極、筋極、骨極、肌極、精極。七傷是指:陰寒、陰痿、裡急、精液連連、精液稀少、陰部潮濕、精液清冷、小便頻數,臨房事時無法勃起。
又說:吃太飽會傷脾,過度生氣會使氣逆傷肝,用力舉重、久坐濕地會傷腎,身體受寒或喝冷飲會傷肺,憂愁思慮會傷心,風雨寒暑會傷身,過度恐懼不加節制會傷意志。蒸病有五種:骨蒸、脈蒸、皮蒸、肉蒸、內蒸。另外還有二十三蒸,包括胞、玉房、腦、髓、骨、血、脈、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、膀胱、膽、胃、三焦、小腸、肉、膚、皮、氣各有蒸熱的現象,其症狀是全身發熱,多半是因為熱病痊癒後,吃了牛肉,或是喝酒,或是性慾過度所造成的。所謂注,意思是指停住,邪氣停留在人體內,疾病會不斷延續,死後還會傳染給其他人,也就是所謂的傳屍。
這些症狀都已經另立門分類了。現在將虛勞骨蒸合併為一門,並將古代名醫的治療方法列在後面。《金匱》說:「五勞導致虛弱至極、身體消瘦,腹部脹滿、無法進食,或是因為飲食損傷、憂愁損傷、飲酒損傷、房事損傷、飢餓損傷、勞累損傷、經絡榮衛之氣受損,體內有乾血,皮膚乾燥像魚鱗,兩眼黯黑,應該用緩慢的方法補虛,可以用大黃䗪蟲丸來治療。」我認為虛勞發熱,沒有不是因為瘀血的,而瘀血沒有不是因為內傷造成的,人們的飲食起居,只要稍微不注意,都會造成損傷,由此可見一斑。
所以要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乾燥,用能吞噬瘀血的藥物來去除死血,死血一旦去除,病根就清除,之後才能開始用滋補的藥物。張仲景是千古醫方的宗師,確實很有道理。還有陳大夫傳承了張仲景的百勞丸,可以和䗪蟲丸交替使用。《活法機要》說:「虛損的疾病,寒熱是因為虛弱而感受的。感受寒氣就會損傷陽氣,陽氣虛弱就會陰氣旺盛,所以虛損會從上往下蔓延,治療應該用辛甘淡的藥物,如果已經侵入到胃部深處,那就無法治癒了。」